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体水质监测臭和味的测定教学设计(精)
水质现场调查 教案
水质现场调查教案教案标题:水质现场调查教案目标:1. 了解水质的重要性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2. 学习如何进行水质现场调查,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技巧和数据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水质的重要性,以及水质问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2.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水质现场调查的热情。
实验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水质现场调查的实验计划。
2. 学生讨论并确定调查的目标、方法和所需材料。
实验步骤:1. 学生前往当地的水源地或水体,进行水质现场调查。
2. 学生使用各种测试工具和设备,测量水质指标,如水温、pH值、溶解氧、浊度等。
3. 学生收集水样,并进行标记和记录。
数据分析:1. 学生回到实验室,对收集到的水样进行分析。
2. 学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3. 学生根据数据结果,分析水质状况,并提出改善建议。
实验总结:1. 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2. 学生展示实验报告,并与其他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和建议。
3. 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共同总结水质现场调查的重要性和实验过程中的经验。
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当地水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学生可以设计和开展更复杂的水质现场调查,比较不同水源地或不同时间的水质差异。
3. 学生可以组织水质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水质问题的关注度。
评估方式: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数据分析和展示情况进行评估。
2. 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和提供建议,以促进学习和改进。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引入活动中,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或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在实验准备阶段,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实验资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质调查的目标和方法。
3. 在实验步骤中,教师应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提前进行实验示范和指导。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展示环境监测实验操作过程。
3. 实践:学生动手进行环境监测实验。
4. 讨论:分组讨论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5. 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监测站,了解实际工作。
四、教学资源1. 教室、实验室、实验器材。
2.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3. 环境监测教材、参考书。
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第3-4周: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训练3. 第5-6周:环境监测实验操作4. 第7-8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5. 第9-10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2. 实验操作: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3. 小组讨论:每周1课时,共计10课时。
4. 企业考察:安排1次,共计4课时。
八、教学案例1. 案例一:水质监测实验2. 案例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3. 案例三:土壤污染监测实验4. 案例四:噪音监测实验5. 案例五:环境风险评估案例九、教学实践1. 实验一:水质采样与分析2. 实验二:空气质量采样与分析3. 实验三:土壤采样与分析4. 实验四:噪音监测与分析5. 实验五:环境风险评估十、教学反馈与改进1.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水环境(黑臭水体)监测项目监测方案
水环境(黑臭水体)监测项目建设方案目录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定义 (1)3.1水质监测 (1)3.2流域 (1)3.3流域监测 (1)3.4采样断面 (1)3.4.1背景断面 (2)3.4.2 对照断面 (2)3.4.3控制断面 (2)3.4.4消减断面 (2)3.5城市黑臭水体 (2)3.6黑臭水体形成机理 (3)3.7黑臭水体成因 (3)4地表水监测的布点与采样 (3)4.1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 (3)4.1.1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3)4.1.2监测断面的设置数量 (4)4.1.3监测断面的设置方法 (4)4.1.4采样点位的确定 (7)4.2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采样 (7)4.2.1确定采样频次的原则 (7)4.2.2采样频次与采样时间 (8)5地表水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8)5.1监测项目 (8)5.1.1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 (8)5.1.2监测项目 (9)5.2水和污水监测分析方法 (14)5.2.1水温 (16)5.2.1.1水温计法 (16)5.2.1.2颠倒温度计法 (16)5.5.2 色度 (18)5.5.2.1铂钻标准比色法 (19)5.5.2.2稀释倍数法 (20)5.5.3 臭 (20)5.5.3.1文字描述法 (21)5.5.3.2臭阈值法 (22)5.5.4 浊度 (25)5.5.4.1分光光度法 (26)5.5.4.2目视比浊法 (27)5.5.4.3便携式浊度计法 (29)5.5.5 透明度 (30)5.5.5.1铅字法 (31)5.5.5.2塞氏盘法 (31)5.5.6 pH值 (32)5.5.6.1玻璃电极法 (32)5.5.6.2便携式pH计法 (35)5.5.7 悬浮物 (36)5.5.8 电导率 (38)5.5.8.1便携式电导率仪法 (38)5.5.8.2实验室电导率仪法 (40)5.5.9 氧化还原电位 (42)5.5.10 溶解氧 (45)5.5.10.1碘量法 (46)5.5.10.2膜电极法 (51)5.5.10.3便携式溶解氧仪法 (54)5.5.11 高锰酸盐指数 (56)5.5.11.1酸性法 (57)5.5.11.2碱性法(A) (59)5.5.12 化学需氧量 (60)5.5.13 生化需氧量 (64)5.5.14 氨氮 (71)5.5.14.1纳氏试剂光度法 (72)5.5.14.2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 (73)5.5.14.3滴定法 (74)5.5.14.4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74)5.5.16 总氮 (74)5.5.17 总磷 (79)5.5.17.1离子色谱法 (83)5.5.17.2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83)5.5.17.3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 (84)1范围本建设方案主要针对水环境治理特别是黑臭水体治理的监测评估,主要包括江河、湖泊、水库的水质监测中如何设置各种监测断面、黑臭水体的定义及水环境治理监测评估中各监测指标的监测方法。
水质测试与监测活动方案
水质测试与监测活动方案一、背景介绍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而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确保用水安全,进行水质测试与监测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种水质测试与监测活动方案,以确保水质的安全可靠。
二、方案内容1. 目的与意义确保水质的安全和优良,保障人们用水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2. 测试方法(1)物理指标测试:包括水的颜色、悬浮物质、浊度、气味等指标的测试,可利用色差计、浊度计和气味检测仪等设备进行测试。
(2)化学指标测试:包括水的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总大肠杆菌群等指标的测试,可利用pH计、溶氧仪、COD仪和大肠杆菌计数器等设备进行测试。
(3)生物指标测试:包括水中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等的测试,可进行现场观察、采样并送回实验室进行鉴定。
3. 监测频率根据所监测的水体类型和重点区域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监测频率。
对于饮用水源地和水生态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建议至少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性的监测;对于日常供水范围内的水源点,建议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4. 监测范围和对象(1)监测范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等各类水体,确保全面监测与掌握水质状况。
(2)监测对象:包括水质监测站点、水源地、供水管网以及重点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口等,以及人们经常接触和使用的水源点。
5. 监测数据分析与报告(1)监测数据分析:将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绘制水质监测数据图表,以便更直观地了解水质的变化趋势。
(2)报告编制:定期编制水质监测报告,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与建议,供相关部门和公众参考和参考。
6. 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对于在监测过程中发现的水质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化和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7. 监测结果的利用根据监测结果,制订相关的水质改善与保护方案,加强水源地保护,优化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方案执行与监督1. 资金保障:确保水质测试与监测活动的顺利实施,需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包括设备采购、人员培训与工资支出等。
水体臭和味的测定方法
水体臭和味的测定方法一、概述臭和味是指被检水体可以闻到的气味和可以尝出的滋味,属于利用人的感官举行检验的感官性状指标,是人的嗅觉和味觉对水的感觉和体验。
自然水中臭和味主要由水中动植物的繁殖和死亡、有机物腐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而产生。
如湖泊水中蓝绿藻大量繁殖可产生草腥臭;腐殖质可产生霉臭;酚、石油等污染可产生特别的臭。
引起味的主要是无机物,例如,NaCl含量较高的水有咸味;含MgSO4及Na2SO4的水有苦味;铁盐含量过高的水有涩味;含CaSO4带微甜味;流经矾类岩层的水有酸味等。
清洁的自然水普通无臭无味,水有异臭异味可使饮用者厌恶而不肯饮用。
水有异臭异味是水质不良的标记之一,检验水的臭和味,可以初步判定污染物的性质和类别,同时对水处理效果及追查污染源具有参考意义。
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生活饮用水不得有异臭和异味。
二、测定办法臭和味的程度、大小很难用数量表示,只能通过感官检查后以适当的文字来描述其性质,按等级推断其强度。
表3-1为臭和味的强度等级。
表3-1 臭和味的强度等级注:须要时可用活性炭处理过的纯水作为无臭对比水对于臭和味均可采纳嗅气和尝味法,然后以适当的文字对等级、强度举行定性描述。
1.嗅气和尝味法该法分冷法和热法。
冷法为常温(20~90)下,取100ml水样置于250ml锥形瓶中,振荡后从瓶口嗅其臭,同时,取少量水放入口中(切勿咽下)尝其味,用适当的文字记录臭和味的性质。
可用无任何气味、芬芳气味、甜气味、化学药品气味(氯、酚、石油类、等)、植物气味、草腥臭、鱼腥臭、泥土臭、家畜臭、霉臭等词语描述臭的性质,力求贴切;可用正常、酸、甜、苦、涩、咸、麻、辣等描述味的性质。
再参考表3-1记录其强度等级。
热法是将上述三角瓶内水样加热至刚沸腾,立刻取下锥形瓶,待冷至约60℃时嗅臭和尝味,其性质与强度的记录同冷法。
2.嗅(味)阈值法(稀释倍数法)用无臭无味的水将水样稀释至分析人员刚刚嗅(尝)到臭(味)时的浓度,称为嗅(味)阈浓度,水样稀释到嗅(味)阈浓度时的稀释倍数,称为嗅(味)阈值。
环境监测技术教学设计
环境监测技术教学设计一、引言环境监测是指监测和评估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状态和变化,以及相关污染物和生物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文将设计一套环境监测技术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环境监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的常用方法和仪器设备;3. 能够运用环境监测技术进行环境状况评估和污染物检测;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环境监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介绍环境监测技术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环境监测的意义、监测对象和指标、采样与分析方法等内容。
实验演示:设置环境监测仪器的模型,进行实验演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环境监测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环境监测技术的常用方法和仪器设备理论讲解:介绍环境监测技术的常用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室内监测、遥感监测等,并介绍常用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使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进行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让学生亲自体验环境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
3. 环境状况评估和污染物检测理论讲解:介绍环境状况评估和污染物检测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以及评估结果的报告撰写等。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环境监测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4. 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培养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环境监测实践项目,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和分析工作,并在报告中展示团队合作结果。
创新设计: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环境监测技术的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法1. 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根据学生对真实环境监测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报告,评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案教案
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案教案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水体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后的排放水体。
地表水环境监测是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将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常见参数、监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掌握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常见参数、监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3. 了解地表水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三、教学内容1. 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常见地表水环境监测参数及其意义;3. 地表水环境监测的采样方法和实验室分析方法;4. 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5. 地表水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常见参数、监测方法和法律法规等内容;2. 实践操作:进行地表水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学习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考察学生对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常见参数、监测方法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地表水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水环境监测学》;2. 实验室设备:水采样器、传统水质分析仪器、高级仪器;3.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七、教学时长总计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学时,实验操作2学时。
八、教学步骤1. 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讲解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常见参数及其意义;3. 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的采样方法和实验室分析方法;4. 讲解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5. 介绍地表水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6. 进行实验室操作,进行地表水采样和实验室分析;7.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辅导;8. 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并进行评分。
臭和味的检测方法
1、目的清洁的饮用水应该没有可察觉的颜色。
土壤中存在的腐殖质成分常使水带有黄色,受工业废弃物污染造成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
原水呈现的颜色可能最先指示出有害成分的存在。
当饮用水出现显著颜色时,应该对其中颜色来源调查清楚。
本指导书采用铂—钴标准比色法测定水中的色度。
2、检测方法与依据铂—钴标准比色法 GB/T5750.4-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3、应用范围3.1 本法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中色度的测定。
3.2 测定前应除去水样中的悬浮物。
3.3 水样不经稀释,本法最低检测色度为5度,测定范围为5—50度。
4、原理用氯铂酸钾和氯化钴配制成与天然水黄色色调相似的标准色列,用于水样目视比色测定。
规定1mg/L铂[以(PtC16)2 –形式存在]所具有的颜色作为1个色度单位,称为1度。
即使轻微的浑浊度也干扰测定,浑浊水样测定时需先离心使之清澈。
5、仪器5.1 成套高型无色具塞比色管50mL。
5.2 离心机。
6、试剂6.1 铂—钴标准溶液:称取1.246g氯铂酸钾(k2PtC16)和1.000g干燥的氯化钴(CO C12·6H2O),溶于100mL纯水中,加入100mL浓盐酸,用纯水定容至1000mL。
此标准溶液的色度为500度。
7、分析步骤7.1 取50mL透明的水样于比色管中。
如水样色度过高,可取少量水样,加纯水稀释后比色,将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7.2 另取比色管11支,分别加入铂—钴标准溶液0mL,0.50mL,1.00mL,1.50mL,2.00mL,2.50mL,3.00mL,3.50mL,4.00mL,4.50mL和5.00mL,加纯水至刻度,摇匀,配制成色度为0度,5度,10度,15度,20度,25度,30度,35度,40度,45度和50度的标准色列,可长期使用。
7.3 将水样与铂—钴标准色列比较。
如水样与标准色列的色调不一致,即为异色,可用文字描述。
8、计算V1色度(度)= ——×500V式中:V——相当于铂-钴标准溶液的用量,mL;1V——水样体积,mL。
水中臭和味的测定操作规程
文件制修订记录
1、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用嗅气味和尝味法测定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源水的臭和味。
1.2本法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及其水水源中臭和味的测定。
2、操作方法
2.1仪器
2.1.1锥形瓶,250 mL。
2.2分析步骤
2.2.1 原水样的臭和味
取100 mL水样,置于250 mL锥形瓶中,振摇后从瓶口嗅水的气味,用适当文字描述,并按六级记录其强度,见表1。
与此同时,取少量水样放入口中(此水样应对人体无害),不要咽下,品尝水的味道,予以描述,并按六级记录强度,见表1。
2.2.2 原水煮沸后的臭和味
将上述锥形瓶内水样加热至开始沸腾,立即取下锥形瓶,稍冷后按上法嗅气和尝味,用适当的文字加以描述,并按六级记录其强度,见表1。
表1 臭和味的强度等级
3
GB/T 5750.4-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地表水体水质监测臭和味的测定学习指南(精)
国家职业教育-水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水环境监测》学习指南
《水环境监测》学习指南
任务臭和味的测定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1)地表水臭(味)测定的方法(定性描述法和臭阈值法);(2)臭和味的定义、来源及注意事项。
教学条件教材、方法标准、多媒体教室、视频资料
教学要求知
识
要
求
(1)了解臭和味的定义及来源;
(2)熟悉定性描述法测定臭强度的全过程,掌握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
(3)熟悉臭阈值法测定臭强度的全过程,掌握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
(4)了解臭(味)测定的注意事项。
技
能
要
求
(1)能掌握地表水臭(味)测定的两种方法—定性描述法和臭阈值法;
(2)能熟练运用定性描述法测定地表水的臭(味);
(3)能熟练运用臭阈值法测定地表水的臭(味);
(4)能正确处理数据并编写监测报告。
素
质
要
求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PPT学习教案
4.1.1.3 断面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顺直河段、 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急流、无浅滩处。
第2页/共41页
4.1 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
4.1.1.4 监测断面力求与水文测流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参数,实现水质监测与水量监测的结合。 4.1.1.5 监测断面的布设应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监测工作的实际状况和需要,要具有相对的长远性。 4.1.1.6 流域同步监测中,根据流域规划和污染源限期达标目标确定监测断面(见第7 章流域监测)。 4.1.1.7 河道局部整治中,监视整治效果的监测断面,由所在地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4.1.1.8 应急监测断面布设见第9 章。 4.1.1.9 入海河口断面要设置在能反映入海河水水质并临近入海的位置。 4.1.2 监测断面的设置数量,应根据掌握水环境质量状况的实际需要,考虑对污染物时空分布和变化规
监测垂线。 c. 湖(库)区若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网格法均匀设置监测垂线。 d. 监测垂线上采样点的布设一般与河流的规定相同,但对有可能出现温度分层现象时,应作水温、溶
解氧的探索性试验后再定。 e. 受污染物影响较大的重要湖泊、水库,应在污染物主要输送路线上设置控制断面。 4.1.3.10 选定的监测断面和垂线均应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认,并在地图上标明准确位置,
器)不能用采集的水样冲洗。
第13页/共41页
4.2 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采样
(8)测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时,水样必须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间,并有水封口。 (9)如果水样中含沉降性固体(如泥沙等),则应分离除去。分离方法为:将所采水样摇匀后倒入筒形玻
水体监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体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总结等科学探究能力。
3.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和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水体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目的2. 水质监测项目及指标3. 水质监测方法及仪器4. 水质监测报告撰写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水体污染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水体污染的现状。
(2)提问:为什么我们要监测水体?水体监测有哪些意义?2. 讲解水体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目的(1)介绍水体监测的定义和作用。
(2)阐述水体监测的目的,如:了解水质现状、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依据等。
3. 讲解水质监测项目及指标(1)介绍水质监测的主要项目,如: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等。
(2)解释各个监测项目的意义和作用。
4. 讲解水质监测方法及仪器(1)介绍水质监测的方法,如:现场测定、实验室分析等。
(2)介绍常用的水质监测仪器,如:pH计、溶解氧仪、浊度仪等。
5.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水质监测实验,如:测定水的pH值、溶解氧等。
(2)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及数据处理方法。
6. 水质监测报告撰写(1)介绍水质监测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内容。
(2)指导学生撰写水质监测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
7.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保护水资源。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水体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目的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 学生撰写水质监测报告的质量。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 水质监测仪器、实验器材等。
3. 校园内外的水体资源。
六、教学时间1课时注:本模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如采样、实验分析等。
3. 培养学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任务环境监测的分类和方法2. 土壤监测土壤污染及其危害土壤采样和预处理方法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3. 水质监测水质污染及其危害水质采样和预处理方法水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4. 空气监测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采样和预处理方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5. 噪声监测噪声污染及其危害噪声测量仪器和方法噪声评价指标和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进行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采样和测定实验。
3. 讨论:分析环境监测数据,探讨环境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环境监测案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监测》2. 实验器材:采样工具、分析仪器等3. 课件:环境监测相关图片、视频等4. 网络资源:环境监测相关网站、论文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发言、作业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对环境监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课时理论教学和16课时实验教学。
2. 教学计划:环境监测概述(2课时)土壤监测(4课时)水质监测(4课时)空气监测(4课时)噪声监测(4课时)综合案例分析(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土壤、水质、空气和噪声的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2. 教学难点:环境监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与解析。
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解决。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环境监测概述2. 第二周:土壤监测3. 第三周:水质监测4. 第四周:空气监测5. 第五周:噪声监测6. 第六周:综合案例分析九、教学措施1.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湖泊、河流、水库等自然水体以及人工建设的水体。
地表水的水质一直是重要的关注点,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为了保护和监测地表水的水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标和指标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首先需要确定监测的目标和指标。
监测目标可以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等不同方面的要求。
监测指标包括了水质的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物理指标等。
1. 化学指标: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总磷、总氮、氨氮、铜、镉、汞等物质的浓度。
这些物质的浓度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有机污染程度和重金属污染状况。
2. 生物指标:监测水体中的藻类、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这些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反映了水体的营养状态和生态状况。
3. 物理指标:监测水体的色度、浊度、pH值、温度和电导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透明度、酸碱程度、温度变化和盐度等情况。
二、监测方法和频率地表水水质监测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
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
1. 现场监测:使用便携式仪器进行监测,可以直接在采样点进行测量。
现场监测可以及时获取监测数据,并可针对特定情况做出调整。
现场监测常用于测量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等物理和化学指标。
2.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到的水样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实验室可以通过精密的仪器和化学试剂来测量水体的各项指标。
实验室分析可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并且可以扩展监测指标的范围。
监测频率是指监测的时间间隔和频繁程度。
监测频率的确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可以根据监测目标、水质状况和资源情况来进行选择。
通常,地表水水质监测需要定期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监测网络和站点选择为了全面监测地表水的水质状况,需要建立监测网络和选择监测站点。
监测网络的构建要考虑到地表水的流动特点和水体的分布情况。
通常,监测网络应覆盖不同地理区域、水体类型和环境状况。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地表水是指地表自然水体中的水,包括江河湖泊、水库、运河等。
地表水水质监测是为了保护和管理地表水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一、监测目标。
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首要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其次,还包括保护水生态环境,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监测目标的明确性是制定监测方案的基础。
二、监测内容。
地表水水质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水体的理化指标和生物学指标。
理化指标包括水质的透明度、浊度、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
生物学指标包括水中微生物、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三、监测频次。
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频次应根据监测目标和监测内容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重点保护水域,监测频次应该较高,而对于一般水域,监测频次可以适当降低。
监测频次的确定需要考虑到监测成本、监测数据的时效性等因素。
四、监测方法。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法包括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两个环节。
野外采样要求采样点的选择具有代表性,采样方法应当规范,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
实验室分析要求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分析设备和仪器的维护保养要到位。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评价。
监测数据的处理应当科学规范,要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监测数据的评价应当结合当地的水质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对水质状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六、监测结果应用。
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监测结果还应当用于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中,为改善水质状况提供技术支撑。
七、监测方案的完善与改进。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应当不断完善和改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应当加强监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地表水水质监测是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至关重要。
监测方案的制定需要明确监测目标和内容,确定监测频次和方法,科学处理和评价监测数据,充分应用监测结果,并不断完善和改进监测方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1)课程进度计划表(3)教案正文第1章绪论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课程性质、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课程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环境监测”以及如何才能学好“环境监测”;认识“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2.教学重、难点①环境监测的内涵与研究对象②环境监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③环境监测的研究方法3.教学方法、手段课内教学3个学时,以理论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教学。
4.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导航明确环境监测的内容监测环境标准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1)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撒、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
(2)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
(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4)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5)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一. 按监测介质分类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二. 按监测目的分类1. 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是指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
地表水体水质监测臭和味的测定电子教案(精)
《水环境监测》课程教案教学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1)能掌握地表水臭(味)测定的两种方法—定性描述法和臭阈值法;(2)能熟练运用定性描述法测定地表水的臭(味);(3)能熟练运用臭阈值法测定地表水的臭(味);(4)能正确处理数据并编写监测报告。
(1)了解臭和味的定义及来源;(2)熟悉定性描述法测定臭强度的全过程,掌握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3)熟悉臭阈值法测定臭强度的全过程,掌握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4)了解臭(味)测定的注意事项。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能力训练任务(1)定性描述法测定地表水臭(味);(2)臭阈值法测定地表水臭(味)。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学习并掌握地表水臭(味)测定的两种方法—定性描述法和臭阈值法。
难点:定性描述法和臭阈值法的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
教学方法、手段知识讲解:问题探究、现场教学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1.课前准备教师可通过QQ、微信等发布预习作业、答疑解惑、交流学习;学生可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知识点、案例等。
具体预习任务:(1)查阅资料,学习臭和味测定的国家标准;(2)简单描述臭和味测定的整个过程及注意事项;(3)分小组进行臭和味的测定准备,并拟出用品清单。
2.课堂学习(1)学习臭和味的定义、来源;(2)地表水臭(味)测定的常用方法;(3)学习定性描述法测定臭强度的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4)学习臭阈值法测定臭强度的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5)学习臭(味)测定的注意事项,并完成课堂习题。
3.总结评价(1)老师批阅预习作业,登记成绩后下发;(2)随堂提问抽查并完成检查课堂习题的完成项目三地表水体水质监测任务8 臭和味的测定1.水的臭(味)及测定方法1.1水的臭(味)(1)臭和味是一项感官性状指标,是人的嗅觉和味觉对谁的感觉和体验。
12、《水质调查》教学设计
12、《水质调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水质调查》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保护环境”的一个内容。
整节课以水质为线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明白水质好坏与水藻长势、人类健康、生态平衡息息相关。
在实验中探究,融入丰富的学生实践,寓教于乐中,使学生兴趣盎然。
教学前,先让学生分小组调查,通过学生对周围水质的变化情况和水污染的影响情况做相关的调查,旨在宣传环保并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课堂上设计了3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身边水质变化的情况,观察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研究水质变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存在着潜在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后,更会去保护水质,寻回一个纯净的环境。
本节课的亮点有三:能在实验中落实科学探究精神;能善用身边的科学素材;能课外拓展,进行污水处理厂的社会调查。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水的主要污染物,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指导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
2、指导学生学会用工具进行观察和实验,学会设计和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学会开展实地调查3、培养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形象的比喻以及学生的动手行动来深刻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学准备1、课件2、记录表、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课时:一节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水是生命之源!全球约有3/4的面积覆盖着水,其中97.3%分布在海洋,淡水只有 2.7%左右。
若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等水,陆地上淡水湖和河流的水量不到地球总水量的 1% 。
我们身边的水按照用途可分为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废水。
水质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也关系到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因此,水质调查势在必行。
二、实践探究,研读文本(一)活动一:制订调查方案参照书P78妍妍、彬彬他们的调查方案,学生分小组实地调查,并用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反馈调查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环境监测》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项目三地表水体水质监测项目学时20 教学单元任务8 臭和味的测定单元学时 2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通过前面几个项目的学习,掌握了水样采集和预处理、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生化需氧量、色度的测定;接下来,本项目将带领学生学习并掌握地表水臭(味)测定的两种方法—定性描述法和臭阈值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臭和味的定义及来源;(2)熟悉定性描述法测定臭强度的全过程,掌握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3)熟悉臭阈值法测定臭强度的全过程,掌握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4)了解臭(味)测定的注意事项。
2.能力目标:(1)能掌握地表水臭(味)测定的两种方法—定性描述法和臭阈值法;(2)能熟练运用定性描述法测定地表水的臭(味);(3)能熟练运用臭阈值法测定地表水的臭(味);(4)能正确处理数据并编写监测报告。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单元教学内容知识讲解:(1)地表水臭(味)测定的方法(定性描述法和臭阈值法);(2)臭和味的定义、来源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知识讲解:问题探究、现场教学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组织
形式
1.课前准备
教师可通过QQ、微信等发布预习作业、答疑解惑、交流学习;学生可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相关知识点、案例等。
具体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学习臭和味测定的国家标准;(2)简单描述臭和味测定的整个过程及注意事项;(3)分小组进行臭和味的测定准备,并拟出用品清单。
2.课堂学习
(1)学习臭和味的定义、来源;(2)地表水臭(味)测定的常用方法;(3)学习定性描述法测定臭强度的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4)学习臭阈值法测定臭强度的检验原理、测定步骤及结果表示;(5)学习臭(味)测定的注意事项,并完成课堂习题。
3.总结评价
(1)老师批阅预习作业,登记成绩后下发;(2)随堂提问抽查并完成检查课堂习题的完成情况;(3)点评并总结教学活动;(4)完成课后作业和预习下一个学习任务。
教学资源
设计教学场所(用√标记)
1.普通教室(√)
2. 多媒体教室(√)
3.理实一体教室()
4.实训室()
5.其它现场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材、视频资料
学习效果分析学习效果:经过前期预习和课堂教学,学生掌握效果良好。
存在问题:本任务未开展实训。
改进措施:进一步开展相关实验实训教学,使学生熟练完成地表水臭和味的测定。
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预习任务9总磷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