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四库全书》

2.封邦建国制

3.甲骨文

4.玄学

5.文化基本精神

6.长善救失

二、简答题:

1.怎么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2.简述唐朝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

4.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5.简述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论述题:

1.请谈谈你对宋明理学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

3.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家国同构”现象的理解。

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5.试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6.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7.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8.请谈谈你对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年间编纂而成,收书3503种,近8万卷,

收录了从先秦到乾隆前的大量典籍文献,涵盖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整套书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一共抄写了7套(现存4套),分藏各地。《四库全书》既是清朝一项庞大的文化整理工程,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清王朝也通过“寓禁于征”的方式,禁毁删改了不少古籍,体现了严密的思想文化控制,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损失。

2.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

人创立的。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将王室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王室的屏障。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即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依次分封土地,建立邦国、采邑等,形成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分封制在周代和西汉初期一度盛行,后世也经常采取类似的分封,但权力和义务关系各有变化。分封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由于甲骨

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又由于甲骨文的内容多为占卜记录,所以又称为“殷墟卜辞”。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因此线条瘦硬,多有方折。从结构上看,甲骨文已经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结构方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

4.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种新的文化思潮,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主要宗旨是“贵无”,其最

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在主体面貌上与两汉儒学大不相同,对魏晋文化思潮和文人心态产生了深刻影响。玄学的思维特点是直接诉诸本体,以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为根本,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其现实意蕴是对魏晋人所追寻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

5.文化基本精神:是指在制度、习俗、思维方式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

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大多数民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必须具备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

6.长善救失:最早见于《礼记·学记》中,原文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一般用于说明教学

思想。意思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会表现出不同的优点和长处,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错误和缺点,教师必须掌握根据具体情况,既要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也要善于克服学生的缺点。长善救失既包含有重视正面教育、因势利导的含义,又包含有因材施教的思想,是中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精华。

二、简答题:

1.答:广义文化,指人类区别于动物和自然界的本质所在,主要是一种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狭

义的文化,指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广义文化是大文化,狭义文化是小文化,广义文化在逻辑上包涵狭义文化。二者相互依存,同生共长。

2.答:唐朝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造就了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一、唐代艺术的最高成就,首推

诗歌。中国诗歌的辉煌巅峰公认在唐代。《全唐诗》收录诗人2300多人,诗歌48900多首,涌现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等等诗坛巨匠,佳作如林;二、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张旭、怀素、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都是杰出代表;三、唐代是绘画的极盛时期,代表人物有吴道子,王维等人开创了新的山水画风;四、唐代散文也有丰硕成果,领袖人物是韩愈、柳宗元;五、唐代建筑艺术成就极高,形成一个成熟的阶段,典型代表有佛光寺、大明宫(遗址)等;六、其他艺术成就。如以敦煌壁画和千佛洞为代表的壁画艺术和雕塑艺术,以《霓裳羽衣曲》和燕乐为代表的音乐艺术,以白瓷和唐三彩为代表的陶瓷艺术,等等。总体上,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

3.答:(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族和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2)经济基础较为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较为严密。

4.答:(1)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2)出现早期启蒙思想;(3)对古典文化进行了总结;

(4)西学东渐后逐渐中断。

5.答:中国艺术有两大基本类型,即阳刚和阴柔。青铜器、汉画像砖、杜甫诗歌、范宽的全景山水、颜

体楷书、宫廷建筑、民间打击乐,等等,均属于阳刚之美;彩陶、宫廷舞蹈、婉约词、行书、园林,等等,均属于阴柔之美。从对中国艺术影响最大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差别看,则表现为艺术类型上的浓与淡、神与逸之别。浓淡分别代表儒道的审美情趣,神逸则分别代表儒道两家的审美境界。当然,不管是神与逸,还是阴柔与阳刚,很多时候都不是截然划分的,同一位艺术家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审美情趣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件艺术品也可能同时包融有阳刚和阴柔之美。

三、论述题:

1.答:宋明理学又称为道学,是儒释道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清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

融摄佛、道的思想,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将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的书院等地作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理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体现。它不仅是元明清三朝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14世纪到21世纪,对东亚各民族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的精华与糟粕仍然积淀在东亚各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对现代化起着这样那样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整合的伦理体系,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思想进入了辩证综合的发展阶段。在宋明的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而王阳明则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在理论建构上,前者强调道德理念、规范和知识,后者则强调道德情感、直觉和体验;在方法论上,前者主张“道问学”,而后者则主张“尊德性”。宋明理学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自我节制、发愤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但另一方面,由于理学成为元明清时期官方的意识形态,其末流被统治阶层所利用,维护了宗法社会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造成了伦理异化,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其正负面效应,我们应该具体地历史地加以分析。

2.答:科举制度是隋唐之后,中国主要的官员选拔制度。隋唐时期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建立健

全了科举考试制度,对于此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显然是一种明显的进步,这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史和官制史上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科举制度有弊端,尤其是明朝之后,“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士子的思想和创造力,但它在尽量保持公平公正性的前提下,为官僚系统的正常运转输送了大批的人才。在当时和后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制度。

3.答: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以农耕自然经济

为主体,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得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和古代西方更多按照地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结构相比,古代中国更多的是按照血缘关系建立起国家和社会结构。宗法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并且在各级社会关系和权力配置过程中,始终发挥着稳定的、主导性的作用,从家庭到家族,从家族到国家,族权与政权相互结合,层层关系都处于宗法制度的笼罩之下,这样,就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儒家思想推尊宗法制度,而儒家思想在汉代后被意识形态化也加剧了这种倾向。所谓“忠孝相通”,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所谓“家天下”,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君父一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