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十则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十则课文及课后练习答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一、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一、《为政以德》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选读复习题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那么爱人,小人学道那么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2〕联系材料分析孔子在处理师生关系的态度。

〔2分〕2、子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9·11〕〔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时,孔子的话语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的修辞手法是什么?〔1分〕〔2〕孔子通过平时言行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崇敬。

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简要分析。

〔3分〕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⑴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分〕⑵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拟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3分〕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1〕前一章中的“忠〞是指什么意思?〔1分〕〔2〕后两章表现了孔子学说的根本观念中的哪一个侧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5、谓颜渊曰:“用之那么行,舍之那么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那么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答案论语十二章练习题答案第一章:学而篇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答案:是的,学习并不断地复习,不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答案:是的,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无论和谁一起行走,必定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地方。

4. 吾日三省吾身。

答案:我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

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答案: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在为人提供帮助时是否真诚?与朋友相处时是否可信?学习的东西是否能够应用于实践中?”第二章:为政篇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德行为基础,就像北极星一样,固守自己的位置,其他星星都会围绕它。

”2.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答案:孔子说:“人民可以按照规定去做,但不要让他们了解其中的原因。

”3.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答案:孔子说:“君子只展现自己的美好一面,而不表现出丑恶的一面。

小人则相反。

”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答案:孔子说:“君子可以和睦相处但不失个人特色,小人则只会盲从而无法和谐相处。

”5.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答案:孔子说:“君子注重整体而不追求个人的比较,小人只关注个人的比较而忽视整体。

”第三章:八佾篇1.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答案: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还不如诸夏没有君主。

”2.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答案:孔子说:“人生下来是直的,如果不受外界的影响就会保持这种直性。

”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欢实践的人,喜欢实践的人不如享受其中的人。

”4.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答案:孔子说:“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可以进行高层次的对话,而低于自己水平的人则不能。

论语课后习题答案

论语课后习题答案

论语课后习题答案论语课后习题答案《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智慧。

在学习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和理解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针对《论语》中的一些典型习题进行解答,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第一题: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重要任务,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乐观态度和对于知识的渴望。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通过学习可以结交朋友,提升自己的修养。

第二题:《论语》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君子”。

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有高尚品质的人。

他们具备崇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他们应该注重自身修养,不断学习进步,坚持忠诚和诚信的原则,同时也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三题:孔子对于家庭教育的观点是什么?答案: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和修养的重要场所。

在《为政篇》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应该在孩子身边,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同时,孔子也提倡家庭教育要有规划和目标,要有明确的方向。

第四题: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是怎样的?答案:孔子对于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政治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但他更加注重的是道德和修养。

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应该建立在道德和修养的基础上,只有君子才能够真正做到为政务本,以道德为根本。

《论语》的课后答案

《论语》的课后答案

《论语》的课后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读后感、观后感、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的课后答案《论语》十则的课后答案(精选6篇)《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一、为政以德1、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二、克己复礼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

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作业本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1 . (1 )shù(2 )shèng (3 )xiàng (4 )xiá (5 )dú(6 )hé (7 )yǎn (8)fèn2. (1 )通“拱” ,环抱,环绕(2)名词作动词,好比风(3)形容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4)使动用法,使……生活安定3. (1 )介词,用(2)介词,按照(3)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4)连词,相当于“而” ,并且4. (1 )本义为登高,攀登。

《说文》:“德,升也。

”(2)通“得” ,取得,获得。

《老子·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3)恩惠,恩德。

《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又有德、福的意思。

《礼记·哀公问》:“百姓之德也。

”5. 节用爱民;既来之,则安之;开柙出虎;分崩离析;季孙之忧;祸起萧墙。

6. 孔子陈述了三点理由: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是季氏所当伐的。

7. 译文:老虎、怪兽从笼中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中被毁坏。

有两层比喻义。

第一层: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

第二层: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行凶,龟玉被毁,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孔子以此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

8. 孔子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其次阐明政治主张;最后说明错误严重,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之内。

9. 不同在于:“均无贫” 是从统治者治国的角度提出的,用于调和矛盾、稳定社会,仍有等级差异的政治理想;“等贵贱,均贫富” 是从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要求重新确立尊卑贵贱的等级结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是起义的纲领。

1 0. 简而言之,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论语》十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论语》十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论语?十那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试分类并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第一方面,道德品质,即要求人们多“自省〞,安贫乐道,不取不义之财。

第二方面,理想抱负,即讲人应有远大抱负,珍惜时间,志向坚决。

第三方面,处世修养,即讲君子在为人处世中应具有的修养。

二、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5.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
1.齐:同等。

省:反省。

2.弘毅:宽宏坚毅。

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3.舍:止息。

4.美:好的。

恶:坏的,不好的。

5.笃志:专心一意。

三、课文中的很多语句经后世流传,已成为成语,如“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博学笃志〞“成人之美〞。

请写一段话,用上这四个成语,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例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任重道远,在我们能奉献实质力量之前,首先要懂得如何将自己打造成建设主力军的一员:见贤思齐,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博学笃志,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除此之外,还应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培养不屈不挠、成人之美等君子品格。

四、背诵课文。

试选其中一那么,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

点拨:
理解文意,在此根底上背诵。

谈认识要结合自身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练习(含答案)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练习(含答案)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练习班级:姓名: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公曰:“告夫.三子。

”夫.执舆者为谁 B.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而谁以.易之C.孔子沐浴而.朝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D.何德之.衰岂若从辟世之.士哉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往者不可谏.(规劝)长沮、桀溺耦.而耕(并排耕作)B.使子路问津.焉(渡口)耰而不辍.(停止)C.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改革)也植.(种植)其杖而芸D.果哉!末之难.(辩驳)矣子路曰:“不仕无义.。

”(道义)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君曰“告夫三子”者.②往者.不可谏③是鲁孔丘与.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②如之.何其废之③明日,子路行,以.告④子路行以.告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子见夫子乎.②有心哉,击磬乎.③见其二子焉.④使子路问津焉.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至,则.行矣②深则.厉,浅则揭③夫执舆者为.谁④何以伐为.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陈恒弑其.君 B.植其.杖而芸C.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D.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8.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子路从而.后A.植其杖而.芸长沮、桀溺耦而.耕 B.子路拱而.立杀鸡为黍而.食之C.趋而.辟之而.谁以易之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9.选出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A.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第一篇:《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习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 2.翻译下列句子(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1.(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2.(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3.忠信习品德 4.略第二篇: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整理)论语十二章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春秋末期的、、。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答案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答案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探究案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对待孔子人生追求有不同态度的有两类人,他们各是谁?请概括他们对孔子行为的评价。

明确:一、认同、赞许孔子人生追求的一类人:①仪封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②晨门——知其不可而为之。

二、否定、讥讽孔子人生追求的一类人:避世隐者:①长沮、桀溺——“是知津矣。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②楚狂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③荷蓧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2.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明确:在我国传统中,孔子常常被称为“圣人”,孟子常常被称为“亚圣”,二人都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

在以修身为立足点(无论进还是退)这一点上,二者并无差异。

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显得更加执著。

3.人生道路上,坚守和放弃的选择时时摆在我们面前,煎熬着我们,也成就着我们。

结合本篇课文,写下你的感受和思考。

明确:开放性题目,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面对选择,一定要有坚守,要有原则和底线。

无原则和底线的选择尽管会有一时之得,但从长远来看往往得不偿失。

训练案1.B2.D3.C4.D5.B6.B7.D(孟子)二、当仁,不让于师探究案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2. 拿孔子及其弟子间的师徒关系,来对比现在的师生关系,你觉得前者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东西?明确:该题目可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可见智见仁,不必强求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作为教师,跟现在的教师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完全相同。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复习资料三:《(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第一课为政以德(会考篇目)一、本题意在引导我们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个重点。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三、此题意在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关注.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孔子这里的德治思想作简要对比。

第二课克己复礼一、此题意在联系相关材料.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

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论语选读》另外五课的课后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另外五课的课后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另外五课的课后参考答案《论语选读》另外五课的课后参考答案待价而沽:本章选择的语录,表达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了理想而坚定不移奋斗。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人要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正确理想,明确人生目的,并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勇往直前,坚定不移走下去。

当然,理想要符合每个人的基础和特点、条件,不盲目高攀,好高骛远。

同时,也要付诸实践,不能“眼高手低”,有理想而缺乏行动。

一、孔子为什么热心于仕途?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张有没有矛盾?孔子的热心仕途主要是为了实现自己“复礼”的政治主张,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所以他不管如何碰壁,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和他的“用行舍藏”看似矛盾,其实也不矛盾。

中国文人很好地将儒家积极进取的“入世”思想和道家消极隐退的“出世”思想融合起来,所谓“沧浪之水清,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我足”,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统治者开明,政治清明,文人愿意报效国家;而反之,则隐退避身,等待时机,而其内心,是渴望用政,实现自身价值。

二、9.5章,是怎样表现孔子的强烈自信的?17.1章,从“来!予与尔言”可以看出阳货对孔子是怎样的态度?可以根据什么判断孔子对阳货的回答是虚应故事?9.5章中,孔子在被匡人拘禁的情况下,毫无畏惧,以周文化代表自居,相信自己的个人人格和主张,最终脱围。

在17.1章中,阳货以自己官职自大,在孔子面前高傲自踞,所以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待孔子。

但孔子不卑不亢,面对阳货“实用主义”的劝说自己出仕,委婉拒绝,孔子渴望被任用,但不愿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原则,所以他躲避阳货,实在躲避不了,假意允应出仕。

三、孔子主张在修身上要“近取譬”(推己及人),其实他在言谈中也是很注意“近取譬”的。

17.7章就有一连串“近取譬”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说说它们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态度和心理。

如果把这些句子换成陈述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17.7章中孔子回答子路的话,用比喻和反诘表示自己不怕危险,愿意去与有野心、有实力的叛臣见面,表现出孔子不以自身安危为重、反对佛肸违背“礼”、以下犯上行径的无畏精神,给学生树立了坚持理想原则、不怕一切的人格魅力。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师用)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师用)

《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师用)《论语》选读理解性默写训练参考答案1.《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失,思而不学则危。

2.《论语》中强调学习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论语》中强调复习重要性的一句话是:复习旧知新可以当老师。

4.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在《论语》中,讨论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话是:不厌其学,不厌其教。

(英译汉)在《论语》中,“时间就这样过去了”经常用来解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它。

7.《论语》中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那就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解,我们应该:人们不知道,但不要生气,不是绅士吗?9.《论语》中曾子每天都在反思自己的哪些方面?这句话是:对别人不忠,交朋友却不信,说教还是不学习?10.《论语》中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道德经》中所说的“善者不善师,不善者善民本”,类似于《论语》中的“择善而依,化恶而为”。

13.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自勉。

14.在现实社会中,不尊重老师、不以开放的心态寻求建议的人很常见。

对于这些经常傲慢无能的人,我们可以引用“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两句话来反驳和告诫他们。

15.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两句来进行驳斥,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的说明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6.《论语·子汉》中描写颜元对孔子的敬仰之道的两句话是:仰望,坚定。

17.《论语·子汉》中描述时间流逝的两句话是:时间的流逝是这样的,白天和黑夜。

18.在《论语》中,孔子提倡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阅读和学习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
一、《为政以德》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
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
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
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

“存天理,灭人欲”则将“克已复礼”推向极端,无视人的正当需求,无视人的存在。

(2)“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即言行要符合身份,对两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而宋儒将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对陈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1)“沐浴”即戒斋,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2)“不敢不告”既说明孔子在齐国虽然得不到重用,但仍以一位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
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

“反复”则体现了孔子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心理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2.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他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已任,“匹夫兴亡,天下有责”的伟大抱负,他的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悲壮色彩的精神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利益、民族兴亡前仆后继,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战国时的屈原,面对佞臣当道的楚国,两次遭遇流放,但仍尽心竭力,为楚国的振兴“上下求索”;南宋的文天祥,在风雨飘摇之中,仍一心牵挂大厦已崩的南宋王朝,九死一生而不悔,慷慨悲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

”;清末谭嗣同,变法失败,为激励后人,明知危险却毫不退缩,振臂高唱:“有心杀贼,无力回开。


四、《仁者爱人》
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

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孔子主张“杀身成仁”,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平定天下,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

孔子肯定的是管仲的大节大信,忽视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通达权变。

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存在矛盾之处。

×2.不要求掌握
3.有人评论15。

42“师冕见”一章说:“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

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如果把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本章生动得益于具体而细微的记述。

从“及阶”到“及席”,再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

如果去掉这些细节描写,采用概括性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