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合集下载

地理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3.2 世界的地形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地理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3.2 世界的地形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山高与海深相差悬殊。

(二)认识陆地地形结合第一章的内容进行复习,将知识进行串联。

(三)世界主要地形区及分布出示世界地形图1.认识山地: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山地的分布较为醒目。

很多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称为山脉。

出示世界著名的山地景观图。

2.认识高原: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 米以上,边缘比较陡峭。

世界上高原的分布较广。

出示世界著名的高原景观图。

3.认识平原: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

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4.列举我国著名的丘陵。

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5.请在图中找到世界主要盆地。

塔里木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盆地(四)自主学习,交流展示:(五)归纳整理,交流纠正:欧洲:以平原、山脉为主;非洲:以高原为主南美洲:以平原、高原、山地为主海洋底部与陆地表面一样,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

(一)认识海底地形类型出示海底地形示意图(二)了解海底地形的特征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补充认识:(1)我国是拥有大陆架最多的国家2.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的巨大坡度,海水深度从几百米陡增到几千米。

世界上最陡的大陆坡是斯里兰卡岸外大陆坡,其坡度达35°—45°。

3.洋盆:是指宽广而又相对平坦的大洋底部。

4.洋中脊是指分布在大洋中部的海(一)读图辨认,互动交流从海底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大致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其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二)互动交流1.认识大陆架的位置2.从图中找出大陆架的位置,从模型图中认识其特征。

3.读一读,图中指认。

4.读一读,观看视频,了解洋中脊的底山脉。

大西洋中脊亦称中大西洋海岭,是沿大西洋南北轴线延伸的海底山脊。

它位于洋盆中部,在一系列延伸到大陆岸边的平坦的深海平原之间。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提问: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别分布在哪里?2.新课教学(1)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活动一】观察地图,找出世界上主要的陆地和海洋。

(2)讲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活动二】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对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3)展示我国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活动三】讨论我国陆地和海洋资源的特点及利用。

3.案例分析(1)展示南极洲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南极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活动四】分析南极洲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展示长江流域地图,引导学生分析长江流域的地理特点。

【活动五】分析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活动六】讨论如何保护陆地和海洋资源。

(2)布置课后作业:收集有关陆地和海洋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四、课后作业1.结合地图,分析我国陆地和海洋资源的分布情况。

2.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陆地和海洋资源?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图、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了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培养了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陆地和海洋资源的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对话一】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张世界地图。

你们能告诉我,地图上颜色较深的部分代表什么,颜色较浅的部分又代表什么吗?生:颜色较深的部分代表陆地,颜色较浅的部分代表海洋。

【活动一】师:很好。

现在,请大家找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和最大的海洋,并告诉我它们的名字。

3.2.1 陆地地形 海底地形【课件】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3.2.1 陆地地形 海底地形【课件】七年级上册地理湘教版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 第1课时 陆地地形 海底地形
学习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含义。(区域认知) 2.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 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地 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3.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 察地形分布大势。(区域认知) 4.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 养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人地协调观)
随堂练习
4.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海洋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海拔-11
034米,两者的相对高度是(A)
A.19 882.86米 B.2 185.14米 C.-2 185.14米 D.-19 882.86米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海拔约 1200 米,
B点的海拔约 600 米。
东欧平原
青藏高原
亚马孙平原 巴西高原
探究新知
二、山地与丘陵
共同特征:地表崎岖不平。 不同特征: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起伏较大,沟谷较深。 丘陵较低,海拔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探究新知
阿尔卑斯山脉 阿特拉斯山脉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科迪勒拉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 刚果盆地
安第斯山脉
落基山脉
探究新知
陆地五种地形比较
地形类型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主要特征海拔Fra bibliotek度地面起伏
较低(200米以下) 较高(500米以上) 较高(500米以上) 较低(500米以下)
地表起伏小
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边缘比较陡峭

3.2.1 陆地地形、海底地形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1 陆地地形、海底地形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世界的地形第1课时陆地地形、海底地形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的含义。

2.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3.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4.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2.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世界陆地两大著名山脉带的组成及分布。

4.海底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1.判别五种基本的地形类型。

2.世界陆地两大著名山脉带的组成及分布。

3.判别海底地形。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播放:《航拍中国》关于祁连山的片段。

介绍: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祁连山东西绵延约800km,南北最宽处约400km,北面和西面是广袤的沙漠,东面是黄土高原,南面则是干涸的盆地。

地表起伏不平。

总结:陆地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新知讲解】一、陆地地形提问:从视频中我们能看到山地、高原等地形类型,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五种地形的特征吗?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学生: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展示:“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正确理解相关概念。

板书:1.海拔与相对高度提问: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提问: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

总结: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

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学生:完成教材47页的活动,在练习的过程中去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板书:2.陆地地形五种基本类型展示:平原和高原图片。

提问:结合教材内容,从地表起伏和海拔方面总结平原和高原的相同特点和不同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共同特点:地表起伏小。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球陆地的分布情况,掌握大陆和岛屿的概念;(2)了解全球海洋的分布情况,掌握海洋和大洋的概念;(3)能够识别世界主要陆地和海洋地理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世界陆地的分布特点;(2)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世界海洋的分布特点;(3)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世界陆地和海洋地理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家园,保护陆地和海洋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陆地分布:(1)大陆的概念及世界主要大陆;(2)岛屿的概念及世界主要岛屿;(3)陆地的地形特点及分布规律。

2. 海洋分布:(1)海洋的概念及世界主要海洋;(2)大洋的概念及世界主要大洋;(3)海洋的地理位置及分布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世界陆地的分布情况;(2)世界海洋的分布情况;(3)陆地和海洋地理特征的识别。

2. 教学难点:(1)大陆、岛屿、海洋、大洋的概念区分;(2)陆地和海洋地理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世界典型陆地和海洋地理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陆地和海洋地理特征;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陆地和海洋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世界地图、陆地和海洋图片、相关案例资料;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世界陆地和海洋地理。

2. 陆地分布:(1)通过投影仪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陆地的分布情况;(2)讲解大陆、岛屿的概念,区分大陆和岛屿的特点;(3)介绍世界主要大陆和岛屿,让学生掌握陆地的基本分布情况。

3. 海洋分布:(1)通过投影仪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的分布情况;(2)讲解海洋、大洋的概念,区分海洋和大洋的特点;(3)介绍世界主要海洋和大洋,让学生掌握海洋的基本分布情况。

地理海底地形初中教案

地理海底地形初中教案

地理海底地形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底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

2. 掌握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海底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

2. 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海底地形图片。

2. 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地图,让学生指出陆地和海洋。

2. 提问:你们知道海洋下面是什么样子吗?海底地形有哪些种类?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海底地形的种类,如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等。

2. 展示海底地形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3. 讲解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播放海底地形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底地形。

2. 分析视频中的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海底石油开采、海底隧道建设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 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海底地形图。

2. 思考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如海底资源开发、海底环境保护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海底地形的种类及其特点,掌握了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使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陆地的概念、特点及分布2. 海洋的概念、特点及分布3. 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基本特征。

2. 难点: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2. 讲解陆地和海洋的概念、特点及分布。

3. 分析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

4.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特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陆地和海洋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第二章:海陆分布与地理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2. 难点: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海陆分布。

2. 讲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分析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4.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初一地理教案:全球地形地貌与海陆分布的关系

初一地理教案:全球地形地貌与海陆分布的关系

课堂教学要点:
一、全球地形地貌与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1、全球陆地与海洋分布比例,陆地、海洋面积及其占地球面积比例
2、全球地球体结构(球层、地壳、外壳、地幔、核心),地球板块构造等概念
3、全球地形地貌类型(高原、山地、丘陵、低地、平原、盆地、山脉、岛屿、海底山脉等)
二、地形地貌与海陆分布的关系
1、地形地貌与板块构造相关性
2、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
3、海洋与陆地的分布与地球板块构造的关系
4、地形地貌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2、分组讨论法
3、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示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类型,带领学生理解与探究)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对地球板块构造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全球地形地貌类型与海陆分布的掌握程度
3、学生对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四、拓展思考题
1、海底火山与发现;
2、板块运动的影响与变化;
3、全球各地的地形地貌形成原因是什么?。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

地理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及比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及比例。

2.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分析地球海陆分布。

三、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图、PPT等教学工具。

2.学生分组,每组一张世界地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海陆分布。

2.邀请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海陆分布特点。

(二)自主学习1.学生分组,每组一张世界地图,观察地图上的海陆分布。

2.各组派代表分享观察到的海陆分布特点。

(三)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及比例。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2)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

2.讲解运用地图分析地球海陆分布的方法。

(1)观察地图上的颜色、符号,了解不同地区的海陆分布。

(2)分析地图上的经纬度,了解不同地区的海陆分布规律。

(四)课堂互动1.请学生举例说明地球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海陆分布不均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2.强调运用地图分析地球海陆分布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结合地图,分析我国海陆分布的特点。

2.思考:如何利用地球海陆分布特点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分布的特点及比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部分学生对我国海陆分布特点的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二)自主学习教师:“同学们,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手中的世界地图,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海陆分布的特点。

注意观察海洋和陆地的位置、形状和比例。

”学生A:“老师,我发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海洋则更多在南半球。

”学生B:“是的,而且我还注意到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在西半球。

地理教案:认识各种地形与地貌 (2)

地理教案:认识各种地形与地貌 (2)

地理教案:认识各种地形与地貌一、地理教案:认识各种地形与地貌地理教案一:海洋地形与地貌地球的表面覆盖着丰富多样的地形与地貌。

其中,海洋地形与地貌是我们认识地球最重要的一部分。

海洋地形是指海洋底部的物理地貌特征,而海洋地貌则是指海洋底部与海岸带的形状、起伏和分布。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海洋地形与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海洋地球的奇妙之处。

一、海底地形1. 海洋平原海洋平原是海洋底部最广阔的地貌类型之一,呈现平坦的地貌特征。

它们分布于海洋底部的大陆坡区域,通常呈现出与陆地相似的平缓轮廓。

海洋平原主要由沉积物构成,包括砂、泥、碎屑等,这些沉积物是通过河流、冰川和风带来的。

2. 海底山脉海底山脉是海底地貌中最突出的类型之一,它们呈现出连绵起伏的形态。

海底山脉是由构造活动形成的,如板块运动引起的海洋地壳之间的撞击和错动。

海底山脉通常与火山活动有关,因为在板块边界附近,岩石的熔融及喷发活动会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3. 海沟海沟是海洋底部形成的深而狭窄的地形,是地球表面最深的地区之一。

海沟通常位于板块交汇的地区,主要由板块之间的挤压和下沉造成。

海沟不仅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还是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发生的地区之一。

二、海岸地貌1. 海岸平原海岸平原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通常是由沉积物构成的广阔平地。

这些沉积物通常是由河流和潮汐等作用形成的。

海岸平原的地形特征多种多样,可能是平坦的沙滩、草地、沼泽等。

2. 海蚀地形海蚀地形是由海浪、潮汐和海洋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

常见的海蚀地形有海蚀台地、海蚀崖和海蚀洞等。

海蚀地形主要由海洋侵蚀和海浪的破碎力造成,形成了壮丽的峭壁和奇特的洞穴。

3. 海岸沙丘海岸沙丘是由风力和潮汐作用形成的地形,它们通常位于海岸线上。

海岸沙丘有时被称为沙滩或沙嘴,是由海浪运输的沙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

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风力的方向和强度,形成了美丽而多样化的沙丘景观。

三、结语海洋地形与地貌是我们了解地球的重要窗口之一。

海底世界教案:观察海底地形及地球板块运动

海底世界教案:观察海底地形及地球板块运动

海底世界教案:观察海底地形及地球板块运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底地形构造和地球板块运动;
2.掌握使用海底地形图进行海底地形观察;
3.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的形式和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海底地形构造的观察方法;
2.地球板块运动的形式和地球上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知识准备
介绍海底地形图的构造和组成,并让学生了解各种海洋区域、海底地形、水深等信息。

2.实验演示
让学生亲自进行地形图阅读,观察海底地形的高低和水的深浅,以及海底山脉和海底峡谷等构造。

3.课堂讲解
让学生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包括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新陆地的分布等。

4.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球板块运动的影响和国际上的相关研究。

5.教学互动
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学习,了解一些国际上最新的海底地形观察技术和方法。

6.活动安排
安排实地考察、实验室考察等活动,让学生探究海底地形和地球板块运动的变化与演化。

四、教学效果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和学习效果,加以分析,同时也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书写作业、测试、口头回答等,来达到检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教学后记
地球上的海底世界是一片神秘莫测的未知领域,学生在了解海底地形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地球板块运动的影响和自然规律,这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自然科学教育的重点。

通过本次讲解,相信学生们对海底地形和地球板块运动可以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1.了解陆地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2.了解海底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3.能够识别和解释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教学重点:1.区分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2.理解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

3.能够描述和绘制不同地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1.地理书籍和教学资料。

2.地图和海底地形图。

教学过程:Step 1: 介绍陆地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1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和图表的方式介绍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如山脉、丘陵、平原、高原等。

- 解释每种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山脉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高原是由地壳上升或侵蚀作用造成的等。

Step 2: 讨论海底地形的特征和分类。

(15分钟)- 展示海底地形图,介绍海底山脉、海底峡谷、大陆架等不同类型的海底地形。

- 解释每种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海底山脉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海底峡谷是由地壳的拉伸或挤压造成的等。

Step 3: 对比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共同点和差异。

- 讨论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

Step 4: 练习和巩固。

(15分钟)-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识别和解释不同类型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 带领学生查找和学习相关的地理资料和案例,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5: 总结与评价。

(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他们的表现和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形的特征。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讨论和呈现不同地形的形成机制和地球环境影响。

3.引导学生进行绘图和模型制作,展示不同地形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海洋与陆地的地理教案

海洋与陆地的地理教案

海洋与陆地的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掌握它们在地球表面的比例。

2. 使学生了解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包括地形、气候、生物等方面。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2. 海洋的特点3. 陆地的特点三、教学重点1. 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2. 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四、教学难点1. 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比例的计算和理解2. 海洋和陆地的特点的描述和理解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海洋和陆地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洋和陆地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它们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海洋和陆地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教学内容1. 海洋资源的开采和保护2. 陆地资源的开采和保护七、教学重点1. 海洋资源的开采和保护的方法和意义2. 陆地资源的开采和保护的方法和意义八、教学难点1. 海洋资源的开采和保护的技术和环境问题2. 陆地资源的开采和保护的技术和环境问题九、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洋和陆地资源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它们的开采和保护方法。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海洋和陆地资源的开采和保护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十、教学内容1. 人类活动对海洋和陆地环境的影响2. 保护海洋和陆地的方法和措施十一、教学重点1. 人类活动对海洋和陆地环境的影响2. 保护海洋和陆地的方法和措施十二、教学难点1. 人类活动对海洋和陆地环境的深远影响2. 保护海洋和陆地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六、教学内容1. 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 陆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七、教学重点1. 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效果2. 陆地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效果八、教学难点1. 海洋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方法2. 陆地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方法九、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洋和陆地环境保护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它们的环境保护措施。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直布罗陀海峡
基冰尔运河 洋 霍尔木兹海峡 白令海峡
西
太平洋
苏伊士运河 曼德海峡 印度洋
麦哲伦海峡
洋 莫桑比克海峡
德雷克海峡
马六甲海峡
空间定位方法
世界主要岛屿及主要半岛
冰岛 纽芬兰岛
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巴尔干半岛
古巴岛
伊比里亚半岛 亚平宁半岛
加里曼丹岛
日本群岛
阿拉伯半岛印度半中岛南半岛 菲律宾群岛
非洲:东非高原、撒哈拉沙漠,南非高原、刚果盆地, 欧洲:阿尔卑斯山,西欧平原(巴黎盆地),波德平原 (中欧平原),西欧平原,斯堪迪纳维亚山, 亚洲: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西西波利亚高原, 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图兰平原,蒙古高原, 中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四大平原,四大丘陵,西北 三山夹两盆),喜马拉雅山,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德干高原,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分布 北美洲: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落基山脉,中央大平原, 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墨西哥高原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 ,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教学目标: 1、了解五种地形的基本特征。 2、掌握各种地形的分布大势。 3、掌握各大洲的地形特点。 4、了解海底地形基本形式。
一.陆地地形
1、地形的含义:地表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称地形。其中地表起 伏大势称地势,地表起伏形态也称地貌。按形态分为山地、丘 陵、高原、平原、盆地等。
2.五种基本地形态: (1)山地:海拔较高.一 般在500M以上.起伏较 大.坡度较陡.
例如,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以平原和高原 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学生必备:地理课教案——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学生必备:地理课教案——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学生必备:地理课教案——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一、概述1、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及其特征。

2)了解地球不同平面上的区域类型和资源组成。

2、教学内容1)地球基本面貌:赤道、北极圈、南极圈分布以及它们的共同特始。

2)地球的陆地分布及其构成特点。

3)地球的水域分布、构成及其特点。

4世界人口分布和文明发展的对比。

3、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课件、多媒体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区域划分,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地球资源的分布,并感受不同形式文明的差异。

二、教学步骤1、引入介绍一下地球上的愤怒圈、南极圈,让学生展示对赤道、南半球、北半球的理解。

并引出:地球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不同区域内的气候、生态、资源等有何不同。

2、探究世界陆地及其特点分别介绍不同洲的位置、规模、自然特点,让学生理解:1)亚洲——地球面积最广,拥有最多的人口和资源。

2)非洲——动物王国,拥有不少天然资源,但人口稀少。

3)亚马逊雨林——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是地球吸收二氧化碳最大的地方。

4)北极与南极——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有大量的冰川、冰川和冰山。

需要有图片或视频辅助,让学生直观了解。

3、探究世界海洋及其特点介绍不同洋的位置、特点、自然条件等,让学生理解:1)大西洋——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面积达到1.1亿平方公里。

2)太平洋——世界上最深的海洋,深度可达到1.5万米。

3)印度洋——与非洲、东南亚和澳洲相邻,被广泛认为是地球上面积第三大的海洋。

需要图片或视频辅助,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这些海洋的规模和特征。

4、探究不同文明的发展历程通过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来感受固化在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多样性,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聚集和发展。

让学生通过世界各地的符号、建筑、艺术作品来领略文化之美、感受不同肌体的跨越和回味。

需要多媒体演示和教师对本地文化和历史长进的分析,来培养学生对接受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包容性。

海底地形初中教案

海底地形初中教案

海底地形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2. 掌握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2. 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分布;2. 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海底地形图片;2. 海洋生态系统资料;3. 地图绘制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海底地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海底地形的了解和疑问。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海岭、海沟等;2. 讲解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分布,通过地图和图片进行展示;3. 探讨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提供生物栖息地、影响海洋水流等。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海洋生态系统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组成;2. 分析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如提供生物栖息地、影响海洋水流等;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理解和看法。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海底地形,绘制海底地形分布图;2. 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分布,并注明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3.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地图,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和特点;2. 强调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系统;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延伸:1. 邀请海洋地质学家或海洋生物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海底地形的了解;2. 组织学生进行海洋生态考察,亲身体验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3. 开展海底地形主题的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地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让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等基本数据。

3. 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类及特点。

二、教学内容1. 陆地的分布:大陆、岛屿、半岛等。

2. 海洋的分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等。

3. 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等基本数据。

三、教学重点1.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等基本数据。

四、教学难点1. 陆地和海洋的分类及特点。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展示等方式,直观地展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通过数据统计和计算,让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等基本数据。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类及特点。

第二章:陆地地形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地形种类及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平原: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山地: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丘陵: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高原: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盆地: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地球上的陆地地形种类及特点。

2. 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不同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五、教学方法1. 通过多媒体演示、地图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地形种类及特点。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章:海洋地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地理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 海洋的地理位置、特点。

2. 海洋资源的种类及开发利用。

3. 海洋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点1. 地球上的海洋地理特点。

2. 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四、教学难点1.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

五、教学方法1. 通过多媒体演示、地图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地理特点。

探索世界地理教案: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探索世界地理教案: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探索世界地理教案: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陆地与海洋是地球表面上两个最主要的要素。

陆地由各种各样的岩石和土壤组成,而海洋则覆盖了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

这两个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以及它们的生态系统。

一、陆地的分布地球上的陆地主要为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这些大陆或岛屿主要由岩石、土壤和水组成,它们的构成因特定的地质过程而异。

同时,在地球表面上还有大量的高山地区。

这些山脉形成于各种地质过程的作用下,它们既是自然的美景,也是哺育各种生物的栖息地。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该山脉位于亚洲中部。

另外,荒漠是地球上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地貌。

荒漠的分布主要受制于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例如,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而澳洲北方则有着大片胡枝子草原。

二、海洋的分布海洋是地球上占地最大的一种生态系统,它占地球表面的71%,其中太平洋为最大的一个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30%。

海洋的底部不像陆地那样坚硬,而是由海水中的各种物质所组成,这些物质又被称为沉积物。

大部分的沉积物主要由岩石、珊瑚、贝壳、泥土、叶子和木块等等组成。

这些物质在海底上积攒起来,形成沉积物层,体现出了海洋的历史变迁和演化。

海洋潜藏的丰富资源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例如,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这些能源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海水中的各种营养物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运转的重要因素。

三、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

陆地为海洋提供了大量的水、岩石和其他物质,而海洋则支撑着陆地上的许多生物和人类的生活。

例如,陆地上的降雨和降雪能够为海洋提供水源,而海洋中的水汽则会回流到陆地上形成降水。

同时,陆地上的岩石和泥土也会被雨水带入海洋,成为海洋底部的沉积物。

而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小型动物则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为陆地上的许多动物提供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

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

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

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

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

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

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 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

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

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

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

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 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

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

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做“想一想”(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

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

)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关系――高原: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升高。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

请填下表:(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

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读图P33图23海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一、地形二、地形的种类教学工具:世界地形挂图、各大洲轮廓图、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直尺、写有地形名称的小旗。

〈教学过程()〉(导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表有五种基本的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把它们判读出来;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已掌握的本领放眼世界。

(板书)七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组织)调整学生座位,分成七个组,围绕课桌做好(分工)每组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张某个大洲的轮廓图。

七大洲有七个小组承包。

(学生活动)依照世界地形地图,在你们这个大洲的轮廓图上,用橡皮泥制作出它的地形模型,并试着描述本大洲的地形特点(从海拔高低,起伏大小,地形的种类组合方面分析)向同学介绍本大洲的地形单元。

15分钟完成。

(教师指导)1)去各小组指导模型的制作、加工把握地形特点,识别不同的单元。

2)指导学生把做好的模型按各大洲的位位置拼合成全世界地形模型。

(板书)请亚洲组来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单元。

一位同学指着模型给我们介绍,另一位同学在他介绍的同时,在分层设色地形地图上也把这个地形单元指出来,一方面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模型和地形图对立起来,另一方面,也检查一下他们组的`模型做的是否准确。

(教师)全班同学在你们的引导下对亚洲的地形的分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这些地形单元组合在一起又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再请你们组的同学来给我们概括一下(指图回答)(小结)的确像他们描述的一样,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板书)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下面我们请亚洲的邻居之一,欧洲组来介绍。

请两位同学同时指图和模型,介绍欧洲的主要地形单元;再请一位同学介绍欧洲的特点,对照模型做检测。

(小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比较低平。

依次类推,由同学完成其他五个大洲。

(板书)通过各组的介绍,对各大洲哪儿是什么地形有了大概的了解,特别是对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长度最长的地形单元记忆最深。

老师这儿有几个写有地形单元名称小旗,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地把它插在模型中,并猜一猜这个地形单元是什么地形之最?发给每一组一面小旗,上面分别写着巴西高原、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东欧平原、刚果盆地。

(教师讲评)从世界地形图上看,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

有的地区海拔高,有的地区海拔低;有的地区地面崎岖,有的地面平坦;在更大的区域,还有不同类型的组合,如有的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有的地区地形单调。

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是从海拔、地面起伏和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等方面来说的。

按洲来说,欧洲、和非洲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别在大陆周围地区。

今天我们做出了全世界的地形模型,很不简单。

借助这个模型,对七大洲的地形有了十分直观的认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设计)三、七大洲目的: 1.制作地形模型。

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不同类型地形的形态特征来完成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

2.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制作模型的成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探究活动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活动准备: 1.世界地形图,五种类型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沙盘,泥沙,直尺。

2.学生被分成五个小组,教师有五张设色地形图,发给每组一张。

活动内容和步骤: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依照教师发给的图,完成下列工作:步骤一:(1)依照分层设色地形图,以1:15000为吹垂直比例尺,动手在沙盘中出这种地形模型。

(2)观察模型,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

(3)参照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4)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二:各组作完以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模型,描述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

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