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水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一、水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增强水的导电性D.2↑+ O 2↑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体积比 2 :1质量比 1 :8F.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 2O ,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 H 2O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2、水的化学性质(1)通电分解2↑+O 2↑(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 2O + CaO==Ca(OH)2(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 2O + CO 2==H 2CO 33、水的污染:(1)水资源A .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B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 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 .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A 、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 、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4、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知识要点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知识点一、水的物理性质1.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
2.在压强为101.3 kPa 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3.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lg/cm 3,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所以冰的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
二、水的电解实验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玻璃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
3.气体检验: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证明该气体为氢气。
5.简单记作:负氢正氧,氢二氧一。
6.实验结论:(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说明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是—种化合物。
(3)进一步证明了分子在化学反应中是可分的。
7.注意事项:(1)水的导电性很弱,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电解水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硫酸。
(2)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氧气和氧气的体积应为2:1,但实验中氢气的体积往往大于氧气体积的2:1,原因主要有:①氢气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在水中,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②在电解水的过程中会有副反应发生,消耗了氧气,使氧气的体积比理论值低。
三、单质和化合物1.定义(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氢气(H 2)、氧气(O 2)、氮气(N 2)等。
单质(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氧化镁(MgO)、五氧化二磷(P 2O 5)等。
2.比较3.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的多少;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的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的多少。
四、分子1.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并不是静止地存在的,它总是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复习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基础知识回顾:1、水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____色____味的____体,在标准状况下,水的沸点是_______,凝固点是________。
水在______时密度最大,是____________。
2、水在通电条件下会分解生成______和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少量的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在电解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两者的体积比约为_________。
水的电解实验证明:水是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的。
3、水的净化方法按净化程度由低到高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净水过程中常加入明矾或活性炭,这是利用它们的___________。
活性炭不仅能除去水中的__________杂质,还能___________杂质,除去__________________。
5、过滤操作中用的主要仪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要点: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滤后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考点梳理]考点1 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实验现象:正、负电极上,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所收集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而且将负极试管所收集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正极试管中的气体,能。
实验结论: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⑵水是由和组成的。
⑶在化学反应中,可分成,而不能再分。
练①、对在水的电解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正极产生氢气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大C.负极产生氧气D.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为l∶2②、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水是水元素组成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 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考点2 物质的简单分类单质(元素):如:等纯净物(种物质)物质化合物(元素):如:等混合物(种物质)练③、生活离不开水。
下列各种“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 B.矿化水 C.蒸馏水 D.富氧纯净水④、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冰水混合物B、氯酸钾C、液氧D、汽水考点3 分子1、概念:分子是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⑴;⑵;⑶。
用⑵⑶两条性质可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分子扩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构成的;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4 原子1、概念:原子是。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而原子不可。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如:铁、铜、金等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硫、磷、硅等,如:氦气、氖气等考点5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⑴物理变化:分子本身变化;⑵化学变化:分子本身改变。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一、水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 电C.D.化学反应: 产生位置 极 极体积比 :质量比 :F.检验:O 2--- H 2---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 2O ,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 H 2O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4、水的净化 (1)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 .鉴别方法:用 , 的是硬水, 的是软水C .硬水软化的方法: 、D ; 。
5、其他(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 4+5H 2O = CuSO 4·5H 2O水的吸收:常用 、铁粉。
三、分子与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 , 重新组合成新的 。
四、物质构成1.(2012.德州市)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用明矾溶液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 B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种氧化物C .水汽化时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D .水是能溶解多种物质的常用溶剂2.(2012.资阳市)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因而供人类生产生活用水极为丰富B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C.电解水得到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D.江河湖泊的水经沉淀、过滤、消毒、杀菌后,可供人们生活用水3.(2012.孝感市)下列有关水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C.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D.在沉淀、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14. (2012年烟台市,)2012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知识点填空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1.通电分解水的时候,试管1中的气体可以使,说
明是氧气,试管2中所收集的移近火焰时,,火焰呈
色,说明试管里的气体是。
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
是。
2.水通电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叫做化合物;由的叫做单质。
如:化合物有:;单质有。
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纯净物。
(各举三例)
8.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和杂质,因此常呈浑浊状态。
在某些乡村,利用溶于水中形成的胶壮物吸附杂质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9.去除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我们可以用过滤的方法,但是如果使用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滤液体,不仅可去除液体中的,还可以吸附掉一些,除去,如市场上的净水器就使用了。
10.含有较多的叫硬水。
11.加肥皂水到烧杯中,搅拌,,可以知道其中是软水的是
12.生活中通过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13.利用、、和等方法可以净化水。
14.地球上的总水储量虽然很大,但大部分是。
15.我国城市中人均水量最低的是,人均水量最高的地区是。
16.我们要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另一方面要。
17,请例举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18,请例举造成水浪费的现象:。
19,请例举日常生活中节水的方式:。
20.保护和改善水质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请列举三种:。
自然界中的水

A. 无色、无味 B.能够燃烧 C. 难溶于水 D.密度很小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水电解 B.蜡烛燃烧 C. 呼吸过程 D.酒精挥发
7.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水电解实验
(1)实验前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 稀硫酸目的是 增强水的导电性 。
3.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水是水元素组成 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
了a L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
的()
A.a L B. 0.5a L C.2a L D.无法确定
加活性炭吸附 投药消毒
吸附水中有异味的物质 杀死水中的细菌
小结:几种净水方法的比较: 除不溶 除可溶 性杂质 性杂质
静置 吸附 过滤 蒸馏
降低水 的硬度
效果最好
1. 水的净化方法:静置沉淀、__吸__附___、__煮___沸___、蒸馏。 2. 硬水的软化方法:蒸馏、_煮__沸___等。 3. 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大致是:取水→沉淀→过滤→吸附
(1)滤纸破损 (2)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仪器不干净 重新过滤,直到澄清 为止。 2.江水过滤后,滤液可以喝吗?
不能,因为过滤不能去除可 溶的杂质及微生物
问:过滤后的水比较澄清但有颜色、有臭 味。如何去掉颜色除去臭味呢?
3、吸附
活性炭 具有吸 附作用。
(吸附剂:活性炭)
活性炭不仅 可以滤去液 体中的不溶 性物质,还 可以吸附掉 一些溶解的 杂质,如:颜 色,异味。
①化学沉降(用明矾) ②消毒杀菌(用 漂白粉) ③自然沉降 ④加热煮沸
九年级(3 自然界的水)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水的组成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氢气: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三色火焰;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发出尖锐爆鸣声的氢气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氧化铁(Fe2O3)和高锰酸钾(KMnO4)都是混合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如二氧化碳(CO2)、氧化铁(Fe2O3)、五氧化二磷(P2O5)和水(H2O)都是氧化物。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氢气(H2)、氮气(N2)、和氧气(O2)都是单质。
注意:单质和化合物的定义中必须强调纯净物,如只说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做单质就是错误的。
例如,将氧气和臭氧混合在一起,只含有氧元素,但它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而不是单质。
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分子是由氢单质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分析】本题主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查水的组成基本知识。
对于水的组成,从宏观角度讲: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从微观角度讲: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水是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氢气和氧气都是单质,所以A是错误的。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而氢单质是宏观物质,所以B是错误的;水是宏观物质,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所以D也是错误的。
在水的分解反应中,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但反映前后参与反映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小结: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化合物有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分子和原子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社会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谁的污染与防治等问难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以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经验。
同时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练习生活的内容之中。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
1、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等;
2、化学基本概念
3、几项化学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1、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能动能够作用;
2、原子、分子的概念;
3、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纯净物、混合物的主要区别;
单质、化合物的主要区别;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
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
教学思路:
教材在介绍每一课题的内容时使体内各国对实验现象或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的讨论、归纳、联想、分析获得,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小结各课题内容的雅典,因此学习本单元时,要突出实验和探究、联系现实、挖掘本质、把握几组概念的主要区别与联系,掌握要点,也是学好本单元内容的主要方法之一。
本单元设计了7个演示实验、2个家庭小实验、3个活动与探究即一个调查与研究,它们对培养实验能力、形成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方法及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中亲身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一起参与实验、亲自动手做实验,积极参与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实习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掌握实验技能,观察实验想象及生活想象探究现象本质,归纳总结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中考分析:
分子与原子的基本性质、分子与原子的恩准区别以及水的组成、水灾自然界的分布、谁的污染与防治等内容是本单元考察的重点;净化水的常用方法即吸附、沉淀、过滤、蒸馏也是本单元考察的内容。
有关本单元的内容多以联系现代科技成果、生活、生产实际的选择、填空等题型出现,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开发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开放性简答题及探究性学习命题的热点,是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脚好题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物质变了,其中的微粒怎么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