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 教科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水滴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但观察到的视野越小)。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制作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8、常见的晶体:食盐、白糖、碱面、雪花等。
常见的非晶体:(玻璃)、(松香)、(琥珀)、(珍珠)9、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0、(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1、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2、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放大200万倍)——扫瞄隧道显微镜1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4、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15、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步骤:擦、滴、撕、取、盖、染、吸。
16、显微镜各部分名称:(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资料】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
【关键字】资料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六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两边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方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其中球形的透明物体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观察的范围〔视野〕越小;放大镜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观察的范围〔视野〕越大。
4、培根创造了眼镜。
通过〔放大镜〕能观察电视机的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通过放大镜观察到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科学研究说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7、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它在植物的嫩枝上吸取汁液,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8、自然界中的大局部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味精、碱面非晶体有:玻璃、松香、琥珀、珍珠晶体的大小:大的肉眼可见,小的那么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晶体制作方法:降低温度和减少水分。
我们课堂上制作晶体是采用了〔蒸发〕10、常见昆虫的触角蝴蝶〔棒状〕蚕蛾〔羽状〕蚂蚁〔膝状〕天牛〔鞭状〕蝗虫〔丝状〕11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血液在毛细血管里流动。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通过观察一块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12、洋葱表皮一个个像房间似的结构是〔细胞〕。
而中间的小黑点那么是细胞核13、〔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4、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细胞〕。
15、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型硅藻〕〔喇叭虫、团藻、眼虫〕。
16、载玻片的形状是〔长方形〕盖玻片的形状是〔正方形〕。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精编版.docx
⋯⋯⋯⋯⋯⋯⋯⋯⋯⋯⋯⋯⋯⋯⋯⋯⋯⋯⋯⋯⋯⋯⋯最新料推荐⋯⋯⋯⋯⋯⋯⋯⋯⋯⋯⋯⋯⋯⋯⋯⋯⋯⋯⋯六年级科学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2、放大镜的特征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镜会发生(折射)。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培根)设计制造的。
4、放大镜的作用: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土壤、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
公安人员用来观察案发现场找到的纤维、指纹和解剖尸体。
精密仪器修理工:放大精密。
考古学家: 鉴宝专家、实验研究、查看比例较大的地图;汇聚光线取火。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2、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3、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4、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制作晶体的方法有蒸发和结晶。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 由晶体组成 )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大小不一。
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1、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放大近300 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2、显微镜能显著提高放大能力主要是因为显微镜中的“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显微镜中两个凸透镜的焦距不相同,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大,叫物镜,对着眼睛的透镜焦距小,叫目镜。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精编
教科版小学六下期末复习资料精编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皿(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所看到的色彩点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
由此可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5、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如: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大多数昆虫都具有复眼,有的则是单眼,它们都是由六角形的小眼组成的;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实际上都是扁平的细毛。
6、昆虫复眼虽然由很多小眼组成,但他们的视力很差,但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很灵敏。
7、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蟋蟀和蝗虫的触角丝状、蚕蛾的触角羽毛状、天牛的触角鞭状、蜜蜂和蚂蚁触角膝状;口诀:蝗蟋丝,蜜蚂膝,天鞭蛾羽蝴蝶棒8、蚜虫喜欢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它的大小如针眼,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虫及其幼虫。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我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注:教材第8页的更多晶体复习时也需要注意!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如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晶体:雪、霜、冰、食盐、碱面、味精、白糖、石英、水晶、明矾、各种金属、各类矿物……等。
非晶体:玻璃、塑料、泡沫、蜡烛、橡胶、石油、动植物脂肪、松香、沥青、蜂蜡等。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详细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详细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一个个小点由(红)、(黄)、(蓝)三色组成。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7、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
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
9、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苍蝇的眼睛是(复眼)。
10、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们的鼻子灵敏得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
六下科学总复习一、填空: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放大镜由镜片和镜架构成。
镜片是凸透镜,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
3、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中间突起、透明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凸起厚度直接有关,凸起厚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
球形的透明物体放大倍数最大。
4、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5、在放大镜下观察,我知道了蝇的眼睛是复眼,有许多小眼组成,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我还知道草蛉是蚜虫的天敌。
6、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如食盐和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雪花的晶体是六边形的。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如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组成的。
7、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 万倍。
8、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9、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10、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它们的形态和功能多种多样。
11、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的共同特点。
12、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1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还会伴随各种现象,如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4、混合沙和豆子是物理变化,加热白糖是化学变化。
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的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铁生锈变成了铁锈是化学变化。
铁生锈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防止铁生锈可以把空气和水分进行隔绝,如涂油漆。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是化学变化,因为蓝色溶液变浅了,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些都是生成的新物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一、文章类型及主题本复习提纲旨在帮助同学们全面掌握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知识点,重点聚焦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
通过复习,希望大家能够深刻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能力,为初高中理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1、生命科学动物生理结构及功能:重点复习人体八大系统的功能及相互关系,以及动物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植物生长与发育:复习植物的生长素及其作用,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措施。
2、物质科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性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物质的构成: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及其性质,理解化学键的概念。
能源利用:掌握能源的分类和转化,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地球与宇宙科学地球构造与地貌: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貌特征及地震的成因。
大气与气候:掌握大气的组成、层次及气候的形成因素。
宇宙探索:了解宇宙的组成、星系及黑洞的概念。
三、复习方法1、梳理知识点:按照文章类型和主题,将知识点整理成笔记或表格形式,便于记忆和理解。
2、重点突破:针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做到举一反三。
3、实践应用: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4、习题训练:多做习题,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
四、复习建议1、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将各个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善于归纳总结,对于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点,要重点区分和理解。
4、要重视实验和观察,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已修改)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第1课放大镜科学概念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科学概念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科学概念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科学概念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科学概念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背诵要点
1、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2、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3、知道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第八课:物质变化与我们
六年级下册科学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情势、物
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
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
少垃圾、勤俭资源。 2、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
的处理。 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4、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
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箱可分为可回收、有毒垃 圾与其它垃圾。 5、能辨认国际世界通用的回收标志,(可回收标志)
六年级下册科学
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如根、茎、叶等各个器官的细胞是不同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七课:用显微镜视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不同 的微生物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单元内容:本单元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 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学生时刻可以在感 受到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物质 的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五课:铁生锈了 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视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 于铁的新物质。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 物质。(可以从颜色、间隙、光泽、粗糙、导电等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六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 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产生了 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 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产生了化学变化。视 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_1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飞飞的物质的改变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看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叫做物质。
2、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都在不停的改变,其改变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改变1、物质的改变可以分为物理改变和化学改变。
2、物理改变是指转变物体大小、样子、状态,而没有产生新物质的改变;化学改变是产生了新物质的改变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改变1、米饭在口中咀嚼后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和唾液中的淀粉酶发生了化学改变,产生了麦芽糖。
2、淀粉与碘酒反应会产生一种蓝色包合物,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检测食物中是否存在淀粉。
甘薯、马铃薯、大米,小麦、高粱、玉米等都含有淀粉。
四.小苏打与白醋的改变1、小苏打为白色粉末状固体,白醋为无色透亮有酸味的液体,两者混合会发生化学改变,产生无色透亮的气体二氧化碳和醋酸钠。
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五.铁生锈了1、铁片和铁锈对比记录表。
物质颜色质地韧性导电性导热性是否与磁铁相吸铁片银白色细密强强强是铁锈黄褐色疏松脆弱弱否2、铁锈是不同于铁的一种新的物质,所以铁生锈是化学改变。
六.化学改变伴随的现象1、铁钉能与硫酸铜发生化学改变,在改变中蓝色硫酸铜溶液会变成红褐色,产生红铜并伏着在铁钉外表。
2、化学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转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例如:米饭和碘酒的改变,转变颜色;蜡烛燃烧,发光发热、产生气体;小苏打与白醋改变,产生气体;铁钉与硫酸铜的改变,转变颜色,产生沉淀。
七.掌握铁生锈的速度1、铁生锈与空气、水有关系,把铁器与空气、水隔开可以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2、生活中掌握铁生锈的方法有:刷油漆、镀锌、放入油瓶、放入枯燥箱中等。
八.物质改变和我们1、化学改变伴随的现象许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改变过程中肯定发生物理改变,但发生物理改变时不肯定发生化学改变。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_2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总复习资料飞飞的宇宙一.地球的卫星----月亮1、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胜利着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印上了第一个脚印。
2、月球绕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
二.月相改变1、地球上观看到的月球光明的部分的各种样子叫月相。
2、月相改变是有周期的,和月球自身不发光不透亮、绕地球公转有关。
3、月相改变规律:农历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
三.我们来造环形山1、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是分布着很多大小不一、深浅各异的环形山。
2、环形山可能是火山喷发或陨石撞击形成的。
3、造环形山摸拟试验。
喷水法:喷口大小确定坑的大小,喷射物的多少确定坑的深浅。
撞击法:撞击球的大小确定坑的大小,撞击速度确定坑的深浅。
四.日食与月食1、日食发生在农历月初或月末,可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日食发生时右边先被吃。
2、日食形成缘由: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当月球绕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也许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拦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3、日食形成图:4、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十六,包括月偏食、月全食。
月食发生时左边先被吃。
5、月食形成缘由;月球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当月球绕到与太阳相背的一面,三者也许处于一条直线上时,地球便拦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地球上的人就看不到月球的反光,便发生了月食6、月食形成图:五.太阳系1、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绕它公转的大行星〔包括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
〕组成的天体系统。
2、太阳直径140万千米,能发光、发热,是恒星,地球等围绕恒星太阳公转是行星,月球围绕行星地球公转是卫星。
3、8大行星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六.在星空中〔一〕1、星座是一些远近各不相同、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排列图象,从不同方位看样子不同。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总复习
1、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细胞都来自于其他细胞(施莱登和施旺发表)。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不同的生物细胞的形状、结构是不一样的,同一种生物不同的器官上的细胞其形状、结构也是不同的。
比如:血液中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壁和细胞核,叶表皮的细胞形状是不规则的。
叶肉细胞中有大量的叶绿体)3;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等生命活动都是由细胞来共同完成的。
{$setpage}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三)1、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一些原生动物。
2、微生物是生物,因为微生物有生物的生命特征:A、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B、能吃食物或利用光合作用制造食物;C、能呼吸;D、对外界刺激有反应;E、有生殖现象。
3、常见的微生物有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钟虫、太阳虫、细菌。
4、水域中生活着人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在水中随水流动,所以叫浮游生物八.微小世界和我们1、观察工具的改进,观察视野不断变化。
肉眼:细小昆虫放大镜:放大几倍到十倍,观察晶体和昆虫的器官。
光学显微镜:放大1500倍,观察生物的细胞、原生动物和极少细菌。
电子显微镜:放大200万倍,观察到细菌、病毒和物质的极小颗粒—原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本领为百分之几纳米,直接操纵原子和分子。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成果。
医学方面:A、巴斯德发现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
B、费莱发明青霉素,使每年4万人免死于肺炎。
食品工业:利用酵母菌酿酒,制作酱油,酶豆腐,泡菜,奶品,面包,腊肉等。
农林业方面:袁隆平培养出杂交水稻。
环保方面:1、利用微生物分解生物的尸体,2、能处理污水和垃圾。
克隆技术:1996年,名叫“多莉”的绵羊在苏格兰诞生;培养人体器官,用以替换病人的器官。
微电子技术:制成0.07X0.25毫米的微小马达。
{$setpage}物质的变化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叫做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下学期期末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2、放大镜的特征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镜会发生(折射)。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水晶琢磨而成的。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培根)设计制造的。
4、放大镜的作用: 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土壤、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
公安人员用来观察案发现场找到的纤维、指纹和解剖尸体。
精密仪器修理工:放大精密。
考古学家:鉴宝专家、实验研究、查看比例较大的地图;汇聚光线取火。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2、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3、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4、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制作晶体的方法有蒸发和结晶。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大小不一。
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1、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2、显微镜能显著提高放大能力主要是因为显微镜中的“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显微镜中两个凸透镜的焦距不相同,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大,叫物镜,对着眼睛的透镜焦距小,叫目镜。
3、显微镜的发展: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扫描隧道显微镜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1、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罗伯特罗伯特罗伯特····胡克胡克胡克胡克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到细胞,每个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明之一。
2、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3、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标本可以看到:①有许多个小房间似的结构,这就是洋葱的细胞。
②一个个大液泡;③大液泡中间还有一个小黑点。
4、细胞的作用:①运输红细胞;②分泌垂体细胞;③结构支持骨细胞;④存储脂肪细胞;⑤生殖精子,卵细胞;⑥免疫巨噬细胞;⑦合成肝细胞;⑧兴奋神经细胞;⑨收缩肌肉细胞;⑩吸收小肠上皮细胞。
第六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1、细胞有哪些共同点: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会生长、繁殖、变化、衰老和死亡。
生物体的发育过程是细胞不断生长、繁殖、变化的过程,生物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引起的。
生命体细胞都具有呼吸、消化、排泄功能。
2、正确使用显微镜(步骤的记法)(一)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二)转:(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三)反光:(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四)粗调抬筒载片装(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
将想观察的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五)调螺旋慢慢降(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标本的上面。
)(六)通过目镜往下看,再调螺旋慢慢抬,直至看清该标本(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
)(七)慢慢移动载玻片,整个标本全看遍(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
)第七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1、微生物标本的制作方法和洋葱、树叶标本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制作过程中不使用碘酒是为了防止杀死微生物,使用脱脂棉纤维是为了控制微生物运动的速度。
2、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后代。
3、在显微镜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细胞,还可以看到许多微生物。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第八课微小世界和我们1、用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像放大几十倍,能看清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像放大几百万倍,能看清细菌、病毒)→扫描隧道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像放大3亿倍,能看清原子、分子)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医药方面,弗莱明弗莱明弗莱明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使人民免于受疾病的侵染而死;巴斯德巴斯德巴斯德巴斯德发现传染病是由于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发明了巴氏消毒法。
人们不断发明和研制了许多药物,以抵抗和制服各种疾病的危害。
食品工业,在酿酒的过程中,利用酵母菌使果汁或粮食发酵,产生酒精。
利用它们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比如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面包、馒头、腊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
林、农业方面,杂交水稻的制作(袁隆平袁隆平袁隆平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生物方面,通过生物技术克隆出牛、羊,还没可以生产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环境治理方面,改良和净化土壤。
3、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有利的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做面包、泡菜、酿酒……),制造药品(青霉素、胰岛素……),改良和净化土壤(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有弊的方面,使人生病(感冒病毒、非典……),传染各种疾病(疯牛病、禽流感)使食物腐烂变质(面包发霉……)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是变化。
2、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地,变化过程有快有慢。
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
首先,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这是物理变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2、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碘酒的变化1、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在口腔里主要是淀粉与唾液作用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麦芽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此之外,留下的液体,既不是醋,也不是小苏打,而是醋酸钠的新物质。
2、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人们利用这个性质生产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
第五课铁生锈了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跟空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生成氧化铁。
2、金属生锈的危害:金属生锈后,表面会受到腐蚀,失去原有的金属光泽,原来平整的表面会粗糙不平,严重的会生洞、剥落。
因为钢铁制品的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第六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1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生成了新的物质。
比如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发现铁钉的表面有红褐色的物质(铜)附着,这就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发光发热(蜡烛燃烧),改变颜色(铁钉生锈、碘酒和米饭),产生气体(小苏打和白醋),产生沉淀物(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淀粉和碘酒)。
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第七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1、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就是破坏铁生锈的条件(隔绝空气和水)。
基本方法有:①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隔绝水分);②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如:刷油漆、涂油、烧搪瓷、镀上一层耐磨、耐腐蚀的金属铬、高温灼烧金属,进行“烤蓝”处理等(隔绝水分和空气);③制成不锈钢;(改变内部的结构)2、铁在与水、空气隔绝的地方不生锈。
铁在多水的空气环境下最易生锈。
尤其在有盐存在的潮湿、有空气的环境中铁生锈明显、速度加快。
第八课物质的变化和我们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两者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中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大小、位置的改变。
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同时伴随着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等现象的发生。
两者的联系是: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先将石灰石、黏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再经高温煅烧、研细而成。
第三单元宇宙第一课地球的卫星——月球1、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至西向东)运动,公转周期是一个月,恒星月(月球公转360度)周期为27.5天,朔望月(两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周期为29.5天。
每个月的朔为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
2、月球的基本情况:体积是地球的1/49,直径是地球的1/4,质量是地球的1/180,引力是地球的1/6。
无大气,白天漆黑一片,万籁俱寂,昼夜温差大。
月海和环形山是月球最具特征的地形。
3、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着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2007年10月24日中国自主研发并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第二课月相变化1、月球在圆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月相变化规律:①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半边明亮(月面朝西)。
②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半边明亮(月面朝东)。
2、月相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3、第三课我们来造环形山1、环形山是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大多数是圆形的,有大有小,是长期以来流星、陨星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得撞击更为猛烈和频繁。
第四课日食和月食1、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