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13课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共32张PPT)
三、辛亥革命的结果
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 主专制政体结束。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 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你如何看待孙中山让出大总统职位?
——摘自凤凰网
1.这是孙中山高超的政治智慧
内容概括为: 否定君主专制 主权在民
体现了资产阶级 自由、民主权利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责任内阁 防止袁个人专权
目的:
企图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维护民主共和 制度(总理掌权,总统象征)。
评价: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 度的进步意义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 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 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相当于革 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十八星旗飘 扬于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在准备不充分的的情况地下发生。 胜利后推举旧军官黎元洪担任都督.黎在被迫的情 况下上任.黎的就职开创了由革命党、军界上流人 物与旧官僚结合起来的统治方式。
首义广场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因武 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 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1894-1912)。
2.这是孙中山高风亮节
3.这是孙中山误判了形势 4.还是力不从心,没有选择
5.其他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自由平等
第三章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
行使其统治权。
三权分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
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须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署之。”
责任内阁制
以上是《临时约法》原文的节录,请归纳其主要内容。
材料三: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一直主张革命成功后实行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评价《临时约法》。
进步性: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 专制的进步意义。 局限性:不能真正保护革命果实,最终被取代
小 结:
《 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中 华
主权在民
民
自由平等
国 内容 三权分立
临
时
责任内阁制
约
进步性: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法 》
评价
人教版必修一
有人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美国1787年宪 法的翻版,你认为呢?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一:“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来说,制定一部宪法、通 过法律将一些最基本的民主原则和理念固化为全社会成 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刚性规定,这不仅是反对旧制度、 巩固新政权的需要,而且是民主政治诉求的终极目 标。”
美国政体。 但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不得不实行责 任内阁制,在总统之下又设总理,扩大参议院的 权力。因此,袁世凯3月11日在北京就职临时大总 统,孙中山第二天便在南京公布《临时约法》。
——《南方周末》
革命党人有没有都照搬《美国1787年宪法》?请说明理由
没有全部照搬,一方面学习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 思想和美国部分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又根据中 国当时实际进行了修改,如责任内阁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共20张PPT)
二、革命过程
械起武 库义昌
军起年 占义 领发月 楚动 望,日 台当晚 军夜,
1911 10 10
1911 10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军武 政昌 府成 年
立 湖月 北
日
黎元洪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概况:
时间: 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
,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1912年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 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 果实被袁世凯窃 取了。
思考:袁世凯为何能窃夺革命胜利果实?
辛亥革 命是一 场失败 的革命
辛亥革 命是一 场成功 的革命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反清起义简表
时间
地点
领导
结果
1895年
广州
兴中会(孙中山)
计划泄露遭破坏
1898年
皖、赣、湘、 鄂等地
自立军(唐才常)
领导人被捕杀而失败
1900年
惠州
兴中会(郑士良) 弹尽援绝,被迫解散
1904年
长沙
华兴会
计划泄露遭破坏
四川保 路风潮
萍浏醴起义 武昌
第13课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 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 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 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内阁首辅
宰相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一级决策者(机构) 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物,不能制约皇权
皇帝
中书省 (丞相)
殿阁大学士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高度集权 + 繁杂政务
吏户礼兵刑工
奏章文书
防范丞相专权乱政
册封、 设奴儿干都司
战争(戚继光抗倭)
无有效手段
无有效手段
恢复贸易,维持和平 巩固统治 巩固统治
东南倭患基本解除 葡萄牙获得澳门居住权
荷兰占据台湾
阶级局限,错失海权
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 化交流,为中国版图的奠定具有重要意义。 内陆边疆 (边疆治理,民族关系)
鞑靼
隆庆和议 隆庆五年(1571年), 明朝封鞑靼首领俺答汗 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 边境贸易口岸。
---赵现海《内 敛的明代中国》
阶级局限,坐失良机!
材料2 明廷允许萄人祖借澳 门…是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 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 主要威胁,实行以防北方民族 为主这一民族政策的结果…… 明朝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 力,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 关的漫长边境线上,相继设 置……九个边镇…万历以前, 以防蒙古各部为主。 ——刘科学《从明朝中后期的 民族政策看萄牙殖民者窃占澳 门得退的原因》
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
数。
——《明史·胡惟庸传》
原因: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宰相权力过大,胡惟庸骄横擅权。
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社会动荡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课件 (共16张PPT)
定都天京 颁布纲领
1856
军事全胜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 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 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 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 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婚丧嫁娶 等事所需的费用,都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 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
1、极大的破坏了生产力
2、是一场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能领导近代民主 革命取得胜利
立竿见影
1、根本原因: (阶级)矛盾 2、过程: (1851)年:金田起义
(1853)年:定都 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 度 》
(1856)年:军事全盛
由盛转衰:(天京事变)
(1864)年:天京陷落
3、失败原因: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C 4.下列太平天国的诸项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
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严惩外国侵略者 C.洪仁玕《资政新篇》 D.反对封建统治
5.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
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
A 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太平天国
A.缺乏科学理论 B.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人人平等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天上有天国,地下有天国。天上地下同是神父天 国…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开创天国是也。
——洪秀全《钦定前遗诏圣书批解》
人间天国
从这段材料中,可以看出洪秀全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h太hxh平天国的前期斗争: 天津
太平天国大事记
1851 金田起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革命背景(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与同盟会。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虛。
2、革命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
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革命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定都南京。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要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历史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革命结局: 1912年3月,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表现:(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1)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5、历史功绩(1)性质: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①政治:(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和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D
同盟会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 要是指 (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 B、积极发动广大人民参加革命 C、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纲领指导 D、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
C
二、中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成立(辛亥革命的高 潮)
1、概况:时间、国都、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时间:1912年春 (2)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④⑤⑥
(3)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 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性 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 步意义。
思考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原则。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的两面手腕。
武装起义,……宣传组织工作。 (6)导火索:保路运动。 3、爆发:1911年10月
驱除鞑 虏,恢复 中华
核心
创立民 国
民族主 义
民权主 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制度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解决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的主要缺陷有 ( )①反帝目标不明确 ②反封建目标不明确③不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 ④土地 革命纲领不彻底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 大。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 性和妥协性。
(1)胜利理由: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 和自由的权利;
必修一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学习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衰历程的重大事件包括背景、过程、纲领、影响、意义。
识记〈〈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相关内容。
2.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民起义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进步性以及局限性。
3.学习分析〈〈天朝田亩制度》,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
【自主学习】一、背景1 .鸦片战争使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冲击了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 , 导致部分破产;鸦片输入连年激增,外流更为严重;各级官吏趁征收战费和赔款之机搜刮人民,腐败。
2.民族矛盾激化:列强加紧侵略,民族矛盾尖锐。
3 .思想基础:洪秀全创立 ,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
4.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特别提醒】太平大国运动的爆发是中外矛盾激化的结果,但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太平大国的斗争对象主要是清政府。
二、天国兴最1.兴起:年1月11日,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大国2 .发展:1853年定都,为拱卫都城进行和。
3军事上:1856年,太平军击溃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全盛。
政治上:颁布纲领性文件〈〈》。
4.转折:1856年,太平大国发生内江,史称。
5(1)为挽救危局,启用青年将领李秀成、陈玉成指挥军事。
(2)主持朝政并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
6.失败:1863年,在援和曾国藩三路大军围攻下,年,大京陷落,太平大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
三、结果、意义:1.结果:失败原因: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一一根本原因;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历史意义:①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②太平大国坚持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扫荡了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
③颁布的〈〈大朝大亩制度》表达了群众的理想追求,并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共66张PPT)
物质准备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准备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准备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分散的革命团体广泛建立,以及在
组织准备 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军事准备
物质准备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准备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准备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分散的革命团体广泛建立,以及在
➢探寻革命之源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探寻革命之源
思考1: 为什么非要推翻清政府?
革命必要性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 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 《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 就被勒索16亿多白银,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 财政收入的16倍。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同盟会的建立及意义
A.时间:
1905年
B.地点:
日本东京
C.成员组成: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D.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E.主要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
F.机关刊物: 《民报》
G.性质:
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H.意义: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有了统一的领导
政治: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
主义的侵略势力。
政治民主化
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 文化:
1.辛亥革命的功绩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
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
政治: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国体:主权在民,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 平等—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民权: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
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有选举 权和被选举权—保证真正民主 政体: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限制个 人专权 政府: 议会、责任内阁制—限制个人专权
影响:核心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以法律形式确
概括辛亥革命影响
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①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 君主专 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 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③ 打击了帝国主义 ④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⑤为中共革命提供了经验和继续革命的精 神、方法。
府军政大权、向革命派军事进攻 ② 帝国主义想革命派施压 ③ 革命派内部立宪派、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 孙中山实力弱小(无军队、经费、群众支持)
袁 世 凯
六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华 民国成立的 意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
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孙 中 山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1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族危
机加深(瓜分中国、辛丑条约) 2清末“新政”破产,加剧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4改良道路失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义和 团运动) 总之: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结 果,是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
三辛亥革命高潮
武昌起义: 过程—(由武昌—武汉三镇)
结果: ①湖北军政府政府成立——号 “中华民国” ②南方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 府独立,清政府土崩瓦解 ③帝国主义改变侵略策略:放 弃清政府,改扶植袁世凯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3.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推荐相关历史书籍、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小论文,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问题回答、讨论参与度等,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总字数:1011字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知识可能已有一些认识,但往往局限于表面,对运动的深层原因、过程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存在片面、主观的倾向,需要教师引导。
通过阅读原著,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能力,加深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4. �搜索并观看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影视作品,从不同角度了解这场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观看纪录片和影视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形成小组观点。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群众观点。
2.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增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责任感。
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
1912年
宣统帝退位
袁世凯和北洋将领 在就任宣誓仪式上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
表现:A对袁世凯妥协 帝国主义B支对持帝袁国世主凯 义抱有幻想 立宪派和C旧不官敢僚发乘动机进人攻民群众等
D.是中国彻底的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 中潘公展主要强调辛亥革命“反帝的意义”,即赞扬辛 亥革命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性质。
【对点训练】
2.台湾史学界多数学者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 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 一观点的是导学号 ( )
A.结束了封建制度
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l900年后,
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
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
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
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对点训练】
2.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
民族危机加深; 清政府腐败无能
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 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 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 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 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立宪派 普通民众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13课 辛亥革命
[拓展延伸] 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 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 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名家论史] 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史料: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 打倒皇帝的伟大意义。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 导读: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 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酝酿 (1)军事起义: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 革命进入高潮。 湖北新军 (2)革命党人深入____________中做宣传组织工作。 (3)有利条件: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起义,湖北防 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 果断起义,占领武昌。
1.条件
新政
(1)经济基础:清末“________”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
资本主义的发展。
留学教育
(2)阶级基础:新式章学炳堂麟的勃兴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 使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自。由平等 (3)思想基础:__________、陈天华、邹容等人大力宣传资
产阶级中革国命同时盟期会的天赋人权和____________学说。 (4)组织基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
③特别规定实行 责任内阁制 。
资产阶级
【预习评价】
1.(判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
( ×)
2.(判断)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共和制。
()
3.(思考)《中否华定民君国主临专时制约制法度》,颁维布护的民根主本共目和的政是体什。么?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共66张PPT)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2.爆发: (1)时间: (2)主力: (3)结果: (4)影响: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2.爆发: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 (3)。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探寻革命之源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探寻革命之源
思考1:
为什么非要推翻清政府? 革命必要性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 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 《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 就被勒索16亿多白银,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 财政收入的16倍。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9日 归纳结论: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思考1: 为什么非要推翻清政府? 思考2: 推翻已有的政权需不需要作充分的准备? 需要哪些方面的准备? 革命必要性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思考1: 为什么非要推翻清政府? 思考2: 推翻已有的政权需不需要作充分的准备? 需要哪些方面的准备? 革命必要性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思考1: 为什么非要推翻清政府?
革命必要性
思考2: 推翻已有的政权需不需要作充分的准备? 需要哪些方面的准备? 革命可能性 思考3: 那又为什么偏偏发生在辛亥年? 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 革命偶然性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 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 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太平天国运动》上承鸦片战争的民族危机而出现 又开启了近代辛亥革命的新篇章。
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
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8道选择题。
山东出过一道选择题。
具体题目是1.(2010·山东文综·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解析】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
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
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这些是历史的倒退。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接下来,根据刚才时空角度的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2)、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识记重大事件。
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3)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和历史文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太平军将士的革命精神
认识到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3、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案
(1)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
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课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而《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的思想结晶并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确定依据:高一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缺乏完整的的分析和理解。
突破方案:通过对永安建制、《天朝田亩制度》相关材料的阅读以及天京变乱的讲解来分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图示教学法。
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或材料,比较有针对性。
(3)情境教学法:高一学生基本是9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如果编设一些传统形式的情景很难真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
考虑到这个因素,我特地从网络上选取了一个非常流行的动漫——“小破孩”。
本课通过《小破孩从军记》的方式将太平天国的历史与小破孩的从军史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将之穿插到教学中。
创设情境,使得本来理论性较强的《天朝田亩制度》,因为小破孩的经历和疑问而变得鲜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高涨了。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学法指导:
主要有问题探究法、比较归纳法、情境教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展示当前三农问题的相关图片,并说明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的主体。
到了近代,因为时代的变化,农民运动也被赋予了新的特点。
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太平天国运动。
由此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从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入手,并以图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授:
新课讲授主要采用情境营造法和问题探究法。
通过创设四个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一、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
通过情境一:小破孩自述生活的转折以及结合相关的材料引出问题探究一:为什么小破孩的人日子更难过了?也就是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小破孩生活的转折,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情境,并且结合相关的材料,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
二、太平天国的经过
通过情境二:小破孩的自述我的军事生涯,引出问题探究二:小破孩的军事生涯中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由此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并通过展示表格、地图、曲线、图片等具体讲述。
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本目主要采用图示法,在图中标出太平天国初期的一些主要年代及事件。
并重点强调永安建制,说明了这个新生的农民政权一开始就依照旧的封建制进行内政建设→农民阶级之局限设计意图:用图示法使得太平天国的兴起变得一目了然,学生更容易接受,也较容易记忆。
2、军事全盛:
本目内容只要求学生了解即可,因此主要采用表格及地图的方式展示。
3.太平天国的衰败(1)、湘军、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首先在这里要给学生指出:湘军、淮军的出现及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的原因是因为清政府八旗制度的衰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
(2)天京变乱
这一目主要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及图片,说明其原因是因为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腐朽思想滋长,导致内部矛盾尖锐。
通过展示天国一些材料与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这次变乱由农民的局限性造成的。
过程的讲解则主要采用图示法,简洁明了。
变乱造成的影响是造成元气大伤,几乎是“朝中无将”;洪秀全被迫起用年轻将领。
设计意图:图示法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视觉刺激,帮助学生记忆。
图片的展示则加深印象。
(3)重建领导核心这部分简单讲解即可。
4、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运动失败了。
三、军事纲领:
通过情景三:小破孩自述我的困惑。
引出问题探究三:农民态度转变让小破孩感到困惑,你们来帮帮小破孩,农民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呢?后来又重新开始交租交税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能实现吗?《资政新篇》又有哪些新内容?农民为什么不明白?从而导出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然后分别通过材料,讲述这两个纲领的目的、内容及评价并指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局限性的另一个表现。
最后,通过一个探究题:有人认为,《资政新篇》在经济纲领上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否定。
试谈谈你的看法的讨论巩固对两个纲领的认识。
四、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通过情境四:小破孩的思索,引出问题探究四:作为21世纪的我们,你觉得小破孩的这段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思考和总结完全正确吗?你的总结是怎么样的?讨论之后,得出评价。
五、课堂小结:
本课讲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直至最后失败,所以,小结采用坐标图以及播放视频的形式,使学生对本课的线索能整体把握。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结合板书,自主归纳,即可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当然还要布置一下课后巩固的作业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还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