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 -21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3.结合注释及译文把握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4.积累中国经典诗文,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内涵。
2.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和明白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
子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杜处士——好书画——有戴嵩《牛》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牧童——拊掌大笑——指出画中错误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翻译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是个问题,也是他们畏难所在,所以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多讲授些文言字词,让学生积累学习,更好学习文言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21、文言文二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二、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了解人物: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是一名樵夫。
三、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卒( cù)逢暴雨乃援( yuán )琴舍(shě)琴辄(zhé)穷其趣2、划分节奏: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重点字词鼓:弹奏卒:通“猝”,突然洋洋:盛大的养子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援:拿,拿过来穷:穷尽舍:停止逃:隐藏4、一词多义志:(1)志在高山:用音乐表现的意境(2)志想象犹吾心也:叙述,讲述。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哉、巍”等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
3.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1.多读,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内容,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句。
3.聆听音乐,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言文的简练和深刻。
2.体会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1.借助语言文字大胆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理解文言文中的字词和用法进而理解整句话和文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伯牙鼓琴》【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读准“汤”在文中的读音。
2.理解“鼓”“志”“巍巍”“汤汤”,不要把“太山”写成“泰山”。
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分享听音乐的心得。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听音乐,听完后说说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表达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知音乐者,××也;会倾听者,××也;懂音乐者,××也。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言文,这篇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二、板书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解题。
(1)“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鼓是弹的意思)(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初读文本,读通课文。
1.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课件: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标记。
(2)读出感情和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2.出示课件: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22 文言文二则 精华版教案
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和局限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来临。
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每天我们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购物记录、医疗记录等等。
但是这些数据的价值如何最大化呢?这时候,大数据分析便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大数据分析的优势1. 帮助做出正确的决策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机构和政府等组织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进而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做出更明智、更准确的决策。
例如,在医疗行业中,医院可以利用病人的医疗记录和诊断结果等数据,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疾病和开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2.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和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减少错误和失误。
通过对客户反馈和使用行为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而更好地制定产品开发方案,并大幅降低产品推出失败的风险。
3. 挖掘更多商业机会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和机构更好地了解用户的行为和偏好,并利用这些数据开发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挖掘更多的商业机会。
例如,一些大型电商平台通过对用户的购买和搜索行为进行分析,可以根据用户的购买历史和偏好生成个性化推荐。
二、大数据分析的局限性1. 隐私和安全问题随着大数据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的隐私和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例如,对于医学数据和金融数据等敏感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时,必须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避免泄露和滥用等风险。
2. 数据质量问题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的质量。
如果数据缺失、有误或者不完整,就会影响大数据分析的结果,甚至会导致误判和错误的决策。
因此,必须考虑如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3. 人才短缺大数据分析需要大量的数学、统计和计算机技术,以及丰富的领域知识和经验。
然而,这样的人才相对来说比较稀缺,而且要求非常高。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等。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轴、曝”等3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1.导入课题: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
(课件出示《斗牛图》)几百年后,关于这幅图,苏轼写了一篇文章《书戴嵩画牛》。
(教师板书课题)2.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读好停顿:书/戴嵩画牛。
(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课题。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2)引导:“书”是什么意思?请联系前面学过的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说一说。
预设:“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书戴嵩画牛”就是书写戴嵩画牛的故事。
【设计意图】由欣赏戴嵩的《斗牛图》直接入题,简洁明了。
课题的朗读示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多读两遍。
●同桌互相听读,纠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读,提醒学生读准“处、好、数、曝”的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赛读。
课件出示:蜀s h ǔ中/有杜处c h ù士,好h ǎo 书画,所宝/以百数s h ù。
有戴嵩《牛》/一轴zhóu,尤所爱,锦j ǐn 囊玉轴,常以自随。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反思
21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哉、巍”等生字。
(2)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情感与价值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学习牧童勇于指出名人画作中错误的精神。
【教学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互相欣赏的友情,学习牧童的精神。
【教学准备】学生:查资料了解伯牙、锺子期。
教师:制作课件,《高山流水》古筝曲。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乐曲导入,释题存疑1.(课件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我国经典国乐《高山流水》,关于这首动听的曲子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
(板书:伯牙鼓琴)读题。
关于伯牙,你们有什么了解?2.伯牙学琴,以大自然为师,终成一代操琴高手,足见其对音乐艺术的酷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操琴高手,最后却“破琴绝弦”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读通课文,疏通文意1.大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4名学生一人读一句,随机正音。
(平翘舌音等。
)3.字音读准了,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太合适。
大致地了解古文的意思,能帮助我们正确断句,读得流畅。
回忆一下,理解古文有哪些方法?(借助书下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4.让学生练读停顿的文言内容,指名读,老师带读,齐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哪些词?(知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琴瑟之好……)6.学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品味“知音”之情(一)逐句分析,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
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教学设计篇1: 22.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世所稀。
知音共饮醉当歌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争取读通课文(2)指名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少选之间”的“少”读shǎo。
“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2.教师出示课件,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
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
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精选12篇)
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精选12篇)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篇1今天第二节语文课,我轻松地教了古文《文言文两则》。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
我在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词句的大概意思。
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道理。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因此我把“读通”文章作为一大任务。
在做文章小结时,我让学生们去寻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创建“古文用语库”,因此,学生积极性很高,从文中归纳出“n”多个古语词:如之、矣、弗若、曰、非然……顿时,我灵机一动,为了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们仿写《学弈》。
于是,我口头来,以“赵本山”为例来作文。
学生经过仿写,既对古文产生极大兴趣,又对古文知识进行巩固,效果很好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篇2一、不必采取对译法老师认识的误区是小孩子不懂文言文,又是初次接触,。
一定要逐词逐句的对译,不然学生可能学不会。
有效的方法是,学生反复读懂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如有不懂,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贯通全文。
二、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的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
三、指导文言文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四、注重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尝试使用。
教学这一课同样适用。
让学生讨论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讨论文中对人物的评价。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还是有一点好处的。
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篇3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六年级《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六年级《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六年级《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1开学的第一天讲授了《文言文两则》,从整节课来看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想法:一、成功之处1、导入课程直截了当。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所以我采取了从古代思想家入手,回忆相关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同时也对与课文相关的文言文只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2、本课还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二、不足之处1、时间分配上不足,课堂练习没有做上。
2、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被调动,一些孩子还是不张口开朗读。
三、改进措施1、把握时间节奏,注意课堂的紧凑性。
2、充分预习、备课,调动积极性。
六年级《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2《文言文两则》讲述的都是古代故事。
《学弈》通过两个人学棋过程的对比,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通过描写两个孩子围绕太阳争论的过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两篇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已经具有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所以我设定了结合两篇课文的学习继续培养这一能力。
在断句、朗读方面仍需要加强指导,培养文言文语感。
上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不讲古汉语知识,而是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讲故事的形式加强对文章理解。
2、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
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3、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采用回顾以前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因为自己发现的会记得更牢一些)即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简化为六个字是:熟读、理解、感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21文言文二则 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
《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
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
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选取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
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
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
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
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3.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
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
”“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书戴蒿画牛》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书戴蒿画牛》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请他们给你提出意见,再把这个故事生动地写下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展开合理的想象)。
3.文言文类文阅读。
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②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③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④随意作行、草⑤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⑥偿所负。
注解:
①肆:商店。
②雨(yù):下雨,名作动用。
③以:把。
④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⑤行、草:行书、草书。
⑥悉:全部。
①解释文中标注下划线的词语。
(1)东坡为钱塘守时()
(2)遂悉偿所负()
②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③“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④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或古代绘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活动,模仿戴嵩的画牛技艺,体验古代绘画的乐趣。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理解文言文重点词语和句式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练明了的语言,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解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绘画活动使得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他们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体会到了古代绘画艺术的魅力。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
4.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5.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
6.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本解读和文学鉴赏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画画很好的叔叔阿姨或者朋友?”(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绘画艺术的魅力。
-在修辞手法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句子,如“牛鸣之声,如闻其声”,让学生分析“如闻其声”是如何通过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的。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2课 文言文二则 教案设计
22.文言文二则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一、纵情吟诵识知音1.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会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掌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
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会“知音”的内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3. 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一些词语的古今异义,如“汤”“去”“走”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古代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导入,如匡衡凿壁借光、孙康映雪读书等,引出课题《文言文二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节奏。
3. 学生齐读,读出古文的韵味。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惑。
3. 全班交流,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四)深入探究,体会道理1. 学生自由朗读《伯牙鼓琴》,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2.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 学生朗读《书戴嵩画牛》,思考:牧童为什么说这幅画画错了?杜处士听了有什么反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总结两则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六)布置作业1. 背诵《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2. 把这两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文意,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同时,要关注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
3. 体会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和艺术家的创造力,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1. 重点- 理解文言文词句的意思,读懂故事内容。
-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 体会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
2. 难点- 体会伯牙破琴绝弦的背后深层含义,理解知音难觅的情感。
- 理解《书戴嵩画牛》中牧童指出戴嵩画中错误时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古筝曲(如《高山流水》),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从这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简单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与音乐有关,那就是《伯牙鼓琴》。
2. 展示一些古代名画(包括戴嵩的画牛图)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能看出这些画的精妙之处吗?古代的绘画艺术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绘画有关的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二)学习《伯牙鼓琴》1. 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例如“少(shǎ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中的“少”的读音。
-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应读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 理解文意- 逐句讲解课文。
-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讲解“鼓”是弹奏的意思,“之”在这里指代伯牙弹琴这件事。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引导学生理解“方”是刚刚、正在的意思,“志在太山”就是心里想着高山,“善哉”是表示赞叹,“巍巍乎”形容山高大的样子。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伯牙正在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六上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
六上语文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六上语文文言文二则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识到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文的讲解,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反思。
一、引言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我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方向。
通过对六上语文文言文二则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活动设计和教学手段的运用至关重要。
二、教学内容回顾1.课文内容概述本次教学的课文分别为《论语·学而》和《小学生必备文言文》。
这两篇文章内容丰富,既有关于学习的哲理,又有生动的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进行了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表达方式。
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反思1.课堂活动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多种活动。
如分组合作、角色扮演、讲故事等。
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使抽象的文言文变得生动形象。
同时,我还通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实际意义。
四、学生学习效果分析1.学生参与度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热情。
他们在课堂互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2.学生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自学情况的反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同时,他们还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五、教学改进措施1.提高课堂互动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在教学中加大课堂互动的力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此外,我还计划增设一些实践性任务,如文言文写作、手抄报等,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部编版六上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六上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六上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精选3篇)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六上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六上文言文二则教学反思(精选3篇)1《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
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
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选取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
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
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
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21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4.根据锺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
【语文要素】5.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伯牙鼓琴》,并背诵。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
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指导学生注意“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等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课件出示译文)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一)何为“知音”?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1)伯牙鼓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
3.通过感受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4.体会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明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3.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
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
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
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
(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
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9.指导朗读。
(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
(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
5.在遇到锺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锺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6.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锺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锺子期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回味“绝弦”
1.师:锺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
面对锺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
3.锺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教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
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
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
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
3.“书”是什么意思?“戴嵩”是谁?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自由交流)
二、疏通文句,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学生对照注释,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圈点批注,标出不懂的地方。
)
(2)学生自由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3)(课件出示全文注释)学生对应古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指名概括课文内容。
3.感受人物精神。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指名说)
(2)师:你觉得牧童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牧童有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
(3)师: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齐读,注意读出牧童的语气。
)
三、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指名说)
2.归纳: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四、课堂小结。
初读文言文,我们一定有了新的体验,快快总结,作为经验积累吧!
【教学反思】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我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悟。
只要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感受到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
学生也能从牧童的表现中体会他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课堂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