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美育及其实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合集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文/李淑俊摘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将美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基于一些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意境以及思想之美,从而使学生具备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渗透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美化。

当下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作品大多是中华历史文化宝藏中的瑰宝,它们无不散发着美的光芒,无不蕴含着美的基调,这就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所以教学中就要对这一“美的富矿”进行挖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启发学生赏析作品的语言美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如若不能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其他美也就很难体味得到。

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若能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里遨游,定会开阔视野,陶冶美好的情操。

美读是感知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

叶圣陶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提到,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

通过美读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自然而然地领会作品的语言美。

通过指导学生美读与欣赏,可以让学生发现《绿》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的温柔和谐之美;“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轻柔秀丽之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崇高之美……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艺术美也是语言美的主要内容。

王实甫的《西厢记》其语言文采斐然,又流利畅通,典雅而质朴,华丽而秀美。

教材节选《长亭送别》中“听得到一声‘去也’,送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令人瞠目结舌的夸张;“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夸张、对比、衬托,将离愁烦恼写足……正是这些“词句警人,余口满香”的艺术化语言,使《西厢记》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成为一部百年称誉的诗剧。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2012.532关注【语文与成才】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朗读引导,鉴赏节奏美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方式。

我们力求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与作者沟通神气,感应心灵,真正读懂文章。

如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的上阕,“看”是领字,读时要稍顿,突出领字的作用。

“看”字所控的七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深秋的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广阔的境界里。

满山红遍,秋水碧透。

江面上,千帆竞发,壮观激烈。

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展翅高飞,自由飞翔。

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轻快自如,任意遨游。

这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雄鹰,游鱼等,品类齐全,充满生机,给人一种博大、壮阔的崇高美。

教师要加强点拨、示范,让学生准确把握、感受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着的巨大情感魅力。

二、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诱发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入手,引导他们咀嚼词句,赏析名言佳句,理解语言的内涵美,不断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美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其中,“羞涩”一词用得极巧妙,但是仅从拟人的修辞角度来讲,未免有些浅显,于是老师上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含苞欲放的荷花为何会羞涩呢?”同时又启发学生:“羞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也许同学们都有过‘羞涩’的体验,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想象一下这荷花羞涩的原因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他们似乎与朱自清笔下的荷花融为一体,许多同学都根据自己曾有过的生活体验纷纷发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注重文字的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美感。

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优美的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注重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到语言的音美和韵律的美感。

要注重课文的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丽意象、优美语言和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或者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想象世界,激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朗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拓展多元的文化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多元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多样性,让学生通过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深度性,让学生通过深入的文化体验,了解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要注重文化体验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文学赏析、音乐聆听、美术观赏等形式,参与到文化体验中去,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

四、注重课程的整合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程的整合性,让美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程的各个环节中。

要注重语文课程和美术课程的联动,让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相互呼应,形成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本文将从文学欣赏、语言表达和阅读习惯三个方面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文学欣赏文学是美的载体,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背诵古诗词、讲述寓言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演讲、朗诵、剧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文学之美。

通过文学欣赏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二、语言表达语言是美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表达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指导、口语表达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写作题目,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之美的感悟和追求。

三、阅读习惯阅读是美的享受方式,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读、朗读、讲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读书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美的快乐。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还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美的乐趣。

美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

只有在教学中贯彻美的理念,不断丰富美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美育渗透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对美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对美育渗透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对美育的渗透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教育,教育人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体现美的能力的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人们意识到美育已经超出了纯艺术教育的范畴,并渗透到了各学科的教学之中。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1.文学作品美的主要特征一提到美,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江南景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等祖国锦绣河山之美和朝晖晨曦、月朗星稀、碧云如水、细雨绵绵等整个自然界之美。

这些美都是大自然具体的感性的美。

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在赞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外在美的同时,最迷恋的还是用生动、形象、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表现作者深邃的思想、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反映现实、关注未来,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这种美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内在本质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

正是这种美推动着古往今来的作家像杜甫那样使自己的文学作品“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断苦吟,使文学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文学作品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构思美文学作品中的构思就在于作家运用如“抑扬先抑”,“以反求正”等艺术手法创作。

譬如说,惠浴宇同志写的《记铭璜同志》一文,一反其他回忆悼念故人的文章,竭力肯定对方的优点写法,而是从铭璜同志的缺点谈起,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当代作家杨朔的散文《茶花赋》则以茶花的美丽资质象征祖国,去描写祖国的面貌,可以说独具一格,别开生面。

过去人们常用红日、长城、松柏等来象征祖国,而杨朔则独辟蹊径,另创新意,匠心独运。

读来使人心胸开阔,激荡起人们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给我们美的享受。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醉花阴九日》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美在取意的新奇传神。

1.2结构美优秀文学作品各个部分互相扶持,协助,不互相拆台、矛盾,文从字顺,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行文做到详略得体,轻重合理,疏密有致,首尾呼应,有的甚至多一字嫌多余,少一字则不行,表现出匀称和谐的整体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在教育的体系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其中美育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也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一、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欣赏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欣赏,是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多种形式,而这些文学作品中浸透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和美好的人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有利于学生的人格修养和个性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受。

比如,通过讲解《小红帽》这个童话故事中的奶奶的形象,引导学生反思人与人之间的爱、亲情等等。

这样的文学欣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还能够启发他们对生命、爱情等等的思考和感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修养。

二、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诗歌、比喻、修辞等手法,达到艺术效果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它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编写口号、广告语等等,培养学生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能够在创造性的思考中,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演讲,是指通过文字和语言的表达,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语文演讲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它需要学生在表达中,在思维中,在内心感受中获得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老师需要通过语文演讲课来让学生练习语言表达和演讲技巧。

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研究来进行演讲。

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音乐课和语文课结合,有助于教育艺术和人文素养,因为音乐和文学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 回忆毛泽东 的《 沁园春 ・ 长沙》 , 同样 是写 柔 和谐之美 ; “ 水光潋 滟 晴放 好 , 山色空蒙雨 亦奇 ” 的轻柔 秀 丽之 深秋 的枫 叶被“ 染” , 一个是 “ 晓来谁染 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一个
是“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让学生体会两个“ 染” 有何不 同, 为何会 语 言文字表达形式的艺术美也是语 言美 的主要内容。王实甫 不 同?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 通过 联想和想象在 头脑 中勾画 出情景 , 的《 西厢记 》 其语 言文采 斐然 , 又流利畅通 , 典雅 而质 朴 , 华 丽而秀 得 出 : 一个是经霜的枫 叶被莺莺 的离情感动而“ 染” 红, 充 满斜 阳残 美。 教材节选《 长亭送别》 中“ 听得到一声 ‘ 去也 ’ , 送了金钏 , 遥望见 日的寂寞之美 ; 一个是被词人 的万种豪情 、 心系天下 的博大胸怀而
离别 ” 的古老话题 , 然后 育渗透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 。所以教学 中就要对这 一“ 美 的富矿 ” 进 让学 生先设想一下作 者是如何刻 画这一 “ 行挖 掘 ,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回到课文感受 “ 圣 手” 王实甫的这幅优美 、 动人 的画面 : “ 碧云 天 , 黄


启发学生赏析作品的语言美
教育研究
2 O 1 3 一 O 5
浅 谈语交载掌巾的美育渗透
文摩 淑俊

要: 美育在语文教学 中起着重要作 用, 将美育渗透到 日常的教学活动 中, 能培 养学生高 尚的审美情趣和 审美 能力, 发展健康 的
个性 , 形成健全 的人格。基于一些教育实践 , 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作 品的语言、 意境 以及思想之美 , 从而使 学生具 备欣赏美和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和审美情操。

美育是指通过美的感受和审美活动来培养和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使人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注重情感的体验和审美的意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研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力量,培养审美情操。

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深刻的内涵,通过与学生分享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力量,体味美的情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

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静夜思》、《将进酒》等经典作品,通过品味这些古诗词中的意境和美感,让学生在诗词中领略美的力量,培养自己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写作教学来渗透美育。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写作可以让学生在表达中体验美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描述自然风景、人物形象、情感抒发等方式来表达美的情感,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美的力量。

在写景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用心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美的感受,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体验美的力量。

通过这样的写作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领略美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

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诗歌朗诵和戏剧表演来渗透美育。

诗歌和戏剧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诗歌朗诵和戏剧表演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美的力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

在诗歌朗诵和戏剧表演中,学生需要通过朗诵和表演来体现出诗歌和戏剧的美感,让观众能够在表演中感受美的情感。

在诗歌朗诵中,学生可以通过声音、语调、节奏等方面的把握来表达诗歌中的美感,让观众能够在朗诵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美育及其实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言文字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语言艺术教育中充满
着审美的因素,有着无穷的审美机会。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45分钟
的课堂教学,来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是新课改形势下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现象叫“大锅熬”,即是像北
方人做家常菜一样,不管是什么蔬菜,一律投入锅中一熬了事。

我们有些语文老师也是如此,每每惯用“大锅熬”的办法,语文课上无论什么文体,精读的也好,泛读的也罢,都丢进一个教学模式去熬,并不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没有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审美化应侧重于以下两方面:
一、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进行审美化设计。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阅读教材和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这两类内容不一样,教学侧重也应有所不同:阅读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读,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优美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培养语感很重要;写作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写,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准确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所以开发想象很重要;口语、
交际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说,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创设语境很重要。

单就阅读教学这一大类来说,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审美教育:
1.以积累语言材料为主的,此类文章以唐诗、宋词居多,教师主要以指导学生找出美词佳句并予以诵读即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2.以咀嚼语句为主的,此类文章以议论文为主。

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要求学生仔细咀嚼这句话:为什么用“停止思想”而不是“停止呼吸”,通过揣摩,学生不难发现和体会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而且在推敲文字表现力的同时,人物的伟大形象,战友之间高尚的情操和语言因素揉合在一起,渗透到学生心中。

3.以解析作品为主,此类文章例如《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教学时就应着眼于全文思路,分析篇章结构,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4.以鉴赏作品为主的,此类文章以散文居多,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秦牧的《天山景物记》,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以及一些文言文。

这样的文章就要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语言文学修养、增加审美经验。

当然,有些作品是以筛选信息为主的,有的是以研究思想为主的,所以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渗透美育,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要渗透美育。

我们绝不能为了美育而美育,搞一些牵强附会的东西,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侧重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不同的审美心理结构,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渗透美育。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就属于鉴赏作品为主,它的重难点就是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把握了这个重点,在教学上就不能过多的咀嚼语句,而是应该从整体上去体会感知文本,把握文意。

二、精心策划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的动态美。

对于教材中的审美教学内容挖掘,揭示或者渲染后,就要充分利用45分钟,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方法、手段,使学生体验、领略知识中所包含的美,从而受到教育,形成美的享受。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呢?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一节课之初,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情绪走进课堂,不要拉长了个苦瓜脸,给学生以压抑感,以一种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问题的学生不能急躁,对于答错的学生也不能挖苦,应以表扬、赞同、激励为主,创设一种尊重、平等的互动气氛。

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纪律,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学生才会觉得上课是一种美的享受,才会有愉悦感。

2.生动有趣的讲读。

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应以形象生动、精炼、幽默的语言进行。

在整个环节中应体现教师的逻辑性,既不能将课堂肢解,讲是讲,练是练,也不能虽然妙趣横生却杂而无章,不知所云。

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有针对性、启发性,并有情感性。

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培养语感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讲的基础上要加强读,有些文章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泛读,领读,学生默读、诵读、分小组、分角色读,集体齐读等。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的是讨论法,教师讲的不多,但讲得很到位,提的几个问题基本上把文章的主要脉络抓住了。

经过学生讨论,教师精练的讲解,文章可以说是条分缕析了,再配以学生自己找出的他们
喜欢的佳句的反复研读,基本上不难体会作者那种深沉而细腻的感情了。

3.适时恰当的教学辅助。

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发达,语文课堂教学只能从视觉上刺激学生肯定会不够的,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教学媒体辅助,可以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而形成想象和联想,使审美活动不断深化、升华,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课件、录音、录像、教学挂图、模型、物品或者将教室布置成某种情境等都是不错的方法,都可以使对象生动鲜明,使教学丰富活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故都的秋》中一共制作了两个FLASH动画,一个是闲话秋雨图,利用其中人们的动作、表情、谈话再配以背景画面让学生去体味人们那种既悠闲又落寞的感觉。

另一个是小院清晨,这个设计只有几个图片的切换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去体会那种放松的感觉。

4.布局美观的板书设计。

一节课上完之后往往会有一个小结或者拓展延伸的过程,所以此时集教材编者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的板书的设计就尤为重要。

板书的设计应力求内容、形式美,书法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5.分层分类的课后作业。

课后留给什么作业学生会做,愿意做又能做好呢?按照孔子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我觉得在布置作业时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思维发展特点和喜好进行分层分类:喜欢读背的就让他去读去背;喜欢钻研的就让他去思考、分析、探究;喜欢写的就让他去创造写作。

总之,让一切学生在上完课后有事做并能做好,学生在完成这些自己愿意做的作业时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精神上得到愉悦,有成就感,必然也就敢于克服或乐于克服各种困难。

《故都的秋》中留了5个作业供选择,分别涉及到学生思维发展的几个方面,同时他们的几个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在选择作业时向单一化发展,教师可以以学期为单位对选择同一类型的作业次数加以适当限制。

彭丹,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