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的评课
二年级认识角评课稿(共11篇)
篇一:《认识角》评课稿《认识角》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郑晓霞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郑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
郑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郑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郑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变成角,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
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四、能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在指令学生操作前做到详尽要求学生,体现老师成熟老练的一面郑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十五篇)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十五篇)《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XX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
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
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
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
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
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
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
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
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2这节课孙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一.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上课开始,孙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了解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
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新知利用新知,培养能力孙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个角,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二年级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1篇)
二年级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1篇)二年级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1篇)在我们老师的叫教学生涯中免不了写几篇评课稿,你对评课稿的格式内容了解吗?小编在线上为你整理了多篇《角初步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篇1经过杨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尹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
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
尹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
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
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年级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篇2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认识角》评课稿(集合15篇)
《认识角》评课稿《认识角》评课稿(集合15篇)《认识角》评课稿1我听了白老师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白老师给我比较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整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
另外,白老师还在这节课中创设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纵观全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一、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上课开始,白老师利用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什么?(红领巾),出示红领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
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培养能力白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让学生上台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
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
这里过渡比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白老师先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
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记录(5篇模版)
《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记录(5篇模版)第一篇:《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记录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2.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了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
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
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第二篇:《角初步认识》评课稿《角初步认识》评课稿合集15篇《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熊老师: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一是整堂课采用了观察教材插图信息,引出角的认识,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体验和感受角,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1篇)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11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篇1经过杨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尹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
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
尹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
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
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篇2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精选6篇)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篇1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基本的几何图形,而这节课也是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后进行教学的,可以说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但是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
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两个层面上。
对于本节课设计分成了3部分:课前的微课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画一个普通角,在画角的过程中体会角的特征,为抽象角的模型奠定基础。
);课上在活动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课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说一说)。
有了这样的整体构思,使得这节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后的感悟也有些许。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
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认识角》评课稿(15篇)
《认识角》评课稿《认识角》评课稿(15篇)《认识角》评课稿1本节课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一张图形,摸其中一个角,感觉角的本质属性,到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钉一钉,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这堂课老师能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认识角评课稿(15篇)
认识角评课稿认识角评课稿(15篇)认识角评课稿1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
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
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认识角评课稿2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二年级数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3篇)
二年级数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3篇)二年级数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1现就曲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做一下点评。
这个课题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课题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
无论怎样改,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同小异。
曲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较好。
整节课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一、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导入新课时,曲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直观形象化。
曲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
如让学生去找一找五角星、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
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
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
让学生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稿(通用6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稿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稿(通用6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评课稿篇1今天,听了姜老师的这节《角的初步认识》,我觉得整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
另外,姜老师还在这节课中创设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纵观全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1、注重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只有当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
姜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
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姜老师巧妙地运用小朋友引以为豪的红领巾作为切入点。
让学生说红领巾是什么形状,再从中抽象出角。
这一点,我们曾经尝试用红领巾、学生的胸卡等一些实物导入角,但最后还是确定用红领巾,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
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操作中思考,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认识角评课稿集锦(精选14篇)
认识角评课稿集锦(精选14篇)认识角评课稿集锦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郑晓霞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郑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
郑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郑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郑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变成角,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
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三、能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在指令学生操作前做到详尽要求学生,体现老师成熟老练的一面郑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小学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3篇
小学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3篇小学数学《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根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师会议室举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郑老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
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二、注重教师的引领指导与示范演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郑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严谨扎实的课堂。
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陈老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郑老师话锋一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本上告诉我们角是怎么画的。
然后郑老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最后孩子们才拿起尺子正确规范的画角。
这样的教学过程步步落实,扎实到位,相信孩子们不仅学到的是画角的方法,更学会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感受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________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三篇
【导语】《⾓的初步认识》⼀节是让学⽣结合⾃⼰的⽣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形、正⽅形、长⽅体、正⽅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
准备了以下评课稿,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今天听了平飞娜⽼师的《⾓的初步认识》这⼀课下⾯我就从以下⼏点说说我对⾓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些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师让同学们在⽣活中找⾓,使学⽣初步感知⾓,教师⽤纸⽚折⾓,让学⽣在观察中,得到⼤量的感性认识,形成⾓的正确表象。
在折好⾓后,⽼师让学⽣感知⾓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师将给出“⾓的顶点,直直的线是⾓的边”这⼀概念,同时让学⽣归纳出⾓的组成,从⽽揭⽰⾓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共同特点:⼀个顶点,两条边。
以上这⼀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知道⾓的各部分的名称”这⼀知识与技能⽬标在进⾏。
在导⼊过程中,⽼师让学⽣在⾃⼰周围找⾓,有的甚⾄找到同学⾝上去了,这把原本抽象的⾓和⽣活中的⾓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让学⽣加深了对⾓的认识,还让他们⾃然⽽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活,数学就在他们⾝边。
在整堂课中,学⽣的学习积极性都很⾼,学⽣亲⾃动⼿折⾓、画⾓及改变⾓的⼤⼩,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体验⾓的⼀些本质属性。
在⾓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师在多个地⽅运⽤了多媒体。
特别是在显⽰⾓的各部分名称,⾓的画法及变⾓时,充分运⽤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在展⽰学⽣所画⾓和⽤三根⼩棒摆⾓时,⽼师没有合理的利⽤投影仪。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上,⽼师根据较低年级学⽣的⼼理特点。
⾸先是判断⾓、数⾓、做游戏—变⾓及⾓的⼤⼩,题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深,由会到熟,循序渐进。
根据学⽣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可知这节课的教学⽬标是达到了的,学⽣不仅认识了⾓,会判断⾓的⼤⼩,⽽且还会画⾓。
另外,将⾓与⽣活实际相联系,这充分体现了⾓在⽣活中的应⽤,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的⽣活性,让数学学习与⼉童⾃⼰的⽣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他们的⽣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数学。
《认识角》评课稿
《认识角》评课稿《认识角》评课稿1熊老师: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升,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首先是整堂课采用了观察教材插图信息,引出角的认识,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体验和感受角,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第二是认识了角后,通过孩子自己制作一个角,以及孩子手掌游戏,加深了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初浅理论。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第三是在结课时,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本堂课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点滴疏理,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沉淀和巩固。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
例如:首先是在开课环节,指导孩子观察教材插图,插图是一幅足球场,这对于农村的孩子了解足球场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换一幅孩子生活中的运动场(例如学校球场照片),让孩子去观察图中的角,找出角来,就更好一些,那样贴近他们的生活,之后再回到教材去观察,就更容易找准图中的角了。
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第二是在具体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时候,你说它们只有一处有角,其实它们都不只一个角,应指导孩子仔细观察。
第三是对角的认识有一定理论基础后,应进一步把这一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们观察,从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角,为下课时学习直角作好铺垫。
第四是在教孩子数角的个数时,不能只是直观的角,更应考虑隐藏的角,例如从一个角的顶点处向角内再画一条直线出来,就不只是2个角了,而是3个角,因为表面上看上去是两个角,而实际上还有一个大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成功之处: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1、课的开始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导入新课,再由老师的一句“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平面图形”,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揭示出课题。
2、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
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
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
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
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
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
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
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
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4、教师教态自然亲切,不做作。
在合适地时机对学生加以指导,能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不足之处:1、“让学生找物体上的角“这个环节,由于物体是立体的,学生描述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指出是××面上的角。
应注重叙述语言的规范,突出角是一个平面图形。
2、比较钟面上角的大小这个环节,除了让学生判断出大小外,应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这里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思维的多样性。
3、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剪去长方形上的一个角,看看剩下的图形里有几个角。
但是自始至终教师没有让学生动动手,只是让学生凭空想象,因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所以该动手的地方还是要动手,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直观地找到答案。
一、详评《角的认识》郏教师有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流畅,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各部分知识点的衔接自然、流畅。
课堂上师生交流融洽,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郏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分析教材时能对学生于新知会产生的错误认识作出正确的预设,并根据自己的思路重组了教学内容,上出了一堂非常个性化的课。
本节课有两个亮点:1、为“角”找准基点。
郏教师对“角”这一知识点的定位清晰、准确。
课始,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平面图形,回忆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今天要介绍一个新的平面图形——角。
寥寥数语,就把“角”这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链中的定位清晰、准确地给出了——角是一个平面图形。
既然是平面图形总与生活中的物体有一定的联系,于是郏教师就带领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形,她首先选择了三角尺。
当学生指到三角尺面上的一个尖点,认为是角时,老师就很明确地告诉他: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叫“顶点”。
然后老师规范示范,边指边说: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边,组成的平面图形就是角。
再请学生上台正确地指出角,又同桌拿出三角尺互相完整地指角。
另再请学生在书上的五幅实物图上指角,最后从实物中抽象出画在平面图形上的角。
这一过程中,郏教师很注重学生对角概念描述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的训练,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非常到位。
2、“做中学”得有兴趣。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而且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郏教师设计了用两根塑料小棒做角,使角变大、变小的活动环节。
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使角变大,就把角的两条边张开;反之,要使角变小就把角的两条边合拢。
虽然学生未能用“两边叉开的大小”这样专业的术语来描述,但却是用自己喜欢的语句较准确地表达了,相信学生在认知情感方面是获得了快乐的体验的。
后一个环节,在长方形纸上“只折一次就折出角来”的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在“做”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与发挥。
学生能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中,运用角的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认识到“折一次最多能折出三个角”。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在新环境中冷静思考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在活动时,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了学习中,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在数学课上能做折纸、剪纸这样的活动,边玩边学,学生就学得兴致高昂。
商榷之处:1、语言需严密。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严密性,特别是上有关概念的课,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严密性。
在将实物上的角抽象成平面图形时,老师说:“选其中的三个拿出来。
”是不是可以说成“把其中三个实物上的角画下来,就成了这样的平面图形”然后再出示三幅角的平面图。
2、表达应简洁。
数学有一个特点——简洁美。
在老师带领学生初识角时,语言表达是非常完整规范的:“这是一个顶点,这是两条边,组成了一个角”学生边指边说边还做划出一个弧线的手势,但是到课尾了,请学生来指出剪去一个角,剩下来的图形有几个角时,还是要求学生如此来说,就显得有些冗长了。
试想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请你指出长方形的一个角,是不是只需在两边之间标出(划出)一个弧线的记号?这样既生动又简洁。
所以我认为当学生已经对角的概念有明确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用简洁的方式来指角,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数学的简洁美,又能给老师缩减出更多的教学时间为下一个环节服务。
认识角第二个点评这次参加了小数班的活动,听了三位老师的课,感悟很多。
三位老师的课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第一位老师的《认识角》一课,在出示了课题“认识角”之后,教师便拿出三角尺,让学生在三角尺上找一找角。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学生认为角的顶点便是角,教师没有一味的否定学生,而是纠正他的错误,告诉他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叫顶点,角应该还有两条边。
从这一教学片段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之前,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已经做了了解,她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利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的却常常会忽略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我们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潜能。
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我觉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起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并且把他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4月27日上午,我们小数班的三位学员在南郊小学上了三节研讨课。
下午我们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进行了互动评课。
下面结合听《认识角》一课谈一些自己的感想与思考。
角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
在学习角的相关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
我留意了一下这节课所用的教材,发现教材是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结合在一起,接着让学生在找找、折折、比比等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识,最后在一系列的观察、比较中体会角有大小,由此引出各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这些安排,对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都很有意义。
我听得那堂课《认识角》,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生成,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锻炼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主要表现在:1、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堂课中,郏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三角板、钟面、纸扇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去口、动脑。
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己表述自己所认识的角,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对角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寻找角,获得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折角、画角,使学生对角的特点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发现了角的多种特征及表示方法。
由于给予了学生一个自己去寻找、发现角的过程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提出了多种表示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的,非常具有创造性。
因此,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效果。
在最后的练习设计时我想是不是最后一个活动可以改成轻松一点的,有趣味性的,运用今天的知识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图形,这样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在老师引导感知角的大小时,好像没讲到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这里有没有必要提一下呢?从深层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再一次回顾这节课,一方面努力吸取其成功的亮点,一方面思考着我该如何去上好这样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