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受众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本文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存
在着焦虑、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等问题。
其中,学业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来源,同时社交压力、就业压力等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此外,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在解决心理问题时常常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教导他们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
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通过各种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最后,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共同努力改善大学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
努力来解决。
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大学生生活习惯的调查报告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健康饮食
大学生应注重健康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 质和维生素,以维持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社交能力
学习方法
大学生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主动学习、分散学习、实践学习等,以提高学习效果 和学习成绩。
社交能力
大学生应注重培养社交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以更好地适应 社会和职场需求。
对大学生生活习惯的调查报 告
汇报人: 2023-12-21
目录
• 引言 • 大学生生活习惯现状 • 大学生生活习惯影响因素分析 • 大学生生活习惯对身心健康的
影响 • 改善大学生生活习惯的建议与
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调查背景与目的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 生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我们进 行了此次调查。
03
大学生生活习惯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因素
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其生活习惯有着重要影响。具备较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规划 和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健康意识
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也是影响其生活习惯的重要因素。具备健康意识的学生,会更加注重饮食、运动和 休息等方面,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也有着 重要影响。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大学 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04
大学生生活习惯对身心健康的 影响
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饮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度节食、暴饮暴 食或偏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肥胖或其他健康问题。
新形势下大学生受众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调查报告

(3)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新兴媒介, 以至网络成瘾。 根 据 美 国 匹 兹 堡 大 学 K·Yong 编 制 的 网 络 成 瘾 诊 断 标 准共 8 题( 如果对其中 5 个题项给予肯定回答, 则判断为网 络 成 瘾 ) , 结 合 本 课 题 组 在 中 国 计 量 学 院 学 生 、政 治 辅 导 员 两个层面的座谈会以及辅导员深入学生寝室访谈得知, 有 12%的人网络成瘾。他们表现出如下人格特点: 喜欢独处, 敏 感, 倾向于抽象思维, 不服从社会规范等。甚至有 3%左右的 人 孤 僻 、抑 郁 、萎 靡 不 振 , 精 神 萎 靡 , 已 严 重 影 响 了 大 学 学 习, 以至退学。 3.对 媒 介 的 认 知 和 理 解 (1)对 媒 介 信 息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把 握 调 查 中 发 现 65.6%的 大 学 生 表 示 知 道 新 闻 标 题 和 导 语 的作用, 意味着大部分同学具有处理新闻信息的能力。但其 在使用媒介过程中对媒介的传播方式或传播内容做出相应 评价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表 5 对新闻标题或导语功能的了解( 问卷二第 4 题统计 * 单选题)
表 1 被调查学生的构成
表 4 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问卷一第 6、14 题统计 * 多选题)
57
3.数 据 处 理 与 统 计 分 析 全部问卷经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 然后人工输入计算 机, 由 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是多选题, 有些题目各 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会大于百分之百。
三、调查结果与实证分析
Fu Hongjian Liang Li Chen Haimin Yan Y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eneering,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4;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eneering,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4;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eneering,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4;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eneering,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4;)
大学生心理调研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研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大学生心理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压力大的问题。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大学生还面临着学习方式改变、社交减少等问题,使得心理压力更加凸显。
同时,调研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足。
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认识,不知道如何缓解心理压力,缺乏应对心理问题的技巧。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此外,调研结果还显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大学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服务。
他们希望学校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调研报告显示了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意识不足以及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并且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
理健康支持。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报告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报告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报告(精选7篇)在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时,我们务必要去调查清楚情况,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那么什么样的调查报告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报告篇1一、主题简介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问题,假期我利用网络、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院及其他院校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
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着崭新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情感上,都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及心理障碍。
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报道也日益增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总结出大家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向在校大学生们宣传关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帮助身边的同学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并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活动日程1. 8月3-6日:准备阶段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提出问题,并针对我院XX年上学期期末的《高职大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表》进行数据统计,汇总。
2. 8月7-11日:调查阶段(一)校内调查:(1)网络咨询,在我院班级、同学之间进行访谈,作为初步参考资料。
(2)问卷调查(XX年上学期期末已发卷调查)校外调查:将问卷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其他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 8月15-21日:调查阶段(二)在爸妈在线心理网,对有心理困惑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4. 8月22-24日:总结汇报阶段整理材料,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最后以书面报告形式进行总结。
三、调查情况1.调查背景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结合到大学生的实际大学生活,他们也确实面临着学习压力、严峻的就业压力还有复杂的感情问题。
2.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从中寻找出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些比较普遍的心理困难,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大学生们提出一些适当有效的生活学习以及情感建议,帮助大学生克服那些出现在学习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困惑,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动力与信心。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社会环境、学习压力、价值观念以及科技发展等多个方面来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
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
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出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特点。
与传统观念相比,新时代
的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的自主、独立和多样性。
对于自由和个人发展的追求,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的机会和空间,更关注个人的发
展和成长。
新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加巨大的学习压力。
由于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
不仅要应对日益增长的学科知识压力,还要考虑到就业竞争的压力。
他们普遍存在着焦虑、压力和困惑的心理状态。
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正在逐渐被
新的社会观念所取代。
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更加追求个人价值和自我满足的
权利。
他们对物质消费的追求和享受也比较突出。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科技的发展下,有着独特的认知习惯。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他们对信
息获取的渠道更加广泛和便利。
他们更善于利用网络工具和社交媒体进行学习、交流和娱乐。
也因为信息过剩和碎片化的特点,他们在信息过滤和选择能力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新时代的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的研究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他们更加注重
个人的自主和自由,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拥有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并具有特定的科技
认知习惯。
了解这些特点和习惯,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并制定更为
科学合理的教育策略。
大学心理调研报告

大学心理调研报告【调查背景】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以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随机抽取的大学生群体发放了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大学生活情况、心理压力源、心理健康状态等。
【样本信息】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73份。
样本中男性占53.8%,女性占46.2%。
受访大学生年级分布均匀。
【调查结果】1. 心理压力来源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主要包括学业压力(45.2%)、生活压力(27.3%)、人际关系压力(16.5%)等。
2.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不容乐观。
有36.8%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问题较为突出。
3. 大学生心理需求分析关于心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迫切需要获得心理咨询与指导、情绪管理、自我认知提升和压力释放等方面的帮助。
【讨论与建议】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增强心理健康的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
2. 完善心理支持体系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增设更多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辅导员,提供及时、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3. 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应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来源。
【结论】本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里特点分析报告

大学生心里特点分析报告引言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主要力量,他们所面临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压力都不同于其他阶段的人群。
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了解他们的内心状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支持。
本报告将基于对大学生的调查和研究,探讨大学生心理特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求知欲强烈大学生是学术知识的获取者和传承者,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他们渴望了解新知识,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通常,大学生会积极寻求各种学习机会,主动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学术竞赛,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针对大学生求知欲的特点,学校教育应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渠道,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研究。
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途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情感波动大大学生正处于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业、职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
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情绪的波动和不稳定。
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可能会经历情绪低落、焦虑、紧张、学习压力等问题。
为了帮助大学生应对情感波动,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学会调节情绪。
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怀,建立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网络。
三、自我意识强烈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
大学生逐渐产生了自我思考、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的意识。
他们希望像成年人一样独立决策,追求个性和自由。
针对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学校和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参与和决策机会,让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此外,学校和家庭教育也应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
四、适应能力较强大学生通常会面临来自不同领域的新环境和挑战,需要快速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会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
他们积极融入新的社交圈子,与他人建立联系,拓展自己的人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新兴媒介, 以至网络成瘾。 根 据 美 国 匹 兹 堡 大 学 K·Yong 编 制 的 网 络 成 瘾 诊 断 标 准共 8 题( 如果对其中 5 个题项给予肯定回答, 则判断为网 络 成 瘾 ) , 结 合 本 课 题 组 在 中 国 计 量 学 院 学 生 、政 治 辅 导 员 两个层面的座谈会以及辅导员深入学生寝室访谈得知, 有 12%的人网络成瘾。他们表现出如下人格特点: 喜欢独处, 敏 感, 倾向于抽象思维, 不服从社会规范等。甚至有 3%左右的 人 孤 僻 、抑 郁 、萎 靡 不 振 , 精 神 萎 靡 , 已 严 重 影 响 了 大 学 学 习, 以至退学。 3.对 媒 介 的 认 知 和 理 解 (1)对 媒 介 信 息 内 容 的 理 解 和 把 握 调 查 中 发 现 65.6%的 大 学 生 表 示 知 道 新 闻 标 题 和 导 语 的作用, 意味着大部分同学具有处理新闻信息的能力。但其 在使用媒介过程中对媒介的传播方式或传播内容做出相应 评价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表 5 对新闻标题或导语功能的了解( 问卷二第 4 题统计 * 单选题)
摘要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大学生受众对媒介的接触情况、理解程度和认同程度的抽样调查, 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 了主要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受众 接受习惯 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Sur vey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Receiving Habbit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 acter s
1.调 查 问 卷 的 设 计 本 次 调 查 的 媒 介 类 型 共 六 大 类 : 网 络 、报 纸 、杂 志 、电 视、广播和手机。调查表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一, 问卷二, 问 卷 三 , 问 卷 一 共 21 题 , 主 要 调 查 大 学 生 受 众 对 媒 介 的 接 触 情况, 包括接触媒介的种类、偏好、时间程 度 、目 的 、内 容 等 ; 问卷二共 14 题, 主要调查大学 生 受 众 对 媒 介 的 理 解 程 度 , 包括对媒介信息内容、商业属性和 对 自 身 的 影 响 程 度 等 ; 问 卷三共 7 题, 主要调查大学生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认同程度, 包括对媒介对于现实反映真实程度 、媒 介 舆 论 导 向 功 能 、媒 介传播的正面信息等。 2.调 查 对 象 的 构 成
1.媒 介 接 触 的 动 机 与 内 容 (1)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是获 取 信 息 ( 时 政 、体 育 新闻、生活资讯) 、学习知识、娱乐消遣 接触大众媒介在每一个大学生生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 的位置。调查中发现, 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是获取信 息( 时政、体育新闻、生活资讯) 、学习知识、娱乐消遣。 表 2 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 问卷一第五题统计 * 多选题)
(2)对 媒 介 的 认 知 批 判 能 力 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受众认知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既 包 括 受 众 对 传 播 内 容 的 认 知 、理 解 、鉴 别 能 力 , 也 包 括 受 众关于传媒对人、对社会的影响这些深层次问题有足够的 认识。为此, 我们从媒介的社会角 色 、媒 介 暴 力 影 响 两 方 面 来考察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调查结果显示: 当代大 学生对媒介的社会角色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认为现实生活 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依靠媒介的干预就能解决的。 表 7 对媒介干预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看法( 问卷二第 10 题统 计 *
(2)获 取 信 息 的 主 要 途 径 依 次 是 网 络 、手 机 、报 纸 、电 视
— 37 —
新闻界 2008 年第 3 期 2008 年 6 月
实证分析
(3)与 媒 介 互 动 中 的 媒 介 素 养 水 平 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与媒介互动, 本质上也是媒介认 知行为的一部分。但在设计问题时, 更注重受调查者在互动 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 包括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从表 10 中可以看出: 媒介对大学生受众的影响是明显的。大多数人 都承认自己的观点思维, 受到媒介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这种 影响是在理性基础上有条件地接纳和吸收。 表 9 大众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内容( 问卷二第 7 题统计 * 多选题)
Abstr act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sample survey which is about the college student' s media contact behavior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makes main conclusions and puts forwards some suggetions. Key wor ds the audiences of college students receiving habbits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s
表 6 对传播内容或方式做出评价( 问卷二第 9 题统计 * 单选题)
(2)大 学 生 接 触 媒 介 表 现 的 特 征 一是调查中发现, 有 55.25%的学生选择了“了解社会”, 有 54.75%的 学 生 选 择 了 “了 解 生 活 资 讯 ”, 这 反 映 出 大 学 生 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急速变化所带来的信息渴望。 二是在对媒介的接触动机中, 学习知识的中选率为 45.8%, 而且访谈中发现, 有 86%的学生接触过英语 媒 介 , 如 报 纸 China Daily、广播 BBC、英语网站等。表明大学生在接触媒介 时, 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体现出较强的理性功利 色彩。三是有 61.9%的大学生选择了放松自我, 有 28.7%的 学生钟情于娱乐, 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状态及 观念。其中的教育和社会学内涵值得研究。 总之, 大学生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媒介的接 触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主动性、积极 性 , 大 部 分 学 生 在 于 媒 介 的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调节和控制。 2.媒 介 接 触 的 种 类 与 时 间 (1)大 学 生 接 触 媒 介 的 种 类 主 要 有 手 机 、网 络 、杂 志 、报 纸、广播和电视, 手机接触的频率最高 , 时 间 最 长 , 电 视 接 触 的时间最少。 表 3 媒介接触的频率( 问卷一第 3 题统计 * 同类媒介单选题)
二、研究设计与资料的获取
本次调查研 究 开 始 于 2007 年 8 月 中 旬 , 同 年 11 月 中 旬结束, 历时三个月, 以浙江省各高校全日制大学生为样本 总 体 , 以 随 机 抽 样 的 方 法 发 放 问 卷 表 1400 份 , 收 回 1390 份, 其中有效问卷 1200 份。召开大学生座谈会 7 个, 政治辅 导员座谈会 4 个, 并走访了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 等四所学校。
调查对象分成三类: 本科生, 专科生, 高职生, 样本的采 集 注 意 城 乡 生 、男 女 生 、公 办 民 办 生 的 比 例 搭 配 , 注 意 文 理 科 、艺 术 、体 育 、师 范 等 各 类 学 生 的 比 例 搭 配 。调 查 主 要 在 杭 州下沙高教园区的十多所高校内展开, 同时, 依靠兄弟院校 的支持, 在其它地区的被调查学校展开。
表 1 被调查学生的构成
表 4 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问卷一第 6、14 题统计 * 多选题)
57
3.数 据 处 理 与 统 计 分 析 全部问卷经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 然后人工输入计算 机, 由 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是多选题, 有些题目各 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会大于百分之百。
三、调查结果与实证分析
单选题)
如表 7 所示, 认为媒介干预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大学 生占 12.1%, 认为媒介干预不一定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大学生 占 61.1%, 两项相加为 73.2%, 这表明, 当代大学生对媒介社 会角色的认识趋向理性, 逐渐走出传统的传媒无所不能的 误区。
现代传播带给受众的信息洪流中, 不可避免地裹挟着 暴力等不良信息。能否在信息接收与处理中尽量剔除这类 信息, 减少甚至消除这类信息对受众的负面影响, 也是衡量 受众认知能力的另一个方面。调查结 果 显 示 : 18.1%的 大 学 生认为暴力对自己“没影响”, 46.7%的人认 为 媒 介 暴 力 对 自 己 “影 响 不 大 ”, 两 项 合 计 近 三 分 之 二 , 可 见 , 大 学 生 还 是 有 着较高的鉴别力和抵制力。 表 8 对抵御媒介暴力影响的自我评价( 问卷二第 11 题统计 * 单选题)
作者简介: 傅洪健,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副教授, 硕导; 梁丽, 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陈海民, 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 学院; 闫瑜, 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1) 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07 浙江省哲社科规划常规性课题组成果。
— 36 —
实证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受众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调查报告
新闻界 ISSN1007-2438 2008 年第 3 期, 2008 年 6 月
Press Circles ISSN1007- 2438 No.2 2008.Jun.2008.
实证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受众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调查报告 1)
傅洪健 梁丽 陈海民 闫瑜
( 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杭州 310034; 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杭州 310034; 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杭州 310034; 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杭州 310034)
Fu Hongjian Liang Li Chen Haimin Yan Y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eneering,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4;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eneering,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4;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eneering,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4;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eneering,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