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业指导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1]](https://img.taocdn.com/s3/m/cc041a7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0.png)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地球内部或外部动力作用及环境变化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发性的地质现象或过程,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及时预警和预防地质灾害,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以指导相关工作的进行。
2. 目的本工作方案的目的是为了:- 评估区域内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基于危险性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为地质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3. 工作流程3.1 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地质背景、气象数据、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历史等。
这些数据将为后续的危险性评估提供支持。
3.2 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已收集的数据,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应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如地质条件、气象条件、人类活动等,以综合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3.3 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在此阶段,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及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模型。
可以利用统计分析、遥感技术、地质模型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模型。
3.4 进行危险性评估基于建立好的评估模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工作。
通过模型的计算和分析,得出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结果。
3.5 结果分析与应对措施提出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关的结果分析和应对措施的提出。
分析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布特征,确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4. 评估方法和技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4.1 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可以通过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征。
4.2 统计分析可以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已有的地质灾害数据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地质灾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1. 引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可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档旨在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方案,确保评估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背景地质灾害指的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建筑、农田等造成破坏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通过对潜在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估,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和预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 目标本工作方案的目标是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法,用于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提供评估结果的有效展示方式,以支持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4. 工作步骤4.1 数据搜集收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地形地貌数据、地下水位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地质构造数据等。
4.2 危险因素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因素,如地形陡峭度、土壤侵蚀程度、活动断层分布等。
4.3 影响因素权重确定根据各危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确定其相对权重,以此作为后续评估的依据。
4.4 危险性评估模型建立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将危险因素和权重结合,计算出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
4.5 评估结果展示通过图表、数据分析等方式,将评估结果以直观和易懂的形式展示出来,便于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理解。
5. 工作要求5.1 专业知识评估人员需具备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以保证评估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数据采集与整理评估人员应准确收集地质灾害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3 模型建立与应用评估人员应熟练掌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的建立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评估工作中。
5.4 结果呈现评估人员应具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的能力,使评估结果能够清晰地呈现给决策者和社会公众。
6. 评估结果应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可作为地质灾害防控的科学依据,进而指导地质灾害的预防、减灾和应对工作。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手册

备案编号:川国土资环备(2009)296号
委托(招标)单位意见
评估基本符合实际
(盖章)
年 月 日
奖惩记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手册
表四近二年内承担过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评估
级别
工程类别
工程
总投资
(万元)
评估质量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认定或备案时间
1
雅安市水中坝拆迁安置小区建设用地地灾评估7-2010
一级
建设用地
>1000
合格
川国土资环备(2010)669号
2
雅安市新区汽修厂南侧拆迁安置小区建设用地地灾评估7-2010
2010年4月21日经四川省地质灾害专家库有关专家评审,认为:报告内容较丰富,评估级别和评估范围确定正确,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论述清楚,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等可信。
备案编号:川国土资环备(2010)1237号
委托(招标)单位意见
评估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盖章)
年 月 日
奖惩记录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手册
13
北川羌族自治县通口镇烈士陵园及公园规划建设用地地灾评估报告
7-2009.8
一级
建设用地
250
合格
川国土资环备(2009)1751号
14
眉山市仁寿县移动G网(GSM边际网)部分基站设备安装工程建设用地地灾危险性评估
5-2009.6
一级
建设用地
250
合格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识别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为灾害风险管理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定义、目的、工作步骤和方法等方面介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定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价,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人类活动及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的一种科学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1.了解特定区域或地点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为风险管理和防范提供依据;2.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确定预警线、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3.提出减轻地质灾害影响的建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步骤1.资料收集:收集相关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等资料,了解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背景和历史发生情况。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根据研究区域的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3.危险性等级划分: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危险性等级,确定不同等级地区的防范措施和管理措施。
4.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可能损失,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确定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5.结果呈现: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呈现,提供给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引起关注和警惕。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1.定性评价:通过专家经验和知识,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条件、规模、影响等进行定性评价,确定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和防范措施。
2.定量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数学模型、遥感技术等方法,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风险因素、概率等进行定量分析,确定地质灾害的概率和风险等级,提供科学依据和预警预测。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为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1:引言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重要灾害形式,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十分必要。
本文档旨在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实施步骤和相关内容。
2:背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通过对灾害发生区域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评估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对人类和财产的威胁程度。
通过评估,可以为灾害防治和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目标和任务(1)目标:进行全面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明确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2)任务:- 收集和整理相关地质灾害数据;- 进行现场勘测和调查,获取详细的地质灾害现象和特征;- 分析和评估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4:工作步骤(1)数据收集和整理:- 收集和整理区域内地质灾害历史数据;- 收集和整理相关地质地质地貌、地质构造、降水量等基础数据;- 收集和整理区域内地质灾害监测数据。
(2)现场勘测和调查:-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确定关键地点进行现场勘测和调查;- 对地质灾害现象和特征进行详细测量和记录。
(3)分析和评估:- 利用调查数据,进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评估;- 利用地质数据和相关模型,评估地质灾害对人类和财产的威胁程度。
(4)制定预防和减灾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预防和减灾措施;- 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5: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地质灾害历史数据;(2)地质地貌、地质构造、降水量等基础数据;(3)地质灾害监测数据;(4)调查和勘测报告。
6:法律名词及注释(1)地质灾害: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自然灾害。
(2)危险性评估:指通过对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评估,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分析。
(3)预防和减灾措施: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三级评估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三级评估)报告编写单位:资质等级:证书编号:提交报告单位:报告编写单位:提交报告时间: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三级评估)报告编制:审核:项目负责:总工程师:院长:目录前言 (1)一、评估任务由来 (1)二、评估依据 (1)三、评估主要任务和要求 (2)第一章评估工作概述 (3)第一节拟建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3)一、拟建工程概况 (3)二、征地地点及范围 (4)第二节以往工作程度 (4)第三节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5)一、工作方法 (5)二、完成的工作量 (6)三、工作质量评述 (7)第四节评估范围及评估级别的确定 (7)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9)第一节气象、水文 (9)一、气象 (9)二、水文 (9)第二节地形地貌 (9)第三节地层岩性 (9)第四节构造及区域稳定性 (10)一、区内地质构造 (10)二、区域稳定性评价 (10)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10)第六节工程地质条件 (11)第七节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2)小结 (12)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2)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3)第一节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3)一、工程建设加剧现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 (13)二、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 (13)第二节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14)第三节工程建设周边道路等基础设施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预测 (15)小结 (15)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16)第一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16)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 (16)二、量化指标 (16)第二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16)第三节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17)第四节防治建议 (17)小结 (18)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19)一、结论 (19)二、建议 (20)附图:1、1/5000建设用地环境地质略图2、1/1000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综合分区图3、1/500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剖面图附件:1、地质灾害评估委托书2、评估单位资质证3、专家组审查意见4、专家组名单5、专家资质证书6、备案登记表前言一、评估任务由来为初步查明建设用地项目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其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我院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并按照相关规范、技术要求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1. 引言2. 目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标是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损害程度,为相关部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评估内容和方法3.1 评估对象评估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地质灾害:滑坡、地震、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3.2 评估依据评估依据主要包括地质地形数据、历史灾害记录、地质条件、气象数据等。
3.3 评估方法评估方法可以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定性分析主要是根据已有的资料和专家经验,对评估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评估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4. 工作步骤4.1 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相关地质地形数据、历史灾害记录、地质条件、气象数据等,并进行整理和归档。
4.2 评估指标确定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评估目标,确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如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潜在损害程度等。
4.3 评估方法选择根据评估对象和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4.4 评估结果分析根据评估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和解读,判断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
4.5 编写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撰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包括评估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建议等内容。
5. 注意事项评估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收集的数据准确完整,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专家的参与和意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评估工作,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6. 结论。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三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三篇篇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第一节评估任务由来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矿山安全生产,避免矿山井下采掘活动引发、加剧、遭受各种地质灾害,以及避免矿山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引发、加剧、遭受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XX县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特委托XX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地质大队(以下简称101地质大队)对其矿山及地面工业场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第二节评估工作的依据(一)国务院令第394号及附件“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二)国土资发(20XX)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三)《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
(四)XX县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书。
《XX省XX县XX坪金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一○一地质大队20XX.7编制)。
(五)(六)《XX省XX县XX坪金矿(整合矿区范围)开采利用方案》(XX省20XX.8设计)。
第三节主要任务和要求一、本次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一)初步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初步查明评估区内现状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情况、成因、稳定状态等,并对其潜在危险性和危害对象进行现状评估。
(二)对矿山地下采矿活动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评估,对矿山地面设施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进行预测评估。
(三)通过对评估区进行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最后进行综合评估,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级、分区,并对矿山开采的适宜性作出评估。
(四)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提出合理的预防、治理措施和建议。
二、本次评估工作的要求(一)在详细收集该矿区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对矿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人类工程活动、社会环境等进行实地综合调查。
(二)详细查明矿区现状地质灾害、并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管理体系作业文件QB/SCQD/ZY027—200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版号:A/0作业指导书页码数:201引用标准或相关文件1.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国务院394号令发布)1.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1.3《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2 基本工作方案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定义2.1.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1.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1.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1.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2.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范围2.2.1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2.2.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3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2.3.1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3.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2.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2.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2.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2.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附件一)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2.3.7本作业指导书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2.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编写2.4.1地质灾害危险性一、二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三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2.4.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或说明书,并附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和有关的照片、地质地貌剖面图等。
2.4.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最终成果,应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
报告书要力求筒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
3 工作程序工作程序见下面的框图:4评估范围与级别4.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
4.2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4.3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4.4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
4.5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
4.6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4.7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4.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分为三级。
见表4-1。
4.8.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见表5-2。
4.8.2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见表5-3。
4.9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
5技术要求5.1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
5.1.1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现状评估;5.1.2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估;5.1.3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
5.2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5.2.1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一进行初步现状评估;5.2.2对建设场地范围和规划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5.2.3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其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5.3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客,作出概略评估。
6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6.1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应是评估区内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段。
6.1.1在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存在适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岩体破碎、土体松散、构造发育,工程设计挖方切坡路堑工段,将是崩塌、滑坡的易发区段,应为调查的重点。
6.1.2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本条件的冲沟,应为调查的重点。
6.1.3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做为调查的重点。
6.1.4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各类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可做为调查的重点。
6.1.5对线状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必须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段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作为调查的重点。
6.2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6.2.1崩塌调查(1)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
(2)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
(3)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及编绘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图。
(4)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水文和地震情况。
(5)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温差变化、水的活动等。
(6)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
6.2.2滑坡调查(1)收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山体地质构造。
(2)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并查明滑动带部位、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滑坡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其向上、下发展的可能性。
(3)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4)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5)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
(6)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
6.2.3泥石流调查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
并应调查下列内容:(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
(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
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
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
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
6.2.4地面塌陷调查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宜以收集资料、调查访问为主,分别查明下列内容:岩溶塌陷:(1)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条件。
(2)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
(3)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4)划分出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程度区段。
(5)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
采空塌陷:(1)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
(2)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
(3)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