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的意思及故事

合集下载

胸有成竹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

胸有成竹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

胸有成竹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
摘要:
1.介绍“胸有成竹”的来源和含义
2.分析“胸有成竹”背后的历史故事
3.总结“胸有成竹”在现代的运用和寓意
正文:
1.介绍“胸有成竹”的来源和含义
“胸有成竹”是一个出自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朝梁国画家张僧繇画竹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在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经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简而言之,“胸有成竹”就是形容人们在面对问题或任务时,已经有了周全的计划和准备。

2.分析“胸有成竹”背后的历史故事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据《南史·张僧繇传》记载,南朝梁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他擅长画竹,被誉为“画竹圣手”。

有一次,张僧繇在寺庙墙壁上画竹,他在墙面前沉思片刻,然后挥毫泼墨,竹子的枝干、叶子便跃然墙上,栩栩如生。

画家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观众纷纷称赞他画得像真的一样。

张僧繇却说:“其实我在画竹之前,竹子的形象已经在我心中,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逐渐形成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3.总结“胸有成竹”在现代的运用和寓意
时至今日,“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仍然广泛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中。

当我们在面对问题或任务时,如果能像张僧繇画竹一样,事先已经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已经有了完整的解决方案,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胸有成竹”。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做事情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胸有成竹 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 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

他擅长画竹子,被誉为“竹圣”。

有一次,文同去京都开封,结识了一位叫做郑侃的文人。

郑侃对文同的竹子画作非常欣赏,便邀请文同前往他家做客。

郑侃家中有一个花园,花园里有一棵很高的竹子,文同看到后,便询问郑侃:“这竹子是谁种的?”
郑侃回答说:“这是我自己种的。


文同听了,便在竹子旁边坐下来,开始观察。

他看到竹子的枝叶茂盛,心中有所感悟,便拿起笔墨,开始在纸上画了起来。

郑侃看到文同画画,非常好奇,便走过来观看。

文同画了一会儿,便停下了笔,将画作递给了郑侃,说道:“请您帮我鉴定一下,这幅画是否达到了我画竹子的最高水平。


郑侃接过画作,看了看,非常满意,说道:“您的这幅画已经超越了您的平均水平,可以说是达到了竹子画作的顶峰。


文同听了,非常高兴,他对郑侃说:“画竹子需要心中已有竹子的形象,才能画出最好的画作。

我现在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非常感谢您的指点和帮助。


从那天开始,文同经常到郑侃家中做客,向他请教画竹子的技巧。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文同的竹子画作越来越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之一。

后人将文同的竹子画作称为“胸有成竹”,用来形容人在做事之
前已经心中有数,不再担忧。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
【成语拼音】:xiōng yǒu chéng zhú
【成语解释】: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成语例句】: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成语造句:毛委员胸有成竹,决定马上向南去追赶部队。

(陈伯钧《毛主席率领我们上井岗山》)
【近义词】:成竹在胸、心中有数
【反义词】:心中无数、茫无头绪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同“成竹在胸”
【成语故事】:北宋仁宗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

他的诗、文、书法都很优秀,尤擅长画竹子,因此得到“墨竹大师”的美称。

为了画好竹子,文与可在房屋周围种满了青竹。

无论风吹雨打日晒,他每天都认真地观察竹子的枝叶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状况和在不同天气中的形态变化。

经过一番细心揣摩,他自然而然地在脑子里积累了各式各样竹子的形象。

在他作画之前,心中早已有了大概轮廓。

这样画时就能挥洒自如。

苏轼也受到文与可画竹经验的启发,在画竹子之前也先详
细地观察竹子。

竹子的形态在心中一经形成,马上手脑并用,在纸上画出自己所感受到的东西。

文与可的好友晁补子在《赠文潜甥杨克——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说文与可在画竹子前,心中早已构思好了完美的竹子形象。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人在做事前就已有了想法,或有了成功的把握。

胸有成竹的意思及故事

胸有成竹的意思及故事

胸有成竹的意思及故事
本文是关于胸有成竹的意思及故事,感谢您的阅读!
【成语】:
胸有成竹
【拼音】:
[xiōngyǒuchéngzhú]
【解释】:
比喻熟练有把握。

【出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举例造句】:
画竹要求落笔之先,成语“胸有成竹”的意思就是指作者画前要有充分的谋划,不要想一笔,画一笔,勉强凑成。

【成语典故】: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
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筼筜,yúndāng,一种大竹。

)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文《胸有成竹》原文

文言文《胸有成竹》原文

《胸有成竹》是文言文中的一篇名篇,讲述的是北宋画家文同的故事。

下面是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翻译: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的小芽,然而竹子天生具备着节和叶。

从竹笋脱壳而出到拔地而起高达十寻的成竹,都是一开始就具备的。

现在画竹的人却是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堆积起来,那竹子还能有生命吗?所以画竹一定要在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追赶所见的景象,提笔迅速挥毫,趁着他的一股劲儿,摹写下来。

就像兔子刚跳起来时鹰就迅速下击一样,稍放松一会儿就会失去机会而溜走。

赏析:《胸有成竹》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它不仅是一篇很好的绘画理论文章,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思维训练文章。

文章通过画竹的过程,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中条件和时机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重计划和时机,抓住机遇,同时也要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在文章中,“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这个成语通常被解释为在心中预先构思好所需要画的竹子形象,也就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

而在文章中,“成竹”不仅指构思好的形象,还包括了在心中对画竹的各种条件和时机的考虑和把握。

文章中强调了“内外不一”的问题。

所谓“内外不一”,就是指心中所想的和手中所做的不能协调一致。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足、思考不周全或者缺乏必要的训练和实践。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注重实践和训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于胸有成竹的故事

关于胸有成竹的故事

关于胸有成竹的故事
1、成语故事:北宋时候,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春夏秋冬、风吹雨打、严寒酷暑,他总是在竹林里全神贯注的观察竹子。

有一回,下起了暴风雨,文同不顾一切的知奔向竹林想看看雨中竹子的姿态。

就这样日积月累的观察竹子,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道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2、胸有成竹,汉语成语,拼音是xiōng yǒu chéng zhú,意思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第 1 页共1 页。

胸有成竹(故事、出处、释读)_400字

胸有成竹(故事、出处、释读)_400字

胸有成竹(故事、出处、释读)_400字
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出处】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n dāng谷偃竹记》。

【释读】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出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良的人,他是汉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但却胸有成竹,立志要成为一名伟大的人物。

有一天,他听说了一位名叫黄石公的老人,是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于是便前去拜访。

黄石公见到张良,便给了他一根竹竿,要他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张良接过竹竿,心中明白,他立即在竹竿上写下了自己的志向,“雄心壮志,要成为一代名臣!”黄石公看到后点点头,表示认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良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了刘邦,最终成为了汉朝的重要人物,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胸有成竹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自信,而是建立在充分的准备和努力之上。

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也应该像张良一样,坚定自己的目标,努力去实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终取得成功。

另外,胸有成竹也需要智慧和谋略。

张良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臣,除了努力学习外,更重要的是他善于谋略,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化解危机,取得胜利。

因此,我们在追求胸有成竹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善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善于把握机会,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总之,胸有成竹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需要智慧和谋略,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只有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希望我们都能像张良一样,立志成才,不断努力,最终取得成功。

《胸有成竹》故事启发

《胸有成竹》故事启发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T 4754-2002)(注:行业类别:填写四位代码对应汉字;行业代码:填写四位代码)
A 农、林、牧、渔业
01 农业
011 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种植
0111 谷物的种植
0112 薯类的种植
0113 油料的种植
0114 豆类的种植
0115 棉花的种植
0116 麻类的种植
0117 糖料的种植
3122 砼结构构件制造
3123 石棉水泥制品制造
3124 轻质建筑材料制造
3129 其他水泥制品制造
313 砖瓦、石材及其他建筑材料制造
3131 粘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
3132 建筑瓷制品制造
3133 建筑用石加工
3134 防水建筑材料制造
3135 隔热和隔音材料制造
3139 其他建筑材料制造
314 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
281 纤维素纤维原料及纤维制造
2811 化纤浆粕制造
2812 人造纤维(纤维素纤维)制造
282 合成纤维制造
2821 锦纶纤维制造
2822 涤纶纤维制造
2823 腈纶纤维制造
2824 维纶纤维制造
2829 其他合成纤维制造
29 橡胶制品业
291 轮胎制造
2911 车辆、飞机及工程机械轮胎制造
2912 力车胎制造
0912 铅锌矿采选
0913 镍钴矿采选
0914 锡矿采选
0915 锑矿采选
0916 铝矿采选
0917 镁矿采选
0919 其他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
092 贵金属矿采选
0921 金矿采选
0922 银矿采选
0929 其他贵金属矿采选
093 稀有稀土金属矿采选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张良的人,他是汉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刘邦的重要谋士。

张良小时候聪明伶俐,他的父亲就常常告诫他要“胸有成竹”,意思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不要轻举妄动。

这个成语后来就成为了人们常用的表达,用来形容人在做事之前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

据说,有一次刘邦和张良一起去打猎,刘邦看到一只大鹿,就拔出剑要去追杀。

而张良却拉住了刘邦,说,“陛下,我们现在不宜轻举妄动,要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才能成功。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停下了脚步,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们最终成功地捕获了那只大鹿。

从此以后,刘邦更加信任张良,而张良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来为刘邦出谋划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胸有成竹并不是一味地消极等待,而是要在行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计划。

就像打猎一样,如果没有提前思考和准备,就会错失良机,无法成功捕获猎物。

而如果有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就能事半功倍,取得更大的成功。

胸有成竹也可以用在工作学习中。

在工作中,我们要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不要轻举妄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学习中,也要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胸有成竹还可以用在人际关系中。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也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不要轻率行事,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人际关系,取得更好的交往效果。

而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就会容易造成误会和矛盾,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总之,胸有成竹是一种处事态度和行为准则,它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不要轻举妄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取得成功。

希望我们都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能胸有成竹,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效果。

胸有成竹的典故

胸有成竹的典故

胸有成竹的典故
"胸有成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指心中有了清晰的计划和把握。

它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在中国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赵胜的军事统帅。

有一次,赵胜率领军队准备攻打敌方城池,他事先进行了详细的侦察和筹划,对敌方的布阵、兵力等情况了如指掌。

在战前,他对手下将士说:“我已经在心中描绘了攻城的全过程,并且已经看到了胜利的画面,你们只需按照计划执行即可。

”赵胜展示出了他内心深处已经拥有清晰计划和把握的自信态度。

最终,赵胜果然成功攻下了城池。

这个故事成为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来源,形容人在事前经过充分准备和计划,对将要面对的事情有清晰的思路和信心。

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思虑周密,对待事情有把握和决心。

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事前的准备和计划是成功的关键,只有对事情有充分的了解和思考,才能胸怀成竹,做到有备无患。

1 / 1。

胸有成竹历史故事的成语

胸有成竹历史故事的成语

胸有成竹历史故事的成语
摘要:
1.成语“胸有成竹”的来源和含义
2.“胸有成竹”的历史故事
3.“胸有成竹”在现代的应用和启示
正文:
【1】成语“胸有成竹”的来源和含义
“胸有成竹”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咏竹》诗:“胸有成竹,无稿而画。

”成语的意思是指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把握取得成功。

【2】“胸有成竹”的历史故事
关于“胸有成竹”的历史故事,最著名的一则与北宋文豪苏东坡有关。

据传,苏东坡在担任杭州知州时,曾前往灵隐寺游览。

他看到寺庙里有一位老僧人在墙壁上画了一幅竹子,画面栩栩如生,仿佛竹子就在眼前。

苏东坡十分欣赏,便问老僧人:“您画竹之前是否已看到竹子?”老僧人回答:“画竹之前,我心中已有竹子。

”苏东坡听后深感启发,认为老僧人所说的“心中已有竹子”,正是“胸有成竹”的道理。

【3】“胸有成竹”在现代的应用和启示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我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有充足的准备和规划。

做到
“胸有成竹”,我们需要:
1.充分了解和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确保解决问题的过程顺利进行;
3.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迎接挑战。

胸有成竹 汉语成语

胸有成竹 汉语成语

胸有成竹汉语成语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源于一个历史上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叫萧景
升的太宰,他是安史之乱时期的宰相,当时联军进攻,整个城池就快
要被攻破了,但是太宰不慌不忙,他还是坐在厅堂里,继续审理案件,审核人员的报告,做立邦之事,如果不是被那么多联军围困,也不会
有什么犹豫。

于是,萧景升正式成为“胸有成竹”的典范。

这个成语本身的意思就是把想做的事情都事先想好,然后依次实施,大胆做出决定,不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要做第二件事。

胸有成竹,表现出一个人的决心,对待重要事情不能拖延,无论多么困难,
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一切。

古人以“胸有成竹”这个词能够贴切形容出那时朝廷官员的勇敢
和鲁莽,萧景升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非但没有惊慌,反而胸有成竹
地制定出了安抚联军、救济百姓以及爱护城池的策略,受到举国上下
的称赞和尊敬。

今天,胸有成竹的态度仍然适用。

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重大
决策必不可少。

只要胸有成竹,就能保持清晰的思路,扎实的工作,
准备应对突然出现的状况。

此时此刻,我们都应该以这样的态度,勇
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勇敢做出正确的决定,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胸有成竹历史故事的成语

胸有成竹历史故事的成语

胸有成竹历史故事的成语
摘要:
一、成语“胸有成竹”的来源
1.介绍成语“胸有成竹”
2.成语的来源:历史故事
二、历史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
1.北宋文学家苏轼
2.苏轼的朋友文与可
三、故事情节及成语寓意
1.苏轼画竹子
2.文与可教导苏轼
3.成语寓意:心中已有完整的计划和策略
正文:
成语“胸有成竹”意味着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计划和策略,做起事情来有条不紊。

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讲述了文学家苏轼与他的朋友文与可之间的一段佳话。

当时,苏轼非常喜欢画竹子,他经常观察竹子的生长和形态,试图通过画笔表现出竹子的精神内涵。

然而,尽管苏轼努力尝试,他画的竹子始终无法表现出竹子的独特美感。

有一天,苏轼向他的朋友文与可请教画竹子的技巧。

文与可是个很有才华的画家,擅长画竹子,他的作品备受赞誉。

文与可告诉苏轼,画竹子不仅仅是
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对竹子的生长和特性有深刻的了解。

他建议苏轼多观察、多体会,才能画出有灵魂的竹子。

受到文与可的启发,苏轼开始更加认真地观察竹子,从竹子的生长、叶子、枝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苏轼终于画出了非常出色的竹子,他的画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纷纷以“胸有成竹”来形容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完整的计划和策略,做起事情来有条不紊。

胸有成竹解释的意思

胸有成竹解释的意思

胸有成竹解释的意思
“胸有成竹”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在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和准备,有把握的样子。

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范蠡的智士,他在一次去见楚王的途中,看到一群画家在画竹子,其中一位画家凭记忆画了一根竹子,而另一位画家则是在心中构思好之后才下笔,结果画得更加生动逼真。

范蠡看到后感叹道,“胸中有竹,画出的竹子才会生动。

”后来这个故事就演变成了成语“胸有成竹”,用来比喻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做事情有把握的样子。

从这个成语的意思来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它可以解释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有周详的计划和准备,不可以草率行事。

其次,它也可以理解为要有自信和把握,不要盲目乐观或者悲观,要有稳健的态度。

另外,它还可以理解为要有清晰的思路和目标,不要盲目前行,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总的来说,“胸有成竹”的意思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把握和自信,不可以草率行事。

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情之前有周密的准备和计划,也可以用来劝诫别人在做事情时要谨慎和有把握。

胸有成竹小古文原文及译文

胸有成竹小古文原文及译文

《胸有成竹小古文原文及译文》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一起学习一个很有趣的小古文,叫“胸有成竹”。

先来看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这原文听起来有点难理解,对吧?那咱们来看看译文。

译文是这样的:竹子刚生出来的时候,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已经有节、有叶了。

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

可是现在的画家画竹子,却是一节一节地堆上去,一叶一叶地累加起来,这样哪里还能画出竹子呢?所以画竹子,一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着笔仔细观察,就能看到自己想要画的竹子,赶快起身跟住它,挥笔一气画完,来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微一放松就错过去了。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来帮助理解。

有个小画家叫明明,他特别喜欢画竹子。

一开始,他画竹子的时候,就是一节一节、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画,画出来的竹子总是很奇怪,一点都不生动。

后来,老师告诉他,要在心里先想好完整的竹子是什么样子的。

明明听了老师的话,每次画竹子前,都先在心里想象出竹子的样子,然后再动笔。

慢慢地,他画的竹子越来越好看,就像真的竹子长在纸上一样。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胸有成竹”这个道理。

比如说考试的时候,如果我们提前认真复习,把知识都掌握好了,心里有底,就不会紧张,能考出好成绩。

再比如参加比赛,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就能更有信心,发挥得更好。

同学们,“胸有成竹”告诉我们,做事情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计划,心里有清晰的想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好啦,关于“胸有成竹”的小古文原文及译文咱们就讲到这里,希望同学们都能记住这个有趣的故事和道理哟!。

胸有成竹【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成语名字】胸有成竹【汉语拼音】xiōng yǒu chéng zhú【成语解释】指画竹之前,心中早已有了竹子的完整形象。

语本宋.苏轼〈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

后用“胸有成竹”比喻处事有定见。

【成语典故】宋.苏轼〈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据《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三三》引)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成语注解】1、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画竹子时,先将竹节一节节画好,再逐一添加竹叶上去。

为,作。

累,增加。

2、熟视:细看。

3、遂:进。

4、兔起鹘落:兔子刚跃起,鹘鸟就猛冲下来。

此比喻书画时笔势的健疾。

鹘,鹰一类的鸟,亦称隼。

见“兔起鹘落”。

〔参考数据〕另可参考: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据《鸡肋集.卷八》引)【成语出处】1、宋.晁补之〈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经营似春雨,滋长地中绿。

”2、《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但是看承晖的精神,又好像胸有成竹一般。

”3、《文史通义.内篇二.古文十弊》:“自文人胸有成竹,遂致闺修皆如板印。

与其文而失实,何如质以传真也!”4、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卷五.小癞子》:“所谓精者,如承丈人之蜩,如运郢人之斧,如射甘蝇之箭。

胸有成竹,目无全牛,游戏出之,俯拾即是。

”5、《歧路灯.第六五回》:“盘算谭绍闻的事,该怎么处,胸中已有成竹。

”【成语用法】语义说明比喻处事有定见。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20字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20字

胸有成竹成语故事20字
苏轼在前往京城途中,曾在一座寺庙里住宿。

晚上,他听见屋里有哭声,便问僧人为何哭泣。

僧人说:“我有一幅竹子的画,多年来始终没有画出满意的作品。

今天,我在院中看见了一片竹叶,觉得颇有意境,可惜还是无法如意。

”苏轼听后,拿起笔在僧人的画上题了一句话:“何必羡竹叶,自有竹精神。

”第二天,僧人发现画上多了这句话,感到十分惊讶,认为苏轼的才华不可估量。

后来,这句话成为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来源。

拓展: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形容人在做事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和计划,就像是已经在竹子上画出了蓝图一样,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规划。

这个成语也常常用来形容人在做事情时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计划,非常有自信和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有成竹的意思及故事
导读:【成语】:
胸有成竹
【拼音】:
[xiōngyǒuchéngzhú]
【解释】:
比喻熟练有把握。

【出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举例造句】:
画竹要求落笔之先,成语“胸有成竹”的意思就是指作者画前要有充分的谋划,不要想一笔,画一笔,勉强凑成。

【成语典故】: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苏
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筼筜,yúndāng,一种大竹。

)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