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案
地理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3.2 世界的地形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山高与海深相差悬殊。
(二)认识陆地地形结合第一章的内容进行复习,将知识进行串联。
(三)世界主要地形区及分布出示世界地形图1.认识山地: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山地的分布较为醒目。
很多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称为山脉。
出示世界著名的山地景观图。
2.认识高原: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 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
世界上高原的分布较广。
出示世界著名的高原景观图。
3.认识平原: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
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4.列举我国著名的丘陵。
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5.请在图中找到世界主要盆地。
塔里木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盆地(四)自主学习,交流展示:(五)归纳整理,交流纠正:欧洲:以平原、山脉为主;非洲:以高原为主南美洲:以平原、高原、山地为主海洋底部与陆地表面一样,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
(一)认识海底地形类型出示海底地形示意图(二)了解海底地形的特征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补充认识:(1)我国是拥有大陆架最多的国家2.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的巨大坡度,海水深度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
世界上最陡的大陆坡是斯里兰卡岸外大陆坡,其坡度达35°—45°。
3.洋盆:是指宽广而又相对平坦的大洋底部。
4.洋中脊是指分布在大洋中部的海(一)读图辨认,互动交流从海底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大致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其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二)互动交流1.认识大陆架的位置2.从图中找出大陆架的位置,从模型图中认识其特征。
3.读一读,图中指认。
4.读一读,观看视频,了解洋中脊的底山脉。
大西洋中脊亦称中大西洋海岭,是沿大西洋南北轴线延伸的海底山脊。
它位于洋盆中部,在一系列延伸到大陆岸边的平坦的深海平原之间。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水资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
1.2 教学内容: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及分布。
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特点。
1.3 教学活动:观看地球水资源分布的图片和视频。
分组讨论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
观察海洋生物标本,了解海洋生态系统。
第二章:世界陆地分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陆地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了解大陆和岛屿的区别。
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半岛的分布。
2.2 教学内容:世界陆地的分布情况。
大陆和岛屿的区别。
世界主要半岛的分布。
2.3 教学活动:观察世界陆地分布图,了解各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展示关于大陆和岛屿的案例研究。
观看世界主要半岛分布的视频。
第三章:世界主要山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了解山脉的形成原因。
让学生了解山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情况。
山脉的形成原因。
山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观察世界山脉分布图,了解各大洲的主要山脉。
学生展示关于山脉形成原因的研究。
小组讨论山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世界主要河流与湖泊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让学生了解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世界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情况。
河流和湖泊的形成原因。
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观察世界河流和湖泊分布图,了解各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学生展示关于河流和湖泊形成原因的研究。
小组讨论河流和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世界主要半岛与海峡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半岛的分布情况。
让学生了解海峡的地理位置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半岛和海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世界主要半岛的分布情况。
海峡的地理位置和作用。
半岛和海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使学生掌握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3)培养学生绘制地图和观察地球仪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2. 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3. 世界的海陆分布4. 中国的海陆分布5. 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
2. 教学难点:世界的海陆分布,中国的海陆分布。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 小组讨论法:讨论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3. 实践活动法:绘制地图,展示世界的海陆分布和中国的海陆分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介绍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1)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讲解大陆和岛屿的概念及区别。
3. 教学环节二:讨论世界的海陆分布(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讨论世界的海陆分布;(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教学环节三:讨论中国的海陆分布(1)让学生观察中国的地图,了解中国的海陆分布;(2)小组讨论中国的海陆分布特点及意义。
5. 教学环节四: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1)让学生了解海洋资源的价值;(2)讨论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和措施;(3)提高学生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6.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陆地和海洋的探索游戏:通过在线地图工具,让学生实际操作搜索不同大陆和海洋的位置。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案第一章:地球的海陆构成1.1 海洋的定义与特点介绍海洋的定义,海洋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讨论海洋的特点,如盐度、温度、潮汐等。
1.2 陆地的定义与特点介绍陆地的定义,陆地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的比例。
讨论陆地的特点,如地形、气候、生物多样性等。
1.3 海陆分布的意义解释海陆分布对地球气候、生态、人类活动的影响。
强调海陆分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世界的地理分区2.1 亚洲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亚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高原、山脉、河流等。
2.2 非洲介绍非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非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沙漠、山脉、河流等。
2.3 欧洲介绍欧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欧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平原、山脉、河流等。
2.4 北美洲介绍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周边海洋和邻近大陆。
讨论北美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第三章:世界的海陆分布模式3.1 大陆漂移理论介绍大陆漂移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解释大陆漂移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2 板块构造理论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
解释板块构造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3 海陆分布的动态变化讨论海陆分布的动态变化,如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
第四章:世界的海洋分布4.1 太平洋介绍太平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太平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2 大西洋介绍大西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大西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3 印度洋介绍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印度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4.4 北冰洋介绍北冰洋的地理位置、面积、深度等特点。
讨论北冰洋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世界的陆地分布5.1 亚洲介绍亚洲的主要陆地分布,如中国、印度、俄罗斯等。
讨论亚洲陆地分布的特点和影响。
5.2 非洲介绍非洲的主要陆地分布,如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等。
讨论非洲陆地分布的特点和影响。
5.3 欧洲介绍欧洲的主要陆地分布,如俄罗斯、法国、英国等。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世界地图上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布和大陆的轮廓。
掌握海洋的分布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利用多媒体和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爱护地球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世界地图上主要陆地和海洋的识别。
世界地理分布和大陆轮廓的理解。
海洋分布和特点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海洋分布和特点的理解。
世界地图上陆地和海洋的准确识别。
四、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和相关图片。
多媒体教具和投影片。
教学卡片和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提问学生对世界陆地和海洋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介绍世界地图上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讲解世界的地理分布和大陆的轮廓。
讲解海洋的分布和特点。
3.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尝试识别主要陆地和海洋。
学生参与多媒体和教具的互动,加深对世界陆地和海洋的理解。
4. 总结与反思: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特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反思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价通过观察世界地图的练习,评估学生对主要陆地和海洋的识别能力。
通过问答和讨论,评估学生对世界地理分布和大陆轮廓的理解程度。
通过海洋分布和特点的测试,评估学生对海洋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鼓励学生研究世界不同大陆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指导学生探索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八、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提问和疑问,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九、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地理博物馆或进行户外考察。
海陆分布的教案
海陆分布的教案
教案标题:海陆分布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2. 掌握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 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2. 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和区别
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的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1. 地图、图片或视频资料
2. 海洋和陆地的相关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讨论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和区别。
二、学习
1. 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包括世界各大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2.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并让他们通过讨论和交流
加深对海洋和陆地的理解。
三、活动
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展开讨论,每个小组
总结出自己的见解。
2. 观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周围的海洋和陆地环境,加深
对海洋和陆地的认识。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和区别,强调海洋和陆地的重要性,并讨论如
何保护海洋和陆地环境。
五、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就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写一篇小结,或者设计一张海洋和
陆地的分布图。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海洋和陆地的认识。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
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
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
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
认识世界陆地与海洋的主备教案
认识世界陆地与海洋的主备教案。
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地球的构成、地球的运动、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气候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组成和运动规律,了解地球的特点和意义。
2.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各大洲、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和特点,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理解地球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构成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部分组成的。
这些部分的特点、厚度和构成都会影响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地壳各层次的不同特征、了解不同地球层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了解地球内部和地外部分的运动和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地球的构成和性质。
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指地球绕轨道上的太阳以及自转和进动的运动,这些运动会带来很多现象,比如地球的春、夏、秋、冬季的变化和日月食的发生。
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同时,学生也要对地球上的气候和温度变化、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等有着深刻理解。
3.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地球表面约71%是海洋,其余29%是陆地。
了解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独特性,这种分布还会影响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学生也需要学习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
4.气候和生态环境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气候主要由气候带、气候类型、气象要素和气象条件等组成,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学习生态环境时,可以涵盖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了解各个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互相作用,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保护。
三、教学方法地理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联系和实践。
针对上述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授课、讨论、实验、观察、实地考察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全面展现地球上各种现象和特点,并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与热情。
四、教学过程1.预习环节通过课前阅读教材或课外材料,引导学生形成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初步认知,了解基本概念和知识。
可以给学生准备多元化的资料,比如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得对世界的更加直观的认识。
初中海底地形教案
初中海底地形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2)掌握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海底地形的特点;(2)分析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海洋环境的关注。
教学重点:1. 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2. 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海底地形类型的识别;2. 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作用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海底地形的相关地图、图片等资料;2.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海底地形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底地形;2. 提问:你们对海底地形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总结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如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及其特点;2. 分析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提供生物栖息地、影响海洋生物迁徙等;3.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关于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案例;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具体作用;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海底地形的理解;2. 强调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海底地形简易示意图,加深对海底地形类型的记忆;2. 选择一个海底地形类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掌握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海底地形的认识。
初中地理海底地形教案
初中地理海底地形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2. 掌握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2. 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海底地形图;2. 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对陆地的地形非常熟悉,那么海底地形你们了解吗?2. 学生分享已知的海底地形知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2.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海底地形的特点。
3. 分析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海洋资源开发、海底隧道建设等。
三、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底地形特点。
2. 学生分享我国沿海地区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实例。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海底地形图;2. 收集有关海底地形的资料,进行进一步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掌握了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课堂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的实例分享略显不足,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
世界陆地和海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世界地图上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了解世界陆地的分布特点和海洋的分类。
掌握世界主要洲际界限和海洋分割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利用图表和图像资料,分析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陆地和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地图上主要陆地和海洋的识别。
世界陆地的分布特点和海洋的分类。
世界主要洲际界限和海洋分割线。
2. 教学难点:世界陆地的分布特点和海洋的分类。
世界主要洲际界限和海洋分割线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世界地图册或世界地图海报。
世界陆地和海洋分布图。
相关文本资料和图表。
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彩笔、标记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世界地图册或世界地图海报,引起学生对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内容与活动:使用世界陆地和海洋分布图,向学生介绍世界地图上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分析世界陆地的分布特点,如大陆的形状、大小和相对位置。
介绍海洋的分类,如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洋。
讲解世界主要洲际界限和海洋分割线,如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等。
3. 练习与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地图练习,识别世界地图上的主要陆地和海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世界陆地和海洋分布特征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练习,评估学生对世界陆地和海洋的识别和理解程度。
3. 学生应用能力: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练习,评估学生对世界洲际界限和海洋分割线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扩展活动1. 项目研究: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选择一个特定的陆地或海洋,深入了解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等。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1.了解陆地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2.了解海底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3.能够识别和解释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重点:1.区分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2.理解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
3.能够描述和绘制不同地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1.地理书籍和教学资料。
2.地图和海底地形图。
教学过程:Step 1: 介绍陆地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1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和图表的方式介绍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如山脉、丘陵、平原、高原等。
- 解释每种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山脉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高原是由地壳上升或侵蚀作用造成的等。
Step 2: 讨论海底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15分钟)- 展示海底地形图,介绍海底山脉、海底峡谷、大陆架等不同类型的海底地形。
- 解释每种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海底山脉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海底峡谷是由地壳的拉伸或挤压造成的等。
Step 3: 对比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共同点和差异。
- 讨论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Step 4: 练习和巩固。
(15分钟)-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识别和解释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 带领学生查找和学习相关的地理资料和案例,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5: 总结与评价。
(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他们的表现和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形的特征。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讨论和呈现不同地形的形成机制和地球环境影响。
3.引导学生进行绘图和模型制作,展示不同地形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大全
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大全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大全一第二部分世界地理1.读“东西两半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世界七大洲的名称。
A ,B ,C ,D ,?E ,F ,G 。
?(2)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世界四大洋的名称。
H ,I ,J ,K 。
?(3)将大洲界线所在地理事物名称填注在相应横线上。
①A与B之间的界线:山脉、河、山脉、海峡。
?②B与C之间的界线:海峡、海。
?③A与E之间的界线:海峡,沟通了洋和洋。
?④A与C之间的界线:运河、海、海峡。
?⑤F与G之间的界线:海峡。
该处有(洋流)通过,从南极上空看该洋流流向是(顺、逆时针)。
?⑥E与F之间的界线:运河。
?⑦A与D之间的界线:海。
?⑧B与E之间的界线:海峡。
?(4)将大洋间水域及通道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K与H之间的人工通道是,自然通道是。
K与I之间的人工通道是,西连海和海峡,南接海。
?(5)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称。
两洲均在半球,以运河为分界线。
按照语言的使用情况,人们常把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叫做。
?(6)七大洲中,最小的是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洲和洲。
?(7)南回归线经过的大洲有洲、洲和洲。
?(8)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洋。
?(9)赤道经过洲的中部、洲的南部和洲的北部。
?2.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①代表板块,②代表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相撞形成的。
?(2)图中A处与B处相比,地壳稳定的是处,因为;图中C与D相比,海底岩石年龄较轻的是,因为。
?(3)阿拉伯半岛属于板块,中南半岛属于板块,印度半岛属于板块。
?(4)我国台湾岛及日本群岛属于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西亚的半岛、南亚的半岛以及大陆;马来群岛属于板块,但位于、、三大板块的交会处,多等地壳活动。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让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等基本数据。
3. 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类及特点。
二、教学内容1. 陆地的分布:大陆、岛屿、半岛等。
2. 海洋的分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等。
3. 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等基本数据。
三、教学重点1.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等基本数据。
四、教学难点1. 陆地和海洋的分类及特点。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展示等方式,直观地展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通过数据统计和计算,让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等基本数据。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类及特点。
第二章:陆地地形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地形种类及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平原: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山地: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丘陵: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高原: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盆地: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地球上的陆地地形种类及特点。
2. 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不同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五、教学方法1. 通过多媒体演示、地图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地形种类及特点。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章:海洋地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地理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 海洋的地理位置、特点。
2. 海洋资源的种类及开发利用。
3. 海洋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点1. 地球上的海洋地理特点。
2. 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四、教学难点1.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
五、教学方法1. 通过多媒体演示、地图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地理特点。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1.1 陆地的分布和特征解释陆地的定义和分布情况讨论陆地的不同特征,如地形、气候和生物多样性1.2 海洋的分布和特征解释海洋的定义和分布情况讨论海洋的不同特征,如海洋分区、海洋环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第二章:陆地地理特征的形成和变化2.1 地壳运动和地形形成解释地壳运动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的地壳运动讨论地形形成的过程,如侵蚀、沉积和地壳抬升2.2 气候变化和植被分布解释气候变化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的气候变化讨论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如气候带和生态系统第三章:海洋地理特征的形成和变化3.1 海洋环流和海洋分区解释海洋环流的概念和不同类型的海洋环流讨论海洋分区的形成和特征,如热带、温带和寒带海洋3.2 海洋生物多样性解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讨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和保护措施第四章:世界主要陆地和海洋区域4.1 亚洲陆地区域讨论亚洲陆地区域的特征,如地形、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举例介绍亚洲陆地区域的重要国家和地区4.2 非洲陆地区域讨论非洲陆地区域的特征,如地形、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举例介绍非洲陆地区域的重要国家和地区第五章:世界主要陆地和海洋区域(续)5.1 欧洲陆地区域讨论欧洲陆地区域的特征,如地形、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举例介绍欧洲陆地区域的重要国家和地区5.2 北美洲陆地区域讨论北美洲陆地区域的特征,如地形、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举例介绍北美洲陆地区域的重要国家和地区5.3 南美洲陆地区域讨论南美洲陆地区域的特征,如地形、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举例介绍南美洲陆地区域的重要国家和地区第六章:海洋生态系统和资源6.1 海洋生态系统概述解释海洋生态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讨论海洋生态系统的不同类型,如珊瑚礁、潮汐带和深海环境6.2 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讨论海洋资源的种类,如渔业、石油和可再生能源探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措施第七章: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7.1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解释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如温室气体排放和自然变异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7.2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讨论全球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如减排政策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探讨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第八章:人类活动与陆地海洋环境8.1 人类活动对陆地环境的影响讨论人类活动对陆地环境的影响,如城市化、农业和采矿探讨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措施8.2 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讨论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如过度捕捞、污染和海洋酸化探讨海洋保护区的设立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第九章:陆地海洋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9.1 陆地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讨论陆地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如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探讨资源利用中的利益相关者和冲突解决机制9.2 可持续发展与陆地海洋保护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讨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如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第十章:未来挑战与机遇10.1 未来陆地海洋环境挑战讨论未来陆地海洋环境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资源枯竭探讨应对挑战的策略和方法10.2 未来陆地海洋环境机遇讨论未来陆地海洋环境存在的机遇,如蓝色经济、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探讨如何抓住机遇实现陆地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理解陆地的定义和分布情况,以及陆地的不同特征(如地形、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是教学重点。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陆地的分布情况,掌握大陆和岛屿的概念;(2)了解全球海洋的分布情况,掌握海洋和大洋的概念;(3)能够识别世界主要陆地和海洋地理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世界陆地的分布特点;(2)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世界海洋的分布特点;(3)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世界陆地和海洋地理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家园,保护陆地和海洋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陆地分布:(1)大陆的概念及世界主要大陆;(2)岛屿的概念及世界主要岛屿;(3)陆地的地形特点及分布规律。
2. 海洋分布:(1)海洋的概念及世界主要海洋;(2)大洋的概念及世界主要大洋;(3)海洋的地理位置及分布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世界陆地的分布情况;(2)世界海洋的分布情况;(3)陆地和海洋地理特征的识别。
2. 教学难点:(1)大陆、岛屿、海洋、大洋的概念区分;(2)陆地和海洋地理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世界典型陆地和海洋地理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陆地和海洋地理特征;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陆地和海洋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世界地图、陆地和海洋图片、相关案例资料;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世界陆地和海洋地理。
2. 陆地分布:(1)通过投影仪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陆地的分布情况;(2)讲解大陆、岛屿的概念,区分大陆和岛屿的特点;(3)介绍世界主要大陆和岛屿,让学生掌握陆地的基本分布情况。
3. 海洋分布:(1)通过投影仪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的分布情况;(2)讲解海洋、大洋的概念,区分海洋和大洋的特点;(3)介绍世界主要海洋和大洋,让学生掌握海洋的基本分布情况。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学设计第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课时开始时,我将以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作为导入,展现海底世界的神秘与壮丽。视频中将包含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中洋脊等地形,让学生对海底地形有个直观的感受。随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壮观的地形是如何形成的吗?”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中洋脊等,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及分布情况。
2.理解海底地形的成因,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对海底地形形成的影响。
3.学会使用地形图、剖面图等工具,分析海底地形的特点,并能够解释实际地形案例。
2.通过地形图、剖面图等资料,详细讲解海底地形的成因,如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油气资源、海底矿产等。
4.强调我国在海底地形研究方面的成果,提升学生的国家自豪感。
在讲授过程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能力,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剖面图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海底地形的特点及成因。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VR)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底地形,提高学习兴趣。
提供地形图、剖面图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海底地形的特点及成因。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初一地理教案:全球地形地貌与海陆分布的关系
课堂教学要点:
一、全球地形地貌与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1、全球陆地与海洋分布比例,陆地、海洋面积及其占地球面积比例
2、全球地球体结构(球层、地壳、外壳、地幔、核心),地球板块构造等概念
3、全球地形地貌类型(高原、山地、丘陵、低地、平原、盆地、山脉、岛屿、海底山脉等)
二、地形地貌与海陆分布的关系
1、地形地貌与板块构造相关性
2、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
3、海洋与陆地的分布与地球板块构造的关系
4、地形地貌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2、分组讨论法
3、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类型,带领学生理解与探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对地球板块构造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全球地形地貌类型与海陆分布的掌握程度
3、学生对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四、拓展思考题
1、海底火山与发现;
2、板块运动的影响与变化;
3、全球各地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
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
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
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
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
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
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地形类型海拔高低地表起伏特征山地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平原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广阔丘陵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高原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没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
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
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
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
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
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
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做“想一想”(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
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
)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关系――高原: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升高。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
请填下表:地形类型海拔高低地表起伏特征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盆地(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读图P33图23海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一、地形二、地形的种类地形类型海拔高低地表起伏特征山地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平原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广阔丘陵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高原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没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七大洲的地形特点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教学工具:世界地形挂图、各大洲轮廓图、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直尺、写有地形名称的小旗。
〈教学过程〉(导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表有五种基本的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把它们判读出来;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已掌握的本领放眼世界。
(板书)七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组织)调整学生座位,分成七个组,围绕课桌做好(分工)每组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张某个大洲的轮廓图。
七大洲有七个小组承包。
(学生活动)依照世界地形地图,在你们这个大洲的轮廓图上,用橡皮泥制作出它的地形模型,并试着描述本大洲的地形特点(从海拔高低,起伏大小,地形的种类组合方面分析)向同学介绍本大洲的地形单元。
15分钟完成。
(教师指导)1)去各小组指导模型的制作、加工把握地形特点,识别不同的单元。
2)指导学生把做好的模型按各大洲的位位置拼合成全世界地形模型。
(板书)七大洲地形特点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学生活动)现在我们借助各组做的模型。
对世界七大洲进行初步的了解。
请亚洲组来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单元。
一位同学指着模型给我们介绍,另一位同学在他介绍的同时,在分层设色地形地图上也把这个地形单元指出来,一方面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模型和地形图对立起来,另一方面,也检查一下他们组的模型做的是否准确。
(教师)全班同学在你们的引导下对亚洲的地形的分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这些地形单元组合在一起又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再请你们组的同学来给我们概括一下(指图回答)(小结)的确像他们描述的一样,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板书)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下面我们请亚洲的邻居之一,欧洲组来介绍。
请两位同学同时指图和模型,介绍欧洲的主要地形单元;再请一位同学介绍欧洲的特点,对照模型做检测。
(小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比较低平。
依次类推,由同学完成其他五个大洲。
(板书)七大洲地形特点亚洲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欧洲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非洲以高原为主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南美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大洋州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南极洲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陆通过各组的介绍,对各大洲哪儿是什么地形有了大概的了解,特别是对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长度最长的地形单元记忆最深。
老师这儿有几个写有地形单元名称小旗,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地把它插在模型中,并猜一猜这个地形单元是什么地形之最?发给每一组一面小旗,上面分别写着巴西高原、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东欧平原、刚果盆地。
(教师讲评)从世界地形图上看,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
有的地区海拔高,有的地区海拔低;有的地区地面崎岖,有的地面平坦;在更大的区域,还有不同类型的组合,如有的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有的地区地形单调。
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是从海拔、地面起伏和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等方面来说的。
按洲来说,欧洲、和非洲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别在大陆周围地区。
今天我们做出了全世界的地形模型,很不简单。
借助这个模型,对七大洲的地形有了十分直观的认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设计)三、七大洲七大洲地形特点亚洲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欧洲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非洲以高原为主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南美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大洋州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南极洲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陆四、四大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探究活动制作地形模型目的:1.制作地形模型。
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不同类型地形的形态特征来完成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