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思考
新课改的反思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以满足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期望。
新课改作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所关注的焦点。
笔者在探讨新课改的同时也会反思,思考如何让新课改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课程内容必须贴近实际,与时俱进。
当前,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单一、陈旧,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新课改应紧密结合实际,注重更新与拓展,使教学内容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例如,大量引进新领域的知识,如心理学、计算机、生物技术等。
这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知识的发展速度,同时达到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标准。
新课改应强化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其专业素养。
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带来高品质的教育。
因此,新课改应强化教师的教育能力,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特别是在新课程的实施和实施初期,教师们需要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教材和教育方式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以确保能够把新课改按照既定项目落地实施到课堂中。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体现教育的多元化。
新课改的设计应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即:要将学习过程放入生活,并与生活相结合。
同时,培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建立学习动力,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再将学习变成兴趣所在。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方面充满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加强课程评价的定性和定量标准。
新课改的课程评价不应仅是分数或者成绩的简单累加,而是应该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标准,不同的评价内容,不同的评价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新课改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把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作为课程的核心,强化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对话、讨论,从而更好地奉行了学籍教育的宗旨。
新高考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精选10篇)
新高考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新高考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精选10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高考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高考与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1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过去我们进行的课堂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
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学生内在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数学课的教学来说,在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必须做到课前备好课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备学生,就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
语文新课改中的困惑
语文新课改中的困惑语文新课改中的困惑语文新课改中的困惑新课程改革大势所趋,2004年9月终于不容商量的来到我们的面前。
我们县小学、初中的起始年级轰轰闹闹的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帷幕。
不再停留,不再观望,不再犹抱琵琶,不再楼外楼,不在山外山,人人都实实在在的参与,人人都真真切切感受。
我也一样,举着语文的大旗,走在全县课改的最前沿。
参与,摸索,一路跌跌撞撞,走过了将近一年的语文课改路程。
自然经验也有,困惑也有。
困惑一:合作互动存困惑以我的经验来看,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绝大部分归于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的认真阅读与深思熟虑、灵活模仿。
古人云:深思熟虑子自知。
这是有道理的。
我不是否认合作互动的必要性。
我以为,合作互动是要以学生的阅读深思为前提的。
忘了这一点,我们的合作只是一种不必要的形式而已。
但我们的老师常常忘了这至要的一点,往往草率的早早的来分组讨论互动,成效并不如人意。
合作学习的另一个误区,就是常被搞成“在一起”学习。
每一个人在同一个问题之下,做了准备没有,有没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这是合作的基本前提。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合作中比较、争辩、求同存异,各得其所。
这样才能体现共同参与、互动互助、共同提高的原则。
困惑二:大班教学存困惑我所任教的班级59人。
大大超过了规定的不高于44人的最高限数。
不到48平米的教室(按新教室的标准要63平米)显得座位拥挤、人声糟杂,空气沉闷,人气窒息。
组织教学耗时耗力,生源的参差不齐,因材施教、后进生转化都困难重重。
合作探究更是举步维艰。
看着一些观摩教学片子里的一个班30人不到的场面,我羡慕死了。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班级模式啊。
想想这样的教学班级,课改的步伐会受到多大的制约啊。
困惑三:课外阅读存困惑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目标,七-九年级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对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感悟(七篇)
对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感悟(七篇)对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感悟 1我在没有系统学习新课标前,只着重学习了新课标对低学段的要求和指导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教学,所以有些地方对新课标的理解也不够准确。
在这次系统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标有了新的和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下面来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对基本理念的认识经过这次新课标的学习,在老师们的详细讲解分析中,对基本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而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音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
懂得了新课标的“审美教育”要求是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教学__,让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
二、认识__的必要性音乐学科的老师们都有同样的一个问题。
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却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曲也不怎么爱上音乐课。
通过这次新课标的学习我得到了两个结论1、是教材原因,2、是教学原因。
过去课本中的歌曲年代久远,和现在孩子们的生活脱节,歌曲已对他们产生不了共鸣,还有音乐基础知识存储量少,影响了孩子对教材音乐的理解,因此失去兴趣。
因为我教的是低年段,拿到了新的教材,所以看到了现在新版教材上弥补了这一点,对老歌的变更与新歌曲的加入__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所以手握新教材与新课标的我更应该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并对新的教学理念要有充分的认知,在教学活动中也应__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师本课堂”改变为“生本课堂”的教学状态,运用“发掘表现力、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
通过比喻、__、播放相关音像资料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用__探索、即兴创作等多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在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审美创造力和表现力。
这次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教学__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理清了很多教学理念。
钟启泉与王策三的三次辩论
王策三与钟启泉的三次争论的起因
对于新课程的改革理论之争自课改开始就没有停 止。但是自2004年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策三和华 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之间的论战引发了一场旷 日持久的大讨论。王策三在2004年《北京大学教育评 论》第二卷第三期上发表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 的教育思潮》一文,成为了王教授与钟教授之间的论 战的导火索。
也许什么都没错,错的就是功利 主义的人们,家长错了,学校错了, 老师错了,这一切为了功名利禄的 人们错了!
谢谢观赏!
27
他说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人类认识的 成果——知识。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师教学生主要学习 现成知识以认识世界和发展自身。因此教学的主要工作 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知识的传授根本、永远不 存在“过于”的问题,而是根本、永远不够、要不断加强 的问题”。
第二次争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
理论上:有论者说:“要研究素质教育的特点,就要 先研究它的对立面———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的核 心是知识教育”,“要把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
实践上:一些论者有意无意地把它当作新一轮的课 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例如,2002年出版的《走进新课 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关于课程改革的 背景和目标,指出:“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 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历史 性转变。”不再拐弯抹角而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轻视 知识的思想。
5/10
三次争论
第一次争论: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第二次争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 第三次争论:新课程改革应走向何方?
第一次争论: 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第一次争论: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王教授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 法还在流行,并从理论走向实践。这是一股以“轻 视知识”的思潮。
关于改进“新课改”运行模式的若干思考
必须澄清两个关键性 问题 : 是 如何规范 基础 教育 认识 的模糊甚至混乱 , 一 导致 学校之 间各行其 是 , 这就 的话 语主导权 。显然 , 话语 主导者 不仅能 控制 基础 难免影 响理论方案 的具体实施 。这也从 另一 个角度 教育的基本走向 , 且可 以左右 足够 的教 育资 源去 证 明了前 述 的单纯 依赖 行政 模式 对课 改推 广 的弊 而 排斥 异己力量 。正是由于应试制度把持着基 础教育 端 。第三 , 如何妥善处 理不 同课 程理论 文化 价值观 实际的主导权 , 新课改 方案 才不得 不面对 资源 有限 差异及其给课程理论实践所带来的矛盾 冲突 。一个 和多 方顾忌 的尴尬 ; 当然 , 这种 困境 已经不仅 涉及课 公认 的事 实是 , 次课 改借鉴 和采用 的主要 是西方 本 程模式改 革问题 , 至也关 系到我 国基础 教育 的治 ( 甚 尤其是美国) 的课程 理论。不容 否认 , 课程方 案设 理结 构和模式 选择 的关 键问题 , 要决策层 尽 快拿 计者 的初衷是要学 习国 际先 进经 验 , 补我们 自身 需 弥 出有效 的解决 办法 。二 是各项 改革措 施如 何配套 。 的不 足。然而 , 西方课程 理论不仅 是一 个知识 和技
一
、
制约新 课 改运行 的主要 矛盾 分析
何衔接的矛盾 ; 一旦理论与实践脱节 , 新课改 的预期
通过对新课改 实施环 节 的调 研和分 析发 现 , 新 目标就失去了实现的客观基础 。这里 的问题主要包 首先 , 实际运 行效果 来看 , 程改革设 计 目标 从 课 课改方案 中缺乏对 参与各 方权利关 系 的合理 安排 、 括 : 也 忽视课程实施环节 的矛盾处理 以及配套措 施不到位 并没有客观反映课 程建设 者 的实际能力 和要求 , 导致 课程研 是导致新课程改革活动陷于 困境的主要原 因。在制 没有有效体现课程建设 者 的利益诉求 , 从 约新课改运行 的诸 多矛盾关 系 当中 , 主导性矛 盾 主 究者与操作者对课改 目标 的总体认识并 不一致 , 而影响了课改政策 的贯彻 执行 。其次 , 课程 理论方 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 1课程改革与应试教育制度之间的矛盾 . 案与实际操 作 需求 之 间也存 在着 矛盾 。从 本 质上
对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
J H,
’ , I 一 “ I L 一 J J
0l -
, ,
r
, i i J
教 育方法 ,拉着装 满渴望成 才的学子 。传统 的教育 模
鞫 已经 明显 呈现 出年 迈蹒跚 的步 伐之 势。 当然我们不 能完全 否认
传统 的教育模 式 ,因为中国近五 千年的教 学方式 必定有 其精髓 的
到 中国与发达 国家 的教育水平还 存在 着巨大 的差距 .尤其是在 教
育理念 、 教学道 具 、 学手 段等 方面。 教 相比之 下 . 中国的教育不 免有
些捉襟 见肘之 难堪 。 通过信 息的交 流 。 我们 “ 奇 ” 发现 国外 的一 惊 地
些 小学生 . 竟然可 以通 过学 习 自己制作 个人 网页 , 自已开发 新的信 息网络 系统。 国外 一学者 曾经这样描 述 中国的教育 , 说 : 他 中国 的 高考制度 , 和中 国人使用筷子 一样难 以改变 。 这是什 么样 的一个 问
、
揭 示数 学的 内在联 结 。改 的是 中 国的教 育体 制 , 变教育者 改 的意识形 态 , 这是 新课改 能否顺利 实施 的必 要前提 。 新课 改下的教
彩 J・・2 0. 2 01 1
【 点】 T热 焦
i
浅谈 数学教 学 中如何 恢 复和提 高学 生 的火热思 考
甘肃
现就 是一个 非 常好 的例子 , 为什 么就 不能 出现 一个 “ 教版 ” 藏 的教
() 1 实施教育 时 , 师真的在各 方面都 比学生强 吗? 老
( ) 天滔滔 不绝 的讲解 , 不觉得 累吗?能不 能把更 多的时 2每 你
间留给学生 呢?
( ) 是把学 生讲懂 了 , 3你 还是把 自 己讲懂 了?
谈谈对新课改的思考
谈谈对新课改的思考摘要】教师在课改的过程中,遇到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应该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学养能力,这样,面对困惑,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了,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材;教育体制;教师负担【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1-0043-022001年,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
此次新课改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对传统教学的冲击是震撼性的,优点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我认为其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令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和不解。
1.新教材在教学内容选择、编排和例题设计上存在不足新教材虽然新增加了一些直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这显然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如一年级教材中的“分类”“位置与顺序”“观察物体”等。
二年级教材中的“图形与变换”(特别是平移与旋转的引入),以及统计方面的相关内容。
我们在此显然又应深入地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诸如此类学生经由日常生活即可自然获得的生活知识(除去“左右”“上下”“前后”等概念以外,“观察物体”显然也是这方面的又一实例)是否真有必要列为数学课程的专门教学内容?或者说,这些内容是否仍可按照老教材那样只是作为相关学习内容的附带成分得到恰当的处理?新教材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相关内容都设计了主题图创设情境以导入新课,确实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数学生活化学家。
但这也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主题图教师在教学时如何出示:教师画到黑板上,不现实,姑且不说教师有没有这个能力,就是时间也不允许;利用多媒体演示,不说我国广大的农村学校,就是我们城市的小学又有几个学校能班班利用多媒体上课?节节课都用多媒体?最后就只剩下让学生看书体会了。
我校也有多媒体设备,我每学期使用的次数并不多,多见于公开课的使用。
有人说,教材只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例子,教师自己去组织活用教材,试想这样的教师能有多少?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又有多少教师能有这个时间去重新组织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标反思心得.doc
2023年新课标反思心得2023年新课标反思心得篇1开学后,学校组织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又一次学习,感觉受益匪浅,现略谈几点体会:一、新的课程教材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采取综合的教而是采取综合的教,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仅仅依据某一种教学方法编写的教材是不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的。
现在几乎从每一套通过审查的教材中都可发现视听法、交际法、认知法、全身反应法、提示法等提倡的方法的应用,可谓兼收并蓄,并集各家所长。
例如,从课堂教学的技术层面来说,新的课程标准所建议的课堂活动类型有:①调查和采访活动,包括专题采访,民意调查,做出决定或选择并解释原因等;②探究活动,即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用数字说明具体的事情,比如模拟购物、模拟储蓄等活动,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③合作学习活动,即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
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应承担具体的任务,并要对自己的任务负责,通过合作最终完成共同的目标。
小组活动中,应,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条件,有效发挥每个的学生的特长。
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新的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思维能力和生活技能。
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
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其它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独立指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逐步把学生塑造成为自主学习者。
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推进中的困惑与思考华成光
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推进中的困惑与思考华成光四川省什邡市七一城西学校华成光初中人教版思想品德新课程平稳推进中,出现了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不清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实施策略与效果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推进的深化。
因此,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的健康发展。
一、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一)教学理念与实践的脱节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的脱节,是新课程试验中突出的问题。
表现为:一是多数教师虽然接受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但是不知道如何将其转化为教学实践,特别是对新课程倡导的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不清楚,课程理念缺少课程技术的支持;二是部分教师认为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也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目标,因此缺乏采用体验性、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动力;三是当一些教师在课改实验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产生畏难和畏惧心理,教学行为又返回到自己熟悉和擅长的教学轨道。
(二)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反差在新课程推进中,教学过程与结果不尽统一,表现为:课堂的教学形式发生明显变化,教学的过程性明显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发挥,但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或变化不大。
不会考试、害怕考试、成绩不好是大多数学生的现状;怀疑教法、担心中考或期末考试是教师们存在的普遍担忧。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冲突1、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中,内容多、课时紧是遇到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
第一,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深入体验,自主探究,广大教师普遍认同这一理念,并积极付诸实践。
但从教学效率的角度分析,接受式学习效率最高,而发现式、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在情境和活动中体验,在问题和矛盾中探索,在充满各种变量的鲜活现象中探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展开、问题的探索均需以大量的时间的付出为前提;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均需以过程的有效实施为载体,这就造成了有限的课时和教学内容上的高度紧张。
学校课程设置偏离实际的反思与调整(检讨书)
学校课程设置偏离实际的反思与调整(检讨书)尊敬的校领导:我写此份检讨书,表达对学校课程设置偏离实际的反思与调整。
我是某某中学高一年级的一名学生,我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看法和建议。
首先,我希望提及的是课程设置的内容。
在我所处的高一年级,学校安排了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课程。
这些基础学科的设置无可厚非,但是,在当前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学校只关注传统学科领域的教学,似乎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其次,我想提到的是课程设置的侧重点。
学校的教学目标一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更多地偏向于对学科知识的灌输。
学校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
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们对学习的失去兴趣,形成应试教育的现象。
进一步思考后,我认为应该对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首先,学校应该引入更多与时代发展相对应的新课程,如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课程设置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兴趣社团和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只有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设置,推动课程改革的落地。
对于我的个人规划,我也会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和社团组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也会自己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
总结而言,学校课程设置偏离实际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我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可以进行相应的反思与调整,推动课程改革,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
谢谢校领导对我的关注和支持,我会继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致敬礼某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
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样本新课改是教育系统中一次革命性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新课改培训,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和体会。
新课改培训的首要任务是让我们理解和熟悉新课改的理念和理论基础。
通过系统的讲解和案例分析,我们对新课改的目标、原则、要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新课改培训还引导我们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思考如何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学习了目标导向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的思想后,我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践知识和技能。
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方式,发现我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采用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新课改培训还帮助我认识到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评价往往是以考试成绩和排名为主要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而新课改强调评价要注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多种评价方法,如口头评价、作品评价、自我评价等。
这些评价方法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些评价方法将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新课改培训还引导我们了解并掌握了一些新的教学技术。
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利用电子课件和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
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将更加积极地运用这些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这次新课改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实践的重要性。
新课改要求教育者从传统的“教”为主转向“学”为主,从一味“填鸭式”教学转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关课改心得体会与反思三篇
有关课改心得体会与反思三篇有关课改心得体会与反思1十年的时间,见证了课程改革的辉煌成果,见证了一代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教学体制的变迁,也见证了--小学从起步到兴旺的全部里程。
20--年-月--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十年课改教研活动,感觉收获颇丰。
一、本次活动共有三个板块:观课议课,研培花絮,课改沙龙。
三个板块各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在第一板块中我们欣赏了---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以及---老师执教的《母亲的帐单》。
两位老师充分展示了个人风采,真正让我们看到了教学不仅是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的真谛。
课堂上老师讲的声情并茂,学生学得乐在其中,教师引导灵活,学生学法多样,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新课堂,更是学生需要的新课堂。
之后的---主任等所作的精彩点评更使这一活动主题深化,让大家对这两节的课领悟由感性认识到了理性研究,使我们真正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在第二板块我们聆听了--老师等人给我们带来的成长历程与有感悟,通过他们的一个个的故事中我们也理解了每个人的成长收获都是在自己的经历中通过努力的探索而进步的,他们的成功都是凝结了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的,他们的经验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在第三板块中我们分享了---老师等的研讨活动。
在他们的#39;疑惑与解答中我们似乎也身在其中,因为他们所关心的也是我们所关心的,他们所讲解的也是我们想知道的,这使我们实实在在得到了益处。
二、课改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也是我们教学的必经之路,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切的体会到我还要在如下方面多下功夫去学习去研究:1、怎样作好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去想象,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
浅析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研究课程教育研究64 学法教法研究浅析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 敏(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重庆 400714)一、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中存在的问题1.学科可信度遭质疑影响核心素养的落实。
新课改中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包括:法治与道德教育、价值引导、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思维创新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之在当代社会发展具有“胜任力和竞争力”高素质完整的人。
从国家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来讲这一宗旨是很好的,改变过去学科知识为中心现象,让学科教学转变到学科教育中心上来,这样一来很好的解决了多年来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智育和德育地位之争的现象。
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体现的相关内容却遭到到学生的质疑,甚至反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方面,初中生多为12岁~15岁,身心正处在急剧发展和变化的时期,信息接收渠道迅速拓宽,接收能力迅速增强。
但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旧交替时期存在的阴暗面,就像阵阵风雨,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迫使他们被动地、盲目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色调。
社会生活中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潜移默化中抵消了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正面引导。
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对主流价值观的质疑,甚至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了抗拒排斥心理,严重影响他们核心素养的养成。
(2)虽然新课程改革后这样的现象有所改观,但是书本与现实的反差,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
书本正确,现实滞后;实践发展,书本滞后;书本一元,现实多元;书本抽象,疏离现实;书本简单,现实复杂。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差异遭学生质疑。
这使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
2.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新课改一些认识误区阻碍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的落实。
这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不愿接受以核心素养作为根本追求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5篇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5篇研究新课程标准对于我作为一名一线普通教师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我接受了课改的新理念和思维,使用了新的教材,并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
经过努力,我从陌生到熟悉,从战战兢兢到从容应对。
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通过教学实践,我得出了以下几点体会:一、创设情境,提高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这样,学生可以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研究数学,理解数学,并将研究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这样可以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研究数学的快乐,并初步体现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奖励激励,提高研究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例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聪明才智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热情,激发学生研究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三、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
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
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四、学生应成为主人课堂研究的仆人。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一些学生已经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仍旧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者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见解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凝聚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直接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所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人。
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接触新课改一年多了,随着对课改的认识逐渐深入,我对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我本学期担任了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是普通班,一个重点班,我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这两个班的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有较大差异,我教的十六班是普通班,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而另一个班级是十三班,重点班。
这个班学生基础较好,但语文素养也不是很高。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
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
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
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
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
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1、课时不足的问题“内容多,课时少”是教师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实施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负担重,教学时间不够用。
很多学校都把周4课时调为周6课时,这个节数还不包括晚课和课外辅导的节数。
课时紧张使教师参与研究《课标》和教材的精力不足,使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仍然采用传统讲授法,学生仍然以听讲为主,使得教师想尝试改革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据学生反映,上了高一后,学习难度大,学习负担过重,一个学期得学两本书,涵盖了高中阶段的几个难点问题(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多,学时少”,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感到数学学业负担重。
事实上,很多人开始使用新教材都感到不适应,这很正常,因为一是对老教材的一套讲法熟练,讲起来轻松,不需付出更多的思考和劳动;二是怕讲的少,知识点讲不到,学生掌握不好,影响考试成绩;三是对这种模块化的教材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缺乏按新教学理念处理开发教材的能力。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往教材的“臣民”,都习惯了以往教材的思想和模式。
老是用原来的教材的观点和体系来对新教材品头论足,当然就感到新教材这也不好那也不是。
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来看待新教材,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新教材。
2、教学的深浅程度难以把握虽然经历了新教材培训,我们对新教材的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我们经常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
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只是给出了结论而没有推导或证明,要不要补充?新教材中有不少“观察与思考”、“探究”、“思考”,可以说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但这也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对象具备一定的动手、动脑能力,而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底子簿、基础差,对一些“探究”基本上是无从下手。
对此,我们感到很困惑和茫然。
3、教师对新教材认识存在的问题。
由于是首次执行“新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因而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难免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例如,对“课时不够”,固然教材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反思我们的教学,恐怕有些原因还是出于自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课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思考
对新课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思考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时期的课程改革都具有其优越性,但理论上的设想与基础教育的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教师素质不高,教材编写出现问题,教学条件不齐备,教育评价制度未改变,教师对学生赏识过度等阻碍了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新课改;理论与实践;思考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它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吸取前几次课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次深刻的教育革命。
它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具有其无比的先进性。
但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即新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认清这些问题对顺利实施新课改是大有裨益的。
一、
教师素质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由于前几年地方经济十分困难,好多地方98年至2006年就没有进过一位新教师,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的小学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52岁以上,这些教师大多是“民转公”的初中、高中毕业生,
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要他们现在提高素质实在是太难为他们了。
新课改培训也是蜻蜓点水,深入不下去,所谓的专家引领也是泛泛而谈,专家致力于闭门造车,研究理论,教师埋头教书陷于实践,许多专家会说不会教,差不多都是“弹花匠的女,只会弹不会纺”,许多教师会教不会说,二者缺乏沟通渠道。
教学科研两张皮,浪费资源又费力。
重视教学科研是时代的进步,但现实是,科研更多的是学校的门面摆设,具有真正意义的课题研究甚少。
金开题银结题,研究全靠一支笔;结题报告是个筐,只管把好的往里装,题一结,奖一评,锁到柜里当摆设,这对教师素养提升毫无帮助。
要教师自修提高几乎也是一句空话,一是教师忙没有时间,乡村小学教师大多数包班,城镇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大班额,一个班少则70人,多则100多人,教
数学的老师还要教双班,教师从早上七点一直要忙到下午六点或更晚,一天下来早已是筋疲力尽,哪还有什么时间去进修提高?教师不进修提高,就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学质量上不去,教师不得不加班
加点,加重师生的负担,学生、家长反感,社会不满意,教师也苦闷。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认为,新课改后教学质量还不如以前,而且学生、教师还比过去累。
二、目前教育评价制度阻碍了新课程的深入推进许多年以来对教育的评价大多通过考试用“分”来评判,所以,一切教育教学都紧紧围绕“分”来开展,只要学生的“分”上去了,真的是一肥遮百丑,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多大好处,学校由此也生产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
这种做法,尽管问题多,但能保障学生在“分”面前人人平等,能给予无钱无势的农村、底层民众子弟以改变命运之希望,因而深得民众认可。
但新课改实施以后,又没有出台一套较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来代替考试这个“分”,各地制定的所谓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办法,人为因素太重,在现目前的环境下不可能做到公平,根本就没有可操作性,学生、家长、包括领导都不认可,如果用这个办法去评价学生然后决定升大学的话,我估计要引起社会极大的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沿用过去考试以“分”为标准的方法定胜负。
这就造成了实施新课程要求教育评价随之而发生改变,但现实又不允许其改变,于是,就只能是表面上喊实施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而实际上还是按应试教育那套来行事,嘴上说的是新课程,素质教育,干的是应试教育,家长,社会、领导喜欢的还是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台面占优,得到政府、专家认可;应试教育则台下制胜,百姓认可,学者、专家、官员骨子里喜欢。
台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台下“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给社会造成导向紊乱,从而阻碍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二、现行教材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过去,实行的基本上是“一纲一本”,人教版的一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这当然不好。
这次新课程是以教材创编为主要特色的改革,提倡实行“一标多本”,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使用教材,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才流动、农民工进城等带来大量转学,教材版本多样化对转学形成严重制约,既阻碍了社会人才的正常流动,更加重了社会教育成本。
有些教材编写不是为了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知识系统而建构学习系统,而是为了“标新”而“立异”。
教材编写大大加强了探究实验活动内容,却未编入探究学习的方法;做一做,议一议,如何做,议什么,初学者怎么知道。
非常简
单的问题也要合作探究一番,实无必要。
同时,教材编写强调应用,而且应用的范围、信息量、难度远远超过以前,但却将其建立在弱化了基础知识学习的条件下进行。
例如,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前就是最难点,传统人教版教材为突破这点,在编排上强化双基、循序渐进,即使这样,学生学习仍很困难。
但新课程教材编写似乎意在与人教版划清界限、凸现自己的不同,立足在削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应用。
这种做法,犹如在沙滩上建高楼,人为加大学习难度,背离新课改减负的初衷。
教材编写还严重缺乏可读性,使学生无法依托教材展开预习、复习,更不用说依托教材自学了。
即或是教师,如果不认真对照原人教版教材深入钻研、比较,拿着教材也不知该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何种程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许多教师(负责任的)不得不重组教学内容,大量研修专业知识等,进而加重教师本以沉重的备课负担;另一方面,教材编者为减轻学生负担,因而编入教材的练习题目很少。
这促使教师、家长不得不大量补充,这也是新课程以来,教辅资料比以前更加繁荣的根本原因所在,而家长不可避免地为此买单而加重经济负担。
三、新课程理念过于
理想化,脱离现实客观条件新课程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英语课,从设置的初衷来说是为了加强英语教学,让学生今后能成为国际性的人才,但是,现在小学里没有多少接受过正规训练的英语教师,为了开课,各个学校又不得不让部分教师滥竽充数,有些学校连滥竽充数的教师都找不到,英语课只得乱教一通。
实践证明,到了初中,好多在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还不如没有在小学学习过的学生学得快,因为小学时老师就把英语的发音教错了,很难纠正。
再说,是不是学习英语对学生就那么重要?我们现在的考试升学是不是都一定得考英语?那西方国家的学生升学是不是也一定要考汉语呢?语言只是一种交
流思想的工具,况且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这上面也没有把它学好,白白浪费光阴。
四川课程改革试验区从去年下半年起,体育课一二年级每周增加二节,三四五六年级每周增加一节,从设计者的本意是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个想法很好,但学校现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体育教师,体育课许多学校就只有采用“放羊式”了。
再者,一下子就突然增加那么多体育课,再加上倡导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天锻炼
一小时,学生活动场地,活动器材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学校一节课有八个班在只有四五亩大的操场上体育课,课间操和校园集体舞蹈只有分年级段隔天轮流做了。
新课程要求教
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一个很大的改变。
同时强化了实验教学,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验的数量。
但现实是,各级学校班级规模太大尤其是城镇学校70,80甚至100多人一个班,学生连坐下去都很困难,
怎么分组?怎么合作探究?教师就是想改变教学方式也难。
各级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有的根本就没有实验条件)从数量到质量都不能满足这样的教学需要。
五、对学生赏识过度,表扬庸
俗化,有违课改初衷新课改提倡对学生要赏识、激励、宽容,坚持
正面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
这是对传统“不打不成才,打来做官才”和“师道尊严”的否定,体现了对学生人性的关怀,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一样汩汩冒出,“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你的答案太精彩了”之类的话语比比皆是,经常听到“啪啪啪”的掌声。
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隆重”的夸奖。
实际上,这样太多太滥的鼓励毫无价值和意义,学生都听腻了。
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喜悦,长期下去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根本起不到激励作用。
诚然,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要给予肯定
和奖励,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之处,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表扬,不可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错,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这个“夸”要有一个度,明明是缺点、错误,也要先表扬,这样的表扬和“皇帝的新装”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一个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未来怎么能面对挫折和失败呢?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培养不出健全的人格。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设计,从理论上来说比以往任何时期的课改都具有其先进性;比任何时期的课改都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比任何时期的课改都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人性的关怀。
但是,现实的基础教育又特别是小学教育与新课改设计的理想境界有很大的
差距,再加上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新课改精神实质又不完全理解,因而在实践层面上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今天把它写出来是想引
起大家的注意,让新课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