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考点总结

合集下载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便于记忆,可以将马原的核心知识点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决定地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是马原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客观的存在。

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的发展是连续的、循环的和递进的。

辩证法是指认识世界的方法,强调对矛盾、变化和发展的全面把握。

辩证关系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量变质变三个方面。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的核心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驱动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原的重要内容。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相互依存的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还强调,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意识只有在与物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

四、实践的决定地位是马原的重要原则。

实践是人们对世界的改造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

马原认为,实践是辩证的、历史的和社会的,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改变自然和社会。

实践不仅决定着人的认识,更决定着人的存在。

五、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原的基本观点。

马原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阶级斗争的激化和消亡、社会形态的更替等方面的规律。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对马原的简答记忆口诀的1200字以上的回答。

马原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要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1.2 基本矛盾和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基本矛盾是事物内部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以及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的产生等。

1.3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改造的过程,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进行反映和理解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国家理论2.1 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

•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

2.2 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财富的分配而形成的,阶级之间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社会上层建筑得到改变,实现新的社会秩序。

2.3 国家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和机构,是一种阶级压迫的产物。

•国家具有保护阶级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管理社会事务等职能。

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1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社会公有制、按劳分配、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包括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高级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

3.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3.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内容。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汇总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汇总

马原十大必背考点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原理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方法论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发展1.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2.方法论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3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1.原理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方法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原理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质量互变规律一适度原则1.原理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2.认识度的意义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二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方法论意义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5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辩证否定观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2.方法论意义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1.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

马原知识点总结文档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根本特征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的含义和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的实现形式和实现途径2. 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规律- 资本主义政治的规律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的规律- 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律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 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定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分配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7.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的含义和原则- 国际主义的历史渊源- 国际主义的现实意义8. 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四、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基础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和统一性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基础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知识点总结,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社会形态理论3.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2. 中国革命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实践3.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理论热点问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路径3.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论思考四、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哲学发展的影响2.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当代社会学发展的启示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应用2. 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的路径和成果•马克思主义实践对社会变革的引领作用结语以上是《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的内容概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等不同方面的阐述,希望能够对读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反映论、发展论、矛盾论和对立统一规律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关系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所决定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3.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三、阶级斗争和革命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2. 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决定了它必然的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2.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变革,是为了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3.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社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和规律性,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实践的结果2. 社会历史观中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自由的关键2.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以改造世界的实践为基础,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奋斗目标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帮助。

马原考点

马原考点

一、绪论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5、四个全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6、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7、唯物辩证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知识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20世纪初,列宁对物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性。

2023自考马原简答题高频考点

2023自考马原简答题高频考点

自考马原简答题高频考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意识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既要坚持唯物主义物质观,又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三、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和服务于实践。

四、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认识活动的归宿。

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各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六、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的;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内在的矛盾性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础。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4. 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更替等规律。

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是根本的社会政治实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推动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它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过程、规律、方法和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研究。

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包括对道德、价值、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等问题的阐述。

5.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规律等问题的阐述。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马原》-期末知识点考点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考点总结

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两者相互对立。

它们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其次,两者又相互统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依赖: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靠偶然性表现,靠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制约。

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为事物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为事物发展提供条件。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各自得到发展。

3.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是有规律地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1.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的变化。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裂。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4.质变与量变相互关系原理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的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的。

大三马原知识点

大三马原知识点

大三马原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系统阐述和继承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有益成果的一门哲学学说。

它包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部分。

1.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和世界观。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反映物质的能力。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强调事物的本质是矛盾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根本性。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规律的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是由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过渡的过程。

三、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总结。

1.阶级:阶级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由于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地位上的差异而产生的。

2.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不同阶级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对抗。

阶级斗争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尖锐性。

3.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阶级斗争具有曲折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既可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也可以通过暴力手段解决。

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解放整个人类的最终目标。

1.生产资料公有制: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保障整个社会的福祉和发展。

2.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即按照每个人的付出和贡献来确定其所得的多少。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论考点1、哲学的含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整个世界——哲学局部世界——具体科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基本内容及意义:A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存在与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的基本派别与历史形态(1)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原A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理念、绝对精神、天命观、理气说B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感知、意志、心(2)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五行说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基本粒子原子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看作世界的本原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分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即物质和意识。

一元论不一定正确,但二元论是错误的。

(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不是实物5、物质与运动(1)关系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与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2)静止与运动的关系A区别: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联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动中有静6、物质运动的时空属性(1)时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

B特点:一维性、一去不复返(2)空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特点:三维性(3)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B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4)爱因斯坦的相对性体现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7、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是错误的8、意识(1)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前提——遵守客观规律、途径——参与实践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与手段二、辩证法1、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6.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7.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8.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9.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0.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些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及其构成
概念
(广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利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狭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与学术体系。

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与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谁是第一性)→世界本源、本质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②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反应存在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可知论、不可知论
三、物质的概念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提出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五、运动和静止的相关问题。

运动的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

静止的含义(静止的两种形态):
①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②事物的根本性相对不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别(含义上的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联系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六、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内涵
答:(1)内容与形式。

是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2)本质与现象。

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3)原因与结果。

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4)必然与偶然。

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5)现实与可能。

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七、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答:矛盾特殊性的含义
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②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八、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
答: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九、真理的含义
答: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
①就真理的本质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②人类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
指真理性认识的有条件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十一、唯物主义反应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
答:唯物主义反应论的观点:
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
②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③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存在,即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
①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否定物质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
②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唯物主义反应论的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的不同体现在:
唯物主义反应论的观点是先从物开始,再到人的思想和感觉;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是先从人的思想和感觉上开始的,然后再到物。

十二、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及其各自的作用
构成要素:
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与人类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结,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②人口因素:不仅指人口数量高而且还包括人的质量构成以及人口的发展和分布等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③物质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十三、人民群众对创造历史作用的表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十四、历史人物的特殊作用(有点问题)
历史人物的含义
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的分类
(1)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

(2)反面人物: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人。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
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历史人物的在历史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

新的历史人物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

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人物的愿望比别人强烈。

(1)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2)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权力满足社会某些方面的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着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

(3)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五、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①不同商品其使用价值不同②原因是由于它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的③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物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①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②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十六、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作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
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作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十七、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十八、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十九、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答: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二十、自由竞争与生产集中的关系
答: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

二十一、垄断的含义
答: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二十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二十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