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史复习题答案中国文化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话题,涵盖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下面是一些针对中国文化史的复习题及其答案,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回顾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1. 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思想体系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的两种主要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2. “仁者爱人”的观念属于哪种思想?答案:这个观念属于儒家思想,代表了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核心理念。
3. “无为而治”是哪个思想的核心观点?答案: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主张顺应自然,不做过多干预,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4. 被誉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路连接了哪些国家?答案: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和西亚、中亚、印度、欧洲等国家。
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答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公元618年至907年。
6. 唐朝的艺术和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以下哪种艺术形式是唐代的代表?答案: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艺术形式,被称为“唐诗”。
7.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答案: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
8. 以下哪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紫禁城是哪个朝代的皇宫?答案: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
10. 以下哪种戏剧形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答案: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11. 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哪一天?答案: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每年的日期不同。
12.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通过以上的复习题,大家可以回忆和巩固对中国文化史的了解。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思想体系、艺术形式还是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和了解,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绪论一、文化的概念、结构和传承(一)文化和文明1、文化的概念中国:“文”本意指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纷繁复杂的事象;“化”本意为改易、生成与整理,含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西方:“文化”本意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后引申为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化育。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现在有两百余种甚至上千种。
梁启超、梁漱溟、钱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几种文化界说: 广义文化说:凡是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为文化涵盖对象的文化定义。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77年版《辞海》“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方面的文化定义。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专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归结为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等等文化多义兼容说”广义地说,指人类的活动方式几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义而言,它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法律、道德、伦理、习俗风尚等观念性的东西。
狭义指人类的一般知识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水平等。
“2、文化与文明文化、文明同义说施宜圆《中国文化辞典》1987年;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991 认为文明与文化没有多大差别文明大于文化说钱学森、罗大冈”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替代文明”最早见“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指社会生活光彩绚烂,其义包括文化文化大于文明说汪澍白“濬哲文明”——孔颖达《尚书·舜典》疏解:“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中国思想文化史
第一讲概说(3学时)一、文化,文化的类别文化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概念,涉及到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是人类生活及其文明程度的体现。
文化即生活,文化即人生。
人类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皆是文化现象。
物态文化(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政治、法律等);行为文化(道德、习惯、风俗等),思想文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文化与文明之同异。
中国思想文化的内容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哲学智慧,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政教学术等。
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二、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分期四分: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明、清及民初——诸子学与经学,玄学与佛学,道教与新儒学,朴学与西学。
三分:上古——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形成期;中古——中印文化融合期;近古——中西文化交会期。
三、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色1、中华文化是以家族为本位的伦理文化,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2、儒道互补,天人合一。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人文世界,艺术精神。
3、以和为贵,以古为尚。
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
爱好和平,渴求幸福,想做活神仙。
安土重迁,思想保守。
注经,疏不破注。
4、中华思想文化的生命力。
统一性、延续性、包容性。
汉字与中华文化。
书同文的意义,汉字文化圈。
第二讲原始儒家思想与汉代经学(7学时)一、礼乐文化与儒家思想以“礼”为核心的乐感文化,礼仪之邦,此致敬礼。
礼别异,乐统和。
礼:社会习俗——典章制度——道德伦理。
宗教(礼俗)——政治(礼仪)——伦理(礼义)。
祭神、祭祖。
礼乐相须为用,钟鸣鼎食。
周礼,尊尊、亲亲、贤贤的宗法礼制,纳上下于道德。
礼治思潮。
作为儒家思想基础的“仁”学,是从对周代礼乐文化的思考中悟出来的。
二、孔子的“仁”学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崇礼贵仁。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礼是人的文饰,人的本质是仁,文质彬彬而后君子。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中国“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及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引申义:①“中国”的涵盖范围在空间上的拓宽;②“中国”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含义派出文化中心;③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④“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⑤中国成为正式国名;⑥“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现代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2.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父权和族权为维系力量,将同姓同氏者结为一个共同经济政治利益的族群。
宗法制度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在商代晚期,宗法制度初成;西周经一步完善,包括立子立嫡之制,庙数之制,其核心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大一统“大一统”,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谓“大”,就是重视﹑尊重;所谓“一统”,即“方物之本皆归于一”。
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此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全国皆现“六合同凡,九州共贯”的“混一”局面。
4.河姆渡文化1973年首次发掘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距今六七千年,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骨耜,狩猎用骨镞。
陶器为黑陶;有大量稻谷遗迹和猪狗等家畜遗骨;采用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
这是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
5.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多年的一种文化。
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分布与黄河中下游。
生产工具为石镰和蚌镰,陶器为灰陶为主,黑陶次之,开始用轮制。
出现卜骨。
以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因遗址发现黑陶,又称“黑陶文化”6.屈家岭文化1954年发现于湖北的京山屈家岭,分布于江汉平原。
以小型2彩陶,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为只要特征。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粳稻,饲养猪狗家畜。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2.封邦建国制3.甲骨文4.玄学5.文化基本精神6.长善救失二、简答题:1.怎么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2.简述唐朝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4.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5.简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
3.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现象的理解。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5.试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6.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7.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8.请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编纂而成,收书3503种,近8万卷,收录了从先秦到乾隆前的大量典籍文献,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
整套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一共抄写了7套(现存4套),分藏各地。
《四库全书》既是清朝一项庞大的文化整理工程,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清王朝也通过“寓禁于征”的方式,禁毁删改了不少古籍,体现了严密的思想文化控制,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损失。
2.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分封制。
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人创立的。
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将王室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王室的屏障。
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
即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依次分封土地,建立邦国、采邑等,形成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分封制在周代和西汉初期一度盛行,后世也经常采取类似的分封,但权力和义务关系各有变化。
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思想文化史
中国思想文化史
中国思想文化史辉映出千百年的历史精髓,展现着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史创造。
其中有古代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儒家创造的仁政治观、洋溢着贤淑之风的“婉言儒家”;佛教创造出善良祥和的事实信仰和新生希冀。
更为重要的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儒家、道家和法家三家学说,它们显示准则和实践结合,重政治、及治国安邦,深刻影响着中国数千年的政治、文化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化融合了众多文化流派,其中以儒家经典为核心。
自秦帝国以降,中国政治一直有着崇尚儒家思想的倾向,以儒家学派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构造,也对中国的文学及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也拥有宗教文化优秀的传统,最早的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深远。
佛教的影响融入了中国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变得更加理性和实用。
佛教把人与动物当成同样有生命的存在,代表了“仁慈”及“关怀”,这也成为中国处理公共事务的基本标准。
总而言之,中国思想文化史是多元而又深邃的现象,蕴涵着千百年来深厚的积淀。
它以古代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及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为依托,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也有力地启迪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之所以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性和深远意义,正是由于它有着悠久的经历,以及对整个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奠定了持久的积极意义。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史
民 间 ( 继 承 ) (发展)
新儒学
西汉 (董仲舒) ( 发 展 ) 宋明 (理学) 官 方
创立发展
儒
新活力 新发展
明清
(进步思潮)
(批判)
一条主线;两个视角;三次翻“新”;四个阶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消极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道德教育;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黄宗羲:政治上批判专制最猛烈。
主张:抨击君主专制; 关于君臣关系为平等师友,否定纲常; 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顾炎武:学风上批判
主张: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 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注意:早期民主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与“仁”“礼”相矛盾 “因材施教” “当仁不让于师(实质是仁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老子:道家创始人,《道德经》。
哲学思想: 世界本原为“道”,抽象概念 “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天命”的绝对权 辨证思想,精华部分
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无为的含义)。
2、战国:百家争鸣
②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 ③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 ④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 统治者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⑤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 民主。
董仲舒发挥儒学(儒学基础,吸收多家): 基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加强君权 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思想方面——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方面——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二1)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
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
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
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
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
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
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
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
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
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
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
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
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
《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
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
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
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
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
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
第32页
返回导航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 思想理论成果
3.理论内容 (1)社会性质:中国是 半殖民地 (2)革命步骤:第一步是 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性质 ①五四运动以后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区分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对革命的 领导权 问题。
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
辛亥革命
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革命斗
争的理论旗帜。
第14页
返回导航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 思想理论成果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
中山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2)孙中山接受 共产国际 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改组国民 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二)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历史条件 (1)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 陕北 (2)毛泽东长期参加中国 革命斗争 (3) 。
的实践经历。
抗日战争
时期,延安相对稳定的环境。
第31页
返回导航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 思想理论成果
2.理论著作 (1)《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 (2)《第页返回导航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 思想理论成果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它们对新时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 建设党的重要意义。
第3页
返回导航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 思想理论成果
二、考纲解析 1. 了解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的主要背景和内容, 认识其对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2.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认识其对近现 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 3. 概述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及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作用。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 夏商周(宗教) 春秋战国(先秦子学)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 异:夏:忠义 商:遵命遵神 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 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 B、天命可以转移 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 五材属性2、占星术 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 卜辞中的五方说 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1 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 “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 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 :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 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士子救国 儒——文士墨——武士 道——隐士 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中国文化史复习重点内容
中国文化史复习重点内容1、中国的文化定义:①《辞海》条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在日常生活中,也泛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
②我们的定义:文化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成果的总和。
2、文化的基本属性①超自然性②时间性或时代性③地域性或空间性④民族性⑤承袭性和变异性3、文化的基本形态(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4、文化的主要功能即作用:凝聚功能、规范功能、认知功能、技术功能、教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愉悦功能5、文化史的定义:文化史广义指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社会发展史相近。
狭义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发展史,也即精神文化及其精神文化的物化现象的发展史。
6、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伦理文化(伦理型文化)7、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同化、融合、延续)(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5)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6)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7)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8、地形地貌特征对中国影响:①影响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与延续性②影响中国文化的多样性③影响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与保守性9、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0、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主要含义是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了。
)主要依据有:(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①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
高二历史(文化史)复习纲要
高二历史(文化史)复习纲要第一单元复习纲要(整理)1、两条线索:一是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里了应有的贡献2、掌握理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4.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5.老子也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代表人。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1、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有生于无。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政治上的放任主义和伦理的自然主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中国思想文化史期末考试题目
一、填空1、世界上的稻米分为亚洲稻系和非洲稻系,我国是大米和小米的故乡2、《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3、道教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4、禅宗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即心即佛”说和“顿悟”说。
5、理是二程理学的最高范畴。
6、魏源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近代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
7、__周公___制礼作乐,是建立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
(p34)8、儒学的礼学思想,是从______心性学说__为理论内核的。
9、西晋末年,郭象提出了__独化的__的玄学体系。
(p232)10、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概括为__“三法印”__。
(p247)11、韩愈提出__文以载道__思想,重视文学的仁义内容和教化作用。
(p289)12、胡安国与其子胡宏开创了__湖湘学派__。
(p401)13、“义利之辨”是__张栻______理学等思想的主要内容p402。
14、明代永乐年间所编三部理学大全是《五经大全》、《四书大全》、《信理大全》。
(p438)15、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__知行统一_的观点。
(p463)16、文明三个标志:1、城市、2、青铜器、3、文字二、名词解释:1、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今文经学:今文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职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阅读。
这些被设为博士官的诸学者,都是在师承传授下的经学研究,其所依之典籍为西汉文字新编之儒经,故可称为今文经学。
3、玄学:玄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宗旨就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语始见《晋书·陆云传》。
魏晋名士以谈“玄”,释“玄”,崇尚虚无,空谈名理为风气,并建立起不同的流派,故名。
新高考历史3年(2020-2022)真题汇编专题10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学生版)
三年(2020-2022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专题10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22年】1.(2022·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
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
他旨在强调A.维新变法B.师夷长技C.实业救国D.中体西用2.(2022·浙江·高考真题)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
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
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D.托古改制3.(2022·广东·高考真题)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4.(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
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
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纲导论一、释“中国”1“中”飘扬的旗帜,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
“国”原指城邑。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京都)(中国,京师也)2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
3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
4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
二、释“中华民族”1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2其核心单字“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
3“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
4由“民族”和“中华”组成复合词,出于晚清。
5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其誓词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语,是对朱元璋讨元檄文口号的袭用。
三、释“文化”“文明”1“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二物相接。
“文”与“化”的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2“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
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
3“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
4文明: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5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
6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开端于近代欧洲。
7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
8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包括这四种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1地理环境2经济土壤。
延绵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样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线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湿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
西极大漠的万里长城,大体上与这条年降水量400毫米线重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边界线。
3社会结构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第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历史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取向,历史局限等问题。
(P2)2、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
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
(P6~~P9)3、中国早期国家明显带有的几方面特征:部落征服特征;土地公有特征;君主专制特征;4、西周时期专制国家的重要支柱: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封制度。
(P33~p34)5、东周时期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以公元前435年“三家灭智伯而有其地”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比较合理。
6、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战争,变法和百家争鸣。
7、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的基础是对商代的先公先王的崇拜。
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惟命不于常(P40~ P41)周公天命不常的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三.敬天保民:敬从天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9、孔子的“六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10、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与礼11、孔子德治主张主要内容:第一,礼治与正民。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
第二,举贤才。
孔子认为,统治者能否有效的治理国家,关键是否选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来说,财富寡少并不足以为患,而财富不均确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第四,愚民政策。
12、孟子人性论的局限:第一,孟子的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第二,人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
第三,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孟子用抽象的人性代替具体的人性,抹杀了人在人性上的差别,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人性)13、孟子认为的君、臣、国三者之间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专题03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文化-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解析题专题专项突破(32898620)
专题03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文化1.中国古代文化灿烂、科技发达,其成果惠泽后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以诗赋取士的制度促使士人去研习诗文。
他们把文学创作当作是一种基本训练,这对诗歌创作的普及是有作用的。
而盛唐诗的极高艺术造诣,可以说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
材料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 A,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材料四这部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材料一(a)图中的文字被称为什么?根据(b)图,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统一文字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诗繁荣的制度因素。
盛唐时期,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3)材料三中“A”处是哪项重大科技发明?(4)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四中“这部书”的名称。
2.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材料一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开始定居生活,饲养家畜,播种农作物,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考古发现充分反映了这一现象。
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材料四某同学将部分中华文化制作了如下表格:领域内容诗歌小说雕塑④______图片介绍①______ 是唐代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飘逸洒脱,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有人说其“斗酒诗百篇”。
《②______ 》是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小说,以贵族青年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家族和社会变迁。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雕塑,数量众多,造型宏伟精巧,是统治阶级宣扬③______ (宗教)的重要体现。
作为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1) 约7000年前的稻谷最可能出现在哪个遗址?图2的陶盆最可能在哪个遗址被发现?(2) 上面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①②空格内应是______ 和______ 。
中国文化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林刚(副教授)主讲绪论▪一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内容和目的▪1.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文化,一般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本身自然属性,使其体现出人的价值观念的一切活动成果或现象。
▪文化是人类现实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
▪广义文化史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及其创造的手段、规则、制度、习惯等;狭义的文化史,则仅指人类精神文明的建树。
绪论▪2.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和目的▪(1)意义: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通过文化的途径,能够获得社会进程的深层次信息。
▪(2)目的:▪一是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文化创新的信心、智慧和本领;▪二是深入地了解国情(历史和现实);▪三是能够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素材。
绪论▪二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1.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伦理性▪中国文化的一般特征:▪(1)广泛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质态文化融汇到一起,形成中华各民族共有的文化。
▪(2)连续性▪指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来,数千年间,条理有贯,记载分明,从未中辍,这在世界各文明形态中是独一无二的。
原因如下:绪论▪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变易性。
▪二是中国文化有兼容并蓄的宏大气魄。
▪三是文化发育程度高。
▪(3)平和性▪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倾向。
它是贵和尚中的文化基本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操守上的体现,▪(4)独特的价值取向▪指中国文化受其伦理道德基本精神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地方。
▪例如:天人关系、群己关系、义利关系、理欲关系绪论▪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刚健自强、贵和尚中▪源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宋代理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
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
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
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
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
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
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
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
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
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
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
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
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
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
《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
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
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
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
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
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复性书》:作者李翱,对韩愈的性三品说加以调整,修补其中的理论漏洞。
认为,韩愈把人性分成三个等级,是人性的先天差别过于绝对化,不利于儒学的发展。
在《复性书》中,他模仿孟子问题,自设问答对人性加以论证。
认为凡人之性于圣人之性是一样的,桀纣之性等同于尧舜之性。
之所以体现不出真正的人性,是由于其情欲掩盖了真实的人性。
为了使人人都能恢复本性,就必须限制生活中的情欲,主张“灭情复性”。
《坛经》:慧能记载,禅宗的代表性著作,。
所谓“坛”,是佛教道场的主要部分,指专门用来陈设佛像、经书。
庄严供养的地方。
“经”一般是释迦牟尼本人的传教记录才能叫“经”。
《坛经》以慧能的言论称经,表明慧能及其思想在中国佛教中享有的特殊地位。
《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他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
有人称赞《明夷待访录》是"人权宣言"。
他对封建专制进行猛烈的批评,说它是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没有公法可言。
因此他反对"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他为了求得人权平等,主张非废除秦汉以来的"非法之法"不可;要求得天下太平,非废除专制的君本制度,而改为民本制度不可。
《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
《日知录》:作者顾炎武,《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文。
他批评了买旧重铸的方法,而赞同采铜于山,即掌握第一手材料,以得出新的结论。
尽管采用了札记的形式,确实一本结构严谨、有着鲜明学术主旨的巨著。
《永乐大典》:是明清第一部巨型类书,他的编纂揭开了这两个朝代汇集群籍的浩大工程的序幕。
全书22937卷,所辑入的内容包括民初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涉及经、史、子、集诸方面,是我国最大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康熙、雍正时清政府组织人力编成,约1万卷,内容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编下设典,典下又分若干门类,1.6亿多字,条理清楚,收集宏富,是继《永乐大典》之后又一部大型类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为康有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资源,他认为古文经是西汉刘歆为王莽篡汉编造了新朝之学,即新学,今文经学才是儒学的正宗经典。
《新学伪经考》对经学的考据是经不起严格的学术推敲的,但是,康有为借此推翻历史偶像,为变法扫清道路,推动学界对传统信仰进行重新评价。
同时,又以公羊三世说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维护今文经学的正统地位,,为自己的思想取得权威解释和合法身份,进而使自己以传统维护者的形象出现,寻求变法空间。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运用公羊学的比附延伸手段,改变了以往对孔子的传统看法。
他提出,孔子并不是“述而不作”的先师,而是“托古改制”的素王,时时都在维新。
孔子托古改制的微言大义是三世说。
康有为这些说法,其核心是为变革开道,政治意义大于学术意义,带有中体西用的痕迹。
《大同书》:康有为的社会理想,反映在他经过长期思考撰著的《大同书》中。
他认为,大同之制是“人类公理”,实现大同的途径是“去九界”,而破除九界就要废君权、兴民权、行立宪。
大同社会是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没有国界,没有私产,共同劳动,共享财富,没有军队,没有政府,议民选举,事务众决,男女平等,人人独立。
这种对大同世界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天演论》:《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在翻译时,有自己的取舍和发挥。
他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循环论,自此,中国人普遍接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公理”,开始用学习用科学化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问题。
《仁学》:《仁学》书名,谭嗣同著。
撰写于1896年至1897年之间。
《仁学》以“冲决落网”的姿态表达了自己对变法救亡的信心和决心,但是具体到如何变法,冲决落网的具体方案是什么,《仁学》并没有解决。
最后《仁学》对“仁”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以“通”释“仁”,“仁以”通”为第一,仁的哲学就是通的哲学。
这种传统概念和和新型解释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他试图弥合思想文化方面的古今冲突的努力。
《仁学》是近代中国转型的一面镜子。
《奏定学堂章程》: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奏拟。
这年为癸卯年,所以又称《癸卯学制》。
除规定学制系统外,还订立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学校设置办法等,施行至辛亥革命为止。
它包括《学务纲要》《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实业教育讲习所章程》,以及《各学堂管理通则》《任用教员章程》《各学堂奖励章程》等。
《癸卯学制》规定教育年限:小学为九年,中学五年,高等学堂及大学堂六至七年,入学年龄为六岁。
《新青年》:《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
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和新文学。
其主旨是开展启蒙、改造国民性。
主张白话文,抨击孔子思想,反对传统道德,以道德革命和文学革命标榜。
【简答题】第四章1、简述西汉经学十四博士的具体所指以及该时期经学研究的特点P195答:十四博士:《尚书》:欧阳氏、大、小夏侯三家《诗》:齐、鲁、韩三家《礼》:大戴、小戴两家《易》:施、孟、喜、梁丘、京房四家《春秋》:公羊、谷梁二家特点:①它认为五经是王道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他们是汉代政治原则的主要依据;②它认为王道政治理想最重要的特点是大一统;③它认为王道政治理想的主要内涵是仁义教化;④天人感应是名教礼法思想的前提和基础;⑤在学术传承上重师法。
2、简述汉代以经治国政治局面的形成及其政治实践P213答:从汉武帝到昭、宜时期还只是儒法杂用。
自元帝即位后,经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统治者对经学之士的多方选用,许多经学之士相登上了政治舞台。
他们把经学运用于具体施政之中,出现了以经治国的政治局面。
经学思想在汉代的政治实践首先表现为儒家经典的神圣化,其次是儒学教育的普及化、政治意识形态儒学化、政治法律制度儒家化、经济政策经学化,最后是政治行为阴阳灾异化。
第六章1、简述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P284答:主要内容:①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有一个具体的传授体系;②韩愈道统说的内涵,是指儒学有一个始终一贯且有异于佛老的“道”。
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包含了儒家强调的仁义道德各项内容。
③为了论证“道”的仁义含义,韩愈提出“性三品”与“情三品”说影响:①韩愈首次把君主与孔孟在学术传承上衔接起来,完成了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合一,由此,儒家起源在时间上早于佛老,有利于确立儒学的华夏正统地位;②韩愈的“道”是哲学与伦理的结合,“统”是政治和学术的结合。
“道统”即开启了后来宋儒讲心性天理的先声,又发扬了先儒经世致用的传统;2、简述禅宗的主要思想。
P311答:禅宗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即心即佛”说和“顿悟”说。
“即心即佛”说,就是认为人的本心就是本性,而本性就是佛性、真如,本心流露,无不解脱,这就为众生通过心性修养而成佛提供了可能性。
禅宗认为,人心本性清净,原本具备菩提、般若之知,只是因为没有自我觉悟,于是迷妄颠倒。
如果能够得到善知识启发,一旦妄念俱灭,认识自己的本心,这就是“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顿悟。
第七章1、简述二程的理学思想。
P385答:(1)“理本论”:①“理”为宇宙万物的终极本源,“理者,实也、本也”,“有理而后有象”;②“天理”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与伦理道德的总称,“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理之本也”,“人伦者、天理也”,“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③“天理”是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发展变化规律.(2)人性论:①“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说②“性既是理”③气禀说,清即贤,浊即愚④“去人欲、存天理”(3)“格物致知论”读书—穷理—求于至善(4)修养论:①持敬;②克己复礼。
2、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具有怎样的历史影响?P405答:主要内容:(1)天理论(本体论):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根本“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a“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b“理”先“气”后,“理”生“气”,“气”生万物c“理—分殊”②“理”是针对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源泉,“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是天理的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