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合集下载

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2020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与分级3.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支气管哮喘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及控制水平分期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肺炎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肺结核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8.预防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和分类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并发症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慢性呼吸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心力衰竭要点:1.基本病因与诱因2.病理生理3.临床分型4.心力衰竭分期及心功能分级细目二:急性心力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细目三:慢性心力衰竭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心律失常要点:1.发生机制2.心律失常的分类3.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细目五:快速性心律失常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心电图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1.定义和病因2.临床表现3.心电图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八:原发性高血压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血压分级及危险分层)6.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9.预防细目九: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要点:1.危险因素2.西医分型3.冠心病一级与二级预防细目十:心绞痛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一:心肌梗死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8.预防细目十二:心脏瓣膜病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三:病毒性心肌炎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胃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机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慢性胃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机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消化性溃疡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变化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胃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及转移途径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肝硬化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原发性肝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溃疡性结肠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上消化道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尿路感染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急性肾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细目五:慢性肾衰竭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肾功能分期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细目一:缺铁性贫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再生障碍性贫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四:急性白血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医学|教育网搜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细目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辨证论治细目二:亚急性甲状腺炎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糖尿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及分类4.并发症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6.诊断与鉴别诊断7.西医治疗8.中医辨证论治9.预防细目四: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要点:1.水、钠代谢失常(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2.钾代谢失常(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3.常见酸碱平衡失调(一)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诊断及治疗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细目一:类风湿性关节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系统性红斑狼疮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四:脑血栓形成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脑栓塞要点:1.西医病因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六:腔隙性梗死要点:1.西医病因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七:脑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八:蛛网膜下腔出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九:血管性痴呆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Alzheimer病要点:1.西医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十一:帕金森病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5.诊断及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细目一:急性中毒总论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原则细目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要点:1.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细目三: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要点:1.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细目四: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要点:1.病因与中毒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第十单元内科常见危重症细目一:休克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2.休克分类3.中医病因病机4.临床表现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二:中暑要点:1.病因、2.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诊断及鉴别诊断5.治疗第十一单元肺系病证细目一:感冒要点:1.感冒的概念2.感冒的病因病机3.感冒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感冒的辨证论治细目二:喘证要点:1.喘证的概念2.喘证的病因病机3.喘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喘证的辨证论治第十二单元心系病症细目一:不寐要点:1.不寐的概念2.不寐的病因病机3.不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不寐的辨证论治细目二:厥证要点:1.厥证的概念2.厥证的病因病机3.厥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厥证的辨证论治第十三单元脾系病症细目一:痞满要点:1.痞满的概念2.痞满的病因病机3.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痞满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腹痛要点:1.腹痛的概念2.腹痛的病因病机3.腹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腹痛的辨证论治细目三:泄泻要点:1.泄泻的概念2.泄泻的病因病机3.泄泻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泄泻的辨证论治细目四:便秘要点:1.便秘的概念2.便秘的病因病机3.便秘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便秘的辨证论治第十四单元肝系病症细目一:胁痛要点:1.胁痛的概念2.胁痛的病因病机3.胁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胁痛的辨证论治细目二:积聚要点:1.积聚的概念2.积聚的病因病机3.积聚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积与聚主症特点与病机异同5.积聚的辨证论治细目三:鼓胀要点:1.鼓胀的概念2.鼓胀的病因病机3.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鼓胀的辨证论治细目四:眩晕要点:1.眩晕的概念2.眩晕的病因病机3.眩晕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眩晕的辨证论治第十五单元肾系病症细目:水肿要点:1.水肿的概念2.水肿的病因病机3.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水肿的辨证论治第十六单元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一:郁证要点:1.郁证的概念2.郁证的病因病机3.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郁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血证要点:1.血证的概念2.血证的病因病机3.血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血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三: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病因病机3.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痰饮的辨证论治细目四:自汗、盗汗要点:1.自汗、盗汗的概念2.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3.自汗、盗汗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细目五:内伤发热要点:1.内伤发热的概念2.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3.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细目六:虚劳要点:1.虚劳的概念2.虚劳的病因病机3.虚劳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虚劳的辨证论治第十七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细目一:痿证要点:1.痿证的概念2.痿证的病因病机3.痿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痿证的辨证论治细目二:腰痛要点:1.腰痛的概念2.腰痛的病因病机3.腰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腰痛的辨证论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衰竭7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衰竭72例

心病 并呼 吸衰 竭 6 1例 , 性 中毒 并 呼 吸 衰竭 3例 , 急
中 圈分 类 号 : 53 8 R6 .
文献 标 志 码 : B
脑 血 管意 外并 呼 吸 衰竭 6例 , 其他 2例 。对 照 组 5 0 例, 3 男 1例 , 1 女 9例 ; 龄 3 年 7~7 2岁 ; 均 病 程 平
到 3 .3 , 降率 5 .0 , 明丹 参 有 力 地 抑 制 42% 下 42% 说 了第二 相 聚集过 程 , 可 以说 是 丹 参 抑 制 了 血 小板 也
血 小板 聚 集 率 的 变 化 , 现 ( 发 P值 均 <0 0 ) A G .1 , G 下 降率为 5 .5 ; G 降率 为 5 .0 , 统计 04 % A G 下 42% 在
通 过 本 实验 可 以 看 出 , 参 在 试 管 内 的抗 血 小 丹 板 作用 是 明显 的 , G l A G A G 和 G 5中 以 A G 下 降 更 G5
为明显 。根据 血小 板 的病 理 生 理 特 性 , 当致 聚 剂 浓
[ ] 玉 隆 , 若 . 同剂 量 阿 斯 匹林 抑 制 血 小 板 聚 集 功 能 时 1丛 张 不 效 的探 讨 [] 中 华 医 学 检 验 杂 志 ,9 82 (1 :6.6 . J. 19 ,15 )2 325 [ ] 永 炎 , 明 富 , 锡 孟 . 医 内 科 学 [ . 海 : 海 科 2王 李 戴 中 M] 上 上
维普资讯
中 医研 究 20 06年 l 第 l 0月 9卷 第 l 0期
T M R sO t e 0 6V 11 0 1 C e .c0 r 0 0.9N .0 h 2
的明显抑 制 , 通过 t 检验 的方 法 , 计 处理 加药 前后 统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呼吸系统疾病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呼吸系统疾病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呼吸系统疾病一、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1、中医病机:外邪侵袭,肺脏虚弱,脾虚生痰,肾气虚衰;2、表现:咳嗽、咯痰、喘息或气促。

发作时有广泛湿啰音和哮鸣音。

长期发复→肺气肿;每年发病累计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

3、分期:颁发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4、西医治疗,急性发作期首要治疗是――控制感染→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5、中医治疗风寒犯肺――三拗汤加减;风热犯肺――麻杏石甘汤加减;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桑白皮汤;寒饮伏肺――小青龙汤;肺气虚――补肺汤;肺脾气虚――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肺肾阴虚――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

二、支气管哮喘(哮病)1、发病机制:(1)体液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2)气道慢性炎症――哮喘的本质;(3)气道高反应性――共同病理生理特征;(4)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

2、中医病机宿根――宿痰伏肺;病变脏腑: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密切相关。

3、表现特征: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持续状态:哮喘持续24小时;发作时X线:可见两肺透光度增加;4、西医治疗(1)β2受体激动剂――首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沙美特罗,福莫特罗;(2)茶碱类(氨茶碱)――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细胞内的cAMP浓度,具有气道纤毛清除功能、抗炎和免疫调节;(3)抗胆碱药――阻断气道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4)激素――抑制炎症细胞趋化、细胞因子的生成、炎生介质的释放,减少组胺的形成。

5、中医治疗寒哮――射干麻黄汤;热哮――定喘汤;肺虚――玉屏风散;脾虚――六君子汤;肾虚-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三、肺炎(咳嗽、喘证、肺炎喘嗽)(一)病因病理1、病因(1)细菌性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军团菌。

克雷伯杆菌肺炎――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2)病毒性肺炎――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比例高90%;(3)支原体肺炎;(4)真菌性肺炎;(5)肺炎衣原体肺炎;(6)非感染性肺炎:放射性肺炎;吸入性肺炎;2、病理肺炎链球菌肺炎病理改变分期: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二)中医病机:病位在肺,与心、肝、肾关系密切(三)表现:1、细菌性肺炎(1)肺炎球菌肺炎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咯铁锈色痰;呼吸困难→休克肺中毒肺;肺实变时有叩浊、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并发症少见。

内科学: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内科学: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氧耗量↑ 发热 寒颤 抽搐 呼吸困难



缺氧 加重


『发病机制』
2. 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血气异常 酸碱、电解质异常
代 偿
各系统 器官反应
失 代 偿
二 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一)缺O2和CO2潴留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PaO2↓ 急性:断O2 10~20s,抽搐、昏迷;4~5min不可逆损害 逐渐缺氧:轻 PaO2 50~60mmHg 注意力、定向力、智力↓
3. 按病理生理分:泵衰竭(神经肌肉病变)/肺衰竭(呼吸 器官病变引起)
『发病机制』
1. 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2. 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发病机制』
1. 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1)肺通气功能不足(hypoventilation)
(2)弥散障碍(diffusion abnormality)
气管-支气管 炎症、痉挛、肿 瘤、异物引起气 道阻塞,或伴有 通气/血流比例 失调,发生缺氧 和CO2潴留
『病因』
1. 呼吸道阻塞性疾病 2. 肺组织病变 3. 肺血管疾病 4. 胸廓胸膜病变 5. 神经系统及呼吸肌肉疾病
肺炎、肺结核、肺 气肿、弥漫性肺纤维 化 、 肺 水 肿 、 ARDS 、 矽肺等,引起肺泡减 少、有效弥散面积减 少、肺顺应性减低,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导 致 缺 体交换通过弥散过程实现 气体弥散量的决定因素
弥散面积 肺泡膜的厚度和通透性 气体和血液接触的时间 气体分压差
(2)弥散障碍
❖肺气肿肺泡破坏→ 弥散面积↓
❖ 广泛肺组织破坏纤维化
❖ 间质肺水肿
肺泡膜厚度↑
❖ 肺泡渗出物增多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1-11-02T09:20:48.1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3期供稿作者:庞慧丽[导读] 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发绀、哮鸣音等症状、体征消失血气指标正常庞慧丽(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 154211)【中图分类号】R2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3-0427-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180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综合疗法。

结果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总有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衰竭,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者,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呼吸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呼吸衰竭为一种功能性疾病, 由影响肺功能的多种病理情况所致,这些病理改变使得患者的肺功能不能维持正常的氧分压或排出二氧化碳,是许多危重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

在危重症病房中约有1/3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

随着中医急症工作的进展, 呼吸衰竭的治疗也由单一的西医治疗转为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180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单纯西医治疗相对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选取呼吸衰竭患者共180例,其中男102例,女78例, 年龄37-85岁,平均年龄56.2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8.5年;诊断标准按照叶仁高主编的全国第六版高等院校教材《内科学》中关于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其中肺心病并呼吸衰竭118例,急性中毒并呼吸衰竭40例,脑血管意外并呼吸衰竭12例,其他10例。

1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90例,对照组90例。

两组在年龄、病程、性别等一般指标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衰竭180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衰竭180例分析
粘 膜 不 受损 害 。治 疗组 的 患 者在 西 医治疗 上 采取 与对 照组 相 同 情 存在 较大 差 异 , 因而 这种 治疗 方法 存 在较 大 的争议 。 对 呼 吸衰 的方法 , 中 医 治 疗 采 用 自拟药 方 : 炙甘草 8 菖蒲 l O g 、 全 瓜 萎 竭 的患 者进 行 一段 时 间的机 械 通气 ,有 助 于 患者 能 够成 功 度过
况 汇报 如 下 。 1 资料 与 方 法
导原则》 进 行 疗 效 的 判定 , 治 疗 效 果 良好 : 血气指标正常 , 哮 鸣 音、 发绀、 咯痰 、 咳嗽 、 呼吸 困难 等体 征 消 失 ; 治 疗 有效 : 血 气 指 标
1 . I 一 般 资 料 :我 院 自 2 0 0 8 年 6月 至 2 0 1 0年 6月 共 收 治 1 9 0 开 始逐 渐 好 转 , 哮 鸣音 、 发绀 、 咯痰、 咳嗽、 呼 吸 困难 等 体 征 开 始
中西 医结合治 疗 呼 吸衰竭 1 8 O例分 析
侯俊 荣 ’

要: 目的 : 探讨 中西 医结 合进 行 呼吸 衰竭 治 疗的 效果 。方 法 : 我院 自 2 0 0 8 年6 月 ̄2 0 1 0 年6 月共 收 治 1 9 0 例 呼 吸 衰竭 患 者 , 将 患者 分 成 对 照组 和 治疗 组 , 前 者 采 取 西 医方 法 治 疗 , 后 者 采 用 中西 医结 合 方 法 治 疗 。结 果 : 治疗 结 果 显 示 , 中 西 医结 合 治 疗有 效 率 为 9 2 . 1 %, 单独 采 用 西 医治 疗的 有效 率 为7 5 %, 二者 之 间差 异显 著 。 结论 : 对 于 呼吸 衰竭 患者 , 采 用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的 方法 效果 明显 , 可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单选题]1.类癌综合征的表现不包括A.高钙血症B.皮肤潮红C.水样腹泻D.阵发性心动过速E.哮鸣样支气(江南博哥)管痉挛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类癌综合征表现为哮鸣样支气管痉挛、阵发性心动过速、水样腹泻、皮肤潮红等。

掌握“肺癌病因病理及分类、中医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5.关于肺癌的中医病因论述不正确的是A.正气虚损B.痰浊聚肺C.禀赋不足D.烟毒内蕴E.邪毒侵肺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肺癌的中医病因包括正气虚损、痰浊聚肺、情志失调、烟毒内蕴、邪毒侵肺等。

掌握“肺癌病因病理及分类、中医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6.发现肺癌的最基本的检查是A.胸部X线检查B.痰脱落细胞学检查C.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D.癌标志物检测E.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胸部X线检查:是发现肺癌的最基本方法。

痰脱落细胞检查是诊断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

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利用肿瘤细胞摄取放射性核素的数量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对肿瘤进行定位、定性诊断。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肺癌的主要方法,对确定病变性质、范围,明确手术指征与方式有一定帮助。

此题问发现肺癌的最基本的检查,选A。

掌握“肺癌病因病理及分类、中医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7.中医学称为“息贲”的是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B.支气管哮喘C.肺炎D.肺结核E.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属中医学“肺癌”、“肺积”、“息贲”等范畴。

掌握“肺癌病因病理及分类、中医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知识点。

[单选题]8.不属于肺炎链球菌肺炎病理改变分期的是A.充血期B.红色肝变期C.灰色肝变期D.消散期E.吸收期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呈大叶性或肺段性分布。

病理变化可分为四期:早期为充血期,表现为肺组织充血、扩张、水肿和浆液性渗出;继而为红色肝变期,肺泡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及红细胞的渗出;进而为灰色肝变期,大量白细胞纤维蛋白渗出;最后为消散期,纤维蛋白性渗出物溶解、吸收,肺泡重新充气。

对新世纪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衰竭》的几点商榷

对新世纪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衰竭》的几点商榷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

15(1)如“m越矿胁i加n胁也谢cDZ妇℃99对新世纪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衰竭》的几点商榷李楠(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内科教研室,海南海口570102)[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衰竭;规划教材[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237(2009)Ol珈99旬2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第1版)目前正在我院使用,作为规划教材,其内容之严谨性、先进性与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发现该书部分章节存在内容杂乱无章、基本概念不清等一些问题。

本文参考《内科学》¨-仅就“呼吸衰竭(简称‘呼衰’)”一章中存在的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一些看法,与同道一起探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1发病机制与病理存在的问题1.1通气不足此段中将肺泡氧分压(PAo:)写作“Pao:”,肺泡二氧化碳分压(P^co:)写作“Paco:”;从而与动脉血氧分压(Pa0:)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混为一谈。

1.2混淆了“肺动一静脉样分流”与“肺内动一静脉解剖分流”肺动一静脉样分流,又称功能性分流,是指因肺部病变,如肺泡萎缩、肺炎、肺不张、肺水肿等引起病变部位的肺泡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值减小,部分未经氧合或未经充分氧合的静脉血通过肺泡的毛细血管或短路流入动脉血中,导致Pa0:降低。

而肺内动一静脉解剖分流,又称真性分流,常见于肺动一静脉瘘,肺动脉内的静脉血未经氧合直接流入肺静脉,导致Pa0:降低,是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特例。

不难看出,两者的机制并不相同。

故而教材中之发病机制(4)该以“肺内动一静脉解剖分流增加”为小标题,若用“肺动一静脉样分流”为小标题,显然是将本该属于发病机制(3)的部分内容错位,标题与内容不一致,使学生对基本概念产生错解,不利于学[收稿日期]2008舶_30[作者简介]李楠(1965-),女,河北井陉人,副教授,硕士。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练习题及答案解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要点:西医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分级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西医治疗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其他临床表现症状:慢性咳嗽咳痰(呼气性)呼吸困难喘息胸闷体征:叩诊:过清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分级:0级:高危Ⅰ级:轻度Ⅱ级:中度Ⅲ级:重度Ⅳ级:极重度并发症: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肺功:检查重点--肺功能 FEV1/FVC<70%。

胸部X线、胸部CT、血气。

拓展:肾上腺素受体:α、β。

胆碱能受体:M、N 。

胆碱能受体的分布及效应图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表胆碱能神经拟似药拮抗药1.直接激动胆碱受体的药物 1.直接阻断胆碱受体的药物M,N受体激动药(卡巴胆碱)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M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N1受体阻断药(美加明)N受体激动药(烟碱)N2受体阻断药(筒箭毒碱,琥珀胆碱)2.抗胆碱酯酶药 2.胆碱酯酶复活药(氯解磷定)续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拟似药拮抗药1.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 1.直接阻断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α1,α2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α1,α2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α1受体激动药(去氧肾上腺素)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α2受体激动药(可乐定)α2受体阻断药(育亨宾)续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拟似药拮抗药β1,β2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β1,β2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β1受体激动药(地诺帕明)β1受体阻断药(阿替洛尔)β2受体激动药(羟甲叔丁肾上腺素)β2受体阻断药(布他沙明)α1,α2,β1,β2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2.间接作用的拟似药(麻黄碱) 2.其他机制(利血平)诊断西医治疗:支气管扩张剂(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茶碱类-特点:心源性哮喘);祛痰药;糖皮质激素。

呼吸衰竭教案(内科学-五年制-第七版-大学授课教案--呼吸内科)

呼吸衰竭教案(内科学-五年制-第七版-大学授课教案--呼吸内科)

山东大学教案编号:课程呼吸内科学教师职称副主任医师学时2学时山东大学教案纸第1 页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

二、掌握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意义。

三、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各种原因致肺通气、换气障碍→缺氧和/或CO2潴留→一系列临床表现。

一、标准及分型:动脉血氧分压(PO2)<60mmHg动脉血CO2分压(PCO2)>50mmHgI型有缺氧,无CO2潴留:II型有缺氧和CO2潴留。

根据起病可分急性、慢性(病因和治疗多不同)。

二、病因:参与呼吸运动任一环节障碍都会导致的呼吸衰竭,主要有:1、呼吸道阻塞性病变:如COPD、哮喘。

2、肺组织病变:肺炎、肺水肿。

3、肺栓塞;4、胸廓和胸膜病变;气胸。

5、神经中枢、传导或呼吸肌病变:重症肌无力。

重点介绍慢性呼吸衰竭一、病因:主要是慢性支气管-肺疾病所致,也有胸廓肌肉等病变者。

→→→→→→→三、表现:1、呼吸困难:多数有主观感觉呼吸费力,同时在频率、节律、幅度方面变化。

2、紫绀:主要与还原Hb含量、肤色、血循环情况有关。

3、精神、神经症状:CO2潴留是先兴奋后抑制;缺氧多为智力和定向障碍。

肺性脑病:表现多种多样,精神症状、嗜睡、昏睡、最后昏迷。

山东大学教案纸第2 页诱因:呼吸衰竭急性加重、高浓度给氧、使用镇静剂不当。

机制:酸中毒和CO2潴留的程度和速度主要,其它有缺氧、脑动脉硬化等。

4、心血管系统症状:CO2潴留和缺氧混合作用表现不一。

5、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后期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6、原发病表现。

四、诊断:动脉血气分析是最好检查措施。

五、治疗:(一)通畅气道:关键措施。

具体方法依病人而异,包括清除分泌物(抽吸)、鼓励咳嗽排痰、药物化痰、物理刺激排痰(拍背)、体位引流、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解痉平喘、雾化吸入、纤支镜吸痰(严重者)等。

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为

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为

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为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使得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受到影响,严重影响了机体的生理功能。

呼吸衰竭的诊断需要根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下面将介绍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1. 呼吸困难,患者在休息或运动时均出现呼吸困难,甚至休息时也需额外辅助呼吸。

2. 发绀,患者出现口唇、指甲床、面部等发绀现象。

3. 意识改变,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神志不清等症状。

4. 全身症状,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二、动脉血气分析。

1. 低氧血症,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60mmHg。

2. 高碳酸血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45mmHg。

3. pH值改变,动脉血pH低于7.35。

三、肺功能检查。

1. 肺活量降低,患者肺活量明显降低。

2. 气道阻力增加,患者气道阻力明显增加。

3. 肺顺应性下降,患者肺顺应性明显下降。

四、影像学检查。

1. 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部浸润、肺水肿等表现。

2. 肺部CT检查,显示肺部实变、间质纤维化等表现。

五、心电图检查。

1. 心电图改变,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改变。

六、其他检查。

1. 血氧饱和度,低于90%。

2. 肺动脉楔压,升高。

综上所述,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以便尽早发现呼吸衰竭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也能让患者对呼吸衰竭的诊断有更清晰的了解,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也希望相关医疗机构能够加强对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造福更多的患者。

《内科学呼吸衰竭》课件

《内科学呼吸衰竭》课件
呼吸衰竭按动脉血气分类可分为I型呼吸衰竭和II型呼吸衰竭。I型呼吸衰竭即低氧 性呼吸衰竭,血气特点是PaO2<60mmHg,PaCO2降低或正常;II型呼吸衰竭 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特点是PaO2<60mmHg,PaCO2>50mmHg。
呼吸衰竭的分类
01
急性呼吸衰竭
由于某些突发的致病因素,如 严重肺疾病、创伤、休克等, 导致肺通气或换气功能迅速出 现严重障碍,机体在短时间内 出现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的
心脏疾病
呼吸衰竭时,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 起心肌损伤、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肾脏疾病
呼吸衰竭时,缺氧和酸中毒可引起肾功 能不全、尿毒症等肾脏疾病。
呼吸衰竭的预后情况
轻度呼吸衰竭
预后较好,及时治疗可完全恢复。
重度呼吸衰竭
预后较差,死亡率高,即使治疗也可能无法 完全恢复。
中度呼吸衰竭
经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可恢复,但部分患 者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其他治疗
如肺康复治疗、心理支持等,以帮助患 者更好地应对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的预防措施
控制慢性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这 些疾病是导致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
之一。
戒烟
吸烟会损害肺部功能,戒烟可以降 低呼吸衰竭的风险。
避免空气污染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污染的环境 中,如工业区、交通繁忙区等。
健康饮食和运动
慢性呼吸衰竭
由于基础疾病较重或反复发作,预后较差, 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
THANKS
紫绀
由于缺氧导致皮肤、粘膜呈现 青紫色。
循环系统症状
心悸、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 。
呼吸困难
呼吸急促、浅快,甚至出现呼 吸窘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氧耗量
氧耗量增加是加重缺氧的原因之一。发热、呼吸困难、寒战和抽 搐均增加氧耗量。寒战耗氧量可达500mL/min;严重哮喘,随着 呼吸做功的增加,用于呼吸的氧耗量可达到正常人的十几倍。氧 耗量增加,肺泡氧分压下降。故氧耗量增加的患者,若同时伴有 通气功能障碍,会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
上述原因引起肺的通气不足、弥散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 调、肺动-静脉样分流等病理变化,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引起肺、心、脑、肝、肾等多脏器缺氧,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和代 谢紊乱。慢性呼吸衰竭常在数日或更长时间内缓慢发生(如 COPD),机体相应产生一系列代偿反应,早期表现为I型呼吸衰竭, 病情进一步发展,导致II型呼吸衰竭。
第六节 呼吸衰竭
卢老师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 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 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 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等。确诊需做动脉血气 分析,在海平面正常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无异常血液分流 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 (PaCO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 致低氧因素,即称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
(2)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急性缺氧可抑制呼吸中枢或致呼吸骤停。低氧血症对呼吸的影响远较二氧化 碳潴留的影响为小。一般当PaO2<60mmHg时,才会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 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增加通气。若缺氧程度缓慢加重, PaO2<30mmHg时,则表现出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二氧化碳是强有力 的呼吸中枢兴奋剂,吸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使PaCO2增加,PaCO2每 增加ImmHg,则通气增加2L/min。而当PaCO2>80mmHg时,则对呼吸 中枢产生抑制和麻醉效应。此时呼吸运动要依靠PaC2降低对外周化学感受 器刺激作用得以维持,因此,对这类患者应避免吸入高浓度氧。
其原因主要是:①动脉与混合静脉血的氧分压差为59mmHg,比 二氧化碳分压差5.9mmHg大10倍;②氧解离曲线呈S形,正常 肺泡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已处于曲线的平台,无法携带更多的氧 以代偿低PaO2区的血氧含量下降,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在生理 范围内呈直线,有利于通气良好区对通气不足区的代偿,排出足 够的二氧化碳,不致出现二氧化碳潴留。而严重的通气/血流比 例失调亦可导致二氧化碳潴留。
(3)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有效气体交换除需足够肺泡通气外,还有赖于肺泡通气和血流比 例的协调。正常肺泡通气量为4L/min,肺毛细血管总血流量(Q) 为5L,两者之比为0.8。如果此比率增大,吸入气体不能与血液进 行有效的交换,即为无效腔样通气;比率减少,使静脉血不能充 分氧合,则形成肺动-静脉样分流。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通常仅产 生缺氧,而无二氧化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人脑的重量虽只占体重的2%~2.5%,但脑组织耗氧占全身耗氧量的 1/5-1/4,因而对缺氧最敏感,其中脑皮质更明显,完全停止供氧4~5 分钟可引起不可逆的脑损害。缺氧对中枢神经的影响与其发生的速度 和程度有关。轻度缺氧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碍,智力减退。 急性缺氧可引起烦躁不安、昏迷、全身抽搐,可于短时间内死亡。缺 氧还可引起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脑水肿,脑细胞失去产生和传 导神经冲动的功能,最终导致脑细胞死亡。
6.神经肌肉病变
脑炎、脑血管疾病、脑外伤、电击、镇静剂中毒等疾病可以直接 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神经炎、 有机磷中毒、破伤风以及严重的钾代谢紊乱,均可累及呼吸肌功 能,造成呼吸肌疲劳、无力、麻痹,导致呼吸动力下降而引起肺 通气不足。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
1.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发生 机制
根据本病临床有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喘证”“喘 脱”“厥证”等范畴。
一、病因
1.气道阻塞性疾病
气管、支气管的炎症、异物、痉挛、肿瘤、纤维化瘢痕,如重症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导致气道阻塞和肺通气障碍,或通气 /血流比例失调,造成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呼吸衰竭。
2.肺组织病变
肺气肿、肺炎、弥漫性肺纤维化、重度肺结核、矽肺、急性呼吸 窘迫综合征(ARDS)、肺水肿等疾病均可累及肺泡和(或)肺 间质,使参与呼吸的肺泡和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呼吸衰竭。
(1)通气不足
在静息呼吸空气时,总肺泡通气量约为4L/min,才能维持正常的 肺泡PaO2和PaCO2.肺泡通气量减少,会导致PaO2下降,PaCO2 增加,肺泡-毛细血管分压差减少,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导致呼吸衰竭。
(2)弥散障碍
肺内气体交换是通过弥散过程实现的。氧弥散能力仅为二氧化碳 的1/20,故弥散面积减少(如肺实变、肺气肿和肺不张)、弥散膜增 厚(如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和气体弥散能力(系数)下降、气体 分压差减低、气体和血液接触的时间以及心排血量失调或血红蛋 白含量减少等因素,可影响气体的弥散度和弥散量,导致弥散障 碍产生低氧血症。
(4)肺动-静脉样分流
肺部病变如肺泡萎陷、肺不张、肺水肿和肺炎实变等均可引起肺 动-静脉样分流增加,使静脉血没有接触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机 会,直接流入肺静脉。当存在肺内分流时,提高吸氧浓度并不能 提高分流静脉血的血氧分压,分流量越大,吸氧后提高动脉血氧 分压效果越差;若分流量超过30%,吸氧并不能明显提高PaO2。 常见疾病如肺动静脉痿。
3.肺血管疾病
肺血管炎、肺栓塞等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或部分静脉血未 经过氧合直接流入肺静脉,发生低氧血症,导致呼吸衰竭。
4.心脏疾病
各种缺血性心脏疾病、心肌病、严重心瓣膜疾病、心包疾病、严 重心律失常等均可导致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缺氧和 (或)二氧化碳潴留。
5.胸廓及胸膜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严重的脊柱结核、类风湿性脊柱炎等致胸廓畸形, 广泛的胸膜肥厚与粘连、胸廓外伤、手术创伤、气胸和胸腔积液 等疾病,都可影响胸廓的活动和肺扩张,使通气减少和吸入气体 分布不均,导致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引起呼吸衰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