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

华东师大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道德的发展一品德的界定1 品德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 道德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 两者关系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1 过程a)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社会化过程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 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2 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四情操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1 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 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 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雷斯特 1 解释情景 2 作出判断 3 道德抉择 4履行道德行动计划七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1 抗拒诱惑及其实验(满足自己需求,不违犯社会约定)惩罚要适度适时2 赏罚3 榜样的学习八观察学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1 形成新的行为2 消退已有的行为3抑制已有的行为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第二章道德的价值取向一价值观的分类1罗卡其将其分为工具性和终极性两类2 柯尔伯格关于人生观发展过程的理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个体水平1)生命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相混淆生命价值是被看作建立在拥有者的社会地位或财物作用的基础上的。

华师大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汇总

华师大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汇总

华师大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汇总导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的研究分为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前者旨在探讨人或动物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后者研究心理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理论心理学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科学。

一、自然科学性质;二、社会科学的性质;三、超科学的人文性质;四、综合交叉的性质。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又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实验法又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又分为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研究和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个案;调查法;内省法。

常用研究技术和手段(1)实验和研究设计法;(2)对数据的统计处理法;(3)逻辑思维推理法;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一般公认的是以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流派:精神动力学派产生由弗洛伊德在1896年创立,主要关于潜意识理论,本能学说和人格理论行为主义学派建立的标志是1914年华生《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的出版。

托尔曼,斯金纳人本主义学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核心理论为自我实现理论认知心理学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个个学派之间由最初的长久激烈论战、相持不下,甚至相互对立和敌视,演变为今天的彼此和谐共存,相互包容。

2,新的分支学科和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

3,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化,在研究手段上现代化发展趋势:1,综合化趋势;2,本土化趋势渐趋明显;3,将朝更为实用化的方向发展;4,跨学科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心理过程第一节感觉:信息的输入和登录感受器是信息进入心理活动的主要入口,主要功能收集信号和能量转换。

阀限是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初中)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 我国对心理阶段的划分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4. 人格的概念5. 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6.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8. 认知方式的差异9. 求智商的公式10.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特征差异第四章:1.动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种类。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五章: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 迁移的种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4. 心向或定势。

5. 促进迁移的教学。

第六章:1.知识的类型2.感知规律3.变式4.知识直观的类型5.知识概括的类型6.记忆的三个子系统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规律8.遗忘理论9.过度学习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八章: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4.元认知的概念和策略5.资源管理策略第九章:1.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5.创造性的概念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8.创造性的培养第十章: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结构3.品德的培养第十一章: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学生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学习、教学、发展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动机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例如师徒教学、观摩学习等都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教学策略。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可以提供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形成特定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明确的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以加强或削弱某种行为。

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合作、讨论和探究,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策略1. 多元智能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

例如,结合视觉、听觉、运动等多种智能类型来设计教学活动。

2.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例如,在学习英语口语时,可以设置一些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对话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个别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咱们先来聊聊教育心理学到底是个啥。

其实啊,它就像是我们教育领域的“导航仪”,能帮老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们咋想咋学的。

比如说,在小学阶段,您知道为啥有些孩子注意力老是不集中吗?这可和他们大脑的发育有关系。

就像我之前观察过的一个小朋友小明,上课才几分钟,眼神就开始飘了。

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他却在下面偷偷玩铅笔。

后来我发现,他不是故意调皮,而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本来就短。

再说说初中,孩子们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那叫一个爆棚。

有次我看到班上的小红,因为老师批评了她一句,就气得一整天都不说话。

这时候教育心理学就告诉我们,得尊重他们的想法,多引导,少强制。

到了高中,学习压力增大,好多孩子会焦虑。

我记得有个叫小刚的同学,每次考试前都紧张得睡不着觉。

这时候老师就得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帮他们调整心态,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版的教材里提到,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可大了。

就像一辆车,动机就是那发动机,要是动力不足,车跑不快。

比如有的孩子学习就是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这种外在动机可能不持久。

而真正对知识感兴趣,有内在动机的孩子,往往学得更主动。

还有记忆这个事儿,也很有讲究。

教材里说,合理的复习计划能让知识记得更牢。

我曾经试过用这个方法帮助一个总是记不住单词的同学,给他制定了每天定时复习的计划,结果他的英语成绩真的提高了不少。

在教育心理学中,认知风格的差异也很有意思。

有的孩子是场依存型,喜欢和大家一起学习;有的是场独立型,自己一个人学习效果更好。

老师就得根据这个,安排不同的学习方式。

另外,情感因素对学习也不容忽视。

要是孩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和爱的环境里学习,那积极性肯定高。

我见过一个班,老师总是表扬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结果整个班的学习氛围都特别好。

教育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教学方法得因材施教。

不能一种方法教到底,得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生来调整。

就像做衣服,得量体裁衣,不能一个尺码套所有人。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宽泛的定义:“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2.非宽泛的定义: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的探索”。

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

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为代表。

另一种观点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为代表,以教师的教为主线来安排教材。

3.我们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包含四层意思:(1)从研究的范围来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

(2)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施教者和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3)从研究的过程来说,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学与教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方面。

(4)从研究的目的来说,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而不仅仅是对学与教中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1.学生:在“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素。

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2)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原有知识的起点水平、学习方式、兴趣和需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是“学”与“教”互动过程中的个体内在条件,直接影响“学”与“教”的效果。

2.教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与“教”互动过程的指导者。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等,是在“学”与“教”的互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科目(知识点、习题、答案)(考研必备资料)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科目(知识点、习题、答案)(考研必备资料)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考研大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二)“教育”的词源(三)“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要素(一)、教育者(二)、学习者(三)、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形态(一)制度化的教育和非制度化的教育注意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这个概念。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主要特征)1、工业社会的教育(主要特征)2、信息社会的教育(主要特征)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培根,夸美纽斯,康德,赫尔巴特的贡献三、教育学的发展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新的特征)P21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通过对教育习俗的比较中凸现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研究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第一节、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分类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功能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功能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功能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实现一、教育功能的形成二、教育功能的释放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三、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一、确立的基本依据1、社会依据2、人的依据二、教育目的的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2、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确立应该注意的问题(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4、民族性与世界性(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问题第三节、我国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1、正确把握全面发展2、正确处理各育关系3、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二、制约制度的社会因素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关键词:现代学校,终身教育第二节、现代学校制度形成一、现代学校制度的类型1、双轨制2、单轨制3、分支型学制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第三节、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我国历来教育体制改革二、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趋势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职业(一)教师的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1、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2、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3、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4、教师职业的权利5、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三)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一)教师的职业角色1、学习者和学者2、知识的传播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着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二)教师的职业形象1、教师的道德形象2、教师的文化形象3、教师的人格形象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特点(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二、学生的地位(一)学生的社会地位(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三、学生的发展(一)学生发展的含义(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四)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一)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三)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学生、环境(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二、课程理论流派1、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2、学科主义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4、存在主义课程论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第二节、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课程目标确定的方法二、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三、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四、课程实施五、课程评价第三节、课程改革的趋势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课程政策2、课程结构3、课程实施4、课程评价第七章课堂教学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的含义2、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导论完整PPT精品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导论完整PPT精品文档
• 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 种元素
•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 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
• 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 于部分之和
12
• 格式塔心理学 • 由德国心理学家魏
特海默(M. Wertheimer)、柯 夫卡(K. Koffka) 和柯勃(W. Kohler)所创立 • 较行为主义稍早一 年
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原理诊断及治疗心理异 常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2
三、 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观察法 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 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 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 观察法有两种方式,一是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过 程,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另一种是在旁观察而 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理 学一样
学 主 要 的 研
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等,
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社会科 学性质
究 (二) 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研究
领 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科学,同时 域 又是一门应用科学
21
二、 心 理 学 的 分 类
(一) 普通心理学 研究正常成年人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学科 (二) 生理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三) 发展心理学
• Gestalt为德文, 含有“形状”或 “组型”之意
13
精 神 分 析
•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有三个部分组 成: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 和力必多(Libido)等观念来解释 人的行为动力
• 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 伏期、性征期以及恋父、恋母情 结等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及其特征
• 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 结构,并以焦虑和各种心理防御 机制解释在三个“我”之间的矛 盾冲突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

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

制度化教育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社会a。

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及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及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及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及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及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及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_教育心理学_按章节排_精华_中学_华东师范版

_教育心理学_按章节排_精华_中学_华东师范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如: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之间如何相互作用等。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过程中药实现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学内容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另一方面也可将他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实际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可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学习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等,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并获得相应态度的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对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反思,以促使其进一步改进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2)、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教育心理学的创建:1903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世界最早的教育心理学专著;1924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教育心理的成果:布鲁纳1994年总结(1)、主动性研究;(2)、反思型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3、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1)、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

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

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动态)(二)关键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于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P20-21)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3、发展阶段: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1、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二)智力差异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4、差异表现:(见书P27)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差异表现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一定义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3、我国: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P34-43)一、理论要点: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