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固体放在水里 教学实录与点评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实录——《把固体放在水里》 教学实录与点评

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实录——《把固体放在水里》 教学实录与点评

把固体放在水里教学实录与点评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材料。

是些什么呢?请小组长把盒子取下,同学们认真地、仔细地、安安静静地观察。

[评认真地,仔细地,安安静静地虽是几个简单的词,但这里却蕴含着观察的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涉及科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生的科学学习终身受益。

]生:有玻璃、蜡烛、布条、泡沫、橡胶塞、辣椒。

师:其他组来汇报不同的。

生:还有橙子、粉笔、橡皮泥。

生:我补充,还有高锰酸钾。

师:观察得真仔细。

师:他们名字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生齐:固体。

师:对,对于固体,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如果我们还来研究这些固体,你们准备怎样研究?生1:研究他们的轻重,生2:把他们放到水里。

生3:看他们在水里有什么情况。

生4:研究他们用什么材料做的。

师:问生2,呓!你怎么想到把他们放到水里的?生2:因为我见过许多把物体放到水里的事,而且我还做过呢。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学习科学就是要这样平时多观察,多发现。

[评这个评价较好,即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又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师:那咱们今天就按你们说的来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好不好?生:好。

[评科学学习,就是要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只有是学生自己需要的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

这里让学生想研究办法,并从中选取研究的内容,即是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又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有效的把学生引入积极探究之中。

]师:我们就先来猜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出现一些什么现象,桌子下面有一张表,请小组长把同学们猜测的情况记录到表上。

学生分组观察猜测。

师:猜测的情况怎么样,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师:第四组。

师:其它组认真地听,有不同的待会儿来补充。

生:我们组猜测的是橡胶塞会沉,玻璃会沉,大蜡烛会沉,小蜡烛会浮,布条会沉,橡皮泥会沉,泡沫、辣椒会浮。

生:我补充,我们认为粉笔会沉,小蜡烛也是沉,橙子大的沉,一片浮,小的浮。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溶解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固体物质(如盐、糖、面粉等)、水、容器、搅拌棒。

2. 教学工具:PPT、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水的知识,如水的性质、用途等。

2. 提问:你们知道固体物质和水有什么关系吗?二、探究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0分钟)1. 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包括溶解的速度、溶解的程度等。

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溶解现象。

四、思考与讨论(5分钟)1. 提问:为什么不同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不同?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影响固体溶解的因素。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小结与拓展(5分钟)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吗?3. 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进行互动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和了解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细节,并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拓展环节,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六、探索溶解的影响因素(10分钟)1. 讲解溶解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溶解的影响。

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溶解现象。

《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设计

《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设计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描述不同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生能够了解固体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亲手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总结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观察不同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2)理解固体的沉浮和溶解与固体和水的性质有关。

2、教学难点(1)解释固体在水中沉浮和溶解的原因。

(2)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固体在水中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小石块、木块、塑料块、食盐、沙子、面粉、勺子、搅拌棒、杯子、水。

2、演示实验材料:蜡烛、铁球、乒乓球、水槽、水。

3、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杯水,提问:如果把一些固体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和回答。

(二)新课讲授1、认识沉浮现象(1)教师演示实验:将蜡烛、铁球、乒乓球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2)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有的物体会浮起来?(4)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释沉浮现象。

(5)教师总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密度比水大的物体容易沉下去,密度比水小的物体容易浮起来。

2、探究固体的溶解现象(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食盐、沙子、面粉。

(2)学生分组实验:将食盐、沙子、面粉分别放入水中,用搅拌棒搅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在小组内交流。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的不同表现,总结溶解的概念:像食盐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溶解。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 (2)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 (2)教案与反思

2.把固体放到水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探究重量、体积与物体沉浮的关系;能够初步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讨论问题。

2.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当体积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当质量相同时,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3.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重点】探究不同物体的重量、体积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体积和重量两个维度思考沉浮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水槽、水、各种固体、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直接导入,引出话题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物体,认识它们吗?2.揭题:我们要把这些物体都放入水中,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呢?(沉浮溶解)二、验证想法,激趣生疑1.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些溶解,会沉哪些会浮?请说说你的理由(轻重、大小?——重量、体积)2.是否真如大家猜测的这样呢?请把它们放入水槽中试一试吧!3.注意:请一个一个放;保持桌面整洁;完成后整理好实验用品4.实验的结果和你们猜测的一样吗?你从中有什么发现?5.小结:同一个物体,无论把它切得多小,多轻,放进水里后沉浮不会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说同种物体,它的沉浮与体积、重量无关。

6.这里的苹果和土豆,为什么一个沉一个浮呢?会不会与体积、轻重有关系呢?怎么去研究。

7.老师这里带来了几组材料,借助它们,我们来研究,看看对解决苹果与土豆沉浮的问题有没有帮助!三、探究一定条件下,重量、体积与沉浮的关系活动一:不同物体的重量是否与沉浮有关呢?1.第一组材料:认识它们吗?什么相同,什么不同?(体积相同,重量不同)2.把它们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是沉还是浮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侧面投影)3.出现什么现象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4.小结:体积相同的物体,重量轻的容易浮起来,重的容易沉下去;活动二:不同物体的体积是否与沉浮有关呢?5.(出示材料)第二组材料老师还没有组装,如果我们要利用这些材料来研究体积对沉浮有没有关系,该怎么选,该怎么做呢?小组讨论。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 (4)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 (4)教案与反思

2.把固体放到水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水认识固体的性质。

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并设计合理的实验过程;能够针对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

2.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知道固体与水能混合也能分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愿意合作与交流;勇于尝试,愿意通过改变条件获取方法;体验生活中处处科学,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蜡烛、红糖、沙子、两个烧杯、溶解了盐的水杯。

学生材料::水槽、糖纸、橡胶塞、木塞、铁块、土豆、粉笔、硬币、塑料方块。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谈话: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材料,请各组快速对照桌上的记录表检查材料是否都有了,检查好后请举手。

生检查(同时教师板贴材料名称)2.谈话:都有了是吧?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它们都有自己固定的形状,你们能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称吗?它们都有固定的形状。

(板贴:固体),如果将这些固体放入水里(补充完整课题),根据你的经验,会出现什么现象?生猜测:上浮,下沉。

(相机板贴:沉、浮、溶解、不溶解)3.师:那么,这些固体在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并在表格相应的位置做好记录。

刚才的活动老师发现有些小组的小朋友有点吵的,但是你们知道吗?科学家讨论研究问题的时候,其实是很安静的、细致的,你们现在上的是科学课,所以你们现在都是科学家,希望你们真的能向科学家那样安静、细致,能做到吗?(刚才的活动,大家很有序,很安静,就像科学家那样一样,希望你们接下来继续像科学家那样安静、细致,好吗?)预测好了的小组先坐正,老师就知道你们已经完成了。

苏教版科学三下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案例

苏教版科学三下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案例

《把固体放到水里》案例设计【教材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材简析】本课是继《熟悉固体》一课后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主要通过吧固体放到水里的方式,熟悉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至于分离,则是溶解与不溶解后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

故而,本课有研究,又有拓展。

本课教学内容有三部份:第一部份、经历从预测到验证的探讨进程,熟悉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

第二部份、熟悉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第三部份、从溶解与不溶解中派生出的一个相关问题——分离。

结合学生实际,本课重点难点应放在熟悉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

【学情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讲并非陌生,可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熟悉,例如:会以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

同时学生也会对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产生矛盾和疑惑,例如问道:问什么硬币在水中沉,而金属轮船就会浮?学生对固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只是一种表象熟悉,,只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

尚未形成比较清楚、科学的熟悉,所以本课超级值得学生研究。

【教学目标】●情感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知识技术: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彼此作用,可以熟悉物体更多的性质。

熟悉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

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式。

●进程与方式:知道在科学探讨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搜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搜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方式搜集证据。

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浮不是尤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物体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设计思想】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讲并非陌生,可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熟悉,例如:会以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第一篇: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把固体放到水里一、预期学习结果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现象由其轻重决定的。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运用多种感官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其实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其他性质。

二、沉浮现象:1、课前老师给每个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固体,哪个组的同学来介绍一下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如果把这些固体放到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S:学生猜测T:对于不能预测沉浮现象的固体,我们同学应该怎么办呢?让我们通过小组讨论,把这些固体填写到表格当中。

看哪个小组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T:请同学把你们组猜测填写到活动记录里。

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2、怎样做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 S:一个一个地放,轻轻的放 T:老师提出几点要求 1注意桌面卫生 2固体轻拿轻放3记录要详细,字迹工整。

T:把固体放到水里,究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吧!4、谁来说说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S:学生汇报(适时表扬会倾听的同学)T:这件事告诉我们,预测和实测有一定的出入,科学研究允许大胆猜测,但科学更注意事实,科学的结论一定要从实验中得出。

5、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固体放在水里会出现沉浮现象,那同一种固体放在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老师手里有一个蜡烛和半截蜡烛,如果把它们同时放到水里在,会出现哪些现象呢?T:为什么会浮起来呢? S:学生汇报T:其实,蜡烛上浮,以及小石块下沉还一艘巨大的轮船会浮在水面,这跟浮力的大小,物体的密度,体积等因素有关,关于密度、体积、浮力这方面的知识,以后我们到初中会继续研究学习。

人教版小学科学 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把固体放在水里教学实录与点评

人教版小学科学 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把固体放在水里教学实录与点评

把固体放在水里教学实录与点评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材料。

是些什么呢?请小组长把盒子取下,同学们认真地、仔细地、安安静静地观察。

[评认真地,仔细地,安安静静地虽是几个简单的词,但这里却蕴含着观察的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涉及科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生的科学学习终身受益。

]生:有玻璃、蜡烛、布条、泡沫、橡胶塞、辣椒。

师:其他组来汇报不同的。

生:还有橙子、粉笔、橡皮泥。

生:我补充,还有高锰酸钾。

师:观察得真仔细。

师:他们名字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生齐:固体。

师:对,对于固体,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如果我们还来研究这些固体,你们准备怎样研究?生1:研究他们的轻重,生2:把他们放到水里。

生3:看他们在水里有什么情况。

生4:研究他们用什么材料做的。

师:问生2,呓!你怎么想到把他们放到水里的?生2:因为我见过许多把物体放到水里的事,而且我还做过呢。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学习科学就是要这样平时多观察,多发现。

[评这个评价较好,即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又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师:那咱们今天就按你们说的来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好不好?生:好。

[评科学学习,就是要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只有是学生自己需要的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

这里让学生想研究办法,并从中选取研究的内容,即是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又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有效的把学生引入积极探究之中。

]师:我们就先来猜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出现一些什么现象,桌子下面有一张表,请小组长把同学们猜测的情况记录到表上。

学生分组观察猜测。

师:猜测的情况怎么样,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师:第四组。

师:其它组认真地听,有不同的待会儿来补充。

生:我们组猜测的是橡胶塞会沉,玻璃会沉,大蜡烛会沉,小蜡烛会浮,布条会沉,橡皮泥会沉,泡沫、辣椒会浮。

生:我补充,我们认为粉笔会沉,小蜡烛也是沉,橙子大的沉,一片浮,小的浮。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固体物质放入水中会发生的变化。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固体物质放入水中发生的变化。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石头、木块、铁块、盐、糖、色素等。

2. 实验器材:烧杯、量筒、滴管、搅拌棒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物质,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物质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 实验探究:a. 教师演示实验,将石头、木块、铁块等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并描述现象。

b. 学生分组实验,选择不同的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

3. 解释与拓展:a.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

b. 学生通过实例说明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固体物质放入水中变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3. 评价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和思考固体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八、教学延伸:1. 进一步探究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如溶解速度、溶解度等。

2. 探究其他液体(如酒精、油等)中固体物质的溶解现象。

教案第二学期《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

教案第二学期《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一、
谈话导入
二、
探索研究
三、
知识拓展
谈话介绍材料,复习固体的共同特征,引出课题。
1、进行实验前的猜测。
2、让学生进一步说明猜测理由,了解学生前概念。
3、提出问题:如何进行实验研究?组织学生制定实验研究方案并以“友情提示”的方式出现在课堂。
4、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2017——2018第二学期
课题
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者
第1课时
教具
若干固体
教学
目标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
2.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
帮助学生建立沉浮溶解的概念。
难点
理解溶解概念
教学流程
5、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沉浮与轻重没有关系。
6、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无论大小都会浮,而土豆不论大小都会沉,发现物体沉浮与材料有关。
7、课件出示硬币与轮船的对比图。
8、明确指出科学家把像盐这样放到水里“化了”的现象叫做溶解。板书:把“化了”改为溶解。
9、组织学生谈谈通过本次探索研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1、提出问题:盐撒到米里面,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分开?
2、课件出示三种分离方法图片,进行简单介绍。
3、了解三种分离方法,并于生活中的运用联系起来。
4、回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方法。
猜测环节,体现“做中学”理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教学做必要铺垫。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观察到许多与猜测不一样的现象和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发现,这些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与原有认知的冲突。

小学科学_把固体放入水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把固体放入水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科学知识: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它轻重决定。

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教学准备:1.教师材料:水槽、一个苹果、半个苹果、一支蜡烛、半支蜡烛、橡皮泥、牙膏皮、活动记录表等。

2.学生材料:橡皮、乒乓球、曲别针、泡沫、玻璃球、铅笔、石子、蜡烛、塑料瓶盖、盐、面粉、烧杯、搅拌棒等。

教学过程:一、以小组形式进行科学实验比赛激发兴趣师:欢迎同学们来到科学实验比赛现场。

我们都是非常优秀的科学探究者。

首先我们各自介绍自己的参赛队伍。

六个队伍分别介绍队名、口号等。

二、勇闯第一关:验证假设,认识固体的沉与浮师:听说你们最近正在进行固体的探究,我们今天的比赛题目也是和固体有关的。

板书:把固体放入水中师:下面请出我们的大考官——青蛙博士,来看看今天第一关的题目。

课件出示具体要求,小考官念。

师:你们听清楚比赛的要求了吗?请小考官出示第一个物品。

请各小组讨论请组长举牌。

师:我们用上升符号代表浮,用下降符号代表沉。

板书:沉浮小考官依次出示其他物品,各小组进行猜测验证。

师:恭喜你们,各小组都得到了智慧树叶。

师:谢谢小考官,请回。

在这一关中,你们知道了什么啊?师生共同说一说有一些物体在水中会浮,有一些物体在水中会沉。

师: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其实在物体的浮沉现象中,还有很多的秘密,我们继续探讨好不好。

三、第二关同一种固体的浮沉现象。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关,请看大屏幕。

小学科学三年级《把固体放在水里》探究式教学设计附说课点评

小学科学三年级《把固体放在水里》探究式教学设计附说课点评

《把固体放在水里》教学设计《把固体放在水里》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把固体放到水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和溶解现象,从内容的编排角度来看,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种现象:沉与浮,溶解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至于分离,则是溶解与不溶解后派生出来的一个相关问题,故而,本课有研究,有拓展。

本科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经历从预测到验证的探究过程,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第二部分,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第三部分,制作彩色树枝,这是一个拓展活动。

本课王老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结构,情感价值等为出发点,依据科学课的教学理念设计出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作出预测------实验验证------分析概括-------知识拓展依据这样的教学环节,王老师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学生兴趣没有真正地激发起来,没有问题冲突,思维的碰撞,探究欲望不高,很平淡,2、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如一块石子与一艘轮船的沉浮的问题上的分析不仅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浪费了时间,得不偿失。

3、科学概念表述的不准确,使科学知识有模棱两可之嫌。

于是在今天的教学中,就有了王东宁老师的如下尝试,教学活动顺其自然,具有思维活动的流畅性。

一、由现象引出探究的问题1、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固体,让学生说说都有哪些固体。

问题(一)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固体?问题(二)如果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引发学生大胆预测(这个环节的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新知的时候,他们的头脑里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很分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来预测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际上是让学生了解了科学的前概念,展示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当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与科学概念有了冲突的时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的碰撞,从而引发问题,当学生的不同观点有冲突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引发了后续的探究问题----沉和浮二、小组合作,亲历探究这一部分是由两个地位相同的实验来完成的,一个实验研究沉浮,一个实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与反思

2.把固体放到水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蜡烛(一根和一段)、两块橡皮泥。

学生材料:一元硬币、土豆、苹果、干木块、纱布、盛水的水槽、橡皮。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也了解了固体,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关于固体的高难度的谜语,看看咱们班同学谁最聪明,一下子就能猜出答案,你们有信心吗?2.出示两则谜语,引导学生猜谜。

(1)山上水里到处有,有大有小硬骨头,开山凿取搞建设,房基路面处处留。

(2)不用砖瓦起高楼,铁壳地板尖尖头,载人运货容量大,江河湖海任遨游。

3.说一说: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4.导入:看来,关于固体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共同来寻找把固体放到水里的奥秘吧!二、实验探究,研习性质(一)预测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认识材料。

把固体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奥秘呢?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许多好玩的固体,快打开袋子,看一看都有什么?2.学生汇报。

有一元硬币、土豆、苹果、干木块、橡皮、纱布。

3.猜一猜。

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怎样呢?哪些会沉,哪些会浮?4.小组内完成实验记录表。

5.学生汇报本组的猜想。

(二)探究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把固体放入水中》教学实录与评析

《把固体放入水中》教学实录与评析

《把固体放入水中》教学实录与评析作者:王晖姚爱祥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年第02期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和沉浮现象,能够用语言和文字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2.针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初步感知,理解有关“沉浮”、“溶解”的概念。3.在动手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教学准备:橡皮、塑料尺、小玻璃瓶、橡皮泥、泡沫塑料、水槽、盐、红糖、土壤、石子、筷子、透明杯子。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引入师:在上节科学课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固体,今天老师这里就带来了一种固体,看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红糖),如果老师将红糖放入水中,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猜测。)[评析:有效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进行充分科学实践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没有选择高锰酸钾来做实验,而是选择了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红糖来做演示实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感受科学知识的存在,为学生理解“什么是溶解”架设了桥梁。]二、认识“溶解”现象师:现在老师将红糖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水和红糖的变化。师:有谁来说一说在刚才的实验中,你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仔细地描述一下!生1:红糖渐渐地没有了。生2:水的颜色变红了。师:这个时候,红糖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这种固体在水中融化的现象就叫溶解。如果固体沉在水底或者是浮在水面上,那就说明不溶解。(板书:溶解)师:在你们的课桌里也有几种固体,将它们取出来,看看它们都是什么?师:它们分别是盐、土壤、石子。这三种固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你们能预测一下吗?生1:盐在水中能溶解。生2:我觉得石子在水中不能溶解,因为石子非常硬。生3:土壤在水中的情况可能会溶解,也可能不溶解。……[评析:培养学生的科学预测能力是科学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固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从而突出了对学生探究意识和预测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师:有了预测,我们就应该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在你们动手之前,老师想问一问: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个实验?生1:我们在实验中要相互合作。生2:在实验中要保持课桌的干净,不能将水翻在桌子上!生3:这里有三种固体,可以分别放到三个杯子中,便于进行观察和比较。师:好的!把这三种固体分别放到三个杯子中进行仔细观察,你的建议很好。生4:将固体放入水中的时候要小心一些,要轻轻地放。[评析:教师在无意识中强调了将三种固体要分别放到三个杯子中比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观察。但是我们也不应该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是否可以将这三种固体放入同一个杯子中,这样学生的观察或许更加直观。]师:刚才大家都说的非常好!希望在实验的过程中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大家现在就开始实验吧!(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对个别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师:谁来说说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盐在水中看不见了。生2:盐在水中看不见了,但同时水也变咸了。师:水为什么变咸了,谁能说一说是什么到了水中去了?生3:是盐全部溶解到水里去了,所以水的味道才会变咸!师:好的!你发现盐在水中是溶解的!生4:我发现有一些土壤漂浮在水面上,也有一部分土壤沉在水底。生5:土壤放入水中的时候,水变的很浑浊。……师:当土壤放入水中的时候,水会变的很浑浊,可是水原来是很清澈透明的,这说明了什么?生6:可能有一些土壤溶解到水里去了。师:这个现象就可以说明土壤在水中是部分溶解的。[评析: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认识“土壤在水中是部分溶解”这句话对吗?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在科学的表达中有一定的错误,因为在水中溶解的是土壤中的无机盐和腐殖质等部分,土壤本身并没有溶解,虽然在实验中学生看到土壤放入水中之后,变得很浑浊,由此教师判定土壤在水中是“部分溶解”。但如果教师将杯子放置足够长的时间,水就会变清,土壤也会全部沉入水底。在教学中是否可以尝试用“糖块”来代替土壤。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比较全面和科学。所以我们应该强化科学教师对自身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一个科学的高度上来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师:石子放入水中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生1:石子放入水中,水面比原来要升高了!师:你是从杯子中水位的高低变化来比较的,你的观察很仔细!生2:我看见石子放入水中后,石子的表面颜色会变黑。生3:石子放入水中还会冒出气泡。师:石子本身有没有变化呢?有没有变小呢?生4:没有!石子还是和原来一样。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生5:石子在水中是不溶解的!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是溶解的,土壤在水中部分溶解,而石子在水中不溶解![评析:学生并不能预测教师心中的结论是什么,学生描述的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得来的客观事实,如“石头表面冒气泡、颜色变黑”等。这些都是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非本质特征。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事物的一些非本质的特征,善于利用资源,拓展资源。]三、认识“沉浮”现象师:刚才我们对盐、土壤、石子这三种固体在水中的状况进行了研究,老师这里还有许多固体,你们想不想继续玩?(用信封事先将小玻璃瓶、泡沫塑料、尺子、橡皮、橡皮泥等固体装好,让学生上来领取)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固体,看看都是些什么? (学生认识)师:想一想,这些固体如果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生1:可能有的固体会浮到水面上。生2:也有的固体会沉到水底。(教师板书:沉浮)教师:哪些固体放入水中会沉下去,哪些会浮上来?你能预测一下吗?(学生进行预测。)师:要想知道你的预测对不对,我们该做什么?生: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师:现在你们就开始实验吧!(小组的同学完成实验过程。)师:谁来说说在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生1:我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发现泡沫塑料、小玻璃瓶,是浮在水面上的。生2:我观察到橡皮、塑料尺、橡皮泥这三种固体是沉入了水底的。教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有些固体是沉入水底的,有的固体是浮在水面上的。也就是说在水中有的固体沉、有的固体浮。[评析:学生不仅仅是在科学课堂中才认识科学,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接触到许多的科学知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如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可能这些知识是零散的、片面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成为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出发点。课堂中在教师的激励和带领下学生积极的进行探究活动,从而获得并验证了固体在水中“沉与浮”的亲身感知,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四、拓展延伸师:刚才同学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非常高,老师真佩服你们!可是老师有一个疑问弄不懂想请教你们:物体的沉浮是不是一定不变的呢?是不是可以说,小玻璃瓶和泡沫塑料就永远浮在水面上呢?你们有什么看法?生1:不一定,有的固体原来是浮在水面上的,过一会儿也会沉下去!生2:小玻璃瓶把它灌满水就会沉下去,而泡沫塑料可能比较难沉下去。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使刚才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入水底,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进行讨论后,提出自己的意见。生l:我觉得可以把泡沫塑料和橡皮绑在一起,可能泡沫塑料就会沉下去。……师:刚才同学们提了许多很好的建议,看来同学们非常爱动脑筋。现在你们动手试一试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师:看来同学们把浮在水面上的固体沉入水底没有问题,老师要考考你们,如何将沉在水底的固体浮上来呢?这可能有一些难度,小组之间可以先讨论一下!师:有谁来说说你的想法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创意?生1:只要把尺子小心的平放在水面上,尺子就能浮在水面上了。生2:我可以把橡皮和泡沫塑料用胶带绑在一起,这样估计橡皮就能够浮上来。……师:你们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想不想验证一下?就让你们试试吧!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师:通过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生1:原先浮的固体可以沉下去,原先沉的固体也可以浮上来。生2:可以用许多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评析:作为一节科学探究活动课,着眼于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确立固体放入水中的有关规律。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的研究非常有成效,在活动中表现了他们应有的创新性,学生的活动非常投入。由此可以提醒我们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尝试地进行教材改革,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在科学教学中进行实验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过程,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低估学生的能力,从某一个方面来说,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甚至能够超越老师。]五、课堂总结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沉浮现象,关于固体的其他一些性质,我们在下节课将继续进行研究,下课![总评:这是一节真实的科学研究课。在教学中教师突出了两个探究环节“溶解”和“沉浮”。在教学中教师能从孩子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合理定位,组织教材,效果很好。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动手操作非常到位,体现在对科学学习的平时教学中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上,同时也体现了“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之间的区别。“开放”是一种理想,一种教育的追求,教者能最大程度把握教学思想,并能够进行一定的教学实践,同时也需要教师具有更大的探究教学的技能,以更有效地把握这种理想!]。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把固体放在水里》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把固体放在水里》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及结晶分离放入第二课时.
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
用的教学方法为探究指导教学法。科学课以动手为主,
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能够体会知识的产生,能够体味科学 教学策略选
的奥妙,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实验探究为 择与设计
主,教师辅助以相应的讲解和示范。其基本过程是:提
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作预测,通过具体操作验证自己
的猜想,然后得出结论。
(一)认识固体的沉浮现象
首先清点器材。
目的是:1、让学生认识多种多样的固体
2、让学生养成细致地有条理地活动习惯。
清点器材之后,提出本课需要研究的问题:把固体
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并要求学生填写一份表 教学过程
格进行预测。
操作之前让学生做一个预测,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概
念发展水平,又可以起到聚拢学生思维的效果,提高动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关键就是通过动手做让学生体 会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探究型的活动建立起沉浮 和溶解的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 惯。本课的难点在于溶解概念的建立,沉浮现象学生可 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来,而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现象, 课例研究综 并不能直观地理解,因而必须通过细致而有严谨的观察 述 来完成这个概念的建立,高锰酸钾无疑是一个非常完美 的材料。土壤实验的操作,既可以使学生明白土壤中的 物质既有沉浮现象,又有溶解和不溶解现象,还可以为 下一节课研究固体和水的混合分离作一个前期教学准 备。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把固体放在水里》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小学科学
教学课例名
《把固体放水里》

这是《科学》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
和液体”单元的第 2 课,《固体和液体》单元是根据内

小学二年级科学把固体放在水里教学实录与点评

小学二年级科学把固体放在水里教学实录与点评

小学二年级科学把固体放在水里教学实录与点评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材料。

是些什么呢?请小组长把盒子取下,同学们认真地、认真地、安安静静地观察。

评认真地,认真地,安安静静地虽是几个简单的词,但这里却蕴含着观察的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涉及科学,教给学生肯定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生的科学学习终身受益。

]生:有玻璃、蜡烛、布条、泡沫、橡胶塞、辣椒。

师:其他组来汇报不同的。

生:还有橙子、粉笔、橡皮泥。

生:我补充,还有高锰酸钾。

师:观察得真认真。

师:他们名字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生齐:固体。

师:对,对于固体,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如果我们还来研究这些固体,你们打算怎样研究?生1:研究他们的轻重,生2:把他们放到水里。

生3:看他们在水里有什么情况。

生4:研究他们用什么材料做的。

师:问生2,呓!你怎么想到把他们放到水里的?生2:因为我见过许多把物体放到水里的事,而且我还做过呢。

师:你真是个特长观察的好孩子,学习科学就是要这样平常多观察,多发觉。

评这个评价较好,即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又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师:那咱们今天就按你们说的来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好不好?生:好。

评科学学习,就是要建立在满足学生开展需要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根底之上,只有是学生自己需要的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

这里让学生想研究方法,并从中选取研究的内容,即是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又一开始就表达了学生主体地位,有效的把学生引入积极探究之中。

]师:我们就先来猜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出现一些什么现象,桌子下面有一张表,请小组长把同学们猜想的情况记录到表上。

学生分组观察猜想。

师:猜想的情况怎么样,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师:第四组。

师:其它组认真地听,有不同的待会儿来补充。

生:我们组猜想的是橡胶塞会沉,玻璃会沉,大蜡烛会沉,小蜡烛会浮,布条会沉,橡皮泥会沉,泡沫、辣椒会浮。

生:我补充,我们认为粉笔会沉,小蜡烛也是沉,橙子大的沉,一片浮,小的浮。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 (3)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 (3)教案与反思

2.把固体放到水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体验制作彩色树枝的乐趣。

愿意合作与交流。

2.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3.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了解结晶的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会沉、浮的固体(塑料泡沫、硬币、石头、瓶盖、棋子、玻璃球、大蜡烛、小蜡烛、小马铃薯块、大马铃薯块),水槽(每组一个),烧杯(二个),筷子(两根),盐、面粉、沉浮活动记录表(每组各一张)。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提问:小朋友,上节课我们用了那些方法来认识了固体的性质?生答。

2.讲述: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助手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固体的性质。

(出示:一杯水)这位小助手就是——水。

今天我们要借助这杯水来认识固体更多的性质。

(出示课题:把固体放到水里)齐读。

二、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1.进行猜测,引起矛盾,激发探究欲望(出示硬币)小朋友,猜猜看如果老师把这枚硬币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究竟如何呢?老师把它放进去看看。

2.老师演示:(学生回答)师:沉了下去,通过水这个小助手我们知道了这个物体放到水里会沉下去。

3.那是不是所有物体放入水中都会像硬币一样沉下去呢?(学生自由回答)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

(实物投影)4.把这些固体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呢?请你们先来当回小小预测家,来预测一下可能出现的结果。

(实物投影)并记录在纸上。

注意先预测不动手。

学生汇报。

(实物投影)有不同意见吗?说说你是凭什么预测的呢?5.进行实验探究,获取事实材料师:小朋友们的预测结果有的认为沉,有的认为浮,这都只是我们的猜测而已,究竟是什么情况,可以怎样证实一下,就知道了?(生答:实验)6.提问:可这么多的材料,怎么做好呢?一起放下去可以吗?(出示实验步骤)讲述:老师给大家一个建议,材料要一样一样地放,放一种观察做记录以后捞起来再放另一种。

把固体放入水中评课 公开课教学设计

把固体放入水中评课 公开课教学设计

《把固体放到水里》评课1、从设计思想: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沉浮、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其往往会有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例如:会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

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

本节课有研究、有拓展,在教学本课时,以“课标”新理念为指导,引入了“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该教师采用了以“实验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发现学习”和“做中学”的教学思想得到完美的体现。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实验前猜测与实验后的结果对比,引发学生原有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索,经过对实验结果的思索,老师的引导正确认识固体的沉浮、溶解现象,纠正原有认知中的错误。

2、在教学中还具体采用了以下具体教学法及模式:开放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大胆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该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进行多向交流,努力为他们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红苹果”评价活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做中学”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把学习的主权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各种实验研究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从学法上:合作交流,亲身体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无论是问题的提出,活动方案的制定、结论的总结都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真正成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观察、分组活动、讨论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固体放在水里教学实录与点评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材料。

是些什么呢?请小组长把盒子取下,同学们认真地、仔细地、安安静静地观察。

[评认真地,仔细地,安安静静地虽是几个简单的词,但这里却蕴含着观察的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涉及科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生的科学学习终身受益。

]
生:有玻璃、蜡烛、布条、泡沫、橡胶塞、辣椒。

师:其他组来汇报不同的。

生:还有橙子、粉笔、橡皮泥。

生:我补充,还有高锰酸钾。

师:观察得真仔细。

师:他们名字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生齐:固体。

师:对,对于固体,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如果我们还来研究这些固体,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1:研究他们的轻重,
生2:把他们放到水里。

生3:看他们在水里有什么情况。

生4:研究他们用什么材料做的。

师:问生2,呓!你怎么想到把他们放到水里的?
生2:因为我见过许多把物体放到水里的事,而且我还做过呢。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学习科学就是要这样平时多观察,多发现。

[评这个评价较好,即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又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
师:那咱们今天就按你们说的来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好不好?
生:好。

[评科学学习,就是要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只有是学生自己需要的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

这里让学生想研究办法,并从中选取研究的内容,即是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又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有效的把学生引入积极探究之中。

]
师:我们就先来猜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出现一些什么现象,桌子下面有一张表,请小组长把同学们猜测的情况记录到表上。

学生分组观察猜测。

师:猜测的情况怎么样,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师:第四组。

师:其它组认真地听,有不同的待会儿来补充。

生:我们组猜测的是橡胶塞会沉,玻璃会沉,大蜡烛会沉,小蜡烛会浮,布条会沉,橡皮泥会沉,泡沫、辣椒会浮。

生:我补充,我们认为粉笔会沉,小蜡烛也是沉,橙子大的沉,一片浮,小的浮。

生:我不同意,我们认为橙子不论是大的、小的、还是一片都是沉。

生:我们也认为蜡烛大小都会沉。

[评挑起矛盾,引起争辩,能更好的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
师:有的认为沉,有的认为浮,这都只是我们的猜测而已,究竟是什么情况,我们怎么办?
生:做实验试一试,就知道了。

师:对,亲自实验,可这么多的材料,怎么做好呢?
生:一样一样地放到水里。

师:你们觉得他的建议怎么样?
生:可以。

师:为什么要一样一样地放,而不一起放呢?
生:因为一起放,材料太多了,不便于观察。

生:看的不准。

师:哦,原来是这样。

做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要注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生:要注意安全,讲究卫生。

师:同学们想的真周到,我也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高锰酸钾用桌下的烧杯装水后再放,明白吗?同时在实验中,不仅要仔细观察,还要认真思考。

等会看哪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的最多。

[评实验不仅仅就是动手,而应是多感观的参与,多方位的获取,这里老师的强调十分不要,从后面的交流可以看出。

]
学生分组实验
师:实验做完了吗?请同学们迅速收拾好桌上的材料。

(生收拾材料。


[评这里虽花去了一分钟的时间,但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十分重要的,也便于学生更集中精力来进行交流。

]
师,刚才同学们可能记录还没有完成好,这样再用二分钟的时间完成整理一下我们的记录,等会来交流。

[评实验后的整理,即是一个环节过渡的“缓冲区”,又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汇报研讨的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
师:大家都有哪些发现,谁先来说说?
生:我们组的情况是,玻璃,大蜡烛,橡胶塞,橙子猜测是沉的,实验也是沉的。

小蜡烛猜测是浮,实际是沉的。

泡沫。

辣椒猜测是浮的,实验也是浮的。

师:我现在问你小蜡烛放到水里是沉还是浮?
生:沉。

师:肯定吗?
生:肯定,因为我门做试验的。

师:开始你能这么肯定吗?
生:不能,因为那是猜的。

生:布块预测是浮的,结果是沉的。

师:你们小组有补充吗?其它组。

生:我补充,布块是沉的,但他们说得不全对,开始放到水里是浮的,过一会儿,布块打湿了,就慢慢的一点点的往下沉。

师:什么原因呢?
生:布块下沉,是因为这是棉布,容易吸水,吸水后就重了些,就下沉了。

师:你就认为下沉是因为?
生:重了。

师:是不是呢?可以接下来再实验。

生:我们组还观察到,粉笔放到水里,开始也是浮的,一会就下沉了,而且里面还冒出气泡来。

师:喔,眼力不错,我还没有发现呢!冒泡说明粉笔里面有什么?
生:有空气。

师:为什么会沉呢?
生:因为开始是空气,空气──
生:我帮他,空气轻,冒气泡,就是里面的空气出来了,水就会进去,水比空气重些,粉笔就变重了,这样就下沉了。

生:我们组还把沉到水里的粉笔和没有放到水里的粉笔比较了,是湿粉笔重一些。

[评粉笔冒气泡下沉,这是预设外的生成,老师给予了细心的呵护和巧妙的引导,让探究向深入发展。

]
生:我们组在实验时不小心把辣椒弄了个口子,结果也是过了一会儿就沉了,我们拿起来一看,里面进了水。

师:哦,一个不小心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呢,很奇妙吧。

看来认真地观察,会有很多惊奇的发现。

生:我们观察了高锰酸钾,把它放到水里,一会儿水里就有一条红色的线升起来。

生:(迫不及待地)不是,是紫色的,而且一会儿象飘带在水里飘呀飘,一会儿象喷泉。

生:有时又象云。

师:哎哟,想的多么美丽啊,后来怎么样了?
生:原来的高锰酸钾看不见了。

生:杯子里的水变的有颜色了。

生:一整杯水都变成紫色的了。

师:师什么原因呢?
生:是因为高锰酸钾跑到水里了。

师:跑到哪些地方?
生:跑到水里每一个地方。

因为整杯水都变色了。

师:象这样的现象我们叫什么呢?
生:不是浮也不是沉.
师:这种现象我们叫溶解。

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你知道哪些可以在水里溶解。

生:盐可以。

师:可以怎么样?
生:可以在水里溶解。

生:糖可以溶解,我们吃的果饮片、薄荷糖也可以在水里溶解。

生:我们还有补充的,橡皮泥我猜测是沉的,实验是浮的。

生:我们组的是沉的。

生:我们也是浮的。

师:怎么不一样呢?把你们的橡皮泥举起来看看。

师: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的橡皮泥形状不一样。

师:明白了什么?
生:看来同样的物体,形状不同,在水里的沉浮情况还会不一样呢。

[评从学生汇报的情况看,老师事先的要求,实验后的反思对于探究的深度,交流的质量取到了很好的作用。

]
师: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到水里,发现有的沉,有的浮,还有溶解。

生:还冒气泡。

认真观察,会有很多的发现。

生:同样的物体,形状不一样,沉浮可能不同。

生:自己做了,就一定知道真正的情况。

[评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谈学习体会,不仅能梳理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而且为学生日后的更好的开展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石。

]
师:这么多的收获,真不错。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帮个忙,好吗?
生:可以。

师:我的孩子不小心,把一些小谷壳和盐撒到米里面了,你们有办法帮我把他们分出来吗?
[评课已接近尾声了,还提出一个问题来,这里不是画蛇添足,而是让学生很好的把课堂的收获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在应用中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同时,科学学习以问题开始,而又以问题结束,体现科学探究的延续性。

]
师:时间有限,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好办法,下来想一想,还可以试一试,看你的办法行不行,下次再来交流,好吗?下课!
[总评本节课教学材料有结构性,不仅选取学生生活常见的现象明显的材料,而且选取渐变的探究材料以及形状不同的同类材料,以促进学生更集中注意力,认真的观察,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也培养他们耐心,细致的科学品质。

教学中,教学氛围民主化,还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注重教学细节的落实,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合作,突破了学生探究中“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状。

整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真正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凸显了学生在真正地、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体现出了科学探究的真实本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