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思想文化史寻绎
清朝的文化与哲学思想
清朝的文化与哲学思想清朝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以其独特性和历史背景而蜚声中外。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代王朝,其文化与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封建王朝的集大成之作。
文化方面,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文化传统,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
清朝的文化以儒学为主导,对经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广。
著名的四库全书就是在康熙年间完成的。
此外,清朝还大力弘扬文学和艺术。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对后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清朝的画家、雕塑家和陶瓷家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精湛的瓷器制作工艺和独特的文人画。
哲学思想方面,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儒学传统,并融合了汉人和满族文化的思想。
清朝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道德和政治哲学。
在道德哲学方面,清代的儒学家广泛研究儒家经典,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并提出了诸多重要的道德观念,如“仁爱”、“诚信”、“孝道”等。
这些道德观念对后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
在政治哲学方面,清朝的哲学家们探讨了君主和权力的本质,提出了“君为臣纲”的思想,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臣子则要忠心报效,形成了清朝封建王朝的特色政治制度。
此外,清朝还出现了诸如“中国特有道路”、“儒学思想与民族本位论”等思想,使得清朝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然而,清朝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也存在着许多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清朝的封建制度和严格的阶级观念导致了官僚主义、道德沦丧和科举中庸之风等弊端的产生。
此外,外来文化的侵入也给清朝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定影响。
总之,清朝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以其丰富性和独特性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它们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并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王俊义清代的学术思想是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而每个时期学术思想所表现的形式、反映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阶段,都与其所在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总体上说无不受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条件影响和制约,亦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而意识形态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它又有可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唯物辩证史观的基本原理。
也就是说,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想文化,既受其所处时代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与影响,反映各该历史时代的特点;同时,由于各时期的思想,无不“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2]。
因此,研究每一历史时期的思想与文化,既应将其置于它所由此产生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又要注意思想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各个时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3]这一论述给予我们研究思想文化方法论上的重要启示,那就是研究思想文化,首先要把握思想文化的发展逻辑与历史进程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要把思想文化抽象成脱离历史客观环境的虚无缥缈的概念演绎;也不要只看到政治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制约而忽视思想文化自身的内在逻辑。
清王朝建立于17世纪中叶,从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至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一般称之为清前期这二百多年的历史,依据政治经济形势的不同状况,又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从1644年(顺治元年)清朝入关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统一台湾,这一阶段在政治上是由战乱到统一时期,经济上从凋零衰败到逐渐复苏,思想文化上则呈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第二阶段,从1683年至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这是史称“康雍乾”盛世阶段,此一时期的清朝在政治上稳定统一,经济上发展繁荣,思想文化处于汉学鼎盛时期;第三阶段,从1774年至1840年(道光二十年),这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此时清朝在政治上日益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向海外扩张,中国和外国侵略势力产生了矛盾,清朝统治开始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在思想文化方面又开始发生新的转折时期。
清朝的思想与理论
清朝的思想与理论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存在时间长达268年之久。
在这个时期,清朝吸收了前朝的思想与理论,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儒学、道教和佛教三个方面探讨清朝的思想与理论。
一、儒学的传承与发展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清朝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
清朝初年,儒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对儒学的重视和推崇。
康熙皇帝提倡四书五经的研读,并亲自主持修订《国朝正统学纲目》,将儒学纳入正统体系。
然而,在乾隆朝后期,儒学开始受到一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西方思想的传入,启蒙运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儒学逐渐被质疑与挑战。
二是受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的影响,一些人开始对封建制度提出批评,并对儒学进行否定。
二、道教的影响与传播道教作为中国原生宗教之一,对清朝的思想与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朝皇室对道教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与保护,尤其是康熙皇帝,他还亲自撰写了《道藏》的序,并发展了全真派道教。
与儒学相比,道教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它仍然在一些领域得到发展。
例如,在医学领域,道教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在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方面,道教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体现在清朝社会的各个层面。
三、佛教的弘扬与发展佛教在清朝的发展比道教更为显著。
清朝皇室重视佛教,多位皇帝都亲自参与佛教教务。
康熙皇帝曾赐封万寿山为“禅顶”,乾隆皇帝也在北京敕建了灵光寺等佛教寺庙。
清朝佛教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修建寺庙和藏经活动。
康熙皇帝以及后来的几位皇帝,频繁下令建造佛寺,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而乾隆皇帝还发起过多次的大规模藏经活动,使佛教经典得以广泛传播。
综上所述,清朝的思想与理论主要受到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儒学作为主流思想,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道教在民间信仰和医学领域发挥了一定作用;佛教则在清朝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保护。
这些思想与理论共同构成了清朝时期特有的文化面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探索》
读《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探索》作者在该书中提出这样一个重要的看法:晚清政治思想的发展,不仅超前于社会变革实践,也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状况贯穿于整个晚清70年,其对于实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作用,既有正面的,也有侧面的,前者更为突出一些。
其实,社会变革的根本点就是改革传统文化,但晚清以来对传统文化改造的任务一直没能彻底完成,晚清政治思想发展的超前性简直可以说是“无果花”。
应该说从维新派开始,近代中国的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是把中国文化、中国国民性的改造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然而他们或者无力走通这条路;或者生不逢时,无法实现这一使命;当然也有一些人就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应该肩负的使命,所以使得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改造,直到今天都未能完成。
从戊戌到辛亥革命,活跃于当时的思想家们,是认识到了国民性改造和传统文化的批判性问题的,但是却无力将这种文化批判和国民性改造深入到下层民众之中,所以就造成了鲁迅小说所描述的那种状况:虽然经过了革命,而这革命和广大的人民都毫不相干,对民众的心理几乎没有产生任何触动,几乎丝毫没有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投入了最集中的火力,但它是民族危机的产物,情绪过于强烈,以至于有极端化的倾向,所以它的批判就很难为社会和民众所认同,当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危及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是武装革命,民族问题和政权问题的迫切性使我们对思想文化问题无暇旁顾,所以,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不能算是彻底的、完整的;我们仅仅是从政治上、随后也逐渐在经济上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在文化战线上对于专制主义的批判或革命,不仅没有完成,甚至还没有进行,还没有开始。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将政治、经济方面的成功,误认为是革命的彻底胜利,使传统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自然而然地、甚至几乎是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
人们过于天真或简单地理解了毛泽东提出的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任务,以为我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口号,祭起了一面人民大众的旗帜,就算是完成了改造旧文化的任务,就将专制主义驱逐了意识形态领域。
高中历史晚清思想总结
高中历史晚清思想总结晚清思想是指清末时期中国社会上涌现出的一系列思想流派和个人思想的总称,这些思想对晚清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晚清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既有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批判,又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寻求新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对晚清思想的一些主要代表和内容进行1000字的总结。
一、康有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康有为是晚清思想史上最富有争议性的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汲取西方知识来改造中国。
康有为认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必须通过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制度来推动国家的变革。
他主张充分利用近代化的理论和技术,来实现国家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
康有为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他对中国封建士族的批判。
他认为,封建士族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应该逐步废除他们的特权地位。
康有为在他的著作《新学伪经》中详细地批判了儒家经典中的迷信和封建观念,主张以科学的方法来重新解读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梁启超的民主主义思想梁启超是晚清思想中最重要的民主主义思想家之一。
他主张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近代科学文化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力量,应该借鉴西方的经验来改革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
梁启超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认为中国要实现民主和自由必须进行思想解放和政治改革。
他主张废除封建的皇权制度,建立民选的君主制,同时推行各项民主改革,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选举制度等。
梁启超的民主主义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主张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的革命家和改革者借鉴了他的思想,将梁启超看作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奠基人。
三、严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严复是中国晚清思想中最早引入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人之一。
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科学文化相结合,来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国家的现代化。
清代文学的思想启示
清代文学的思想启示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清代文学的思想启示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清代文学的思想启示之一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
在清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价值观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细腻描写而成为经典之作。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这种反思不仅让人们对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后世的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其次,清代文学的思想启示之二是对人性的思考。
在清代文学作品中,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心理。
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都展现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矛盾。
这种对人性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的内心世界,也让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宽容。
此外,清代文学的思想启示之三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清代,社会问题频繁出现,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例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其对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揭露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痛苦。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不仅让人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最后,清代文学的思想启示之四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清代文学作品中,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了重要的主题。
例如,郑板桥的诗歌作品以其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美的赞美而成为经典之作。
诗中的文字和意象都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世纪末晚清文化研究热断想的文化论文
20世纪末晚清文化研究热断想的文化论文20世纪末晚清文化研究热断想的文化论文晚清作为一个转型期存活于中国“走向世界”最早的心情标本,那代文人的“家国想像”可以导引现代人对中国政治历史的文化批判,带有精神启蒙的价值线索。
晚清作为一个言说对象,存活了百年沧海桑田的变迁,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童年经验。
清末民初以强调文化的转型性而成为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性历史阶段。
如果说“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以狂飙式的气魄动摇了东方传统的思维之树,颠覆了古老的生存童话,把人的存在秩序引上了现代之路,那么,清末民初文化探索者的艰难找寻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做了一次预演。
当代中国几乎所有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症结都可以在那里找到探索的源头,20世纪的历代知识分子几乎一直未能摆脱世纪初的余荫。
那个以多元性、含混性见称的时期,它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排斥、对民族前景的想像与盲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依恋、对现代性的追求和误读,一个世纪以来依然是弥久不更的历史叙事语境;那个历史阶段的文人如容闳、王韬、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刘师培、鲁迅等等作为一个个文化符号,他们的“家国想像”可以导引后来的知识者对中国政治历史的参与意识和批判精神。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佛学救国、“三界革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一拨拨知识精英们家国想像的毁灭、宗教期待的虚妄,以及启蒙和革命神话的破解,一层层递解着一个个悲剧的展开和结束。
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化就是在这种中西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并重建新的秩序,直到今天,一个适合于中国的文化模式的涅槃也并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大胆论断下,历史的回忆构成了人们自身的一种基本成分。
我们正是在对于这些“悲剧”不断的反刍之中,寻找着当下切入国家民族政治历史的'话语路径和方式。
其次,晚清文化思潮的驳杂和文人生存抉择的艰窘启示越来越多的当代学者充分意识到认识主体的非自足性,在审视清末、寻源“五四”中以自己的叙述参与历史的重构,为后来的历史叙事提供新的话语资源。
晚清学术文化史
晚清学术文化史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各种社会冲突纷至沓来,传统价值观念被颠覆,新的思潮发展迅猛。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之一,学术文化在这个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晚清学术文化史”展开探讨,以期能够对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作出深入的了解。
一、学术理念的嬗变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各种先进的文化思想开始涌入中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这个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古老的观念被重新审视和质疑。
学术思想的变革从理念上开始,所以我们可以先看一下学术思想的嬗变。
传统的中国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并坚持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但晚清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学术界开始出现史学、考据学、哲学等多种学派,这些学派都试图对传统观念进行质疑和革新。
例如,康有为提出了“中体西用”、“废除科举”等观点;梁启超发起了戊戌变法,提出了中西合璧的思想。
这些观点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不可谓不深远。
二、学术机构的兴起随着学术思想的发展,晚清时期也见证了学术机构的兴起。
在这个时期,大量的学术机构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并成为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场所。
例如,探花会、宋庆龄基金会、京师大学堂等,这些机构为研究学者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并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三、学者的思想和作为晚清时期,许多学者都以实际行动和思想活动为促进中国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例如,鲁迅通过小说的形式批判了旧文化的束缚,激发了中国的现代文学;梁启超则尝试在政治和社会上进行改革,以根本改变中国落后的国情。
这些学者的思想和作为,使他们成为了晚清学术文化史上的代表人物,并对当时的学术思想和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晚清学术文化史作为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21世纪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其所留下的精神和思想却一直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发展。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历史,汲取晚清学术文化的精华,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
略论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作者: 王俊义[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00720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战线
页码: 219-22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清代考据;汉学;康乾盛世;经世致用
摘要:摘要:有清一代,各种思潮和学说内容十分丰富。
清初是在政治上由战乱到统一时期,经济上从凋零衰败到逐渐复苏,思想文化上呈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
“康乾盛世”阶段,清朝在政治上稳定统一,经济上发展繁荣,思想文化则处于汉学鼎盛时期。
晚清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此时清朝在政治上日益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向海外扩张,中国和外国侵略势力产生了矛盾,清朝统治开始进入内忧外患之中,在思想文化方面又开始发生新的转折时期。
及至鸦片战争之后,由于社会性质变化,使自嘉、道以来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汉学独尊的局面又有转折和变化,呈现复杂多变和多元性的特征。
因而,仅用“清代考据学”并不能概括清代学术思想的全貌。
清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雄辩地说明,包括清代在内的学者是有思想的,中华民族是有智慧的,但只有全面、细致、深入地研究,才能消除清代只有考据而没有思想的偏见。
清朝的儒家思想与哲学思潮
清朝的儒家思想与哲学思潮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其间波澜壮阔的历史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思想与文化遗产。
清朝时期的思想,主要受到了儒家思想和其他哲学思潮的影响,充分展现出了在这个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独特风貌。
清朝时期,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儒家学说,成为了社会稳定和政权维护的理论基石。
清朝皇帝秉持儒家思想的统治原则,强调忠诚、孝道和礼仪传统,致力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秩序。
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等成为了清朝士人学习的重要素材,也为清代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清朝的哲学思潮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其他哲学思想渐渐涌现,与儒家思想形成了有机的对话与交流。
其中最重要的一股思潮是“经世致用”,其主张注重实践与应用,注重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实际问题。
这一思潮强调实用主义和务实观念,对清朝政权和社会进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哲学思潮在清朝时期得以发展。
如道教思想在清朝获得一定程度的繁荣,形成了清代特色的道家学派;佛教思想也在清朝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与儒家思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儒合一”的思想体系。
在清朝的儒家思想和哲学思潮中,不仅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面对着西方思想的冲击。
在清朝晚期,中国面临了强大的西方列强入侵与殖民侵略,这使得清朝知识分子在儒家传统和新兴思潮之间陷入了困境。
部分人士开始反思传统的儒家思想,寻求一种突破传统限制的新道路,提出了一些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理念。
总的来说,清朝的儒家思想与哲学思潮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既坚守传统的儒家价值观与道德规范,又与其他思想流派形成了有益的互动。
这种多元和融合的思想讨论,不仅反映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段重要的历程,也为后世的思想思考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清朝的儒家思想与哲学思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的精髓与智慧将继续为后世所铭记和探寻。
晚清启蒙思想生发之轨迹
作者: 汤志钧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106-106页
主题词: 启蒙思想 社会现实问题 晚清 今文经学 刘逢禄 文献知识 开创者 庄存与
摘要:庄存与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刘逢禄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奠基人。
龚自珍和魏源先后从刘逢禄问学,他们的思想受到庄、刘的影响是毫无疑义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龚、魏在刘逢禄处学到的是“今文学文献知识”,龚、魏的重点则在“社会现实问题.而这正是刘逢禄极力回避的,不敢接触的”。
事实上,龚、魏之所以能超越庄、刘,主要是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对政治向来敏感的今文经学也在不同时期生发出不同的感受,起着不同的作用。
应当注意到,庄、刘的“经世”之念,。
清朝的思想与哲学观念
清朝的思想与哲学观念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思想与哲学观念深深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佛教影响和理学兴起三个方面,探讨清朝时期的思想与哲学观念。
儒家思想在清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爱之心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人伦关系的和谐,清朝皇权制度非常重视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推广。
在清朝的官方教育中,儒学成为了主流的学科,且被大力奉行。
清朝的统治者们以儒家经典为指导,制定政策和法规,使得儒家思想几乎渗透到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初期,以顺治、康熙、雍正三位君主为代表的清王朝在政治上大力推崇苏格拉底诀问法,即派遣理学中的经师到京师,任命为经义官。
这些经师负责解答皇帝的疑问和难题,以此来进一步加强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理学在清朝社会中得到了较高的地位,成为了人们对社会和自身责任的思考基础。
与儒家思想并行发展的是佛教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唐宋时期因其开放包容的特点而得以传入中国,并在清朝时期继续发展壮大。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解脱生死轮回,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在清朝社会中,佛教往往与儒家思想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清朝皇室多次举办佛经印刷、佛塔建设等活动,佛教机构普及和佛教信徒数量的增加使得佛教在清朝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在清朝晚期,理学兴起进一步影响了思想和哲学观念。
随着社会变革和现代科学思想的传入,清朝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传统儒家思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式与观念。
他们试图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科学思想相结合,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途径。
理学的兴起使得传统儒家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综上所述,清朝时期的思想与哲学观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佛教影响和理学兴起的三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推广、佛教的传播与壮大以及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共同塑造了清朝社会与人们的思维方式。
这些思想观念的影响贯穿了清朝的整个历史,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清朝的文化交流与中国思想形态变化
清朝的文化交流与中国思想形态变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从1644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12年,整整持续了268年。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政治统治者是一个满族贵族家族。
然而,虽然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但是它的主要的文化交流对象还是汉族人。
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和中国思想形态变化可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一个话题。
一、清朝的文化交流清朝的统治者是一所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心的族群,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文化传统推广到全国的各个角落,甚至推广到国外。
因此,清朝采取了许多政策来促进文化交流。
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政策就是设立了京城的文渊阁和翰林院,这两个机构几乎被视为是清朝的知识分子的发源地。
此外,清朝政府还通过派遣使节、赠送书籍、对外宣传等方式来促进文化交流。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向西方国家派遣官员,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技术。
例如,清朝政府就曾向法国派遣了一个名为李之藻的官员,他学习了法国的法律和科学技术,并带回了许多有关法国的信息和知识。
这些外交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中国思想形态的变化清朝时期,中国的思想形态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儒家思想的失去统治地位,以及佛教和道教的崛起。
这个时期的中国各种宗教和文化相互融合,这种情况反映在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
例如,清朝时期的中国音乐大量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风格被称为西乐。
西乐在中国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灵感。
此外,清朝时期的中国美术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汉族的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中西方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互相影响,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创新与发展。
总之,在清朝时期,中国的文化交流和思想形态变化更加多元化。
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以及中西方的融合,不仅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历史经验。
晚清思想文化的启蒙者和先驱
道光九年(1829年),龚自珍38岁时,考中进士,在朝考《对策》及殿试《御试安边绥远疏》中,从施政、用人、治水、戍边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主张,尤其是公然抨击八股为“无用之学”,使“阅卷诸公大惊”,遂不得入翰林,仅以内阁中书任用。此后,又连任各种小京官,始终不改初衷,上书直陈,昌昌大言,致使同僚讥笑他有“痼疾”,他每一上书,都使上司“动色以为难行。”而他依然我行我素,疾恶如仇,逆风而行。因被世俗视之为“狂士”,或者呼其“龚呆子”。
晚清思想文化的启蒙者和先驱 王俊义
“编史要务,首在采集史料,广收确证,以为依据。因为历史科学之殿堂必须岿然耸立于丰富,确凿,可靠的史料基础上,不能构建于虚无缥缈之中。”惟其如此,国家清史工程正式启动后,在着手编纂卷帙浩瀚的主体工程——新编《清史》的同时,便及时设立了《文献》、《档案》、《编译》等丛刊,其旨在搜罗、整理、编辑中外有关的清史文献、档案资料。几年里,经过许多专家的辛勤耕耘,不少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史料,已经出版问世。这不仅有裨于《清史》的编修,也为抢救、保护、开发清代文献资源,做出了积极贡献。诚如不少专家所说:作为清史编纂的主体工程的大型《清史》,不管能否成为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传世之作,但其基础工程《文献》、《档案》、《编译》等书的出版,为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必然利于当代,传之后世,功莫大焉。令人欣喜的是作为清史纂修工程中一项规模最大的文献项目——《清代诗文集汇编》,近日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汇编》),实属可喜可贺!
在考据学没落和今文经学兴起的过程中,知识界的风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些学者和思想家,面对现实,敢于猛烈抨击清朝统治的黑暗和腐朽,抨击时弊,要求变革,留心时务,提倡经世致用,对于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诸如漕运、盐政、治河、土地、农政、货币、人口等方面的问题,都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当时的知识界,还比较重视研究边疆的历史地理,并扩大到对世界各国的研究,一些研究边疆历史地理和介绍世界情势的著述纷纷刊印。这与康雍乾以来,全国更加统一,中原和边疆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以及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交往日频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分不开。如姚莹在说明自己撰写《康輶纪行》的意图时就说:“自嘉庆年间,寻求异域之书,究其情事。”以便于“正告天下,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筹制夷之策,是诚喋血饮恨而为此书,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免胥沦于鬼域。[①]”
晚清文学的改革与社会思潮
击 此
与 清 处
添 加
社 文 副
标 题
会 学 内
容
思 的汇 报 人
潮 改:
XX
壹
添加目录标题
贰
晚清文学的改革
目录
CONTENTS
叁
晚清文学与社会思 潮的关系
肆
晚清文学的代表作 品与作家
伍
晚清文学的影响与 评价
添 加 文 档 标 题
革晚 清 文 学 的 改
晚清文学的背景
政治环境:晚 清时期政治动 荡,社会矛盾 尖锐,改革思
受制于传统思想束 缚,难以突破创新
缺乏对西方文化的 深入了解与吸收
社会动荡不安,文 人心态浮躁,作品 质量参差不齐
政治干预和审查对 文学创作的影响
感 谢 您 的
汇
观报 人 :
看
XX
龚自珍:主张变革,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强调实践 梁启超:倡导“新民”,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倡“文以载道” 鲁迅:以尖锐的笔触批判封建礼教,揭露社会黑暗面,被誉为“民族魂” 胡适:倡导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科学的人生观”
晚清文学作品的风格与特点
晚清文学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关注民生疾苦,强调家国情怀。
晚清文学作品在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传统的诗歌、散文,也有受到西方文化影 响的现代小说、戏剧等。
晚清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晚清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注重文采和修辞,追求语言的优美和含蓄,强调意境的创造和情 感的表达。
晚清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晚清文学的代表 作品:《官场现 形记》、《二十 年目睹之怪现 状》、《老残游 记》等
晚清文学的背景:社会动 荡,思想变革
清朝的文化保守与思想启蒙
清朝的文化保守与思想启蒙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
这个时期,尽管清朝政权提倡儒家思想并实行封建主义的统治体制,但在一些领域中,也发生了一些思想启蒙的迹象。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文化保守与思想启蒙两个方面。
一、文化保守清朝在文化方面呈现出保守的一面。
这主要得益于封建统治的控制与维护,以及儒家思想的传承。
清朝皇帝高度重视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他们秉持儒家的礼制与思想,将其奉为国家的根本道德准则,并通过制定各种法令条例来加强对儒家经典的实施。
在教育方面,清朝实行科举制度,严格遵循儒家经典中的教育理念,将经义、史书等传统经典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
这种传统的教育体系使得思想的多元与辩论的自由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强了保守主义的氛围。
此外,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对文化的保守产生了一定影响。
社会等级的分明使得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文化的接触和理解。
平民百姓的知识渠道受限,只能接触到有限的文化信息,并且在行为上受到严格规范。
这种封闭的文化环境,使得清朝文化的保守成为了常态。
二、思想启蒙然而,尽管清朝的文化保守,仍然存在一些思想启蒙的迹象。
一方面,清朝在对外交流与接触方面有所开放。
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定的政权为与西方国家的接触提供了条件,这种接触使得一些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借鉴西方思想,清朝开始进行一些社会制度的改革与科技的引进,对社会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
另一方面,清朝在内部也存在着一些思想启蒙的努力。
康熙、乾隆等几位明主重视研究学术,对科学知识持开放态度,鼓励文化的繁荣。
他们邀请了一些学者和士人进入宫廷,开展各种学术活动,促进了思想的交流与启蒙。
这些努力为后来维新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可以说,尽管清朝的文化保守,但也有一些力量在推动思想的启蒙与变革。
这种思想启蒙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结论清朝既有文化的保守,也有思想的启蒙。
其文化保守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封建统治的控制与传承、教育体系的儒家主义以及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制约。
清末(10世纪末20世纪初)思想文化发展+知识清单 高三上学期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思想文化发展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一)背景1、政治: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2、思想:西学进一步传播,以及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奠定了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
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开始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1、康有为——维新变法第一人(1)实践活动:办万木草堂;著书立学(2)著作①《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②《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权威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
(3)特点: 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4)意义: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力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5)地位: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2、梁启超(1)著作:《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着天下之公理。
(2)主张: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②批判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③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第一人(1)著作及主张①1898年出版了《天演论》一书,利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宣扬社会进步理论、阐述变法的必要性。
②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2)意义: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3)补充:严复曾支持袁世凯称帝4、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1)著作:《仁学》——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2)实践活动: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主办《湘报》(3)主张: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主张,是维新派中最激进者。
(三)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第11讲 晚清史学思潮
• 《蒙古游牧记》:研究的对象是内外蒙古,
考察了古代蒙古与近代蒙古之间的关系。
• 《朔方备乘》:记北部边疆和东北地区的
史地,考证了中俄交界和两国关系史,对 清代前期的中俄关系叙述清晰。
• 康熙朝邵远平有《元史类编》 • 乾隆朝汪辉祖有《元史本证》 • 钱大昕、赵翼的著作中都有不少篇章讨论元史。 • 魏源有《元史新编》 • 洪钧有《元史译文证补》 • 屠寄《蒙兀儿史记》 • 柯邵忞《新元史》 • 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元西域人华化考》、
• 魏源任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幕友时,代为
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全书收集了清朝 180年来朝野上下654人的“经世”名篇, 包括政事、文教、刑律、河工、盐政等方 面的内容。
关于《圣武记》:
•
一是记载清初军事上的节节胜利。 二是论述乾隆末年后陷入的困境,对 清代用兵成败、各项军事制度进行了阐述, 探讨清朝兴衰的原因。 本书首次提出“以夷制夷”的策略, 影响广泛。
•
• 梁启超:“语近世思想
自由之向导,必数定庵。 吾见并世诸贤,其能为 现今思想界放光明者, 彼最初率崇拜定庵。当 其始读定庵集,其脑识 未有不受其刺激者。”
龚自珍像
• 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除私
党外,不知人材为何物;所陈诸上者,无 非肤琐不急之谈,纷饰润色之事;以宴安 鸩毒为培元气,以养痈贻患为守旧章,以 缄默固宠为保明哲。 • 天下无数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
第十一讲 激烈变化中的晚清 史学思潮
一、民族危机意识与御侮图强思想 的产生
• (一)龚自珍对腐朽政制的批
• • • •
判 龚自珍(1792—1841),嘉庆 至道光朝人,字璱人,号定庵, 浙江仁和人。诗人兼思想家。 激烈批判君主制度,主张变革。 在学术上批评烦琐考据之风, 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关注 “东西南北”之学。 最早提出新疆设行省的人。
《晚清思想史》评介
《晚清思想史》评介最近,笔者有幸拜读了郑大华教授的新著《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感觉与以往学界推出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论著颇有不同,这部包括正论6章,加之绪论和结语在内共8个部分52万多字的《晚清思想史》专著,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选择特定的视角重新“还原”和“解读”中国近代思想史,比较好地回答了“思想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可以称作是一部学科视域中的晚清思想史研究的力作。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运用唯物史观的历史分析方法,立足于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特征的深刻认识,明确地概述了中国近代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一是“使中华民族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亦即后来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解放出来”;二是“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这既包括从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向近代的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也包括从传统的封建农业经济向近代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转变,即所谓“近代化进程”,并鲜明地概括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变迁的主题,即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他由此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内容是由中国近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决定的。
他还进一步指出,作为近代中国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晚清思想史是以晚清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围绕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这两大任务而提出的各种思想、观点和主张及其争论或斗争为主要研究内容。
郑大华教授从理论上十分明确地阐述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学科研究对象,即以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围绕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两个社会历史变迁主题而提出的各种整体性理论观点和主张及其相互影响关系为研究对象。
从学科的视角来看,《晚清思想史》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对象的这一理论概括,对推进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将产生重要作用。
其次,在《晚清思想史》的研究和写作中,郑大华教授立足于对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思想史实的深刻理解和详实把握,凭借其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思维品质,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主题作了精辟分析和独创提炼,明确地从学科角度界定了晚清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晚清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围绕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这两大任务而提出的各种思想、观点和主张及其争论或斗争”,并紧紧围绕这个研究对象展开晚清思想史的论述,“而像其他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通常所写入的哲学史、文化史、学术史等内容,除与本书研究主题有关者外,一般不包括在本书的范围之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逻辑 中国是现代的他者!
进入现代时间的国度和民族, 自然获得了现代的身份和权利!
西方打开了现代的大门, 但没有穷尽现代的答案!
中国式逻辑 西方中心主义
王 韬《弢园文录外编》:
(英国)惟君民共治, 上下相通, 民隐得以上 达, 君惠亦得以下逮, 都俞吁佛, 独有中国三代 以上之遗意焉。泰西诸国, 以英为巨擘, 而英 国政治之美, 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而慕, 则以 君臣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夫尧舜为君, 尚有 禹、皋陶、益、稷、契为助, 天下乃治, 今后 一国之人心为共治, 则是非曲直之公, 昭然无 所蒙蔽。
西方提纯化、完美化。
郑观应 《易言》:
若舍西法一途, 天下无足与图治者。呜呼! 此 我中国五帝三王之道将坠于地而不可收拾矣。 而一切所以拯其弊者, 悉行之以西法。
郭嵩焘《日记》:
今言者动曰取法西洋乃能致富强。
容闳《自传》: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 于文明富强之境。
西方文明典范化 、 唯一化。
韩愈《原道》 :
曰:斯道何道也? 曰:斯吾所谓道也 ,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 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 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 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曾国藩《船山遗书序》:
以求所谓育物之仁,经邦之礼,穷 探极论,千变而不离其宗,旷百世不见 知,而无所于悔。
之于中国, 西方只具有工具性价值
华夏中心观之理念残余与变异: 华夷之辩 文野之分
中国中心主义 西方立场的中国中心主义
中国式逻辑
中国立场的西方中心主义 西方立场的中国中心主义
混乱、膈应、扭曲的认知路径 西方文化面相:镜构中之想象
第二部分 现代之文化殇流: 致思体用与体用致思
冯桂芬《采西学议》:
材料中,王韬如何解读英国政治制度?你 是否认同其解读?
以传统理解现代? 以中国之传统性阐释西方之现代性?
中国式逻辑
中国立场的西方中心主义
魏源《海国图志》: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冯桂芬 《制洋器议》:
出于夷而转胜于夷。始则师而法之,继则 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
郑观应 《西学》:
夫欲制胜于人者,必尽知其成法,而后能 变通,能变通而后能克敌。制胜克敌,驾 出西人之上。
论政于议院, 君民一体, 上下同心, 务实 而戒虚, 谋定而后动。
严复《论世变之亟》:
西人首明平等,西人尚贤,西人以公治天 下, 西人隆民, 西人重开源,西人务发舒, 西人乐简易,西人尊新知,西人恃人力。
梁启超《各国宪法异同论》:
宪政之始祖者,英国是也。英人七百年前 ,已由专制之政体,渐变为立宪之政体。 以 至今日,非徒能不失旧物而已,又能使立宪 政体,益加进步,成充全无缺之宪政焉。
材料中,严复批评“中体西用”论的理由 是什么?
1927年,王国维昆明湖自沉
陈寅恪挽诗: 当日英贤谁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忠顺勤劳 矢素衷,中西体用资循诱。
陈寅恪: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于湘 乡南皮之间
张之洞《劝学篇》: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 ;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 学为用,不使偏废。
材料中,严复认为阻碍中国进步的原因是 什么?
中国式逻辑
国民性之劣化延缓中国现代曙 光之绽现?
文化转换中的思想新进路:
国民性批判 国民性改造
严复 《原强》:
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 ,二曰开民智,三日新民德。
梁启超《论支那宗教改革》:
凡一国之强弱兴度,全系乎国民之智识与 能力,而智识能力之进退增减,全系乎国民之思 想。思想之高下通塞,全系乎同民之所习惯与 所信仰。然则欲国家之独立,不可不谋增进国 民之识力,欲增进国民之识力,不可不谋转变 国民之思想,而欲转变国民之思想,不可不于 其所习惯所信仰者,为之除其旧布其新,此天 下之公言也。
今欲采西学,宜发院择其有理者译之。 由是而历算之术,而格致之理,而制器尚象之 法。愚以为在今日又宜曰:“鉴诸国。”诸国 同时并域,独能自致富强,岂非相类而易行之 尤大彰明较著者?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材料中,冯桂芬在处理中西文化问题上 提出了什么主张?
郑观应 《盛世危言》: 中学其本也, 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 辅以西
学, 知其缓急, 审其变通。 孙家鼐《筹议开办京师大学堂折》:
今中国京师创办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 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 《劝学篇》: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晚清处理中西文化问题的主导性方案
中体西用
结合历史背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谈谈 “中体西用”论有何合理性?
两类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价值界域:政治制度与观念层文 化
经由文化历史性厚积而成的观念层文化难于 根据有限政治理性短时段内加以重新架构。
理性政治制度变革可以在某些观念层文化制 约下加以推行。
两类不同的理性维度: 价值理性维度分离出工具理性维度 观念层文化归于价值理性维度,政治制度归 于工具理性维度 体用两相诱变,渐进而衍
冲击传统中国文化的封闭状态,推动中 西文化交流, 促进文化现代化
利于中国文化从高势能到低势能,从文 化出超到文化入超环境下文化心理的平 衡适应
中国文化民族性的坚守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
有其元首脊腹, 而后有其六府四支;有其质 干根, 而后有其支叶华实。体用者, 即一物而 言也。有牛之体, 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 则 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 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异也, 如其种人之面目然, 不可强谓 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 西学有西学之体 用, 分之则立, 合之则两亡。
第一部分 现代之文化镜构: 想象西方与西方想象
西方妖魔化
“红毛鬼”、“红毛夷”、“红毛番” “番鬼”、“逆夷”、“蠢夷” 、“狡 夷”“蛮夷”
地理性西方
徐继畬《瀛环志略》:
“瀛环”分为欧罗巴、亚细亚、阿非 利加、 阿墨利加四洲,“瀛环”之中 ,最大之国家乃俄罗斯,英吉利乃欧罗 巴之国家。
科技性西方
杨度支持新律的理由是什么?
劳乃宣提出怎样的反驳理由?
从思想源流角度看,如何理解杨与劳论辩的 实质?
中西之争对象化为儒法之辩
中国迈步现代的本国文化阻滞到底是什么? 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吗?
曾国藩《答刘孟言书》: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孔子之学岂有他与?即物求道而已, 国 藩不肖,亦谬欲从事于此。
1900-1910年代,留日高潮
近代日本思潮底色:集权式民主自由 主义
猛烈地批判国民性 日式集权式民主自由主义因子 两相耦合
“政统”文化 、法儒文化 仍在潜意识 处运思
是祛魅中国? 还是再度锢蔽中国?
数次中国式逻辑的演绎: 中国立场的西方中心主义 西方立场的中国中心 体用整全论 政治全能主义
儒文化之“道统”文化与“政统”文化: “道统”乃经与常,“政统”乃权与势 “道统”文化-文化精神与内魂 “政统”文化-政治性制度性文化
何者为中国现代性建构之障碍?
谭嗣同 《仁学》:
二千年来之政, 秦政也,皆大盗也;二 千年来之学, 荀学也, 皆乡愿也。惟大盗 利用乡愿, 惟乡愿工媚大盗, 二者交相资, 而罔不托之于孔。
康有为、梁启超:《改试策论折》:
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 并举,人多通才。
中国式逻辑
体用整全论 政治全能主义
第三部分 现代之文化迂转: 锢蔽中国与中国锢蔽
1907年,围绕《大清刑律草案》的修订,引起一场 论战。以沈家本、杨度为代表的支持新律者“法理派” 认为应采近世西方最新之学说。而以劳乃宣为代表的“ 礼教派”认为应墨守中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在辩论 中,杨度指出,家族主义是中国礼教之真精神,中国之 败坏在于家族主义发达,慈父、孝子、贤兄、悌弟太多 ,忠臣太少,而新律变革能使全国的孝子、慈父、贤兄 、悌弟都变为忠臣。劳乃宣反驳说:“从三代到春秋之 世,家族最为盛行,列国之民无不知爱其国者。直到秦 并天下,焚诗书以愚其民,销锋镝以弱其民,一国政权 悉操诸官吏之手,而人民不得预闻,怎能真心爱国?”
百年书院 大美南菁
想象、致思、锢蔽与中国式逻辑
—— 晚清思想文化史寻绎
百年书院 大美南菁
梁漱溟
百年书院 大美南菁
梁漱溟之问
在历史迈向现代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国文 化和西方文化?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
曾纪泽: 五千年未有之大创局
中国遭遇西方 传统遭遇现代
中西文化碰撞 古今文化碰撞 无 可避免
李鸿章《朋僚函稿》:
洋兵数千, 洋炮并发, 所当辄靡,其落 地开花炸弹, 真神技也。
制度性西方
郑观应《盛世危言》:
学西文,涉重洋,其治乱之源,富强 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 同心。
两极化思维发酵
郭嵩焘《日记》: 每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
张树声《张靖达公奏议》: 西人立国,驯致富强。育才于学堂,
现代思维的顿挫
是歧路?还是坦途? 是惊险一跃?还是又入险滩?
百年书院 大美南菁
南菁欢迎您!
感谢您的倾听!
办关注师生生命幸福的教育
儒文化之原儒与法儒: 原儒:非法之儒 法儒:法家化之儒
何者为中国现代性建构之障碍?
薛福成 《日记》:
唐虞以前,皆民主也。匹夫有德者, 民皆可戴之为君,则为诸侯矣。诸侯之 尤有德者,则诸侯咸尊之为天子。迨秦 始皇以力征经营而得天下,由是君权益 重。秦汉以后,则全乎为君主矣。
严复《原强》:
今夫民智已下矣,民德己衰矣,民力已困 矣。中国者,因病夫也。果使民智日开,民 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 将自立。民智之何以开,民力之何以厚,民 德之何以明,三者皆今日至切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