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延伸和丰富,具体包括繁荣发展、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六个方面。

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形成,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回答,也是对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繁荣发展的观念。

这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推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

只有通过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繁荣,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民主文明。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旨在使人民群众从受对象转变为直接参与者,实现人民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和充分发展。

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人民民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只有让人民在政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让民主权利的实现更加广泛,才能确保人民的权益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还主张自由平等。

自由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也是人的基本属性。

平等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既要求人们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益,也要求人们在社会发展中享有平等的机会。

因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平等发展。

只有在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中,每个人才能有更多自由的空间,不受社会地位、财富差距等因素的限制。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还包括公正法治的理念。

公正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权益的基石,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

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只有在法治的保障下,社会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维护,人民权益才能得到有力保障,社会发展才能实现有序和谐。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还强调爱国敬业。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

敬业是每个人对工作的责任感与荣耀感。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性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群众性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马 克思 生态思想群 众性 及其 当代价值
郭胜华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 3 0 0 7 3 )

要 : 马 克 思 以唯 物 主 义 实 践 观 为 逻 辑 起 点 ,通 过 分 析 资 本 主 义 生 产 和 经 营 方 式 的 弊
病 ,揭 示 了 人 与 自然的辩证 关 系,阐明 了人 与 自然和 谐 发展 的基 本观 点和 理论要 求,其 中 包括 人 对 自然具有依赖性 、人 与 自然统一 的实现 形 式是 劳动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受到人 与人 之间社会
关 系的 制 约等 。 实现 马 克 思 生 态 思 想 大 众 化 ,必 须 进 行 理 论 创 新 ,运 用 通 俗 的语 言 开 展 宣传 教 育 , 同 时 应 注意 生 态 文 明 用语 的 规 范性 。从 马克 思 生 态 思 想 的 基 本观 点 出 发 , 分 析 马克 思 生 态
动。
众是 实践主体和价 值 主体 的统 一,把 马克思 的 第 三,通过科 学技术 实现生 态发 展 。马克 生 态建 设 理 论 与人 民群 众 的 自觉追 求 融 为 一
二 、 马 克 思 生 态 思 想 群 众 性 的 科 学
类 生 活得 以 实现 的永恒 的 自然必 然性 。 ”④ 因 内涵 此 ,人类在 改造 自然 的劳动过 程 中,必须协 调 好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 实现 人 与 自然 的 良性 互 马 克 思 生 态 思想 群 众性 , 即 坚持 人 民群
荣。
度 下 ,人 与 自然 关系 的平衡 很容 易被 打破 ,而
第二 ,人与 自然 统一 的实现形 式是 劳动 。 这 种平衡 一旦被打破 ,人 类对 于 自然环境 的依 人 是 自然 界 的一部 分 ,人 依 赖 自然 而 生存 , 赖也将 受到极大 的影 响。 因此 ,马克 思指 出: 但 自然 万 物 不会 主 动服 务 于 人 的需 求 , 人 只 “ 资本 主义农 业 的任何 进步 ,都 不仅是掠 夺 劳 有通 过认识和 改造 自然,才 能满足 自身生存和 动者 的技 巧 的进 步 , 而 且 是 掠夺 土 地 的技 巧 发展 的物质 需求 ,而人 认识和 改造 自然 的活 动 的进 步 ,在 一 定 时期 内提 高土 地 肥 力 的任 何 就是 劳 动。一方面 ,人类通 过 劳动从 自然界 中 进 步 , 同 时也 是 破 坏 土 地 肥 力持 久 源泉 的进 获取 生存 必不可少 的生活 资料 ;另一方面 ,人 步 。 ” 在 资本 主义 制度 下 ,资本 家对 土 地 的 在 劳动 的过 程 中也不 断 改造 自然界 ,使 之处 于 私有 所 造 成 的滥 用 土 地 、 资 源 浪 费 等社 会 问 不 断更新 、永续循环 的运 动 中。马克 思指 出: 题 ,通过 社会 革命 才能得到解 决。 “( 劳动 )是不 以一切社会 形式 为转移 的人 类 生 存 条 件 ,是 人和 自然 之 间 的物 质 交 换 即 人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的人民观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中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民群众思想。

人民群众思想贯穿了马克思理论着作的核心范畴,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使我们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一直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的创新、发展和丰富马克思的人民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人民群众观”历史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首先论述了有关人民群众的思想,在对历史的研究中,马克思发现了人民群众的作用,认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活动的扩大”.[1]他在文中科学地解释了历史的创造者问题,指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在任何时候,人的主体部分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的“人民群众”思想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经过了从人类具有人类特性的抽象:从人类-现实的人-群体(主要为无产者)-人民群众集合体这样一条认知主线。

[2]人民群众范畴包括:(1)在数量上占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2)在阶级上是以工农联盟和其他阶级。

(3)在发展前景上,随着人类的解放,作为阶级的人民群众概念将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它的发展是个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概念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发源地是德国,对德国的历史革命分析,要实现人类的解放,必须要发挥无产阶级的作用。

马克思的人民群众概念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占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是最有革命前途的阶级。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历史,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人民群众队伍的逐渐扩大。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前提保障。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论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080论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深入研究和分析马克思群众观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层次的了解马克思群众观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执政党和政府对国家的理论和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同时也能够丰富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思想。

但是,现阶段我国对于马克思群众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群众观的内容进行简单阐述,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群众观中国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马克思群众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的群众观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马克思的群众观形成是经历过萌芽、发展和成熟时期的,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理论及实现的完善。

而马克思所发表的文献则是标志着其思想的一步步成熟,马克思从中学时期表达的人生价值观到后来在莱茵报中表达的劳苦大众的同情代表着其群众观开始萌芽;而《德法年鉴》的发表则是进一步的揭示了其群众观正在不断地发展,这一阶段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则是直接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现,并阐述了群众对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的时候,这一阶段马克思唯物史观已经正式形成了,马克思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无产阶级在社会阶级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才能全面的解放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群众观在中国的理论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英雄史观依然存在。

对于历史的创造者到底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这一问题的研究结论形成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这两种不同的理论,而马克思则是根据实践结果,提出了唯物史观是建立在现实的人这一理论基础上的。

并且马克思还对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的结论认为实践就是主体通过中介而对客体进行指向的一种现实性的活动,因此,人民群众才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来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社会发展遇到危机的时候,积极主动地领导和利用社会革命来推动历史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启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启示。

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和历史渊源,阐述了其核心原则。

接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当代的意义和启示,以及与现实社会的结合。

同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结尾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最后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路径和发展方向。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为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内涵、核心原则、当代意义、社会结合、社会主义建设、重要性、借鉴意义、实践路径、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认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是社会的基本力量,具有改变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仅强调了群众的主体地位,更强调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意义和启示更加重要。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群众对社会发展和政治决策的影响力更大,群众意识的觉醒也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当代不仅需要继续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更需要与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更需要注重群众的参与、民主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也为我们指明了实践路径和发展方向。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和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对群众的高度重视和信任、强调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倡导与群众结合起来进行革命和建设等。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探讨,以及他们对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变革主体的重视。

浅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020年 第 01 期史哲天地作者单位:苏娇,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浅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苏 娇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群众观点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正确认识并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保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众观;依据;践行途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占据统治地位,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前提,否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问题。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新时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相关概述(一)人民群众的内涵首先理解人民和群众的概念。

毛泽东思想指出现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群众是相对于干部来说的,一般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众”的区别,“干部”与“群众”的区别。

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量的规定性上来讲,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上来讲,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他们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渴求者、追求者和实践者。

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

在此基础上,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包括普通个人和杰出人物。

普通个人在社会历史总人数中占绝大多数。

虽然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无数个人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就可以形成强大的力量。

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的分析

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的分析

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的分析作者:韩强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7期【摘要】列宁的思想体系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的坚持和继承,又是对其的创新和发展,但在这两大体系中都坚持了人民群众为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而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群众路线而言仍有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及其当代价值,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A841;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87-01引言:马列主义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门科学进行分析,而应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去研究。

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是进一步推进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研究的基础,是深入探索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前提,更是促进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

一、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对于整个人类历史而言,历史是人通过实践活动而产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与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动而形成了自我,因而人民群众自始至终都是处于主导地位。

因此,无论探索历史中的任何观点和概念,都必须将其归入到人的发展过程之中,不能忽略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对于人的本质及发展的探索也是马列主义革命性和彻底性的重要表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而列宁则继承了这一观点。

首先,马列主义之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仅继承和发展了政治学和哲学的批判基础上,更为主要的是其也建立于空想社会主义之上,特别是基于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基础之上。

空想社会主义的问题乃在于其无法指明真正的出路,既没有论述资本主义之下奴隶雇佣制度的本质,也没有掌握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因而无法找到能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

此外,由于受到时代和个体思想等方面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也发现不了无产阶段的斗争性和能动性,大大忽略了其所特有的政治活动。

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的当代价值分析

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的当代价值分析

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的当代价值分析引言: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是关于群众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灵魂所在。

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发展到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性,进而发展出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

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进行当代价值分析,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促进党的发展进步,指导党的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党建工作中对其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的运用,也充分的体现了其所具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对群众的理解既体现了量的标准也体现了质的标准,在量上坚持群众的大多数原则,即人民群众是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主要从事的是物质生产实践的活动中的知识分子和劳动者。

在质的标准上坚持人们群众对历史的推动进步性原则,这里的群众指的就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人们,其包括了一切的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成员,阶级和阶层。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历史情况下,人民群众的主体都是从事物质生产资料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

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重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资料的实践进行考虑,正视和肯定了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否定了在长期的社会历史中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忽视群众力量的错误观点,这就现实性的承认和赋予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精神文明,保留了精神财富。

人们进行生产活动,在区别人与动物的同时,经营着多种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不断发展的源泉。

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社会矛盾的产生必然会引发社会变革,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参与的社会变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脉络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脉络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脉络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摘要: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人民观点指出,人民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

本文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其从萌芽到奠基,再到逐步成熟、深化的理论演变过程,指出新时代我党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主体力量;理论演变;当代价值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概念和内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哲学体系中“以人民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先进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政权作为执政体,为人民谋福利、谋幸福、谋发展,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前进的推动者[1]。

与西方统治阶级的人民理论有显著差异,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具有阶级性、先进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独特本质特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挥重要作用。

(一)人民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体力量。

个体的人通过共同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的社会,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民是主要的参与者,发挥着创造力量。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也是人民的发展过程,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了社会的一切。

人民创造了物质资料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因此,劳动人民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的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二)人民是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

人民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体[2]。

人民在改造和创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评价,调整发展状态,使得社会发展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需求,符合人类现阶段的最高利益。

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充当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根源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基石来源于实践,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人民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的类本质正是一种实践性的存在”,人民通过实践活动能动性的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实现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列主义人民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

具体来讲 , 这 一 批 判 大 致 包 含 三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青 年 黑 格 尔 派
的 自我 意 识 哲学 的批 判 、费 尔 巴 哈 人 本 学 唯 物 主 义 的 批 判 和 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 . 正是通过这些批判 , 马 克 思 建 立 了 以 “ 人 的感 性 活 动 ” 为存在 理论基 础 。 以“ 现 实 的人 及 其 历 史 发 展” 为 主 要 内容 . 以历 史 为 解 释 原 则 , 以“ 人 类 解 放 和 自由 ” 为 理 论 旨趣 的历 史 唯 物 主 义 学 说 。从 而 为 社 会 主 义 学 说 从 “ 空
恩格斯说 : “ 马克思首先 是个革命 家” , 他 的“ 毕 生 真 正 的
明 .马 列 的 科 学 社会 主 义 不 仅 仅 是 建 立 在 哲 学 批 判 和 政 治 学 批判的基础之上 . 更主要地 . 它 还 是 建 立 在 对 以往 空 想 社 会 主 义. 尤其是 1 9世 纪 批 判 的 空 想 社 会 主 义 思 想 的批 判 基 础 之 上 的 。空 想 社 会 主 义 的 问 题 在 列 宁所 言 : “ 空 想 社 会 主 义 没 有 能
2 0 1 4年 8月
湖北 经 济学 院学 报 (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E c o n o mi c s fI 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人 民 群 众 是历 史 的 主体 ” 观 点 的 坚 持 与 发 展
人 民群 众 是 创 造 历 史 的 主 体 , 这 是 马 克 思 唯 物 史 观 的 一 项 基 本 原 理 。在 历 史 过 程 中 , 从 生成论的角度来看 , 历 史 不 过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特点、科学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特点、科学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简介:杭航(1990~),女,江苏常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收稿日期:2016-06-102016年8月普洱学院学报Aug.2016第32卷第4期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Vol.32No.4一、马克思“群众”概念及其特点首先,从本质上来看,“群众”不仅是集合性概念,也是一个个体概念,它既是指从事实际活动的所有人,还指每个人。

其次,“群众”兼具事实性与生成性双重属性,不但描述了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已经创造的历史,还强调了对未来产生的影响。

再次,“群众”还具有时代性、开放性特点,不但描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相关的内容,且能够将活动后的结果置于在开放的环境当中。

最后,“群众”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工具和手段。

因此,“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客体。

综合上述特点来看,马克思的“群众”概念具有多元化特点。

就广义层面上来看,它主要是指“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此基础上,其与“人民”、“庶民”具有同样的含义。

而在阶级社会当中,其是指被统治阶级,或者被剥削阶级。

在资本主义环境当中,专指无产阶级、工人阶级。

可见,马克思在“群众”概念上与以往哲学存在非常大的差别,具有更强的独特性特点。

二、马克思群众观的科学内涵(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终马克思一生来说,其具有两个非常伟大的发现,至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最为突出就是唯物史观,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并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从而促进社会历史观的巨大变革。

另一个就是群众观,作为前者的核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存在及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变革,为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深刻的原理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部物质生产发展史。

诚然,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者就是人民群众。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到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等精神领域活动当中,促使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论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群众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和参与者。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探索社会实践和推进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揭示了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变革的主体,他们通过意识觉醒和自我觉悟,参与到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中来。

群众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史上的种种变革和进步都是群众的结果。

无论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还是社会主义的兴起和胜利,都离不开群众的智慧和努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了群众的创造力和主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群众不仅是社会的主体,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创造者。

群众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能够深入理解社会问题,关注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发现社会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群众的主体意识是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基础,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源泉。

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民主和进步。

第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了群众的组织和团结。

马克思主义认为,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但群众由于分散和不完全组织,其力量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只有通过组织和团结,才能实现群众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

组织可以将个体的力量汇聚起来,形成强大的集体力量;团结可以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作用,以及工人和农民的团结。

只有通过党的领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最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和挑战,如不平等、贫困、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和参与。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醒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力和主体意识,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从诞生之初便将人民群众放在核心位置,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通过实践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既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也获得了实践的验证与支持。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并对其价值与意义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形成背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体系,深刻地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将人民群众置于理论与实践的核心位置。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逐步形成并得到推进与弘扬。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的基本原理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坚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无论是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文化上,人民群众都是具有创造性和积极性的。

正是人民群众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改变社会现实,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中具有决定作用,主张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

社会的组织和运行应当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积极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将人民的需求和要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并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的实践验证1. 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人民群众观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

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至上的原则,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审视问题。

实践证明,只有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中国革命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桑治国(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00)【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主要是围绕人民群众来讲的。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重视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进行了现代化的运用,不断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应用研究,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的建言献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当代价值;研究【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9)01-0065-02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即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思想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始终。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人民群众在我国占据着主体性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引导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概念及内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这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内容,且其内涵更加丰富和富有深意。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和谋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提和理论基础,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实践。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要求人们在办事和想问题的时候要坚持实践性的原则,强调不断深入到群众中,从实际出发,通过不断实践形成正确的理论认识。

(三)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主体是人民。

为了能够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需要人民群众运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先进理论做指导去改变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本质及特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西方国家的人本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指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社会观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最广泛、最真实、最具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中去认识,才能够真正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特点,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中国政府和党派在各种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中,也会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声音。

同时,通过在全社会推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三严三实”要求、"精简机构"等活动,也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参与国家建设和推进社会发展。

然而,应该注意到,在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着以“政绩工程”为目的的投资项目,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同时,在一些层面上,人民群众的参与仍然存在不足,需要继续提高和改进。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更加重视和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同时,在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工作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更紧密的联系和合作。

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企业或组织对其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机会和威胁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分析。

下面,我们使用SWOT分析法对一个假想企业进行分析,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该方法的使用。

1. SWOT分析的优势- 内部优势:企业拥有高素质的员工团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与产品。

- 外部机会:市场需求增长迅速,高科技行业发展迅猛,企业可以加强投资研发,扩大业务范围。

2. SWOT分析的劣势- 内部劣势:企业在财务上存在短期内的流动性问题,团队人数有限,可能难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 外部威胁:市场竞争激烈,相关行业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技术研发和提升服务水平来应对竞争。

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发布时间:2022-10-13T08:55:35.807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6月11期作者:乔屹平王劲松王建[导读] 马克思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唯物史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与实践性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马克思群众观的深入思考与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群众观的思想本质,乔屹平王劲松王建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马克思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唯物史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与实践性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马克思群众观的深入思考与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群众观的思想本质,以此来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时代要求,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马克思群众观、当代价值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指导社会生活实践的重要理论成果,而在他的理论成果中有两个伟大的创造,他们是:“剩余价值”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极为丰富。

十月革命后,中国人民群众的马克思群众观念在中国得到发展,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与当前中国的基本情况相适应,在持续深入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现代化具有更好的引导意义。

一、马克思群众观产生的时代背景1.无产阶级生存状况恶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纵观世界历史,在18世纪的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的封建王朝、教堂领袖以及阶级贵族主导着整个社会,他们对农民的剥削使封建社会的经济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大量的土地被没收;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对封建地主更为倚重,而对封建独裁政权的不满也愈来愈多;在封建主义的独裁统治下,严重的经济危机已经开始扩散。

其后,商品的出现,雇主与劳动力确定了劳动关系,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发展;同时,农民起义、资本主义发展,腐败的封建社会也逐渐没落。

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发起了产业革命,从而引起了一场生产方式的变化;资本主义主导了世界,从那时起,封建制度就被彻底消灭了。

马克思时代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时代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时代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但其观点和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时代观及其当代价值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时代观的内涵、当代社会的现状和马克思时代观对当代社会的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马克思时代观的内涵马克思时代观是指马克思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判断。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不同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从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判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最后和最矛盾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将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二、当代社会的现状在当代社会,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趋势日益加剧,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提高。

但与此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民族国家矛盾加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特别是在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经济衰退、战争冲突等问题层出不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考验和挑战。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可持续性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三、马克思时代观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在当代社会,马克思时代观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马克思时代观强调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这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当代社会的现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马克思时代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和目标,为我们寻求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进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马克思时代观还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评价,为我们认识和探讨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洪瑶琳
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5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是无产阶级政党凝聚人心、赢得胜利的制胜武器。

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群众观十八大中国梦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条件
群众观,始终贯穿在马克思主义之中,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回答了对待广大群众的立场与态度两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高度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应该说,群众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最重要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具有丰富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截止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地区尤其是西欧地区,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和工人阶级悲惨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到了19世纪中叶,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生产方式己经摆脱了原始的、初级合作的工场手工业阶段,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化大生产,机器化大生产的推广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潮流。

然而,此时占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却通过榨取工人阶级剩余价值占有了社会绝大多数的生产资料和财富,两个阶层差距明显,矛盾尖锐。

到了19世纪30到40年代,人类历史上三大著名的工人运动在欧洲爆发,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运动和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它融进了新的思想和斗争理念,这表现出工人群众在意识和斗争策略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大工人运动之后,欧洲各国也陆陆续续爆发了规模不等的工人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工人运动的过程、影响等因素的分析,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民群众却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唯物史观一方面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总结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性。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

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个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源自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而从事生产实践劳动的人民群众恰恰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人民群众即是历史的主人。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内容在于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人类历史滚滚向前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的历史背景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所得出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特点,是人类文明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群众的阶级划分。

马克斯认为人民群众并非是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按阶级划分的。

由于利益、生活状况的不一致以及人民群众自身素质的差别,在人民群众这个大集体内部存在着矛盾的差别和斗争。

一方面,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构成。

另一方面,同一个国家的同一个历史时期,也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区分,在农民中又分为贫民、中农和富农。

这种区分是由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而不是任何人主观捏造的。

因而,考察群众的阶级划分有助于更好的把握群众的内涵,正确掌握并运用马克思群众观。

(二)群众是政党的生命根基。

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由于不同的利益需求产生的矛盾,为了更好的本阶级进行斗争获取胜利,产生了政党。

因此,政党是以一定阶级为基础,代表一定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领导集团,是阶段斗争的工具。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明确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过程和一般结果。

”这就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区别,同时也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就是要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革命确定方向。

无产阶级组织政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表—消灭阶级”。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始终坚持的,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我们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和维护党的执政地位。

党执政以来,一直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一起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执政的首要目标。

面对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马克思群众观成为巩固和保证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这一思想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这样,才能确保党的执政地位更加牢固。

(二)有利于夯实社会改革的群众基础。

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最后的决胜阶段,依然面临一些难啃的硬骨头。

为了取得这一阶段的胜利,攻坚克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靠亿
万人民群众的力量。

因此,研究马克思群众观便于我党进一步了解人民群众,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集聚力量和智慧。

(三)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非常重视解决与人民群众相关的各种问题,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人民”,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既是国家之梦,也是个人之梦;既是长远之梦,也是近期之梦”。

实现这个亿万人民群众共同追求的梦想,必须尊重和依靠人民群众,汇集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力量。

作者简介:洪瑶琳(1993——),女,安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