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文学
2016中国文化第五讲_伦理本位社会与中国文化
*二十四史
* 《史记》(汉〃司马迁) * 《汉书》(汉〃班固) *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 《三国志》(晋〃陈寿) * 《晋书》(唐〃房玄龄等) * 《宋书》(南朝梁〃沈约) *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 《梁书》(唐〃姚思廉) * 《陈书》(唐〃姚思廉) * 《魏书》(北齐〃魏收) * 《北齐书》(唐〃李百药) *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唐〃魏征等) * 《南史》(唐〃李延寿) * 《北史》(唐〃李延寿) *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 《宋史》(元〃脱脱等) * 《辽史》(元〃脱脱等) * 《金史》(元〃脱脱等) * 《元史》(明〃宋濂等) * 《明史》(清〃张廷玉等)
* 二、伦理本位社会与中国文化
(一)伦理本位中国文化的特点
* 注重血缘关系 * ‚民胞物与‛ * 泛道德 * 宗法集体主义观念 * 家国同构 * 崇老尚古
*
1. 格外注重血缘关系
突出表现在人们的‚孝亲‛情感上和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孝经》:“大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 祖:(祖父)父之父。
*
*中国文化第五讲
第五讲 伦理本位社会与中国文化
一﹑宗法制与伦理本位社会 二﹑伦理本位社会与中国文化
*
一﹑宗法制与伦理本位社会
* 宗法:是指一种以
血缘关系为基础, 标榜尊崇共同祖先, 维系亲情,而在宗 族内部区分尊卑长 幼,并规定继承秩 序以及不同地位的 宗族成员各自不同 的权力和义务的法 则。
(一)伦理本位中国文化的特点
6. 崇老尚古的心理意识
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
• (四)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 的原因:
• 1、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压迫是造成子君和 涓生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们爱情 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 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是那个封建势力占统 治地位的旧社会所不能容忍的。旁人的非 议,小东西的告密,局长对涓生下的一纸 免职令,给涓生和子君的小家庭带来了失 业的威逼和经济的压迫。他们虽竭力挣扎, 仍无法摆脱困境,甚至到了无法生活下去 的境地。这是涓生和子君离异的一个重要 原因。
• 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个 性解放思想的。她的奋斗目标只是婚 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色婚姻的 干涉、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 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家庭主妇来, 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操持家务作 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而没有了新 的理想和追求。这样,她的生活和思 想必然流于空虚、庸俗,性格也变得 怯弱起来。
• 鲁迅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生前出版小说 集三部、散文集两部、杂文集十七部、通 信集一部和文学史著作两部。鲁迅的作品 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世界语 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 者群。 • 鲁迅是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中现实主义流派 的奠基者,是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 地位。
• 二、鲁迅的作品:
• (一)、小说集3部33篇:
• 《呐喊》(1923年),中短篇小说14篇; • 《彷徨》(1926年),短篇小说11篇; • 《故事新编》(1936年),短篇小说8篇。
• (二)、散文诗集2部:
• 《野草》(1927年,散文诗集); • 《朝花夕拾》(1928年,回忆录集)。
• 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 等校兼任教职。期间,他编写了 《中国小说史略》讲义,翻译了 多部国外理论著作和小说,支持 和组织了新潮社、语丝社、莽原 社等社团,编辑出版了《语丝》 等刊物。
第五讲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分析
第一节 宏观视野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141)
一、文化的概念与结构分析 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a,英文写作culture,其本意指人类为使土地肥沃、 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后来引申为文字、科学和美 术的修养。 1.中国对文化的定义:“以文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本意,与“武 功”相对。 2.西方对文化的定义: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据民 族志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以恶搞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 它能力和习惯。人类各种社会之间文化的条件是、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20世纪30年代在《文化论》一书发展了泰勒 的文化定义,他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 惯、及价值而言的,这个改练实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
一、生态结构:多元的生态文化圈和生态经济文化类型 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是多样性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 成和生存的基本条件。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不能忽 略这一基础。 从新石器时代起,我国多民族文化中,就形成了以下主要 生态文化区 : (1)北方和西北游牧兼事渔猎文化区。 (2)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文化区。 (3)长江下游水田农业文化区。 (4)南方山地耕猎文化区 (5)康藏高原农作与畜牧文化区。 (6)西北自河西走廊至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佩蒂边缘的绿 洲人工灌溉农业文化区。 (7)西南山地火耕旱地农作兼事狩猎的文化区。 (8)海南岛黎族和台湾岛高山族的岛屿文化区。
(二)多种类型的封建领主制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少数民族中约400万人口的地区不 同程度地保存着封建农奴制这一封建社会早期的社会经济制度及 其残余。 比较完整保存的有西藏的 藏族封建农奴制、云南西双 版纳傣族封建农奴制以及新疆墨玉县和部分蒙古族牧区的封建牧 奴制。云南的阿昌族、拉祜族、贵州的布依族,西藏的门巴族等, 皆保留着封建农奴制的残余。
第五讲 90年代文学反思
第五讲 90年代文学的反思关于90年代文学的状况和90年代小说的状况,教材追求“价值中立”。
什么是价值中立呢?尼采说追求价值中立就是佛陀的态度,佛陀的态度其实就是拒绝对事物表态,拒绝作是非价值的判断,佛陀的智慧就是对世界闭上眼睛。
为什么?因为要保命、要长生不老,所以就闭起眼来对世界没有态度,只有价值中立才能长生不老。
同样的,教材和知识分子只有价值中立,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见尼采:《论善恶的谱系》)。
教材常用一些价值中立的词来描述我们90年代的一些文学状况。
其中比较喜欢用的词是“某种……”,其实我和大家一样,看别人的文章特别害怕看的就是类似“某种”这样的词,某种、某种……究竟是“哪种”啊,也不说清楚或者不想说清楚。
比如说,“市场化是90年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在80年代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体制某种理念的调整”。
——到底是哪一种理念的调整呢?没有说。
不过,有一点教材是肯定的:市场化是90 年代变动主要的方面。
那么,市场化时代还有没有“文学一体化”呢?还有没有文学的政治化呢?市场化对于社会政治机制、文化机制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个更复杂的问题了。
因为文学史叙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是讲由纯文学到文学的政治化,再“由一体化到多元化”,那么1990 年之后的市场化时代还有没有一体化、还有没有政治呢?按照文学史的叙述逻辑来说,好像应该是没有了。
但教材又说90 年代“文学与政治权力、与市场之间建立了某种既对立又同谋的复杂依存关系”。
这里又是某种,哪个“某种”?教材在这里说:“总而言之,那种用以描述权力空间的方式,如官方和民间的对立,类似这样的描述方式在使用上已经不在那么简便和行之有效。
”——至于用怎么样的描述方式才行之有效呢?好像也不太清楚。
再一个就是大众文化。
90年代主要的是大众文化的兴起,表现为“主要满足窥秘猎奇、感官刺激、时尚需求的欲望的作品大量涌现”。
这是教材关于90 年代文学状况的第一部分。
概括起来它主要讲了两个方面:市场化(市场化和政治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大众文化的兴起。
古代文学与思想的关联研究
古代文学与思想的关联研究古代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密切相关。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思想的关联,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一、古代文学作为思想的载体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反映了古代人们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
在古代社会,文字记录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并传播给更多的人。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是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古代文学中的《论语》、《庄子》等作品,都是对古代社会思想的总结和表达。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通过艺术手法将作者的思想与读者进行沟通。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等都是作者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道德、真理等方面的思考,进而对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古代文学对思想的影响古代文学不仅仅是对古代社会思想的反映,同时也对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观念往往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例如,古代文学中所强调的儒家思想,对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诸如道家、佛家等其他流派的思想也在古代文学中得到广泛的表达和传播。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遗产,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的经典样本。
同时,古代文学中的思想观念也为后世的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三、古代文学与思想的互动关系古代文学与思想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观念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播给人们,同时,古代文学作品也会影响人们的思考和思想发展。
古代文学中的情感和道德观念与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这种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思想状况和社会现象。
文学思想探究
文学思想探究文学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究文学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一节:文学的本质和功能文学的本质是通过言语艺术的形式传递思想和情感。
它让人们通过故事、诗歌、戏剧等形式来表达和感受,进而产生共鸣和思考。
文学的功能是启迪人的智慧,扩展人的思维,引发人的情感共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节:文学思想的历史渊源文学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思想。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诗经》、《论语》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折射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蕴。
第三节:文学思想与社会变革文学思想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呼唤着人性的自由和奋斗。
类似地,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则对传统的观念和制度进行了怀疑和颠覆,探索了人的存在和意义。
第四节:文学思想与个人成长文学思想对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能够与文中的角色产生共鸣,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也可以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指导个人的行为和选择。
第五节:文学思想与文化传承文学思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审美情趣。
通过分享和传播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总结:文学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文学思想不仅仅是个体的表达和艺术的追求,更是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究文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与现实,同时也能够启迪自己的思维,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第五讲:狄尔泰哲学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第三、狄尔泰的生命也不是一个静止的实体性的概 念,而是一种时间性的过程。他为了强调生命的 时间性,用“生命性”(Lebendigkeit)来代替 “生命”(“Leben”)。生命的基本范畴主要有:历 史性与时间性。这也就是说,只有在历史和时间 的考察中,生命的意义才能展露出来。因而生命 与历史是一回事。历史的研究和批判,其实也就 是对于生命本身的研究和批判。所以,生命不是 无形的东西,而是可以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不断展开自身的各种生命关系的总体。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狄尔泰对于生命的理解与叔本华、 尼采以及柏格森的不同。
三、知识论与描述的心理学
6、在狄尔泰看来,知识论的首要任务是为精 神科学找到一个能为其奠定基础的科学, 他开始找到的是心理学。 因为在他看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灵的科 学,研究人类精神生活的整体结构和关系, 能将各个不同的精神科学组织成为一个统 一的有机整体。 狄尔泰早期对于心理学的推崇与当时德国古 典哲学鄙视心理学的传统不一样。
二、为精神科学奠基
• 狄尔泰对于“经历”的分析: • 经历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原始的关系,包括具体的特征、 意义和价值等,我们还没有对经历加以认识论上的区分, 是原始的生命经验,是生命的过程。 • 所以他认为我们对于事物的原始的体验和把握构成了精神 科学的经验基础。 • 他所谓的“外在”主要是指自然界,而“内在”则是指社 会世界,是人的生命所在领域,也即人文领域。他认为在 研究外在世界一般用概念加分析来建构就可以达到目的, 而对于我们的人文世界来说,或者对于我们的生命经验来 说,则必须经历和体验,然后才能描述。
一、狄尔泰生平与著作
• 狄尔泰是一位实践倾向和实践关怀很强的哲学家, 对于实际生活经验和科学方法论比较感兴趣,这 就区别于当时德国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他的思想 动力也不是纯粹的学术和思辨,而是出于对于人 类的生活和命运的关怀。另外,狄尔泰对于西方 文明的危机特别是现代性的危机感受很强烈,因 为现代性的危机就是知识和生活脱节,理性与生 命失去了联系。科学的大发展并没有带来生活的 充实和幸福,而是无尽的空虚和无聊,科学的发 展偏离了人类生活的目的。
文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简评
文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简评文学与文化研究是紧密相关的两个领域,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本文旨在从各自的定义、历史沿革、研究方法等方面解析文学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
一、定义文学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体验的艺术形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
而文化则是指一个群体或国家在某个历史时期所创造的一系列有关价值观、信仰、习俗、语言、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沿革文学与文化研究自古至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中国著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着文艺与国民性、民族文化等问题的探究。
而到了现代,随着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文学与文化研究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如美国的文化研究便囊括了从文学到艺术、从历史到社会学等诸多学科。
此外,一些文化学派别如“法国文化研究”也在各自的领域进行探究,这既体现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错综关系,也进一步发挥了两者的交叉作用。
三、研究方法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也是具有共性的。
从宏观上看,它们更关注的是文化背景、历史环境、群体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强调文化内涵的分析与把握。
而在微观层面,研究方法上则以文本学为重点,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解读等方式来探究文化元素。
文化研究偏重于文化表现形式对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影响,而文学则是文化传统的表现,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内核。
在两功相辅相成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持各自的研究方向,因为如果被后者牵制,文化研究仅仅回归文学本身,而丧失了对社会群体、历史和文化的反映和解释,缺少反思和理论性思维;而如果文化研究过于扩张,未能保持艺术、审美、语言等方面的专业性,又会导致研究视角过于宏大,追求数量,大而化之,降低了研究的深度和严谨性。
四、总结因此,文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紧密、互相补充、互不替代。
从文化基础的角度来看,除了文学本身,还需要勾勒出更加庞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提高文艺作品反映了土壤社会和思想人文的水平。
中医教育思想史第五讲
药王崛起之谜——孙思邈
2、《备急千金要方》第25卷里面的,人家孙思 邈说“吾初学医,未以为业”。
我刚刚学医的时候没什么事干,挂了一牌门诊,因为 他前面说的是狂犬病怎么治,有人遭遇了狂犬病,就 给人家瞎治,这是孙思邈自己记的,自己不单记住了 这件事,写书上,写自己当年丑事,这《备急千金要 方》那是652年出版的,那阵孙思邈是全国响当当的名 医,人家自揭伤疤,自揭丑事,可见这事对孙思邈的 打击有多大。
二、孙思邈的医学教育思想
孙思邈引用扁鹊的话: “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
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备急 千金要方》。明确了医学的社会职能及其核心 价值,医学的主要任务是保障人的生命,医生 的主要责任是“济命扶危”,维护生命的健康 。
二、孙思邈的医学教育思想
孙思邈反复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备急千金要方·序》孙氏强调的中医学的生命 神圣论从以救人济世这一目的为出发点,强调 的不仅是医学本身的神圣,更主要是医生服务 对象生命的神圣,是把他人生命神圣放在首位 的生命观。
二、孙思邈的医学教育思想
3、论医学教学的方法 (1)直观教学方法、(2) 循序渐进 (3)学习、学思、学用相结合的原则 (4)论能力的培养
二、孙思邈的医学教育思想
孙思邈相当重视学与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习 是温习,练习或演练之意。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 ;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更谈不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但若只思考而不 学习,那就是一种空想,失去了价值。
一、陶弘景的医学教育思想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体:筋、脉、肉、脾、骨 五华: 爪、面、唇、毛、发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气:风、暑、湿、燥、寒 五官:目、舌、口、鼻、耳
第五讲正始之音与阮籍
第五讲正始之音与阮籍•“正始”为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文学史上的“正始之音”,是指自魏明帝青龙元年(233 )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 )这段时期的诗歌。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一、“正始之音”时代特点1.政治黑暗的时代:篡夺、杀戮•曹魏后期,是魏晋易代之际,政局混乱。
曹芳、曹髦等魏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
2.文人命途多舛的时期:普遍的危机感和幻灭感•司马氏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势,大肆杀戮、排斥异己。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咏怀•其三十三阮籍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3.思想上反对“名教”,崇尚老庄思想的时期魏晋文士以老庄的“自然”与之对抗。
嵇康“非商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事实上是指责和鄙视司马氏利用儒家的礼法美名而作为篡夺的手段。
4. 产生魏晋风度的时期•特殊的乱世与特别的文化,名士的才识与个性造就了体现名士风流的“魏晋风度”。
他们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其实是他们抵抗压抑、张扬个性的特殊方式。
•代表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二、正始诗歌的总体特点1. 忧生之嗟成为诗歌的主调在政治恐怖下,正始诗人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正始诗歌以文人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为主,取代了建安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
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和“忧生之嗟”。
咏怀•其三十二阮籍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2. 崇尚老庄式的人生理想由于政治黑暗,士人由追求儒家功业理想转而崇尚老庄的人生境界。
在文学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处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为后世山水诗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第五讲 托洛茨基与《文学与革命》
第五讲托洛茨基与《文学与革命》一、作者简介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1879—1940),,原姓勃朗斯坦。
他1879年出生于俄国南乌克兰赫尔松省的一个农村庄园,父亲是一个颇为成功的犹太庄园主。
托洛茨基大约在1899年前后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并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流放至西伯利亚。
1902年他成功越狱。
就在这次逃亡途中他把姓改为“托洛茨基”。
同年,他在伦敦见到了列宁,并在列宁的指导下参加了《火星报》的编辑工作。
由于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原则存在着错误的认识,1903年,在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的分裂大会上,他站在孟什维克的立场反对列宁,并与列宁断交达14年之久。
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后,托洛茨基以巨大的热情投身于革命工作。
他的杰出的演说才能与组织才能为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在这次革命中,他开始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活动的领袖人物。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托洛茨基费尽周折,才从欧洲回到俄国。
回国后,他与列宁迅速达成了和解,成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核心领导成员。
在领导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始终与列宁战斗在一起,并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意见。
十月革命胜利后,托洛茨基出任苏维埃政府的第一任外交人民委员,旋即又受命担任军事人民委员和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之职。
在苏维埃政权最为困难的岁月里,托洛茨基以装甲列车为司令部,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外,在苏联建国之初,他对经济与文化工作也提出过不少有重大影响的建议。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托洛茨基是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核心领导成员之一。
列宁欣赏他的才干,但对他的灵活性、策略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却始终抱有疑虑。
同时,考虑到党内的民主建设,列宁没有明确托洛茨基的接班人地位,而希望他与斯大林等人一道,组成一个集体领导的领导核心。
但列宁的这个愿望终于没有能够实现。
在其逝世后不久,由于个性的因素和治国方针上的分歧,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等人的矛盾变得相当尖锐。
当代人文思潮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福柯的权
当代人文思潮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福柯的权力理论》实录主讲人: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时间:2010年4月16日记录人:马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记录者按:为保证讲座内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本记录基本原样照录主讲嘉宾及其他发言者的口头语言表述,特此说明。
主持人开场白:何宽钊老师: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今天请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汪民安教授来给我们做一个《福柯的权力理论》的一个专题的术讲座,那么福柯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性和他的影响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
福柯有一个很重要的学术理论,就是他的权力理论。
那么这个权力理论,我注意到了在汪民安老师他的一本书叫做《福柯的界限》,里头谈福柯的权力理论是最长的,我昨天专门还数了下,有120页,所以可见这个权力理论在他的整个学术思想里头是占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
当然他的权力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政治上的权力,它恐怕更多的是一种多重的一种力量的一种交织、一种缠斗,它意味着冲突与调停、也意味着抑制与生长。
那么福柯比如说在他的两本专著,一本是《疯癫与文明》,还有一个叫《性史》(《性经验史》),他都对传统的一些、传统哲学里的一些很边缘的、不靠谱的一些现象,对它进行了一种历史性的分析,而且主要是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权力技术。
所以他的这些权力的理论可以说在西方的整个思想史上即使不说是石破天惊,至少也是卓尔不群的,也奠定了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这样一个重要的地位。
那么回到音乐学,实际上我上回提到了,就是我们姚亚平老师最近出了一本书叫《复调的产生》,那么其中第四章就专门谈这个,从音乐学的角度来谈权力问题。
比如说他对西方早期复调音乐的这种音程的转换、一些演化:三度、五度、八度、三度、六度以及四度,他都做了一个权力技术的一个分析,那么我觉得这个是在音乐学上也是崭新的一个视角。
那么还有比如说我也在想,比如说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从事女性主义批评的,那么它里头有没有权力问题?我想也是有的。
第五讲学术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主张“因材施教”,主张“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主张“发奋忘食,乐以忘 忧”,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要人们“毋意(臆测)、毋必(武断)、 毋固(固执)、毋我(自以为是)”,等等。
2、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與, 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据说他是孔子孙子 子思的门人。其思想集中反映在他与弟子共同编 写的《孟子》一书中。由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献, 后世常把儒家学说成为“孔孟之学”,或“孔孟 之道”。
14
财富,节制人的欲望。墨家所讲的“非命”,实 际也是主张人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生活处境, 而不要屈服于命运。其“尊天”和“明鬼”则是 肯定“天志”和“鬼神”的存在,这一方面是墨 家思想局限性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这个团体宗 教性的要求,是企图利用所谓的“天志”和“鬼 神”的法力来威慑和警戒统治者。 墨家的贡献不仅在思想理论方面,在形式逻辑和 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节葬”、“节用”、“非乐”、 “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墨 家同儒家一样主张“仁爱”,但墨家讲“兼爱”, 即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地博爱。从“兼爱” 出发。墨家认为战争对人民的危害最大,因而主 张“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兼并。墨家的” 尚贤“,也以“兼爱”为标准,只要他能兼爱, 则无论什么出身的人都可以做官。墨家的“尚 同”,主要讲统一思想,统一政令,使天下百姓 能与天子的是非相同。墨家主张节约
11
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等等, 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过分强调柔弱,也给他的 思想带来许多消极性,如消极退让,否定进步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约公 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生只做过管 理漆园的小吏。《庄子》一书据认为是庄子本人 和庄派后学所作,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现代文学史第五讲鲁迅的文学创作
三、对鲁迅的多种阐释
1、30年代右翼文人苏雪林的《鲁迅传论》(写于1966年) 2、80年代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新文 学的奠基人。 3、90年代评价鲁迅是生命主义者。认为鲁迅以自己的独 特的对世界和人生的体验,揭示了人世间的丑恶和黑暗, 并与一切黑暗抗战到底。反抗绝望,是鲁迅的人生哲学。 4、近几年,有学者把鲁迅看作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5、当下对鲁迅的批评(柏杨 余英时 王蒙 王朔 葛红兵 )
《朝花夕拾》
1、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十篇。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 题为“旧事重提”,待到1927年5月编订成书的时候,改题为《朝花夕拾》。是鲁迅 追怀往事“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 2、这组散文的风格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有一种“谈闲天”式的氛围。《朝花夕拾》 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潮流的“闲话风”散文风格。 3、《朝花夕拾》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些趣事,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之气,有一 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动人的力量。 4、《朝花夕拾》写了人类天性中的至爱与真情。 5、《朝花夕拾》也写了旧制度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戕害,从而构成一种批判的风格。
1、侧重于对传统散文风格的继承; 2、刻画出一些情态逼真的人物形象 3、渗透在事实与情节抒写中的思想批判 4、墨淡意浓、深情平易的语言格调。
《朝花夕拾》——“闲话体”散文 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 中分清是非, 使回忆与感想、抒情与幽默 和谐地结合起来 。
《野草》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古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
古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古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
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批评,既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和评价。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以期展现其独特魅力。
一、古代文学中的历史文化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人民的生活和历史的演变。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描绘了唐代盛世的豪情壮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而《红楼梦》则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腐败,对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
二、古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爱情、友情、道德等人文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以壮丽的叙事和深刻的感悟,表达了对友情和忠诚的赞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而杜甫的诗作则以深沉的悲愤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反映了作者对人类苦难的关怀和呼唤。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古代文学中的艺术形式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内容的表达,更是艺术形式的体现。
在古代文学中,不同的作品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特点。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不同形式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例如,唐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而元曲则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戏剧性,成为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形式。
通过对古代文学中的艺术形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同形式所带来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四、古代文学中的文学批评研究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探究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探究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思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它们既相互借鉴,又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人类文明的精神世界。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学与思想的关系,并阐述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学对思想的引导和塑造文学是思想的一种表达形式,可以通过艺术性的手法传递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念。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意象等元素都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想象的产物。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举个例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通过描述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作者曹雪芹传达了对封建礼教、世俗欲望等问题的思考。
作品中透露出的思想观念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成为后来文人的借鉴和思考的对象。
二、思想对文学的启迪和推动思想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发展动力。
文学作品往往源于作家对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思想观念的推动能够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创造力,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例如,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就是思想对文学的推动和引领。
浪漫主义作家倡导个人情感的表达和追求内心自由的探索。
他们通过对自然、爱情、自由等诸多主题的深入思考,创作出了许多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文艺作品。
这些作品激发了当时社会对自由、民主、人权的思考和追求,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文学与思想的互动与共生文学和思想之间并非单向的影响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学创作既是思想的表达,也是思想的塑造。
思想在文学中得到了具体化和形象化,而文学作品又反过来影响着读者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式,将抽象的思想观念具象化,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
这种感染力和亲和力使文学作品成为思想的媒介和传递方式。
同时,读者在研读文学作品时,也会根据自身的思想背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理解和解读。
他们的思想观念也会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产生影响,形成思想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与共生。
《第五讲功能主义》word版
功能主义学派1920年代,在英国出现了功能主义.当时世界流行一种倾向,在缺少可靠历史资料和文献的条件下臆测和构拟无法知道的历史.古典进化论根据生物进化的过程推测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传播论那么是文化中心向四周传播说明人类文明的过程,历史特殊论使用具体的文化要素去构建文化区的历史.1922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英国人类学界同时出版了两本书:拉.布朗:安达曼岛民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这两本书成了功能主义的出生证.按照拉.布朗的说法,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是法国社会学派的继承和发展.一、拉德克里夫.布朗拉德克利夫——布朗,出身贫穷,剑桥三一学院读心理学和道德科学.与无政府主义学者克鲁泡特金做邻居.曾在安达曼群岛和汤加做过田野.英国现代社会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结构一功能主义创始人,曾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校人类学教授.他的理论和方法可概括为:〔1〕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学.当时人类学忙于寻找起源问题,大量的理论成果并未推动人类学的发展;一些人类学家试图从个体心理的角度解释社会现象.布朗认为在社会和文化现象中发现的问题必定是社会学的,而不是心理学的.个人心理在很大程度上由文化决定的.他主X社会现象应该从社会角度来研究和解释.用归纳或某种逻辑方法发现和证明某些普遍规律是可能的.即在田野中收集材料,分析、综合后得出假设,再在田野中进行修改和验证.此外使用比较方法,对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进行比较,验证和修改自己的初步结论,最后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2〕共时性研究.历史性研究适用于文化的历史起源,一种纵向研究;共时性研究适用于文化的本质、结构功能,是横向研究.共时性研究不考虑文化的历史和起源,而是研究该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整体结构,各文化要素在整体系统中对外调适、对内整合的功能.〔3〕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式指在文化统一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和群体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受制度支配,制度就是原那么、规X体系或行为模式.在简单社会中,社会关系一般由亲属或亲属关系决定.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变动不居的,因此社会结构也是动态的社会现象.亲属关系研究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戏谑与回避的出色分析.他把戏谑与回避关系放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去考察.1、戏谑关系的原那么是什么?哪些人可以戏谑?或者说那些关系是可以戏谑的?习俗允许、有时是要求一方嘲弄或取笑另一方.一种是对称的,两个人中任何一方都可以嘲弄或取笑另一方.在另一种类型中,戏谑关系是不对称的.一方嘲弄,另一方接受而不得回敬或稍有回敬.戏谑关系是友好和敌对两种情绪的结合,敌对是假,友好是真.有三种关系的人可以戏谑:〔1〕姻亲关系,〔2〕隔代关系,〔3〕氏族之间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存在内部的X力.2、戏谑与回避对亲属关系有何作用?为什么戏谑和回避在姻亲关系比较重要,成为许多研究的重点?婚姻引起社会结构的重新调整.一个女人与其家庭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她的丈夫建立了一种新的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男方与其妻子的家庭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他对于这个家庭仍是局外人.布朗认为这种关系,既包含附庸,也包含分离;既有社会联合,又有了分隔.社会分隔暗含利益分歧,暗含了冲突和敌对的可能性.社会联合要求避免冲突,一种既要含有社会分隔,又要包含社会联合的关系如何才能获得一个稳定有序的形式?一种途径是让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人相互尊重,限制两人的直接接触.如岳母与女婿之间.二是互不尊重和放纵的关系.嘲弄中消除严肃的敌对情绪.社会分离是构成戏谑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侮辱无动于衷的友情又维持了社会的联合.而这种戏谑与回避,主要是与某些不属于自己的血亲和姻亲间的世系群中发生的.回避主要与配偶的父母之间,戏谑那么主要在姻亲的同辈间,同时在血亲的隔代亲属间,也有戏谑关系.在此布朗归纳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戏谑关系是建立一种兼具社会联合和社会分隔的关系的手段.戏谑关系和回避关系都是为了保证利益冲突的两个团体或个人保持亲和.二.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Malinowski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卒于美国.1908年以全奥地利最优等成绩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学位.马林诺夫斯基最大的贡献在於他提出了新的民族志写作方法.从马林诺夫斯基起,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必需到自己研究的文化部落住上一年半载,并实地参与聚落的生活,使用当地的语言甚至和土著建立友谊.而这些,都为了完成一份马林诺夫斯基式的民族志纪录.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关于实地调查的方法论,对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和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一起创立了英国功能学派.他认为,物质器具和社会思想只有在具有满足人类的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时,才能存留和传播,若失去这种功能,便会在历史上消失.原始文化,例如##和巫术,对原始居民具有心理的和社会的需要,原始的氏族和部落机构,适应原始居民生活实际.因此他建议英国殖民当局采取保持原始居民机构的政策,通过原始居民的首领对原始居民实行长期统治.其著作还有《野蛮社会的犯罪和习俗》、《西北美拉尼西亚的野蛮人性生活》、《自由和文明》等.马林诺夫斯基生于波兰,父亲是大学的语言学教授,母亲那么是贵族之後,同时也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他们住在于该大学任教的教授社群内,而该大学的教授多是自视甚高的学术精英,自小马林诺夫斯基便受到贵族式的教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时期的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大半的教育都在家中完成,马林诺夫斯基於1902年依然顺利进入波兰著名学府杰格隆尼大学哲学系就读.而在哲学之外,他又修了波兰文学、数学、物理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课程,他曾经在莱比锡大学〔Leipzigi Ülikool〕进修,学的是心理学和经济史.1910年马林诺夫斯基以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读一年.这期间他接受以研究婚姻史闻名的社会学家艾德华·魏斯特马克〔Edward Westermarck〕指导,并於隔年回国後发表文章批评佛雷泽对婚姻的论述.马林诺夫斯基起初深受涂尔干影响,但后来背离了涂尔干的社会学方向.他认为法国社会学夸大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个体的差异性. 1.马林诺夫斯基与库拉圈研究《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部人类学细致的田野工作的开创性著作,讲述了一种名为库拉圈的交换仪式在当地人的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库拉就是一种诸部落间广泛交换的形式.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有这两种物品不断地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其一是红色贝壳项链,它不断地朝着顺时针的方向移动.另一种白色贝壳臂镯,那么朝着相反的方向移动.这两种东西各朝各的方向行进,途中彼此相遇时,常被拿来交换.库拉宝物的每次移动,每次交易的各个细节,都受到一套传统规那么和习俗的规制而遵行固定的方式,有些库拉行事还伴随着精致的巫术仪式和公共仪礼.而库拉交易的基本规那么有这样几点:首先,两个人一旦进入库拉,就永远在库拉中.第二,没有哪个人能够长期保有哪件东西.第三,个人因拥有宝物而产生的名望,才是他们的价值之源.第四,人们拥有的目的在于付出.第五,身份越高的人,义务也越大.最后,权势的主要表征就是富有,而富有的表征就是慷慨.库拉仪式中我们看到了一种跟经济有关的活动,它并不是一种偷偷摸摸的、碰运气的交换,而是植根于神话之中,既有传统法律支持,又笼罩在巫术祭仪之下的.他的一切主要交易都是公开的、仪礼性的,并且是根据一定的规那么来进行的.至于这种交易的经济机制,那么基于一种特殊明确的信用制度,它蕴涵了高度的互信和商业荣誉,而伴随库拉主体的附属性的次级交易亦然.库拉仪式隐含着一种互惠逻辑.这一逻辑的一个基本交换原那么就在于,赠与礼仪性的礼物以后,时间不论长短,总要报以等值的答礼.但与此同时,在交易的时候,双方又不能够对两样东西是否等值加以讨论,更不能够讨价还价或者是斤斤计较.而且,答礼等值与否,那是要靠给的人来决定,绝不能够用任何的手段来加以强迫.当然如果说作为答礼的东西跟赠品不相等值,接受者便会很是失望,也很生气.但是并没有什么可以补救的方法,他既不能够强迫库拉伙伴做什么,也不能够完全地单方面地终止交易.应该强调的是,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眼中,原始人并非没有财产的观念,他们对于财富的拥有与现代人一样的强烈,他们的习俗中有这样的观念,那就是拥有即是伟人,财富即是社会等级的附属品,同时也是个人德行的象征.因而地位和责任是相匹配的,可以说地位高而责任也重,这就是统治土人社会的最高的行为规X.2.民族志方法马林诺夫斯基指出任何一门学问,都应以绝对坦诚和毫无保留的方式披露其科学研究的结果,对于民族志而言,坦诚地对数据加以说明或许更为必要,如果一个人闭口不谈他的资料来源,而谈论过去时仿佛靠的是占卜,他就不可能指望被严肃地对待.作者认为,惟有符合以下条件的民族志材料才具有无可置疑的科学价值:我们可以分辨出哪些材料是由直接观察与土著人的陈述和解说得来的,哪些材料是作者基于他的常识与心理领悟得来的.民族志者从与土著人接触的一刻起,到他写下结论的最后文本,需要经历长年的磨难.要克服这些磨难,唤起土著人的真正精神、展示部落生活的真实图景,一个民族志学者靠的究竟是什么魔法呢?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一如常理,成功只能靠耐心以及系统地运用常识和通行的科学法那么,而不能指望不经努力和挫折就发现某种神奇的捷径,必须具备以下三条方法原那么:首先,学者理所当然必须怀有科学的目标,明了现代民族志的价值与准那么;其次,他应该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主要是指完全生活在土著人当中而无须白人介人;最后,他得使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搜集、处理和核实他的证据.它们也是田野工作的三大基石.在此基础上,马林诺夫斯基进一步指出,要达到民族志田野的工作目标,即,把握土著人的观点、他与生活的关系,搞清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三条必由之路,或者说三步骤:?以具体的、统计性资料的方式,即具体证据统计文献法,将部落组织及其文化构成必须以翔实明确的大纲记录下来;?但在这一大纲内,我们感受不到或想像不到人的生活,以及在节庆或某些独特事变中偶发的兴奋,因此需要实际生活的不可测度方面以及行为类型〔type of behaviour>来充实,这方面资料必须通过精细的观察,以某种民族志日记的形式来收集,而这只有密切接触土著人的生活才有可能;?此外,还存在着必须予以记录的精神——土著人的观点、意见与说法,需提供对民族志陈述、特殊叙事、典型说法、风俗项目和巫术程式的汇集,作为语言材料集成和土著人精神的资料,具体的操作是一字不差地引述关键的陈述.3、文化功能马林诺夫斯基与布朗一样都主X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应置于文化整体中去考察.他也反对寻找文化的历史起源、构拟历史.例如他研究库拉圈时,根本不去探索文化现象的起源,而是直接分析该习俗的功能.他的研究目的"在于用功能主义的眼光解释一切人类发展的事实,看这些事实在完整的文化体系内占什么位置;各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以何种方式与物质环境相交换.两人的功能理论也有重要区别.他们二人早期都受涂尔干影响,布朗矢志不移,而马林那么很早就背离了涂尔干的社会学方向.他认为涂尔干夸大了人的社会学,忽视个体差异性.因此试图用冯特、佛洛依德的心理学加以修正.所以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理论是二元对立的,有时提出文化必须满足社会整体的需要,有时认为文化首先应当满足个人生理与心理的需求.他更倾向于认为,文化最终要满足个人需要,"任何文化的理论都要以人类的生理器官为开端".在他看来,人是动物的一种,人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生物需要:吃喝、繁衍、身体舒适、安全、运动、成长.为了满足需要,人就必须合作,必须建立一套秩序和制度.在布朗那里,制度是一套行为规X或原那么;而马林认为制度是人类满足文化需要的派生.例如,获取食物就需要一种经济制度.他强调身体的基本需要,人的本性,是制度背后的心理原那么.马林诺夫斯基<Malinnowski>为"区别巫术和##",把巫术定义为"一套完全实用的行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他宣称所有的巫术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巫术总执行着这样一种原那么:"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人们为了面对那些无法预知的不幸情形和境地,不可避免地会与巫术发生关系.巫术需要仪式行为的表演来帮助人们实现生活中所办不到的、无法取得的结果.马林诺夫斯基非常清晰地演绎出巫术的"功能主义"意义:巫术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身所不能达到的目的.三、埃文斯.普里查德的努尔人研究埃文斯·普里查德〔Evans-Prichard,1902—1973〕,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曾任牛津大学教授.其依循着英国功能主义大师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而发展出了社会人类学中动态平衡论的功能主义人类学.他通过对苏丹努尔人的人类学田野研究所撰写的《努尔人》〔1940〕一书,已经成为人类学专业的经典著作.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于,他指出了亲属制度中的裂变分支体系,另外对于原始认知的研究,也成为许多人类学后续研究的出发点.埃文思·普里查德是马林诺夫斯基最早的学生之一,在苏丹做个20个月的调查.1930-1936对努尔人进行过12个月的田野调查.埃文思·普里查德的《阿赞德人的巫技、神谕和巫术》<1937>说明妖术如何为因果链中"缺失的环节"提供了解释.那些由于粗心大意或违反禁忌造成的事件并不被说成妖术之过.只有那些不常见、不能按常规因果关系来理解的事件,才归咎于妖术.在他看来,阿赞德人的妖术观念是一种独立的"封闭的"思想体系,它对灾祸所作的解释,是不能按照西方的归纳证明概念加以验证的.坦比亚<S·J·Tambiah>对阿赞德人巫术行为中潜隐着的逻辑思维作了富有洞察力的探讨.他认为,巫术思维和科学思维都是以类比为基础,但科学运用类比依靠的是事物与其性质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根据已知的因果关系去推知相似但未知的因果关系;巫术的类比依靠的却是将一套关系中内含的价值或意义劝导性地转换到另一套关系中去,而不管这两套关系间有没有相似之处或因果联系.由于运用的是两种不同的类推,故巫术和科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对两者不能也不应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人类学家在非洲社会研究中有效地使用过一种"X力测量"理论.根据这项理论,巫术指控的爆发、女巫寻找活动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剧烈社会矛盾的一个反映.如埃文斯·普里查德的《阿赞德人的巫技、神谕和巫术》一书向我们展示,在阿赞德人的生活中,妖术处处起着作用.狩猎、捕鱼、农耕、家庭生活、地区性或院落性的集体生活,到处都可见到妖术的影响.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生活过程中遇到了任何失败或不幸,都可归咎于妖术.妖术观念为阿赞德人提供了一种可以解释用其他方式无法解释的不幸遭遇的自然哲学,提供了一种对付这类事件的现实手段.一旦有人被确定在对别人施加巫术,那么被他惩罚的人可以请求他们通过拍打鸡翅膀来解除巫术.绝大多数猜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消解.埃文思·普里查德对阿赞德人妖术的解释是在"结构—功能"解释的框架中进行的.他的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对妖术的指控和惩罚是人们表达和释放他们之间X力的方法.这种贡献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原始认知的探询,这一研究明显地反映出其现象学取向的思维方式,虽然他并没有触及过德国的现象学传统.他寻求通过对巫术这类初民社会中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来梳理出追究责任〔tracing accountability〕背后的基本认识论逻辑.其二是他对政治人类学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说,他从初民政治生活领域中看到了控制论的影子,并借此而对看似矛盾的非洲的政治体系给出了一个独到的社会控制论倾向的解释.努尔部落的社会结构特征努尔人部落的社会结构特征很具有独特之处,其在氏族和地域上抑或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成为许多的裂变分支.每一支都有其独特的名字、共同的情感及其专属区域.在一个分支与另一个分支之间,有一大片灌木丛或一条河把它们很清楚地分开.在旱季放牧时,同一部落的诸裂变支,也倾向于沿着不同的方向驱赶牛群,为的是到了雨季的时候有清楚的空间划分.部落的裂变支越小,其领土越紧凑,其成员越毗邻,他们的一般社会纽带越多样、越亲密,因而其团体情感就越强烈.一个部落裂变支围绕着这个部落中支配氏族的一个宗族而聚集到一起,裂变支越小,这一氏族分支的成员之间的谱系关系就越为密切.每一个裂变支本身又存在着裂变,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的关系.任何一个裂变支的成员在与毗邻的同级裂变支作战时,都会联合起来,而在与较大的分支相对抗时,又会与这些毗邻的同级裂变支联合起来.四、格拉克曼的反叛仪式格拉克曼〔Max Herman Gluckman,January 26, 1911 –April 13, 1975〕.牛津大学时期师从马雷特,旁听马林诺夫斯基的课程.他在曼彻斯特大学建立了"曼彻斯特学派",该学派以研究冲突、仪式见长.格拉克曼反对社会通过巧妙的整合而达到平衡的观点,认为在简单社会中往往存在价值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冲突,社会是在冲突中达成平衡.涂尔干认为仪式加强集体团结,而格拉克曼那么认为仪式不仅在于促进社会团结,认知社会价值和社会情感,而且也表现为夸大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但即使有冲突也不影响社会团结的存在.他要探讨的问题是,社会如何通过有节制的冲突而获得平衡.当一个社会无法吸收和消解制度造成的冲突时,激烈的冲突或暴乱就要发生了.但是格拉克曼对结构—功能主义依依不舍,依旧侧重考察暴乱在秩序营造中的意义.在他的解释中,暴乱无非是诸多类型的骚动的集中爆发,它激发人们通过##、仪式、风俗、法律等途径来表达和创造克服无序的状态,而这些,都可被定义为与正规法不同的习惯法〔customary law〕,它们是使神秘的社会控制力量得以强化的办法,它们通过支持或逆转社会地位,在"无政府状态"中重新创造秩序.这就是说,平衡并不意味着静态或稳定,而意味着一套互相冲突的关系与另一套关系互相整合和吸收.不同部落之间的巫术斗争,往往是取代部落之间政治斗争的方式,这种巫术斗争缓和了部落之间的敌对.与平衡论不同,他认为冲突才是"社会组织"的本质.那些通过严谨的仪式方式进行的所谓反叛,实质上是对礼俗规X和秩序的遵循,带给传统秩序的不是危害,而是再肯定.1"反叛仪式"所起的作用就是消解暴乱的压力,增强社会团结."反叛仪式"的几个例子:〔1〕在弗雷泽的《金枝》的内米湖畔,新祭司通过"谋杀"上任祭1Max Gluckman, Custom and Conflict in Africa,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56.司而掌管祭坛圣殿,这一过程充满了"叛乱仪式".〔2〕祖鲁妇女的农业仪式要求她们放荡不羁,姑娘们穿上男人的衣服,仪式的过程中她们还要赤身裸体,唱起淫荡的歌声.她们暂时建立起女人的主导地位,与平时的顺从、端庄截然不同.祖鲁人认为,这种反叛行为有利于社会幸福.〔3〕斯委兹人的帝王仪式由国王在水果成熟时期举办和主持,民众唱起憎恨和反对国王的歌曲,国王赤身裸体地在人们面前走来走去,妇女们那么流泪哭泣.以上两个反叛仪式的例子具有一种"解压"意义.〔4〕赶旱魔仪式.笔者在甘肃省康乐县黑甸村听到一个传说:莲花山的黑眼泉有一旱魔,生得象牛,独角,长有两只驴耳朵,就像《山经》的神异动物.每乌云蔽日时即昂头把云吹散,当地经常久旱不雨.有位喇嘛爷同情人们遭受的干旱之苦,提剑斩旱魔,却被顶得老远.旱魔扬言:"不怕秃头老和尚,只怕赤身臭婆娘".自此村里规定每户选送一个媳妇,捆扎一条代表旱魔的草牛,在"神头"的带领下赶旱魔.四个年轻美貌的妇女搬倒村后的"班辈石",这样女人不受任何尘世伦理纲常的羁绊和约束.她们唱道:羖鹿羔三岁了,出门不理班辈了,三辈沓成一辈了.〔沓,变〕红心柳,两X杈,旱魔怕的娘们家.裤子脱下鞋脱下,不顾羞丑追一挂.〔一挂,一趟〕神头〔巫师〕鸣锣开道,锅黑涂面的女人上至山顶的神林,脱光衣服,绽开头发,在黑眼泉边叫骂旱魔,而且要尽量骂得恶骂得脏,骂得不。
201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五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中国古代史)
D.“法治”
2、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正
统思想。下列哪个观点属于儒家思 想( A ) A.“民贵”、“君轻” B.无为,顺应自然 C.“兼爱”,“非攻”
D.用严刑苛法来治理国家
3、(2010•内蒙古呼和浩特)环境保
5、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 发展的贡献 。
青铜立人像
青铜面具
1、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 工艺精湛,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
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 B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一位非洲友人来到中国,在一本 杂志上看到图①所示文物,请你告诉
他这件文物铸造于( B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开。假如你作为一名小导游向外国 游客介绍北京古代的建筑奇观,在
下列各项中你可以选择的是( D ) A.赵州桥 B.大雁塔
C.大明宫 D.故宫(紫禁城)
14、(2010•江苏宿迁)“北通涿郡
(北京)之渔商,南运江都(扬州) 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是对古代
哪一水利工程历史作用的评价( C )
A. 郑国渠 C. 大运河 B. 白渠 D. 都江堰
古代思想文化
考纲要求
1、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 的主要史实。 2、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 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 3、了解《史记》《资治通鉴》的 作者和体例 。
4、古代书法、绘画的主要成就 。
孔 子
1、(2010•山东青岛)近年在汉堡发
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
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
5、(2010•浙江义乌)在美国西点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文学——王富仁教授治学记略一、王富仁的生平与个性特点1、生平王富仁(1941——)作为著名学者,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
其一,他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文革”后的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他是介于“文革”前即卓有成就的老一代学者和“文革”后才入大学的年轻一代学者之间的一代,他既具有老一代学者的扎实功底,有具有年轻一代学者的敏锐和生气勃勃。
其二,他于1978年下学期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攻读现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才算正式与学术研究结缘。
相对而言显得起步较晚,但他晚起步,高起点,读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他就完成了《果戈理与鲁迅前期小说》、《论〈怀旧〉》等论文,随后一鼓作气写成了一组系列性论文,陆续在《鲁迅研究年刊》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1982年王富仁考入北京师大中文系,在李何林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84年毕业后获得我国第一个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学术著作:《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先驱者的形象》(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文化与文艺》(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灵魂的挣扎》(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历史的沉思——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蝉声与牛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王富仁自选集》(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呓语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说说我自己》(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中国文华的守夜人——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中国的文艺复兴》(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中国现代文学指掌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译著《鲁迅面面观》(与人合作,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
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1992年即任北京师大中文系博士导师,成为我国“文革”后文科毕业研究生中最早的博士导师之一。
2、个性特点从《蝉声与牛声》中的《读书三忌》、《死后的愿望》、《我的日记》、《我的名字》等篇分析。
二、王富仁的治学特点1、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文学王富仁是研究文学的学者,但他不是就文学研究文学,而是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文学。
他是一位有自己思考、有思想的学者,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理性思辨的个性特征,构成了王富仁独特的学术风格。
王富仁作为第一位中国现代文学专业鲁迅研究方向博士学位的获得者,他的标志性成就是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
该文对《呐喊》和《彷徨》进行了深入的、富有独创性的研究,取得了为学术界许多人所承认的突破性成果。
这“突破性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在:从宏观的角度准确地考查了《呐喊》、《彷徨》的历史内容和思想特质,科学地论证了鲁迅前期小说的重大价值首先在于它是中国思想革命的镜子。
作者从“思想革命”这一角度分析《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完全符合鲁迅前期思想的实际和小说创作的实际。
可见,王富仁鲁迅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最主要的就表现在他从思想革命的角度来分析,也即是在思想文化背景下来研究文学。
从“思想革命”的角度,或曰在思想文化史的背景下研究文学既不同于单纯政治阶级的研究角度,也不同于纯学理、纯艺术的研究角度,而是具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科学价值的。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当代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不久的80年代初期,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政治态度分析为纲、以对《呐喊》、《彷徨》客观的政治意义阐释为主体的初具脉络的研究系统,标志着《呐喊》、《彷徨》研究的新时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呐喊》、《彷徨》研究在整体理论研究中取得的独特成果。
这个研究系统帮助我们开掘了前所未曾或较少开掘的意义,论证了《呐喊》、《彷徨》与中国民主主义政治革命斗争的内在有机联系,在较以前远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上衡定了《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价值。
王富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基础上开始他的鲁迅研究的。
他一方面客观地总结了上述研究系统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清醒地看到:当这个研究系统帮助我们从中国政治革命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了《呐喊》和《彷徨》的政治意义之后,也逐渐暴露出了它的不足。
其不足主要表现为:它与鲁迅原作存在着一个偏离角,它所描摹出来的《呐喊》和《彷徨》的思想图式与我们在原作中实际看到的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形,在比重上有了变化;由于这个研究系统所描摹出来的《呐喊》、《彷徨》思想内容的图式是一个变了形的图式,所以必然与鲁迅前期的实际思想产生不协合性,有些地方甚而至于彼此牴牾;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的彼此分离的二元观仍然是这个研究系统的主导倾向;由于同样的原因,《呐喊》、《彷徨》创作方法的研究在这个研究系统中也是孤立存在的;假若我们更严格地要求这个思想研究的系统,便会发现它对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现代政治史、思想史和鲁迅小说都有可能发生一些障碍。
王富仁在全面地分析了上述研究系统的不足之后,进而探寻了其根源:“这方面的弊病发生在这个研究系统的方法论上,因为它主要不是从《呐喊》和《彷徨》的独特个性出发,不是从研究这个个性与其它事物的多方面的本质联系中探讨它的思想意义,而是以另外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独立思想体系去规范这个独立的个性,这样,这个个性体必然以另一个个性体为标准、为极限,前者的意义是以符合后者的现存结论的程度被标示出来的。
”(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引论》)于是,王富仁明确提出有必要以一个新的更完备的研究系统代替上述这个旧的研究系统。
王富仁在博士论文中的确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完备的鲁迅研究系统,这个系统由四个有机的部分组成,即:(一)“本体意义”论;(二)“意识本质”论;(三)“创作方法”论;(四)“艺术特征”论。
这个系统的基础和核心部分是“本体意义”论,其要点是:《呐喊》、《彷徨》不是主要从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而是主要从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角度来反映生活和描绘生活的,它们首先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面中被折射出来的。
着重从“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这个角度来评论《呐喊》、《彷徨》,而不只是从社会政治意义上来评价它们;又从多方面细致深入地分析了两部小说集的所以作品,有了充足的论证,在鲁迅研究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是颇有创见的。
王富仁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春之卷的长文《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看作是他在鲁迅研究方面新的拓展和成果。
该文深刻地论述了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认为鲁迅的思想“不是中国现代社会唯一思想,他不是中国现代的圣人,但他与他的思想却是中国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他体现着一个现代的中国人不能没有的一种新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
至于他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些具体贡献,也只有理解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之后,才能给予更充分的估价”。
可见,王富仁还是在原有的研究角度继续向前推进。
王富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研究《呐喊》、《彷徨》,不仅是鲁迅研究的“突破性成果”,而且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政治革命”的研究角度由于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现存的最高标准,因而他们的研究方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判别式的。
这种研究方式产生的最基本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绝对真理,凡是符合它的都是正确的,凡是与之不同的都是不正确的。
这显然犯了形而上学的绝对化、简单化的毛病。
而王富仁采用的是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他后来这样总结他的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这是依照历史的发展线索考察一种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并依其在历史上的具体作用判定其思想价值的方法。
这种方法本身不承认任何现存理论形式的绝对合理性,因而也不以鲁迅作品及其思想之外任何理论形式作为判定鲁迅作品及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的标准。
它的标准是从鲁迅自己追求的目标中引申出来的,因而也是具有个性特征的。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连载十)》,载《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1期)王富仁方法论的变革,实际上标志着大陆中国在“文革”结束之后部分知识分子把鲁迅思想从“文革”前形成的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统一的权威性话语中独立出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同时也标志着学术从依附于政治的侍从地位独立出来的发展趋势,因而从整个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来看亦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正是由于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也即是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具有方法论的普遍意义,所以,王富仁不只是从这样的角度研究鲁迅,同时也从这样的角度来研究鲁迅以外的其他作家乃至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
他分析沈从文:“不容否认,沈从文是一个有才能的作家,甚至可以认为,就其自身生活经历的丰富,就其接触下层群众生活的广度,就其艺术尝试的多样性,就其创作产量的丰盛,他是较之鲁迅更有条件成为伟大作家的一人。
但是,沈从文虽然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他的不容置疑的贡献,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但他却远未达到堪称伟大作家的一列。
”为什么呢?王富仁指出,因为他缺少一个为现代伟大作家所不能不具有的更深刻的思想,他远未脱出市俗现实生活和封建意识形态的无形束缚。
这种从思想文化史角度对作家作出的评论比单纯从艺术性角度作出的评判,显然更具科学性和深刻性。
还要指出的是,文学研究的思想文化史的角度,不仅与“政治革命”的角度迥异,同时也区别于纯学理、纯艺术的研究角度。
王富仁说:“鲁迅是在与各种不同文化思想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起来的,是在对中国现代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独立阐释中予以表现的,仅仅学理的研究不足以挖掘鲁迅思想及其作品的内部潜力,甚至也无法真正读懂鲁迅的作品。
”“思想是什么?思想不仅仅是一种著书立说的学理,而是一种解读各种文化现象的方式,这种方式体现着社会上部分人的社会的或文化的理想,在这种理想的促动下,他思考一切必须思考的事物和文化现象,并且以自己的形式作出解答。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连载十一)》)如果在鲁迅研究中采用纯“学理”的研究,实际近似学究式、腐儒式的研究,因此是王富仁不愿也不会采用的。
2、理性思辨的个性特征如果说王富仁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研究鲁迅,要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受研究对象和社会发展的制约;那么他能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展开对鲁迅的研究,能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开展文学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则是决定于他作为杰出学者的自身素质和条件。
王富仁在《我与批评》中说:我要与我的批评对象搏斗。
如果我不努力把自我提高到我的批评对象之上(哪怕仅仅在一个方面、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上),那么我就只能当它的注经者,成为它的抬轿子者,这是我不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