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车载储氢行业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氢气资源行业分析报告

2019-2020年氢气资源行业分析报告
电控:监控和管理动力电池(特别是温度),提高电池效率及可靠性并延长使用寿命。
2. 影响续航里程的三要素—— 氢气储量更为重要
2.1 储氢量、电池动力系统效能、汽车总成与续航里程 2.2 燃料汽车储氢量及性能比较
------------------------------------------------------------
国内外主流储氢瓶为高压气态瓶,国内使用Ⅲ型瓶(金属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国外 使用Ⅳ型瓶(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
类型
金属内胆碳纤维 全缠绕气瓶 (Ⅲ型)
塑料内胆碳纤维 全缠绕气瓶 (Ⅳ型)
主流储氢瓶类型对比
图片
特点
以6061铝合金为 内胆,外面全缠 绕碳纤维。
以塑被广泛应用于氢 燃料电池汽车,特别是功 率要求不高、电池占用空 间限制小的商用车;我国 已开发氢压。70MPa主要 应用于乘用车。
国外乘用车以该类型为主, 如日本丰田、挪威 Hexagon等。
------------------------------------------------------------
氢燃料电池车:使储氢系统中氢或含氢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在燃料电池中反应产生电力推 动电动机,由电动机推动车辆。
燃料电池电堆:由多个单体燃料电池组合成的电池组。其中单体燃料电池包括双极板、 密封圈和膜电极,而膜电极又包括质子交换膜、以铂为主的催化剂层和气体扩散层。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由燃料电池、辅助系统(BOP)与驱动电机等组成。其中燃料 电池部分由电堆与DC/DC转换器组成;BOP包括氢气循环系统、加湿器以及空气压缩机等。 动力系统结构简图
储氢量与续航里程
影响燃料电池车续航里程的三要素:储氢量、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效能、燃料电池汽车总成。 储氢量:指燃料电池汽车车载供氢系统的储氢量,是决定汽车行驶里程的重要指标。

2019年氢能产业分析报告

2019年氢能产业分析报告

2019年氢能产业分析报告2019年8月目录一、氢的制备及储运是燃料电池车商业化的关键环节 (5)1、我国氢能产业已初具雏形 (6)2、氢能产业的主要环节包括制备、储运、加注 (7)(1)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有望成为大规模制氢发展趋势 (7)(2)氢气提纯的主要方法有深冷分离、变压吸附和膜分离 (9)(3)储氢技术是氢气生产与使用之间的桥梁 (10)(4)氢能运输将向更高压、多相态的技术路径发展 (11)(5)加氢站是氢能供应的重要保障 (12)二、“氢能时代”大幕拉开,全球主要国家与企业纷纷入局 (13)1、氢能是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全球发展进入快车道 (13)2、美、日、德等传统汽车强国已自上而下布局氢能产业 (15)3、凭借空分技术储备,气体巨头公司率先提供氢能一体化解决方案 (18)(1)合作加收购,全球工业气体巨头加快布局氢能市场 (18)(2)气体巨头公司历史悠久,技术储备深厚 (19)(3)依托空分技术的深厚积淀,工业气体巨头在制氢工艺上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19 (4)工业气体巨头拥有多层次、全方位储运方式 (20)(5)工业气体巨头作为基础设施领导者,加氢站数量持续增长 (21)(6)深入氢能产业链,打造一体化解决方案 (22)三、氢能供给丰富+产业政策支持,中国发展氢能产业优势显著 (22)1、国家及地方补贴有望推动氢能产业配套设备加速建设 (23)(1)2019年氢能产业正式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3)(2)国家政策带动,各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 (24)(3)各地方政府也陆续推出加氢站建设的优惠补贴政策,以促进基础配套设施的发展 (25)2、工业用氢制取技术相对成熟,低成本氢气供给较充足 (26)(1)工业用氢制取技术相对成熟,电解制氢或是未来趋势 (26)(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可为氢能产业化发展初期阶段提供低成本氢气供给 (27)3、燃料电池车产业发展有望拉动千万吨氢气需求,对应万亿氢能产值 (28)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先行,加氢站及相关设备需求有望率先释放 (30)1、在整体产业链中,加氢站有望率先开启大规模建设 (30)(1)燃料电池车在部分场景下的使用成本上已初具经济性 (31)(2)氢气制备、储运和加注环节有望在商业化的进程中先行一步 (33)2、燃料电池产业助推,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及相关设备需求空间可观 (36)五、机遇与挑战并存,本土氢能商业化的破局点在攻技术+降成本 381、关键技术相对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仍存 (39)2、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政策保驾护航 (40)六、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 (41)七、主要风险 (43)1、技术研发不及预期 (43)2、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尚未形成 (43)3、商业化推广模式尚未建立 (43)4、基础设施建设不及预期 (44)氢能技术是燃料电池车商业化的关键环节,“氢能时代”大幕拉开。

2019年燃料电池制氢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燃料电池制氢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燃料电池制氢行业分析报告2019年3月目录一、低成本氢源是决定燃料电池车经济性的关键 (5)二、氢能体系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氢气标准 (8)1、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气的标准 (9)三、不同的制氢路线:化工副产+水电解制氢或将是未来供氢模式的终极选择 (12)1、化石燃料制氢:已广泛应用于合成氨和炼厂加氢等大规模工业制氢 (12)(1)天然气重整制氢流程与生产成本分析 (12)(2)天然气重整制氢流程与生产成本分析 (13)2、化工副产制氢:氯碱和轻烃利用(PDH和乙烷裂解)副产制氢可行性较高 (15)(1)焦炉气制氢:规模较大,但产能集中在北方,易受环保限产影响 (16)(2)氯碱副产氢气提纯成本低,且接近负荷中心,是燃料电池氢源的较优选择 (19)①离子膜法生产的氯碱氢非常适合作为低成本的燃料电池氢源 (20)②国内氯碱产能分散,更为接近燃料电池下游负荷中心 (21)(3)丙烷脱氢和轻烃裂解同样是燃料电池氢源的重要选项 (21)3、甲醇重整制氢:已经实现工业化,可作为站内制氢路线 (24)4、水电解制氢:充分利用废弃的可再生能源 (26)四、相关企业简况 (27)1、鸿达兴业:布局加氢站的氯碱龙头 (27)(1)氯碱龙头企业之一,PVC、烧碱、电石继续扩能 (27)(2)拥有国内唯一的塑料电子交易所 (28)(3)积极推广土壤调理剂、土壤修复服务 (29)(4)锐意进取,切入加氢站建设 (29)(5)盈利预测 (30)2、新奥股份:工程公司拥有电解水制氢项目能力 (31)(1)工程公司拥有电解水制氢项目能力 (31)(2)Santos降本增效,业绩大增 (31)(3)工程公司依托新奥集团,业绩有保障 (32)(4)拟轻资产快速掌握220万吨LNG资源,新奥集团天然气上游平台确立 (32)3、卫星石化:国内轻烃裂解龙头,化工副产氢气资源丰富 (33)(1)国内轻烃裂解龙头,化工副产氢气资源丰富 (33)(2)PDH二期顺利投产,保障2019年业绩增长 (33)(3)C3产业链扩产有序推进 (33)(4)C2历史性机遇的先驱者,项目回报高值得期待 (33)4、东华能源:PDH持续扩产,积极探索氢气资源利用 (34)(1)积极探索氢气资源利用,打通氢能利用全产业链通道 (34)(2)PDH产能继续扩张,贸易体量持续增长 (34)5、万华化学:聚氨酯行业龙头,石化业务助力成长为伟大的综合性材料公司 (34)6、滨化股份:循环经济优势明显,加快氢能项目建设 (35)7、华昌化工:煤气化资源稀缺,布局氢能优势明显 (36)五、主要风险 (37)1、加氢站网络建设不达预期 (37)2、加氢站关键设备国产化进程不达预期 (37)3、产业政策和补贴政策波动风险 (37)4、燃料电池成本下降不及预期 (38)低成本的氢源和储运是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的一大关键:氢燃料电池车使用氢气作为燃料产生电力,实现化学能向机械能的转换,目前技术储备和商业模式仍处于积极探索中,电堆、整车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都是制约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的瓶颈。

2019年氢能产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9年氢能产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9年氢能产业深度分析报告内容目录一、氢能产业迎来政策、技术和市场机遇 ............................. - 5 -为何各国政府大力推广氢能产业?............................... - 5 -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补贴政策有何变化?........................ - 15 -相比纯电动车,氢燃料电池产业补贴力度如何?.................. - 17 -二、终端用氢成本降低依赖多元化供氢体系 .......................... - 18 -供氢成本降低的关键环节在何处?.............................. - 19 -制氢:化工副产成本最低(8元/kg),降成本空间不大。

.......... - 19 -储运:长距离适合管道运输,短距离适合气氢拖车。

.............. - 22 -加氢站:设备国产化、综合能源站模式有望降低成本.............. - 23 -三、如何把握氢能板块的投资机会?................................ - 25 -复盘锂电池板块,上游制氢,中游加氢站有望获得超额收益。

...... - 25 -产业资本积极响应,产业链有望起步加速。

...................... - 26 -图表目录图表1:氢能产业上中下游概览- 5 - 图表2: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和目标- 6 - 图表3:氢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范畴与电动车互补- 7 - 图表4:氢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范畴与电动车互补- 7 - 图表5:氢燃料电池汽车综合使用成本仍高于电动车- 8 - 图表6: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汽车进入民用推广阶段- 9 - 图表7:电堆占燃料电池系统成本的60%- 10 - 图表8:燃料电池电堆各材料要求及应对技术- 10 - 图表9: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逐年下降- 11 - 图表10: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随产量扩大而下降- 11 - 图表11:我国燃料电池堆性能追赶国际水平- 12 - 图表12:重型货运车长距离运输具有成本优势- 12 - 图表13:2014-18年按种类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MW)- 12 - 图表14:2012-18年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 13 - 图表15:各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政策主要集中在购置补贴- 13 - 图表16:各国氢能发展路线图- 14 - 图表17:2019年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补贴政策向供给端倾斜- 15 - 图表18:2013-19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补贴力度均大于纯电动车- 17 - 图表19:汽车终端用氢市场规模估算- 18 - 图表20:煤制氢路线占比62%- 18 - 图表21:2018-2100年制氢方式占比预测- 18 - 图表22:中国加氢站氢气售价价格组成- 19 - 图表23:日加氢站氢气售价价格组成- 19 - 图表24:主要制氢技术的经济性对比- 20 - 图表25:2010-18年我国工业副产氢可利用规模(万吨)- 21 - 图表26:不同储氢方式技术及应用对比- 22 - 图表27:不同运氢方式对比- 23 - 图表28:主要国家加氢站数量、规划及开发方式- 24 - 图表29:加氢站建设成本占比- 24 - 图表30:政策优惠有望助推加氢站实现盈利- 25 - 图表31:2013-17年锂电池板块整体跑赢沪深300指数- 26 - 图表32:近期上市公司氢能产业布局项目- 27 - 图表33:氢能源产业上中下游涉及的上市公司- 29 -一、氢能产业迎来政策、技术和市场机遇为何各国政府大力推广氢能产业?⏹氢能产业涉及制、储、运、注氢和下游应用,是各国政府给予厚望的新经济增长点。

2019年制氢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制氢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制氢行业分析报告2019年7月目录一、氢能:未来动力系统的替代能源 (5)1、三大优势支持氢能发展 (5)2、四种制氢方式各存优劣,天然气制氢是主要来源 (7)3、未来供氢主体以电解水制氢为主 (8)4、氢气与汽油成本平衡性分析 (9)二、电解水制氢:降成本主要依靠电价,低成本电力来自光伏和风电 (10)1、降成本路径之一:降低过程能耗,提高电解效率 (11)2、降成本路径之二:以低成本电价为制氢原料 (12)(1)我国大工业电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西北地区电价最低 (12)(2)西北地区弃风弃电可用于电解水制氢 (14)(3)长期来看,低成本电力主要来自光伏和风电 (15)3、电解水制氢成本测算 (16)三、天然气制氢:中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可降低制氢成本 . 181、天然气制氢方法中甲烷水蒸气重整最为成熟 (18)2、降成本应从天然气价格入手,中西部地区具备价格优势 (19)3、天然气重整制氢成本测算 (20)四、煤制氢:成本较低,下降空间有限 (21)1、煤气化制氢是最常用的一种煤制氢手段 (21)2、降成本应该从煤炭价格入手,西北部具有地区优势 (22)3、煤气化制氢成本测算 (24)五、化工副产品制氢:未来将由氯碱制氢转向丙烷脱氢和乙烷裂解制氢 (26)1、氯碱制氢为主要生产方式,降本可从节能降耗方面入手 (26)2、丙烷脱氢和乙烷裂解副产制氢有未来潜在优势 (27)六、重点企业简况 (28)1、苏州竞立:最早进入电解水制氢设备行业 (28)2、巨正源股份:丙烷脱氢项目具有发展潜力 (29)3、联悦氢能:华南最大制氢企业之一 (29)氢能市场前景广阔,电解水制氢是未来发展重点。

当期制氢方式主要有四种:化石燃料制氢、工业副产物制氢、电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及其他。

其中化石燃料制氢与工业副产物制氢凭借较低的成本占据制氢结构的主体地位,然而随着化石燃料产量下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氢能市场在远期(2050年左右)将形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煤制氢+CCS与生物质制氢为补充的多元供氢格局。

2019年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分析报告目录1、车载储氢技术多元化,高压气态储氢是主流路径 (4)1.1、车载储氢技术是燃料电池重点突破环节 (4)1.2、高压气态车载储氢已达可使用状态 (5)1.3、其他车载储氢方式尚不成熟 (9)2、高压气态储氢应用依赖于车载氢瓶技术 (11)2.1、我国气瓶制造技术与国际存在一定差距 (11)2.2、国内以III 型气瓶为主,未来需向IV 型过渡 (13)2.3、国内以35MPa 气态氢为主,未来需向70MPa 过渡 (15)3、高端碳纤维是制造储氢瓶的核心材料 (16)3.1、储氢瓶等压力容器是碳纤维主要下游需求之一 (16)3.2、高端碳纤维制造产业被美、日垄断 (19)3.3、我国碳纤维对外依存度超过70%,产能集中度逐步提高 (20)4、投资建议 (22)4.1、气瓶制造企业加速高压储氢瓶研发 (22)4.2、国内高端碳纤维产品研发能力逐步提升 (24)5、风险分析 (25)1、车载储氢技术多元化,高压气态储氢是主流路径1.1、车载储氢技术是燃料电池重点突破环节氢能的使用主要包括氢的生产、储存和运输、应用等方面,而决定氢能应用关键的是安全高效的氢能储运技术。

氢燃料电池车需要满足高效、安全、低成本等要求。

氢气储存技术滞后限制了氢能源在各类交通工具上大规模应用,车载储氢技术的改进是未来氢燃料电池车发展的重点突破环节。

图1:燃料电池车解剖图资料来源:齐鲁壹点为了达到性能要求,众多研究机构对车载储氢技术提出了新标准,其中美国能源部(DOE)公布的标准最具权威性——质量储氢密度为7.5%,体积储氢密度为70 g/L,操作温度为40~60 ℃。

目前,氢燃料电池车车载储氢技术主要包括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高压低温液态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及有机液体储氢等。

35MPa 气态储氢主要应用于商用车,如城市公交车、物流车、团体班车;70MPa 气态储氢应用于乘用车;液态储氢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民用推广需要技术突破。

2019年氢能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氢能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氢能行业分析报告2019年7月目录一、发展氢能源优势与挑战并存 (6)二、产业链概况:各个环节技术都仍待突破,成本居高难下 (7)三、氢的供应来源:目前以天然气和煤炭为主,未来电解水发展空间很大 (9)1、天然气制氢占比最大,目前成本最低,排放问题有待解决 (9)(1)重整制氢为主,天然气出口国成本优势明显 (9)(2)CCUS对于今天运行的大型SMR机组脱碳至关重要 (10)2、水电解制氢是未来发展趋势,规模扩大可降低成本,解决污染问题 (11)(1)碱性电解是一项成熟的商业化技术 (12)(2)PEM电解槽系统由于成本高,目前应用不广泛 (13)(3)SOEC技术是目前最不发达的电解技术 (13)3、煤炭制氢:成本取决于煤炭的可用性和成本 (18)4、生物质制氢:技术复杂,成本极高 (19)四、不同生产技术选择的成本比较 (19)五、氢的储存:成本与许多因素有关,需要权衡考虑 (22)1、短时且少量的储存 (22)(1)将氢转化为氢基燃料和易于储存、运输和使用的原料 (22)①转化成氨 (23)②合成碳氢化合物 (24)A.合成甲烷 (24)B.合成柴油或煤油 (24)C.合成甲醇 (25)D.合成烃 (25)(2)利用特殊材料的储罐储存,安全性是关键 (26)2、长时且大量的储存 (27)(1)盐穴成本相对较低、污染最小 (27)(2)油气藏成本相对盐穴高、污染小 (27)(3)含水层成本和可行性有待证明 (27)六、氢的运输和分配:成本与许多因素有关,需要权衡考虑 (28)1、长距离运输:低温液态氢 (28)(1)管道运输 (29)(2)船舶运输 (29)(3)管道和船舶成本对比 (29)2、较长距离运输:高温气态氢 (30)3、短距离运输:液态有机氢载体 (30)(1)卡车 (30)(2)管道 (31)(3)卡车和管道的成本比较 (31)七、氢的当前和潜在工业用途:重点关注氢能源汽车 (33)1、炼油中的氢:解决排放问题是关键 (33)2、化学工业中的氢:主要用于合成氨和甲醇 (35)3、钢铁生产中的氢:是目前氢的第四大需求来源,到2030年需求预计增长6% (35)4、高温用氢:目前几乎没有专门的氢用于这一应用 (36)5、交通:技术问题仍待突破,成本太高导致难以普及 (36)(1)燃料电池和内燃机 (37)(2)加氢站建设 (38)(3)海事部门 (39)(4)钢轨 (40)(5)航空 (40)6、建筑行业未来各种能源和技术很可能共存 (41)7、氢可能成为一种长期存储电力的选择 (41)八、氢气运用于燃料电池的成本竞争力:大规模生产可有效降低成本 (42)1、燃料电池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潜力 (42)2、储罐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潜力 (43)3、加油基础设施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潜力 (44)九、推动关键价值链发展的相关政策 (45)1、四个近期机会 (48)(1)使工业集群成为扩大清洁氢使用的神经中枢 (48)(2)利用现有天然气基础设施(如数万里的天然气管道)促进低碳氢供应,并使其成为最可靠的需求来源 (48)(3)通过车队、货运和运输走廊扩大氢气运输 (48)(4)启动氢气贸易的第一条国际运输路线 (48)受G20主办国日本政府邀请,国际能源署于6月14日发布氢能的重磅报告《氢能的未来》,该报告详细介绍了氢能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关键,核心观点总结如下:发展氢能源优势与挑战并存。

2019年氢能储运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氢能储运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氢能储运行业分析报告2019年8月目录一、储氢:控制氢气成本的重要环节 (5)1、物理储氢技术:目前高压气态储氢应用最广泛 (6)(1)高压气态储氢:技术最成熟、使用最广泛 (6)(2)低温液态储氢: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8)2、化学储氢技术:处于技术攻克阶段 (9)(1)有机液态储氢:优点明显但技术难度高 (10)(2)其他化学储氢技术:研发难度大但极具前景 (11)3、其他储氢技术 (12)(1)吸附储氢技术:技术待提高,发展前景好 (12)(2)水合物法储氢技术 (13)二、运氢:不同运输方式成本差异大 (15)1、长管拖车运输:当前主流运氢方式,经济性受距离制约 (16)(1)长管拖车是最普遍的运氢方式,但运输效率不高 (16)(2)长管拖车运氢成本测算 (18)(3)提高管束工作压力可降低运氢成本 (20)2、管道运输:具有发展潜力的低成本运氢方式 (21)(1)我国氢气管网发展不足,建设提速 (21)(2)氢气管道造价高、投资大,天然气管道运氢可降低成本 (22)(3)管道运氢成本测算 (23)3、液氢罐车运输:适合长距离运输,国内外应用差距明显 (26)(1)液氢运输相比气氢效率更高,但国内应用程度有限 (26)(2)液氢槽车运输成本测算 (27)4、发展趋势:成本最低的管道运输是未来发展方向 (29)三、重点企业简况 (30)1、国富氢能:国内领先的液氢生产、储运企业 (30)2、上海氢枫:依托加氢站业务优势,积极布局产业链上下游 (31)目前物理储氢技术最为成熟,化学储氢技术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从整体发展情况看,目前国内的储氢技术发展相对落后,高压气态储氢技术落后较大,储氢量低得多,目前其质量储氢密度大约为4.0~5.7%。

具体表现在,国外已经将70MPa的储氢罐已应用到燃料电池汽车上,而国内的储氢罐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低温液氢技术、吸附储氢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化相距甚远,其质量储氢密度大于5.7%。

车载储氢系统市场分析报告

车载储氢系统市场分析报告

车载储氢系统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长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车载储氢系统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车载储氢系统是指利用氢气作为动力源的汽车所搭载的氢气储存和供应设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车载储氢系统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逐渐扩大,相关市场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本报告将对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投资者和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和风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报告主要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其中,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小节,主要介绍了本报告的背景、写作目的,以及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安排;正文部分包括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三个小节,对当前市场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结论部分包括市场前景展望、投资建议和结论总结三个小节,对车载储氢系统市场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和建议,并对整个报告进行了总结概括。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本文撰写的目的进行阐述,例如通过对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分析,评估该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从而为相关投资提供参考和建议。

同时,通过对市场前景展望和结论总结,为读者提供对该市场的深入了解,以及相关投资决策的支持。

在此部分还可以明确指出本文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全面准确的市场分析和综合性的投资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车载储氢系统市场,从而进行理性决策。

1.4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对车载储氢系统市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

我们首先介绍了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概况,并对文章的结构和目的进行了阐述。

然后,我们对车载储氢系统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车载储氢系统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成熟,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推动了市场需求。

同时,政策支持、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也对市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分析报告

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分析报告

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车载储氢技术已经成为解决汽车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全球汽车市场对清洁能源汽车的需求逐渐增加,车载储氢技术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本报告将对车载储氢技术市场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技术概述、市场需求分析、市场竞争情况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内容,旨在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面的市场情报和发展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中,通过概述介绍车载储氢技术的基本情况,然后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最后进行总结。

正文部分将分为车载储氢技术概述、市场需求分析和市场竞争情况三个子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与展望,探讨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和展望。

整个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使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车载储氢技术市场的情况和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报告旨在对车载储氢技术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当前市场的需求情况和竞争态势,为相关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通过对车载储氢技术的概述和市场需求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深入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和行业现状,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和挑战。

同时,通过对竞争情况的分析,可以为企业提供竞争对手的情报,以制定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最终,本报告也将对车载储氢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1.4 总结通过对车载储氢技术市场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随着全球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车载储氢技术将成为未来汽车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其次,车载储氢技术市场竞争激烈,各个企业纷纷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希望在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

最后,我们认为在未来,车载储氢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将成为推动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对车载储氢技术市场充满信心,并期待这一领域的更多创新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车载储氢行业
分析报告
2019年7月
目录
一、车载储氢技术多元化,高压气态储氢是主流路径 (5)
1、车载储氢技术是燃料电池重点突破环节 (5)
2、高压气态车载储氢已达可使用状态 (7)
(1)车用高压气态储氢 (7)
(2)固定式高压气态储氢 (9)
3、其他车载储氢方式尚不成熟 (11)
(1)有机液体储氢 (11)
(2)低温液态储氢 (12)
(3)金属氢化物储氢 (13)
二、高压气态储氢应用依赖于车载氢瓶技术 (14)
1、我国气瓶制造技术与国际存在一定差距 (14)
(1)国内IV型瓶研发滞后 (14)
(2)碳纤维依赖进口 (15)
(3)液氢储罐汽车应用发展缓慢 (15)
2、国内以III型气瓶为主,未来需向IV型过渡 (16)
(1)国内内衬材料多选用铝合金 (16)
(2)纤维缠绕层选用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 (17)
3、国内以35MPa气态氢为主,未来需向70MPa过渡 (19)
三、高端碳纤维是制造储氢瓶的核心材料 (20)
1、储氢瓶等压力容器是碳纤维主要下游需求之一 (20)
2、高端碳纤维制造产业被美、日垄断 (23)
(1)碳纤维行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壁垒高 (23)
(2)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潜在市场逐步成熟 (23)
(3)日本及欧美领先企业垄断全球市场 (24)
(4)市场和政府在行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4)
3、我国碳纤维对外依存度超过70%,产能集中度逐步提高 (26)
四、相关企业 (28)
1、气瓶制造企业加速高压储氢瓶研发 (29)
(1)京城股份 (29)
(2)富瑞特装 (30)
(3)中材科技 (31)
2、国内高端碳纤维产品研发能力逐步提升 (32)
(1)光威复材 (32)
(2)中简科技 (33)
车载储氢技术是决定未来氢能交通领域大规模应用的重点。

氢能的使用主要包括氢的生产、储存和运输、应用等方面,而决定氢能应用关键的是安全、高效的氢能储运技术。

氢气储存技术滞后限制了氢能源在各类交通工具上大规模应用,车载储氢技术的改进是未来氢燃料电池车发展重点突破环节。

诸多技术路线中,高压气态储氢最成熟、成本最低,未来大规模推广需要储氢瓶工艺提升。

国内气瓶制造工艺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将向Ⅳ型、70MPa气态氢过渡。

国内企业采用III型(金属内胆纤维全缠绕气瓶)储氢密度为3.9%,而IV型(非金属内胆纤维全缠绕气瓶)的储氢密度可以达到5.5%。

IV型具有低成本、小重容、轻量化的优势。

国内在35 MPa III 型瓶有成熟产品,但是35 MPa气瓶的续航里程上对比纯电动车没有优势,需采用70MPa III型在燃料电池乘用车上才有续航里程的优势。

高端碳纤维材料进口依赖,国产化率未来有望提升。

氢气瓶的核心技术,除了金属阀门及各类传感器之外,主要是外层高效、低成本碳纤维及缠绕成型。

氢气瓶的外层缠绕,会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生革命性影响。

目前,日本、美国等国家对高端碳纤维技术形成垄断,国内储氢瓶厂商需要进口,导致储氢瓶生产成本短期难以大幅下降。

随着国内技术的不断突破及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进口依赖问题有望逐步缓解。

国内气瓶厂加快进入储氢瓶市场,碳纤维材料或是突破口。

车载储氢大规模推广依赖于高压储氢瓶及碳纤维,该细分领域目前处于发展初期,相关技术、法规仍未成熟。

(1)国内70MPa高压储氢瓶还未
真正装车上路,领先企业正在研发或已具备量产70MPa III型瓶能力,并开始配合车企展开上车实验。

这些企业拥有多年气瓶研发生产经验,同时瞄准未来氢瓶广阔市场。

(2)碳纤维作为储氢瓶核心材料之一,技术被日本、美国垄断。

国内大多数碳纤维企业所提供产品以中低端碳纤维为主,无法大规模提供高性能碳纤维。

随着碳纤维行业集中度提升和龙头企业新生产线投放,高端产品研发能力将逐步改善。

一、车载储氢技术多元化,高压气态储氢是主流路径
1、车载储氢技术是燃料电池重点突破环节
氢能的使用主要包括氢的生产、储存和运输、应用等方面,而决定氢能应用关键的是安全高效的氢能储运技术。

氢燃料电池车需要满足高效、安全、低成本等要求。

氢气储存技术滞后限制了氢能源在各类交通工具上大规模应用,车载储氢技术的改进是未来氢燃料电池车发展的重点突破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