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史料3

合集下载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教师用书配套课件历史 (15)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教师用书配套课件历史  (15)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六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挖命题【考情探究】1 / 36分析解读近几年天津卷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非常多,从内容上看,虎门销烟、洋务运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海国图志》与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变迁等均有考查;从形式上看,多采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加以考查。

备考时要注意将本时期的历史事件放在世界历史大背景下去分析,同时要注意归纳阶段特征,整体把握知识体系。

【真题典例】破考点2 / 36【单元概览】一、时空定位(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程度不断加深)二、阶段特征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3 / 36【考点集训】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李鸿章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所理解的“变局”主要是(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形成②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遭到破坏③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已出现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D2.有学者评价近代中国某条约的内容,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使大量洋货涌入,将中国大量手工业压挤到破产的境地,引起了社会动荡。

此条约为( )A.《尼布楚条约》B.《南京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答案 B3.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

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具有空想性与进步性C.贯彻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D.政权日益趋于封建化答案 B4.以下历史事件与下图中对应的地点关联正确的是( )4 / 36A.在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在④签订条约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C.在①红军三大主力会师D.在③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答案 A5.(2015浙江文综,38,7分)(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9讲 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9讲 晚清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构图解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信息提取: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派创办洋 务企业刺激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诞生,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出强 烈的半封建性。
[构图解史] 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信息提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刺激了洋 务经济和民族工业的诞生;洋务经济和民族工业在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的过程中,对外来资本主义经济也起着一定的抵制作用。
[构图解史]
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
信息提取:伴随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 化运动等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关注新教材 拓展新视野 1.自然经济解体 自然经济解体指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它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整个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存在,并 在农村占统治地位,对西方的经济渗透也具有天然的抵抗力。
[构图解史]
列强经济侵略与自然经济解体的关系
信息提取: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阻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的正常道路,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近代民 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构图解史]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信息提取:(1)军事工业:目的是“自强”,性质是封建官办企业。 企业经费全由政府调拨;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
[提示] 作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进程,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企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 特点:政府主导;学习西方技术和管理模式;具有垄断性。影响:促 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对民族工业有诱导和 阻碍双重影响。

晚清史材料分析题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

晚清史材料分析题题库答案(西南大学08级历史)

晚清史(西南大学08级历史)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两则史料,分别指出作者姓名及其对烟毒的立场和主张。

材料一:然法令者,胥役棍徒之所借以为利,发愈峻则胥役之贿赂愈丰,棍徒之计谋愈巧。

……计惟仍用旧例,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入关交行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

……如官员、士子、兵丁私食者,应请立予斥革,免其罪名,……其民间贩卖吸食者,一概勿论。

材料二: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

……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

……伏请饬谕各省督抚,严切晓谕,广传戒严药方,毋得逾县限吸食。

并一面严饬各府州县,清查保甲,预先晓谕居民,定于一年后,取具五家邻右互结。

仍有犯者,准令举发,给与优奖。

倘有容隐,一经查出,本犯照新例处死外,互结之人,照例治罪。

……现任文武大小各官,如有逾限吸食者,是以奉法之人甘为犯法之事,应照常人加等。

除本犯官治罪外,其子孙不准考试。

答:材料一作者是许乃济,实行弛禁主张,理由是禁绝不了,不如允许纳税进口,政府可以增加税收,提倡内地种植鸦片,可以抵制外国鸦片进口,他认为只要官兵不吸食鸦片就无损于朝廷,至于一般百姓吸食与否无需过问,他认为这是增加税收、抵制鸦片进口和堵塞银漏的最佳方案。

材料二是黄爵滋,对鸦片主张严禁。

他指出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官吏贪赃枉法,认为不根绝吸食者就无法根绝贩卖者,因此提出“重治吸食”的办法。

与许乃济的看法形成强烈对比。

2. 请读下列《中国同盟会总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同盟会性质。

第一条,本会定名为中国同盟会,设本部于东京,设支部于各地。

第二条,本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第六条,凡会员皆有实行本会宗旨、扩充势力、介绍同志之责任。

第七条,凡会员皆得选举被选举为总理及议员,及各地分会长,被指任为执行部职员,及支部部长。

第八条,本会设总理一人,由全体会员公举,四年更选一次,但得连举连任。

……第十一条,议事部议员,由全体会员投票公举。

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的一部罕见史料

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的一部罕见史料

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的一部罕见史料〔关键词〕蔡钧;《出洋琐记》;韩国藏本;史料价值①蔡钧:《出使须知》自序,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书阁藏本。

本稿所引用《出使须知》相关内容,均出自该藏本。

②参见〔英〕费尔萨姆著,胡其安译《外交手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22、31页。

早在1864年10月10日,清政府与西班牙在北京签署了有关建交通商的条约,〔7〕而西班牙首任驻华公使克维度则在1868年5月21日就已经抵达北京就任。

〔8〕至于清政府驻西班牙公使却是迟至建交11年后的1875年12月才被任命,而且直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都是由驻美公使及驻法公使先后兼任,〔9〕因此西班牙公使馆实际上一直处于并无中国使节常驻的空乏局面。

正是鉴于驻西班牙公使馆“乏人”而“需员襄办”,蔡钧遂被郑藻如“札留”马德里并“参赞使事”,大体上可以看做是以参赞身份主持馆务的临时代办(charge d affaire)。

〔10〕作为清政府驻西班牙公使馆的实际负责人,蔡钧平时除“酬应日国部院官绅”等日常业务之外,还“兼习日之语言文字,留心考究,多方学习”,应该说是一位勤奋而又有心的外交官。

然而,由于不服地处南欧地中海沿岸之西班牙的水土环境,他“时患咯血之症”,屡屡“请假养疴”,到1884年初获准回国,遂由西班牙“力疾就道”,经过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同年5月经香港“乃抵粤垣”。

此时,距他出国已有三年,而他的出国与回国路线正好是一次完整的环球旅行,即其自序中所称“陆行数万里,水行数万里”。

在1884年的中国,如此的环球旅行经历无疑十分罕见与难得。

仍据蔡钧《出使须知》自序的内容,他在出使期间先后撰著《出使须知》《出洋琐记》《舌人小录》三书,“初意事涉琐屑,只宜藏诸箧笥,勿出示人,以备他日出洋之用,乃索观者众,咸为嘉叹不置,谓此一书也,各国情形了如指掌,应对仪节井然有条,洵为出洋者所必不可少,与其私诸一己,曷若公诸同好哉?爰是不揣固陋,付诸剞劂。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发生了全方位剧变,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政治上 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 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居于主导地位。 ③革命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反封建反侵略,中国革命进入了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
贸易、政事交往等事情,为该国并其商民从来未沾,抑为此条约所无者, 亦当立准大合众国官民一体均沾。”明确地将最惠国待遇引入到“政事交 往”方面。而且,1858 年的规定已经没有了早期条约中关于受惠国不得凭 借特权对中国政府“任意妄有请求”的约束。1903 年的中日《通商行船续 约》第 9 款更规定: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任何国家在华取得的特权,日 本都要“完全无缺”地“一体均享”。将最惠国特权推向一切国家在华享 受的一切特权,推向从过去到将来的一切时限。显见,该项特权在中国的 确立,完全违背了国际法关于最惠国的基本原则。
[思维导图] 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知识拓展] “近代史”和“近代化”的区分 “近代史”中的“近代”是个时间概念,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近代史 是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近代化” 是个过程概念,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方面的变化,如经济工业化、政治 民主化、思想科学化等。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近代史中进行的,但并不与近 代史完全吻合。近代史结束后,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依然在继续。
[知识拓展] 自诩为西方文明国家的军队焚毁东方文明精华的原因 军队是国家暴力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被用来抵抗外来侵略, 也可以被用来发动侵略战争。19 世纪中期的西方殖民者虽以文明者自居, 但到处扩张、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城。当他们 看到那些“比巴黎圣母院的珍宝的总和还要多”的珍宝时,他们贪婪和掠 夺的本性立即取代了“文明”的面孔。烧杀劫掠之后再放火焚烧,还美其 名曰“这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教训”。强盗逻辑暴露无遗。 [易混易错] 《南京条约》中关于割地范围与赔款数额的规定 (1)香港岛不等于香港,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等部分组成。 (2)2100 万银元不等于 2100 万两白银。

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史料四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 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至南京为止(包括南 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比较: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形势
中国
英国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优势 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军事 装备落后,军备松弛
坚船利炮
对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文化 思想僵化,科技落后
思想解放,近代科技迅猛发展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综合国力强大,掌握资本主义世界 霸权
2.19 世纪中期的中国: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1)政治: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__封__建__社__会____,__君__主__专__制____统治依 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__小__农__经__济__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_冷__兵__器___, 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4)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5)科技:落后。
提示: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和英国 订立平等国家关系”。
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他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探究2: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的相关史实,说明史料二中所说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提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 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

(4)政局上:统治者与侵略者勾结。统治者对西方的态度变化:排斥→抵抗 →妥协→勾结。
(5)对外关系上:国门被打开。此时对外开放是被动的,但在客观上有进步 意义。
(6)革命阶段上: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 侵略的双重任务,这正是民主革命的特征。
资料显示,19世纪40年代后期,广州对外贸易中,生丝、茶叶及其他农副土特
产品出口呈上升趋势,西方的工业产品进口大幅上升。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
会特征是( )
A.半殖民地性质
B.半封建性质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D.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开始受到列强控制,中国 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这属于半殖民地性质在经济上的 表现,故选A项。 答案:A
4.这些睁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 西方学习 以求自强的 主张。
►[联] 英国三角贸易与中国禁烟 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使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的银荒局面,中国选择禁毒禁烟。
►[注] “天朝” 天朝是古代周边国家对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称谓,同时也是专制时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要 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而不是英国一再宣扬的保护鸦片贸易。
(3)不平等条约
①《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 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 协定关税 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②1843年,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 迫使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通过这些条约,三国从中国获得 了领事 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内河航行自由权等。
►[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修约”借口

从头近刊布的史料看晚清民国藏政要员的洋务背景

从头近刊布的史料看晚清民国藏政要员的洋务背景

从头近刊布的史料看晚清、民国藏政要员的洋务背景摘要:晚清出洋大臣史料在最近几年的不断刊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深化的可能。

这其中,20世纪80年代岳麓书社整理、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如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等、90年代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张德彝的《航海述奇》等书为宝贵。

张德彝及其《航海述奇》关注者极少,事实上,这部史料关于藏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很有价值。

本文即以张德彝与同事陈贻范的关系为例,简述晚清、民邦交涉西藏事务的中方官员洋务背景的一个侧面。

一、郭嵩焘、薛福成、张德彝等晚清出洋大臣史料的新近刊布晚清郭嵩焘、薛福成、张德彝等出洋大臣,系近代中国最先出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外国尤其是在欧美的记载(如奏章、日记、札记、随笔、唱和诗词等),是那时中国知识分子考察、熟悉西方的重要文献,向来为学界所重视。

近二十年来,晚清出洋大臣史料的不断刊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深化的可能。

这其中,20世纪80年代岳麓书社整理、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如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等)、90年代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张德彝的《航海述奇》等书最为宝贵。

郭嵩焘、薛福成、曾纪泽、黎庶昌等人所周知,他们的高作也大多刊印,而张德彝及其《航海述奇》关注者极少,事实上,这些史料关于藏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很有价值。

以薛福成而言,据《清季中外使领年表》,薛福成于光绪十五年四月十六日(1889年5月15日)受光绪帝谕命出任“出使英法义比四国大臣”,次年三月四日(1890年4月22日)到任,直到光绪二十年七月三日(1894年8月3日)离任。

在驻英、法、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近五年时刻中,他留下了近百万字的文字,其中很多是关于藏区历史、文化的材料,仅在《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一书中就有多处。

如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记道:光绪十六年三月二十一日(1890年5月9日),“《泰晤士报》云,印度《加尔各搭报》称,中国升大臣于西五月初三日(中三月十五日)离大吉岭往拉萨,西兵声炮排队相送”;光绪十六年七月初四日(1890年8月19日),他记叙了藏军在捍卫隆吐山之战中的情形;光绪十六年七月初五日(1890年8月20日),他记叙了中英《印藏条约》的签定及内容等情形;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初二日(1892年12月20日),他记道:“云南侯补道姚文栋享称:自去年至今,英人开通西藏道路计有两处”云云;光绪十九年九月九日(1893年10月18日),他记道:“夫西藏与印度密迩”,“此天因此限中外也”,可是近来“英人不吝重费开通道路,其注意西藏通商,久矣”,对英人扩张表示了忧虑;光绪二十年四月初四日(1894年5月8日),他在再次记叙了中英《印藏条约》的内容后,以为“西藏边境野洞地址”“现虽生理无多,以后必可兴隆”,对西藏亚东边疆地域贸易的前景做出了乐观的预测;光绪二十年四月初五、六日(1894年5月九、10日),他记叙了印藏通商及邮驿、一妻多夫等情形,以为一妻多夫是“西藏风俗最奇者”,他从传统儒家观念动身,感到“可怪也”。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历史学家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缘由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详细战略上, 而在于当时没有呈现一个使变法胜利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 络的强大的促进变革的政治和经济力气。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喜所
两位史学家分别从哪些角度评价戊戌变法的?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 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 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提出向西方学习, 发起了洋务运动。
二、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一)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举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
全面理解洋务运动做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 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 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开始向“现代”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 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 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 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 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贼情汇纂》 史料三 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 车,……兴银行……兴器皿技艺。
——洪仁玕《资政新篇》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太平天国的纲领有哪些进步和局限性?

洋务运动文献史料

洋务运动文献史料

洋务运动文献史料洋务运动是指晚清时期中国政府积极推行的一系列引进西方技术、学习西方知识的改革运动。

由于洋务运动带来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成果,所以相关的参考内容非常丰富。

以下是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参考内容,供您参考。

1. 引进西方技术与知识洋务运动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引进西方技术与知识,以促进中国的技术和经济发展。

这方面的参考文献可以包括中国洋务运动档案系列、《晚清洋务档案概述》等,介绍了晚清政府与洋务运动相关的档案资料和历史文献。

2. 洋务运动的组织与领导者洋务运动的组织与领导者是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清洋务运动政府组织研究》、《洋务遗珠略考》等文献可以提供对洋务运动组织结构和领导者的深入研究。

3. 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晚晴社会与洋务运动》、《洋务与清末神州大地》等文献探讨了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为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和社会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4. 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洋务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争议。

《洋务运动与晚清政治》、《洋务运动研究》等文献评价了洋务运动的成就与不足,并对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深入探讨。

5. 洋务运动下的实物文物研究洋务运动期间引进的西方技术和知识体现在许多实物上,如洋务建筑、洋务军事装备等。

相关的文献和研究可以通过对这些实物的研究来了解洋务运动时期的技术和文化交流,例如《洋务运动建筑研究》、《洋务运动兵器研究》等。

总之,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中国政府引进西方技术与知识的重要改革运动,相关的参考内容非常广泛。

上述提及的文献和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组织结构、影响和评价等方面的信息。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第12讲:晚清政治史(一):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 (共29张PPT)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第12讲:晚清政治史(一):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 (共29张PPT)

和主权完整,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进 步。
2.依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客观上 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用,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进步作用。
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 造落后的过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 外交方面:朝贡体系被打破,闭关政策被
代谢》
终止,设立“五口通商大臣”,近代外交 开始起步。 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文化方面: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
【研读教材】 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资料
史学新 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知
4.影响: ①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② 近代中国两大矛盾合流。
东南互保:1900年6月21日朝廷向列强宣战之时,东南部的省级官员——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 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和外国达成和平协议,他们 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使列强没有入侵东南的借口。他们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战 诏书,是义和团“矫诏” ,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东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 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此事件虽使河北、山西以外的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战乱的 波及,但同时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扫地:东南众大臣抵制的慈禧太后,事后不但不敢处罚他们, 甚至还表扬他们“度势量力,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 ,太后與皇室的虚弱乏力表露无 遗;而各省亦因八国联军入侵而自觉需有自卫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实力人物由此 开始军阀化。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 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 控制。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 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 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 要地。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

高中历史《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高中历史《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高中历史《晚清时期》:鸦片战争及其影响史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联结之关系》(1902年) 史料二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

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摘编自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史料解读](1)解读史料一,依据“编订完全之法律……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概括作者的核心论点。

该史料反映了领事裁判权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

(2)解读史料二时应抓住关键词“近代文明”来理解。

该史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提示]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

(2)史料二中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提示]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的转折点。

(3)史料二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提示]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晚清四部丛刊目录

晚清四部丛刊目录

晚清四部丛刊目录(全六编720册,敬文图书馆藏纸本)《四部丛刊》为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任职所完成的大型丛书,全书分三编,《初编》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开始辑印,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全部出版,共收书二百二十三种。

《续编》收书七十五种,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出版。

《三编》收书七十种,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出版。

《四部丛刊》的出版工作,经历十七年的岁月终于完成,这可说是民国时期古籍整理的大事。

文听阁图书公司于完成《民国学术丛刊》六种,即《民国时期经学丛书》(林庆彰主编)、《民国文集丛刊》(林庆彰主编)、《民国时期语言文字学丛书》(许锬挥主编)、《民国诗集丛刊》(王伟勇主编)、《民国时期哲学思想丛书》(林庆彰主编)、《民国小说丛刊》(吴福助主编)等丛书的编印时,发现跨清末民国时期的作者相当多,入民国时期的著作,大都已收入民国时期的六种丛书中,读者可以很方便的使用。

清末以前的著作,大部分都可以在现有的丛书中找到,至于晚清学者的著作,现有的丛书收录都太少,不太能反映晚清学术思想的真正面貌。

专以晚清著作为收录范围的丛书,尚未见到,要检索利用只能找一般的丛书。

综合性的丛书有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二○○二年)、《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编,一九九一年)、《丛书集成三编》(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一九九九年)。

经部的著作可以查王先谦编《皇清经解续编》。

史部著作可查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县:文海出版社,一九六六-二○○六年)。

子部著作徐德明、吴平主编《清代学术笔记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二○○五年)。

集部著作可查文清阁编《稀见清人别集百种》(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二○○七年)。

这些丛书都不是为了晚清这时段所编,收录晚清的著作并不完备,且需要某一类别的书,却分散在各种丛书中,使起来也不太方便。

专题06+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精美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专题06+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精美课件)-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重庆·7 ·《马关条约》; 北京·7·1898年瓜分中国狂潮
全国甲卷·29·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
湖北·7·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
2023 全国乙卷·45·戊戌变法期间陈时政、 江苏·20·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的认识及评价
曾源、严复的主张及其评价
北京·17·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过程
【知识梳理】 一、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年)
地位: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
评价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进步性: 发展资本主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局限性: 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土地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史论拓展】《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区别与联系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颁布于1853年(前期强盛时期)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考点帮——中国近代史
专题6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 (1840—1901)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加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清王朝,冲击中
央权威,地方势力崛起;民族危机加深,尤其是边疆地区安全遇到
严重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爆发中法战争,中国西南门户洞开;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直接原因
(材3料)三两广184地6年区—自—然18灾50害年,连两年广不地断区,水各、旱种、矛虫盾灾尤不为断突,广出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
亡的困境。
材料四: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
(基教4)督,教洪洪的秀秀小全全册把受子西基《方督劝基世督教良教影言教响》义,的、创影中立响国,儒拜于家上大1帝8同43会思年。想创和立农了(民拜思的上想平帝均教和主。组义为织思了准想宣备结传)合拜起上来帝,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

边疆不断出现危机,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

继而,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试图解决国弱民贫问题。

这些都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涨,八国联军趁机侵略中国。

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19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发展到全新的格局(1)英国:①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________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②英国掌握着____________的霸权。

③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________。

(2)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①法国从________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

②19世纪40年代,俄国势力侵入中国东北和________地区。

③美国商人活跃于________,美国资产阶级成了英国侵华的帮凶。

2.清政府作为中国的统治者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1)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________统治依旧顽固。

(2)自给自足的______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

(3)八旗和________作战能力低下。

(4)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________此起彼伏。

启思助学1.【图示解史】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名师指津】教材P97“思考点”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中国在当时国际格局中的处境。

试答:知识点二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虎门销烟①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________。

题型01 史料价值类

题型01 史料价值类

1 / 17开放型试题分类汇编题型01 史料价值类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图2 《郑和航海图》(局部),约成于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间。

图3 《坤舆万国全图》,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明朝官员李之藻于17世纪初共同绘制。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2、图3的史料价值。

史料价值:图2形成于1425—1430年间,与郑和下西洋同一时代,是一手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航线、经过的国内港口,到达的国家和地区,(2分)是研究明朝的航海技术、明朝对外交往(或朝贡贸易)的重要史料;是研究明朝前期人们对世界认知的重要史料;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和世界古代航海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对研究亚非地区历史地理风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图3的世界地图已把美洲大陆纳入,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可用于研究15—16世纪的世界历史、地理。

(2分)或图3中有船只在中国沿海、太平洋航行,反映了明朝对外贸易和世界航运的历史,可用于研究明朝中后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2分)或图3上的标注的动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动物世界的认识,对研究17世纪世界动物分布状况具有参考价值。

(2分)或图3地图呈现以中国为中心,可用于研究明末西学东渐的概况,是研究明朝中后期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研究明朝中后期人们认识世界视野的重要依据。

(2分)或图3是17世纪初绘制由意大得传教士与明朝官员共同绘制,可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的成果。

是第一手史料,有较高史料价值。

(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2.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摘编自湖南图书馆编《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下)提取材料信息,并说明其对研究抗日战争的史料价值。

2/ 17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9年6月,四川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随同省领导访问英国。

唐浩明“晚清三部曲”文史对照本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唐浩明“晚清三部曲”文史对照本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唐浩明“晚清三部曲”文史对照本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周百义历史小说的创作中,作家如何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适当虚构来塑造艺术形象,是作家在准备进入历史小说创作时就必须考虑的问题;历史小说的研究中,如何判断一部历史小说是“现实性的拟实类”,还是“超现实的表意类”[1],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为骨干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还是出于主观的意图,超越历史,违背历史的非历史小说,也是评论家最为关注的话题。

虽然有评论家认为历史小说的创作与研究不必纠缠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学究式的对位辨析”[2],应当探讨历史小说的“文化精神”,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历史小说应当基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真实人物而创作,否则,那种只将历史作为背景,或者作为某种符号的小说,充其量只能算是“演义类”或者“再生类”的故事新编。

对于历史真实的把握,不仅体现了作家的历史观和创作的追求,还体现在作家本人是否具有丰赡的历史知识与修养。

一位历史小说家,只有能成为半个历史学家,才能够完整地再现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唐浩明在其文史对照本(以下简称为“对照本”)“晚清三部曲”《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中将自己创作中曾经使用过的史料一一披露,在出版物中对比呈现。

作家的“夫子自道”和出版社的版本创新,对历史小说的创作,历史小说的研究,以及作家研究都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本。

一、文史对照本的出版与呈现形式1990年,湖南作家唐浩明创作的历史小说《曾国藩》第一部《血祭》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历史上的曾国藩虽然封侯拜相,被梁启超称为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但1949年后,在国内的历史教科书上,在主流的话语中,曾国藩却被称为镇压农民起义的“汉奸刽子手”[3]。

唐浩明重新塑造的曾国藩的文学形象面世后,一改人们对曾国藩的片面认识。

大多数人认为,曾国藩的重新评价和认识是中国文化界打破禁区、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的分类整理与价值内涵

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的分类整理与价值内涵

742019年第15期总第345期学 研VIEW ON PUBLISHING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的分类整理与价值内涵文/王井辉晚清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文学的生长嬗变构建了新的场域,梁启超提出“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曹聚仁认为中国文坛与报坛是血缘关系密切的“表姊妹”。

一方面,报刊的出现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文化、新理念,在激发文人创作热情的同时彰显了社会职责,另一方面,晚清文学带有古文学的蕴意又包含改革趋势,为近代社会、近代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重要助力。

这一时期,文人办报热潮的兴起与文学改革的尝试为文学创作的转变、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机遇,让整个报刊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

江西财经大学包礼祥教授认为,近代中国文学史实际上也是一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文学景象的繁荣或文学功能的传达不仅彰显了近代社会文化内容形式,还映射了社会诉求与理想观念的动态衍变,历史意义重大。

一、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的分类概述从《中国报刊辞典(1815—1949)》的整理分类情况来看,近代中文报刊多达千种,其中大多数刊登过文学作品,从文学体裁来看,这些文学作品主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说或剧本四大类。

1.近代诗歌类报刊史料近代诗歌随着旧封建主义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而呈现繁荣发展的盛况,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醒狮》《庸言》等报刊中开辟诗词专栏,实施“新学诗”到“诗界革命”的改革举措,如刊登了《壮别》等作品。

此外,当时的帝国列强通过大量刊发中西融合的诗词以达到宗教攀附的目的,如《东西洋每月统计传》《中西教会报》等。

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近代诗歌的起源、发展与近代社会矛盾变迁息息相关,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反抗列强的侵蚀思想到中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封建再到“新文化”运动后的新变化,诗歌内涵的变化象征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与思想观念的缓慢革新。

2.近代散文类报刊史料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大多以时论散文发表政治言论,如蔡元培的《俄祸》(《俄事警闻》,1903)梁启超的《新民说》(《新民丛报》,1902—1906),鲁迅的《文化偏至论》(《江苏》,1905)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社会转型3
第三讲 不平等条约体系:刺向中国社会转型的双刃剑
一、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与特征
“条约”是什么?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下的定义是:“条约,即国家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协定。”即必须“以国际法为准”。就此而言,符合国际法准则的条约应该是缔约国之间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互惠互利、和平共处的平等条约。
(三)逐步瓦解
1919至1949年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修订期。
1、1919年“五四运动”明确提出废约要求
到1919年,中国人民对不平等条约的不满和愤怒不可遏止的爆发出来。“五四运动”也称为“拒约运动”,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决、彻底、全面地废除列强在华条约特权的新要求。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变,以此为界标,中国人民反抗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斗争由自发阶段进步到了自觉阶段。
3、内容涉及面广
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了全面的干预,从政治到经济,从内政到外交,从军事到文化,从领陆到领水、领空,还有司法、商业、贸易、金融、关税,各方各面,无所不包。这些条约,有些是与中国的中央政府缔结的;有些是与中国的地方政府缔结的(如《西姆拉条约》);有些是与中国的某个私人缔结的(如辛亥革命后,前清邮政大臣盛宣怀和日本秘订出卖汉冶萍公司的合同);有些是外国人代表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缔结的(如《蒲安臣条约》),还有的则是缔约双方都是外国政府,条约内容却是有关中国的(如日俄《朴茨茅斯条约》)。
2、1919年至1949年不平等条约体系修订期
修订期表现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基础开始动摇,列强开始被迫修订这个体系的若干内容,开始部分放弃在华的条约特权。这一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得力于“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反抗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斗争有了可靠的坚强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部分时期是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领导下),中国各阶级结成了反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广泛的联盟,使反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力量前所未有的增强。同时也因为世界情势有了巨大变迁,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且自动放弃沙俄在华取得的条约特权,给中国人民以鼓舞,给帝国主义阵营以打击。民族独立反帝反殖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主要潮流,迫使帝国主义修正或改变了某些侵略手段,放弃某些特别显眼刺目的条约特权,而代以一些新的较隐蔽的条约特权。
5、条约联盟势强
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利益均沾的规定使得外国列强在华利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国在华取得权益,它国亦分享。所以,在条约体系内部,强盗之间有矛盾,有争斗,但对待被掠夺者,它们又相当的一致,只不过依时间地点的不同,这个侵略者动武强迫,那个侵略者外交诱降。总的目的都是为了长久地侵略霸占中国。这条环环密结的锁链由于有这么多的国家在维护,使得中国人民挣脱锁链的斗争十分不易,中国要对付比自己强大多少倍的多国的条约联盟。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不平等条约体系虽然发生了动摇,却没有被摧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甚而,不平等条约体系在20世纪30和40年代又得到了两度加强。一次加强是伴随着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而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同中国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政府、伪华北自治政府、伪维新政府、伪汪精卫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企图变中国为日本独占殖民地的条约。“七•七”全面抗战爆发以前,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政策”,也同日本签订了一系列妥协投降的条约。第二次加强是伴随着美国对中国侵略的加深而来,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国民党政权为了消灭共产党,建立独裁统治,千方百计谋求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支持。不惜同美国签订了大量的卖国条约,将中国的国家主权,从陆地到天空、海洋,从政抬到军事、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拍卖。
《辛丑条约》揭开了晚清条约史上最黑暗最无耻的一页。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这纸条约,得以实现对中国野蛮的政治奴役、经济掠夺、军事监督和文化侵略。
政治上,中国的国家主权严重丧失。“使馆区”成清王朝的“太上政府”;中国的高级官员被作为“凶犯”加以公开惩处;遭受侵略的中国反要给侵略者“树碑”、“谢罪”。
经济上,帝国主义的残酷勒索使中国经济几近崩溃状态。庚子赔款本息高达9.8亿两,又加上2000多万两的“地方赔款”,使本来就入不敷出的中国财政雪上加霜。
(一)规模初成
1842年至1860年为形成阶段。
1、《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签订
上述三个条约是构成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最早、最重要的三块奠基石。
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从古代朝贡关系向近代外交关系转变。不幸这种转变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一种不平等的条约关系。因为它违反近代国际法的本质要求——即签约国双方或各方的平等关系。它将战争带给中国的屈辱用近代条约的形式加以固定化、法典化。是近代国际条约史上典型悖例。
3、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平等条约体系彻底瓦解
1949年9月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纲领的第55条宣布:“对于国民党政府所订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它向全世界各国郑重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待过去所签订的条约的严正立场。在建国初期,《共同纲领》具有代行国家宪法的性质,它是一个即将诞生的新共和国的对内对外政策的纲领。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它的成立宣告了强加于中国人民身上长达107年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彻底瓦解,宣告了旧条约时代的结束,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新条约时代的开始。
通过《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如下权利:霸占中国领土权,五口通商权,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权,中国领水航行权,在华传教权,口岸租地权。这些权利构成了外国在华特权的最基本的方面,尔后所有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种种特权不过是上述权利的延续、派生和补充。
2、条约数量庞大
北京大学国际法专家王铁崖教授曾经主持编纂过《中外旧约章汇编》,收集了近代中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包括具有条约性质的契约、协议、合同、章程等),共1182个。但即使这部巨册,也没有将近代中国所有不平等条约全部搜罗备至。不能说这1182个旧约章都是不平等的条约。其中,有些是平等条约,如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界约》,1727年的中俄《布连斯奇界约》。这些条约对中俄两国的边界走向、合作贸易、人员往来、缉私捕盗等问题作了有利于双方的平等或者是基本平等的规定。有些还是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条约,如1924年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29年的《收回镇江英租界往来照会》,1943年的《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等。但在这1182个旧约章中,基于平等基础上的条约只占极少数,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总数当在一千个以上)均为不平等条约。在一百年多一点的时间里,签订了一千个以上的不平等条约,平均每个月可以摊到一个。这样庞大数量的不平等条约,在世界各国条约史上是仅见。
3、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甲午战前,大清朝尽管已经日薄西山,却还保留着一个唬人的大架子,世界各国多高估中国的实力。英国曾把中国视为英俄之间在远东的缓冲力量,甚至一度提议缔结英中联盟。法国曾把中国评为世界在亚洲四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另外三强为英、法、俄。
甲午战争将清政府的无能和中国的积弱完全暴露出来。又由于这一时期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步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更加疯狂。仅在1898年3月到6月的短短时间里,列强便通过各种条约把中国的约一半省区相继划分成各自的“势力区域”。瓜分狂潮愈演愈烈,直到《辛丑条约》达到极点。
4、参与签约国多
仅《辛丑条约》一项,便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强使中国同十一个国家之间签订的。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世纪的下半叶,和中国缔结不平等条约的就有二十多个国家。他们中有资本主义强盛国家:英、美、法、俄、德、日、意等,也有国力不甚强盛的国家:奥地利、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瑞士、丹麦等;甚至还有自身也是附属国殖民地却倚仗宗主国的势力强迫中国与之订立不平等条约;如巴西、秘鲁、刚果、智利、古巴、印度、墨西哥等。就此观之,中国简直沦于殖民地国家都不如的地位。
但从1840至1949年间的中国所存在的大量条约,却完全与上述定义相悖。因此,人们称之为“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之于近代中国,数量众多,涉及面广,曾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中国社会机体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体系和畸形的制度,其影响至为深远,危害至为深重。要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不能不对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这些条约渗透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司法、文化等等各方各面,从而形成一种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这个体系与中国自身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腐败机体密切结合形成一体,又演变成一种变态的制度和畸形的秩序,即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制度与秩序。
(二)恶性膨胀
1860至1919年是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扩大期。
在这个时期,除英、美、法、俄等国外,又有更多的国家跻身于这个体系之中,总数约达20个国家,它们从中国攫取了更多的条约特权。扩大期划分为若干小阶段。
1、19世纪60-90年代签订一系列局部性条约
在这30余年间,中外关系相对平静,除1884-1885年中法战争外,未发生大规模中外战事。其间,中外冲突规模较大的有:沙俄对新疆、西藏和东北侵略;法国对云南、广西侵略;英国对云南、西藏侵略;日本、美国对台湾侵略。史家谓之“边疆危机”。
“局部性”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北京专条》《烟台条约》《中法新约》。
4、20世纪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和地方军阀各自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1911年辛亥革命势不可免的爆发了。但代之而起的共和制度的基础是脆弱的,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满足自己称帝野心,不惜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段祺瑞为获得几亿日元的“西园借款”,居然接受“何止什倍于二十一条”的《中日共同防敌协定》。在清朝晚期,中外间不平等条约基本上是通过中央政府签订的。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失却权威,各地军阀明目张胆自行同外国打交道、签条约,使得这一时期中外间不平等条约数量急剧膨胀。中国在半殖民地泥淖中愈陷愈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