一年级语文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29《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

见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乞巧》教学设计一、读本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二、了解“乞巧节”,学“乞”1、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

见124页)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

上“雨”字头,下“肖”)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

见后⑷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再出示故事课件)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四、读诗,理解大意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

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⑴齐读;⑵比赛朗读;(男女生)⑶同桌互读;⑷齐读;⑸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①自背;②互相抽背;③齐背。

五、拓展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古诗《乞巧》和《嫦娥》,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文化。

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文的欣赏水平。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二、教学准备1.预先准备好古诗《乞巧》和《嫦娥》的诗文。

2.准备相关的图片或图表,用于辅助讲解。

3.打印教案,分发给学生。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在课堂开始前,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播放节日音乐来热身,引起学生对乞巧节和中秋节的兴趣。

2. 导入课题通过展示古诗《乞巧》的标题,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个诗的第一印象,并简单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和庆祝方式。

3. 阅读与理解1.学生独立阅读《乞巧》这首古诗,并回答以下问题:–这首诗是描写什么节日的?–诗中的“巧”指的是什么?–诗中提到的“女红”、“金钏”、“罗帷”等都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首诗的整体意境如何?有何感受?2.学生交流讨论答案,并与老师共同解读诗歌的意义。

4. 文学创作1.学生以乞巧为主题,写一首自己原创的小诗。

2.学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古诗《乞巧》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同时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引入新课《嫦娥》1.老师展示古诗《嫦娥》的标题,并与学生一同推测故事情节。

2.学生独立阅读《嫦娥》这首古诗,并回答以下问题:–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诗中的“广寒宫”和“嫦娥”是什么意思?–诗中的“洁白皓齿”和“清纯无僻”等形容词是为了突出嫦娥的什么特点?–诗中的“清光”和“琼树”有什么象征意义?3.学生交流讨论答案,并与老师共同解读诗歌的意义。

6. 分组朗读和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表演。

鼓励学生通过声音、动作和情绪的表达,将诗歌形象地展现出来。

7. 总结与展示请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整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和诵读表演。

四、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课堂总结,包括以下内容: -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乞巧节和中秋节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 你觉得自己的文学创作有什么亮点和不足之处? - 在朗读和表演环节中,你对其他小组的表现有何评价?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文学创作以及朗诵表演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乞巧》与《嫦娥》这两首经典古诗。

这两首诗分别出自唐代大诗人林杰和宋代诗人苏轼之手,被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1. 《乞巧》:诗中描绘了七夕佳节,女子们纷纷向织女星祈求巧手和美满婚姻的情景。

2. 《嫦娥》:通过描绘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重点:熟读、背诵两首古诗,把握诗意,培养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七夕节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

2. 新课内容学习:a. 朗读《乞巧》和《嫦娥》,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b. 讲解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c. 逐句解析古诗,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

d.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诗,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乞巧》:a. 作者:林杰b. 意象:织女星、银河、鹊桥、巧手c. 修辞手法:比喻、对仗2. 《嫦娥》:a. 作者:苏轼b. 意象:明月、嫦娥、广寒宫、桂花c. 修辞手法:拟人、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乞巧》和《嫦娥》。

b. 分析两首古诗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些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答案:a. 学生需自行完成背诵。

b. 示例:在《乞巧》中,作者通过描绘织女星、银河等意象,表达了女子们对美满婚姻的向往。

在《嫦娥》中,作者通过描绘嫦娥、广寒宫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诗两首 《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优质课

古诗两首 《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优质课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教材解读及设计思路】《乞巧》和《嫦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组《古诗两首》选编的两首古诗,本单元组的主题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乞巧》一诗描述的是关于七夕节的传说和古代的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而《嫦娥》一诗描绘的是嫦娥在广寒宫里的凄凉生活,两首诗看似毫无关联,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其相关之处——都是关于夜空的神话传说,都蕴含着分离与团聚的思绪。

基于教材特色和阅读教学的学段要求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思路:1.以“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效益”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整合教材、求新求效。

2.以“引导学生阅读有故事的古诗,走入有情有境的情感世界”为教学方向。

3.以“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为教学主旨,创设情境、充分品读、学语习文。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会认4个字,会写8个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复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4.拓展阅读关于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诗歌,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诵读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教学难点】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时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了解两个神话传说。

第二课时:拓展阅读,交流感受;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1.视频播放《牛郎织女的传说》,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乞”、“巧”。

二、学诗(一)初读全诗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①把字音读准。

②想一想,这首诗中,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设计说明: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初步读懂诗意,这是有目的的读、有层次的读、有效的读。

】2.指名读诗(二)品读第一个诗句1.交流:哪个诗句描绘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2.指名读第一句诗3.生自由读诗句,体会诗句中蕴含着的心情。

【设计说明:引导想像,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积累,走进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想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面,想想他们一家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二、学习目标1 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三、教学建议1 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

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 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 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

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

准确朗读古诗。

10分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

通过看注释、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0分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

理解作者的情感。

10分第二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

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10分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10分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

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

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

《嫦娥》《乞巧》优质课教学设计

《嫦娥》《乞巧》优质课教学设计

《嫦娥》《乞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理解并诵读古诗,体会诗歌韵律美。

3,对比体会两首诗寄情感于典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破题引入师: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生齐读:《乞巧》师引读:乞巧是一个节日,古代讲求“男耕女织”,织女有一双巧手,能编织五彩云霞。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节”,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所以“乞巧节”也被称为“七夕节”。

师:另一首是——生:《嫦娥》师引读:看到嫦娥,你想到哪个神话故事?生:嫦娥奔月师:嫦娥奔月有很多版本,其中有一个版本是这样的,请生读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他们曾经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渐渐地,嫦娥厌倦了人间的生活,想摆脱凡尘,成为神仙,于是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请来的不死药,身体不由自主地飘向月宫,在那冷清的月宫中过着孤独的生活。

生(齐):《嫦娥》二、初读古诗明诗意,对比读出古诗情思之相异师:学习古诗,最好的方法是读。

请同学们拿起课文,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工具书解决。

1,生自由读古诗2,抽生读,正音,理解关键词师:谁来读?请你读《乞巧》,生读,师正音:今宵和碧霄,理解不同部首不同意思。

师:谁在来读《嫦娥》?生读,师:这首诗其中很多对我们来说很陌生的景物,你都读得很准确。

师出示屏风、云母、长河、晓星图片,生理解并说感受,再放回诗句中读这两句诗。

4,指导读出节奏乞巧嫦娥(唐)林杰(唐)李商隐七夕今宵/看碧霄,云母屏风/烛影深,牵牛织女/渡河桥。

长河渐落/晓星沉。

家家乞巧/望秋月,嫦娥应悔/偷灵药,穿尽红丝/几万条。

碧海青天/夜夜心。

师: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我们合作读,老师读第一第三句,你们读第二第四句。

合作《乞巧》古诗就像音乐一样有节奏美,注意听老师的语气语调。

合作《嫦娥》5,男女生分别齐读《乞巧》《嫦娥》师过渡:同学们,就这样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两首诗有没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生:都有一个神话故事。

古诗《乞巧》《嫦娥》教学及评析

古诗《乞巧》《嫦娥》教学及评析

古诗《乞巧》《嫦娥》教学及评析古诗《乞巧》《嫦娥》教学及评析一、对话诗题,对比揭晓表达对象之不同师: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生:《乞巧》。

师:另一首是——生:《嫦娥》。

师:乞巧,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种习俗,再读——生:(齐)《乞巧》。

师: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再读——生:(齐)《嫦娥》。

【点评:黄老师直接入题,有意识采用对比策略,让学生明了乞巧是古人喜欢的一种习俗,写的是一件事;嫦娥是古代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写的是人。

】二、初读古诗,对比读出节奏韵律之共通师:学习古诗最好的方法是读。

请同学们拿起课文,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古诗)师:谁来读?请你读《乞巧》,你来读《嫦娥》。

(生读古诗)师: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

我们合作读,老师读第1、第3句,大家读第2、第4句。

注意听,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师:七夕今宵/看碧霄。

生:(齐)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家家乞巧/望秋月。

生:(齐)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古诗就像音乐一样,有节奏美。

我们接着合作,第二首,注意听老师的语气语调。

师:云母屏风/烛影深,生:长河渐落/晓星沉。

师:嫦娥应悔/偷灵药,生:碧海青天/夜夜心。

【点评:在一次次的对比诵读中,学生渐渐读出了古诗的节奏美,更对古诗形成了一个整体感知,为接下来的深入对比做足铺垫。

】三、巧解“宵、霄”,对比感悟古诗环境之相似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有两个生字想和你们交朋友,一起呼唤它们的名字吧。

生:宵、霄。

师:看来这两个生字的读音相同,那意思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今宵”的“宵”意思是——生:晚上。

师:“今宵”就是——生:今天晚上。

师:古诗里的“今宵”指的是哪一天晚上?生:七夕节的晚上。

师:是的,一个字的意思往往和部首有着紧密的联系。

你们看,宝盖头表示房屋,人们白天出去劳动,什么时候回家休息?生:晚上。

师:所以宝盖头的“宵”,就是晚上的意思。

能用“宵”再组几个词语吗?生:夜宵、通宵、宵夜、良宵美景……师:那谁能说说雨字头的“霄”是什么意思?生:天空。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背景、意境及作者情感。

2.掌握两首诗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分析《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意象、意境。

2.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默写能力。

三、教学难点1.《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意象、意境分析。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乞巧》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林杰。

(2)讲解“乞巧”的来历。

2.解读诗歌(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如“乞巧、灵巧、乞巧楼”等。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分析诗歌意象(1)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牵牛织女、乞巧楼、灵巧”等。

(2)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乞巧》。

第二课时:《嫦娥》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李商隐。

(2)讲解“嫦娥”的传说。

2.解读诗歌(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如“嫦娥、灵药、长河”等。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分析诗歌意象(1)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嫦娥、灵药、长河”等。

(2)分析这些意象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4.理解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嫦娥》。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乞巧》和《嫦娥》两首诗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讨古典诗词的美。

2.诗歌创作(1)让学生模仿《乞巧》和《嫦娥》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

3.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将创作的诗歌进行修改和完善。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古诗两首:《乞巧》《嫦娥》》。

具体内容包括《乞巧》一诗中描述的民间习俗,以及《嫦娥》一诗中对月亮的赞美。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十二章第二节,主题为“传统节日与民间习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古诗中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以及文化背景。

2. 教学重点:《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a. 介绍《乞巧》的作者、背景及基本内容。

b. 逐句解析古诗,讲解生僻字词、句式结构。

c. 分析《乞巧》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身处乞巧节,创作一首关于乞巧的诗歌或故事。

4. 例题讲解:《嫦娥》的作者、背景及基本内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嫦娥》中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意象等。

六、板书设计1. 《乞巧》a. 作者:林杰b. 主题:民间习俗c. 重点字词:牵牛、织女、鹊桥、乞巧2. 《嫦娥》a. 作者:李商隐b. 主题:月亮赞美c. 重点字词:嫦娥、月宫、桂花、玉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乞巧》和《嫦娥》两首古诗。

b. 分别用300字概括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

c. 分析《乞巧》和《嫦娥》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a. 背诵内容略。

b. 《乞巧》:描绘了民间乞巧节的盛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嫦娥》:通过对月亮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3 (1)-优质课精品-18新编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3 (1)-优质课精品-18新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讲讲故事中蕴含的民间传说。

4、了解乞巧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讲讲故事中蕴含的民间传说。

2、了解乞巧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方式:个人自学、小组自学、小组讨论教学过程:一、前置性作业:课题:29 古诗两首——乞巧1、请在课本的生字上标上拼音,并找到重点笔画,记忆生字。

2、读课文3遍,试着背下来。

3、乞巧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诗的哪句?4、写一写:你对乞巧节的了解。

5、找一找:诗中,人们在乞巧节这一天干了哪些事情?6、拓展: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喜欢过乞巧节?二、谈话导入1、同学们还记得哪些关于节日的古诗?指名回答。

(三年级上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今天,我们在29课会再学习两首关于节日的古诗——《乞巧》、《嫦娥》。

三、生字学习1、(板书生字)小组内按照“三步走”学习生字:①自己认读;②组内展示自学成果;③共同认读——会的教不会的。

2、小组展示;其余组跟读,并在发现错误后给出意见。

3、谁来挑战?4、个人展示——生字组词。

(其余跟读)四、初步探究1、课题——乞巧,释义:(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板书)2、说说你对乞巧节的了解——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织女有一双灵巧的手,唐朝女子也希望拥有这样一双手,对天乞求巧手即乞巧节,节日盛行在唐宋时期。

3、赛读诗文:①划分节奏,同桌赛读;②个人展示;③小组齐读展示;④选出优胜个人、小组。

五、合作探究1、小组讨论:人们在七巧节这天干了什么事来庆祝节日?2、个人展示——望秋月、穿红丝。

3、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唐朝时期,每当到乞巧节这天,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女子对月穿针、仰望天空,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美好景象。

六、全班齐背诗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屏、烛、晓、偷”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精彩教案(通用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精彩教案(通用

2024年古诗两首《乞巧》《嫦娥》精彩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通用版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古诗两首》,具体包括《乞巧》与《嫦娥》两首经典古诗。

详细内容如下:1.《乞巧》:描绘了七夕佳节,女子们向织女星乞求巧手艺的情景,以及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传说。

2.《嫦娥》:讲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美好愿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乞巧》与《嫦娥》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感悟古诗的韵律美。

2. 领会古诗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寓意以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七夕节和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意象、寓意和情感。

4. 例题讲解:以《乞巧》为例,讲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嫦娥》分析其中的意象和寓意。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分享讨论成果。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古诗。

六、板书设计1. 《乞巧》《嫦娥》2. 内容:《乞巧》:七夕、乞巧、牛郎织女、浪漫传说《嫦娥》:嫦娥奔月、月亮崇拜、美好愿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乞巧》与《嫦娥》。

(2)分析两首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谈谈你对这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2. 答案:(1)见教材原文。

(3)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乞巧》与《嫦娥》的基本内容,提高了古诗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教学设计
6
积累古诗抄写背诵(5分钟)
教学活动详情
教学活动1:
活动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乞巧》,表演《乞巧》,背诵古诗。
解决问题
在朗读中感悟,了解乞巧节日的由来与背景
技术资源
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规资源பைடு நூலகம்
生字词的卡片、多媒体
活动概述
学生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自主自动参与讨论
教与学的策 略
利用多媒体情景直观教学,教师情感朗读古诗,学生通过小组、全 班与分角色朗读合作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与学的策 略
利用多媒体情景直观教学,教师情感朗读古诗,小组合作读和表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馈评价
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全教学过程, 效果很好。
评价量规
其它
参考书
《鼎尖教学》三年级下册
备注
重点、难点
1、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与学的媒 体选择
投影仪、PPT软件、音响
课程实施 类型
偏教师课堂讲授类
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
备注
序号
1
活动导入(2分钟)
2
粗读古诗 读正确(3分钟)
3
细读古诗 会诗意(15分钟)
4
品读古诗悟诗情(10分钟)
5
深读古诗 领悟哲理(5分钟)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
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
课程标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分析
《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 精读课文,分别是诗人林杰和李商隐所作。这两首诗想象丰富,广为流传, 都涉及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把孩子带回到儿时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的快乐中 去。

【精品】乞巧嫦娥说课稿

【精品】乞巧嫦娥说课稿

【关键字】精品《乞巧》《嫦娥》说课稿石屏小学:吴穹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乞巧》和《嫦娥》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八组课文第29课古诗两首。

前一首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嫦娥》一诗借嫦娥奔月的故事抒写了诗人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

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⑴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本课生字,会写“乞、巧、霄”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且背诵古诗。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量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意,积累语言。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民间传说和习俗,进而激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诵读能力,只是还处在接受的阶段,因此我力求以半扶半放为主,渗透多元诵读方法。

另外他们对神话故事很有兴趣,但是这两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学生也未必听过乞巧节,含义就更难理解。

故我利用神话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通过量种诵读形式达到以读促悟,并适当穿插相应民俗文化知识以解决学生的疑问来设计本次教学。

三、说教法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1、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使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

然后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利用形声字的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来区别今宵的“宵”和云霄的“霄”,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嫦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烛”“晓”两个生字,会写“屏”“烛”“晓”“偷”四个字。

2、能背诵《嫦娥》,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新课之前,先来看一幅图画。

这幅图上画的是谁?(ppt 出示嫦娥图)师:嫦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温柔善良美丽)师:嫦娥的故事千古流传。

那么,在诗人的笔下,嫦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嫦娥》。

(ppt《嫦娥》诗)二、新知(一)导学师:学一首古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会读,会写,会背,会意思,悟情感,知诗人)师:是的,知人论诗让我们先走近诗人李商隐。

你会背他的诗吗?[背李商隐诗。

(ppt出示李商隐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晚唐著名的抒情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意境朦胧,情感忧郁感伤。

我们在学《嫦娥》诗时会有所感受。

李商隐是唐朝上千诗人中极富才华的一位,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赞誉。

主要作品:《有感二首》《贾生》《富平少侯》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篇》)(二)粗读古诗要求: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读ppt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检测,并指导正音。

指导生字“屏”“烛”“晓”“偷”的书写】(三)细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本诗一、二、四句押韵,押韵的字是“深”“沉”“心”,注意都是前鼻音,字音读准确。

读出画面:让学生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些什么?你看到的景象或人物是什么样的?把想象的画面说一说。

师生共同归纳诗的大意【室内:云母屏风上印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广寒宫: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四)品读古诗师:细细品读,边读边体会,你有什么感受?(嫦娥偷吃灵药奔月后,十分后悔,心情孤独寂寞。

)师:作者写诗,总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乞巧》《嫦娥》教学设计

《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岳林中心小学张琳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过程:学习《乞巧》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了解诗人和朝代;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

(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二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二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够背诵,并且能够写出《乞巧》前两句和《嫦娥》后两句的意思。

知道两首诗里所包含的神话故事。

2、能够在课堂上配乐诵读部分古诗,创造一种读诗的意境,让学生能够有比较感性的读诗欲望,为学生今后读诗、学诗开一扇门,指一条路,至少让学生产生一点激情与愿望。

教学过程:一、导语:本册最后一个单元以神话和传说为主,我们已经学过了女娲补天这则神话,西门豹这则传说,了解了夸父追日这则神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里面也包含着神话故事。

二、学习古诗1、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两首古诗,完成两个小任务:一是读通诗句,不熟悉的字词多读几遍,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查查书后注释或者同伴交流一下,也可以做上标记准备讨论。

二是我们讲过,一首诗如同一块矿石,它所包含的珍贵的东西其实就是作者的表达的情感或者思想,或者是一种感觉。

第二个要求就是请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句里所包含的情感、思想、感觉是什么。

2、学生自学3、教师出示《乞巧》指名读,然后教师提问:谁来谈谈乞巧?“七夕”是怎么回事?“宵”与“碧宵”的意思?谁还有其他的问题?交流讨论。

谁来说说你读了这首诗之后的心里面的感觉?试着翻译古诗出示译文自己读读,指名读读。

4、出示《嫦娥》这里边包含着一个什么神话故事?谁来讲讲。

云母屏风什么意思?长河、晓星什么意思?谁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翻译古诗出示译文学生读读。

三、配乐欣赏古诗词1、自愿举手,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完之后找两人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说自己的心里感觉,也可以说说你认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是什么。

2、开始进行。

四、抄写译文。

转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案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

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5分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

准确朗读古诗。

10分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

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

理解作者的情感。

10分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

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10分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

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

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

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

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10分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老师播放音乐。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10分
五、板书。

29
古诗两首
《乞巧》
《嫦娥》
美丽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