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子总结
伤寒论方子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桂枝加葛根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桂枝10g 芍药30g 炙甘草6-10g葛根12g葛根20-30g 威灵仙、秦艽10g 鸡血藤30g葛根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葛根12g 麻黄9g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厚朴6g 杏仁6g桂枝加附子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附子15g桂枝去芍药汤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附子15g新加汤桂枝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生姜12g大枣12枚麻黄汤麻黄15g 桂枝10g 甘草5g 杏仁9g葛根汤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半夏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芩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柴胡加芒硝汤柴胡8g 半夏一两人参一两炙甘草一两黄芩一两生姜一两大枣四枚芒硝二两柴胡桂枝汤柴胡四两半夏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炙甘草一两黄芩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桂枝一两半芍药一两半柴胡加龙骨牡蛎柴胡四两半夏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黄芩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牡蛎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大柴胡汤柴胡半斤半夏三两黄芩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枳实三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牡蛎二两…|。
伤寒论 经典方剂整理
伤寒论经典方剂整理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伤寒论》主要讨论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是中医经典之一,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伤寒论》中一些经典方剂的整理,这些方剂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病及相关疾病。
1.桂枝汤:
•组成:桂枝、大枣、生姜、黄芩、甘草。
•适应症:外感太阳病初起,表证未解,恶风寒,无汗。
2.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葛根、大枣、生姜、黄芩、甘草。
•适应症:太阳病,解表药不解,脉浮缓者。
3.麻黄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
•适应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4.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黄芩、赤小豆、人参、甘草、大青龙。
•适应症:太阳病,发汗恶寒汤出。
5.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热、恶寒、胸胁满,口苦。
6.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杏仁、桂枝、大枣、黄芩、半夏、人参、甘草、小青龙。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汗而不解,身体热痛,汤出而不解。
7.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夏、生姜、大枣、黄芩、人参、甘草。
•适应症:少阳证病,发热恶风,胸胁满,口苦。
这些方剂都是根据《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制定的,其配伍、药物的运用都有其独特的中医理论基础。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方剂。
同时,这些方剂也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经典理论和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公式
伤寒论公式
《伤寒论公式》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关于传染性疾病伤寒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伤寒论公式是根据古代医学家张仲景的经验总结和归纳,被广泛用于治疗伤寒及相关疾病的方剂。
伤寒论公式的核心是通过草药的配伍,达到清热解毒、调和气血、舒经止痛等治疗目的。
其中最经典的公式是桂枝汤、麻黄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1. 桂枝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利水渗湿、解表散寒的特点。
适用于伤寒初起发热、头身疼痛、肢节痛、恶寒发热等症状。
2.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等作用。
适用于伤寒病情严重,体温持续升高,出现水肿、呼吸困难以及胸闷等症状。
3.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附子组成,可以扩张血管、增强心脏活动,改善伤寒引起的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症状。
除了以上提到的公式,伤寒论还有其他一些公式,如礼记瘟论、观热论、脉经龟车论等,它们都根据伤寒不同阶段和症状表现,进行了精细的分类和治疗。
然而,每个病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对于伤寒病患者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
因此,在使用伤寒论的公式时,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程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总而言之,伤寒论公式是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实践和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治疗伤寒及相关疾病的方剂,可以作为参考依据,配合医生的指导和个体化治疗,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伤寒论方剂整理
太阳阳明合病呕逆;风寒束表, 内犯胃腑;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呕 逆,无热象,舌苔白,脉浮或脉紧
黄 芩 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
(172) 十二枚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或呕;少阳邪
黄芩加半夏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汤
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半
大枣
热,内迫阳明;清热止利,或兼 和胃降逆
草汤
三两
焦;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辘,四肢不温,口不渴,小便利,
桃 核 承 气 汤 桃仁五十个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 甘 蓄 血 轻 证 ; 血 热 初 结 , 蓄 于 下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 1.先煎诸药,后下芒硝;2.饭
(106) 草二两 芒硝二两
焦;活血化瘀,通下瘀热
舌红苔黄,脉沉涩
前服用;3.每次五合。每日三
胸中满闷,脉来急促,恶风寒
阳气
桂枝去芍药 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一枚
太阳病误下致胸阳损伤;胸阳损 伤,表邪不解;温经复阳,解肌 胸中满闷,脉微,恶寒较重 祛风
桂枝加芍药 生姜各一两 桂枝三两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 人 参 三 两 新 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四两 加汤
人参
汗后气营不足身痛;营卫不和, 气营不足,筋脉失养;调和营
暴虚,阴寒内盛;救急回阳
微,身无大热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甘草
汗下后阴阳两虚烦躁;少阴阴阳 两虚,阳虚为主;回阳益阴
烦躁,肢厥,恶寒,脉微细
1.阳虚水泛;肾阳虚弱,水邪泛 1.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扑
真武汤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 滥;温阳利水 2.少阴阳虚水泛; 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伤寒论》经方113方总结
《伤寒论》经方113方总结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113方汇总
《伤寒论》113方汇总2022-09-27 发表于内蒙古1、桂枝汤类方(21方)1)桂枝汤,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桂枝麻黄各半汤,7)桂枝二麻黄一汤,8)桂枝二越婢一汤,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12)桂枝甘草汤,13)小建中汤,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5)桂枝加桂汤,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7)桂枝附子汤,18)去桂加白术汤,19)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大黄汤,21)桂枝人参汤。
2、麻黄汤类方(8方)1)麻黄汤,2)大青龙汤,3)小青龙汤,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6)麻黄细辛附子汤,7)麻黄附子甘草汤,8)麻黄升麻汤。
3、葛根汤类方(3方)1)葛根汤,2)葛根加半夏汤,3)葛根黄芩黄连汤。
4、抵当汤类方(3方)1)桃核承气汤,2)抵当汤,3)抵当丸。
5、栀子豉汤类方(7方)1)栀子豉汤,2)栀子甘草豉汤,3)栀子生姜豉汤,4)栀子厚朴汤,5)栀子干姜汤,6)枳实栀子豉汤,7)栀子柏皮汤。
6、陷胸汤类方(6方)1)大陷胸丸,2)大陷胸汤,3)十枣汤,4)小陷胸汤,5)白散,6)瓜蒂散。
7、泻心汤类方(6方)1)半夏泻心汤,2)大黄黄连泻心汤,3)附子泻心汤,4)生姜泻心汤,5)甘草泻心汤,6)旋覆代赭汤。
8、甘草汤类方(4方)1)甘草汤,2)炙甘草汤,3)甘草附子汤,4)甘草干姜汤。
9、苓桂术甘汤类方(6方)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4)五苓散,5)猪苓汤,6)文蛤散。
10、黄芩黄连汤类方(4方)1)黄芩汤,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黄连汤,4)黄连阿胶汤。
11、白虎汤类方(3方)1)白虎汤,2)白虎加人参汤,3)竹叶石膏汤。
12、承气汤类方(6方)1)调胃承气汤,2)小承气汤,3)大承气汤,4)麻子仁丸,5)蜜煎导方,6)猪胆汁灌方。
伤寒论基础用方的精华汇总
伤寒论基础用方的精华汇总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
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
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
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
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
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
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29.逍遥散中使用薄荷的主要意义是:疏肝调达。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三。
乌梅丸与厥症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
《伤寒论》全部方剂汇总及整理1 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将药材咀嚼为小碎片)三味(芍药,甘草,桂枝),以水七升(1400ml),微火煮取三升(600ml),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微汗);不可令如水流离(大汗淋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擘即是掰。
张仲景表述中的很多词都是很原始和质朴。
桂枝去皮,历来有争议,因《伤寒论》里的内容被历代医家增补,修改,及部分遗失。
此药效果好的部分就是桂树的嫩枝尖,皮和木不分开的部分,如果皮和木分开了,就不是严格意义的桂枝了,皮里面的木头是几乎没有疗效的。
2 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炙甘草是蜜烘制的甘草,是将蜂蜜放置锅内炼制,并加生甘草片均匀翻炒而成。
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为红褐色或者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为黄色至深黄色,性温、味甘。
炙甘草补中最速,并非为今日多见的中和之用。
3 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 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论》方对应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
【《伤寒论》方对应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伤寒论》方对应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1、桂枝汤(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中医】伤寒论112方证总结
【中医】伤寒论112⽅证总结特别提⽰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禁⽌⾮医护⼈员采⽤,若因私⾃采⽤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关。
《伤寒论》112⽅证1.汤证:桂枝汤(12)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营弱”;风邪乘虚⽽⼊,在腠理,故⽈“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和不渴,脉浮缓(阳浮⽽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桂枝6g 芍药6g 炙⽢草3g ⽣姜6g ⼤枣4枚应⽤: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汗等证可⽤此⽅。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于治疗过敏性⿐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疹,⽪肤瘙痒症,肩凝症,⽆脉症,妊娠反应,⼈⼯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桂枝加葛根汤(14)病机: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葛根9g 桂枝4.5g 芍药4.5g ⽣姜6g 炙⽢草3g ⼤枣4枚应⽤:⿇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此⽅。
注:原书中有⿇黄,于理不合。
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黄。
3.汤证:桂枝加附⼦汤(20)病机: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兼见因阳虚⽽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致。
脉症:恶风,汗出不⽌,⼩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扶阳⽌汗,调和营卫。
处⽅:桂枝6g 芍药6g 炙⽢草3g ⽣姜6g ⼤枣4枚炮附⼦3~4.5g应⽤:治阳虚⾃汗。
4.汤证:桂枝去芍药汤(21)病机:太阳病⽽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致。
脉症:表证未解,但觉⽓上冲胸,胸满⽽微闷,苔薄⽩,⼨⼝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扶阳解表。
处⽅:桂枝6g 炙⽢草4.5g ⽣姜6g ⼤枣4枚应⽤:本⽅加味可⽤于冠⼼病⼼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
本⽅为桂枝⽢草汤加姜枣⽽成。
5.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汤(22)病机:太阳病,⾥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致。
伤寒论方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1、桂枝汤〔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假设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假设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假设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假设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假设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假设吐、假设下、假设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假设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假设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那么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那么愈。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那么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伤寒论》方剂大全
《伤寒论》方剂大全《伤寒论》全称《伤寒杂病论》,为医圣张仲景所著,载方共计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1 桂枝汤2 桂枝加葛根汤3 桂枝加附子汤4 桂枝加芍药汤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 桂枝麻黄各半汤7 桂枝二麻黄一汤8 桂枝二越婢一汤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12桂枝甘草汤13小建中汤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5桂枝加桂汤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7桂枝附子汤1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9 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大黄汤21 桂枝人参汤22 麻黄汤23 大青龙汤24 小青龙汤2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6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7 麻黄附子细辛汤28 麻黄升麻汤29麻黄附子甘草汤30 葛根汤31 葛根加半夏汤32葛根黄芩黄连汤33桃核承气汤34抵当汤35 栀子豉汤36 栀子甘草豉汤37 栀子生姜豉汤38 栀子厚朴汤39 栀子干姜汤40 枳实栀子豉汤41栀子柏皮汤42大陷胸丸43 大陷胸汤44十枣汤45 小陷胸汤46 三物小白散47 瓜蒂散48半夏泻心汤49 大黄黄连泻心汤50 附子泻心汤51 生姜泻心汤52 甘草泻心汤53 旋覆代赭汤54甘草汤55 炙甘草汤56 甘草干姜汤57 甘草附子汤5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5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60 茯苓甘草汤61 五苓散62猪苓汤63 文蛤散64黄芩汤65黄芩加半夏生姜汤66 黄连汤67 黄连阿胶汤68 白虎汤69白虎加人参汤70 竹叶石膏汤71 调胃承气汤72 小承气汤73 大承气汤74 麻子仁丸75 蜜煎导方76 猪胆汁方77 小柴胡汤78 大柴胡汤79 柴胡加芒硝汤80 柴胡桂枝汤81 柴胡桂枝干姜汤8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83 四逆散84 芍药甘草汤85芍药甘草附子汤86 当归四逆汤87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88 干姜附子汤89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90 理中丸(汤)91 赤石脂禹余粮汤92 桃花汤93 四逆汤94 四逆加人参汤95 茯苓四逆汤96 通脉四逆汤97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98 真武汤99 白通汤100 白通加猪胆汁汤101 附子汤102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103茵陈蒿汤104 猪肤汤105 苦酒汤106 半夏散及汤107 乌梅丸108白头翁汤109 吴茱萸汤110 烧裈散111 桔梗汤112牡蛎泽泻散113.禹余粮丸(有方无药)。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113方剂总结
张仲景《伤寒论》经⽅113⽅剂总结,去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1.桂枝汤类⽅歌(⼆⼗⼀⾸)⼀、桂枝汤:桂枝汤⽅桂芍草,佐⽤⽣姜和⼤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经输,项背⼏⼏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汤:桂加附⼦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恶风甚,肌肤⿇⽊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桂⽢姜枣治⽆遗。
五、桂枝去芍药加附⼦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质淡,胸痹治法⾮等闲。
六、桂枝⿇黄各半汤:桂加⿇杏名各半,肌表⼩邪不得散。
⾯有热⾊⾝亦痒,两⽅合⽤发⼩汗。
七、桂枝⼆⿇黄⼀汤:桂⼆⿇⼀名合⽅,寒热如疟治法良。
⼤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桂枝⼆越婢⼀汤:桂加⿇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汗法中兼清热,桂⼆越⼀记⼼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湿。
⼩便不利⼼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桂枝加厚朴杏⼦汤:桂加厚朴杏⼦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杏说与君。
⼗⼀、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彰。
⾝疼脉沉⾮表证,⾎虚营弱汗多伤。
⼗⼆、桂枝⽢草汤:桂枝⽢草补⼼虚,两⼿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阳弱,药少⼒专不须疑。
⼗三、⼩建中汤:桂加饴糖⼩建中,倍加芍药⽅奏功。
虚劳⾥急⼼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犯⼼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代肾⽴奇功。
⼗六、桂枝⽢草龙⾻牡蛎汤:桂枝⽢草组成⽅,龙牡加⼊安神良。
⼼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效果彰。
⼗七、桂枝附⼦汤:桂枝附⼦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去桂加⽩术汤:去桂加术⼤便硬,寒湿相搏⾝疼痛。
术附姜枣加⽢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目录:1、桂枝汤2、桂枝加桂汤3、桂枝加芍药汤4、桂枝加大黄汤5、桂枝加附子汤6、桂枝新加汤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8、桂枝加葛根汤9、桂枝甘草汤10、桂枝去芍药汤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4、桂枝救逆汤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1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17、小建中汤18、桂枝人参汤1、桂枝汤适应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枣12枚
厚朴6g
杏仁6g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附子15g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汤
桂枝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附子15g
新加汤
桂枝9g
芍药12g
炙甘草6g
生姜12g
大枣12枚麻黄汤杏仁葛根汤桂枝6g芍药6g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12枚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半夏二两 人参二两 炙甘草二两 黄芩二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8g半夏两人参两炙甘草两黄芩两生姜两大枣四
枚
芒硝二两
柴胡桂枝汤
柴胡四两半夏两半人参两半炙甘草两黄芩两半生姜两半
大枣八枚
桂枝两半芍药两半
柴胡加龙骨牡
蛎
柴胡四两半夏两半人参两半黄芩两半生姜两半
桂枝汤
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6g
桂枝10g
芍药6g
芍药30g
炙甘草6g生姜9g
炙甘草6-10g
大枣12枚
葛根12g
葛根20-30g威灵仙、秦艽
10g鸡血藤30g
葛根汤
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
葛根12g
麻黄9g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大枣八枚
龙骨两半铅丹两半牡蛎
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
二两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半夏二两黄芩二两 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二两大黄一两枳头二两
柴胡桂枝干姜
柴胡半斤
炙甘草二两黄芩二两
桂枝二两干姜二两
汤
瓜蒌根四两牡蛎二两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