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第18讲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大全 专题18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大全 专题18

素 材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个考查体现了新课标对鉴

片 赏能力的核心要求。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部分 专题18





考 纲 解 读
4.考查形式基本固定,分值、题量各有不同。
走 向 高 考


诗歌考查总体上仍以主观题为主,除个别试卷(如
高 考


透 视
2009年北京卷),大多都以1~2道主观表述题形式出现。
考 总

视 往既是物的形象,也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于谦的《石
·
复 习

巧 点
灰吟》:
语 文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料 链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素 材 卡 片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部分 专题18




考 纲 解 读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 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刺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
资 其考查内容主要有:
料 链 接
素 材 卡 片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部分 专题18







解 读
(1)对形象的识别及对其特征的把握;
走 向 高 考


(2)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及对其作用的分析;
高 考

透 视
(3)对意象及其寓意的感悟;
总 复 习
·

(4)对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的评价。

第18讲阅读理解主旨大意题(讲义)-高考英语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

第18讲阅读理解主旨大意题(讲义)-高考英语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

►第18讲主旨大意题(讲义)【复习目标】掌握主旨大意两大类题型特征区分主旨大意题的正确选项和干扰项特征掌握主旨大意题不同文体的解题技巧掌握主旨大意题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考情分析】【网络构建】命题规律:主旨大意题即考查细节理解能力, 又考查深层次的推理、概括能力,难度较大。

不仅考查考生略读文章、领会大意的能力,也对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文章中没有明显的解题依据,需要考生从文章中提炼、抽取一些关键词、主干句进行加工概括,才能归纳出文章的主旨。

题型和考查角度:1.主题类:文章大意题和段落大意题(概括文章或段落的主旨大意)2.标题类:标题判断题(选择最佳标题)。

要做好主旨大意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其正确选项和干扰选项的特征。

选项特征:命题方式: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What can be a suitable title for the text?What's the first/second/third....paragraph mainly about?What's the main idea discussed in the first/second/.. paragraph?不同文体解题技巧:1.议论文或说明文:议论文或说明文的主题句一般在文首,但有的在文尾,也有的首尾呼应。

2.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的主题句就是导语,即文章的首句或首段。

正文采取倒金字塔形式--最重要事实, 次要事实,最次要事实3.科研报告或调查报告:反映科学实验或调研结果的报道或科普类说明文,内容主要包括“科研实验结果或调查结果+实验研究过程或调查的具体情况”两大部分,文章主旨就是科研或调查结果,因此主题句通常在首段,且常伴有according to a study, a study showed/proved, this is suggested by the results of new research on, scientists recently reported, a study claimed 等。

高考作文序列化写作第18讲叙例析例说理明

高考作文序列化写作第18讲叙例析例说理明

片段二: 有的人不能始终如一地崇尚简朴,挥霍无度后是身败名裂 的恶果。《悯农》的作者李绅本是体恤民情,感喟民生疾苦的 读书人,本来生活简朴,但在他科举高中并如愿做官后,却摒 弃了原先简朴的生活方式,奢靡至极,最终被削官,家财亦耗 尽。正如一朵朴素的花能常开不衰,而被纷华侵染了的生命, 只能逐渐凋零。简朴如果不能作为原则常住心中,人最终还是 会沦为物欲的奴隶。 1.这两段文字各属于什么文体的作文? 片段一:________________ 片断二:________________ 2.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试分析。
【答案示例】 正因为周总理的不畏艰难,担起重任,才有了我们今天 的祥和。而他的人格魅力、治国才干和外交智慧正时刻影响 着我们这代人。
2.对比分析法:列举两个不同的事例,通过对所叙事例进 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 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典例: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同样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家,德国人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 纪念,用理性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他们虔诚的忏悔的灵魂。从而 赢得世人的尊敬。而日本人这种一意孤行偏离理性的“纪念” 却遭来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 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 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将德国与日本对待战争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极恰当地论证 了“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 辉”的观点。
【点评】 本文论据丰厚,叙议结合,很好地彰显鲜明的主题。突出 的特点是在素材运用方面真正做到了优化组合,先后有序:全 文正反对比(先反后正),主体部分点面结合,可以说收获了论 据丰富而不显杂乱、说理充分而摇曳多姿的表达效果。
本讲内容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 请看《创新设计》对应部分!

18课知识点

18课知识点

18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教材解读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在法国科学院作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

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

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

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

二.词句解析。

1、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理解:“她的报告”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镭。

“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坚定而又略带淡泊的神情”“微微内陷的大眼睛”,也暗指这一形象背后坚毅执著的精神。

居里夫人因为对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成就了她的历史地位,使之成为令世人钦佩和仰慕的女性。

这句话写出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巨大贡献。

2、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理解:“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居里夫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3、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理解:这个句子采用了“从……变成……”的句式,这种“变成”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编第十八章第五节评价主旨和情感课件 大纲人教版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编第十八章第五节评价主旨和情感课件 大纲人教版
的孤寂是一种罪恶”一句话富含深意,“我”
经过多次思索,思绪发生了变化。那么,具
体有哪些变化呢?只要从文中细心寻找,不 难发现。难点在于概括出“我”的心路历程: 不解—思索—感悟—升华。
【答案】 第一次观荷,面对雨中之荷矫健、 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 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 “我”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 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 向我袭来”,“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 “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 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 一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 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 荷,围绕“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展示出“我”“不解—思索—感悟—升华” 的心路历程。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 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 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 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 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 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 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 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 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 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 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
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
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
价中出现以偏赅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2.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 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 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 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 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 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 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 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 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 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 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 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8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8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

关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文中说,他非 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可是为了表达感情, “这些乐就被不客气地分散了”。可见它的音 乐创作是感情突破乐式的。 这样,该题的答案就行成了: 巴赫——只讲究乐式; 莫扎特——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 贝多芬——感情突破乐式。 这样的答案正好从一个稳定的角度归纳 出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 发展变化”,也符合文意,因而是正确的。 一般说来,需要考生自己提取精要,独 立概括的试题往往是比较难的。

二、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 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 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 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 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 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 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这两点请参考下面的试题分析。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 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威廉斯根据吉尔福特的理论,经10年实 验,数百名教师参与,归纳出18种创造思考 教学的策略。威廉斯认为,传统教学偏重教 师的教学行为,以教材或教学内容为中心, 而现代教学则特别重视以学生为中心,这两 者都忽视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不可分割 的一体关系;只有将这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 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 维和情感的发展。他曾设想过在不同学科中 通过教师的教学

方法来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的教学 模式。威廉斯的研究。由于其设计的整体性、灵 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 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益。 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会具有“整体性、 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 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显著的效益?答案不超过 60字。 本题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怎样 回答本题呢? 首先要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 这段文字首句是概括性语句,为一层。下文 “威廉斯认为”、“他曾设想”各领起一个层次, 最后一句是结论。

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35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备战2018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专题35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专题35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归纳和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具体的内容要概括全面;2.抽象的内容要阐发准确;3.含蓄的内容要解说清楚。

“概括中心意思”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设问角度主要有: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3.考查对段意、定义等某一具体内容的归纳、概括;4.揭示文章的目的、价值、意义、影响等。

归纳和概括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在论述类文章中,论题、论点(或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二是要有切块分层意识,即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属种关系取其“属”,并列关系取其“和”,偏正关系取其“正”。

三是要有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不能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音乐艺术的特征音乐以声音为物质手段,但现实生活中自然物所发出的一切音响,人的一切言语声音等,就不一定能成为构成音乐语言的主要物质材料。

音乐艺术的声音,主要是由人们根据审美原则,加工创造出来的一种乐音,而且这种乐音,又不是单个独立的音,而是由一系列根据不同音高排列有序而发展出来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乐音体系中,它又有自己律动美的法则,如调性、节奏等规则。

这些美的律动的法则,就像我们说话、写文章的语法规定一样,构成了音乐艺术语言美的形式。

造型艺术可以较长时间地让人欣赏,但音乐一旦演奏、演唱结束,就不复存在了。

如我们听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的演奏,持续时间为8分钟左右。

这些音乐表演,时间到了,音乐也就完了。

它是随音乐的演奏、演唱的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的。

这就要求人们欣赏音乐,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觉和听觉记忆,否则,音乐过去了,就等于你没有欣赏。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文言文—“内容分析概括题”解题要领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语文:文言文—“内容分析概括题”解题要领

1. 通读文章,以题解文。

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都用现代汉语表述,且表述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做此类题时,不妨以题解题。

即解题时候先通读文章,当遇到难解朦胧之处,应该接着仔细分析所给概括分析题。

一般说来,此类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错误的;错误项表述内容也非全错,而是错一部分。

所以可以用概括分析题,帮助理解原文。

同时,把选项和原文对照,锁定答案区间。

2. 不管“概括”,注重“分析”。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是以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的,除个别有评判外,一般直叙其事。

就近几年高考设题情况来看,实际上“概括”很少错,一般都错在“分析”。

所以,我们可以先不管“概括”,而是要注重“分析”,在所叙事件上下功夫。

3. 留心易错,聚焦高发。

既然在所叙事件上下功夫,就要留心错误易现处,聚焦陷阱高发区。

人物传记文言文概括题一般从“有无其事”“事之于人”“事之于时”“事之于地”这四个方面的一个或两个方面设题,何事、何人、何时、何地,就是其错误易现处;张冠李戴,时空错位,是其常设置的错误干扰类型。

还有范围之大小,人称之变化,表程度的“几乎”“相当”“尤其”,表估计的“大约”“可能”“左右”,表数量的“多”“有余”,表频率的“屡次”“常常”等词语,特别是含义绝对化的词语往往也是易错点。

【典型例题】(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

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

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

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七年,伐江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这是高考题的第19题。从这段文字看,最 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就在该段的前 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质的句子,打下“烙印” 的应在这两句之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 思。 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的 爱; 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




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

方法来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的教学 模式。威廉斯的研究。由于其设计的整体性、灵 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 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益。 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会具有“整体性、 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 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显著的效益?答案不超过 60字。 本题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怎样 回答本题呢? 首先要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 这段文字首句是概括性语句,为一层。下文 “威廉斯认为”、“他曾设想”各领起一个层次, 最后一句是结论。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 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威廉斯根据吉尔福特的理论,经10年实 验,数百名教师参与,归纳出18种创造思考 教学的策略。威廉斯认为,传统教学偏重教 师的教学行为,以教材或教学内容为中心, 而现代教学则特别重视以学生为中心,这两 者都忽视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不可分割 的一体关系;只有将这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 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 维和情感的发展。他曾设想过在不同学科中 通过教师的教学

据此,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可归纳为 以上三点: ①一卷凄婉的历史; ②民族封闭的象征; 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文章第二部分写现实的长城,其中有“他们的 到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且充满自信”这 一个概括性的句子。 据此,对“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一小题, 可以归纳为“开放,自信”。 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也 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
据此,本题的答案是:
①父母亲族的爱;
②家乡的山水草木;
③悲欢离合的家史;
④邻里乡情。
如果不对这段文字作层次分析, 不凭借文中的词语,就会像许多考生 一样,比较容易的题目也得不到好分。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杂剧的产生 “杂”与“剧”本为两个独立的字眼,唐 人将其捏合为“杂剧”一词来概括某种表演形式 时,自然要受到当时语言环境的影响。换言之, 在“杂”与“剧”的诸种义项中,唐人的取义势 必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杂”与“剧”的 组合也势必最能体现它所要概括的表演形式的基 本特征,让人观其名而知其实。那么,最初的 “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呢?其一是 “杂”,也就是说,此种伎艺属于娱乐性质的俗 乐而非雅乐,同时,该伎艺形式多样,杂七杂八。 其次是“剧”,也即此伎艺包含了戏谑的科白形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 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 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 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 人言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 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 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现代汉语词典》 认为是“话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 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 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指全 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高 考试题,这两方面的都有。
【要点探究】
一、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 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 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 径。 如:对高考题所选散文《长城》全文内容要点进 行归纳,而全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 部分写历史上的长城,其中有这样三句话: ①“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②“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③“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

二、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 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 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 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 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 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 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这两点请参考下面的试题分析。

由此,我们还明白了另一个问题:杂剧 何以会在唐代产生。虽然与剧谈戏谑相近的俳 优滑稽周秦就有记载,虽然与杂剧同属一路的 散乐百戏先秦也已出现,但直到魏晋,二者一 直局限在滑稽说白和伎艺性表演的戏路里,未 越雷池一步。这一僵局,直到杂剧的问世才被 打破。而杂剧之所以在唐代出现,是因为有了 适宜的土壤,这一土壤就是魏晋以来盛 行的 剧谈之风。剧谈作为一种戏谑斗嘴,不仅有诙 谐滑稽,而且更强调“斗”即对抗性,其蕴涵 的新的戏剧因素——“剧”,也即诙谐的话语 冲 突很容易在这片活土上发育为新戏种。那 么,剧谈之风自何而来?我以为来自魏晋的论 难。论难不自魏晋始,但成为社会习尚则在魏 晋。当时的

3.作者认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①魏晋以来盛行的杂剧之风向通俗化、娱乐化转 变; ②剧谈中的对抗性带来新的戏剧因素; ③有散乐、杂戏的基础。 (原文第三段专论杂剧产生于唐代的原因,要抓 住“剧谈”本身的变化和影响,但不能忽视“杂 戏”等的基础)



最初包含了许多杂戏的内容,这是杂剧从散乐杂戏是脱 胎的痕迹;因其有“剧”,故其表演中又包含了诨科对 白的因素,这是杂剧区别于杂戏的重要标志。在这两个 特点中,“杂”为形,“剧”为神,前者使杂剧形式多 样化而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后者则使杂剧超越百戏的伎 艺表演而升华为戏剧艺术。 明乎此,我们就知道最初时杂剧何以和杂戏混称, 就能了解杂剧与诸戏的差别,就能明白杂剧之名,之所 以有从诸多的歧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因为杂剧本身包 含杂戏的内容,所以杂剧有时也被称为“杂戏”、“百 戏”、“角抵之戏”、“参军戏”等名(其例证说下 节)。这些名称要么过于宽泛而不能体现杂剧这一表演 形式的特点,如杂戏、百戏;要么过于具体而不能概括 杂剧的基本形态,如角抵、参军,从而最终将冠名权拱 手让给了“杂剧”。

首句包括两个要点: ①有吉尔福特的理论作根据; ②有数百名教师参与,有10年的实践经验。 中间两层包括两个要点: ①正确理处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 ②探求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 这四点就是威廉斯研究成果具有“整体性、 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接受并在实践 中收到显著效益的原因。 这样的归纳自然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这样 通过层次分析来归纳,就会出现要点不全的毛病。

1.“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请简要 作答。 答:①此种伎艺形式多样,属于娱乐性的属俗乐而 非雅乐; ②包含了戏谑科的形式。 2.“杂剧”与诸戏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答:杂剧表演包含了诨科对白的因素,具有综合性, 表演也升华为戏剧艺术,而诸戏却未到达这一水平。

(首段说:“包含诨科对白的因素”是杂剧与诸戏 区别的重要标志。该段末句又对杂剧特征作出概括。 还应与后两段对照)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介绍巴赫和莫扎特的音 乐创作特色,第二、三两段详述贝多芬的音乐创 作特色,最后一段说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后世 的影响。 文章首句说,“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 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联系全文看,所 谓“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就是在处理“乐 式”和“表达感情”关系上的发展变化。 首段说,欣赏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 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可 见巴赫只重“乐式”。莫扎特呢?它的音乐既表 达感情,“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可见莫扎特 是既表达感情,又讲究乐式的。

2.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 烙印”?(不超过28个字)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 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 的情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 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 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 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 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 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 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 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 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 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三、典型试题分析
1.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反映了哪几种态 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 括限用4—6字)。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 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 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 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 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 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 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 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前面提到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 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不超过60个字)”就属于这种情况。 当年选择的文章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 《贝多芬之谜》。
第18讲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思想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设计思路】
《考试说明》要求:“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 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分析作品结构, 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 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 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 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 情。” 归纳内容要点是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 类作品阅读的常考点,但往往得分率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