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了解两宋史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其对后代史学的影响。

了解两宋史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其对后代史学的影响。
两宋时期的史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这些成就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编纂历史类著作:两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历史编纂工作,如《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編》、《国朝献征录》等。
其中,《宋史》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对后世编纂史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历史研究方法探索:两宋时期的史学家在历史研究方法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
他们注重史料的采集和整理,试图通过细致的史证考察和辩证思维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3.社会变迁观察与反思:两宋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为史学家提供了观察与反思的机会。
史学家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并记录了社会变迁过程,对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问题有深入的认识。
4.文化与史学艺术的结合:两宋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史学作品,如苏轼的《东坡乐府》、陆游的《钞定于魏都郑三昧耶疏》等。
这些作品将文学、艺术与历史记述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历史叙事手法,也为后世史学提供了启示。
5.客观性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两宋时期的史学家倡导客观、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实进行有据可依的考证,摒弃了许多传统的迷信和臆断。
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后世史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这些两宋史学的成就对后代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形成了中国官修史学的传统。
在《宋史》等编修工作中,建立了许多编纂史书的规范和方法,成为官修史学的典范,对后世的史书编纂有着重要影响。
2.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两宋史学家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注重历史叙述的科学性和研究的实证性,培养了后世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分析和批判思维。
3.融合文学艺术与历史研究。
两宋时期的文化史学作品将文学、艺术与历史记述相结合,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更多情感、想象力和审美价值,开创了后世文学史学的新领域。
4.推动了历史研究方法的发展。
两宋时期史学家对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改进,为后世历史研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朝的科技成就

宋朝的科技成就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成就辉煌的一个时期。
在宋朝,科技的发展不仅为当时的国家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后世的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宋朝在农业、航海、军事、工程、医药和印刷等领域的科技成就。
一、农业科技宋朝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例如,宋代农学家郭璞创立了一套科学的农作物轮种制度,提倡多翻土,多施肥,有助于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另外,宋代农学家吴道子发明了用桨轮驱动的灌溉机,大大提高了水利灌溉效率,使灌溉更加便捷和高效。
二、航海技术宋朝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当时,宋代船队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并进行了远洋航行。
宋代船舶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大型船只如“巨型战船”和“海船”等广泛运用。
此外,宋代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航,达到了印度洋、阿拉伯海和非洲东海岸等地,彰显了中国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的雄厚实力。
三、军事科技宋朝在军事科技方面也有显著进展。
针对敌对势力的攻城战,宋军采用了多种先进的兵器和战术。
例如,宋军发明了投石车、霹雳车等攻城器械,使攻城战术更加有效。
此外,宋代军事家文天祥在兵书《勾践东征赋》中详细分析了兵法,并提出了许多有关战略和战术的论述,对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工程技术宋朝在工程技术方面也有许多重要的成就。
例如,宋代官员王洪发明了用于水利工程中的斜槽锤技术,通过斜槽锤的晃动,可迅速将锤头吸附在岩石表面,提高了开凿隧道和挖掘井壁的效率。
还有一个重要的工程成就是建造了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它连接了京城和杭州,对当时的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医药科技宋朝在医药科技方面有许多重要发现和进展。
其中,医学家孙思邈创作的《千金方》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医学巨著,收集了当时的各种方剂和治病经验,对后世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宋代的医学家还发展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内外科手术、腹诊和儿科等专科医学的兴起与发展,对中国医药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世纪以来宋人笔记研究述论

在宋人笔记称谓词语的研究现状方面,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宋代称谓词 研究》等。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称谓词语的分类、词义阐释以及历史文化背景 等方面。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中缺乏对比意识、实证研究不足等。
宋人别集是指宋代文学家、官员、学者等个人作品集的总称,是宋代文学和文 化的珍贵遗产。宋人别集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宋人别集的编纂者通常是文学家的后代或门人,他们对文献的收集和整 理十分重视,保证了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其次,宋人别集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诗、词、文、赋、曲等各类文学体裁, 以及一些官员的奏疏、文书等政治文献。这些文献为我们了解宋代文学家和官 员的思想、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资料。
一、晚宋史研究回顾
1、传统研究与文献整理
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晚宋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时期,大量的文献资 料被整理和研究,其中包括《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重要历史文献。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晚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 进程进行了深入探讨。
2、实证主义与新文化史的兴起
3、充分利用新史料和技术
未来的晚宋史研究将更加注重对新史料和技术的应用。随着考古学、人类学等 学科的发展,新的历史资料不断被发现和整理。同时,数字人文技术、大数据 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我们从更多角度和维度对晚宋历史进行研究。
4、对全球视野的
未来的晚宋史研究将更加注重全球视野的。我们将不再局限于晚宋中国本身, 而是将晚宋历史放在全球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 晚宋时期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方案-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xa0\xa0\xa0\xa0一、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饱受凌辱的时代,形势迫使中国吸收先进文明。
直到本世纪,中国人才开始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重新研究自己的古史,但最初尚无断代史的概念。
中国古史绵长,史料丰富,非任何个人所能贯通,因而很快形成了各断代史的分支。
大约直到二三十年代,方才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宋史研究。
本世纪的上半期,大致可作为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期。
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学问渊博,在20—40年代,先后二三十篇,涉及宋代的、法律、军事、、、科技等。
宋史研究的不少课题是由他发轫的。
例如《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宋太宗继统考实》、《北宋的土地分配和骚动》、《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沈括编年事辑》、《燕肃著作考》、《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等文,至今仍有相当参考价值。
可惜他逝世过早,未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作品。
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在本世纪上半期都已发表了论著,学术大师钱穆也从事宋代经学史等研究。
由于他们的研究持续到本世纪下半期,为便于叙述,留待后面再作介绍。
陶希圣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重新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倡导者,他在主办的《食货》杂志中也撰写了若干涉及宋代经济的论文。
全汉昇吸收西方经济理论,包括马克思《资本论》的论述,在研究宋代经济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的论文先后编成《中国经济史论丛》和《中国经济史研究》两部论文集,涉及了宋代、商业、行会、市场、货币、物价、漕运、经济重心南移、城市、海外贸易、寺院经济等诸多问题,是近代的宋代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
到本世纪下半期,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明清经济史。
聂崇岐学问广博,他的宋史论文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后来编成《宋史丛考》一书。
其中如《宋役法述》、《论宋太祖收兵权》、《宋词科考》、《宋史地理志考异》、《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等都是其代表作。
聂崇岐逝世较早,他后来转入中国古代官制的研究。
2006年宋史研究综述

2006年宋史研究综述2006年宋史研究综述1,宋史研究综述。
2006年是中国宋史研究的丰收之年,大量学术成果相继问世,显示出了研究的勃勃生机和整体实力,也表明这一领域取得的进展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有些问题的研究在多年来持续冷落、空白状态后终于又有了新的突破。
2006年宋史研究综述1,宋史研究综述。
2006年是中国宋史研究的丰收之年,大量学术成果相继问世,显示出了研究的勃勃生机和整体实力,也表明这一领域取得的进展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有些问题的研究在多年来持续冷落、空白状态后终于又有了新的突破。
2006年宋史研究概况由于近年来宋史研究在理论、资料、史实等方面均有很大进展,尤其是许多研究成果所取得的突破性的成就,使宋史研究已经开始步入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
因此对宋史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回顾,系统地梳理、总结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将会为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概述( 1)研究进展, 2006年宋史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研究成果纷至沓来。
从研究范围看,涉及到了从先秦到清代历史的诸多方面,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个断代史的研究,还将历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 2)宋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宋代历史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宋代政治制度。
宋代的君主专制体制比前代更加完善。
其中主要包括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和军事制度。
宋代官制改革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枢密院和三司制度的确立。
具体内容见下表。
2,宋代经济制度。
宋代在经济上出现了交子、会子等新型纸币,并产生了坊场、务卡等新型市场组织。
由于战争、土地兼并等原因,宋代土地买卖十分普遍。
3,宋代教育制度。
宋代官学、私学并举,并出现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书院,影响最大的是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
4,宋代文化。
文学艺术领域,宋词、科技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雕版印刷的推广与应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5,宋代的文化。
与上述几方面相联系,宋代的建筑艺术和音乐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宋朝的创新科技

宋朝的创新科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朝代拥有着高度发达的科技和文化,成为了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篇章。
宋朝时期,许多科技发明和创新都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这些创新和发明不仅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科技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宋朝的创新科技。
1. 造纸术宋朝时期,中国发明了造纸术,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发明,它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书写和阅读的普及。
宋朝人发明了木浆造纸术,在以前的造纸术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极大地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和产量。
这使得书籍制作更加方便,促进了文化普及。
2. 火药宋朝人发明了火药,这是一个巨大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战争和生产力的发展。
宋朝时期的火药是以硝石为主要成分,能够在战争和狩猎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此外,火药也为以后的炼钢和烟火制作提供了基础。
3. 印刷术宋代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书籍的大规模印刷时代。
在科技的支持下,宋代的纸张质量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同时宋代印刷技术的发明也在不断推进中。
在宋代的人们广泛应用印刷技术,印刷之后的书籍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传播。
4. 活字印刷宋代人还发明了活字印刷,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技发明。
传统的印刷术往往需要雕刻印版,而活字印刷则是使用多个可拼凑的字形模具,同一部书籍可以更灵活地进行修改和排版。
这项开创性的发明,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5. 图书馆统计管理宋代官员王福重曾经发明了图书馆统计管理技术。
他发明了一套记账本来记录大型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和上架情况,并同时安排图书分类,使得读者更方便地查询和阅读书籍。
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图书管理水平,在当时对于推广知识的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宋朝是一个创新的朝代,他们在许多领域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技术创新。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科技发明和创新,对推进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同时,这些发明和创新为后世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开创了科技的新时代。
南宋科学技术的发展

南宋科学技术的发展
南宋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发展:
1.火药武器:南宋时期,火药武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记载,南宋军队曾使用火药武器进行攻城和防御作战,还研制出了投石机等新型武器。
2.历法:南宋时期,历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郭守敬等人吸收历代历法精华,编制出了中国古代历法著作——《授时历》,这部历法对日月五星运动的研究达到了较高水平。
3.天文学:南宋时期,天文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郭守敬等人进行了大量的天文观测和仪器制造,如水运仪象台等,为历法制定创立了条件。
4.四大发明:南宋时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这些发明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南宋时期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南宋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这些成就为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宋史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一部重要史书,它以较为完整的史料和系统的史学体系,全面记录了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演变,成为我们了解宋朝社会的重要依据。
对宋史的回顾与展望是对这部史书的研究、总结与进一步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宋朝历史及其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宋史的研究历程。
宋史是在元代编纂完成的,编纂过程历经三十七年,由132位史学家完成。
这是一次规模庞大且壮丽的编纂活动,不仅仅是对宋朝史料的整理和汇编,更体现了文化对历史的重视与尊重。
宋史在编纂时期就面临了许多困难,如时限紧迫、规模庞大、史料繁多等,这些问题使编纂工作进展缓慢,最终导致了编纂时间的推迟。
然而,宋史的出版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宋史的问世填补了前代史书的空白,确立了中国历史学的学科体系,为后来的编纂工作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记录了宋朝近二百年的历史,还深入分析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与发展变化,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与研究对象。
宋史的编纂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它充分尊重了史料本身的特点,注重原始文献的保存、整理和研究,使得史书的体系更为科学与完善。
在回顾了宋史的研究历程之后,我们需要对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总结。
宋史在内容上包括了许多方面的研究,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我将以其中的政治为例进行展望。
宋朝政治的特点是大宋中兴和平治国的时期,通过进行科举、军籍等,明确了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
此外,宋朝政治还表现出科学文化特点,如科举制度、地方官制度、兵制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这些制度为宋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展望方面,宋史的研究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例如,宋史对于宋朝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录并不完整,后人需要通过细致的研究与分析,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
此外,宋朝政治集权的特点是否对社会带来了发展的制约,以及科举制度是否真正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正、科学,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样一种总体背景之下, 宋史研究所谓的“ 新进展” , 并非指具有“ 根本” 性的变化。不
过, 虽非全新 , 还是有新作 、 新人 、 新论题出现 , 也有针对“ 老” 问题 的新视角和新认识 。 长时段的探 索
一
、
近些年来, 宋史学界开始力图摆脱以往习用的朝代框架, 而努力使 自己的研究在更长的时
将不同内容的探讨“ 还原” 到所处“ 社会” 中予以认识的努力, 近年来愈益突出。学者们注
意到 , 不 同层次 、 不同形态的关系网络 , 决定着具体社会面貌 的差异 。因此 , 今天的宋代社会史
研究, 既考察“ 有形” 的内容, 也着意于讨论看似“ 无形” 却同等重要的内容, 例如渗透于社会生 活各个方面的诸多错综复杂关系等等。从《 中国近世的家族与社会》 、 《 唐宋女性与社会》 等论
文集 中,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状况。
1 . 新的研究领域迅速发展。得风气之先的是对于宋代区域( 例如太湖流域、 福建江西等
地区) 、 人口、 移民、 家族、 基层社会、 地方精英、 乡村势力、 民间信仰( 美国、 日 本学者有不少研 究, 国内亦有讨论国家祭典与民间祭祀、 祈雨、 地方神灵崇拜的著述及博士硕士论文) 以及妇女
综合性研究, 国内有漆侠《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 关长龙《 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 、 葛兆
光《 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 思想与信仰》 , 还有不少对于荆公新 学、 蜀学、 新学与理学的消长等方面的个案研究。与此同时, 法制史研究也有明显的视角变化。 有研究者选择以“ 争讼” 为窗口, 来观察宋朝社会 , 观察利益关系调整的多元化趋势, 探讨诉讼 在宋代社会由一种司法行为成为社会风尚的演变。也有学者从案例出发探讨地方行政和民众
弟校所的一些学者也在共同讨论“ 唐宋时期 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 等问题 。
相当一批研究选题集中 在唐宋时期, 例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唐宋思想的转型 , 唐宋法制史, 唐宋变革期内的军政制度 , 唐宋中央监察制度的变迁, 唐宋时期 的婚姻、 家庭和财产法 , 等等。历史学、 文学史博士论文讨论唐宋官制礼制、 唐宋士人、 唐音宋
史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宋代的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都有
积极 的意义。
妇女史研究, 现在经常被称之为社会性别史研究。所谓“ 社会性别研究” ( G e n d e r S t u d i e s ) ,
实际上是一种理论概念 的标记 , 强调所讨论 的课题 , 并 不仅仅 是女性 , 而是人类社会规范与性
开端 。
二、 专题史研究的活跃
专题史研究的活跃, 是值得注意的学术现象。许多以往被忽视的话题, 由边缘进人主流。
就宋史学界而言 , 社会史作为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或角度 , 对于专题研究 的带动作用是显而易
见 的。
社会史研究的直接成果 , 既反映于以生活史、 风俗史为题的研究如朱瑞熙、 张邦炜、 王曾 瑜
聚合” 、 “ 规范宋代基层社会秩序的经纬线” 以及基层社会内部与彼此之间的流动、 沟通与联结
( 吴雅婷: 《 回 顾一九八。年以 来宋代的基层社会研究》 ) 。相关的著述中也反映出社会史与文
化史研究的趋近与融通 。
维普资讯
中国史研究动态
2 0 0 4 年第 9 期
对此观点作了详细说明。
以上, 我们主要介绍了国内关于《 日书》 与古历法研究的情况, 疏漏之处 , 敬望学界指教。
海外的相关研究 , 笔者 囿于条件 , 不能作详细介绍 , 俟 日后时机成熟 , 再作介绍与评论 。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①
邓 小南
( 北京大学历史 系 北京 1 0 0 8 7 1 )
调者亦不乏其人 。
讨论唐宋时期的社会变迁 , 目前已经很少有学者将眼光仅仅拘泥于唐宋“ 之际” 。不少学 者着眼于更长的时段。具有通贯性质的高教版《 中国文学史》 , 以隋唐至明代中叶为一个研究 单元。多年前, 很多老一辈史学家如陈寅恪、 侯外庐都敏锐地把握到唐代中期的社会变化, 将
其视为新 阶段的开始 。而近年间一些欧美学者提 出的中国“ 中叶史” ( M i d d l e P e i r o d ) , 也 是以 8 世纪 中叶至 1 6 世纪 中叶为研究时段。
书) 起源考——兼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问题》 也认为它是一种建除, 他 比较了丛辰与睡虎地
秦简《 日书》 另外两套建除的名称异同, 发现丛辰与“ 楚除” 十二名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由此他提
出, 楚 除是从丛辰发展而来的 , 丛辰在三种建除中是最早的一种 。
李家浩《 九店楚简释文与考释》 根据楚除第二套与丛辰名称的相合, 将楚除第二套改称为 楚丛辰, 并指出秦简《 日书》 甲、 乙种楚除, 实际上是把建除和丛辰合在一起, 共用一种古辞。他 又比较了秦简甲种楚除的占辞与九店楚简丛辰的占辞, 发现秦简甲种楚除的占辞是采用丛辰 的。他在《 睡虎地秦简( 日书) “ 楚除” 的性质及其他》 ( 《 中研院史语所集刊》 第7 0本第 4分) 中
维普资讯
l 8
中国史研究动态
2 0 0 4 年第 9 期
睡虎地秦简《 日书》 有“ 稷辰” , 饶宗颐《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 、 李学勤《 睡虎地秦简( 日 书) 与楚、 秦社会》 曾论证其为“ 丛辰” 。关于丛辰的性质, 裘锡圭《 释盘》 ( 原载香港中文大学国 际中国古文字学研究会编《 古文字学论集》 初编, 1 9 8 3 年; 收入所著《 古文字论集》 , 中华书局 1 9 9 2 年) , 称其为早期建除家, 并指出丛辰与楚建除第二套十二名有数名相合。胡文辉《 ( 日
《 唐宋女性与社会》 中的一些议题, 可能算得上国内这方面研究的代表。 2 . 传统研究领域的新取向。这些新的取向, 有不少是受到注重关系结构、 注重综合性和
整体性 的社会史研究的影响。近年间学界所强调的学 科交 叉或者说 “ 科 际整合 ” , 也发生着 明 显 的带动作用。
宋代思想史的研究取向在 2 0 世纪晚期以 来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再限制于曲高和寡的纯粹
维普资讯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1 9
段—— 唐宋或宋元明—— 中找到意义 。 “ 唐宋” 并称 , 是一个有着特殊意味 、 特殊魅力 的时间概念 。这 既是因为两个 时代 在政治 、
制度、 思想以及文化成就上的连续性, 牵动着国人对于“ 文明昌盛” 的自豪记忆, 也是因为两段
别有关的各类活动的方式与机制。在当今的国际学术界中, 这一领域已经成为多学科研究的 聚焦点, 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领域之一。在这一领域中, 关注对象相当集中, 研究视角和方法
理路却展现出多元的特点 。 对于婚姻制度 、 性别意识 、 文本写作( 例如女性 的写作 、 男性作家有关女性及性别交往的写 作) 、 下层女性 、 边缘群体 、 身体文化( 例如生育 、 缠足 ) 乃至医疗史 的关注 , 是近年来宋代性别史 研究的重要 内容。这些研究 , 不仅注意性别差异 , 也注意女性 内部包括社会阶层 、 生 活环境及 身份转换之间的差异 , 理念同现实之 间的差异 , 同时也注意围绕性 别问题 而来的一系列关系。
国内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已经相当成熟, 宋史领域的基本研究框架总体上比较稳
定。众所周知, 新课题与新研究的出现, 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新史料的发现, 而宋代与前后的许
多历史时期不 同, 也与它同时并立的一些朝代如辽 、 西夏不 同 , 宋史学界所面临 、 所利用 的材 料, 也相当稳定 。
哲学史 、 学术思想史范围, 其“ 视域” 有了明显的拓展。这一方面应该归功于“ 宋学” 这一较“ 理 学” 更为开阔的研究范畴的提出, 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史的影响有关: 研究者 自觉地将思想的演 进置于政局演变、 群体关系、 社会文化等问题相互作用的背景下去考察, 宋代文化传承者身份 的下移、 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历程等问题都纳人了学者的视野。与此同时, 思想史研究的关 注领域, 从仅仅注意创造性思想的出现, 转而同样注意由“ 出新” 变为“ 传统” 的过程, 从仅仅围 绕和瞩目于精英与经典 , 转为兼顾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起来的。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加关注研究的视角和方式, 注意拓宽、 拓深宋史的研究领域。 经济史。近年来经济史方面成果相当丰富。不仅有对于财政史 、 货币史以及财经监督等
方面的研究专著, 也有对于商业资本、 信用关系、 商品供给与流通、 海外贸易、 寺院经济 、 茶法、
交通 , 以及对于经济发展与 国家干预等方面 的研究 。研究 中对 单一 的生产决定论 有所突破。 不少学者 自“ 区域” 视角着手 , 兼采历史地理学 的方法 , 研究 区域性农业经济 、 市场经济 , 讨论大
① 本文是笔者在中国史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稿。其中谈到的只是一些个人感觉, 而没有机会具体涉及到诸 多学者与丰富的个案成果 版信息一一注明。敬祈读者见谅。 文章在撰写过程中, 得到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包伟民、 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方诚峰、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罗秫楠的热 情帮助, 谨致谢忱。
的关系 , 探讨地方政府 民事审判职能。
台湾学界先后编辑出版了《 宋元时代的法律 、 思想和社会》 、 《 法制与礼俗》 等论文集, 《 宋代
维普资讯
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
2 1
中国 法制 社会》 一书也 在 日本 面世 。凡此种 种 , 都反 映出结 合社会和思想来讨 论法制 的 趋 向。 3 . 原有议题 中新 的研究生长点。所谓“ 研究生长点” , 通常是 由研究者 的“ 问题意识” 带动
等一批功力深厚学者的集体成果《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 也反映于学者对社会矛盾的日常
调节机制, 如社会救济、 赈灾等问题的研究。一些传统上不被重视的题 目, 例如饮食、 娱乐、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