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_明治精神_再论夏目漱石_心_中_先生_之死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和文学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位思想家和社会观察家。
他生于明治维新时期,与明治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夏目漱石的生平及其文学作品、思想观点等方面来浅析他与明治精神的关系。
夏目漱石于19世纪60年代出生于日本东京市,经历了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进程等背景。
他的文学创作起步于1887年,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创作了《我是猫》、《坊ちゃん》、《三四郎》等小说,描写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各种问题,显示了他深刻的社会观察力和文学才华。
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既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社会的混乱和动荡,又表达了他对新时代的希望和向往。
他的小说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追求贯穿始终,这与明治时期的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采用了“开国五事”政策,即“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地方自治、商工業育成、清鄉拓殖”,大力倡导西化,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
夏目漱石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得他的文学思想和风格充满了明治精神的气息。
夏目漱石的思想观点也体现了明治精神的核心。
他主张“东独立思想”,认为中国和日本被西方列强所欺压,应该自强不息,追求独立自主,反对西方列强的干涉和侵略。
同时,他也认为日本文化应该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充分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社会现代化。
与此同时,夏目漱石的思想观点也充满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批判。
他反感旧有的家族体制和等级制度,主张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他通过小说揭示旧有家族体制下的家庭暴力、社会歧视等问题,呼吁社会变革,推动新时代的到来。
这种批判态度也与明治时期推崇的“兴国之光”、“兴利除弊”等思想相契合。
总的来说,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观点与明治精神的精髓相吻合,均反映了他对新时代的理解和期望。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对日本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近代日本社会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他通过批判旧有文化、推崇新文化,引领了日本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为日本的现代化和文化复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日本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环境。
在明治时期,日本经历了急剧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对于日本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夏目漱石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精神困境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思考,他的作品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当时的明治精神。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向西方近代文明的迅速转型,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许多日本人面临着身份认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冲突。
夏目漱石的作品中,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展现了这一时期日本人的内心挣扎和思想迷茫。
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是猫》。
这部小说以一个名叫“我”的猫为视角,讲述了一群维新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和交往。
小说中的人物形形色色,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百态和困惑。
通过猫的视角,夏目漱石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虚伪,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偏见和做作。
小说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对话和讨论,探讨了知识分子们的思想和理想,展现了他们对于自我认知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困惑。
《我是猫》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刻的社会讽刺,刻画了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风貌。
除了《我是猫》,夏目漱石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三四郎》。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三四郎在离家求学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和磨难。
小说中通过对三四郎与周围人物的交往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当时日本青年的精神追求和困惑。
不同于《我是猫》中的知识分子,三四郎是一个普通的青年,他面临着家庭、爱情和理想之间的选择和矛盾。
在小说中,夏目漱石表现出对于日本传统和西方文化的思考和对比,通过三四郎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一种新兴的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三四郎》从侧面展现了明治时期日本青年的成长困境和心理挣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
夏目漱石的作品不仅仅反映了明治时期的社会现实和精神困境,更深层次地,他对于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也体现了当时日本人对于传统价值和新兴理念的矛盾和迷惑。
夏目漱石《心》中的死与“明治精神”[权威资料]
夏目漱石《心》中的死与“明治精神”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心》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我的父亲”的死、K的死、先生的死进行比较分析,与其特定的时代情况及社会情况相关联,考察这些“死”所表现的明治精神。
其中,“我的父亲”的死体现了国权论的思想,而K和先生的死则体现了知识分子民权论的思想。
关键词:《心》夏目漱石明治精神夏目漱石生活的时代正是帝国日本不自省的猛烈推行殖民地主义和帝国主义战略,为成为“世界一等国”推行军国主义的时代。
夏目漱石其实正是标榜“个人主义”,站在反对君主集权制立场的文学家,他作为“个人主义者”的同时,又阐述了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存的可能性。
他对日本现状所导致的人们“精神衰弱”的社会抱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心》中的时代是以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日本以帝国主义近代国家为目标的明治后半期为背景,以描写明治期知识分子孤独生存与内心苦恼为中心,是反映时代思想的作品。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由明治时代(公元1868年至公元1911年)向大正时代(公元1912年至公元1926年)迈进的过渡时期。
明治时代国权论和民权论两种思想并存。
明治期的终结,意味着与明治时代一同起步的形成民权论近代国家的可能性也随之一同消失。
《心》中的先生就是“为明治精神殉死的”。
“明治维新”以后,保留着江户时代汉学传统的知识分子表现出对肤浅的欧化风潮的对抗。
在受欧美思想影响的日本,存在着自然主义与近代个人主义的思想,同时还存在着浪漫主义思想道德。
这两种思想奇妙的相结合,人们成为了“两栖动物”。
《心》中的先生和K也是这样的“海陆两栖动物”,和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在矛盾与悲剧中过活。
《心》在描写明治时代各阶层人们精神的同时,也体现了夏目漱石自身的思想,是一部与当时时代状况和历史有着深刻联系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代表一般民众的“我的父亲”的死,和代表一部分知识分子的K和先生的死,来考察明治精神的含义。
夏目漱石的《心》之主人公“先生”的自杀原因探析
文艺理论52夏目漱石被称为日本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对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心》是夏目漱石后期的名作之一,以明治后期到大正前期为时代背景进行取材,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心与道义的冲突、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消沉的心情,最终展现出主人公无助又无奈地想要维护自己尊严的精神世界。
《心》中两位主人公,先生和K最终都自杀了。
笔者认为,先生的自杀有值得一探的必要性。
因此本稿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引用人物语言,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文学资料,从罪恶感、孤独感、先生的性格和明治精神几方面,对先生自杀的原因进行考察与探析。
一、罪恶感初读《心》时,自然会认为先生自杀是出于对K死亡的羞耻和罪恶感。
先生对他自己的罪恶感是这样阐述的:“我只是深刻感受到人类的罪恶了。
这种感受令我每月都去K的坟墓。
这种感受让我照顾妻子的母亲。
这种感受驱使我好好对待妻子。
正由于有这种感受,我甚至有时想过被不认识的路人鞭打。
(中略)有想过应该杀了自己。
我想我是没有办法了,只能以死的心活下去了。
”K自杀后,先生经常自责,其和妻子的婚姻生活一直无法摆脱K的影子。
因此,先生和妻子陷入了孤独和孤寂之中。
正是因为先生对这份爱情充满了罪恶感,夫妻之间的感情才会有隔阂。
罪恶感是贯穿《心》的一个主题。
作为与罪恶相对的惩罚,先生只能去扫墓,照顾妻子的母亲,温柔地对待妻子,虽然先生因为这种罪恶感而烦闷苦恼,但这终究没有到令他自杀的地步。
二、孤独感先生过去痛苦的经历中产生的孤独感,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悲剧是从19岁失去父母时开始的。
叔父在其父母去世后,私吞了本属于自己的财产。
此后,先生就失去了单纯和乐观的心态,开始怀疑世人。
也可以说是叔父的行为,令他变得不相信别人了。
而且,对于一直都不工作的先生来说,妻子小静是他和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络。
但是,他却不能对妻子说出心里的罪恶感。
因为有精神洁癖的先生不希望妻子知道真相。
妻子也不明白先生的想法。
就这样,两个人虽然看上去很幸福,但隔阂却越来越深。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
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展现了明治精神的特点和影响。
夏目漱石的小说以描写个体内心的痛苦和思考为主题,在表达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对传统价值的怀念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
夏目漱石的作品反映了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社会变迁和思想思潮。
明治维新后,日本摒弃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开始追求西方现代化的道路。
这种现代化的倡导激发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思考。
夏目漱石在小说中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反映了个人在新时代中困惑和迷失的状态。
他通过描写角色的心理活动和世界观的转变,探讨了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
夏目漱石的作品中也展现了一种对传统价值的怀念和批判。
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许多传统文化逐渐被淘汰。
夏目漱石对这种情况持有批判的态度,他通过描写传统文化的衰落和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无助来表达对这种变化的不满。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对比,这种对比形成了他作品中的独特精神。
夏目漱石的作品还关注了对个体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追求。
在明治时代,日本社会上开始兴起一种追求个体自由和平等的思潮。
夏目漱石的作品中经常描绘主人公在社会规范和家庭期望下挣扎的情节,他试图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和真实性。
他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孤独和自由意志的追求,表达了他对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视。
试论夏日漱石《心》中的“明治精神”
界, 并入侵东方的威胁 。 再 因美 国军舰到 日
本后 出现 的 “ 黑船事件 ” ,这些都让 日本人 产生了强烈 的忧患意识 。因此 , 在明治时期
是在 “ 富国强兵”等口号的大力推动下 ,慢 慢开始了近代化历程。对于 日本所走 的 “ 开 化”之路 ,夏 目 漱石认为是比较肤浅的 ,是 国家不得已才采取的拯救国家 的政策 , 和西 方 国家本身的内发型开化相 比, 是在外力施 压 的情况下才展开的 。 这里谈到 的内发型与 外 发型是一个 相对 的概念 ,内发是源 自内 部, 是 内部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 而外发则 是 因外力的施压才进行 的发展或变革 ; 一个 是顺其 自然 , 而另外一个则是外力的施压 。 从 《 心 》中可以看 出,日本本来也是应属于 内发型的开化 , 但是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 渐渐失去了那种 自 我本位的能力 , 才在外力 的施压下 , 才进行开化。
一
作者采用 “ 明治精神”来对 明治近代化进程 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 探析 社会大变革时期 日本知识分子精神状态 , 来 表达 作者对 明治 时期 的传统伦理 道德 与个 人主义间的矛盾展开反思 。
一
果: “ 先生”是 因为家产被叔父所欺骗之后 , 才与故乡诀别 的, 这实际上是表明知识分子 因为不得已的事情 ,才与传统文明诀别 ; 而
文史艺术 2 0 1 3年 1 0期 ( 中)
, ’
( 西安 外事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0 7 7 )
摘要 :夏 日漱石的 《 》作为心理 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独创的 “ 明治精神” ,也对 《 心 》内的人物形象进行 了全面的概述 , 展
示了处在 明治时代 的现代化进程 中日 本知识 分子独特的精神面貌,反映 了传统伦理道德与个人主 义间反思。文章 以夏 目 漱石的 《 心》作为基础,全方位探讨 “ 明治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
夏目漱石(1867年-1909年)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之父”,他的作品对当时的日本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明治精神是指明治时期(1868年-1912年)日本人民所秉承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以顺应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夏目漱石及其作品入手,浅析他与明治精神的关系。
夏目漱石的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也体现了明治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传统价值的批判和对现代文明的思索,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写作风格,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的关注和思考。
比如在《坊ちゃん》中,他以主人公小林芳雄的成长历程和心灵变化为线索,展现了明治时期庶民生活的状况和人们的内心纠葛,揭示了东京都市中新兴的小资产阶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在《我是猫》中,他则以一只猫的视角,探讨了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呈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对比和思考。
这些作品都表现了夏目漱石对于明治时期社会变革和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思索,他所抒发的思想和情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刻的关联。
他的作品既是对当时社会变革和人文精神的真实反映,也是对明治时期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深刻体现。
通过对夏目漱石及其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明治时期社会和文化的特点,感受到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精神脉搏和价值取向的思考和表达。
夏目漱石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不仅为日本文学史和思想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于明治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精神追求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分析他对于明治精神的表达与探索。
夏目漱石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我是猫》、《三四郎》、《坊っちゃん》等。
这些作品均以生动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示了明治时期日本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内心困扰。
明治时期是日本近代化的时期,国家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国家的巨大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社会不断接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许多传统观念和价值快速崩溃,人们面临着各种身份认同和价值观的冲突。
夏目漱石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深深感受到了这种困境,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主角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内心挣扎。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小说中,他通过一只名叫“我”的猫的视角,展示了日本社会的虚伪与荒谬。
猫作为旁观者,嘲讽了人们追求虚荣和权利的欲望,揭示了社会上的假面具和伪善。
这部小说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更是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人心灵困境的深度思考。
《坊っちゃん》是夏目漱石的另一部重要作品,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教师的奋斗历程。
主人公坊之助在教师的岗位上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但他坚持自己的理念,不断前进。
小说中揭示了明治时期教育系统的腐败和虚伪,同时也展示了个人在这种环境中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夏目漱石的作品中还有许多描写明治时期社会变革的小说,如《三四郎》、《门》等。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身处于矛盾重重的环境中,他们既受到传统道德约束,又希望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通过这些作品,夏目漱石表达了他对于明治时期社会精神困扰的理解,呼吁人们要坚守本心,勇敢面对困境。
夏目漱石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思辨、讽刺和寓言等方式表达了对于明治时期社会变革与人们内心困扰的关注。
他用文字描绘了一个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明治时期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中人们的痛苦与迷茫。
论夏目漱石《心》中的死与“明治精神”
论夏目漱石《心》中的死与“明治精神”
张文丽;蒋苇苇
【期刊名称】《饮食科学》
【年(卷),期】2017(000)07X
【摘要】夏目漱石于1914年发表长篇小说《心》,作品情节简单,出场人物有限,却提出了''''明治精神''''这一新的名词。
明治时代是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东西文化的交汇和社会的急剧变革给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带来了深刻影响。
生活在明治与大正之交的夏目漱石见证了明治时代的一生,同时也见证了''''明治精神''''的一生。
K与先生的身上可隐约看到夏目漱石的身影,先生与K的悲惨结局不仅是近代知识分子追求与现实矛盾的自我理想结果的真实写照,更是企图唤醒扭曲了健全''''明治精神''''人们的呐喊。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张文丽;蒋苇苇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3.074
【相关文献】
1.浅析夏目漱石所提出的“明治精神”——以小说《心》的人物形象为中心 [J], 左俊楠
2.夏目漱石对明治"时代精神"的反省——兼论《心》的天皇制批判 [J], 张博
3.夏目漱石《心》中的"明治精神" [J], 李素
4.夏目漱石的《心》论--通过三人之死解读“明治精神” [J], 徐竞
5.试论夏目漱石《心》中的“明治精神” [J], 周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为“明治精神”而殉——夏目漱石《心》中“先生”之死分析
作者: 曹瑞涛
作者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评论
页码: 192-20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夏目漱石;明治精神;明治时代;官僚资本主义
摘要:夏目漱石小说《心》中的“明治精神”是导致主人公“先生”自杀的直接原因,但这一重要概念在小说中没有得到详细解释。
在“明治精神”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以至于它竟能与小说中与世无涉的“先生”建立起关乎生死的联系?本文力图借此探讨明治时代日本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和最终命运。
夏目漱石的《心》中先生之死分析
综合理论245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心》的作者是素有“国民大作家”之称的文豪夏目漱石,《心》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爱情故事,但其意义却远远不止停留在爱情范畴上,作品通过描写男女间的恋爱故事,展示了日本人面对现代化过程的心理。
一、为“明治精神”而殉1868年4月6日,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即“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文武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俾人心不怠”,“破旧习,基于天地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1]。
誓文中包含的自由、解放、独立、求知、进取的理念构成了“明治精神”。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通过学习西方,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不可否认,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然而,日本的现代化是在短时期内迅速完成的,这样难免会存在不少的不合理因素。
正如我们所知,明治时代的日本知识分子接受的是日本传统教育,而当西洋思想慢慢进入到他们脑中后,知识分子开始自我觉醒,追求自由、解放、独立、自我的新价值,西欧的近代思想与日本的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冲突,两种异质文明无法很好地调和,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感到焦躁与不安,也感受到了不同思想的混乱,这一矛盾的“明治精神”终究成了他们的精神枷锁,使他们终日生活在孤独寂寞之中,最终将他们推向了绝望的悬崖,小说中的先生便也属于其中一人。
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生在充满自由、独立和自我的现代社会,就必须付出品尝这种孤独的代价。
”[2]可以说,正是这矛盾的“明治精神”驱使着先生做出自杀的选择。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逝世,而这一事件也就成了先生自杀的直接原因。
“在炎热的盛夏,明治天皇驾崩了,那时我觉得,明治精神始于天皇,也终于天皇。
我强烈地感受到,受明治精神影响最深的我们这代人,即便继续活下去,也毕竟是落后于时代的。
”[3]“我回答妻子,倘若真能殉死的话,我就准备为明治精神殉死。
浅析夏目漱石所提出的“明治精神”——以小说《心》的人物形象为中心
浅析夏目漱石所提出的“明治精神”——以小说《心》的人物形象为中心摘要:“明治精神”是夏目漱石在《心》这部小说中首次提出的,毫无疑问是夏目漱石超时代的思想精髓和价值观体现。
在东西方思想文化大碰撞的明治时代,崇尚“自由和独立的个人精神”之风日甚,但在当时尚未真正形成自由民主的“由外到内”文明开化的现实下,盲目地模仿西方的思想是无法带来日本真正的近代化。
作者通过小说人物与明治时代诀别,祭奠“明治精神”,也是作者给予后世的悲壮的遗言。
关键词:夏目漱石;明治时代;明治精神;文明开化一、浅谈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众所周知,《心》这部作品是近代日本的精神之父———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
作者利用其对时代敏锐的触觉从多角度多层面构建刻画人物形象,深刻剖析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时代发展洪流中无法避免的人性与道德教养、自由独立与自我本位、文明开化与传统道德伦理之间的矛盾冲突,大胆地向明治时代及后世世界宣告呐喊自己的心声,打开了世人的思维,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日本近代化过程。
小说由上中下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先生和我”、“双亲和我”、“先生和遗书”。
书中的“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先生”的不凡气度让“我”心怀崇敬,想要更加了解他。
与“先生”一家来往后,发现“先生”内心似乎隐忍着一种难以启齿的痛苦,连妻子“静”也不知道的秘密一直困扰着他,也让“我”更加对“先生”感到好奇,想弄明白事情的真相。
“先生”一直是活在自我厌恶和良心的谴责中,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我”离开东京回到故乡,与病重的父亲待了一段时间,期间收到“先生”的一封长信(此时“先生”已经不在人世)。
信中讲述了在“先生”年轻时,和一起长大的好友“K”同时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
“先生”设计了“K”,在他之前对房东和小姐表白了爱慕之意,使得“K”彻底失恋了。
之后,“K”在房东的房子里悄然无声地自杀了,同时“先生”也如愿以偿。
虽然和小姐结了婚,之后的生活也算幸福美满,可是“先生”却时刻受到良心的谴责,最终抵不过长期心理压力和道德的鞭策,也自己了断了生命。
夏目漱石小说_心_中_死亡_观刍议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6借鉴与比较前言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写下了《我是猫》、《哥儿》、《草枕》、《三四郎》、《从此以后》、《门》、《心》、《明与暗》等数十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中《心》连载于1914年4月20日至8月11日的《朝日新闻》上,共分为《上·先生和我》、《中·父母和我》、《下·先生和遗书》三章,共描述了明治天皇、乃木大将、父亲以及K和先生5个人的死亡。
本文通过对乃木大将对明治天皇的“殉死”、K和先生对“明治精神”的“殉死”可以了解到夏目漱石《心》这本小说在当时具有的深刻意义。
一乃木大将对明治天皇的“殉死”在《先生和我》一章中,明治天皇患病一事公诸民众,7月30日,天皇去世。
9月13日,举行明治天皇葬礼。
此日,乃木希典(1849-1912)大将和夫人乃木静子在自己的家中剖腹自杀。
乃木大将殉死的消息轰动国内外。
据乃木的遗书,他的死是因为“西南战争”时丢失军旗这一过错,他一直想死,总在寻找机会。
天皇驾崩,使他终于等到一个效忠天皇的机会,携妻子双双“殉死”。
日本武士把战败、被俘或者死在他人刀下当作耻辱,自杀就成为保名节、全忠义的最高体现。
而这种自杀不仅是统治阶级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也是崇尚武士道的日本人所高度评价的道德规范,在日本人看来,自杀若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就可以洗清耻辱,恢复名誉,且看作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高尚行为,是值得尊敬的行为。
但是,夏目漱石是否赞美这种行动呢?他在给桥口贡的书信中写道:“今天是全国的大丧,所有的人是想吃不能吃、想喝不能喝,真是奇怪的日子。
”他在给松根东洋城的信中写道:“葬礼结束后,想必您很疲劳吧。
明后天您休息的日子里玩一天如何?”天皇的葬礼被说成“奇怪的日子”,一心想着要去“玩一天”,这说明在夏目漱石心中,对天皇并没有过多的敬重或敬意。
在夏目漱石心中,明治精神与明治天皇不是一回事。
夏目漱石的_明治精神_再论夏目漱石_心_中_先生_之死
夏目漱石的“明治精神”*———再论夏目漱石《心》中“先生”之死曹志明(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提要:本文着重分析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后期代表作《心》的主人公“先生”自杀的原因和“明治精神”的含义。
笔者认为,主人公“先生”由于受到传统伦理道德谴责,并非“明治精神”才选择自杀。
夏目漱石非常反感急功近利的明治时代。
综观他的每一部作品,作为知识分子的主人公,几乎都质疑以自我、个人主义为先导的西方文明。
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明治精神”实际上以主人公为代表,怀念东方传统文化的一代知识分子孤独、失落和怀疑的精神写照。
关键词:夏目漱石;《心》;明治精神;文明开化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3)03-0129-5The“Meiji Spirit”of Natsumesoseki—Discussion on the Death of the“Teacher”in Natsumesoseki’s Work The HeartCao Zhi-ming(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 of the hero’s suicide and the meaning of the“Meiji spirit”in the Japanese literature giant Natsumesoseki’s work.The Heart,which was written in his later years.The writer indicates the hero“teacher”committed sui-cide because of the condem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 principles,not for the“Meiji spirit”.Natsumesoseki was disgusted with the era of the instant benefits.In each of his works,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which emphasizes self-centeredness and individual-ism was questioned by the intellectuals like the hero.In the conflict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the“Meiji spirit”is actually the reflection of loneliness and doubt of a generation’s intellectuals with the hero as a typical example,who cherished traditional Eastern culture.Key words:Natsumesoseki;The Heart;the“Meiji spirit”;civilization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生活在东西方文化激烈撞击的明治时期。
_先生_为何自杀_评夏目漱石的_心_
2009 年第
4期
安徽文学
193
经 典 重 释
“先生” 为何自杀?
——评夏目漱石的 《心》
◎王 梅
(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学院
摘 要 关键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辽宁・大连
116001)
本文通过对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作 《心》 的分析, 探讨小说中 “先生” 自杀的深层原因。 夏目漱石“自我” 孤独
夏目漱石 (1867—1916) 作为亲身经历日本近代文明开化 的第一代知识分子, 少年时代积累的汉学修养和后来从事的 英国文学研究、 以及独特的人生体验使其一生都在苦苦思索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 精神与肉体、 理性与感情的问题。 本文 试对其后期代表作 《心》 的主人公 “先生” 的自杀原因进行分 析, 以探讨作家 “自我” 观的形成。 一 《心》 (1914) 这篇中篇小说是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作。先 “ 生” 的父母病故, 唯一的亲人叔叔却侵吞了父母留下的财产。 遭受打击的 “先生” 决定不再相信任何人。在东京求学时期, 为了得到喜欢的姑娘不得不背叛了自己的朋友。朋友自杀, “先生” 虽然与姑娘结为夫妻, 却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忏悔中。 多年后, 当得知明治天皇逝世、 乃木将军随后自杀身亡后,先 “ 生” 决定为明治的精神殉葬。 小说的主人公 “先生” 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即与朋友 爱上了同一个姑娘。 “先生” 面对的是友情与爱情的矛盾, 即 利他与利己的矛盾。 朋友通过毁灭自己将爱情拱手献出, 先 “ 生” 虽然利用心计打败了朋友, 却永远失去了快乐。 前者将生 命献给了 “道义” 后者因 , “利己” 用生命付出了代价。那么, “先生”的自杀是赎罪?抑或是为国献身?我想这些都是原 因, 但恐怕有不止这些。 在这部小说里, 人的存在是孤独的。先生” “ 被自己的亲叔 叔暗算家产后,永远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与妻子虽然表面和 睦, 却又隔阂, 无法自由交流使得 “先生” “深感寂寞” 仿佛与 , “ 一切都失掉了联系, 全世界只有我一人” 朋友也是孤独的, 。 他 总是独来独往、 没有朋友。看起来是因为失恋而死, 实际上用 “先生” 的话说 “他大概和我一样, 孤独得受不了所以要自杀” 。 孤独, 大概是近代人、 特别是明治时期知识分子最显著的 心理特征和精神状态。这种孤独感从何而来呢? 二 与古代日本不同, 明治时期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开始。 日本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 在政治、 经济、 法律、 科学乃 至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方面开始建立新的文化体系①和价值 体系 [1]。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怀着强烈的责 任感将目光投向近代文明的发祥地。如何调和东西两种文 明、 如何使日本跻身成为世界强国是他们学习的目的。出生 于明治维新前一年的夏目漱石的幼年和少年时代所获得的传 统教育造就了他出色的文学功底,而两年半的英国留学 (1900.9—1903.1)却彻底改变了夏目对文学的认识。 “少年时 代我喜欢读汉书。 《左传》 从 《史记》 等汉籍里明白了文学的定 义。并私下认为英国文学也应该如此, 为此耗尽一生也绝不 后悔。……然而汉学所谓文学与英文学却大相径庭, 绝然不 ② 同” 。 为了探究本质不同的东西文学, 夏目足不出户, 将自己 困在寓所里苦苦研究, 而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也成为回国后 在东京大学授课所用的讲义— 《文学论》 。 这是在这一时期, 夏目对 “自我” 的认识开始改变。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告诉人们 “修身” 的目的是 “平天下” 即自我 , 应该服从于国家。朱子学主张人的存在价值是以他相对于 “天” 的关系来决定的。如果被剥夺了这种关系, 他就失掉了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
夏目漱石作为明治时期日本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思想和感受,也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现代化、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注和呼吁。
因此,研究夏目漱石的作
品不仅可以了解他的个人观点和文学风格,还能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精神面貌。
一、夏目漱石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我是猫》中,夏目漱石以一只猫的视角,观察和揣摩人类社会,借此揭示人性的矛
盾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作品中,他对于社会阶层、政治决策、教育制度、婚姻家庭等方面
的批评和反思,表现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而《吾輩は猫である》则更为关注人性的问题。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只猫的成长过程和
与人类的接触,表现了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夏目漱石在小说中通过人物的
言行举止,展现了对于自己行为的认识和反省,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追求和思想内涵。
二、明治时期的社会特征和精神面貌
作为夏目漱石的时代,明治时期是日本文化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日本经历了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
首先,政治上,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体制和现代
化的法律制度。
经济上,随着工商业的兴起,日本逐渐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产业社会转变。
文化上,则是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加强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
的日本社会呈现出政治中央集权、经济多元发展、文化多元共存等特点。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夏目漱石(1867年-1916年)是日本明治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明治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夏目漱石的文学才华和思想触角使他成为了对当时社会变迁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作家。
在明治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夏目漱石的作品探讨了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认同。
夏目漱石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中成长起来,他亲眼目睹了日本快速现代化的过程。
明治时期,日本政府为了迎头赶上西方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这些改革不仅限于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也涉及到教育、文化等方面。
明治时期的精神是追求西方文明并加以吸收和改造,以此提升日本国力,夏目漱石也深受这种精神影响。
夏目漱石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是对西方文明的探索和思考。
他通过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揭示了西方文化对日本传统社会的冲击和改变。
《我是猫》中的主人公铃木茂与西方传教士进行辩论,表达了对西方文化的探索和怀疑。
在《三四郎》中,夏目漱石描写了一个追求西方艺术的年轻画家的内心斗争和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感受,反映了当时日本文化现代化背景下的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夏目漱石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看到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关注。
明治时期的社会变革导致了日本传统社会的动荡和矛盾,个人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固化成为一个问题。
夏目漱石在他的小说中描绘了一些充满痛苦和自省的角色,他们努力适应社会的变化,并为个人的自由和尊严而奋斗。
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方式代表了当时日本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兴起和对儒家伦理观的批判。
夏目漱石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明治精神是对传统的颠覆和西方文明的吸收与改造。
在日本国内,明治时期社会的变革带来了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夏目漱石的作品通过描绘这些变化,批判了明治时期背后的一些负面问题,如社会不公、人性的扭曲、道德沦丧等。
夏目漱石的作品也使得他成为了明治精神的重要代表之一。
浅论夏目漱石小说_心_主人公的自杀
的初始设置,从而收集会计资料作为教学案例。 (2)把案例资料用于手 工会计实验。 将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资料,在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利 用其所提供的凭证、账本、报表等实验工具,使得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资 料得以重演,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3)把案例资料用 于电算化实验。 在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 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 会计领域带来的革命。 (4)会计电算化的考核应该变为上机考试,即在 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考试规定的案例,此案例应包括从最初的初始化到 凭证的录入到报表的生成,以此来检测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 科
四、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 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 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 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 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 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走访实际企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 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的会计业务和会计处理过程,掌握第一手 的会计数据。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经过加工整理,转换为教 学中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并编制成教学案例,作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 基本资料;或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 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或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案例。 在组织案例教学时应该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在组织 和实施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师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 也可动员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初期帮助进行软件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作者:付美高佳昕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1期摘要:夏目漱石的《心》是后期三部作的最后一部作品。
在作品的最后明治天皇的驾崩和乃木大将的殉死对先生影响很大,决定为明治精神殉死。
本文通过对《心》文本的分析和夏目漱石的生平经历及一些评论演讲来找寻漱石本人对明治时代的看法。
关键词:夏目漱石;明治;研究一、夏目漱石先行研究夏目漱石在日本文学使上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是一面旗帜,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英国文学研究者。
夏目漱石生于1867年,当时的日本社会处于非常不安定的状态,而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开始了明治时代,夏目漱石可以说是和明治时代同时开始的。
在这动乱的时代下,漱石的家境也不好,在家中又是不受欢迎的孩子,被送去盐原家当养子。
在这种状态下成长的漱石,将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反映在作品中。
对于《心》的研究首先是对先生的形象、对K的形象、对其中的女性“静”的形象的分析。
如李素在“浅析夏目漱石《心》中“K”的形象”(东岳论丛,2010年12月)中写道,K最开始接受的都是传统的儒家教育,但是在明治革新之后,学习西方的文化,西方尊崇自由平等,人性的开放。
因此K成为了两种文化的混合体。
然后是从《心》中看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先生的叔父为了钱,欺骗还在上学的他,使他深受伤害,不愿意再相信别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利己的。
先生为了追求小姐,背叛朋友,最终导致K的自杀。
在这部作品中多处体现了夏目漱石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看法。
此外,探究K和先生的自杀与明治精神的研究。
如曹瑞涛的“为“明治精神”而殉—夏目漱石《心》中“先生”之死分析”(外国文学评论,2011)。
曹志明的“夏目漱石的“明治精神”—再论夏目漱石《心》中“先生”之死”(外語学刊,2013年第3期)。
而两篇文章中对夏目漱石对明治精神的态度解读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明治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夏目漱石和明治精神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到底是为什么而殉死?二、明治维新与明治精神明治维新与西方的改革不同,西方的改革一般都是自下而上,民众由于对政策制度等方面的不满,有一些有新思想的人带领百姓起义,与政府抗衡,最终逼迫政府改革。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
浅析夏目漱石与明治精神夏目漱石(1867年-1916年),是日本明治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也是日本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作品以反映现代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为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明治时期是日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日本从半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化国家转型的阶段。
明治精神是指明治维新时期推崇的一种精神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追求现代化、西化,注重实用和效率,强调个人才能和竞争等特点。
夏目漱石正是在这一时期成长和创作的。
夏目漱石的作品中,最能体现他与明治精神的关系的是《我是猫》。
这部小说以猫的视角讲述了19世纪末日本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通过对人物思想、生活习惯等的描绘,暗示了明治社会中的冷漠、浮躁和虚伪。
小说中的人物被现实的利益关系所束缚,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这反映了明治时期社会关系的变化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夏目漱石并不完全否定明治精神,他既反对现代化带来的问题,又意识到日本社会需要与时俱进。
在《吾輩は猫である》中,猫通过对人类的观察,暗示了日本社会需要真诚和人性的回归。
夏目漱石通过对明治社会的剖析,试图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人性和传统价值观。
夏目漱石的作品还关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的尊严。
他在作品中多次展现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并倡导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夏目漱石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自我认知的挑战。
他的作品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个体的存在价值,对现实的残酷和虚妄进行了批判。
夏目漱石的作品在反映明治时期社会问题的也体现了他对明治精神的思考和呈现。
他既对明治社会的冷漠和虚伪进行了批判,又对现代化的价值和精神面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夏目漱石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等之间的冲突和关系,使他成为20世纪日本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并为后来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目漱石的“明治精神”*———再论夏目漱石《心》中“先生”之死曹志明(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提要:本文着重分析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后期代表作《心》的主人公“先生”自杀的原因和“明治精神”的含义。
笔者认为,主人公“先生”由于受到传统伦理道德谴责,并非“明治精神”才选择自杀。
夏目漱石非常反感急功近利的明治时代。
综观他的每一部作品,作为知识分子的主人公,几乎都质疑以自我、个人主义为先导的西方文明。
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明治精神”实际上以主人公为代表,怀念东方传统文化的一代知识分子孤独、失落和怀疑的精神写照。
关键词:夏目漱石;《心》;明治精神;文明开化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3)03-0129-5The“Meiji Spirit”of Natsumesoseki—Discussion on the Death of the“Teacher”in Natsumesoseki’s Work The HeartCao Zhi-ming(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 of the hero’s suicide and the meaning of the“Meiji spirit”in the Japanese literature giant Natsumesoseki’s work.The Heart,which was written in his later years.The writer indicates the hero“teacher”committed sui-cide because of the condem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 principles,not for the“Meiji spirit”.Natsumesoseki was disgusted with the era of the instant benefits.In each of his works,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which emphasizes self-centeredness and individual-ism was questioned by the intellectuals like the hero.In the conflict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the“Meiji spirit”is actually the reflection of loneliness and doubt of a generation’s intellectuals with the hero as a typical example,who cherished traditional Eastern culture.Key words:Natsumesoseki;The Heart;the“Meiji spirit”;civilization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生活在东西方文化激烈撞击的明治时期。
他的大部分作品皆是描写东西方文化冲突下知识分子空虚、迷茫和苦涩的精神世界。
西方文明给近代的日本带来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从而刺激生活上的各种欲求。
但是,对一些日本知识分子来说,却失去了传统伦理道德准则和幸福感。
综观夏目漱石的作品,无论是处女作《我是猫》还是晚年遗作《明暗》,基本上都以明治和大正时期失落、苦恼和探索生活目标的知识分子为主人公,其后期作品《心》(1914年)最具有代表性。
“明治精神”出现在夏目漱石后期代表作《心》中。
这既是首次,也是他全部作品中唯一被提及的一次,因而对于“明治精神”含义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着。
日本明治维新前,封建社会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是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集团利益;明治维新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主张个性解放和自我觉醒的新思想开始影响日本。
夏目漱石正是处在这两者相互交替和冲突的动荡时代。
日本著名学者吉田精一曾指出,“夏目漱石在他9212013年第3期总第172期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RESEARCH2013,No.3Serial No.172*本文系黑龙江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日本作家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启示”(12512260)的阶段性成果。
撰写的《文学论》中,曾提及自己身上存在的‘封建精神’。
既然他已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他大概不会完全桎梏于这种‘封建精神’的框框内。
至少他还有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吉田精一1968)。
夏目漱石在作品《心》中借主人公“先生”这样说道:“我出生在传统伦理观念极强的家庭中,且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夏目漱石1959:407)。
夏目漱石认为,引进西方文明时,必须考虑日本实际国情。
他指出,“日本文明开化是外部强加的外发性东西,并非像西方社会那样是由内部自然产生的内发性产物。
日本人在这种不切实际的开化中只能怀着一种空虚、不满和不安感”(夏目漱石1959:410)。
“明治精神”出现在“先生”自杀前,所以有些学者错认为“明治精神”是导致“先生”自杀的直接原因。
也许,这是由于对“明治精神”理解不够深刻所至。
《心》的问世已近百年,但至今仍受到日本文学研究者关注,依然具有现实性。
1“先生”的自杀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作《心》由3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先生与我”包括36回,第二部分“父母与我”包括18回,第三部分“先生遗书”则由55回组成。
从作品结构看,“先生遗书”是中心。
前两部分都为“先生遗书”做铺垫,整部作品充斥悲剧色彩:作品提及11人,其中8人死亡,而且3人自杀(乃木将军、“k”及“先生”)。
乃木将军的自杀是在明治天皇去世后,报答皇恩是其死因。
他的自杀有浓郁的日本封建主奴色彩。
“K”的自杀既是对自己放弃信仰的惩罚,也是对“先生”卑劣行为的报复。
“K”信仰真宗,当时日本的真宗禁止结婚,甚至对女姓产生性幻觉也算亵读真宗。
“K”很虔诚,一直坚守自己的信仰,并以此自豪。
此后,“K”暗恋上房东小姐,这让他很苦恼,因为这意味着“K”要抛弃自己一直自豪的真宗。
矛盾至极的“K”最后把自己的困惑向唯一的朋友“先生”述说。
“先生”当时也暗恋小姐,所以当“先生”得知“K”这一想法时大吃一惊,抢先向房东太太提出与小姐结婚的要求。
房东太太当即答应“先生”的求婚。
当“K”从房东太太处得知此事后,他绝望了。
被家庭抛弃后,一直支撑“K”活下去的真宗信仰未能坚守住,通往归俗之路又被“先生”堵死。
“K”悔恨自己的不虔诚和轻率,不能原谅“先生”的薄情寡义,最后以自杀惩罚自己,以死报复“先生”。
“先生”儿时父母双亡。
母亲在临终前把“先生”托付给叔父。
叔父当时拍着胸脯向“先生”母亲保证:一定照顾好“先生”。
然而,就是这个“先生”唯一的亲人,侵吞了“先生”大部分遗产。
为了隐瞒自己的劣行,叔父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先生”。
“先生”拒绝了,并和叔父断绝关系。
自此,“先生”悟出一个道理:“平时大家都看似善人,至少看似普通人。
然而一旦有利益诱惑的时候就会一下子变成坏人,真令人害怕。
所以要提防点”(夏目漱石1959:360)。
但是,“先生”却坚信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成为叔父那样的恶人,然而“先生”这一作人原则和信念后来却被自己践踏了!他出卖儿时的好友“K”,亵渎两人儿时以来的纯真友情。
在《心》中,“先生”写道:“无论社会如何丑恶,我坚信自己一定会是个像样的男人。
然而,这一信念却被“K”击得粉碎。
当意识到自己和叔父一样丑恶时,我霎时感到天昏地暗:以前我讨厌损人利已的人,但现在我茫然了,更讨厌我自己”(夏目漱石1959:491)。
“先生”以自己的丑行为耻,开始饮酒消愁,因此愈发苦恼。
“我感到自己罪孽深重。
这种负罪感迫使我每月去给‘K’扫墓,迫使我细心照顾我岳母,不敢怠慢妻子。
这种感受甚至使我甘愿受路人鞭笞。
漫长的痛苦煎熬使我觉得与其让他人鞭笞还不如自己鞭笞自己。
如今我又感到自己鞭笞自己还不如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夏目漱石1959:495)。
“先生”这段自白清楚地道出自杀的动机。
本尼迪克特指出,“现代日本人对自己采取的最极端行为就是自杀。
根据他们的信条,自杀若以适当的方法进行,就能洗刷自己的污名,恢复名誉。
美国人谴责自杀,认为自我戕害不过是对绝望境遇的一种自暴自弃的屈服,但在崇拜自杀的日本人看来,自杀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的高尚行为”(本尼迪克特1987:141)。
但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自杀,“先生”当时还未决定。
直到天皇的去世、乃木将军的“殉死”使他最后下定决心。
当“先生”得到天皇去世消息时:“我似乎感到明治精神始于明治天皇,也终于天皇。
我们这些深受明治时代影响的人,此后留在世上也要落伍。
这种感觉在内心中非常强烈。
我把自己这种感受清楚地告诉妻子。
妻子笑了,没有接话。
但是好像想起了什么,突然对我开玩笑说‘那么,你就殉死好了’。
殉死这词,我几乎已经忘了。
因为平时这个词没必要使用,好像已落入甚至腐朽于记忆的深处。
听到妻子的笑话才想起来。
我对妻子说:‘如果我殉死,那也是为031明治精神死’。
当然,我的回答也不过是笑话而已,但不知何故,我觉得这个古老、很少使用的词汇此时又赋予了新的含义……又过两三天,我终于下了自杀的决心”(夏目漱石1959:496-497)。
可以感觉到,“先生”的自杀似乎与“明治精神”或明治时代有着某种关系。
这样,就使主人公“先生”的自杀又增添了些许时代感及社会寓意。
这不得不使人联想到作者夏目漱石对当时明治维新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和“明治精神”的看法。
2对“日本文明开化”的批评无论初期还是后期的夏目漱石文学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无限膨胀的个人私欲。
比如,《我是猫》辛辣讽刺资本家金田及金田夫人;《从今以后》凸现主人公代助出于私欲夺友之妻后被社会和家庭抛弃,自传作品《道草》展现自私、人与人互相争斗甚至家庭内、夫妻间相互猜忌和算计的人性弱点。
同样,在《心》中,亲叔父由于贪婪侵吞儿时“先生”家的大部财产,“先生”为得到房东小姐出卖童年时的唯一挚友“K”,迫使“K”自杀。
在夏目漱石笔下,贪婪是人类不幸的最大根源。
他对明治时代改革开放中体现出的个人主义放任倾向不以为然。
夏目漱石深受东方文化熏陶,受到中国传统儒教乃至道家学说的影响。
他认为东方文化是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一副良药,意识到东方文化的“克己”、摒除私欲和西方近代文明追求的“自我”、个人主义相对立。
日本想用十几年就模仿和构建西方经过长期自然形成的文化基础是不可能的。
夏目漱石指出,“引导日本现代开化的大潮是西方式的,但在这大潮中游弋的却不是西方人,而是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