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人文地理学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二、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农业的形成过程:采集天然野谷--垃圾堆上的野谷苗-- 人工种植野谷 -- 定居农业 创新:人类从依靠大自然的食物资源为主,转向利用生物资 源创造出符合人类需求的食物资源。这种创新的意义在于: ①使人类食物多样化,大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②促进了一系列劳动工具的发明和改善。 ③驯化植物中的棉、麻以及驯化动物的毛,为人类发展提供 了条件。 ④剩余农作物的储存使人类由过去的季节性忍饥挨饿过渡到 稳定食物供应的生活。 ⑤人类由长期的食用生食过渡到食用熟食,提高了身体素质, 促进了人口的普遍增长。
我国关于农业起源的说法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 ( 1990): 原始农业产生与新石器时期以后,冰河消退,气 候转暖,为农作物的栽培提供了环境条件;人口 增长,食物短缺,促进人类开发新的生活资料来 源;火的利用、弓箭的发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 期,在生产工具改进的同时,人类也在长期的采 集和渔猎活动中熟悉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 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原始农业就产生了。
(一)索尔的推断



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在《农业起源与传播》(1952年)一书 中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其推论的依据是: 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3、驯化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 4、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 5、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 6、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家居的。 驯化技术在东南获得成功后,在旧大陆逐渐向北传播,至 于新大陆驯化植物技术是否来自旧大陆仍难确定。



2、水稻农业:分布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 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 粮食作物:水稻为主,其次为玉米。 经济作物:茶、甘蔗、蚕桑、黄麻。 家 畜:水牛、猪。 家 禽:鸡、鸭、鹅。 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创立的一 种生态农业模式。 该类地区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使用困难。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五到九章的主要内容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五到九章的主要内容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五到九章的主要内容《枪炮病菌与钢铁》是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所著的一本科普作品。

全书以人类历史的全球发展为背景,探讨了为什么欧亚大陆的文明相对于其他大陆的文明更为先进和发达的问题。

书中的第五到第九章主要探讨了人类农业的发展和影响,以及农业的起源和传播对于不同地区文明的差异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阐述了农业是如何从狩猎采集社会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作者通过对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农业社会的考察,指出了农业的起源与环境、植物驯化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他认为,环境条件的差异、可驯化植物的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组织的差异是农业的起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第六章《农业的广泛传播》探讨了农业从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传播的过程。

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农业起源和传播进行比较,分析了农业传播的速度和方式。

他认为,环境的适应性、种植物的可驯化性以及人类的社会组织能力是农业传播的关键因素。

第七章《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类文明发展得很迅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只有欧亚大陆的文明发展得如此迅速,而其他地区的文明却相对滞后?作者提出了一种观点,即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差异导致了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从而影响了文明的发展。

他认为,欧亚大陆因为东西向延伸,气候和植物类型变化较小,使得农业、动物驯化和技术的传播更加容易,从而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第八章《东西半球的农业差异》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欧亚大陆与其他大陆的农业差异。

作者认为,农业的起源和传播对于大陆间的文明差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亚大陆由于可驯化植物和动物种类较多,农业产量也较高,因而农业社会更容易形成和发展。

而其他大陆由于植物和动物种类的局限性,农业发展较为困难,社会也更容易退化为狩猎采集的方式。

第九章《人类历史的最后九千年》回顾了农业革命以后人类历史的发展。

作者指出,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还产生了农业社会与狩猎采集社会之间的冲突。

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课后思考题解答

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课后思考题解答

1、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一)原始农业阶段:主要是迁移农业,“刀耕火种”对土地进行轮作,在环境可承载范围有积极作用,发展农业、改善自身生活,科技获得一定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属于自然经济,农具、技术改进,基本上靠人力,社会发展由于农民生活的贫困而缓慢曲折。

(三)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出现巨大飞跃,进入商品农业阶段,农业社会化程度很高。

现代农业的产品保证了第二三产业的顺利进行。

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1.埃及尼罗河的影响因素:1、水源主要来自上游热带雨林区(雨量大且均匀)。

2、第二水源地埃塞俄比亚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两季(雨季始于6月终于10月),雨季降雨使大量腐殖质进入河里,每年的定期的洪水带来丰富营养的淤泥,有利小麦种植。

3、平水期满足小麦在11月播种,5月收获,无水灾且有充足灌溉水源。

洪水期留下的富含营养的淤泥对小麦生长极为有利。

(上述条件使小麦高产、为文明发展提供优越条件)农业因素:埃及具有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良好的对外防守环境:东有西奈荒漠,西有利比亚沙漠,北有大片河口沼泽,南有沙漠瀑布便利的运输条件:河运发达,在尼罗河上,往北顺流而下,往南借北风逆流而上。

2.巴比伦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降雨。

水源:位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之间的新月形地带,河水冬季来自雨水,春季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源充足。

农业方面:秋种、夏收的小麦,生长期内有雨水、河水灌溉,产量较高。

3.印度有利的气候水文条件: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的西南季风的雨水补给。

夏汛洪水给河流两岸带来富含营养的沉积物。

4.中国地形上:黄土高原边缘地区,黄土土质疏松,含矿物质多,利于土地开垦、作物种植。

气候上:年降水量在600mm~650mm之间,气温7月平均26℃、2月平均-2℃,高温与雨季结合,利于作物生长。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

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一、古代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此时期,人们开始从采集与狩猎过渡到农耕,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社会形态。

经过漫长的发展与积累,中国古代农业逐渐完善,为后来的农村社会奠定了基础。

1. 农业技术的改进与发展古代农业技术的改进对于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早期的农民主要通过简单的手工工具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土地的耕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通过改进工具和技术,如犁和耕田机等,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率。

此外, 更好的灌溉系统和农作物保护措施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这些改进的技术和方法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农田制度的建立与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核心是土地,而农田制度在古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从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制度,到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再到秦汉时期的县制制度,不断地完善和调整着农田制度。

这些制度的不断演变与调整,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推动了古代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农民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耕种和生产,在谋生的同时也承担了社会的基本经济支柱。

了解它们的生活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运作与变迁。

1. 农民的生活方式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方式相对简朴,主要以耕地养家为主。

他们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劳动,以确保农田的耕作和农作物的种植。

农民在农闲时会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中,如道路、水利设施和村庄的维护等,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2. 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古代中国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条件与农民的工作成果和土地的多少密切相关。

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努力和经济状况购买并拥有不同大小的农田。

土地越多,农民的社会地位与财富就越高,与此同时,他们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管理任务。

3. 家庭与社区生活农民的家庭生活与社区的紧密联系也是古代中国农民生活的一部分。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五到九章的主要内容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五到九章的主要内容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后感五到九章的主要内容《枪炮病菌与钢铁》是美国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所著的一部历史学著作。

该书通过对人类历史的考察,探讨了为什么欧亚大陆上的一些文明比其他地区的文明更发达,更具有优势。

这里将对《枪炮病菌与钢铁》五到九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相关参考。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第五章中,戴蒙德详细讲述了农业的起源以及物质文明的发展。

他指出,农业的出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类可以定居下来,进行更好的规划和组织。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并产生了城市、国家等社会组织形式。

在第六章中,戴蒙德探讨了食物产量与人口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和植物动物资源的丰富,农业生产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

因此,这些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更快,农业也更加高效。

与此相反,其他地区由于气候恶劣或资源有限,农业生产相对困难,人口增长速度较慢。

在第七章中,戴蒙德论述了农业社会与进步的不平等发展。

他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些农业社会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使得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更容易发生。

这种进步又进一步加强了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物质文明。

在其他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技术和科学的进步较慢,农业生产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也相对滞后。

第八章主要讨论了农业社会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戴蒙德指出,农业社会的出现为文明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富余产生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同时也为政治制度、宗教体系、技术发展等方面的进步提供了条件。

因此,农业社会成为了文明兴起的重要前提。

在第九章中,戴蒙德着重分析了农业社会的竞争和扩张。

他认为,由于农业社会的出现,人类之间展开了不同农业区域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表现为经济和军事方面的竞争,还涉及到文化和政治的冲突。

农业社会的扩张使得一些地区在农业和文明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同时也导致了其他地区的衰退和复杂化。

总体而言,《枪炮病菌与钢铁》五到九章主要通过对农业的起源、食物产量与人口关系、农业社会与进步的不平等发展、农业社会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社会的竞争和扩张等内容的论述,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欧亚大陆上的一些地区的文明更发达的原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3、驯化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 4、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 5、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 6、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
2、推论的结果
植物最初驯化的中心在东南亚
6
西 亚新 月 形 地

根据考古学的证据, 西亚的两河流域肥沃 的新月型地区被认为 是动植物的驯化地
1、旱作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 旱的山地和高原
2、水稻农业: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 与沿海地区
3、地中海农业:温带大陆西岸(地中海周围) 4、游牧业: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

19
(1)旱作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以及副热带干 旱的山地高原,包括中国的“三北”、中南半岛的山地 丘陵,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 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 林南缘。
7
8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
1、驯化动物、植物的原因
(1)气候变化
(2)人口增长、食 物供应紧张
2、驯化区域——西亚、中东(地形、气候的多样性、 季节移动)
3、穴居的必要性——储存谷物、加工工具、食具 制作、炊具等村舍活动
4、植物驯化与动物驯化同时进行
9
世界早期的农业中心 10
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11
21
(3)地中海农业:
分 布:地中海气侯区(夏干热、冬 多雨)主要集中于地中海周围地区以及 美国的西海岸(加州)、智利中部,南 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
作 物:小麦、大麦、玉米、水稻。 经济作物:葡萄、油橄榄。 家 畜:山羊、绵羊、猪。 园 艺:果品业、花卉业。

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 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也是大麦、小麦、 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 •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了水稻、 粟(sù)(谷子,小米)。 •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 类、马铃薯的产地。
(一)、索尔的推论
•索尔认为最早发展发生驯化的区域和人群满足下
•4、技术:这样,人类社会就逐步进入了新石器时
期。在生产工具改进的同时,人类也在长期的采 集和渔猎活动中熟悉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 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简单方法。原始农业就 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这个说法中提到了农业 起源的时间、起因和当时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 水平,但是仍然没有解决农业的演变机制。
3、传统农业的类型
•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业四种
类型。 •(1)旱作农业。旱作农业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 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该类型的农 作物中,小麦占重要地位,其次是谷子,高粱, 玉米,大麦,大豆。甜薯,马铃薯。经济作物有 棉花,烟草,花生。大麻,亚麻,甜菜和杂豆等。 家畜有牛,马,驴,骡,它们都用于劳役。作为 肉食的有猪和羊。家禽主要是鸡。作物主要靠自 然降水。 •该农业类型地区多是易受灾地区。
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黄虎国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狭义的农业指耕作业,也称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
渔业等五个生产部门。 •中国农业中,副业有两种含义:①指传统农业中, 农户从事农业主要生产以外的其他生产事业。在 多数地区,以种植业为主业,以饲养猪、鸡等畜 禽,采集野生植物和从事家庭手工业等为副业。 ②在农业内部的部门划分中,把种植业、林业、 畜牧业、渔业以外的生产事业均划为副业。

005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005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3、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中东地区被认为是驯化动、植物最早的地区。山
羊、绵羊的驯化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一般认为 狗是最早被驯化的动物。牛的驯化首先出现与欧 洲或俄罗斯草原。猪的驯化最早出现在中东。驴 子最早于公元前3000年驯化于北非。双峰驼大约 于公元前4000年或5000年驯化于中亚。单峰驼被 驯化于北非和中东地区。马是公元前3000年驯化 于里海东岸的草原上。
(二)传统农业
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传统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 农业劳动基本上是靠体力和经验,依靠畜力和简 单器械,生产方式稳定,变化不大。
传统农业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其产量受环 境条件的影响较大。
传统农业水平低,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从
事二、三产业的人不多。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和类型
一、农业的类型
(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原始自给式农业(Subsistence agriculture)
以自给自足为目的,是原始社会农业的代表。 游耕是热带森林中极其外围热带草原上落后民族 最普遍的耕作方式。土人在选定的地点上,焚林 取土,故称“火耕” 。周而复始,耕者为工作 方便,家屋常随耕地迁建,是以人称“这种没有 固定的耕地,甚或没有固定的村落,村随地移的 耕作方式”为“游耕”或“移耕” 。 游耕因经营方式简陋,而动员人力少,且使易竭 的土力,能保持自然的均衡。但只能在地广人稀 的地区进行,且单位面积生产量极低是其缺点。
(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
混合农业(Mixed Agriculture)是农场中除种 植作物之外,尚饲养牲畜作物用途。与混做
(Mixed cropping)有别,可以说是纯畜牧业与 纯耕种业的过渡型,纯属于西方形式。 混合农业的农场耕地通常划分成饲料作物区、牧 草区、牧场区及现金作物区等四部分,采取轮种 制度。轮转作物的种类,常包括马铃薯及芜菁、 牧草、牧场及豆科、根茎或谷类作物等,以四年 轮种循环最常见,称之为诺福克(Nolfolk)。 欧洲实行此制度,作物产量、生产价值及牲畜豆 增加许多。 这种农业以欧洲分布最广,西北欧最盛,美国东 部玉米带和南美阿根廷的彭巴区,以及南非等地 均盛行。

人文地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人文地理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家畜 家禽
家 畜:水牛、猪 家 禽:鸡、鸭、鹅
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创立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
池中养鱼、池埂种桑 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 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 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 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 环,避免了水涝,营造了十分理 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 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的方式。
灌丛-休闲农业(地多人少)
3、传统农业的类型
水稻农业
旱作农业
传统农业
游牧业
地中海农 业
(1)旱作农业
该类地区主要靠自然降水,为易受灾地区
分布 区域
温带大陆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高原地区。如: 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 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 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 泰加林南缘
驯化性质 对驯化的进一步
依赖 传播相关性 宴享证据
竞争宴享假说
无 丰富 复杂 宴享食品 稳定利用
富裕环 境 有
农业出现满足的条件
野生食物资源有基本保证,
人群不需要进行长距离、
1
强度大的劳动。
全年中食物供应不均匀,出
2
现季节性短缺。
压力
寻求新的 食物来源
发现优势
驯化动、植物
农业产生
二、农业起源的地点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证据
使用的工具
固定的居住地
最早驯化动植物的 一些物证
西亚的两河流域 (中东地区)是 动植物的一个驯 化地点
(三) 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世界主要驯化物种可能起源地
Ø狗是最早的驯化动物 Ø山羊、绵羊的驯化--中东地区,公元前7000年 Ø牛--欧洲或俄罗斯草原 Ø猪--中东,公元前6000-7000年 Ø驴--北非,公元前3000年 Ø骆驼--中亚,公元前4000-5000年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n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n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n ①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
n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旱作农业得到很大发展,而南方 种植业发展缓慢;随着技术改进,人口迁移等因素影 响,到宋代,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
n 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促使我国农业走上集约式的精 耕细作与投入大量人力的道路。
n 分布: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夏季高 温多雨,冬季干冷。
n ②水稻农业
n 生产特点:水稻要求有充分的水分和高温;要求土地完全水平, 以利于灌水(平地、山区梯田);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 此,水稻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单产很高。 一年可种植1---3次。
n 分布:热带副热带地区,喜高温潮湿;也可分布于暖温带和温 带(干旱区的旱作稻)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n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n 3、现代农业——商品农业 n 现代农业指其产品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并获得利
润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 发展的产物
n 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国家与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加 拿大、欧洲的一些国家和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 等国,以及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一些地区
n ④游牧业
n 是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 n 特点:游牧业主要是逐水草而居,随季节变化交换牧场。生产
力低下。多数以家庭为单位放牧。 n 分布:副热带和温带极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分布广泛。如
蒙古高原、沙特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等地。
PPT文档演模板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刀耕火种是一种古老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先把地

《人文地理学》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人文地理学》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一)索尔的推论
1、 1、推论的依据 2、推论的结果 、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
(1)气候变化 1、驯化动物、植物的原因 驯化动物、 (2)人口增长、食 人口增长、 物供应紧张
西亚、 2、驯化区域——西亚、中东(地形、气候的多样性、 驯化区域 西亚 中东(地形、气候的多样性、 季节移动) 季节移动) 储存谷物、 3、穴居的必要性——储存谷物、加工工具、食具 穴居的必要性 储存谷物 加工工具、 制作、炊具等村舍活动 制作、 4、植物驯化与动物驯化同时进行
目的 产品 劳动力 动力 技术
(二)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 、 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 、 短期休闲农业(敞田制) 短期休闲农业(敞田制) 相结合) 相结合)
3、美国的殖民农业 、 北方旱作农业
南方水稻农业
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
敞田制农业(欧洲移民农业生产方式) 敞田制农业(欧洲移民农业生产方式) 休闲种植制(印第安人农业生产方式) 休闲种植制(印第安人农业生产方式)
(三)评述
1、是否一定会造成环境恶化? 、是否一定会造成环境恶化? 2、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2、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
(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1、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 、 2、是一种生计农业 、是一种生计农业 生计 3、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 、生产水平低、剩余少、 4、农民生活贫困 、
农业特征
1、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交织在一起 、 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强烈的季节性、 3、强烈的地域性 、
农业类型
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 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 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 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胡焕庸线、竺可桢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

4、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5、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6、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分别阐述各个时期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7、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8、简述现代(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9、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10、21世纪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向。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名词解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人地相关论、文化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2、概念辨析:(1)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2)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乡土文化区(3)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与可能论(4)文化景观与文化区(5)文化区与文化整合3、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4、请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

5、试举一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统一性。

6、文化扩散有哪些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7、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8、简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

9、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10、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1、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

12、比较“地理环境决定论”与“或然论”。

13、试简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

14、简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化历程。

为什么说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和科学?15、和谐论是人地关系理论中较完善和科学的理论,试简要说明该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要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人文地理习题集

人文地理习题集

人文地理习题集习题一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1、地理学有那两种分类体系?你意下如何?原因何在?2、人文地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内涵?3、如何理解人文地理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间的关系?4、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内核如何,如何理解?5、人文地理的三大特性,如何理解?6、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第二章文化地理与人文地理学1、文化的探源(中外)。

2、如何理解泰勒的文化概念?3、如何理解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文化概念?4、你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理解?试举例说明。

5、物质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如何?6、制度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7、精神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具体可划分为哪些层面?8、文化的结构如何?如何理解文化上的“三位一体”?第三章人口的分布与迁移1、什么是人口分布。

2、人口分布的类型?3、人口密度的含义?4、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是什么?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第四章人口与发展1、在农业革命以前的人口有什么特征?2、人口发展与农业的关系怎样?3、工业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如何?4、经济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怎样。

5.简要回答莱宾斯坦-成本—效益理论。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分为哪二类?你倾向与哪种?2.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3.关于农业发展有哪几种趋势?4.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1、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是什么?2、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3、简述工来扩散的过程?4、工业是如何继续发展的?5、论述工业革命产生和初期发展的过程?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1、民族的概念与特征。

2、简述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

3、简述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

4、简述世界主要民族迁移的基本路径。

5、讨论: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6、民俗的概念与特点。

7、民俗的基本分类。

8、讨论:流行文化与民俗变迁。

第八章语言地理1、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

2、英语的形成。

3、国外美国英语概况。

农业地理学

农业地理学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二. 传统农业
3.传统农业的类型 旱作农业: 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
它包括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 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 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方。 水稻农业: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与沿海地区。它的 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 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 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 地中海农业
文明程度
埃及、巴比伦、印度——河流灌溉小麦文明 中国——气候、土壤条件、旱作黍粟文明 墨西哥、玛雅、印加——高原、喀斯特地区 高原谷地、气候、土壤条件、玉米文明
§5.3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一. 世界粮食生产布局
粮食作物是世界农作物中种植最普遍的作物。 集中分布在北半球的亚洲、欧洲和美洲大陆上 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
§5.3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二.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轻工业原料 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 特殊的生产环境 劳动力多 集中于少数地区 单一经济
§5.3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二. 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
1.棉花的分布 特点: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适宜于在疏松深厚土壤中 种植 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 美国南部的棉花带
§5.2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二. 农业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农业的形成对自然的影响(农业对自然的影响好坏参半)
(1)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农业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限制。
(2)在小尺度空间中,人类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 农业对地形的改造力度相对较小,主体还是适应。 农业活动还会对大气构成影响。

必修二第课发达古代农业

必修二第课发达古代农业

必修二第一课发达古代农业概述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

本文将介绍必修二中关于发达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包括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工具和技术、古代农民的生活等内容。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定居时期。

人类从采集和捕猎为生逐渐过渡到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这标志着农业的诞生。

在人类历史上,埃及、中国、印度和美洲等地都出现了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明。

这些农业文明以发展农业技术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为特点,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工具和技术古代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工具和技术。

其中最基本的工具是石斧、石锹和石耙,用于翻土、耕作和收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们发展出了更先进的工具,如铁锹、铁镰和铁犁,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此外,农民还利用水利工程来改造和利用水源,如修建灌溉渠道和水稻田等。

这些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农民的生活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农民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他们多数居住在农村,生活简朴。

农民的主要职责是从事农田耕种和家畜饲养。

他们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耕种、收割和储存粮食等工作。

农民还需要面对各种天气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如干旱、洪水和地震等。

但是,他们通过劳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并通过农业生产获得食物和财富。

发达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农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耕种和饲养家畜的技术,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到农业文明社会的过渡。

古代农民通过勤劳和智慧改变了自然环境,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虽然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和了解古代农业,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农业的重要性和不断创新的农业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PPT课件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PPT课件
3

农业类型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农业起源、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并列为世界考古 学三大战略性课题

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生物学

农业起源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使得人类的经济 生活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
4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一、农业起源的理论
尚无定论 国内的:
气候变暖 人口增长 天然食物不足 农业产生 长期活动中 熟悉了动植 物习性
原始农业—— 迁移农业
人文地理学—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生产工具简陋。 2.生产技术低。
3.土地轮种。
4.依赖自然环境。 5.生产效率低。 6.无抗灾能力。
1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2、传统农业——生计农业

14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
现存地 南美亚马孙地区 刚果盆地 新几内亚 东南亚雨林 种植园农业 谷物农业 牲畜育肥农业 乳品农业 市场园艺农业 大牧场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传统农业
旱作农业 水稻农业 地中海农业 游牧业
现代农业
工业化时代 后工 业化 时代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 与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农业的起源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2
农业


农业是人们通过生物机能的途径把自然物质转化 成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社会基础工程。 农业特征:

1、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交织在一起 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3、强烈的地域性 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 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种植业、 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外的生产事业均划为副业)

人文地理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人文地理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人文地理
§5.2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
➢北方旱地农业,南方水稻生产-人口多-精耕细作
2)欧洲的中世纪的农业
➢休闲制农业-轮种-种植和饲养结合的混合农业
3)美国的殖民农业
➢土地多、人口少—粗放耕作-灌丛-休闲农业 ➢欧洲人与印第安人作物和技术的融合 ➢占有大片土地-独家村式美国农村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5.1 农业的起源 §5.2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5.3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5.4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人文地理
§5.1 农业的起源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人文地理
§5.1 农业的起源
【传统的农业基础理论】
✓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来源; ✓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 ✓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 ✓农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重要来源; ✓农业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2. 农业从业人口比例低; 3. 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4. 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5. 劳动生产率高。
人文地理
§5.2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3.2 现代农业类型
1.种植园农业—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的农业 主要作物: 饮料——咖啡、可可、茶;果品——香蕉、菠萝、芒果、荔枝;原料— —橡胶、油棕、剑麻、烟草、黄麻;香料——胡椒、丁香、肉桂;此外, 还有椰子、甘蔗、腰果。 分布地区:地域性明显,一般是热带及附近地域的沿海地区,最集中 地是美洲的热带地区。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 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 区位分布
人பைடு நூலகம்地理

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农业的发展:最初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然后进入铜 制和铁制工具为主的传统农业阶段,工业革命以后进入机械 化现代化阶段。 原始农业阶段:迁移农业,目前只存在于少数热带区(南美 的亚马逊地区,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亚洲的新几内亚、东 南亚的雨林地区)。最大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作,在居住区 附近用刀耕火种法清理出一块土地,挖坑穴,放进根、种, 掩上土,雨水来后即可生长。种植两三年后,土壤养分因作 物吸收、径流冲洗,很快消耗殆尽,产量急剧下降,杂草生 长过快,难以清除,转换其他地块,让原地块休闲,经二三 十年,植被恢复,又可进行下一轮刀耕火种。
中国传统农业: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很适合农业发展。春秋 战国时期,即有深耕细作施肥等法,消除了休闲制,农田连种, 甚至一年两种,秦汉又出现了灌溉技术,北方旱作农业快速发 展,渭河流域及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处最为发达,人口 众多。 南方水稻农业发展缓慢,火耕水褥技术落后,撒播,产量低, 发展较慢。东汉时改为育种移栽,同时战乱使北方人口向南迁 移,劳动力增多,集约化的水稻农业才发展起来,一年两熟到 三熟。宋代时南方粮食产量已超过北方。 宋以后可新垦地不多,而人口大增,中国农业进入集约化精耕 细作阶段。
如可利用土地多,各地块休闲时间超过植被恢复时间,则该方 式是使用最少投入获得较大回报的生产方式,且热带雨林带土 壤养分淋滤分解太快,本不足以维持作物长期生长,刀耕火种 是适合此地生态特征的利用方式,且定居点不变,只需轮作周 围土地即可。 但如可供轮作土地少,休闲时间短,不能满足植被恢复时间时, 此法很易引起环境恶化,地力下降,则需重新寻找定居点。
欧洲中世纪农业:偏低湿,土地偏贫瘠。特点是土地短期休 闲(两圃或三圃制)、敞田制(庄园内农户分得长条状份地, 收获后撤除篱栅,敞开供农户共同放牧,农田和牧场森林溪 流相临)。作物为小麦黑麦大麦燕麦,谷物种植用手撒播, 产量约为种子的四倍。牲畜为牛羊猪,定居点中心为教堂磨 坊。 16世纪,人口增长的压力迫使农业技术提升,17世纪在荷兰 得到突破,苜蓿和萝卜等、围栏饲养,解决了土地肥力缺乏 问题,轮种取代了休闲,出现种植业和饲养业结合的混合农 业,产量达到种子十倍,而且由于发展饲养业,取消份地, 将分散地块合并为围以栅栏的农场。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即:人口增长
食物短缺
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三) “最佳觅食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往往需要 寻 找最便捷的方式以获取食物维持自身存在,即去获取 那些 花费最少力气或时间而能获得做高回报的食物。 这与加拿大考古学家海登提出的“宴享说”相似: 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 增加美食的种类
二.
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约翰.杜能) Johann Heinrich von Thijnen 1783-1850,德 国经济学家,曾就读于格廷根大学,边际生产 率说的前驱,被认为是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的 创始人。在其著作《孤立国》一书中提出了农 业区位论。
(一)提出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 杜能农业区位论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 经济背景条件下的产物。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 度的改革,于是出现了有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 农业企业式经营。 (二)提出的目的:探求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 配置原则 即研究距离及运费会对农业生产布局产生什么影响。
C.O.索尔的推论: 植物的驯化的最初中心在 东南亚,在旧大陆向北传播。 考古学目前资料证据: 植物的驯化大体与动物的 驯化同时进行。
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世界动植物的驯化
第二节
一、 农业的发展阶段
农业的发展和类型
二、 农业形成和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一.
(一) (二) (三)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3)地中海农业: 位于温带大陆西岸的地 中海气候,其特点是夏 干热,冬季温暖多雨。 (4)游牧业: 干旱地区放养食草动物 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 类型。分布于副热带和 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 地区。
(三)
现代农业

人文地理学讲义_第5章

人文地理学讲义_第5章

第五章经济地理学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概述: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部门。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说,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其产品基本上都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即通过动植物本身的生长、繁殖来完成其生产过程。

因此,农业的生产分布与自然、技术、社会经济条件密切联系。

狭义的农业指耕作业,也称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五个生产部门。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农业,主要包括:世界上农业的起源和扩散、主要农业分布区、农业与自然条件及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生产景观等。

一、农业的起源人类出现的初期依靠自然界的天然食物为生,通过采集和捕捞获得动植物食物来源。

随着人类对工具的采用,使人类走上文化适应的道路。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终于摸索出一种方法把野生的动植物驯化成家畜和作物,人类靠种植和养殖生活。

大约一万年前农业出现。

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农业发展,与原始农业差别极大。

(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1)我国关于农业起源的最新最权威说法(见教材P.118)该说法中提到了农业起源的时间、起因和当时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但是没有阐明农业的演变机制。

(2)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发现论”为代表主要观点:与原始社会采集狩猎获取食物相比,农业是更有效率、更有优势的获取食物方式,由于原始人智力发展水平所限,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初期并未发现农业的这种优势。

只要有人一旦发明或发现这种生产方法,农业的优越性马上就会体现出来,并会被其他群体所采纳而迅速传播开来。

(3)20世纪60年代,以博塞洛普(E. Bosezerup)的“人口压力说”为代表。

主要观点:冰后期,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人类的足迹已遍布除冰雪覆盖的极地外的五大洲各个角落。

与人口增长的同时,采集与狩猎的强度亦随之上升,特别是狩猎技术的进步,对大型动物的捕杀过度,导致其数量下降,使食物出现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就不得不设法制做新的工具,发明新的方法,以增加新的食物来源与数量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17世纪,农业技术创新,作物轮种、 杂交牲畜选育、苜蓿的广泛种植等,发展 了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混合农业。
20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③美国的殖民农业



土地辽阔,劳动稀缺,粗放耕作 美国殖民农业是欧洲(敞田制农业)和印第安(灌丛 休闲种植制)传统作物与技术融合的产物。 因此,实行粗放耕作,利用自然肥力对土地实行轮种 休闲。

22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2.传统农业 (3)传统农业的类型

①旱作农业

特点:作物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降水。 分布: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夏季高 温多雨,冬季干冷。 生产特点:水稻要求有充分的水分和高温;要求土地完全水平, 以利于灌水(平地、山区梯田);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 此,水稻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单产很高。 一年可种植1---3次。 分布:热带副热带地区,喜高温潮湿;也可分布于暖温带和温 带(干旱区的旱作稻)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4、其它的农业概念

(1) 生态农业

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进行规划和组织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 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尽可能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实施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 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观光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观光度假,休闲 体验,品尝购物等活动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 经营形态。 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 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化。
(1)不可能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3) 驯化地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 (4) 耕种最早的地方可能出现在林地中(枯木空地) (5)最早的农民是具有倾向于耕种技能的人,即林居者 (而不是狩猎) (6) 驯化者应该是定居者
10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1、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原始农业作为农业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农业 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 特点
以“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对土地而不是作物进行 轮种;主要是种植作物土地的“迁移”; 节省劳动力,解决土壤养分问题


刀耕火种是一种古老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先把地 上的树木全部砍倒,对一些大树有时先割去一圈树皮,让它枯死然后再砍倒。已经枯死 或风干的树木被火焚烧后,农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挖出一个个小坑,投入几粒种 子,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当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16

西方的理论:

农业产生
“天才理论”、柴尔德“绿洲理论”、“核心 地带(原生地)说”、“最佳觅食模式”、 “新气候变化说”、“享宴说”“人口压力论”
5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一、农业起源的理论
1960年代以前,以“发现论”为代表 1960年代,以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说”为代表: 人口的增长—关键作用 生存环境扩大—人口较大幅度增长—食物短缺— 人类转向新食物来源—驯化植物的农业出现。
26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3、现代农业 1)基本特点:
商品率高(产品提供给非农业人口) 劳动力少(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 单产高(机械、化肥、高产种子) 生产规模大(现代农场) 社会化程度很高(农工商一体化)

27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18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①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旱作农业得到很大发展,而南方 种植业发展缓慢;随着技术改进,人口迁移等因素影 响,到宋代,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 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促使我国农业走上集约式的精 耕细作与投入大量人力的道路。
24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2.传统农业 (3)传统农业的类型

④游牧业

是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 特点:游牧业主要是逐水草而居,随季节变化交换牧场。生产 力低下。多数以家庭为单位放牧。 分布:副热带和温带极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分布广泛。如 蒙古高原、沙特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等地。
3

农业类型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农业起源、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并列为世界考古 学三大战略性课题

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生物学

农业起源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使得人类的经济 生活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
4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一、农业起源的理论
尚无定论 国内的:
气候变暖 人口增长 天然食物不足 长期活动中 熟悉了动植 物习性
19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②欧洲中世纪的农业 中世纪时期,较长时期实行的是短期休闲 农业(而不是作物轮种),在生产上实行 敞田制。
(敞田制是指庄园内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长条状 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废除, 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牲畜)

比如驯化植物可以用做香料、调味品;谷物可以用于酿酒等。
7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120-127)
多源论:南亚、中国华北、非洲、中美洲、南美 中部 一源论:起源东南亚,以索尔和卡特为代表

8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多学科研究:植物学、孢粉学、古生态学、考古 学、历史学 多源论:南亚、中国华北、非洲、中美洲、南美 中部 一源论:起源东南亚,以索尔为代表

25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3、现代农业——商品农业
现代农业指其产品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并获得利 润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 发展的产物

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国家与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加 拿大、欧洲的一些国家和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 等国,以及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一些地区
23

②水稻农业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2.传统农业 (3)传统农业的类型
③地中海农业


特点:地中海气候位于温带大陆的西岸,夏季干热,冬季湿冷。 分布:地中海周围地区、美国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 亚南部沿海。 经济作物主要是葡萄和油橄榄。

另外,该地区的果品业、花卉业和旅游业非常发达。 如美 国柑橘,花卉,新西兰的猕猴桃等。(由于夏季阳光充足, 是水果和花卉生长的好地方,一些国家海岸气候条件优越, 成为旅游渡假的胜地)。
最佳觅食模式(动物觅食一般集中于少数几种猎物。这几种 猎物是花费力气或时间少而回报高的食物),被用来解释人 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的利用经济向农业的生产经济过渡的原因。
6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


一、农业起源的理论 海登的“宴享说”:在农业起源阶段,由于其生产量
不大,在人类食物结构中不可能占很大的比重。所以,早 期人类驯化植物不是为了解决食物不足,而是为了扩大食 物的品种结构。 因此,人类开始了驯化农业。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3、 现代农业的类型

1、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乳加工制品 乳品业 2、区位选择受市场和种植地理环境影响 市场园艺农业 1、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 2、保鲜与存储有特别要求 大牧场 1、比一般游牧业的规模大 2、不以家庭为单位放牧,由牧主雇佣牧工放牧 3、不是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全部投向市场
原始农业—— 迁移农业
人文地理学—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生产工具简陋。
2.生产技术低。
3.土地轮种。 4.依赖自然环境。
5.生产效率低。
6.无抗灾能力。
17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2、传统农业——生计农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早期(产业革命前) 土地不需要休闲,可以连续耕种下去; 动力主要靠体力、畜力和简单的机械; 依靠积累的经验生产,缺乏科学和技术的指导,生产 方式较为稳定; 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并且严重受环境条件 影响; 传统农业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城镇人口不多。
21
第二节



农业的类型与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
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上述三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说明了人、地与技术 之间的关系特点:
中国:较早时期的农业休闲--------由于人口压力, 消除休闲------靠劳动力集约化的道路(北方旱 作、南方水田); 西欧:休闲农业------饲料与饲养业发展------混 合农业; 美洲:土地多而劳力少-----粗放—休闲农业。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 与发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农业的起源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2
农业


农业是人们通过生物机能的途径把自然物质转化 成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社会基础工程。 农业特征:

1、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交织在一起 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3、强烈的地域性 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 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种植业、 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外的生产事业均划为副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