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宋代糊名法和誊录法的若干问题

宋代糊名法和誊录法的若干问题2011-04-19 17:36:17穆朝庆【摘要】正一糊名法和誊录法的历史作用及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科举制自从隋朝问世,迄至清末西方文化大量输入后而归之于灭亡,在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两宋期间,通过对科举制的一系列改革,使其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如:“别试”、“排座”、“糊名”,“誊录”,“二次评卷”等法的创设,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遏止了官僚权贵对科场的干涉和垄断,防止了一些非法的徇私作弊行为。
科举的大门敞开于广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有才华者提供了学而优则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这些新法不仅在宋代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而且对宋以后的历代取士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科举的史实虽然早已成了遗闻趣事,但是,我们今天各类考试中为防止作弊而采取的编号、排座、糊名、二次评卷等项措施,却与科举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因缘。
所以,有必要认真地考察科举中各种规章制度创置的原因及其推行的历史。
【关键词】殿试名法省试封印试卷礼部科举改革《宋会要辑稿》若干问题考校一糊名法和誊录法的历史作用及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科举制自从隋朝问世,迄至清末西方文化大量输入后而归之于灭亡,在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两宋期间,通过对科举制的一系列改革,使其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
如:“别试”、“排座”、“糊名”、“誊录”、“二次评卷”等法的创设,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遏止了官僚权贵对科场的干涉和垄断,防止了一些非法的徇私作弊行为。
科举的大门敞开于广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有才华者提供了学而优则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这些新法不仅在宋代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而且对宋以后的历代取士制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科举的史实虽然早已成了遗闻趣事,但是,我们今天各类考试中为防止作弊而采取的编号、排座、糊名、二次评卷等项措施,却与科举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因缘。
所以,有必要认真地考察科举中各种规章制度创置的原因及其推行的历史。
宋朝“三冗”问题浅析

宋朝“三冗”问题浅析作者:刘雨婷季善威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15期摘要:“三冗”问题是指宋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采取增设官职,扩大军队数量并提高待遇,所造成的“冗兵”“冗官”“冗费”的严重弊政。
本文通过分析“三冗”产生原因和宋朝改革尝试及成败,以期更深刻地把握宋朝政治历史发展规律。
关键词:宋朝“三冗” 王安石变法历史规律思考中图分类号:K244.05 文献标识码:A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即位为宋太祖。
他把唐的覆灭归因于军权、人事权、财权的外移,因此,加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成为新生宋朝制定国策的基点,即“杯酒释兵权”,严格控制军权;“重文轻武”,重用旧官僚,广任文人为仕。
不可否认,宋前期的军政集权有效巩固了新生政权。
但随着局势变迁,因循守旧、不思变革,造成军队多而战斗力弱,官吏众而行政效率低,花费多而无甚裨益,“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导致宋“富而不强”,加速灭亡。
1.“三冗”原因分析1.1“冗兵”“冗兵”问题从宋建国起便初见端倪。
宋建都开封,面对辽、夏、金的威胁,无历代都城长安、洛阳天然防线的优势,可以说宋立国而无国防。
其次,宋太宗数次亲征失败,使得宋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无法裁兵、不能复员,也不敢再战。
因此,宋的国防战略是防御性而非进攻性的,只能采用人海战术弥补地理缺陷——前线长期保留大量军队,后方大设禁军、厢军。
宋长期实行“募兵制”——士兵募到军中直养到六十岁。
实际上,一般士兵只有二十到三十岁可用,剩余三十年战斗力几乎丧失,而在军中十年又无仗可打,精神倦怠。
此外,为防主帅拥兵造反的“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制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有名无实的军队只有再招青壮年,以“多数量”替代“高质量”。
在地方动乱时,中央大量征流民入伍,时时加优以防叛乱。
以致庆历年间士兵达一百二十五万之巨。
1.2“冗官”历史遗留是宋官员泛滥成灾的原因之一。
宋朝政权由“陈桥兵变”自上而下取得,为防止唐朝朋党之争重演,宋增设官职、广任官僚,以达分权制衡、巩固皇权的目的。
最新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6.《山海经》战国·佚名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29.《逸周书》战国30.《国语》战国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32.《华阳国志》晋·常璩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4.《史通》唐·刘知几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36.《唐会要》宋·王溥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38.《通典》唐·杜佑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42.《贞观政要》唐·吴兢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二、专著: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问吧8 有关宋朝的101个趣味问题

一、宋朝的历史背景1.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建立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2. 宋朝的政权建立经历了怎样的过程?3. 宋朝与其他朝代相比有哪些独特的特点?4. 宋朝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是怎样的?二、宋朝的政治制度5. 宋朝的政治组织结构是怎样的?6. 宋朝的官职称谓和官员选拔制度是怎样的?7. 宋朝的皇帝权力和地方政权的关系是怎样的?8. 宋朝的法制建设和治理体系是怎样的?三、宋朝的文化发展9. 宋朝的文学艺术成就有哪些?10. 宋朝的科技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11. 宋朝的教育制度和学术思想有哪些特点?12. 宋朝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节日是怎样的?四、宋朝的军事与外交13. 宋朝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方式有哪些特点?14. 宋朝的边疆防御和对外扩张政策是怎样的?15. 宋朝的外交关系和对外贸易是怎样的?16. 宋朝的对外交流和对外文化影响有哪些?五、宋朝的社会风貌17. 宋朝的社会阶层和人口结构是怎样的?18. 宋朝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习俗有哪些特点?19. 宋朝的婚姻家庭观念和性别关系是怎样的?20. 宋朝的服饰饮食和居住生活是怎样的?六、宋朝的衰亡和影响21. 宋朝为什么会衰亡?22. 宋朝衰亡的历史原因和经济社会影响是怎样的?23. 宋朝的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24. 宋朝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价值在当今社会有哪些意义?七、对宋朝的历史认识25. 对于宋朝的历史评价是怎样的?26. 对宋朝的历史研究有哪些争议和新发现?27. 如何科学客观地认识宋朝的历史?28. 如何将宋朝的历史传承下去并进行合理利用?八、对宋朝的文化传承29. 如何保护和传承宋朝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30. 如何在当代生活中体验和弘扬宋朝的文化精神?31. 如何进行对宋朝文化的传统创新和当代发展?32. 如何将宋朝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融入到国家的文化建设中?九、对宋朝的历史教育33. 如何加强对宋朝历史的教育普及和宣传推广工作?34. 如何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和传统手艺传承来普及宋朝的历史知识?35. 如何进行国内外历史文化交流和合作,增进对宋朝的了解和认识?36. 如何通过传统节日和历史纪念活动丰富宋朝历史的教育内容?十、对宋朝的历史研究37. 如何开展深入系统的宋朝历史研究?38. 如何利用考古学和地质科学方法对宋朝的历史进行再认识和重新构建?39. 如何开发利用数字化科技进行宋朝历史的信息化整理和展示?40. 如何培养和推荐有志于从事宋朝历史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十一、对宋朝的历史保护41. 如何加强对宋朝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工作?42. 如何开展对宋朝历史遗迹和古迹的考古发掘和修复工程?43.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存和展示工作?44. 如何开展对宋朝历史墓葬和古籍藏书的保护和研究工作?45.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的继承和再创造?46. 如何开展对宋朝历史人物和精神风貌的传承和弘扬工作?47. 如何通过宋朝历史和文化传承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48. 如何将对宋朝历史的传承融入到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事业中?十三、对宋朝的历史故事和传说49.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传奇故事和佳话?50.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传承的神话传说和口头传统?51.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的神秘传奇和古代传承?十四、对于宋朝的历史艺术52.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题材和风格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53.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题材和传统手艺的文化精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54.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题材和文化传统的文学、戏曲和影视作品?十五、对于宋朝的历史旅游55. 有哪些与宋朝历史有关的著名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56.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人文风光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57.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的特色民俗节庆和地方特色美食?58.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俗特色的历史街区和风情小镇?59.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研究和学术界的专著、论文和研究成果?60.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科研项目?61.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标本和文献资料的学术论证和学术讨论?62.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规范和学术研究范例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议?十七、对于宋朝的历史娱乐63.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娱乐活动和休闲娱乐?64.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历史游戏和历史娱乐产品?65.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的传统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66.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传统和文化起源的民间传承和教育娱乐?十八、对于宋朝的历史讲解67.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专家讲解和传统教育?68.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人文风光和历史建筑的专业讲解和研学活动?69. 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的虚拟体验和现场导览?70. 如何通过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进行对宋朝历史的讲解和解读?十九、对于宋朝的历史摄影71.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和建筑遗迹的摄影展示和摄影创作?72.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人文风光和民俗传统的摄影创作和图片展示?73.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摄影艺术和文化意涵?74. 如何通过摄影作品和图片展览进行对宋朝历史的理解和传播?二十、对于宋朝的历史书籍75.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时历文的历史书籍和历史杂志文献?76.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历旅的历史传记和历史小说作品?77.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书籍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经典?78.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书籍文化的文学传世和文化传媒?二十一、对于宋朝的历史音视瓶79.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学音像的历史音乐和历史戏曲影视?80.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影像的历史影视纪录和历史文化艺术作品?81.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音像的文化传媒和文艺资料?82. 有哪些关于宋朝历史文化音像的文化传播和文学传播?二十二、对于宋朝的历史教育83.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的历史教育和社会教育?84.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教材和历史教辅的历史启蒙和历史文化教学?85.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教育创新和历史研学活动的教育传承和历史文化教育?86. 如何通过历史教育资源和历史教育课程进行对宋朝历史的学习和教育?二十三、对于宋朝的历史研学87.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历史研学游学和社会考察?88.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热点和历史专题的研学实践和学术研究?89.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研学体验和学科教学?90. 如何通过历史研学活动和历史课程进行对宋朝历史的研学和教育?二十四、对于宋朝的历史考古91.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时历际的历史考古发掘和文化挖掘?92.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遗物和历史遗存的考古发现和历史发掘?93.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文化遗址和历史遗迹的考古研究和遗址保护?94. 如何通过历史考古文献和历史资料进行对宋朝历史的发掘和重建?二十五、对于宋朝的历史地理95.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时历旅的历史地理探索和民族踏查?96.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人文风光和自然景观的地理调研和生态环保?97. 如何进行对宋朝历史风俗习惯和地方特色的地理考察和民族调查?98. 如何通过历史地理地图和历史地域进行对宋朝历史的地理认知和地理实践?结语99. 通过上述101个有关宋朝的趣味问题,我们对宋朝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宋代文学

赵宋王朝的军事制度,带有明显的对内严防和集权性质。朝廷把各州的精兵都调往京师,升为禁军,直接由中央统帅,守卫首都,地方上只剩老弱残兵,谓之厢军,不甚操练,不能与中央对抗。于是军事大权,全部归之于朝廷。但这样做,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国防力量,使得外患频仍、民族矛盾加剧。北宋初期受契丹的欺侮,中期则受西夏的侵扰,最后金国崛起,长驱直入,直至把皇帝俘去,北宋灭亡。南宋则屈辱求和,长期偏安江南,无力收复中原,最后被蒙古族灭亡。除集中全国精兵于京师外,又立“更戍法”,把京师的驻兵轮番派遣到各地戍守,使“兵不如将,将不知兵”,采取兵将分离的办法,防止士兵和将帅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使那些具有很高威望的将领不能拥兵以自重。此外,还采取措施,分散禁军将官的指挥权,把京师的禁兵分给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统领,同时设置枢密使,掌调发国内军队之权。这样,“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见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北宋王朝这些措施在防范武人跋扈方面收到了成效,然而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加以北宋历朝皇帝对武将的猜忌,在边疆有事时每派宦者监军,多方牵制;或自画阵图,遥授军机,使将帅不能因地制宜,随机应变。因此北宋王朝对外族的历次战役,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以丧师失地结束的。这就使北宋比之我国历史上的其他统一王朝表现得特别软弱。在辽、西夏和女真的军事威胁之下,北宋王朝就只有求和、送礼,甚至撤防、割地,一直挺不起腰杆来。北宋文学就是在人才最盛的从庆历到元丰(1041-1085)期间,也没有象西汉赋家或盛唐诗人所表现的开廓恢宏的气象,归根到底是这种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二、宋代文学的文化环境
(一)重用文官
比至武人,北宋王朝对文人的待遇优厚得多。宋朝文官有优厚的俸给,在离职时也还可以领宫观使的名义支取半俸,武官就不能这样。宋太祖赵匡胤即制定重视儒士的政策,曾说“宰相需用儒者”(王曾《王沂公笔录》),其实何止宰相,就是主兵的枢密使、理财的三司使、下至州郡长官,也几乎都是文人担任。并且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人”(陆游《避暑漫钞》),这个制度在相当长时期得到坚持。这对于提高当时文人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效忠于北宋王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明清之际大思想家顾炎武评价说这是宋朝“过于前人”、“汉唐之所不及”之处(《日知录》卷一五《宋朝家法》)。
方案-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xa0\xa0\xa0\xa0一、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饱受凌辱的时代,形势迫使中国吸收先进文明。
直到本世纪,中国人才开始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重新研究自己的古史,但最初尚无断代史的概念。
中国古史绵长,史料丰富,非任何个人所能贯通,因而很快形成了各断代史的分支。
大约直到二三十年代,方才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宋史研究。
本世纪的上半期,大致可作为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期。
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学问渊博,在20—40年代,先后二三十篇,涉及宋代的、法律、军事、、、科技等。
宋史研究的不少课题是由他发轫的。
例如《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宋太宗继统考实》、《北宋的土地分配和骚动》、《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沈括编年事辑》、《燕肃著作考》、《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等文,至今仍有相当参考价值。
可惜他逝世过早,未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作品。
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在本世纪上半期都已发表了论著,学术大师钱穆也从事宋代经学史等研究。
由于他们的研究持续到本世纪下半期,为便于叙述,留待后面再作介绍。
陶希圣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重新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倡导者,他在主办的《食货》杂志中也撰写了若干涉及宋代经济的论文。
全汉昇吸收西方经济理论,包括马克思《资本论》的论述,在研究宋代经济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的论文先后编成《中国经济史论丛》和《中国经济史研究》两部论文集,涉及了宋代、商业、行会、市场、货币、物价、漕运、经济重心南移、城市、海外贸易、寺院经济等诸多问题,是近代的宋代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
到本世纪下半期,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明清经济史。
聂崇岐学问广博,他的宋史论文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后来编成《宋史丛考》一书。
其中如《宋役法述》、《论宋太祖收兵权》、《宋词科考》、《宋史地理志考异》、《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等都是其代表作。
聂崇岐逝世较早,他后来转入中国古代官制的研究。
历史宋代试题及答案

历史宋代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开始于哪一年?A. 960年B. 1127年C. 1279年D. 1368年答案:A2. 以下哪位皇帝是北宋的开国皇帝?A. 赵匡胤B. 赵构C. 赵光义D. 赵祯答案:A3. 宋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是什么?A. 乡试B. 会试C. 殿试D. 院试答案:C4. 宋代著名的词人苏轼,他的号是什么?A. 东坡居士B. 易安居士C. 六一居士D. 香山居士答案:A5. 以下哪项不是宋代的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印刷术答案:A(注:造纸术是东汉时期的发明)二、填空题1. 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运动是______,由王安石领导。
答案:王安石变法2. 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名将有岳飞、______。
答案:韩世忠3. 宋代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其中以______最为著名。
答案:宋词4. 宋代的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以______最为著名。
答案:景德镇5. 宋代的货币经济非常发达,主要使用的货币是______。
答案:铜钱三、简答题1. 简述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
答案: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包括:(1)科举制度更加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规范化;(2)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选拔人才更加严格;(3)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实际才能,而非门第背景。
2. 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答案:宋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有:(1)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如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农业工具的改进;(2)手工业的繁荣,特别是瓷器、丝绸等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贸易的兴盛,城市经济的繁荣,货币经济的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宋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要点:宋代文化的特点包括:(1)文学艺术的繁荣,特别是宋词的创作达到了高峰;(2)哲学思想的发展,如理学的形成和发展;(3)科学技术的进步,四大发明的完善和应用。
宋代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宋词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2)对哲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成为后世儒学的重要流派;(3)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四大发明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高三历史关于北宋的知识点

高三历史关于北宋的知识点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状况、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历史背景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之后的第一个唯一的、较为稳定的朝代。
它的建立者为赵匡胤,他在长期内战后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宋朝,首都定为东京(今天的河南开封)。
二、政治制度1. 宋朝政权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形成。
国家政权高度集中,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职,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和地方势力割席断交,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2. 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即“路、府、州、县”的组织结构。
路是地方行政的最高级别,府、州和县是路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域,这种行政制度相对于以往的封建制度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管理能力。
三、社会状况1. 北宋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东京等大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经济繁荣。
同时,农业生产也相对稳定,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社会贵族阶层特权严重,富人和地主成为社会的主要统治力量,而中小地主和贫苦农民则面临着严峻的生活困境。
这一切导致了社会上阶级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四、经济发展1. 北宋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商业和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粮食产量增加,使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成为可能。
2. 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宋时期的货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频繁,大量商品流通。
手工业方面,制瓷业、纺织业、造纸业和冶炼业等都有很高水平的发展。
五、文化艺术1. 北宋时期,文化艺术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文人雅士成为时代的精英。
代表作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等,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在科技方面,北宋时期有很多重大的科技发明,如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
《宋史》本传所见宋人著述与《宋史》艺文志比证综考

《宋史》本传所见宋人著述与《宋史》艺
文志比证综考
宋史要求具有丰富的史料研究,尤其是宋人著述与《宋史》艺文志比证综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宋朝历史。
宋人著述是史学家们研究宋史的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历史学家们通过收集和比较宋代的著作来考察宋史,从而把史实链接起来。
主要的宋人著述有宋史、辉腾正史、原史、赤经、苏明史、官居报、孔氏家训、傳習記、四庫全书等。
宋史艺文志是宋史研究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它不仅仅包括文学方面的记载,还充满了处理时事的思想、制度的变革、社会变化的历史轨迹等。
重要的宋史艺文志包括《宋辽史记》、《辉历正史》、《次资世史》、《文献通考》、《赤经》和《十四史文献补遗》等。
将宋史的著述与艺文志结合比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宋朝的历史,也可以解释宋史料中存在的矛盾、差别有可能是因为当时记地
方贡政归口不同、边境记载官渡不均等原因造成的,也能概括和反映宋朝的政治改革、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社会思潮等。
综上所述,宋史著述与宋史艺文志比证综考对研究宋史还是十分重要的,历史学家们通过收集宋朝的文献,结合宋人著述与艺文志的综考,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宋朝的历史。
只有丰富的宋史史料研究才能使宋史史学更加成熟,使宋史学术研究更加深入。
〔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曾瑜一!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饱受凌辱的时代o形势迫使中国吸收先进文明∀直到本世纪o 中国人才开始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o重新研究自己的古史o但最初尚无断代史的概念∀中国古史绵长o史料丰富o非任何个人所能贯通o因而很快形成了各断代史的分支∀大约直到二三十年代o方才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宋史研究∀本世纪的上半期o大致可作为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期∀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o他的学问渊博o在us)ws年代o先后发表论文二三十篇o涉及宋代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宋史研究的不少课题是由他发轫的∀例如5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6!5宋太宗继统考实6!5北宋的土地分配和社会骚动6!5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6!5沈括编年事辑6!5燕肃著作事迹考6!5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6等文o至今仍有相当参考价值∀可惜他逝世过早o未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作品∀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在本世纪上半期都已发表了论著o学术大师钱穆也从事宋代经学史等研究∀由于他们的研究工作持续到本世纪下半期o为便于叙述o留待后面再作介绍∀陶希圣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重新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倡导者o他在主办的5食货6杂志中也撰写了若干涉及宋代经济的论文∀全汉吸收西方经济理论o包括马克思5资本论6的论述o在研究宋代经济史方面o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论文先后编成5中国经济史论丛6和5中国经济史研究6两部论文集o涉及了宋代农业!商业!行会!市场!货币!物价!漕运!经济重心南移!城市!海外贸易!寺院经济等诸多问题o是近代的宋代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到本世纪下半期o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明清经济史∀##y w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聂崇岐学问广博o他的宋史论文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o后来编成5宋史丛考6一书∀其中如5宋役法述6!5论宋太祖收兵权6!5宋词科考6!5宋史地理志考异6!5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6等都是其代表作∀聂崇岐逝世较早o他后来转入中国古代官制的研究∀朱希祖著有5杨么事迹考证6!5伪齐录校补6!5伪楚录辑补6等o张须著有5通鉴学6o李埏著有5北宋楮币起源考6!5宋代四川交子兑界考6!5宋代交子发展史6等o 吴天墀著有5烛影斧声传疑6o都有相当学术价值∀对王安石变法的讨论o成为近代宋史研究的一大热门o梁启超和柯昌颐都著有5王安石评传6o对此次变法持肯定意见o 柯昌颐一书的内容较为丰富∀主要从事辽史研究的傅乐焕对宋辽关系等作了深入研究o 他的论著已收入5辽史丛考6一书∀有些著名学者虽非专治宋史o但也有若干重要论著传世∀王国维是近代学术大师o 他对宋代文化有独到研究o如5五代两宋监本考6!5两浙古刊本考6!5人间词话6! 5宋元戏曲考6!5唐宋大曲考6!5摩尼教流行中国考6!5宋代的金石学6等o都是他的代表作∀以5古史辨6创导史学思想解放运动的顾颉刚著有5郑樵著述考6!5郑樵传6!5郑樵年谱6等∀陈垣著有5通鉴胡注表微6o对5资治通鉴6的胡三省注作了透彻的论析o也表现了作者本人的爱国精神∀其他如5书全谢山3通鉴分修诸子考4后6!5火教入中国考6!5摩尼教入中国考6等o也都是重要论文∀余嘉锡撰有5宋江三十六人考实6和5杨家将故事考信录6o对民间流传很广的5水浒6和杨业的历史作了考证∀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的张政在ws年代著有5宋四川安抚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彭大雅事辑6!xs年代著有5宋江考6o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方志专家朱士嘉著有5宋元方志考6!5临安三志考6!5宋临安三志版本考6等∀治魏晋南北朝史的缪越对宋代诗词造诣颇深o撰有5论词6!5论宋诗6等∀中外关系史专家张星著有5中世纪泉州情况6!5宋初华僧往印求经的经过6等∀古代科技史专家李俨著有5宋杨辉算数考6o王振铎著有5指南车记里鼓车之考证及模制6∀张须候的5通鉴学6o是近人第一部系统研究5资治通鉴6的专著∀总的说来o在最初的二三十年间o不少前辈学者在艰难的国运中o筚路蓝缕o开创了独立的近代宋史研究o我们不能忘却他们的功绩∀从另一个角度看o作为开创期的研究o还处于分散!零星的阶段o缺乏系统性o无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o都留有很大余地o而有待于后人继踵∀断代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o不能不与史料的丰富程度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史料绝大部分集中在宋!明!清三代o宋史研究的扩大和深入余地虽然大不如清史o却远胜于前朝史∀现实生活的发展o也会使史学家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o开拓新的研究领域∀#z w t#历史研究t||z年第w期二!本世纪下半期的中国大陆宋史研究本世纪下半期o中国大陆和港台学者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从事宋史研究∀为便于介绍o本文采取分节叙述的办法∀中国大陆从xs年代至ys年代中期的大约十五六年间o宋史研究有一定成绩o但总的说来o不算景气o为宋史研究支撑门面的o还是邓广铭!陈乐素!张家驹等少数知名学者o新人不多o与其他断代史研究相比o处于落后状态∀十年浩劫期间o始而取消对祖国历史的研究o继而影射史学之类泛滥成灾o成为中国史学史上可耻的一页∀因此o在t|{s年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会上o会长邓广铭强调说}/从我国史学界对各个断代史的研究情况看来o宋史的研究是较为落后的∀这表现在}不但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出来的有关宋代史事的论文o比之其他各代显得少些o甚至连一部篇幅较大的宋史专著也迄今无人撰写出来o而其他断代却多已有了∀在国外o例如在日本的中国历史研究者中o其每年发表的有关宋史的论文和专著o也比我们的多∀没有一定的数量o 当然就很难谈到质量∀因此o关于宋代史事的研究o还亟需我们继续尽最大的努力o去生产成品o去培育人材o去追赶国内各断代史的研究水平o并夺取国际上宋史研究的最高水平∀0在所谓文革后的us年间o应当说o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有了相当大的进步o与其他断代史研究相比o虽非成就最大o却已跃居前列o新人辈出o发表了众多的专著和论文o无论就研究的深度或广度而言o都有很大的进展∀当然o宋史研究也存在不少缺陷∀以下就近xs年间的中国大陆宋史研究分别作一些简单介绍∀邓广铭是目前年龄最大!从事宋史研究最久的著名学者∀早在vs年代o他就开始发表论文o他的研究并不以宋史为限o涉及了广泛的方面o对不少重大课题o都作了开拓性的!精深的研究∀其重要论文已编为5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6o专著和校点古籍有5陈龙川传6!5韩世忠年谱6!5岳飞传6k增订本l!5辛稼轩年谱6!5辛弃疾k稼轩l传6!5稼轩词编年笺注6!5稼轩诗文抄存6!5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6!校点增订5陈亮集6!校点5涑水记闻6k与张希清合作l等o目前正在编著全集∀他强调治史者的基本训练o提出年代!地理!职官和版本目录是治中国古史的四把钥匙∀邓广铭治史勇于创新o敢于以精微的论证o推翻前人的定论o无论是他对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的研究o还是对5宋史6的5职官志6和5刑法志6的考证o都反映了这种特点∀他对辛弃疾的研究o更是实现了传记!年谱!词与诗文的完整组合∀蒙文通是一位著名前辈学者o他学识渊博o自vs年代开始o就先后发表了5论北宋变法与南宋和战6!5从3采石瓜洲毙亮记4认识到宋代野史中的新闻报道6!5从宋朝的商税和城市看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6等文o编入5蒙文通文集6之中∀陈乐素是另一位著名前辈学者∀早在us年代末至vs年代初o他因痛恨日本军国#{w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主义侵略中国o而开始了历史研究o发表了5宋徽宗谋复燕云之失败6!5三朝北盟会编考6!5徐梦莘考6等文章o网罗弘富o考订详实o也寄托了他忧愤国难的爱国精神∀他的5主客户对称与北宋户部的户口统计6一文o是中国第一篇论述宋代主户和客户的重要论文o而5宋史艺文志考证6所下功夫尤深∀其论著已编入他的5求是集6∀张家驹早在vs年代o就发表了5宋代分路考6等论文o他在五六十年代著有5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6!5赵匡胤传6!5沈括6等专著∀何竹淇编著了5岳飞抗金史略6和5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6∀戴裔煊5宋代钞盐制度研究6一书o对宋代盐的生产!运销和钞盐制的沿革作了相当深入的论述∀华山对宋代客户等问题有专门研究o他的论文已编为5宋史论集6∀程应早年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o后著有5司马光新传6o其论文编为5流金集6∀徐规在ws年代已发表了5陈傅良之宽民力说6o ys年代又发表了5李焘年表6o但他的大量作品主要还是发表在zs年代以后∀李埏著有53水浒传4中所反映的庄园和矛盾6等文o重点研究货币等经济史∀王云海长期从事5宋会要辑稿6的研究o但因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o他的成果直到zs年代以后o方有发表的机会∀姚瀛艇也有同样情况∀李涵著有5范仲淹传6和一系列论文∀关履权著有5两宋史论6!5宋代广州的对外贸易6k增订本l和其他论文∀朱家源对宋代土地制度等多下功夫o撰有5谈谈宋代的乡村中户6等文∀陈光崇对宋代史学多有研究o撰有5欧阳修的史学6!5资治通鉴述论6等文∀郦家驹著有5两宋时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6!5试论关于韩胄评价的若干问题6等∀王瑞明编有5文献通考研究6和著有5宋代政治史概述6等∀沈起炜著有5宋金战争史略6!5文天祥6等∀他们都是五六十年代有成就的前辈学者∀漆侠是继邓广铭之后的又一著名前辈学者o他的学识渊博o其研究领域不以宋史为限o而以宋史为重点∀在xs年代o他就发表了专著5王安石变法6∀长期以来o他的研究重点是经济史o{s年代o他发表了5宋代经济史6的长篇巨制o无论就中国经济史或宋史而论o这部书都是里程碑式的作品o它首次对宋代经济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地位o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漆侠的大部分论文编入了5求实集6和5知困集6∀目前o他的研究又转向了宋代思想史o5宋学的发展和演变6一文是其代表作o 此文的一大特色o是摆脱以往思想史研究的模式o这在后面思想史部分另叙∀过去往往将宋代视为中国古史中一个贫弱而无所作为的时代o但随着研究的深入o 人们对宋代的评价愈来愈高o其经济文化成就大大超过唐代o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邓广铭甚至认为o/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0o其物质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o在古代是空前绝后的∀以下对主要是{s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分别予以介绍∀k一l社会经济除了前述漆侠的5宋代经济史6以外o程民生的5宋代地域经济6一书o继张家#|w t#历史研究驹之后o对宋代地域经济的不平衡问题作了相当深入的论述∀尽管此书的某些论点可以商榷o但对两宋区域经济首次作了全方位的研讨o无疑超迈了前人的研究水平o也反映了在史识上别具慧眼∀韩茂莉5宋代农业地理6一书的特点o是运用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体系o全面地研讨宋代的农业地理o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书重视对宋代的人口!耕地等作定量分析o但似须注意古代统计数字往往不准确的问题∀贾大泉的5宋代四川经济述论6是在某些重要史料不足的客观困难下o对宋代四川经济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论述~他与周原孙合撰的5四川通史6第四册o又在此基础上o对宋代四川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o以及宋代四川在四川通史中的重要地位o作了全面论述∀粟冠昌!许怀林!周宝珠!朱瑞熙!彭友良!王曾瑜等也发表了若干有关区域经济的专文∀葛金芳5宋辽夏金经济研析6的优点o是试图从整体上建立自己的中国经济史宋辽夏金阶段的理论体系∀但理论架构固然需要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o却也同样需要对自己论述的各个细节o都在史料上作细致的爬梳∀吴晓亮和林文勋主编的5宋代经济研究6是云南大学历史系宋代经济史研究的论文集∀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o不仅有一批人口超过ts万的大城市o还有成千上万小市镇的勃兴∀周宝珠的5宋代东京研究6一书o汇集的史料十分丰富o是系统!深入地研究北宋首都开封的力作o此书也致力于探讨中国城市发展史的某些规律∀林正秋的5南宋都城临安6则可说是前一书的姐妹篇o也是一部力作∀傅宗文的5宋代草市镇研究6研讨了两宋市镇的演变!分布格局!主要特征!市容风光!市政管理!市民类型!市场结构等问题o并编著了宋代草市镇名录∀李春棠的5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6一书o从某种意义上说o已不局限于描述城市生活o其优长是对所论述的方面深入浅出o文笔流丽o别具一格∀杨德泉!戴静华等有专文研讨宋代工商业组织/行0!/作0等问题∀在手工业方面o柯昌基在xs年代发表5宋代雇佣关系的初步探索6一文o提出了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郭正中的5宋代盐业经济史6和李华瑞的5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6是两部重要著作o盐业和酒业不仅是宋代手工业的两个重要部门o也是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来源o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o两书史料丰富o论述详备∀王菱菱专注于研究宋代矿业o发表了5宋代矿冶经营方式的变革和演进6等一系列论文∀度量衡的研究o对于古代经济史!科技史等的重要性o是不言而喻的∀郭正中5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6一书o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o有了新的进展∀但是o由于古代度量衡制的混乱和不精确性o似宜采用模糊数学的思维o刻意求精o有时也可能走向反面∀在商业方面o姜锡东的5宋代商业信用研究6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作品o此书从赊买o贷款o牙人和担保o交引和交引铺o榷货务等诸方面o论证了宋代商业信用从消费领域扩展到了生产和流通领域∀林文勋的5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6和龙登高的#s x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5宋代东南市场研究6两书o着重论析了宋时两个重要的地区性市场∀刘秋根在5两宋私营高利贷资本6等文的基础上o撰成5中国典当制度史6的专著o对古代一种特殊的金融业o作了系统论述∀宋代无疑是中国货币史的重要阶段o已故前辈学者彭信威的5中国货币史6是少见的质量较高的专史o其中对宋代的货币和货币思想作了较系统介绍∀有关论文有李埏5从钱帛兼行到钱楮并用6!5北宋楮币史述论6等∀高聪明就宋代货币发表了一系列论文o其他如汪圣铎!刘森!赵葆寓!王曾瑜等也有专文∀车迎新和胡国瑞!刘森主编的5宋代货币研究6是一部专门的论文集∀乔幼梅治史不以宋史为限o其5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6涉及了宋代的货币!高利贷等课题o她的一大优点是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o提出若干立论高远o甚至是出人意表的精辟见解∀朱瑞熙5宋代社会研究6撮要性地论述了从社会经济!家族到理学!哲学等ts个问题o提出了自己对宋代社会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地位的见解∀朱瑞熙是位研究领域广泛的学者o涉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等许多方面o对不少人们不经意的课题o他都有独到成果或知识积累o这是他的一大特长∀在社会风俗方面o他就宋代的牙刷!押字!挂面!米面!南北食差别等o都发表了专文∀王曾瑜的5宋朝阶级结构6试图超脱前人主!客户和户等制的研究o从乡村户与坊郭户!官户与民户等对称户名中o提出户口分类制度的概念o并通过户口分类o论述宋代的社会阶级∀此书不采用他认为不科学的/封建社会0一词o对/资本主义萌芽0这个命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关土地制度方面o梁太济!曾琼碧等发表了如5两宋的土地买卖6!5宋代租佃官田的/二地主06等一系列论文∀梁太济和包伟民合撰的5宋史食货志补正6o不仅补正详密o而且其绪论可说是迄今对5宋史#食货志6研究最深入!最具有权威性的论述o而5宋史#食货志6对研究宋代经济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张邦炜5婚姻与社会k宋代l6一书不是全面论述宋代的婚烟o而是从若干问题着手o试图从古代婚姻的共性中o发掘和描述宋代婚姻制度的个性o是一部成功之作∀袁俐的5宋代女性财产权述论6是一篇有深度的论文∀家族研究迄今仍是薄弱环节o但许怀林!王善军等已发表了若干通论性或个案性的论文∀吴松弟的5北方移民和南宋社会变迁6是一部研究宋代北方人口南迁的专著o论述精详∀宋朝的财政!赋役与其他社会经济问题比较o传世史料最为丰富o相形之下o梳理的难度也就更大∀汪圣铎5两宋财政史6作为一部开创性的专著o从宋朝各代财政史的发展沿革!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体制三个方面o进行了相当系统和深入的论述o并且罗列了许多表格o无疑是极费功夫的∀但是o宋朝财政和赋役的范围太广o这部近zs万字的巨著o仍不可能巨细无遗∀例如宋神宗时的司农寺一度成为与三司相平行的中央财政机构o至于各种赋役o有的仅是一项o就完全可以写成专著∀因此o如朱家源!漆侠!梁太济!戴静华!魏天安!王棣!石莹!包伟民!李伟国!张星久!王曾瑜等有关宋朝夫役!职役!匠役!两税!丁税!役钱!和买!和籴!科配!商税!司#t x t#历史研究农寺!内库!总领所!提举诸司库务司等论文o尚非汪圣铎一书所能取代和包容∀k二l法制朱瑞熙和张其凡所撰5中国政治制度通史6的第六卷o对宋朝政治制度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官制是宋史研究的一大难题o却又是研究任何课题都无法回避的∀就我个人的教训而言o论著中的一些错误o大多出在官制方面∀在邓广铭先生的倡导下o官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龚延明无疑是成就最大的一位o他撰有5宋史职官志补正6一书o另有长达txs万字的5宋代官制辞典6o乃是迄今篇幅最大的一部个人宋史专著和工具书o此书在辞条上大体可说是巨细无遗o并且有释文o有史料的引证∀这是继邓广铭先生ws年代的5宋史职官志考正6之后o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陈振和朱瑞熙也是两位很有造诣的专家o发表了5北宋前期的/中书06!5关于宋代的知制诰和翰林学士6等一系列论文∀邓小南的5宋代文官制度选任诸层面6!杨果的5中国翰林制度研究6!贾玉英的5宋代监察制度6!苗书梅的5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6和刁忠民的5两宋御史中丞考6无疑都是研究宋代官制的力作∀若将宋朝官制分成官吏人事制度和机构两部分o苗书梅一书则对官员的人事制度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o涵盖面甚广o难度之大o显而易见o她广征博引o做了不少开拓性的研究o很见功力∀邓小南一书选择了官制研究中的一个难点o作了独创性的论述o钩沉索隐o梳理十分细致∀并且不拘泥于就事论事o提出不少发人深思的见解∀杨果一书o在对宋代翰林学士作了精细研究的基础上o扩充到了整个中国古代o并通过翰林制度论析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若干重要特征∀她还撰写了5中国俸禄制度史6的宋辽金元部分∀贾玉英一书除台谏制度外o还包括了封驳制度!地方监察制度等o并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沿革演变o梳理了清晰的脉络o准确地论述了宋代监察制度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宋代政治中的作用与影响∀两书对宋代监察和翰林制度都可以说是进行了立体透视和全息摄影∀刁忠民一书对宋代御史中丞的史料的收集和考订o下了很大功夫∀此外o如李涵!金圆!高美玲!许怀林!郑世刚!魏天安!刘坤太!俞宗宪!李宝柱!丁凌华!李昌宪!曾小华!程民生!戴建国!张希清!穆朝庆!吴以宁!史继刚!王曾瑜等都发表了有关论文∀在军制方面o王曾瑜的5宋朝兵制初探6试图按现代军制学的规范o重新研讨宋朝军制o但在内容!体系和个别史实上o有一些缺陷和失误∀李昌宪的5宋朝将兵驻地考述6o游彪的5论宋代军队的剩员6!5宋代士兵逃亡法考述6等文及程民生的5略论宋代西北乡兵6o都可补此书之不足∀在科举制方面o以张希清和何忠礼的成绩最为显著∀两人除发表一系列论文外o张希清著有5中国科举考试制度6o此书是一部浓缩型的作品o体例和论述有其特色o实际上仍以宋代为主o因为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何忠礼另著有5宋史选举志补正6o此书广征博引o特别是其附录o已超出了为5宋史#选举志6补正的范#u x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围∀宋时使用/进士0一词o含义较广o包括非及第进士o龚延明5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6对此作了深入论述o甚见功力∀在法制方面o由王云海!季怀银!杨师群!安国楼!苗书梅!陈广胜!胡建华!钟剑麟和朱瑞熙撰写!审改的5宋代司法制度6o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有关宋代司法的专著o但作为一部开创性的著作o有补充和更正的余地∀郭东旭对宋代法律有深入研究o著有5宋代法制研究6和一系列论文o其专著不仅对宋代法律作了系统论述o 而且对法律的变化背景作了深入考察o在若干问题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戴建国也发表了5宋代的狱政制度6等一系列论文∀朱绍侯主编的5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6一书o宋代部分由程民生执笔o初步较系统地介绍了治安思想!制度!管理等情况∀k三l政治张其凡对北宋初o即从太祖到真宗时的政治有若干独到的见解o其成果主要集中在5宋初政治探研6一书中∀李裕民也有若干论析较深的论文∀关于宋仁宗时的政治o 除庆历新政有众多文章外o李涵与张邦炜的两篇有关刘后的论文值得重视∀王安石变法是政治史研究的一大热门o除了前述邓广铭和漆侠的专著!程应5司马光新传6外o还有李华瑞!姜锡东!赵喜英!郭东旭!高聪明!王善军!苗书梅!王菱菱!李晓等合撰的5中国改革通史#两宋卷6o其论述的范围自然不以此次变法为限∀其他如季平的5司马光新论6!罗家祥的5北宋党争研究6!叶坦的5大变法6等专著及王曾瑜等人的很多论文o都涉及对这次变法的讨论∀依个人之见o对这个重大历史事件o目前似应多做细节性的个案研究o然后才可能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水平∀叶坦一书有其独特的风格o将似乎枯燥乏味的变法情节o写得文笔流丽o情趣盎然o深入浅出o但书中将变法对各阶层利益的影响用图表示意o似乎将复杂的情况简单化了∀罗家祥一书纵论北宋后期的党争o无疑下了相当的功夫o王曾瑜5洛!蜀!朔党争辨6一文提出了一点不同见解∀北宋后期政治至今仍是宋代政治研究较薄弱的环节o王曾瑜有关北宋末到南宋初的若干文章o试图通过个案分析o探讨专制腐败政治的某些规律∀关于南宋初的政治o 周宝珠!朱瑞熙!曾琼碧!张星久等人也著有专文∀南宋中!后期的政治o胡昭曦和蔡东洲的5宋理宗!宋度宗6一书作了深入论述∀张邦炜5宋代皇亲与政治6一书o纵论了宗室!后妃!外戚与宦官在宋朝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o提出不少有分量的新论o其缺点是在制度史方面论述较为薄弱∀汪圣铎有关宋代宗室的文章可补其不足∀另外o此书对南宋前期的宦官势力也估计不足∀农民战争一度是最热门的研究课题o有关著作和论文很多o但近年来渐趋减少∀前述何竹淇一书问世o应当说是编录了大部分史料o在史料上不可能再有大的开拓余地∀以往的研究成果在农民战争的具体细节上o也已下了很深的功夫o但在以阶级斗争为#v x t#。
宋朝的历史研究

宋朝的历史研究近年来,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以其繁荣的经济、文化与科技成就而闻名于世。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宋朝建立初期,通过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使得封建等级制度进一步加强,皇权至高无上。
此后,宋朝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政治制度的运行也逐渐向官僚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宋朝的政治制度并非完美无瑕,其中存在一些与权力斗争、地方豪强势力及朝廷改革等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者们深入探究。
宋朝的社会变迁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经济上,宋朝时期的开封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商业贸易发展迅速,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同时,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绘画、陶瓷等艺术形式也进入了繁盛时期。
然而,这段时期也有不少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土地制度的演变、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农民起义的影响等。
除了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外,宋朝的文化繁荣也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宋朝文化以儒学为主导,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文人墨客的出现也为宋朝文化的发展增添了不少色彩。
其中,诗词、绘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都有不少的突破和发展,如苏轼的文学造诣和王安石的诗词变革等。
此外,宋朝还发生了一系列与宗教、科技等相关的文化现象,这些都是对宋朝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宋朝的历史研究中,考古学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对宋代古墓和古建筑的发掘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宋朝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还可以揭示许多宋朝在文化、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同时,通过对宋代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宋朝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综上所述,宋朝的历史研究是一个多元化的学科,其中包含了政治制度、社会变迁、文化繁荣和考古学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宋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也能够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宋朝研究报告

宋朝研究报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时间跨度长达319年(公元960年-1279年),被历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高峰之一。
以下是关于宋朝研究的报告:一、政治与历史1.统一政权的建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通过政治手段实现统一的朝代,曾有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分别统治中国北部和南部地区。
2.建立中央集权: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国家统一和中央政权的控制,同时也加强了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3.历史事件:宋朝历经了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九孝子的故事、北宋的“靖康之耻”和南宋的“建炎之难”等,对于研究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二、经济与农业1.发展商业与手工业:宋朝是中国商业和手工业大发展的时期,水陆贸易和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大规模商业活动使得手工业发展迅速。
2.发展金融和货币:宋朝发展了货币经济,开创了纸币传统,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
3.农业生产与科技发展:宋朝兴起了以田园诗为代表的文化氛围,地方政府提倡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走上了轨道。
三、文化与教育1.科举制度的兴起:宋朝是科举制度兴盛的时期,科举成为了士人进入官场的主要途径,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2.儒学的主导地位:宋朝强调儒家思想的价值,推崇儒家经典,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
3.文学艺术的繁荣:宋朝是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以及其代表作品,如苏东坡、辛弃疾等,也形成了徽派、扬州八怪等不同的文艺流派。
四、外交与战争1.与邻国的关系:宋朝与邻国外交关系复杂,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和西南的南诏等国家多有交战和争端。
2.与外族关系:书中明确记载了与女真、胡人、番国等外族的交往和史料记载。
综上所述,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宋朝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思想以及与外族的交流和战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代问题的一些解释

1.试论北宋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原因:相较唐朝的社会阶级结构,北宋起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知道:唐朝的社会阶级结构是以自耕农为主体,加上少量的地主和佃农组成的;但是到了宋代,自耕农变得很少,而没有土地的佃农成为社会阶级结构的主体;从而使得客户这一名词主要用于指失去土地而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户;究其原因,可能是下列因素造成:1、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从北魏到唐,均田制一脉相承,所以自耕农是国家编户的主体;但是宋政府并未实行均田制;自从中唐以后,土地私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且宋政府特别关照地主阶级利益,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放手让地主富商们兼并土地,这样就使得经济地位本来不稳定的自耕农纷纷破产,沦为“佃户”,即客户;2门阀大族衰落后,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国家对丧失土地的农民控制加强;佃客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但他们归世家大族控制;这些佃户是不上国家户籍的;对大族的依附性非常强;但入宋以后,门阀大族已经全面衰落,整个社会进入了“取士不问阀阅,婚姻不问门第”的平民社会;而新型的庶族地主和佃户之间的关系是“租佃契约”型的经济关系;佃户是要上国家户籍的,他们的人身自由受到政府法律的保障;说明佃户成为宋代社会阶级结构中的主体,而国家对失去土地的佃户的控制也明显加强了;2、试论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点:主要原因:1、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消除了各地区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人为障碍;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2、经过劳动人民的长期斗争,北宋时期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北宋的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增加税收,采取了一些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如太祖、太宗多次下诏:奖励垦荒,召集流民,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促进作用;4、厢兵地方军队承担了许多杂役,相对减轻了人民徭役负担,使人民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这些因素,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发展的特点:首先,宋代人口的急速增长,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据推算,北宋末年,全国的人口为1亿左右,人口的迅速增长,为经济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垦田面积的不断扩大、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农作物品种的南北交流和良种的推广、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等;2、手工业的发展宋代的手工业比唐代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各行业的规模扩大,分工仔细,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数量都超过了前代;独立手工业者的数量也较前代增多,并且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着名城市;3、城市商业空前发展北宋商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唐代,所以西方的汉学家宣称: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具体来说,唐代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有13处,而宋代增加到46处;为唐的3倍多;而且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夜市,而且商业不再象唐朝一样,局限在市场内进行,而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城郊和农村的草市和镇市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4货币的流通和纸币的发放由于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北宋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增;北宋的铸钱量最多时达到600万贯,为唐的20倍;可见,北宋经济相对于唐的经济,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也推动了货币制度的进步;北宋的铸钱量虽然很大,但是仍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所以宋真宗初年,由益州16户富商联合印造了一种代用券,叫做“交子”,在市场上流通,这就是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出现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3.试论宋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1学校教育的发展官学在唐代,国子学只接受3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是贵族子弟的专门学校;宋代一般的中低级官员子弟均可入学;这是国子学在宋代的一大变化;以后随着太学的发展,国子学逐渐与太学合二为一;唐代的太学只接受5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宋代的太学接受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庶民子弟优秀者入学;后来太学生的人数远远超过国子生,两者之后遂合二为一;唐代的四门学接受低级官员子弟入学以及庶人中优秀的子弟入学;宋代的四门学在太学创立之后,便废了;宋代与唐代相比,官学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宋代没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区别;官员子弟和庶民子弟优秀者皆可入学;王安石变法期间,将太学加以扩充和整顿,创立了“太学三舍法”;太学考试直接和科举考试、做官挂钩;所谓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初入学的为外舍生,由外舍升内舍,由内舍升上舍;太学生升舍时,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逐渐淘汰;考试分私试与公试;公试一年一次,由朝廷派官主考;上舍生经过考试,分上中下三等;下等免除科举的解试,可直接参加省试;中等免除省试,直接参加殿试;上等可举荐中书省,直接授官;宋哲宗时,将太学三舍法推行于诸州;终南宋之世,三舍法一直得以施行;宋沿唐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皆为官立;北宋初期学校很少,宋仁宗时大力兴建学校;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重视教育;严令各州县学校,岁时必须考试;宋哲宗时,将太学三舍法推行于诸州;到宋徽宗时,明确了由县学升州学、由州学升太学之制;州县学生考试成绩优良者,免其租役;由于朝廷重视,北宋末年,地方州县学校发展到顶峰;2书院教育的发展私学书院讲学制度,始于唐而盛于宋;北宋初官学很少,私学兴盛;书院教育发达;学者们选择山林僻静处,创办书院进行讲学,着名的书院有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四大书院;南宋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地方州县官学日趋衰败,代之而起的,是书院之盛;南宋书院之盛,又和理学的发展有关;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叶适、陈亮、吕祖谦的事功学派等,都吸引了很多读书人;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之后各派的门人又大办书院,从而形成南宋书院之盛;书院和州县官学不同的是:书院讲学自由,不受政治干扰;书院最重视做人的教育;书院颁布的教条学规,是指导学生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则;以下是白鹿洞书院的揭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制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4、试论宋朝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社会贡献:宋朝科学技术成就中对人类社会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三大发明了;近代“科学方法论”之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这样高度评价宋代的这三种发明,他说: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星宿,比这三种发明对于人类发生过更大的力量与影响了指南针发明后,由于阿拉伯人经常搭乘中国的海船;学会了使用指南针,并把它传到了欧洲;为欧洲的远洋航海奠定了技术基础,促成了15——16世纪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正是依靠指南针,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达迦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麦哲伦进行了环球航行;他们的航海引发了商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他们的殖民地,从而扩大了全球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国制造火药的技术,也是经由阿拉伯人西传的;阿拉伯人把火药叫做“中国盐”、“中国雪”,之后又把它传到欧洲;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欧洲中世纪的作战方式,使靠冷兵器作战的骑士阶层再无用武之地,为资产阶级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宋朝的印刷术发明后,辗转传到了欧洲,促进了谷腾堡的活字发明,印刷的书籍增多后,使知识的传播更加方便;从而使欧洲的科学文化以迅猛的速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改变了中世纪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自由意识和科学精神开始在普通大众中广泛传播;直接促进了近代以来欧洲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总之,宋代的三大发明为欧洲结束中世纪进入近代文明,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5.试论宋朝的经济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在西方汉学家的眼里,宋朝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甚至有历史学家提出:宋朝发生了商业革命;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的结束,而宋朝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法国汉学家认为:宋代基本上奠定了19世纪以前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形态;也就是从宋代开始,到清末,并没有可见的飞跃发展;而宋代相比唐以前的社会经济,很明显,在每一个方面,都有了飞跃的和显着的增长;这样,就把宋朝置于一个空前绝后的大发展、大繁荣的位置上;而这些对宋朝赞誉的话,都与宋朝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密切相关;下文将从人口的增长、垦田面积的扩大、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冶铁技术的发展、商业的发展等角度逐一考察: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迅速增长,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从汉到唐,人口数量经历了几度反复,但是最高值没有超过6千万;但是据推算,北宋末年,全国的人口为1亿左右,基本上增长了1倍左右,人口的迅速增长,为宋代经济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口的急速增长,土地也被大量垦辟;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垦辟的多少,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唐代在中古时代号称鼎盛,其垦田数字约在5亿亩左右;宋代相比唐代,由于人口几乎增长了1倍以上,所以垦田面积也大大增加;据推算,神宗年间的垦田面积约在7-7.5亿亩之间,相比唐,增加了2亿多亩耕地面积;由于大量水利工程的兴修、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等因素,宋代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战国到唐,一般来说,亩产100斤左右,稍好的土地,能达到200斤;总体来看,提高不大;但是到了宋代,普通土地亩产也在200-300斤,太湖地区最高的亩产量甚至达到了600-700斤,有了飞跃的发展;说明在精耕细作的集约经营方面,宋代较汉唐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指标;宋代冶铁业的发展,为生产工具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的铁产量达到800万斤,比唐中叶,增加3倍;冶炼时,使用炭作燃料,并且采用了木风箱,可以大量生产优质的铁工具;宋朝商业的发展,被西方汉学家们誉为“商业革命”;相比唐代,宋朝的商业在营业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商业不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在城市和农村,商业网点如同雨后春笋一样飞速发展;在营业时间上,相比汉唐,则更为自由;夜市大量出现,鬼市也很繁荣;综上所述,宋朝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古代史上,无疑是空前的;相比汉唐,无论在人口数量、垦田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和显着的增加;而且宋朝经济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中国近代以前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范型;宋朝以后各代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宋朝奠定的基础上进行的;6. 试述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理学的主要流派历史原因:1、唐宋变革是理学产生的基础:唐宋之际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从宋代开始,我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转变,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此,地主阶级急需进一步加强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控制;汉儒传下来的章句训诂之学显然不能满足这个要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命论”等思想,经过五代时期频繁的政权更迭,也难以自圆其说;所以“穷理尽性”为核心的理学,就应运而生了;2、赵宋王朝厉行集权,重整伦常是理学产生的政治背景:经过五代时期的混乱,伦理纲常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一时期,有子杀父的;有臣杀君的;有发动兵变的;有向外族割地称臣的;赵宋王朝为了不使自己成为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它必须一方面厉行集权,加强朝廷的统治力量;一方面重整伦常,恢复并发展封建伦理秩序;创造一种新儒学,使之更富于思辨色彩和理论内容;二程就是应运而生的思想家;通过他们的努力,终于建立了一套唯心主义的新体系,为伦理纲常制造了哲学根据;3、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是理学的思想渊源以唐代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在反对佛教、道教的斗争中,接受了佛、道二教的影响,吸收了它们的一些观点而进行了复兴儒学的努力;但是韩愈还不能建立起严密的理论体系;直到二程,则在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等各方面,无不有佛、道的烙印;例如“存天理,去人欲”中的禁欲思想便是佛教的核心内容;4、中唐以后疑古惑经风气的盛行,为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汉儒治经,无论今文,古文,都是严守老师传授的学术,不敢越雷池半步;首先突破这种束缚的,是唐中期的啖助、赵匡等人;他们是春秋学家;他们在着作中,不为春秋三传所束缚,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到了宋代,儒学家们更是根据自己对经文的理解,直接解经,为了发挥自己的观点,甚至改易经文;正是这种疑古惑经风气的盛行,使旧儒学的改造,新儒学的创立得以进行;综上所述,唐宋变革是理学产生的基础,而赵宋王朝厉行集权,重整伦常是理学产生的政治背景;这两者都向思想家们提出了重整伦理纲常的历史任务;而韩愈重整儒学运动和魏晋南北朝以来儒释道三家的长期融合,为新儒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中唐以来学风的转变,则为新体系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于是理学的产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宋代的理学家主要有: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与陆九渊;理学的先驱和奠基人是周敦颐,集大成者是朱熹;宋代的理学家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学派;另一派是以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7. 试述浙东事功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积极意义与朱熹、陆九渊同时,在浙东也出现了一批学者,较为重要的有陈亮、叶适等人;他们家乡接近,气味相投;陈亮是浙江永康人,所以被称为“永康学派”;叶适是温州永嘉人,所以被称为“永嘉学派”;他们在研究学问的途径上,也大致相同,他们最看重的是一些能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见到实用的科学;讨厌象理学家们那样,每天空谈性命道德; 其中,陈亮是理学的主要反对者;陈亮认为:处在象南宋那样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学者们首先应该探讨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而不应该天天空谈道德;他认为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治国家平天下”;不应该把修身养性的功夫当作真学问;所以他主张“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关于王霸义利,陈亮和朱熹进行了长时期辩论;他反对朱熹只把三代说成是合乎王道,而把唐太宗等人则看作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无道之君;陈亮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主张从功利的层面,对唐太宗的统治予以肯定,并承认其为有德之君;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则肯定世界是物质的;有物的存在,才有道的存在;这样就把程朱理学尊为世界本源的“理”或“道”,降格为第二性的;而把物质则提升为第一性的;既然物质是第一性的,所以他主张“务实而不务虚”;提出“功利”的主张;他认为物质欲望是人的天性,不能从根本上否定;“仁义”和“功利”是统一的;他还要求“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如上所述:事功学派中的陈亮和叶适,都处于浙东富庶地区;这个地方工商业比较发达;所以事功学派的观点,反映了南宋时期浙东地区工商业者的要求;他们的观点中有为人民谋利益、谋功利的合理主张;对民生的改善,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此外,浙东事功学派曾经抵制了程朱思想流毒的扩散,较多地关注到人民的合理追求,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积极的贡献;8.试论宋朝史学的主要成就;宋朝史学研究的成就,远远超过前代:首先,史学着作大量出现,前代史和当代史的编修,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其次,编了许多不同体裁的通史;在史学领域里出现了新的历史编纂体裁——纪事本末体;再次,宋代地理方志学非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最后,开辟了金石学这个新园地,把历史研究的范围,从古典文献扩大到考古发现的金石器物;1、宋朝为吸取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很重视前朝历史的修撰;二十四史中的新唐书、新旧五代史都是宋朝修撰的;此外,宋朝官府也很注重编修本朝史;修了许多本朝的实录与国史;2、宋人编了许多不同体裁的通史;如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294卷,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60余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刊行后,南宋的袁枢为了使人们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把通鉴中分散在各卷的同一历史事件的资料辑录起来,分门别类,各立标题,撰写成通鉴纪事本末;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着作;3、宋代的方志学很发达;北宋时期,出现了多种地理总志;如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此外,还出现了一批专门记述一州一县的地方志,为明清方志的普遍出现开了先河;4、金石学是宋代史学新开拓的领域;宋代的学者开始把金石学的研究和古代文献的考订结合起来;如欧阳修的集古录,收集了历代古器物和石刻的铭文拓片400多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研究的专着;赵明诚的金石录是在李清照的帮助下完成的,全书收集历代碑刻拓片共2000种;总之,宋代史学相较前代,有了显着的发展;开拓了许多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并出现了新的史学编撰体裁;。
刍议宋朝的“三冗”问题

宋王朝尽管采取了上述积极措施,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多种原 因,最终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医治, 仿佛一株古老树干上的寄 生物,在适当的气候和环境下,总夹有比树体本身更顽强的生长机 能。宋朝没有摆脱“积弱积贫”而导致灭亡的命运。 3.1 冗滥的恩荫制度是直接导致宋代官吏冗滥的一个毒瘤
官冗是三冗问题之首,而恩荫制度是造成官冗的最突出的原 因,恩荫又称门荫、荫补、任子,是封建王朝恩许一部分高官大吏的 子弟,不经科场考试或其他选拔程序就可以直接凭借父祖的资格直 接做官的制度。那为什么在宋的恩荫制度在历朝历代中特别的突 出呢?那是因为宋朝以前都是世家大族占统治地位,远比恩荫的范 围广、好处多。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彻底铲除军阀割据势力,采取了 科举制度后,进士集团取代了过去的世家大族对政权的控制,形成
三是缩减费用开支。北宋中期后,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宋 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有学者称宋朝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经济进 行宏观调控的国家,其中出名的有“贡输”制度, 贡输就是各地向封 建政府和皇室贡送的军器与生活等方面所需要的物资, 各地所供的 物品和数额都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很浪费人力、物力。王安石在改 革中彻底废除了贡输制度, 实行均输法,规定: 扩大发运使的权限, 使其对六路所供物资通盘筹划, 灵活处理,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采购 制度。同时,王安石还采取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 田水利法,对中央财政实行“量出制入”的收支原则,先计算每年国 家所需要的经费,然后制定相应的收入,以减少冗费的产生。但由于 王安石所创立新税,违背了其出发带点,反而给了腐败官员的新借 口,进一步侵蚀地方,州县财政亏空愈加严重。 3 宋代官吏冗滥的原因分析
宋史研究概况

宋史研究概况明清两代对《宋史》的重修自元末至正五年(1345)修成《宋史》以后,历代学者以其粗疏错漏、繁冗芜杂,纷纷重修《宋史》。
元末周以立,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就曾想重修。
明正统(1436—1449)末年,其曾孙南京侍读学士周叙奏请许自撰《宋史》,进行了数年,书未成而病死。
正德年间(1506—1521),王洙撰成《宋史质》100 卷。
明朝廷也准备重修《宋史》,以礼部尚书严嵩主持,后亦无成。
柯维骐历时20 年,修成《宋史新编》200 卷。
万历年间(1573—1620)王惟俭修《宋史记》250 卷,明末钱士升成《南宋书》60 卷等,其中以柯维骐《宋史新编》最著名。
此外,王思义、王昂、汤显祖、刘同升、归有光、邵经邦等人,都曾重修《宋史》,亦多未成书。
明修《宋史》,无不是合宋、辽、金三史为一,以宋为正统;又都只是删节元修《宋史》成书,并无事增文省之可言,即使有少数订误,也无多大学术价值。
清初潘昭度得到明末汤显祖《宋史》旧本,拟加扩修,亦未成书。
乾隆二十年(1755)陈黄中成《宋史稿》219 卷,仍是未定稿。
乾隆末年,邵晋涵发愤重修《宋史》,钱大昕、章学诚曾参与制定体例,邵准备先撰南宋史取名《南都事略》,然后再修《宋史》,章学诚也想重修《宋史》,均未成书。
仅有蒋伯超《南宋书》(不分卷)成书,传记只73 人,至清末,学者终于放弃重修《宋史》之举,陆心源撰成《宋史翼》以补《宋史》之缺①。
朝鲜李氏王朝正祖李祘主持重修《宋史》,将宋、辽、金三史合一,以宋为正统,历时20 余年,1791 年成《宋史筌》148 卷。
由外国学者重修《宋史》,这在古代学术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明清时期其他宋史研究成就明清两代不少学者编撰《资治通鉴》的续编,明初陈■首先修撰《通鉴续编》24 卷,体例实同《通鉴纲目》;成化年间(1465—1487),又有商略等《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27 卷,其后薛应旂以该书为蓝本,稍加附益撰成《宋元资治通鉴》157 卷;另有王宗沐的《宋元资治通鉴》64 卷,但都很疏略。
宋朝的文化与科技北宋和南宋的差异

宋朝的文化与科技北宋和南宋的差异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文化与科技的发展与演变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和科技两个方面,探讨北宋和南宋时期的差异。
一、文化的差异1.学术思潮与文化倾向的不同在北宋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北宋文化注重中庸之道,崇尚礼法,注重人伦道德,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北宋的文人雅士多以儒家经典为学问基础,倡导“传统文化”的发扬。
而南宋时期儒家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但有所变革。
南宋的文化更加崇尚自由、开放和个体的发展。
文人学者开始对儒家经典进行创新,提出新的思想观念,如周敦颐提出的“一派名山,总在文翁”等。
文化倾向上,南宋时期更为包容开放,涌现出了更多的学者和文化繁荣。
2.文学艺术的差异北宋时期,文学以词为主流。
北宋的词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如苏轼、辛弃疾等。
他们以豪放、真挚的作品感染了一代人。
而南宋时期,词仍然是主要的文学形式,但南宋的词发展更加精细化和纤巧。
辛弃疾在南宋时期影响力越发凸显,他的作品充满了抒发壮怀激烈的激情,情感更细腻,更富于哲理。
此外,南宋时期也涌现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如杂剧、笔记等,显示了南宋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社会结构的差异北宋时期,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封建官僚阶层占据主导地位,农民和工商业者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
而南宋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政权的变动,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动。
南宋时期,商业繁荣,士人阶层的地位有所提升,庶民阶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社会的流动性增强,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二、科技的差异1.农业技术的差异北宋时期,由于天灾频繁,科技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北宋时期出现了较多的农业发明,如犁耕、秧田等,但对于农业生产的改进程度较小。
而南宋时期,由于承受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
南宋注重灌溉工程的修建和水利系统的完善,推动了农业产量的增长,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宋史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

宋史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宋史: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朝代,其历史文献中最具权威性和价值的莫过于《宋史》了。
《宋史》是由司马光等编撰的一部包括了宋朝历史的巨著。
以下将从《宋史》的编纂背景、目的、内容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宋史》的编纂背景宋朝是一代繁荣的朝代,其历史发展丰富多彩。
随着宋朝的逐渐衰落和元朝的崛起,宋人怀念和追忆宋朝的情绪开始兴起。
因此,编纂一部系统全面地记载宋朝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权威性文献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编纂者司马光是宋朝时期的重要学者和政治家,他深知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决心编纂一本系统的《宋史》以留下宋朝的历史遗产。
司马光历时十余年,终于在1084年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并在翌年献给了当时的皇帝。
二、《宋史》的目的和意义《宋史》的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记录宋朝的历史,反映历史真相,尊重历史事实。
司马光希望通过这部著作,使后世能够真实地了解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同时,他也希望通过《宋史》对后世产生启示,使人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
《宋史》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宋朝历史,也在于展现了当时士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
司马光等编纂者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政治追求,他们在编纂《宋史》时,充分展现了宋人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这种态度和精神传承到后世,影响了后世历史学家对宋朝的研究和理解。
三、《宋史》的内容特点《宋史》是一部巨大的文献工程,它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和制度政策等内容。
其中的历史事件包括政治斗争、战争征战、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生动地展现了宋朝历史的方方面面。
编纂者在选材和叙述上力求客观公正,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从政治上看,他们详细记录了宋朝历代君臣的施政措施和重大事件,如宋太宗的建政策略、司马光的政治主张等等。
从军事上看,他们记载了宋朝的外征、边疆防御、军备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从经济上看,他们记录了宋朝的税收制度、商业贸易、科技发展等重要方面。
宋史有什么优缺点

宋史有什么优缺点《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宋史有什么优缺点,希望你喜欢。
宋史的优点《宋史》尽管疏漏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两宋历史的重要史书。
明清以来,不少人对《宋史》加以纠正或补充。
成书的有明朝柯维骐的《宋史新编》二百卷,合宋、辽、金史为一编,以宋为正统。
《宋史新编》订正了《宋史》的一些错误,但史料的丰富远不及《宋史》。
清末陆心源的《宋史翼》四十卷,根据历代碑文及私人笔记, 增补《宋史》列传七百八十三人,附传六十四人。
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
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如今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宋史》的体例完备,融会贯通了以往纪传体史书所有体例,纪、传、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创新。
如外国和蛮夷分别列传,这就分清了国内的民族和国外的邻邦的界限。
《宋史》的列传比前代史书都丰富,共收入两千多人。
“五代史”中未列传的重要人物,如韩通,《宋史》把他和为拥周反宋的李筠、李重进一同列入《周三臣传》里,既弥补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韩通等三人的历史作用,这种处理是十分恰当的。
《宋史》是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间的大量历史记录,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
特别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和艺文十五志,记录了一代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社会经济、行政沿革、图书目录等等,虽间失芜杂,为后代治史者所訾议,然其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
有关宋末泉州蒲氏史料的几个疑点

有关宋末泉州蒲氏史料的几个疑点
刘迎胜
【期刊名称】《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在研究在东西海上交通史与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中
占有重要地位的宋末泉州蒲氏家族时,陆续使用了四种新史料,即文莱的蒲公之墓碑铭、清代泉州《西山杂志》残抄本、存世之《泉州蒲氏族谱》与1998年成都市东北郊发现的北宋宋京夫人蒲氏墓志铭。
其中第一种与最后一种,因系墓碑与墓志,最为可靠,本文以此二者为据,核查《西山杂志》与《蒲氏族谱》的相关记载,得出《蒲氏族谱》与《西山杂志》有关蒲寿庚家族的记载均不能视为可信史料的结论,而蒲公之墓与蒲寿庚之间的关系仍存疑问。
《宋史·瀛国公纪》称蒲寿庚:“提举
泉州舶司,擅蕃舶利者三十年。
”本文从蒲寿庚曾经担任的“制斡”官职人手,认为此职即“沿海制置使司斡办公事官”,后来晋升为制置使。
【总页数】13页(P12-24)
【作者】刘迎胜
【作者单位】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有关宋末泉州蒲氏史料的几个疑点 [J], 刘迎胜
2.宋末回族诗人蒲寿宬咏水诗析论 [J], 孙浩然
3.宋末回族诗人蒲寿宬咏水诗析论 [J], 孙浩然;
4.宋末回族诗人蒲寿宬研究 [J], 吴海鸿
5.文莱国宋基“判院蒲公”索解——蒹评《西山杂志》(手抄本)的史料价值 [J], 龚延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