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过程适当的“惩罚”

合集下载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惩罚教育策略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惩罚教育策略

惩罚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未来发展
01
惩罚教育与班级管理
惩罚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班主任应该注重与其他教育手
段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班级的和谐稳定发展。
02
班主任工作与德育教育
班主任应该将惩罚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
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03未来发展与探索总词在班主任工作中,惩罚教育策略对于课堂纪律的管理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课堂是传授知识、培养品格的主阵地,课堂纪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校园安全。当课堂纪律受到干扰 或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班主任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如单独谈话、责令反思、全班批评等,以警示学生 ,维护班级秩序。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
听取学生意见
在惩罚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当听取学生的意见 ,尊重学生的感受,避免单方面做出过于严厉的 惩罚决定。
及时跟进
惩罚教育后,班主任应当及时跟进了解学生的情 况,关注学生的改正情况,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04
案例分享与讨论
对于课堂捣乱行为的处理
总结词
在课堂捣乱行为的处理中,班主任需要采取果断措施 ,保证教学秩序,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05
总结与反思
惩罚教育的作用与反思
惩罚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惩罚教育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能够对学生产生威慑作用,促使学生自觉遵守 学校规章制度和班级班规,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和行为。
对惩罚教育的反思
尽管惩罚教育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谨慎,避免滥用。班主任应 该根据学生的个性、行为和家庭背景等因素,灵活运用惩罚手段,确保教育效果 。
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的关系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惩罚教育策略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惩罚教育策略
施等。
安排额外劳动
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班主任可以 安排他们进行一些额外的劳动,以 示惩戒。
家长配合教育
班主任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对 学生进行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惩罚教育中的心理干预和辅导
了解学生心理
在实施惩罚教育时,班主任应充 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避免因
惩罚而产生负面影响。
提供心理辅导
对于受到惩罚的学生,班主任可 以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他
01
02
03
惩罚力度要适中
惩罚的力度应该与学生的 错误程度相匹配,不能过 于严厉或过于宽松。
惩罚方式要适当
惩罚的方式应该与学生的 性格、年龄等特点相符合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惩罚时机要适当
惩罚的时机应该选择在学 生认识到错误并有改正意 愿时,这样可以达到更好 的效果。
惩罚与奖励相结合的策略
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责令书面检讨
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 书面反思,可以促使其深 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并避免 再犯。
纪律处分
在严重违规的情况下,班 主任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 纪律处分,如警告、严重 警告、记过等。
间接惩罚的方法和技巧
暂时中止权利
对于某些违规行为,班主任可 以暂时中止学生的一些权利, 如参加课外活动、使用学校设
对于性格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学生
可以采取个别谈话、心理疏导等方式 ,尊重他们的个性,帮助他们认识到 错误并找到改正的方法。
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
可以采取私下谈话、暗示等方式,照 顾到他们的敏感心理,避免伤害他们 的自尊。
对于懒散成性的学生
可以采取规章制度约束、行为纠正等 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的发展,对于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惩罚教育往往以惩罚为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而现代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教学,因此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也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性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

一、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遇到学生违规行为时,往往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但是惩罚并不意味着只有打骂或者体罚,更多的应该是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教师在处理学生违规行为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家庭背景,采取合适的惩罚措施,并且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并且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二、情节与次数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应该根据学生的违规行为情节和违规次数进行合理的结合。

对于一些轻微的违规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口头警告或者书面批评的方式进行惩罚,给学生一个改进的机会。

对于一些严重的违规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停课、批评教育、甚至家长调解等措施进行惩罚。

在惩罚教育中,情节与次数的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接受惩罚的也能明确自己的过错,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三、尊重与严肃相结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虽然需要一定的严肃性,但是也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教师在进行惩罚教育时,应该注重言行举止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但是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尊严,避免造成学生的心理阴影。

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教师应该采取冷静理性的态度进行处理,不要激动或者情绪化,避免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惩罚的科学性与适度性在进行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时,教师应该遵循惩罚的科学性和适度性原则。

惩罚的科学性是指惩罚措施应该是合理、合法、公正的,不应该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惩罚的适度性是指惩罚措施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不能过于严厉或者过于宽容。

只有惩罚的科学性和适度性保持平衡,才能体现出惩罚教育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适度惩罚学生常用的几种方式

适度惩罚学生常用的几种方式

适度惩罚学生常用的几种方式教育需要适度的惩罚,老师掌握并灵活运用适度的惩罚方式,对提高教育工作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在具体的应用中,惩罚有不同的方式,我们得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象灵活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温和式惩罚。

对某种行为反应,并不是惩罚刺激越强越有效。

温和式的惩罚可以看作是班主任作出新反应的信号,更有利于学生终止不良行为。

从具体情况来看,惩罚可以分为体态惩罚、言语惩罚和神情惩罚。

体态惩罚是指教师通过肢体动作给学生施加压力,影响其不良行为的进行。

如摆手、摇头等手势就属于体态惩罚。

言语惩罚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以达到制止学生不良行为的进行的一种惩罚方式。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言语惩罚不是挖苦、讽刺学生,而是一种有说服力、感染力或是幽默性的惩罚教育。

如有一位教师发现学生起立时有一个学生没有迅速直立,就幽默地说:“我们班除了四十三分之一的同学外,现在都初步具备了军人的风度。

”这种惩罚方式比大声训斥、严厉指责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神情惩罚是指教师通过表情及时制止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教育方式。

如皱眉、瞪眼就是这种惩罚。

二、阶梯式惩罚。

惩罚也要讲究分寸,做到循序渐进。

教师要根据不同程度的缺点错误给予相应的轻重不同的处罚,而且要逐步地进行。

这种惩罚方式可以分为轻重式惩罚和递进式惩罚。

两者的不同在于:轻重式惩罚是从错误的轻重上去考虑,每个层次是单独运行的;而递进式惩罚应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是针对那些有累错的学生。

像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惩罚方式:学生犯小错,给全班唱支歌;犯较重的错误,要他去做件好事来补偿;犯严重的错误,要写一份五百字的说明书,强调说明书不是检讨书,他可以自己辩护,如果确认自己的错误就要把错误之前、错误之中和错误之后的想法写明白。

这就是从学生犯错误的轻重出发的行之有效的轻重式惩罚。

像那些顽固分子,大都有累犯现象,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就应该采用递进式惩罚:第一次犯错误,罚学生写学过的课文生字一遍;第二次犯错误,除了写课文生字外,还要背诵一到两篇课文;第三次犯错误,要写三百至五百字的说明书和背诵两篇课文。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惩罚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经常会对于如何正确的进行惩罚教育进行讨论和辩论。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听到一些人认为没有必要使用惩罚教育,而应该更多地使用奖励和正面的激励。

事实上,惩罚教育在班级管理当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我们要明确一点,惩罚教育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进行体罚或者惩罚他们的心理健康。

反之,惩罚教育是一种对学生行为的合理约束和必要引导。

在学生做出不当的行为和举止时,及时进行适当的惩罚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里所说的“适当”也是非常关键的,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于宽容。

现在,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进行惩罚教育。

惩罚教育不能脱离奖励教育。

奖励和惩罚是相辅相成的,在班级管理中两者应该同时运用。

如果仅仅使用奖励来激励学生,而对于不当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那么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

相反,如果仅仅使用惩罚来对学生进行约束,而忽略了对于优秀表现的奖励,那么学生们就会对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产生反感和抵触。

在班级管理中,惩罚教育和奖励教育需要同时进行,形成良性循环。

惩罚教育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条例。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学生们需要对于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这样,一旦学生做出不当行为,就可以直接进行相应的惩罚。

而这个惩罚也不仅仅是一种惩罚性的行为表现,更多的是一种警示和教育。

通过惩罚教育,学生们对于自己的行为和举止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在之后能够更好地遵守班级规章制度。

惩罚教育不能对学生进行伤害。

在进行惩罚教育时,教师和家长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绝对不能对学生进行身体或心理的伤害。

任何形式的体罚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

惩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行为的引导和规范,而不是要对学生进行伤害。

在进行惩罚教育时,需要采取一些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比如罚站、批评谈话、额外的作业等,但都不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浅谈惩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浅谈惩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浅谈惩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教育领域中,惩罚教育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一些人认为严格的惩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自律性,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过度的惩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可否认的是,适度的惩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是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的。

惩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和学校会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规定,以维护良好的教育秩序。

当学生违反了这些规定,适当的惩罚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且后果是不愉快的。

通过惩罚教育,学生可以形成对正常行为和规范建立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

这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惩罚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伴随着相应的后果,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适当的惩罚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是不愉快的,从而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避免再次犯错。

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自我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性,让他们学会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

惩罚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纪律性和自律性。

在学校教育中,有一定的纪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适当的惩罚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且意识到如果不遵守规定会有相应的后果。

这样一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自律,遵守学校纪律和规定,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虽然惩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必须注意适度和方法。

适度的惩罚是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惩罚,不会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方法,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情境下使用,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老师和学校在进行惩罚教育时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使用过度的惩罚手段,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校需要合理运用惩罚教育,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应滥用惩罚手段。

谈谈适度惩罚的教育方法

谈谈适度惩罚的教育方法

谈谈适度惩罚的教育方法适度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旨在引导和纠正不良行为。

与过度严厉或过度宽容相比,适度惩罚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错误行为的后果,并且学会从中吸取教训。

本文将探讨适度惩罚的教育方法,并讨论其优势和局限性。

首先,适度惩罚强调行为与后果的关联性。

当孩子们犯错误或违背规则时,适度的惩罚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意识到造成的不良后果。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中捣乱并打破了校规,老师可以给予他一定的惩罚,比如扣分或者站在教室里思考。

这样的惩罚不会过于严厉,但足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困扰和伤害。

通过对行为与后果的连接进行强调,适度惩罚能够教育孩子们明辨是非,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适度惩罚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

通过在孩子犯错误时给予适当的惩罚,可以促使他们意识到控制自己行为的重要性。

孩子们会在遭受惩罚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和遵守规则。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儿童公园中攀爬禁止攀爬的设备,他可能会受到游乐园工作人员的警告和禁止使用。

这样的惩罚能够使孩子意识到攀爬是不合适的行为,并且学会自我约束,避免再次犯错。

另外,适度惩罚还可以教育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适度的惩罚不仅仅是为了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机会去反思和改正错误。

当孩子们被惩罚时,他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并反思如何不再重蹈覆辙。

例如,一个孩子在家里调皮捣蛋,父母可能会让他去整理打乱的房间。

在整理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反思自己捣蛋的原因以及整理的重要性。

适度的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通过帮助孩子们思考和反思错误,激励他们从中吸取教训,并探索更好的行为方式。

然而,适度惩罚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不同的孩子对惩罚的反应和接受程度不同。

有些孩子可能会对惩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导致对教育效果产生反作用。

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探究

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探究

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探究近年来,作为纪律与行为管理较为重要的一环,合理惩罚的必要性逐渐引起了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在小学教学中,老师的实施合理的惩罚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课堂管理,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下面,我们将从小学教育的角度,论述在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探究。

一、何谓合理惩罚合理惩罚是指教师利用恰当的方法来对学生做出不当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予以告知,并给予适当的惩罚以引导学生回归正常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合理惩罚的意义在于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从自身反思中改正错误,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合理惩罚还有助于课堂纪律的建立和学生的信任关系。

在惩罚方案中,教师应注重方式与度,让学生明白故犯错误行为的后果,不能采用过于严厉的惩罚方式。

二、合理惩罚的方法及其有效性1.夸奖和表扬。

夸奖和表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惩戒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正确行为带来的好处,并且激发出学生发扬自我、树立信心的积极动力。

能够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夸奖,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也能得到提高。

这种惩戒方式也合适于一些内向或羞涩的学生。

2.书写检讨。

书写检讨是一种较为严厉的惩戒方式,教师会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不当行为或违反校规行为进行反思、总结,逐步认清原因根源和有害影响。

这有利于学生自我控制,建立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意识,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

3.制定计划。

有时候学生的不当行为会单一出现,并不如常规行为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一份计划,改进学生的不当行为。

要求学生针对不当行为制定出纠正方案,并承诺严格执行。

这种惩罚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并且促进学生自我检讨,为自我发展设立正确的方向。

4.察看。

留校察看是对学生较为严厉的惩罚方式之一,但对于严重违反校规、扰乱课堂或学习竞赛破坏等情况,都应该采取此类惩戒方式。

教师应学会运用教育惩罚

教师应学会运用教育惩罚

教师应学会运用教育惩罚教育,是一项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伟大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而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适当的时候合理运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育惩罚并非体罚。

体罚是对学生身体和心灵的伤害,是一种违法行为,必须坚决杜绝。

而教育惩罚则是基于教育目的,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和引导的一种方式。

它的出发点是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促进其健康成长。

那么,为什么教师应该学会运用教育惩罚呢?其一,教育惩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社会是由各种规则组成的,学生需要从小就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并学会遵守规则。

当学生违反规则时,适当的惩罚可以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增强规则意识。

比如,在课堂上,如果有学生随意讲话、扰乱秩序,教师给予一定的惩罚,如让其站几分钟反思自己的行为,能够让学生明白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也能让其他学生引以为戒。

其二,教育惩罚能够促使学生承担责任。

在成长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他们犯了错误,接受相应的惩罚,会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培养起责任感。

例如,如果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其在课余时间补做,并减少其玩耍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导致了不好的结果,以后会更加认真对待作业。

其三,教育惩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如今的孩子大多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挫折承受能力相对较弱。

适当的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面对不如意的情况时,学会调整心态,勇敢面对。

比如,在体育比赛中,对于没有发挥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增加训练量,这虽然会让学生感到辛苦,但也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和坚韧精神。

然而,教师在运用教育惩罚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是合法性原则。

教育惩罚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师不能随意打骂、侮辱学生,不能对学生进行过度的惩罚。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惩罚教育策略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惩罚教育策略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惩罚
01
对于个性开朗、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采取直接、坦诚的言语提醒或批评, 以促使其认识到错误并主动改正。
02
对于性格内向、敏感或自卑的学生,班主任应采取更为谨慎、温和的方式进行 引导和帮助,避免伤害其自尊心。
03
对于有特殊背景或家庭情况的学生,班主任需要更多了解其背景和心理状况, 采取更为针对性的惩罚教育措施。
惩罚教育包括但不限于批评、警告、留校察看、记过、开除 等措施,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相关规定来选择 适当的惩罚方式。
惩罚教育的重要性
1
惩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 足,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2
惩罚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更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和班级班规,维护班级和学校的秩序。
3
惩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选择适当的惩罚方式和程度
惩罚方式应当合理、适度,避免对学生造成过 度的身心伤害。
惩罚程度应当与学生的错误行为相对应,过轻 或过重的惩罚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班主任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在惩 罚的同时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学生从错误中 吸取教训并成长。
惩罚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的结合
惩罚教育应当与奖励教育、说服教育、情境教育等 方式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积极探索新型的惩罚教育策略,如通过正向 引导、心理辅导、家校合作等方式来辅助惩 罚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惩罚教育的 认识和理解,增强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心理素 质。
积极开展实证研究,探讨惩罚教育的实际效 果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惩罚教育策略 提供科学依据。
抑制不良行为
惩罚教育能够对不良行为产生制约作用,有效避免学生因无知或 侥幸心理而产生错误行为。

论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

论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

论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许多教育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

其中,小学教育中的惩罚措施成为了备受瞩目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教育中采取合理的惩罚措施,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违规、违反校规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合理惩罚措施的采取显得尤为重要。

合理惩罚应遵循公正、合理、有益处的原则。

公正原则要求惩罚措施的制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避免出现不公平的对待。

合理原则强调惩罚措施的实施要与学生的错误行为相对应,以达到有效纠正其不良行为的目的。

有益处原则强调惩罚措施不仅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还要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针对学生常见的违规行为,可以采取以下合理的惩罚措施:一是警告,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警告学生其行为已经违反了校规;二是罚款,对于一些轻微的违规行为,可以采取罚款等经济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三是劳动服务,对于一些较为严重的违规行为,可以要求学生参与一定的劳动服务以弥补其行为带来的损失;四是家庭教育,对于一些严重违反校规的行为,可以要求家长参与其中,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实施惩罚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一是尊重学生,惩罚措施的实施不应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二是讲究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惩罚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三是保持冷静,不应因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影响教师的情绪;四是及时惩罚,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以避免事态扩大。

合理惩罚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公正、合理、有益处的惩罚措施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行为,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教师在实施惩罚时需要注意尊重学生、讲究策略等事项,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合理惩罚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一议题。

教师应学会运用教育惩罚

教师应学会运用教育惩罚

教师应学会运用教育惩罚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而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师应当学会合理运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什么。

它绝不是为了伤害学生的身心,而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当学生违反了纪律或者做出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时,适当的惩罚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促使他们改正。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惩罚才是合理有效的呢?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

比如,对于一些轻微的错误,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批评、警告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而对于较为严重的错误,如作弊、打架等,可能需要采取一些较为严厉的惩罚措施,如罚站、写检讨书等。

但无论采取何种惩罚方式,都要遵循适度原则,不能过度惩罚,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

在实施教育惩罚时,教师要注意方式方法。

惩罚应该是基于爱和关心,而不是愤怒和报复。

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与学生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会受到惩罚,以及如何避免再次犯错。

同时,惩罚要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具体错误行为进行,而不是一概而论或者随意惩罚。

比如,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交头接耳,影响了周围同学的学习。

教师可以先私下找他谈话,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可以帮助他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如果是因为习惯不好,那么可以给予适当的警告,如罚站几分钟,让他在这段时间里反思自己的行为。

但在惩罚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能因为学生的反抗或者不理解而变得暴躁。

此外,教育惩罚还应该与奖励相结合。

当学生表现良好、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而当学生犯错时,适当的惩罚也可以让他们更加珍惜获得奖励的机会,从而努力改正错误。

同时,教师在运用教育惩罚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不能对学生进行侮辱、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论中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

论中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

论中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教育形式日趋多元化,学生的表现水平也各不相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合理惩罚,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分享我对于中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理解和看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何谓合理惩罚。

合理惩罚是指针对学生不当行为的行为处罚,旨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行为,并重视对他人权益的尊重。

同时,合理惩罚应该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 与学生的不当行为相符合。

2. 在学校规章制度之内。

3. 符合激励性、建设性和保护性的三大基本原则。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第三点:激励性、建设性和保护性的三大基本原则。

在教育中,我们追求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而合理惩罚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的一种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从激励学生改正错误、建设学生健康成长、保护学生的权益等方面去考虑惩罚问题。

如此,我们才能让惩罚真正发挥其正面作用。

接下来是具体的合理惩罚方式。

首先,我认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应该注重“教育”而不是“惩罚”。

对于某些轻微的过失,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来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而对于一些严重的行为,我们才需要考虑进行惩罚。

其次,合理惩罚应该因情制宜。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错误行为,需要针对性的惩罚方式。

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有时惩罚不当反而会起到让学生更加恶劣的效果。

最后,我们也需要思考合理惩罚对学生自尊心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进行惩罚的时候,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以任何形式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总之,中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持续不断地改善和完善。

在惩罚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教育而不是过度惩罚,更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让惩罚真正发挥其正面作用。

论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

论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

论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教育领域中一直存在争议。

有一派认为,教育惩罚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纪律和自律意识,促进他们的学习;而另一派则认为,过度的教育惩罚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本文将探讨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教育惩罚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度的惩罚来教育学生遵守纪律,明确规则。

例如,当学生违反课堂规则时,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如警告、引导思考等,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和后果,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惩罚起到了促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教育惩罚的合理运用也需要注意方法和程度。

过度的教育惩罚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并且可能降低他们对学习和教育的积极性。

因此,在运用教育惩罚时,教育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惩罚应该遵循合理的原则。

教育者在惩罚学生时,应该明确学生的违规行为和惩罚的关联性,确保惩罚与违规行为是相对应的。

惩罚应该不仅仅是一种任意的行为,更应该是合理的和必要的。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惩罚的意义,并从中获得教育。

其次,教育惩罚应该尊重学生的尊严和权益。

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惩罚时,应该注重方式和语言的合适性。

避免使用侮辱性和伤人的语言,以及体罚等形式的惩罚。

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关心,以此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另外,教育惩罚应该注重过程和结果的平衡。

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惩罚时,应该注重过程的引导和结果的引申。

过分关注结果,可能会让学生只在乎结果,而忽视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

教育者应该在惩罚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并帮助他们寻找改进的方法和机会。

最后,教育惩罚应该与其他教育手段相结合。

教育者不应仅仅依靠教育惩罚来达到教育目的,而是应该与奖励、引导、激励等教育手段相结合,形成综合的教育体系。

试论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

试论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

试论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摘要: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不能很好约束不良行为。

小学生在上语文课时,会经常出现上课溜号、与其他同学交流、课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不良习惯。

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制定合理的惩罚,用来改正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不良习惯。

教师在进行教育时会经常使用到惩罚方式,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合理使用惩罚方式,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掌握惩罚措施的轻重,深刻认知到惩罚措施的重要性,合理使用惩罚措施。

基于此,本文主要讲述了在小学教育中对惩罚运用的问题、在小学教育中合理运用惩罚机制的措施,以期为小学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惩罚机制;语文教学;合理引言:长久以来,教育中的惩罚机制被认为是最直接的方式。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惩罚措施,对小学生上课时不良的习惯进行约束。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的教育惩罚主要是“体罚”,例如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对于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会进行“打手板”,这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随着素质化教学理念的深入,需要教师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在课堂上合理使用惩罚措施。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是属于心智不够成熟的阶段,通过适当的惩罚机制,纠正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有益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

1.在小学教育中对惩罚运用的问题1.1教师对待惩罚机制处于无作为态度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领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学校制度与社会舆论影响着教师,教师在使用惩罚措施时会有很多顾虑。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良行为没有进行管教,并且忽视其带来的影响,导致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受到影响。

这种情况下,会让小学生沾染不良习惯,学习成绩也会随之下降。

1.2惩罚机制不合理部分语文教师还在使用传统式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没有深刻了解到新课改理念,自身专业水准也不足,这就会导致教师在进行惩罚机制时不合理不科学,这会给小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伤害,部分教师还在使用体罚这种惩罚机制,对小学生造成心理与身体双重伤害[1]。

也谈教师如何合理惩罚学生

也谈教师如何合理惩罚学生

也谈教师如何合理惩罚学生教师如何合理惩罚学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

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好则事与愿违,甚至山穷水尽。

很多人不提倡惩罚教育,顾虑也就在此。

那么如何合理的惩罚学生呢?1.学校的校规应该在刚进校就对学生们进行宣传,并且以后要重复宣传;2.课堂应该建立课堂常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部分,应该注意人性化.课堂常规主要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对不能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的学生应该多一些宽容.比如可以睡觉,可以看其它书本之类.但不可以讲话,打电话,随便走动,吃东西等.所谓认真听讲那样的规定其实是很不现实,也是没有办法实行的,因为有些教学内容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根本听不懂,或者早已掌握了,要"认真"是不可能的,既然做不到,为什么还要规定呢?3.应该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来讨论课堂规定.我所以不喜欢对学生有太多的命令就是因为这一点,学生们如果从来没有对规定进行过思考,命令只会让他们一味的听从,而失去了自主的意识.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的规定,这是第一重要的事情.4.对"处罚方式与量"应该作明确的规定,这点尤其在法律上应该明确!近来有不少报道,或者说媒体一直最关心的体罚事件就是过分的惩罚甚至是侮辱性的惩罚方式,伤学生自尊的,让学生身体承受巨大伤害的事件也挂着"教育惩戒"的名.虽然这些事件人们一看就会觉得过分,但正是因为缺少对惩罚方式的明确规定,所以才会有这些事件的发生.因为没有惩罚,教育活动就会很难进行.5.对于惩罚方式,我想到以下一些:迟到或者不能准时交作业等与时间相关的,也许可以通过一定量的抄写等方式来进行处罚;对上课破坏教学活动的,可以请学生站到教室外面去反省,并注意时间的把握,10分钟其实并不为过,有必要时,一节课也是可以的,但不应该超过一节课;对于体育课,罚站更是不为过,因为体育本身就是身体的活动,惩罚与身体相关也是很自然的事,罚跑或者俯卧撑等都不为过,但对没有能力完成者或者身体不适者,应该禁止采用罚站或者跑步等方式.但抄写与检讨书等并不为过.6.惩罚不能走向体罚。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奖励与惩罚-精品教育文档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奖励与惩罚-精品教育文档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奖励与惩罚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光表扬怎么行呢?这样学生的是非观念从何而来?教师偶尔适度惩罚教育孩子有何不可?我想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让教育插上奖励与惩罚这一双翅膀,让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们飞得更高更远,最重要的是飞得更稳。

如何用好奖励和惩罚呢?既需要我们面对取得的成绩把准脉搏,找准时机,给予有效奖励,又要我们以宽容的胸怀,立足学生角度,着眼学生发展,对出现的错误进行适度惩罚。

一、对小学生的奖励要有的放矢斯金纳有关强化与奖励的基本原理认为,奖励是一种肯定的裁决,意图积极诱导某人做某事,在人的内心形成一种激励作用。

并认为奖励是对行为的积极强化,起到保持已获得行为和促进获得新行为的作用。

在我看来,我们劝勉一个人,说他一定能改过自新,未必真的日日督促他,那个人就改掉了恶习。

我们鼓励一个人,说他有潜力可挖,未必真的动手挖掘,那个人却自然而然进步了。

这就是奖励的力量。

怎样才能在学生中做到有效奖励呢?明代教育家颜元主张:“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

”说明奖励是扬长教育,是激励教育。

目的在于为孩子提示努力方向,并鼓励孩子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1.面对学生,奖励对象要全面。

我们的教育往往只奖励学习优异者,而忽略一般学生,这些学生在班里占绝大多数。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既肯定学习优异者,又照顾那些没那么优秀,平时少有机会,考试又取不到好成绩的一般学生,不能因为奖励的缺失而伤害他们的学习热情。

可以多设立一些进步奖,鼓励他们向前迈出一小步。

2.颁发的奖品要有意义。

记得有篇文章说老师奖励学生拍照,我想家长和孩子一起欣赏照片时,学生会被老师的鼓励打动,更努力达到老师的要求和期望。

岂不是给学生插上了精神鼓励的翅膀?奖励并不以金额大小、奖品优劣作为衡量标准,只要富含老师心意的奖励,都能打动学生,学生也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3.奖励的指向要明确。

奖励的目的是什么,奖励要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是奖励时老师必须思考的,还要把这些明确告诉学生,以期奖励实效。

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探究

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探究

小学教育中合理惩罚的探究引言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时期,而合理的惩罚在这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惩罚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纪律观念、责任感,并且教会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

然而,什么样的惩罚才是合理的呢?本文将探究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并提出一些建议。

什么是合理惩罚?合理的惩罚是指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采取的适当措施,以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行为,并促使他们反思并改进自己的行为。

合理的惩罚应当符合以下几个原则:1. 公正性合理的惩罚应当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无论学生是谁,都应该受到相同的对待。

这可以建立起公正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们感到公平对待,并能够学会分辨是非对错。

2. 适度性合理的惩罚应当适度,既不能过于严厉,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也不能过于轻微,让学生没有反思的机会。

惩罚应该让学生感到后悔和反思,但同时也要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伤害。

3. 教育性合理的惩罚应当具有教育意义,以达到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培养正确行为和纪律观念的目的。

惩罚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受到惩罚,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并通过惩罚来改正。

合理惩罚的方法1. 言辞批评言辞批评是一种非体罚的合理惩罚方法,可以通过适度的批评和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

在批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持语气的平和,避免过度激动,以避免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

2. 时间限制时间限制是一种常见的合理惩罚方法,可以是在课间时间限制学生的行动,或者是在课后限制学生的离校时间。

时间限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便,从而引起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并且明白不良行为会导致一定的后果。

3. 惩罚任务惩罚任务是一种积极参与的合理惩罚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些额外的任务来反思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这些任务可以是书面作业、班级服务或者其他需要动手操作的任务。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付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错,并体会到正确行为的好处。

4. 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一种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并回报社会的合理惩罚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学过程适当的“惩罚”苏志翻惩罚教育是必要的教育手段,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

惩罚教育不等于体罚学生。

惩罚教育要注意及时、有度、得法和维护学生尊严。

当人们把“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的经念歪了的时候,如今,许多教师可以说是谈“惩罚”色变,他们认为“惩罚”学生就是碰师德修养的钉子,就是踩教育行风的高压线。

其实,现代的许多教育专家都赞同这样的说法——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

无论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看,惩罚都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席之地。

它可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情感上引起痛苦和羞愧的内疚感。

适度的惩罚对培养学生的耐挫心理同样也很必要。

我们既不能将惩罚作为包治一切的灵丹妙药,也不能将惩罚视为洪水猛兽。

教师在不损害学生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学会适当的、正确的、艺术性的运用惩罚,做到罚之及时,罚之有度,罚之有方,罚之有异,深入内心,触及灵魂,这样的惩罚是绝对有教育意义的。

惩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惩罚应是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

这个措施首先必须确实必要,其次要有一个“度”,应该行之有效。

在这个强制过程中,惩罚是为了爱,要“让爱做主”。

我们在惩罚学生时应该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

一、惩罚教育的必要性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人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由此可知,正常的教育确实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

鼓励是一种教育,惩罚也是一种教育。

现在学校教育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生家长都极力提倡爱的教育、赏识教育。

总希望通过教师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来培养具有充满爱心、品格好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下一代。

但是,仅有爱的教育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惩罚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学校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体和未来社会的导引形态,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面对包括惩罚在内的社会基本规范和执行原则。

学校不同于社会的一般构成,它与其他社会构成的区别就在于它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的学校不能仅仅复制现存社会,还应具有导引年轻一代创建更加进步和健康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取向的功能。

因此,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罚,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有效地加以利用。

一,惩罚教育的本质1、什么是惩罚?惩罚,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认识和行为的一种评价行为。

惩罚教育是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学生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

学校的惩罚是指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进行否定评价、为感化学生使其放弃不良思想行为、改过从善而采用的教育方法。

如班主任的责怪、训斥、学校行政处分,这些惩罚能给个体带来苦恼的内心体验,从而影响、约束个体行为,它是启动、引导、约束、控制、消除某种行为的重要手段。

2、体罚与惩罚的区别。

在《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中已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我们要注意到体罚与惩罚的区别。

体罚:指那些用武力或语言措施来损伤学生肉体、摧残学生心灵、侮辱学生人格,使学生遭受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的做法。

由于惩罚教育与体罚或变相体罚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包括社会、家长甚至教育者在内的许多人把惩罚教育与体罚或变相体罚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划上等号,而二者实际上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作为教师,既要知晓基本的法律法规,又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既要做到教书育人,又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严,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缺点,做到宽严适度。

实施惩罚不是简单的终止某种行为,而是造成被惩罚学生心理的不协调,引起态度的转变,最终达到“心育”的目的,进一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要合理选择惩罚手段,适时恰当地惩罚学生,从而让学生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所以,我个人认为:对于学生,其实不是不能惩罚,关键是怎样惩罚。

下面,我想就我在工作中的实践,谈一谈如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

2.1惩罚一定要及时学生的缺点如同小树身上的偏枝斜枝,园丁的职责之一是修剪它,唯其如此,方有望造就参天大树,而修剪偏枝斜枝的过程就是一个及时矫正的过程。

对于一个该处罚的人不及时地处罚,就会导致在助长恶行的同时压制了大多数人的善望,就会使正义得不到伸张,正气得不到弘扬,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整个学校的风气。

俗话说:“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就是要求我们要防微杜渐,悬崖勒马,坚决把坏思想、坏习惯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而有的责任心不强的老师却不尽其然。

知道班级里学生旷课打游戏机、上黄色网站,却不以为然,放任自流;班级里学生谈恋爱、穿出格的时装,也视而不见;知道学生中有敲诈、斗殴、抽烟、赌博时,也是“稳坐钓鱼台”,不忧不惊。

这样长期以往下去,学生能不堕落吗?班风能不败坏吗?校风能不糟糕吗?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宰予在大白天上课时睡觉,一贯温和宽容的孔子果断地立即停止授课,拍案怒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而何诛!”孔子骂得真是够重的,这一通臭骂反倒让宰予醍醐灌顶。

宰予次后改正了懒惰的错误,成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

延迟的惩罚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惩罚意义也不大。

教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来“揭伤疤”、“算总帐”,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犯了错误,我总是立即做出反应,毫不含糊。

2.2惩罚一定要有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惩罚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切忌把话说绝,把事做得没有余地。

对学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抱着“治病救人”的宗旨。

惩罚学生要根据他所犯错误的大小,来判定对他处以何种程度的惩罚。

比如学生无意损坏了课桌,只需他修补好就可以了;学生没有做好每天的值日工作,罚他连续值日一星期就可以了;学生在校园里乱扔垃圾、纸屑,则应该罚他放学后去校园里捡拾垃圾就可以了;学生在课上顶撞老师,还口出秽言,则应该要求其家长来校了解情况,学校给他一个警告或记过处分,还必须由学生本人向老师赔礼道歉。

惩罚的根本宗旨在于“治病救人”,惩罚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出于爱,一切都是为了爱护学生——不是那种残酷的爱,也不是那种职业心态被扭曲下的对学困生的苛责。

所以,在惩罚中,教师对“度”的把握就显得相当重要!适当的惩罚要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罚是为了矫治缺点,而不是为了打击,更不是伤害学生的自尊。

这是区分必要的惩罚和体罚的依据之一。

适当的惩罚在内容上表现为:罚以爱为中心,它不是讽刺、挖苦,让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它犹如春风,催人奋进,它要求以情动人;惩罚是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罚得无奈,老师也正为他着急,不安,难过。

适当的惩罚不仅仅是指出学生不足,更是要给予学生以希望,应该避免说这样的话:你太让我失望了,我对你缺少信心……这些话犹如利剑,会刺伤学生的自信心。

罚中要多这样的勉励和期望:“努力一下,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你能改正,老师信任你。

”所以,惩罚学生一定要有度,所谓的度就是对学生的惩罚要做到:合法、合情、文明、科学、理性,这样就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3惩罚一定要得法英国皮亚丹博物馆里收藏着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

这是麦克劳德的作品。

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他老是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的。

于是,有一天,他杀了一条狗。

说来也巧,这条狗正是他们校长的宠物。

显然,麦克劳德闯了祸。

校长知道了,决定给他以惩罚。

惩罚的内容是罚他画两幅画。

这就是皮亚丹博物馆收藏的两幅画。

麦克劳德后来成为一名杰出的解剖学家,这得益于他的校长在他犯了错误能对他的好奇心加以恰当的保护和正确的引导。

毫不讳言,麦克劳德的校长给了麦克劳德以惩罚,然而这样的惩罚应该说是高明的,没有一点个人泄愤的色彩,却笼罩着一种诗意的美丽,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色彩。

陶行知当年做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放学到校长室等候。

放学后陶从外回办公室,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送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将信将疑的接过糖果。

陶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果给王友。

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满意地笑了,他随即又掏出了第四块糖果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像陶行知这种讲究教育艺术,体现人文关怀的惩罚,确实是惩罚教育的最高境界。

陶行知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

2.4惩罚要护尊惩罚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

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

其中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而惩罚不至如此。

应该说,大部分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也不能否认,有些教师为了个人利益,过分追求教育的功效,甚至认为犯有过失的学生和自己过不去,缺乏足够的耐心,实施的惩罚带有明显报复的倾向。

他们所关注的是惩罚本身,而不是惩罚所预期达到的效果。

比如,有的讽刺、挖苦学生;有的罚学生抄写课文数十遍上百遍;有的将学生赶出教室罚站,有的直接动手打学生------这种种做法,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剥夺了他们改正错误的权利,摧跨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总之,教师从过去的“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这个极端走向了连必要的“惩罚或惩戒”都不要的另一个极端是完全不必要的。

热爱学生的表现,不仅是关心学生,更应严格要求学生。

对学生严格要求,就要对学生的不轨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或惩戒。

同时,教师为教育学生而采取的惩罚或惩戒,需家长的理解,教育法规的保障。

而惩罚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灵活有效地惩罚方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