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片论_兼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的否定论
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逻辑探讨
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逻辑探讨王运研究一种理论,我们离不开对其逻辑结构的了解。
逻辑结构是作者构造文本的基础,是文章的骨骼与架构。
在理论中,它以作者的思维方式与现实背景为基础。
我们分析东方社会理论自然也离不开这一方式。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对传统西方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在它身上有着基督教救世,赎罪的烙印,也有着工业社会寻求扩张,无穷征服的痕迹。
因此,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有着它内在的张力:一种是寻求历史规律,建设大同社会的价值取向;另一种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对作者理论的影响,它以宗教,理论,生活等多种方式影响着作者的理论触角。
我们正是想通过这一线索来解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以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一点启示一,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以启蒙思想,进化理论作为自己的世界观指导的,并吸取了基督教教义的精华。
象对待欧洲资本主义一样,马克思也是用理性的观点去分析东方社会理论,把东方社会作为一种客观的研究对象去观察,体验。
由于已经存在西方社会这样一个模板,因此,东方社会的重要任务就在于如何来根据这一示范去构架一个合理的理性社会。
用韦伯的话讲,就是使东方社会“脱魅”的过程。
这其中渗透着深层的社会进化论的痕迹。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建构社会理论的方法。
东方社会按马克思的理解来看,是普遍性下的特殊性的体现。
普遍性,具体地讲,世界历史的向前发展都有其一般的规律,是对特殊性的一般概括与总结,而东方社会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它具有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向与规律;同时,它又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以社会有机体的形式存在着。
东方社会之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指向一个终极的目标,实际上是以西方社会的现实存在为客观依据的。
启蒙思想的根本信念在于启蒙人的理性能力,使人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
马克思的哲学信念正是与此不谋而合:“哲学家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歧见评析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歧见评析
刘新宜
【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东方社会理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西方社会革命.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本义,是制度内跳越,而非制度间跨越,其精髓是对社会跳越发展条件的论述.马克思考察东方社会所使用的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其它方法.
【总页数】7页(P8-14)
【作者】刘新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福建,泉州,362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臻于成熟--列宁东方社会理论的地位 [J], 俞良早
2.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出发点--兼驳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东方社会理论的观点 [J], 俞良早
3.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发展探析 [J], 杨晓光
4.研讨东方社会理论总结东方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东方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综 [J], 俞良早
5.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J], 王向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浅析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既肯定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又为中国和俄国等东方国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东方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模式为例,试图从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及其与东方发展理论的相互作用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东方社会卡夫丁峡谷改革开放马克思的一生都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命运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而他在探索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时,并不是把他关于西方社会发展的模式简单套用到东方社会发展之上,而是深入到东方社会内部,通过对东方社会独特的内部结构进行详尽分析来探索其发展道路的。
本文主要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为例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由来马恩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历来都存在争议。
如有学者在论及“跨越卡夫丁峡谷”即跨越论的思想时写道:“支持马克思这个‘设想’的政治理论框架,是他们一贯持有的世界革命论,而不是什么东方社会理论”1。
无疑是说,由于马恩认为只有在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背景下俄国才能走上“跨越”的道路,所以关于俄国以“农村公社”为出发点走向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世界革命理论中的内容,不能认为他们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为此针对有些学者认为马恩没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主要通过以下两点理由来加以反驳,以此论证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存在。
理由一:马恩关于俄国走新式道路思想或者说是“跨越论”的设想,同他们关于世界革命的理论有联系,甚至可以说它收到世界革命理论框架的支持,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它是一个理论。
因为任何理论都需要其它理论予以支持。
如我们说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总体系支持着无产阶级专政或革命的理论,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或革命不是一个理论。
由此看来,否认马恩提出东方社会理论的观点有失偏颇。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东方国家土地公社占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东方国家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在发生人民革命的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
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是一种亚细亚的独有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中,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最为顽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构成生产方式的广泛基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渗透进行着最顽强的抵抗,东方社会古老生产方式解体进行的非常缓慢。
因此,马克思十分肯定地指出,东方社会完全有可能走一条与东方社会的历史传统和历史环境相联系的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
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东方社会,特别是像俄国、印度等国存在着两种进化的可能性。
以俄国为例,马克思认为俄国村社的发展存在着两种途径,要么像1861年开始的废除农奴制改革一样,开始踏上西欧式的资本主义道路;要么利用历史给这一民族提供的最好机会,避免由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运用到公社中来。
第二,东方公社土地公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认为东方国家中残存的原始公有制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要符合以下条件。
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其次是胜利了的国家积极支持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再者,东方国家革命胜利后,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力,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最后。
东方国家与西方无产阶级、各民主政党的密切合作。
那么,俄国等东方国家就可以利用其特殊历史条件避免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
第三,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有严格条件的,即必须有俄国革命。
马克思认为,“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革命。
”俄国革命不仅会把大部分的俄国农民从封闭的狭隘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同时它也“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
东方社会理论
关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于它的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与此同时,社会化的生产使产业工人占全国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
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物质条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法、美、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
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将视线东移,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思想,即世界上大部分的落后国家,它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如何展开?是否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取得胜利?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
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 ———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王向远内容提要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学界在探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时强化了“东方学”的意识,更注意东方认同与东西方之间的辨异,从晚年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一系列论述的研究中,提炼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这一概念,探讨“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又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从而对东方及中国社会的独特发展道路做出理论阐释与学术探索。
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东方学”,形成了近三十年来我国“理论东方学”的主流形态。
关键词 理论东方学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4-0001-10 东方学是关于东方研究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与知识体系。
东方学的学术理论、学科理论或曰“理论东方学”也是我国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东方学”所关心的,是东方西方之间的认同与辨异、共通性与差异性、东方区域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近百年来,针对这些基本问题,我国学术理论界展开过东西方文化优劣消长的四次论争,进行过“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定性定位问题的讨论,还围绕当代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学”,形成了关于“东方主义”以及“汉学主义”的争论。
①本文所要论述的,是我国的理论东方学建构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
1990年代后的三十年来,学者们以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见解为依据,着力于阐释“亚细亚生产方式”及晚年马克思所揭示的东方社会的特性,并且将当代中国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实践纳入“东方学”层面加以阐发研究,探讨东方及中国社会独特的发展道路,使“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探讨发展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再发展到总体的“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建构。
现在,我们从东方学学术史,特别是理论东方学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过程加以回顾评述,当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价值与学术价值。
浅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作者:刘小威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创立的东方社会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无数先人积累的思想资料为出发点的。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其晚年研究东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指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上贫穷落后的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大更强的生产力。
关键词:东方社会理论;卡夫丁峡谷;马克思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31-02马克思创立的东方社会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无数先人积累的思想资料为出发点的。
马克思晚年通过对俄国社会的研究得出,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精华,这一结论性的理论集中反复体现在1877年《杂志编辑部的信》、1881年《给查苏里奇的信》以及三个草稿和他和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第二版的序言中。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提出(一)东方社会理论的内涵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
西方社会主要以英国、法国、德国等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的,深入探讨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规律问题,以及社会形态如何进行转变,向共产主义社会何时过渡及如何过渡等方面的学说。
其中马克思关于西方社会理论的主要著作主要有《哥达纲领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相比西方社会理论,东方社会理论主要以东方世界为研究对象。
特别对印度、俄国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做了深刻细致的研究,是有关东方社会的社会环境、人口状况等方面的历史背景及东方社会现实状况的概述,以及贫穷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走向人类社会的高级形式——共产主义社会方面的理论。
而关于东方社会理论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以及马克思深入研究东方社会所写的的文章当中,特别是蕴含在研究印度、中国和俄国所写的大量文献中,而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中也可以看到有关东方社会思想的痕迹。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内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是一般的社会历史观,而且是包括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各自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占世界人13的大多数的广大东方国家为对象,特别是以印度、俄国和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典型,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虽然这一理论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更多的人所重视,然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都是在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
综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阐述的东方社会理论,它的实质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东方社会由于自身历史所形成的特点,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俄国及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结成工农联盟,积极参加并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可以在取得革命胜利后,跨越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提出,涉及到怎样理解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的问题。
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总结了西方和东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概括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演进的几个时代的一般进程和顺序。
否定这个一般演进的秩序,把历史看作是杂乱无章的或可以随意摆布的东西,也就否定了历史的规律性,这显然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
但是,马克思也从来反对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裁剪世界历史,坚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在过程是一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因此,概括出历史的一般演进秩序,并不是要求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必须一丝不差的依次经历一番,并且每个时代必须经历同样长的时间,遭受同样多的曲折,不容许有任何的跳跃。
可以说,马克思正是基于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的原则,才创立了他的东方社会理论。
所以马克思在提出东方社会理论的同时,就批评了有的人将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括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观点,批评了那种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的机械论观点,明确指出,“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页)。
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认识
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认识
白雪晖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30)002
【摘要】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自然发展的科学结果,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马克思的晚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虽然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但站在今天的立场上重新予以审视,仍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白雪晖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K02
【相关文献】
1.浅谈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认识 [J], 钟伟惠;
2.浅谈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认识 [J], 钟伟惠
3.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认识 [J], 霍艳斋
4.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片论——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再认识 [J], 张凌云
5.马克思的史前社会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考察——兼论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创作动机 [J], 荣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试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在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试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阶级斗争的客观性。
在研究东方社会理论时,马克思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东方社会的历史性和特点。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主要研究了亚洲和非洲的社会形态,讨论了东方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矛盾。
在研究东方社会时,马克思强调了史料的收集和调查,注重了对当地社会情况的真实反映。
他还提出了社会形态演变的规律,揭示了东方社会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趋势。
二、反殖民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19世纪后期,欧洲列强对中国、印度等国家实行殖民统治。
马克思以及他的学生们深入研究东方社会,为东方国家反殖民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的研究成果使东方国家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殖民地国家的工人阶级和贫农阶层具有反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消灭殖民主义成为了亚洲、非洲国家民族独立的理论基础。
三、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战略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时,强调了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认为这种矛盾是全球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应当发动反帝斗争,揭示帝国主义体系的虚假和无稽之谈,并积极参与到全球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来。
同时,马克思也认为,由于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差异,无产阶级革命在不同国家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无产阶级应该按照民族差异和社会现实制定革命战略,并在孤立的小国实现革命的同时,尝试着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抗争。
四、总结总之,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方面,它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到东方社会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另一方面,它为殖民地国家反殖民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全球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战略制定提供了借鉴。
此外,马克思的思想也为当今亚洲和非洲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独立的进程提供了启示。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浅识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浅识【摘要】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浅识,本文围绕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思考展开探讨。
首先介绍马克思与东方社会的关系,分析东方社会的特点。
其次探讨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思考,以及东方社会的发展路径。
最后总结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启示,对当代社会的借鉴,展望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
通过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浅识,特点,思考,发展路径,启示,借鉴,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浅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他在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理论思考。
在马克思的眼中,东方社会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同时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2. 正文2.1 马克思与东方社会马克思与东方社会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他对印度和中国等东方社会的研究和思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了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古代文明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
他指出,印度的社会结构是由种姓制度和土地所有权决定的,而中国则有着独特的封建经济和农业生产方式。
马克思认为,这些特点使得印度和中国的社会发展路径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在马克思看来,东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都与西方社会存在明显差异,这也为他的社会理论提供了更丰富的材料。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并不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
他认为,东方社会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试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试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摘要:研究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最重要的其实不在于他当时作出了什么具体结论,而在于他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方法论意义。
具体问题的具体答案,只适用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它有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得不切合实际,但科学的思维方法却永放光芒。
关键词: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方法论意义在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中,对于俄国农村公社未来的发展命运,他既没有断言它必然遭遇灭亡,也没有确信它一定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是把这个问题留给了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自行作答。
事实上,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最重要的不在于他当时作出了什么具体结论,而在于他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试图结合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蕴含于其中的方法论意义。
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共产主义》一文中,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作了很精辟的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1](P312)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灵魂”在它的创始人马克思那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在探索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马克思更是将这一原则贯彻始终。
1.对俄国民粹派思想家超历史论调的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思想家米海洛夫斯基全然无视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异以及现实历史环境的发展变化,机械地搬用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哲学理论来分析俄国社会未来发展道路。
对于米海洛夫斯基采取的这种貌似历史哲学的超历史论调,马克思给予了严厉的批判。
首先,他具体分析了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在社会结构上的本质区别:在资本主义发源地的西方,是把封建主义私有制变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在当时的俄国,则是把农村公社的公有制变为私有制的问题。
米海洛夫斯基全然不顾这二者之间的差异,直接把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移植、嫁接到东方社会。
很显然,这种畸形的移植、嫁接方式是不会在东方社会生根发芽的。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19世纪五十年代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19世纪五十年代 马克思主要对亚细亚生产方式进行 了认真剖析,并用它来表征东方社会的 现实特点,同时试图用西方的发展道路来 框定东方。
马克思发现,“亚细亚所有制”是一种 比“古代所有制”、"日耳曼所有制“更原 始的所有制形式,并指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是其基本前提,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是其最根 本的特征,自给自足是其长期存在的主要原 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要点
一、明确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 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到社会主 义的设想 以俄国为例,马克思于1877年撰写了 《给<祖国纪事>杂事编辑部的信》,明确 反对西欧的发展模式不加分析地套用在俄 国。并认为俄国具有自己特殊的国情,是 否要经历资本主义将取决于具体历史条件。 以农村公社的性质及其所处时代条件为前 提,具体论述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 峡谷”的可能性。
内 部 条 件
1、社会革命
外 部 条 件 “要挽救俄国公社,就必须有俄国 革命。” 2、对资本主义的吸收借鉴 “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 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 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 它的一切肯定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问题
马恩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 的论述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补充。他 们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 是一致的都肯定:东方国家在一定历 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 丁峡谷”,从而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 的社会发展道路。 他们以俄国为研究典型,从俄国 农村公社本身固有的二重性出发,以 其所处时代条件为前提,提出以俄国 革命和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为必要 条件的可能性设想。ຫໍສະໝຸດ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结构剖析
关于如何评价马恩的东方社会理论?
关于如何评价马恩的东方社会理论?关于如何评价马恩的东方社会理论?有关马恩在晚年有没有形成东方社会理论,学术界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随着研究的领域的逐步深入,文献的不断挖掘,越来越多的学者形成共识,马恩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
所谓东方社会理论,传统认为,它是相对于西方社会理论而言,主要以占全世界人口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东方世界为背景,特别是以印度、俄国、中国三国为典型,是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现实社会状况以及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没有大部头著作,其主要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研究印度、俄国和中国的文章、通信以及《资本论》和晚期的《人类学笔记》中。
正因为如此,对于著作等身的马恩来讲,才造成了学术界的极大争议。
事实上,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合理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渊源。
一、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东方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特别是那些马克思主义领袖者的思想,它是发展着的理论体系。
该套理论始于马恩,成于列宁,丰富化于铁托、毛泽东、邓小平等一批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
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寻根溯源,马恩的贡献功不可没。
马克思的探索。
19世纪40年代以来,马克思就开始关注东方社会发展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中,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外扩张时,涉及到对东方民族的看法。
50 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就对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为此写了大量的著作及文章。
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的未来结果》、《东印度公司它的历史与结果》等论著中。
当历史进入到19 世纪70 年代以后,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民粹派围绕着《资本论》中所提出的,由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和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以及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浅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浅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摘要: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相对于马克思西方社会理论,是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思考。
其核心主要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影响和指导了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关键词:东方社会理论卡夫丁峡谷对现代化发展路径的思考是马克思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个主题在马克思那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马克思对现代化的思考主要限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本性,揭示现代化的本质、内在矛盾及历史进程,从而形成了他的西方社会理论,即资本主义理论。
第二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马克思思考现代化的视野由西方扩展到东方,探讨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路径问题,从而形成了其东方社会理论。
一、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马克思晚年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并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论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马克思在写《资本论》第三卷“地租篇”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印度、中国、阿尔及利尔等西欧之外的东方国家的资料。
其中奇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引起了他极大兴趣。
马克思一度中断《资本论》写作,为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做了大量的笔记(学术界称之为“人类学笔记”)。
在这些笔记中包含着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
二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青年革命者之间频繁的通信,使他们注意研究俄国问题。
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等著名论断就是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来的。
二、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质东方社会理论,它是相对于西方社会理论而言的,主要以占世界人口绝大数国家和地区的东方世界为背景,特别是以印度、俄国、中国三国为典型,是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现实社会状况以及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质是探讨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后发展中国家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路径的理论构想。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是一般的社会历史观,而且是包括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各自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占世界人13的大多数的广大东方国家为对象,特别是以印度、俄国和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典型,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虽然这一理论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更多的人所重视,然而,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都是在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
综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阐述的东方社会理论,它的实质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东方社会由于自身历史所形成的特点,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俄国及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结成工农联盟,积极参加并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可以在取得革命胜利后,跨越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的提出,涉及到怎样理解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的问题。
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总结了西方和东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概括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演进的几个时代的一般进程和顺序。
否定这个一般演进的秩序,把历史看作是杂乱无章的或可以随意摆布的东西,也就否定了历史的规律性,这显然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
但是,马克思也从来反对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裁剪世界历史,坚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在过程是一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因此,概括出历史的一般演进秩序,并不是要求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必须一丝不差的依次经历一番,并且每个时代必须经历同样长的时间,遭受同样多的曲折,不容许有任何的跳跃。
可以说,马克思正是基于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的原则,才创立了他的东方社会理论。
所以马克思在提出东方社会理论的同时,就批评了有的人将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括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观点,批评了那种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的机械论观点,明确指出,“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犀。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精品文档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精品文档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考察与意义论析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研究东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关于东方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
其中,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的农业大国可以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使自己在发展进程中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从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其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考察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出发,探讨其对东方欠发达国家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亚细亚社会理论的提出19世纪40-50年代,马克思主义刚刚兴起,就迎来了1848年欧洲革命,马克思曾对这次革命寄予厚望,但是革命形势的发展并未如马克思所料,次年便在欧洲反动当局的镇压下,跌入低谷。
于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未来作出重新估计,他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
”到了1871年,人类首次无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起义爆发,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又爆发了经济危机。
但是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济危机都没有能引发欧洲革命,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反而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历史阶段。
与西方革命形势出现沉寂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东方国家的人民革命风起云涌。
既然在西方资本主义还未存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便将目光转向了东方。
为此,马克思有意延迟了《资本论》的写作,开始专注于东方,考察东方社会的结构及其演进,希望东西方革命能形成互为犄角之势。
1851年,中国爆发太平天国革命,马克思投入极大的精力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