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研究史料

合集下载

宋史研究的书目

宋史研究的书目

《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

《文献通考》全书分为24门,348卷。

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

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

中唐以后则是马端临广收博采的结果,尤其是宋代部分,当时《宋史》尚未成书,而马氏所见到的宋代史料最丰富,所以其所收之材料多有为《宋史》所无者。

取材广博,网罗宏富,可以说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马氏著此《通考》,在《自序》中反复说明,一方面为续补杜佑《通典》天宝以后之事迹,一方面要配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略如纪传体史书中的纪和志。

这就形成了这部书的消极面,虽有同情人民之处,但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立言。

又因全书规模宏大,某些部门便容易失于疏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他在撰写这部书时,始经不渝地坚持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原则,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取材十分丰富,除宋代的实录、国史外,还大量采用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家乘志状。

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李焘继承和发展了“考异”的优良传统。

司马光在著《资治通鉴》时,著有《通鉴考异》,在书中排列不同材料,说明自己取舍的原因。

《续资治通鉴长编》也采用了这一考异的方法,注文多达一万二千余条,七十多万字。

《三朝北盟会编》宋代史学名著,全书二百五十卷,采编年体例。

作者徐梦莘(1126~1207) “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

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

徐梦莘将各家所记,以及这一时期的诏敕、制诰、书疏、奏议、传记、行实、碑志、文集、杂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并蓄,按年月日标示事目,加以编排,征引的文献达二百多种。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

宋朝的历史记录与文献整理

宋朝的历史记录与文献整理

宋朝的历史记录与文献整理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记录与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宋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记录了大量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宋朝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宋朝史料的特点宋代历史文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对于整理与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宋代文献数量丰富,涵盖面广。

宋代各级官府、学者、文人等都有大量的文献创作,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史书、编年体史料、野史、诗文、碑铭等等。

这一特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多样的视角和丰富的材料。

其次,宋代文献内容详实,记载细致。

宋代文献注重实事求是,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同时对于社会状况、政策措施等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为今人了解宋代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再次,宋代文献的撰写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审美性。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学者群体活跃,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追求,对历史文献的写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二、宋史的整理与编纂《宋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全面地记述宋代历史的正史,其成书时间较长,历时近二十年。

《宋史》的整理与编纂过程中,历经多次版本修订以及多位历代编纂人员的努力。

《宋史》首次编修工作始于南宋,北宋末年,史学家司马光主持撰写《资治通鉴》,奠定了后世编修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南宋末年,朱彧创建了《宋史》的基本框架,并亲自总结整理了《宋官学派备忘目录》,奠定了《宋史》的基本编修思路。

到了南宋末年,以毕昇为代表的年号编修运动兴起,编修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

明朝初期,李昉继续推进《宋史》的编纂工作,并形成《宋史》的最终版本。

《宋史》的编纂过程中,编纂人员历时甚久,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查证考订等工作。

《宋史》以编年史的形式,详尽地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为今人研究宋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宋朝的历史文献

宋朝的历史文献

宋朝的历史文献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大量精彩的历史文献被创作出来,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这些历史文献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还展现了宋朝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本文将介绍宋朝的几种主要历史文献。

一、宋史《宋史》是宋朝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称《宋史事类纪》,由司马光等人编撰,共计294卷。

该书详细记载了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开始,到宋度宗末年的历史事件。

《宋史》分为本纪、志、表三个部分,系统地记载了宋朝历代君臣的事迹,对于了解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非常有价值。

二、欧阳修的历史著作1.《新唐书》欧阳修是宋朝重要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主持撰写了《新唐书》。

《新唐书》是一部官修的历史著作,详细记载了唐朝的历史和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欧阳修在撰写《新唐书》时,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文笔,使得本书成为唐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新元史》《新元史》是欧阳修主持修纂的一部详细记述元朝历史的著作。

《新元史》根据历史事实,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全面梳理了元朝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欧阳修对于历史细节的重视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写,使得《新元史》成为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记载除了正史之外,宋朝的文学作品中也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

以《红楼梦》为例,该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包括宰相世系、宫廷政治等,使得作品不仅是一部情感的描绘,更是对当时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的再现。

此外,还有许多宋朝的诗人通过其作品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事件,如苏东坡的《诗品》和陆游的《陋室铭》等。

这些诗歌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了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参考和文化遗产。

总之,宋朝是一个历史文献丰富的时期,留下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

修宋史的记载

修宋史的记载

修宋史的记载
《宋史》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北宋时期(960年-1279年)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国家政治、经济制度、文化风貌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由元朝编纂完成,是继《史记》、《汉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宋史》全书共计500多卷,约为3500万字,以编年体的形式将宋朝历史分为了本纪、列传、表、志等不同的部分。

其中,本纪是对宋朝帝王的生平事迹的详细记载,列传则是对各个重要人物的传记,表包括了历代朝廷的官员任免等记录,志则是对国家政治、文化、宗教、地理等方面内容的概述。

《宋史》在内容上相当全面系统,对于同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记载,尤其对于朝政改革、科举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同时,《宋史》也对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史料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证和评述。

《宋史》在编纂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如史料选取、时代偏好、史料真实性等问题,但它仍然是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对于了解宋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宋史》也是后来编纂其他历史志书所依据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影响深远。

宋史研究书目

宋史研究书目

宋史研究书目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本书于1951年初版,以后三次增订。

作者认为:王安石关于变法改制的全部构想,可以说都是合乎时势之发展趋向,应乎民众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

本书的目的之一是要反驳自南宋以来所形成的对王安石的传统成见,恢复王安石的本来面目,使一个政治改革家的本来风度和丰采,再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是一本关于王安石的个人传记,更是反映北宋熙丰改革史事的实录。

本书作者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生前为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邓广铭《岳飞传》(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本书是在1944年的《岳飞》和1955年的《岳飞传》基础上,再次修改而成的。

本书勾画出了岳飞生活的时代轮廓,描绘了岳飞一生所建立的事功,他的形象和丰采,思想和情操,并对这一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做出公允的评价。

该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位英雄人物的传记,是一部两宋之际的政治史、军事史,是一部两宋之际的宋金战争史。

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社1998年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史”丛书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辽、宋、西夏、金时期社会生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饮食、服饰、居室、交通、妇女、婚姻、生育、丧葬、社会交谊、宗教信仰、鬼神崇拜、巫卜、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称谓、排行、避讳、押字、刺字纹身、休假、语言文字、家族、节日等,是目前本领域最为重要的专著。

本书作者朱瑞熙,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张邦炜,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复生、蔡崇榜,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曾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白钢全书主编、朱瑞熙分卷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本书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除介绍宋代各项制度外,着重在阐述其运行机制和特点;同时,首次论述宋代的中央决策体制,探讨中央决策机构和决策的依据,信息传递渠道,决策和政策贯彻执行的程序、方式,决策的特点与效应等。

学习宋史的重要史料书

学习宋史的重要史料书

学习宋史的重要史料书
一、宋代史料学的内容
1、史料的重要性(“史学即是史料学”)
2、有关宋代史料的一些特点(内容丰富、体例创新、数量众多)
3、学习这门课的实际意义
二、有关宋代史料书的分类
1、电子版史料
中国基本古籍库二十五史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国学网站
2、纸质版史料
三、学习宋史的基本史料书
(一)最重要的基本史料书
1、《宋史》
2、《续资治通鉴长编》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3、《宋会要辑稿》
4、《文献通考》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与《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6、《东都事略》
7、《宋季三朝政要》
8、《宋宰辅编年录》
9、《全宋文》
10、《宋史全文》
11、《三朝北盟会编》
12、《东都事略》
(二)宋人文集与宋人笔记
(三)地方志
1、《太平寰宇记》(乐史)
2、《元丰九域志》(王存等)
3、《舆地纪胜》(王象之)
4、《宋元方志丛刊》。

《宋史》本传所见宋人著述与《宋史》艺文志比证综考

《宋史》本传所见宋人著述与《宋史》艺文志比证综考

《宋史》本传所见宋人著述与《宋史》艺
文志比证综考
宋史要求具有丰富的史料研究,尤其是宋人著述与《宋史》艺文志比证综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宋朝历史。

宋人著述是史学家们研究宋史的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历史学家们通过收集和比较宋代的著作来考察宋史,从而把史实链接起来。

主要的宋人著述有宋史、辉腾正史、原史、赤经、苏明史、官居报、孔氏家训、傳習記、四庫全书等。

宋史艺文志是宋史研究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它不仅仅包括文学方面的记载,还充满了处理时事的思想、制度的变革、社会变化的历史轨迹等。

重要的宋史艺文志包括《宋辽史记》、《辉历正史》、《次资世史》、《文献通考》、《赤经》和《十四史文献补遗》等。

将宋史的著述与艺文志结合比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宋朝的历史,也可以解释宋史料中存在的矛盾、差别有可能是因为当时记地
方贡政归口不同、边境记载官渡不均等原因造成的,也能概括和反映宋朝的政治改革、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社会思潮等。

综上所述,宋史著述与宋史艺文志比证综考对研究宋史还是十分重要的,历史学家们通过收集宋朝的文献,结合宋人著述与艺文志的综考,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宋朝的历史。

只有丰富的宋史史料研究才能使宋史史学更加成熟,使宋史学术研究更加深入。

宋史研究概况范文

宋史研究概况范文

宋史研究概况范文
宋史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朝代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宋史的编撰工作始于南宋时期,持续了多年,直到元代才最终完成。

以下是有关宋史研究的概况。

整部《宋史》包括了496卷,内容涵盖了宋朝550多年的历史,从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开始,到南宋灭亡为止。

宋史内容广泛全面,主要分为纪事本末、列传、志、集解等几个部分。

其中,纪事本末主要记载了朝代的历次政治、重大事件等;列传则主要记载了历代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志则记录了各种制度、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内容;集解是对宋史中一些关键名词和史料的解释和补充。

在宋史的编撰方法和内容上,借鉴了前代历史学家的经验,如司马迁的《史记》、裴松之的《资治通鉴》等。

宋史采用了以时序为主线的编年体,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同时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

它的编纂形式和内容选择对后世历史著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文化、社会方面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宋代文化艺术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迁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宋史中的文化名人、文学作品等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的文化风貌。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经济制度、地方政治等方面的研究,来揭示宋代社会的特点和变迁。

总之,宋史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宋代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宋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历史演变、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中华文明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宋史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一部重要史书,它以较为完整的史料和系统的史学体系,全面记录了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演变,成为我们了解宋朝社会的重要依据。

对宋史的回顾与展望是对这部史书的研究、总结与进一步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宋朝历史及其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宋史的研究历程。

宋史是在元代编纂完成的,编纂过程历经三十七年,由132位史学家完成。

这是一次规模庞大且壮丽的编纂活动,不仅仅是对宋朝史料的整理和汇编,更体现了文化对历史的重视与尊重。

宋史在编纂时期就面临了许多困难,如时限紧迫、规模庞大、史料繁多等,这些问题使编纂工作进展缓慢,最终导致了编纂时间的推迟。

然而,宋史的出版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宋史的问世填补了前代史书的空白,确立了中国历史学的学科体系,为后来的编纂工作奠定了基础。

它不仅记录了宋朝近二百年的历史,还深入分析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与发展变化,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与研究对象。

宋史的编纂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它充分尊重了史料本身的特点,注重原始文献的保存、整理和研究,使得史书的体系更为科学与完善。

在回顾了宋史的研究历程之后,我们需要对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总结。

宋史在内容上包括了许多方面的研究,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我将以其中的政治为例进行展望。

宋朝政治的特点是大宋中兴和平治国的时期,通过进行科举、军籍等,明确了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

此外,宋朝政治还表现出科学文化特点,如科举制度、地方官制度、兵制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这些制度为宋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展望方面,宋史的研究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例如,宋史对于宋朝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录并不完整,后人需要通过细致的研究与分析,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

此外,宋朝政治集权的特点是否对社会带来了发展的制约,以及科举制度是否真正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正、科学,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评估。

宋史专业领域必读书目

宋史专业领域必读书目

宋史专业领域必读书目宋史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详细记载了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对于研究宋朝历史以及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下面是一些在宋史专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必读书目。

1. 《宋史》:作为研究宋朝的权威史书,《宋史》是必读的基础。

它由宋代官修的《续资治通鉴》、《太祖本纪》、《太宗本纪》等组成,详述了宋朝的历史进程、皇帝的事迹以及政治制度等。

2. 《宋代史事日志考》:作者赵熙编著,系统地汇集了宋代各类日志,对宋代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实的记载。

对于研究宋朝的细节和实际情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 《宋代政治史》:作者梁启超,是一本研究宋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演变的专著。

该书以严谨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宋代政治的特点、制度的变迁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4. 《宋代经济史》:作者王夫之,是一本研究宋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著作。

书中详细介绍了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的情况,分析了宋代经济的特点、问题和影响。

5. 《宋代文化史》:作者陈寅恪,是一本研究宋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该书从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宋代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对于理解宋代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6. 《宋代法律史》:作者黄仁宇,是一本研究宋代法律制度的著作。

书中详细介绍了宋代法律的内容、特点和演变,对于研究宋代社会秩序和法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7. 《宋代科技史》:作者杜忠诚,是一本研究宋代科技发展的专著。

该书详细介绍了宋代的农业技术、造纸术、火药等科技成就,揭示了宋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8. 《宋代佛教史》:作者王念祖,是一本研究宋代佛教发展的著作。

该书从佛教的传播、宗派的兴衰、寺庙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宋代佛教的状况和影响。

9. 《宋代画史》:作者郑振铎,是一本研究宋代绘画的经典之作。

该书详细介绍了宋代绘画的流派、艺术家以及作品,对于研究宋代绘画的风格和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宋史研究报告

宋史研究报告

宋史研究报告1. 引言宋史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记载了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两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报告旨在对宋史进行研究,并对其中的重要内容和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宋史的编纂和特点2.1 编纂背景宋史的编纂起始于南宋时期,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增补。

最终的版本是由司马光等人于1084年完成的,共计294卷,记载了自唐朝灭亡后的近300年历史。

2.2 编纂方法宋史主要是根据官方档案和史书进行编纂,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整理和筛选。

其中,司马光主要负责汇总和整理材料,司马光的学生等人则参与了一些专题的编纂工作。

2.3 特点宋史在编纂方法上着重于考据和纪实,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

因此,在宋史中,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都有详尽的记载。

此外,宋史还特别注重对人物事迹和政治事件进行详细的叙述和评价。

3. 宋史的价值和意义3.1 历史记载的完整性宋史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于研究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几乎涵盖了这两个时期的所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对于了解宋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3.2 政策和制度的研究宋史不仅记录了政府的政策和制度,还对其背后的理念和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这对于研究宋代政府的改革和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宋史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文献之一。

3.3 经济和社会的研究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期,经济、文化和艺术均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宋史对于了解宋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研究经济史和社会史提供重要的史料和参考资料。

3.4 文化和艺术的研究宋代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墨客辈出,诗词、书画、音乐等文化艺术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史对于了解宋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流派和代表人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代研究基本史料

宋代研究基本史料

宋代研究基本史料A 《宋史》、《事略》一、《宋史》:元脱脱奉敕编撰,496卷。

元至正五年(1345年)成,历时二年半。

详于北宋,略于南宋,南宋后期尤其疏略,向以粗疏芜杂著称。

注:《宋史》基本情况以及其后历代重修补正的简要介绍,可见张舜徽先生《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柴德赓先生《史籍举要》相关章节。

二、《宋史翼》:清陆心源著,40卷。

依据宋人文集、史书以及年谱、方志资料为《宋史》补传781人(附传64人),可补《宋史》之不足。

注:明清两代重修宋史的人物众多,多未成书。

即已经成书者,前辈学者亦多论其不餍众望(毕沅《续资治通鉴》似为唯一例外),而陆氏此著素享令誉。

三、《东都事略》:南宋王称(此字存疑)撰,130卷。

纪传体北宋史。

无志、表。

时人称其“信而有征”。

少数史料为《宋史》所无或可纠《宋史》之失。

B 《长编》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李焘撰,520卷。

淳熙十年(1183年)成书。

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编分卷,已佚失徽宗、钦宗两朝以及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各一部分。

保存了大量史料,为学界所重。

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南宋杨仲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编撰,按朝各分事目,虽太祖、太宗、哲宗、徽宗四朝共佚八卷,另2卷亦残阙,扔保存了许多史料。

C 《要录》、《三朝北盟汇编》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李心传撰,200卷。

高宗一朝编年史。

约嘉定元年(1208年)成书。

保存了南宋初期以及送进战和史料。

六、《三朝北盟汇编》:南宋徐梦莘撰,250卷。

绍熙五年(1194年)成书。

载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战史料,全录或节录原文,尤其珍贵者在此。

D 《会要》、《通考》、《建炎以来杂记》七、《宋会要辑稿》:清嘉庆时徐松自《永乐大典》辑出,此后几经分合割裂,至今未能整理点校。

1936年影印本为200册;1957年缩印,8大册。

分为17门,分目收录大量诏令、法令、奏议,保存了大量宋代典章制度资料。

陈智超有《宋会要辑稿补编》(1988年影印一大册)。

宋史解读书籍

宋史解读书籍

有关“宋史”解读的书籍有关“宋史”解读的书籍如下:1.《宋史》:这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元朝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属于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四百九十六卷,记载了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对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历史的基本史料。

2.《细说宋朝》:这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虞云国。

本书叙述了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细说”为特色,生动描绘了宋代从建立到灭亡三百余年的历史,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人文风貌。

3.《宋朝那些事儿》:这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膺。

本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运用小说的笔法,对宋朝历史进行全景展示。

全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宋朝的历史。

4.《两宋王朝史》: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华瑞。

本书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两宋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5.《简明宋史》:这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圣铎。

本书是一部简明扼要的宋史著作,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适合初学者了解宋朝的基本历史。

6.《宋代的历史与文化》:这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邓小南。

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对宋代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7.《南宋社会经济史》:这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庚尧。

本书从户口状况、土地分配、租佃制度、农家劳力与资本等方面入手,对南宋农村的社会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南宋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特点。

8.《两宋历史文化概论》:这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其凡。

本书从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等方面纵线条地描述了宋代历史发展的概况,对宋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做出了自己的估价。

宋史研究集目录(第1-36辑)

宋史研究集目录(第1-36辑)

宋史研究集第一輯一南宋蜀本《南華真經》校記二宋泉州等地之祈風三宋代摩尼教四宋代東京對於杭州都市文明的影響五陸象山學述六北宋稻米的產地分佈七紹興十二年以前南宋國情之研究八關於宋明刊本《水經注》九宋余玠設防山城對蒙古入侵的打擊十宋金“海上聯盟”的概觀十一南宋杭州之國立大學十二宋初四川王小波李順之亂十三北宋幾個大思想家的井田論十四宋代川茶之產銷十五北宋刊南宋補刊十行本《史記集解》跋十六北宋刊南宋補刊十行本《史記集解》後跋十七宋刊本魏了翁《周易集義》跋十八宋代的太學十九范仲淹對於宋代學術之影響二十宋代的學規和鄉約二十一辛稼軒的一首菩薩蠻二十二辛稼軒題造口菩薩蠻抉隱二十三宋代一個国策的檢討(附)關於宋代“強幹弱枝”國策的管見二十四論宋代相權二十五朱子與陸象山的交誼辯學的經過宋史研究集第二輯一朱子與校勘學二鵝湖之會朱陸異同略說三宋儒的思想方法四宋代閏秀藝文考略五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元刊本《漢隸分韻》題記六《蘆浦筆記》各種版本的比較研究七跋《蘆浦筆記》各種版本的比較研究八南宋亡國史補九宋蒙釣魚城戰役中能耳夫人家世及王立與合州獲得保全考十梅堯臣碧雲騢與慶曆政爭中的士風十一澶淵之盟的研究十二宋代士大夫對商人的態度十三北宋臺諫爭與濮議十四宋代偽組織之始末十五宋金與元的鄉裏制度概況十六宋代河流之遷徙與水利工程十七宋末的通貨膨脹及其對於物價的影響十八南宋人體犧牲祭十九宋代的州學二十東坡先生在杭事蹟二十一晚宋政爭中之劉後村二十二洪容齋先生年譜二十三徐夢莘考宋史研究集第三輯一唐宋時代文化二契丹漢化的分析三宋代四明之學風四中國學術史上漢宋兩派之長短得失五《四庫提要》與《宋史·藝文志》之關係六兩宋春秋學之主流七王安石、曾布與北宋晚期官僚的類型八宋太宗晉邸幕府考九元代在緬設置緬中行省考十元初李璮事變的分析十一紹興十二年以前南宋國情之研究十二宋代宰相名稱與其實權之研究十三宋代通商口岸簡述十四南宋杭州的消費與外地商品之輸入十五宋代的商稅網十六釋女真十七燕雲十六州的地理分析十八南宋小報十九耶律大石新傳二十李燾評傳二十一茶與唐宋思想界的關係二十一、宋乾興曆積年月法朔餘考宋史研究集第四輯一朱熹《八朝名臣言行錄》的原本與刪節本二張棣《金國志》即《金圖經》的探討三蔡襄著作考四司馬光和《資治通鑑》五宋元之際的學者-金履祥和他的遺著六余玠評傳七劉後村之家世與交遊八略論宋代地方官學和私學的消長九宋代的學校教育十宋代貢舉制度十一論宋宰輔互兼制度十二宋代出售度牒之研究十三遼朝于越考十四南宋地方志中有關兩浙路商稅史料之分析研究十五南宋稻米的生產與運銷十六西域和中原文化對蒙古帝國的影響和元朝的建立十七論北宋國防及其國運的興廢十八宋高宗「賜嶽飛死於大理寺」考註十九宋調配宋樂的嘗試宋史研究集第五輯一朱子的辨偽學二朱子家學與師承三涵養與察識四宋故四川安撫制置副使知重慶府彭忠烈公事輯五《黑韃事略》中所說窩潤台汗時代胡丞相事蹟考六張留孫與元初政治七王銑生平考略八劉恕及其史學九朱弁和他的《曲洧舊聞》十劉祁與《歸潛志》十一北宋商稅在國計中的地位與監稅官十二宋代考場弊端兼論士風問題十三宋代人口考實十四談元代的馬政十五關於中國軍隊的編制名稱—都與指揮十六宋代市舶司的設置十七元朝的錄事司考十八論宋太祖之創業開國十九南朱建炎禦營司制度宋史研究集第六輯一元初封龍山三老之一的李治與關於他的若干問題二白仁甫交遊生卒考三岳飛四元代金華文人方鳳與柳貫五巖叟墨梅卷的時代六岳飛在南宋當時的聲譽和歷史地位七宋代佛教對史學之貢獻八宋代史學的發展九由《宋史》之取材論私家傳記的史料價值十遼朝禦帳官考(二本)十一遼代千人邑之研究十二宋元時代泉州之橋樑研究十三說舊《元史》中的禿魯花(質子軍)與《元朝秘史》中的土兒合黑(散班)十四元代中書省的地位與組織十五宋代南方的虛市十六北宋商人的入中邊糧十七宋代的養老與慈幼十八宋代信用通貨之演變十九宋代猺亂編年紀事二十宋代屯田與邊防重要性二十一黑風峒變亂始末宋史研究集第七輯一理學與藝術二宋太祖時太宗與趙普之政爭三曹元中卒年考四司馬光之史學及其政術五判院討源六遼金貢舉制度七宋代佛教對中國印刷及造紙之貢獻八從科舉與輿服制度看宋代的商人政策九岳珂的事蹟與著作十宋遼金史的纂修與正統之爭十一宋明間白銀購買力的變動及其原因十二《真元妙道要略》的成書時代及相關的火藥史問題十三論北宋末年之崇尚道教(上)十四北宋解鹽的生產、運銷和財政收入十五宋代公使庫、公使錢與公用錢間的關係十六李椿年與南宋土地經界十七宋代市舶司的職權十八「荒陽比事」之史料價值十九宋代蠶絲業的地理分佈二十宋元豐改制前之宰相機關與三司宋史研究集第八輯一黃東發學述二宋代正統論的形成背景及其內容三遼太宗的中原經營與石晉興亡四宋代相權形成之分析五宋代佛教對旅遊之貢獻六論北宋末年之崇尚道教(下)七自宋至明政府歲出入中錢銀比例的變動八熙寧變法叢考九宋朝的刑書十宋代戶等考十一宋代和買絹之研究十二宋代茶書考略十三宋代太學發展的五個重要階段十四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十五五代迄宋初沙州歸義軍節度使領州沿革考略十六徐夢莘年表十七蒙古帝國時代對土番的經略十八宋元以來湖南東南的瑤區宋史研究集第九輯一宋代佛教對書法之貢獻二宋初弭兵論的檢討(九六○-一○○四)三宋王臺與宋季之海上行朝四北宋積弱的三種新分析五宋代官制探微六北宋選人七階試釋七北宋臺諫制度之轉變八遼金文官任用制度九宋代的宗學十論宋代書院制度之產生及其影響十一宋代中央對地方施政之路的區劃十二遊牧民族軍事行動的動機十三李心傳年譜十四《吳郡志》考略十五判院討原賸義十六「楊家將」的事蹟宋史研究集第十輯一宋代佛教對繪畫的貢獻二北宋慶曆改革前後的外交政策三北宋對吐蕃的政策四宋代古文運動之發展研究五元祐六年宋朝向高麗訪求佚書問題六南宋之督府制度七宋孝宗及其時代八歐陽修《五代史記》之研究九朱熹的政治論十宋代注輦國使娑裏三文入華行程考十一蒲甘國史事零拾十二汶萊宋碑的發現及其價值十三蔡京與講議司十四石湖集考略十五岳飛生平任官職稱與其身後之殊榮宋史研究集第十一輯一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上)二宋代之祠祿制度三宋代佛教對泉源之開發與維護四宋代邊郡之馬市及馬之綱運五南宋農村的土地分配與租佃制度六宋代走馬承受公事考七宋商在宋麗貿易中的貢獻八宋夏關係之研究九契丹族源流考十遼金地方政治制度之研究十一重談宋人圖書之學十二兩宋十三朝會要篡修考十三相臺岳氏九經三傳刻梓人為嶽浚考十四石湖紀行三錄考略十五宋代陳雱的「農書」宋史研究集第十二輯一宋代佛教建築舉隅二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下)三宋代兵制初探四宋金議和之新分析五宋金攻遼之外交六宋金海上聯盟的研究七南宋農村戶口概況八宋時伊斯蘭教徒底香料貿易九宋代海上通商史雜考十契丹對女真統治的反抗十一女真族系考十二讀《宋史筌》高麗傳十三從《遵堯錄》觀宋初四朝之軍事與政治十四由《宋史質》談到明朝人的宋史觀十五《桂海虞衡志》考略宋史研究集第十三輯一朱熹集新儒學之大成二南宋湘學與浙學三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上)-進士諸科之解省試法(上) 四南宋君主和言官五北宋之邊防六宋代僧徒對造橋的貢獻七宋代役法與戶等的關係八南宋的農家勞力與農業資本九宋代書禁與槧本之外流十羅願著作考十一鄭著袁樞年譜補正十二遵堯錄史事疏證十三岳武穆夫人李孝娥女士事蹟宋史研究集第十四輯一金代與南宋在思想史上的再估價二南宋浙東的史學三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下)-進士諸科之解省試法(下)四元代科舉制度五宋代監牧六宋樞密院與宋國勢之關係七北宋對西夏的和市馭邊政策八補宋史周麟之傳-兼論宋史中的缺傳九我國飲茶成風之原因及其對唐宋社會與官府之影響十契丹二元政制與元魏之關係十一南宋的農產市場與價格十二略論南宋時代的歸正人十三石湖紀行三錄考十四南宋寧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大奚山(今香港大嶼山)島民作亂姞末考宋史研究集第十五輯一、宋代宰相制度二、宋代宰樞分立制度之演變三、宋太祖至仁宗朝鄉貢考四、北宋科舉制度研究再續—進士諸科之殿試試法(上)五、契丹漁獵生活與北魏之關係六、金初的功臣集團及其對金宋關係的影響七、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八、宋代茶之產區及其他種類與產量九、宋代湖北路兩江地區的變亂十、南宋農村的經濟協調十一、瓜州曹氏兼事宋、遼顛末十二、花光仲仁的生平與墨梅初期的發展十三、南宋初開封尹宗澤(建炎元年七月~二年七月)十四、馬廷鸞的學行與政治思想十五、世界各國研究宋史近況簡介宋史研究集第十六輯1 北宋科舉制度研究再續──進士諸科之殿試試法(中)2 宋代制科考3 北宋宰相的名稱與官階4 北宋科技進步原因之探討5 宋代之中越關係6 北宋茶之運銷制度7 論南宋鄉都職役之特質及其影響8 北宋對四川的經營9 南宋時四川特殊化之分析10 南宋城市的發展11 元麗關係中的王室皇姻與強權政治12 晁公武研究13 論范成大知處州14 新安志中之黃山附錄宋史研究集第十七輯一、從《資治通鑒》看司馬光的史論二、朱熹之排佛及其對王安石之評價三、宋代三省長官廢置之研究四、宋代的日曆和玉牒之研究五、南宋宰輔帶銜編修制度六、從澶淵之盟對北宋後期軍政的影響看靖康之難發生的原因七、宋高宗與金講和始末八、宋代以絲織品作為賦稅的收入與支出情形九、宋代寺院的工商業經營十、遼朝皇室的婚姻研究十一、論範氏義莊十二、王安石知鄞時的治績與佛緣十三、南宋活字印刷史料及其相關問題十四、宋元時代蘇州的農業發展十五、略述元代朱學之盛十六、江漢先生趙複之北上與太極書院之設立宋史研究集第十八輯1 宋徽宗的決策避敵與內禪2 史浩與南宋孝宗朝政局─兼論孝宗之不久相3 宋代官員數的統計4 宋代兩浙路的寺院與社會5 宋代幾種社會福利制度─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6 明州在宋麗貿易史上的地位7 宋代太學之取士及其組織8 宋代四川地區的州縣學9 南宋時代邑州的橫山寨10 淺探北宋兵器之一─「槍」的種類及其用途11 宋代明州之著名山寺12 宋元地方誌的史料價值13 「西夏」國名雜談宋史研究集第十九輯一、論《慶曆聖德詩》與“慶曆新政”二、從司馬光十科舉看北宋的舉官制度三、王安石洪範傳中的政治思想四、宋宰輔領禮儀諸差遣之分析五、宋代湖州的文教六、邊糧運輸問題與北宋前期對夏政策的轉變七、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陰影下的孝宗八、南宋飛虎軍:從地方軍到調駐軍的演變九、蔡襄與歐陽修之情形十、汪藻對修史書的貢獻十一、對《宋史荃·遺民書》宋史研究集第二十輯一、宋太宗與宋初的兩次篡位二、宋代明州州治鄞縣城鄉之發展三、論宋代對外貿易中的廣州的繁榮問題四、南宋的市鎮五、南宋建康軍府之形成與發展六、車蓋亭詩案研究七、宋代的功德墳寺八、南宋茶商武力的發展:內亂與禦侮九、金修國史及《金史》源流十、蔡襄在閩之仕宦生涯十一、宋代湖州莫氏事蹟考十二、袁樞與《通鑒紀事本末》十三、柯維麒《宋史新編》述評十四、虞集《道園類稿》在元史研究上的價值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一輯一、宋代的敦遣制度二、宋代起居注與時政記之形成三、從南宋機速房的建立—論宋代君權與相權的升降四、從官箴看宋代的地方官五、北宋交子界制考六、韓范執政兼宣撫使考七、論李覯的富民思想八、黃景源《江漢集》中的宋奸臣傳九、宋代徽州的文教十、靖康之難對南宋以後中國傳統天文學家發展的影響十一、蘇州時刻《天文圖》新探十二、宋元時代泉州橋樑建築與港市繁榮的關係十三、南宋琉球與《毗舍耶》的新文獻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二輯一、“杯酒釋兵權”新說質疑二、宋初嚴懲髒吏三、王安石新法中募役法與保甲法的結合四、北宋科技發展重要的特色之分析五、從害韓到殺嶽:南宋收兵權的變奏六、南宋的舍倉七、范仲淹對桑梓的貢獻及其生活情趣八、范仲淹與餘靖九、畢生身世及其膠泥活字版考釋十、宋代澶州晁氏族系考十一、全真教祖王重陽思想初探十二、馬端臨對胡寅史論的看法十三、遼金之史館與史官十四、書評十五、宋代社會與家庭:評三本最近出版的宋史著作十六、評《嶽飛新傳》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三輯一、論五代初歸義軍節度使的多邊外交二、宋代的反戰論三、權威的象徵—宋真宗大中祥符時代(一零零八—一零一六)探析四、宋遼澶淵之盟新探五、北宋宰輔帶銜編修校譯考六、從王安石的先王觀念看他與宋神宗的關係七、宋神宗時代西北邊糧的籌措八、宋代官府、官吏兼營商業及其影響九、宋代的提舉學事司十、孫明複的經學初探十一、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的史料價值十二、北宋蜀茶博馬之研究十三、宋代四明袁氏家族研究十四、趙鼎與宋室南渡政局的關係宋史研究集第二十四輯一、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聶崇義的三禮圖學二、論范仲淹在兩浙路任知州時的貢獻三范仲淹的政治理念與實踐—藉仁宗廢後事件為論四、司馬光對東漢曹魏歷史的理解五、宋代的戶多口少現象—對有關戶口統計制度的分析六、從族譜資料中淺論宋代中原士族遷粵之兩道及其史事七、宋代府州的貢院八宋夏戰爭中對於橫山之爭奪九宋代的地圖學十宋代的貢院十一、李淑的政事和史學十二、《胡澹蓭集》的傳本與遺補十三、從趙鼎《家訓筆錄》看南宋浙東的一個士大夫家族十四、郝經之史學十五、蒙古族系考十六、曹元忠仕履與卒年新考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五輯一、從宋元地方誌看宋代兩浙路各地人口的變動二、北宋陝西路沿邊堡寨三、試探北宋火藥的研製與應用四、宋代伎藝人的社會地位五、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六、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七、韓絳宰輔兼宣撫使考八、宋代教育家胡瑗—體用之學的實踐九、邵康節的“以體觀物”致省說十、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續(上)—王昭素、柳仲塗、胡周父,付黃敏等的經學十一、蘇軾的史論十二、讀《宋史·胡舜欽傳》十三、元代之史館與史官十四、元好問的生平及其史學十五、海峽兩岸宋史研究動向宋史研究集第二十六輯一、宋代學術與宋學精神二、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續(下)—崔頤正、邢叔明,附杜文周、孫宗吉、馮道等的經學三北宋對於西北演變蕃部地政策四、北宋元豐伐夏戰爭的軍糧問題五、論宋代官府工廠之工匠來源六、馬擴與兩宋之際的政局變動七、以閹為將:宋代君主與士大夫對宦官角色的認定八、張浚執政兼宣撫使處置使考九、宋代河內向氏及其族系十、馬光祖三知建康府的政績十一、宋代戰爭史之教學—以郾城、朱仙鎮戰役為例十二元代科舉與菁英流動—以元統元年進士為中心十三、元代之吏書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七輯1 宋代的經學當代化初探再續2 宋代同居制度下的所謂「共財」3 析論宋代綱運之涵義4 北宋蕃兵5 南宋浙東的理學6 南宋對地方武力的利用和控制:以鎮撫使為例7 南宋的淮浙鹽場8 南宋廣東摧鋒軍9 孫甫的生平及其史學10 《鮚崎亭集》中之胡舜陟11 漢人世家與邊族政權-以遼朝燕京一大家族為中心12 元史劄記宋史研究集第二十八輯、一、宋代士大夫的道德觀二北宋英宗濮議之剖析三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一)四論北宋與高麗間的文化與貿易關係五趙宋敦煌曹氏之睦鄰政策與多邊外交六宋人生子不育風俗試探-經濟性理由的檢討七南宋福建鈔鹽法的推動及其失敗八福建左翼軍-南宋地方軍演變的個案研究九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與「紀事本末體」十胡三省史學新探:簡論《通鑑胡注》與《胡注表微》十一耶律休哥與遼宋戰爭十二女真族系源流考異十三李純甫之三教思想十四黨項拓拔氏之崛起十五元色目文人金哈剌及其《南遊寓興詩集》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九輯一宋代國子祭酒初探二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二)三析論宋代綱運之涵義四北宋西北地區官方木材產銷五宋神宗時期中書檢正官之研究六從損子壞胎的報應傳說看宋代婦女的生育問題七兩宋閩南廣東外貿瓷產業的空間模式:一個比較分析八南宋建炎禦營司制度九南宋四川官鹽與地方財政十李覯「國家戰略」思想初探十一朱熹知南康軍時之治績十二宋代的成都範氏及其世系十三讀宋史筌蒙古傳十四遼與北漢興亡的關係-兼論遼與後漢、後周政權轉移的間接關係十五李德明時代的西夏政權十六元初儒士郝經的理念及其際遇十七元代的通事和譯史:多元民族國家中的溝通人物十八瓜沙史事論叢宋史研究集第三十輯一、宋代的聖政和寶訓之研究二、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三上)三、宋代佛教南宗禪宗統與官居士考四、佛祖統紀中的本跡觀五、宋代的家庭糾紛與仲裁:爭財篇六、北宋時期與西方諸國陸路貿易七、宋元時代與麗、日的交通貿易關係八、南宋教學行業興盛的背景九、試探南宋地方官在農政推動上的貢獻十、紹定四年蒙軍強行假道宋境考十一、宋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以中國大陸地區出土宋人墓誌資料為例十二、遼太宗入主中國失敗的探討十三、甌脫與斡耳(魯)朵之關係十四、蒙元時代高昌氏的仕宦與漢化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一輯一、宋代公教人員退休制度研究(三下)二、異論相攪—北宋的變法及其紛爭三、宋代的上蔡祖氏及其世系四、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五、宋代太湖平原農業生產問題的再檢討六、兩淮山水寨—南宋中央對地方無力利用與控制七、宋代地方官廨的修建八、南宋獄訟判決文書中的“健訟之徒”九、唐宋食療概念與行為之傳衍十、蒙元統治與中國文化發展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二輯一、宋代洛學之流派二、馬端臨與《文獻通考》四、杜充、沈該與宋高宗—兼論宋高宗的用人與施政五、宋代四明士族人際網路與社會文化活動—以樓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六、宋代貢舉殿試策與政局七、北宋河北路造林之研究八、宋徽宗北伐燕山時期的反對意見九、南宋的軍營商業十、南宋中期的役法實況—以《明公書判清明集》為考察中心十一、契丹與西夏族系之關係十二、元朝科舉與江南士大夫之延續十三、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隱逸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三輯一、宋朝館閣的建置和職始考二、宋元書院與科舉三、朱熹論科舉四、司馬光疑孟及其相關問題五、鄭樵《通志》二十略的撰述與詩教六、書寫與事實之間—《五代史記》中的女性像七、歐陽修《五代史記》的君臣秩序觀以對後周世宗的評價為例八、人際網路、社會文化活動與領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四明汪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啊九、論宋代獄訟中“清理法”的運用十、試論宋人別集地史料價值—以張方平《樂全集》為例十一、宋史研究及其工具書十二、宋元弩炮和弩炮部隊十三、元代蒙古色目人進士背景的分析宋史研究集第三十四輯一、南宋初年宰相評價之一—呂頤浩二、陳康伯與南宋初期政局三、賈涉事功評述—以南宋中期淮東的防務為中心四、賈似道與襄樊之戰五、歐陽修史學探微—以《新唐書》本紀論贊為核心六、勇流青史與青史永留:胡寅的史學關係七、宋本《列女傳》的編校及其時代—文本、知識、性別八、北宋的蟲災與處理政策演變之探索九、建康府在宋元時代的地位十、嚴州圖經與景定嚴州續志比較研究十一、家族合作、社會聲望與地方公益:以百遼遜青年時代為中心十二元代犯奸罪試析十三、《飲膳正要》所見元人在營養學的貢獻宋史研究集第三十五輯一、宋代士大夫的辭官風氣二、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恒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三、墓誌銘的史料價值與限制—以兩件宋代墓誌資料為例四、略論宋代北方瓷器銘記與民間制瓷業地發展。

第二讲 宋史研究状

第二讲  宋史研究状

程民生先生
苗书梅先生
2.河北大学
• 河北大学: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宋史研究 中心,由第二任会长漆侠所创,硬件设施 一流,配有专门的打字员,资料员。目前 较活跃的有:郭东旭(河北大学法律系毕 业,专门研究宋代法律);王菱菱(宋代 矿业研究)姜锡东(宋代商业研究);刘 秋根(不专搞宋史,)李华瑞(比较杂, 博士论文是宋代榷酒制度,现供职于首都 师大。)
张其凡教授
其他高校宋史研究情况
• 上海师范大学:朱瑞熙、虞云国、戴建国、范滢、 程郁、黄纯艳等人;华东师范大学:裴汝成已退, 点校《长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郑州大 学:安国楼、吴涛等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 所有吴松弟进行宋代人口研究。云南大学:李埏 先生带领主要进行经济史的研究,现在林文勋比 较活跃。此外武汉大学的杨果、华中师范大学的 王瑞明(已去世)、张全明、罗嘉祥(已调到华 中科技大学)等;湖北大学的葛金芳(调到北师 大)、南京大学的李昌宪等。
4.国内各高校及国际宋史研究状况
• 宋史长期以来是历史研究的薄弱领域。在 20世纪20-30年代才出现相对独立的宋史 研究。从20世纪初到1949年,宋史研究文 章仅几百篇。1980年10月在上海成立了宋 史研究会,邓广铭任会长,陈乐素任副会 长,举行第一届年会。标志着有了统一的 宋史研究组织。会议规定,每两年召开一 次年会。其后先后在郑州、杭州、石家庄、 开封、成都、昆明、银川、保定、兰州、 华容、上海、昆明武汉召开,已举办15届 年会。会员有300多人。比较活跃的有100 多人。另有包拯、王安石、岳飞、范仲淹 等研究会。1998-2001年漆侠任会长。 2001-2006年会长是王曾瑜和朱瑞熙。现
二、20世纪以来宋史研究概况
• 1.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宋史研究 • 20世纪头30年是中国宋史学的酝酿期。这 一时期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开始运用西方 的历史、经济、政治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 方法,诸如一些大学者梁启超、康有为、 王国维等先后迈入宋史领域,对宋代的一 些课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研究,留下了多 种极有分量的论著,贡献了第一批学术成 果。

赵树理研究的几则史料

赵树理研究的几则史料

赵树理研究的几则史料
赵树理(1903~1986年)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学者,他在史学和民族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研究宋史、明史和清史方面,他根据史料据推断出一系列新的历史观点,引领学术界走向新的研究领域。

本文以《赵树理研究的几则史料》为标题,将介绍几则赵树理在研究史料方面所做的几项重要贡献:
首先要介绍的是赵树理在研究宋代史料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赵树理认为,宋史文献中最重要的是《宋史》,它大量记载了从宋朝到明朝的历史,包括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赵树理研究了《宋史》中记载的史实,比如关于宋朝209年前统治者花僧发动的宋荆州之乱,他根据《宋史》中的记载分析出其背景原因,揭示出政治局势的变化过程,从而丰富了对宋史的认识。

此外,赵树理针对明史文献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赵树理从明史中挖掘出对明朝的认识,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挖掘出的关于明朝礼乐的史料研究,在他看来,明朝的礼乐不仅体现出其文化精深,而且反映出中国的思想文化,赵树理根据明朝史料梳理出明朝礼乐的特点,这一研究成果为学术界研究明朝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最后,也尤其重要的是,赵树理在研究清史文献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赵树理从清史中提炼出大量新的信息,他利用《清史稿》及其他诸多清史文献,重新研究清朝统治者关于“边境管理”的政策,他研究清朝对山西和河南的“统一管理”,并联系到两省的经济发展,从而深入分析清朝的治理政策、外交政策、经济政策和宗教政策,从
而推动了清史的研究。

以上是关于赵树理在研究史料方面的一些重要成就的具体介绍,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而且还是一位历史思想家,他研究史料,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对于赵树理的研究成就,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赏。

宋史研究概况

宋史研究概况

宋史研究概况明清两代对《宋史》的重修自元末至正五年(1345)修成《宋史》以后,历代学者以其粗疏错漏、繁冗芜杂,纷纷重修《宋史》。

元末周以立,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就曾想重修。

明正统(1436—1449)末年,其曾孙南京侍读学士周叙奏请许自撰《宋史》,进行了数年,书未成而病死。

正德年间(1506—1521),王洙撰成《宋史质》100 卷。

明朝廷也准备重修《宋史》,以礼部尚书严嵩主持,后亦无成。

柯维骐历时20 年,修成《宋史新编》200 卷。

万历年间(1573—1620)王惟俭修《宋史记》250 卷,明末钱士升成《南宋书》60 卷等,其中以柯维骐《宋史新编》最著名。

此外,王思义、王昂、汤显祖、刘同升、归有光、邵经邦等人,都曾重修《宋史》,亦多未成书。

明修《宋史》,无不是合宋、辽、金三史为一,以宋为正统;又都只是删节元修《宋史》成书,并无事增文省之可言,即使有少数订误,也无多大学术价值。

清初潘昭度得到明末汤显祖《宋史》旧本,拟加扩修,亦未成书。

乾隆二十年(1755)陈黄中成《宋史稿》219 卷,仍是未定稿。

乾隆末年,邵晋涵发愤重修《宋史》,钱大昕、章学诚曾参与制定体例,邵准备先撰南宋史取名《南都事略》,然后再修《宋史》,章学诚也想重修《宋史》,均未成书。

仅有蒋伯超《南宋书》(不分卷)成书,传记只73 人,至清末,学者终于放弃重修《宋史》之举,陆心源撰成《宋史翼》以补《宋史》之缺①。

朝鲜李氏王朝正祖李祘主持重修《宋史》,将宋、辽、金三史合一,以宋为正统,历时20 余年,1791 年成《宋史筌》148 卷。

由外国学者重修《宋史》,这在古代学术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明清时期其他宋史研究成就明清两代不少学者编撰《资治通鉴》的续编,明初陈■首先修撰《通鉴续编》24 卷,体例实同《通鉴纲目》;成化年间(1465—1487),又有商略等《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27 卷,其后薛应旂以该书为蓝本,稍加附益撰成《宋元资治通鉴》157 卷;另有王宗沐的《宋元资治通鉴》64 卷,但都很疏略。

宋代史料索引

宋代史料索引

宋代史料索引有时写文需要查询一些资料,但是中华历史悠远,文史资料浩瀚如海,确实难以一下子找到想要查询的内容。

特整理此贴,将有关宋史的史料做一个大致的整理,方便大家有的放矢的查找资料。

此文中的大部分内容摘自《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资料出处可靠,请大家放心参阅。

【宋代史料种类说明】一、起居注二、时政记三、日历四、实录五、国史六、会要【基本史料】一、《宋会要辑稿》二、《文献通考》三、《玉海》四、《续资治通鉴长编》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六、《三朝北盟会编》七、《宋史》【一般史料】一、各类史书1、编年2、纪传与传记3、政书二、文集三、笔记四、地方志五、其他此整理遵循以上纲目。

【宋代史料种类说明】若要查询史料,就要对这些资料有所了解。

有关宋代的史料,以官修为主。

宋代私人修史虽然盛行,但是主要取材于官方史料。

宋代政府主持编修的当代史,主要由以下六种:(一)起居注。

起居注的名称可追溯到汉代,宋代的起居注已经超出了汉代起居注仅仅是皇帝私生活记录的范围,也超出了汉以后起居注仅仅记录皇帝言动的范围,而成为当时最基本的史料之一。

(二)时政记。

皇帝同宰相商讨军国大事,属于最高机密,修起居注的起居郎、起居舍人也是不能旁听。

唐武后长寿二年,建请由宰相一人专门记录皇帝与宰相“所言军国政要”“每月封送史馆”,称为时政记。

由于宋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掌握行政的宰相、参知政事,同掌握军政的枢密使分班奏事,所以时政记也分中书时政记和枢密时政记两种。

(三)日历。

日历是编年体。

编修日历除依据起居注和时政记外,还包括内外官司受到的圣旨指挥,记载文武大臣去世时还附有他们的传记。

日历包含丰富的内容,篇幅很大。

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就有日历一千卷之多。

(四)实录。

实录是根据日历编成的,体裁也同日历相似。

两者的差别是:1、日历及起居注、时政记带有原始资料、档案性质,属于所谓“记注”;实录则带有史籍性质,属于所谓“修撰”;2、日历及起居注、时政记属于机密档案,在一定时期内,除编修官以外,其他人不能阅看;实录在宋代允许臣僚阅读甚至抄录;3、日历比较详细,实录则较为简练,如宋高宗实录为五百卷,比日历少一半。

宋史有什么内容

宋史有什么内容

宋史有什么内容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宋史有什么内容,希望你喜欢。

宋史基本内容过程其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然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

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巖、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

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全书《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

《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

《食货志》十四卷,相当于《旧唐书·食货志》的七倍。

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宋史作者简介脱脱脱脱(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脱脱帖木儿,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儿乞人脱脱幼养于伯颜家,从浦江吴直方学。

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脱脱任同知宣政院事,迁中政使、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中书右丞相。

宋史研究计划方案

宋史研究计划方案

宋史研究计划方案研究背景和目的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历史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史是对宋代历史进行系统整理和编纂的文献,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学术价值。

通过对宋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丰富中国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计划旨在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探讨宋史的编纂思路、文献来源、史料价值以及其对后世影响等问题,为深入了解宋代历史提供重要基础。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分析宋史的编纂背景和目的,了解编撰宋史的动机和目标;2.研究宋史的文献来源,探究史书编撰中使用的史料类型和数量,明确史书的可靠性和权威性;3.分析宋史对后世的影响,探讨其对后世史书编纂和史学研究的影响,优化现代历史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计划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进行:1.文献研究:对宋史相关文献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了解宋史的编纂背景、历史价值和影响;2.史料考证:通过对宋代各类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史书编撰过程中使用的具体史料,评估史书的可靠性和权威性;3.比较研究:将宋史与其他时期的史书进行比较,探究宋史在史书编纂和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4.学术讨论: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活动,与其他研究者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提升研究水平。

研究内容和重点本研究计划将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宋史编纂:研究宋史的编纂背景、动机和目的,探讨史书编纂的整体思路和方法;2.史料分析:研究宋史所使用的史料类型和数量,分析史料的可靠性和价值;3.文献考证:通过对宋史和其他历史文献的比较研究,探讨宋史的独特之处和对后世的影响;4.学术评价:评估宋史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其对后世史书编纂和史学研究的启示。

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计划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完成一篇关于宋史编纂背景和目的的研究论文,对宋史的编纂思路和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2.发表数篇关于宋史研究的学术论文,包括史料分析、文献考证和学术评价等方面;3.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与其他研究者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扩大研究影响;4.提出优化现代历史研究方法的建议,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研究史料《宋史》、《东都事略》《宋史》元脱脱奉敕撰,496卷,至正五年(1345)成书,主要依据宋朝国史、实录、日历、时政记等删削增补而成,详于北宋,略于南宋,南宋后期尤疏略,向以粗疏芜杂著称,但保存史料丰富。

《宋史翼》40卷,清末陆心源以宋人文集、史书以及年谱、方志资料,辑补《宋史》未立传人物,补传781人(附传64人),可补《宋史》之不足。

《东都事略》130卷,南宋王称撰,纪传体北宋史,无志表,时称“信而有征”,少数史料为《宋史》所无或可纠《宋史》失误。

《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南宋李焘据国史、实录、家传、野记等修撰,淳熙十年(1183)成书,广征博引,考证异同,保存大量史料,久佚。

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重编分卷,已佚徽宗、钦宗两朝以及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各一部分。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50卷,南宋杨仲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编撰,按朝各分事目,虽太祖、太宗、哲宗、徽宗四朝共佚8卷,另2卷亦残缺,仍保存了许多史料。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南宋李心传撰,高宗一朝编年史,据国史、日历、文集、碑传等修撰,约于嘉定元年(1208)成书,保存了南宋初期及宋金战争史料。

《三朝北盟会编》250卷,南宋徐梦莘编撰,绍熙五年(1194)成书,具载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战史料,全录或节录原文,尤为珍贵。

《宋会要辑稿》、《文献通考》、《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会要辑稿》宋代至宁宗朝历朝修撰会要皆已成书,久佚。

清嘉庆时徐松自《永乐大典》辑出,后经多人整理未能完成。

1936年据整理稿影印出版,为200册;1957年再缩版影印,为八大册。

分为17门,门下分目收录大量诏令、法令、奏议,虽多有残缺,但保存了大量宋代典章制度史料。

陈智超将本书整理时的复文或误作复文而被删落的遗文约八十万字,整理为《宋会要辑稿补编》,1988年影印出版,为一大册。

《文献通考》348卷,马端临编撰,元大德十一年(1307)成书,分为24门,门下分目,为典制通史,下迄南宋宁宗朝,对宋代典制记载尤详。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南宋李心传撰,分甲、乙两集,各20卷,甲集分13门,乙集分12门,体例类同会要,分类记载嘉定以前典制、事迹。

南宋李攸《宋朝事实》20卷,记北宋典制,体例亦近会要。

《宋大诏令集》、《庆元条法事类》《宋大诏令集》原为240卷,今存196卷,1962年中华书局校印出版。

传宋绶后人于南宋初编辑。

存17门,分类辑录北宋八朝(无钦宗朝)诏令3600余篇。

《庆元条法事类》存36卷,南宋谢深甫等奉诏编集,嘉泰二年(1202)编成,为当时现行法令汇编,也保留一些已不实行的北宋法令,存16门,门下分类,排列敕、令、格、式、申明,“申明”载有时间,自元佑七年(1092)至嘉泰元年。

《诸臣奏议》、《历代名臣奏议》《诸臣奏议》150卷,南宋赵汝愚辑,为北宋奏议分类选集,分12门114目,每篇奏议附有时间。

《历代名臣奏议》350卷,明黄淮、杨士奇辑。

分64门,分类辑录,其中宋代奏议约占十分之七,许多为他书所未载。

1989年据邓广铭先生藏明永乐刊本影印,附有篇名目录和作者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传记类史料《名臣碑传琬琰集》107卷,南宋杜大珪编,共录碑传文254篇,传主221人,极大部分为北宋人。

1938年,燕京大学将其中《实录》附传27篇及已佚宋人文集的碑传文53篇,编为《琬琰集删存》。

《伊洛渊源录》14卷,南宋朱熹撰,录宋代理学人物27人的行状、墓志、家传或小传及有关文章、言行录,末卷为“无征述文字者”20人,大多有小传。

《鄂国金佗稡编、续编》共58卷,南宋岳珂编,收集大量有关岳飞的原始资料和时人有关著作。

王曾瑜的校注本征引书籍近两百种,更丰富了本书内容(中华书局1989年版)。

1楼元佑谠人(1级)2006-9-26|回复《宋名臣言行录》共75卷,南宋朱熹、李幼武纂集,分前(即《五朝名臣言行录》)、后(即《三朝名臣言行录》,以上朱熹编纂)、续、别、外五集,共收北宋及南宋中期以前人物225人,列有简介或小传及言行等。

此外,尚有南宋刘宰《京口耆旧传》9卷,记镇江(今属江苏)府属县25人传记;元初佚名《昭忠录》1卷,记宋末近五十年间(宋元战争)死难人物130人;元吴师道《敬乡录》14卷,辑婺州(今浙江金华)属县人物,有宋人近40人;明初宋濂《浦阳(今浙江浦江)人物记》2卷,有宋人16人,都保存了不少史料。

《宋元学案》100卷,清黄宗羲、全祖望编撰,立宋代学案、党案、学略84案(略),涉及约2000人,记述师承、传授,选录传记、著作、论述,汇集了宋代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史料。

编年类史料《宋史全文》有《宋史全文资治通鉴》等多种书名,36卷,宋元之际佚名编撰,编年体宋史。

附佚名《宋季朝事实》2卷,保存了南宋后期的部分史料。

《宋太宗实录》80卷,存20卷,宋钱若水等奉敕撰,咸平元年(998)成书,是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宋代实录。

此外,宋陈均《宋九朝编年(纲目)备要》30卷,记北宋事;李■《皇宋十朝纲要》25卷,记北宋及南宋高宗朝事;汪藻(一作佚名)《靖康要录》16卷,记宋钦宗朝事;熊克《中兴小纪》40卷,记宋高宗一朝事;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64卷(佚30至45卷),记南宋高宗、孝宗两朝事;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15卷,记南宋高、孝、光、宁宗四朝事;佚名《两朝纲目备要》16卷,记南宋光、宁宗两朝事;元初佚名《宋季三朝政要》6卷,记南宋理宗、度宗及少帝(恭帝)时事,卷6系南宋末陈仲微《二王(广王、端宗和益王、末帝)首末》。

传世的宋人编年谱谱主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周敦颐、朱熹等多种,后人修撰的宋人年谱更多,其中以清代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为最著,汇集众多史料为王安石辩诬。

政书类史料《职官分纪》50卷,宋孙逢吉撰,官制通志,分官列职,下迄哲宗元佑年间,尤详于宋代政制。

此外,南宋末许月卿《百官箴》,分曹列职,载当时政制。

《武经总要》前后两集,各20卷,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庆历四年(1044)成书,为军事通志,分制度、边防、故事(战例)、占候四部,尤详于北宋前期,介绍兵法、条令、战术、战阵、训练、编制、装备,附有武器、战阵等插图,介绍了三种火药配方。

此外,记载宰辅的,有宋徐自明《宋宰铺编年录》20卷,编至嘉定八年(1215)。

明吕邦耀《续宋宰辅编年录》26卷,续至祥兴二年(1279)。

王瑞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合二书为一。

记载北宋三馆、秘阁及秘书省制度的有程俱《麟台故事》,记载南宋秘书省制度的有南宋陈骙《南宋馆阁录》、佚名《续录》。

记载翰林学士院制度、典故的有南宋洪遵编《翰苑群书》,南宋周必大《玉堂杂记》。

记载州县地方官从政及注意事项的,有北宋末李元弼《作邑自箴》,南宋佚名《州县提纲》,胡太初《昼帘绪论》。

南宋董煟《救荒活命书》,则载自古至宋孝宗政令及救荒之策等,供地方官从政参考。

南宋佚名《名公书判清明集》分类编辑南宋宁宗、理宗二朝地方官的诉讼判语及少量有关公文,许多为他书未载史料。

地理类史料总志有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存197卷半),王存《元丰九域志》10卷,欧阳忞《舆地广记》38卷。

南宋有王象之《舆地纪胜》200卷(存169卷)、祝穆《方舆胜览》70卷。

地方志现存的宋代地方志近30种,元代亦有近10种,几乎覆盖今苏南、上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及宁绍平原。

如今江苏南京(《建康志》)、镇江、常州(《毗陵志》)、无锡、苏州(《吴郡志》)、昆山(《玉峰志》)、常熟(《琴川志》),上海松江(《云间志》),浙江杭州(《临安志》)、嘉兴(《嘉禾志》)、海盐澉浦镇(《澉水志》)、吴兴、绍兴(《会稽志》)、宁波(《四明志》)。

此外,浙江定海(《昌国志》)、临海(《赤城志》)、建德(《严州志》)、嵊县(《剡录》),福建福州(《三山志》)、仙游(《仙溪志》)、长汀(《临汀志》)①,以及安徽歙县(《新安志》)等皆有志,其中北宋仅《吴郡图经续记》1种,北方亦仅元《齐乘》(山东志)1种。

2楼元佑谠人(1级)2006-9-26|回复城市志记载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的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南宋首都临安的有吴自牧《梦粱录》、《西湖老人繁胜录》、周密《武林旧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两城经济、文化、风俗等史料。

此外,王瓘《北道刊误志》,记有北宋开封及大名(今属河北)城的史料。

类书、文集、笔记中的史料宋代分类辑录的诸书保存了许多散佚史料。

著名的有章如愚《山堂考索》、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王应麟《玉海》等,皆通录历代而详于宋代,而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专录北宋神宗朝以前事。

著名历史人物如范仲淹、韩琦、包拯、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沈括、二程、李纲、朱熹、陈亮、陆九渊、陆游、真德秀、文天祥等等,都有文集传世,宋人文集多达400种以上,保存着大量书、信、奏议、制诏、碑传,以及许多诗文都属史料。

吕祖谦编《宋文鉴》,选录北宋各体诗文2600篇,部分史料不见于他书。

宋代数百种笔记中,保存着大量史料。

著名的如司马光《涑水纪闻》、陆游《老学庵笔记》、王明清《挥麈录》、赵升《朝野类要》、岳珂《愧郯录》、周密《齐东野语》和《癸辛杂识》等等,大多记载史事、典制、见闻、佚事。

沈括《梦溪笔谈》则还有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记载,而洪迈除《容斋随笔》外,还有记载神怪的《夷坚志》,其中有反映当时市民生活的社会史料。

专门著作中的史料宋代还有数以百计的各种专门著作,门类庞杂,数量众多,保存了各个方面的史料。

如机械有苏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