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民居

合集下载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与民居特色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而精致的建筑与民居特色。

苗族建筑融合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祖先智慧的结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并且在今天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就苗族建筑与民居的特色进行论述。

一、山水相依的建筑布局苗族建筑注重与山水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常常选择附近水系交错、地势平坦、风水宜人的地方。

苗族民居通常建在山坡或山脚下,这样的布局既方便了生活,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山水画卷。

苗族建筑的主楼通常建在一定高度的地面上,以便俯瞰周围的高山、流水和居民区。

同时,二楼的阳台和庭院也是苗族建筑的特色之一,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美景、聊天休闲。

二、木结构与壮丽屋顶苗族建筑讲究木材的选择与运用。

在建筑结构上,苗族民居通常采用木质框架结构,木梁、木柱等构件牢固耐用。

苗族建筑的屋顶则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

苗族的屋顶通常采用坡顶或屋脊形式,屋顶的覆盖材料多为青瓦或草茅,使得整体建筑呈现出一种古朴而壮丽的风貌。

屋顶上通常还会装饰各式各样的雕刻,如苗族图腾、花纹等,这些装饰使得建筑更加生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三、彩绘与壁饰的艺术表达苗族建筑注重细节设计,尤其在屋内壁面的装饰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苗族民居通常采用壁画、雕刻等方式进行装饰。

壁画描绘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寓意深远。

同时,苗族还善于利用自然材料进行装饰,如竹子、稻草等,这些材料不仅美观,还富有生态环保的特点。

苗族的壁饰设计丰富多样,无论是色彩还是形状都别具一格,每一处壁饰都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舞台与集会的多功能用途苗族民居的一大特色是拥有独特的舞台和集会场所。

这些场所不仅仅是用来展示苗族传统舞蹈和文化表演的地方,同时也是苗族人民商议重大事务、举办集体庆祝活动的场所。

苗族的舞台多半建在民居的庭院中央或贴近居民区,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大量人群的空间,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交流、互动和团结的平台。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

苗族传统民居建筑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建筑而闻名。

苗族民居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又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介绍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一、苗族建筑特点1. 纵横交错的结构:苗族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采用挂篮搭建,以木柱、木梁和木板相互扣接而成。

其特点是纵横交错,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种结构不仅使建筑更加坚固耐用,还能有效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

2. 坡屋顶的设计:苗族民居的屋顶通常呈坡形,一般是由精心选料的青瓦覆盖。

坡屋顶能够有效排水,并在雨季和雪季为建筑提供保护。

此外,屋顶还被用作堆放农作物和其他物品的场所,充分利用了空间。

3. 彩绘和雕刻的装饰:苗族民居的外立面常常以鲜艳的彩绘和精美的雕刻装饰,有时还会绘制苗族人物、花鸟等图案。

这些装饰既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4. 紧密连接的村落布局:苗族民居多集中于山区,村庄布局紧密,房屋相互依托,形成村寨群落。

村落内的房屋之间用木桥或石桥相连,以方便人们来往。

这种布局不仅带来了交流和便利,还强化了苗族人民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苗族建筑的文化意义1. 生态环境保护:苗族民居建筑多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石头、竹子等,并采用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施工方法,如雕刻、绘画等。

这一传统使得苗族人民不仅注重了建筑的实用性,还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2. 传统文化传承:苗族民居建筑中的彩绘、雕刻等装饰元素蕴含了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神话传说、祭祀习俗等。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3. 社会交流与合作:苗族建筑的集中布局和村寨群落形成,鼓励了苗族人民之间的社会交流和合作。

这种紧密的村落布局不仅便于人们之间的互访互助,还为传统节日、婚嫁等集体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强了社区和家庭的凝聚力。

少数民族的房子

少数民族的房子
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哈尼族蘑菇房是哈尼族人所居住的特色房屋。哈尼族居住
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哈尼族蘑菇房状如蘑菇, 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相传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 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 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 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平顶房,民居建筑。河南濮阳一带流行,东北许多地 方泥平顶房也属此类。其基本结构是梁、檩、椽构成 房架。房顶不起脊,顶甃用砖瓦。平顶房可以做晒台, 而且华北雨水比较少,不用像江南那样把屋顶弄得尖 尖的好让雨水流下去。首先,北方雨水没南方多但风 大,高的话会受到影响。还有可以尽可能多接受阳光, 夏天可以晒麦子。还有北方上面可以放东西,仅能多 的减少地方的占用。造型较美观,且构造简单
子。帕雅依照凤凰的旨意终于为傣家人建成了美丽的竹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 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 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 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 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 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 半干栏式建筑。
竹楼的传说 相传很远的古代,傣家有一位青年叫帕雅桑目蒂,他很想给傣家人建一座房子, 让他们不再栖息于野外,他几度试验,都失败了。有一天天下大雨,他见到一只 卧在地上的狗,雨水很大,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向下流淌,他很受启发,建了一 个坡形的窝棚。后来,凤凰飞来,不停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 随后又以高脚独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让他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房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补充:汉族客家土楼
土楼为客家建筑,主要
分布在我国闽min(福 建)、粤yue(广州)、 赣gan(江西)3省交界 地区。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
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 形、半圆形、五角形等。 大、群居、易守难攻。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由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由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
风格及特点 东方红小学298班李俊希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
游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
游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
有小,大者,可纳20 多人 。
蒙古包
蒙古包为我国蒙古族游
牧民居建筑。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
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
蒙古包最大优点就是拆
哈萨克族的住房可以归
纳为两类:一类是春季、 夏季、秋季住的毡房, 另一类是冬天住的土房 或木房(俗称“冬窝
藏族
西藏布达拉宫
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族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
等布依族地区盛产 优质石料,而且还 有可一层层揭开的 薄厚基本均匀的平 整的大石板。当地 布依族就地取材, 用石料建造出一幢 幢石板房。除檩条、 椽子是木料外,其 余全是石料,甚至 家庭日常用的桌、 凳、灶、钵都是石 头凿的。
补充:汉族客家土楼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中国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摘要:建筑是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民居——这是人类最早的建筑物,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生活的需要利用固体材料为自己建造的,能遮风避雨,抵抗自然灾害的侵袭,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一个小空间。

它使人“确立了人在自然界的一种空间秩序”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

因此它必然是各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物质条件和艺术审美观察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字:历史、傣族竹楼、哈尼族蘑菇房、藏族碉房、地域分布、文化内涵一、傣族竹楼独特优美的造型,古朴自然的风格,多样的实用功能以及其所体现出的“人居合一”的思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竹楼是傣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载体。

它反映着傣族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建筑艺术。

傣族人民中流传着有关竹楼建造的各种传说,还有叙事的歌谣《造房歌》、《抬木头歌》、《洗房柱歌》和《斗楼梯歌》等。

在远古时,傣族的先民们多为穴居或栖于树上,这适于游居采撷植物和渔猎。

随着对动植物的家养和农耕的开始,人们便有盖造住房的需求。

傣族传说中的一位智者帕雅桑木底对于住房的设计与建造就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

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

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 公尺左右。

铺设竹板,极富弹性。

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

傣族民居的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及保护传承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的民居构筑形式、居住习俗和传统文化在当地有着深远的影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特色和生活方式。

傣族的民居结构主要有木质结构、竹制结构和土木结构三种形式。

在傣族村落中,常见的是一栋栋的木质建筑,采用土坯、青砖和木材搭建而成,屋顶多为平顶或坡顶,采用特殊的瓦片覆盖。

在一些山区,傣族人民还有土掌房,这种房子是将泥土挤压成方砖,然后在夯筑而成。

这些建筑都反映了傣族人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智慧。

傣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也体现了其居住习俗和文化传统。

在傣族村寨中,一般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内常种有果树和花草,房舍建在四周。

在居住结构方面,一般为一楼一层的建筑,底层常是堆肥、仓库和饲养圈舍,二楼为起居和睡卧之所。

房屋外观常常有彩绘,装饰有壁画或者木雕,颜色艳丽,线条简单而有特色。

在室内装饰上,傣族人还喜欢使用香熏或者香薰,常常在屋内悬挂些竹编制、绸缎、绣画或者纺织品。

这种装饰形式,不仅美观,还富有傣族的文化氛围,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居住感受。

在传统的傣族社会中,民居不仅是居住的地方,还承载着许多宗教、家庭和社会活动。

一些大型的傣族家庭,比如宗族、家族,都有一个独立的大型的建筑群,里面有祠堂,神龛,专用于举行家族祭祀的大屋,这种建筑被称为“团圆楼”或“合众楼”。

在这里,傣族人举行重大的节日庆典、宗族会议和丧葬仪式。

这些建筑不仅承载了家族和宗族的文化传统,也代表了傣族人民的信仰和情感。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傣族传统的民居营造方式和居住习俗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傣族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居住习俗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尤其是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一些古村落和景区,依然可以看到保存比较完好的传统傣族民居,这为后人了解和学习傣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傣族的民居建筑形式、居住习俗和文化传统,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展现了少数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

1. 彝族建筑文化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

彝族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土楼等。

其中,彝族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土楼通常由土坯、石头和木材构建而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集会等。

土楼不仅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还展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

2. 白族建筑文化白族是云南省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也非常独特。

白族建筑以白族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为代表。

三坊一照壁是指由三个主要建筑组成的庭院式住宅,分别为前坊、中坊和后坊,中间是一道高大的照壁。

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白族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对称和美学的追求。

3. 傣族建筑文化傣族是云南省南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而精美。

傣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竹楼等。

傣族木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通常由多层组成,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祭祀等。

傣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彩色的壁画和雕刻,展示了傣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追求。

4. 哈尼族建筑文化哈尼族是云南省西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文化独特而富有特色。

哈尼族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土楼等。

哈尼族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通常由土坯和石头构建而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集会等。

土楼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

5. 布朗族建筑文化布朗族是云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独特而精美。

布朗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竹楼等。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概况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布依族有着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以下是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概况。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简约、实用。

建筑通常由木材、竹子、石头和土砖等材料搭建而成。

由于布依族居住的地区多山,所以建筑常常采用木质结构,以适应地质条件。

建筑外墙一般使用石头和土砖砌筑,给人一种坚固耐用的感觉。

而屋顶常常采用竹子编制的屋面或者石板覆盖的屋面,以避免受到山区气候的影响。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也有独特之处。

建筑群一般呈三合院式布局,即中厅和两侧的房间围合而成。

中厅通常用来作为起居和集会的场所,两侧的房间则用来居住。

布依族人认为,中厅代表着家庭的中心,是祖先灵魂的驻地,因此非常重要。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内部装饰也非常精美。

建筑内部主要采用木质结构,以便于通风和采光。

墙壁常常被涂抹上五颜六色的石灰水,以增加装饰效果。

房间的地板一般都是用木头铺设,而屋顶则常常有漂亮的壁画装饰。

布依族人还喜欢在房间内悬挂喜庆的绣品,以增加房间的美观度。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也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布依族人喜欢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建筑常常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建筑所选址一般都在山脚下或者河边,以便于取水和耕种。

建筑材料也是采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是布依族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这种建筑不仅实用耐用,而且美观大方,体现了布依族人对美的追求。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除了长辈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住的叫“乔也格”。“乔也格”比上房简陋, 以两间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则将“乔也格”隔成单间,砌有泥炕。东乡属大西北 山区,一年四季都烧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驴粪,也有利用 扫来的野坡草屑和枯树叶作添炕燃料的。
东乡族现在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土房、瓦房。近几年在东乡族地区有建楼房的,原 来的窑洞如今已经很少住人了,大多用于畜圈、草料棚、水房、洋芋窖或存放农 具。 瓦房和土房的格局一样,都是一户一院,木制双扇大门设在东面或西面,门上镶 嵌铜环等金属饰物。正房坐北朝南,东西厢房为配房,正房两侧还建有角房,东 北角设厨房。北房为正房,当地叫上房或大房子,建筑庄重,地基高于院面和其 它屋基,房顶起脊盖瓦,正面为砖木结构,屋廊宽阔,檐前雕刻复杂精美。正房 一门两窗三间,即房门在中间,窗户在门的两边。



10.东乡族
• 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意为庭院。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 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 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房屋的建筑除了门、 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庄窠的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间,里经八、九尺左右,一明两暗,上房的屋内设 备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长辈的住房,一般由爷爷奶奶住。 •
• 木刻楞房
13.俄罗斯族
• 大多为砖木或土木结构,地基有各种园石或砖块砌成,较厚,达六十至八十公分。 房屋特点是冬暖夏凉,屋顶为起脊形,用方木、园木搭成三角形,用木板把三角 架盖严后,再钉上铁皮上漆即成。在房顶一侧留有小木门,可在三角形架内用作 储藏杂物,也可用来做养鸽房。房屋内地面多数用加五板铺成的地板,地板与地 面空间用园木顶柱支撑。地面有上漆的,也有保持木头原状的,天棚用加五板铺 成,并用刻制好的,三角形图形木块构成花边。房门大多为两扇门板做成,门把 特别讲究,有玻璃园柱形,铁制园形对称。内加玻璃木门两扇。窗户为木制框 (双层),并在上角有小窗口通气。窗外一周有木刻花纹装饰。门外有雨棚,用 木板、护栏搭成,并有靠凳、台阶。房屋有多种布局,多数为主门在中间,进门 后向两侧延伸有多室连成,有大客厅、大卧室、书房、厨房,墙有大毛炉(壁炉) 取暖。厨房内有列巴火炉(用来烤制面包),墙上有各种壁橱、衣橱、书橱、碗 橱,有玻璃和木板做成。院内有洗澡房、闷气式浴室(类似桑拿浴室),为转木 结构,用石头垒成的炉子,大多为十几平方米。厕所多为木板钉成小木房,位置 在院墙一角处。院落大门为木制,多种多样,两扇,稍大,可进出马车,大门装 饰多用园形、方形,门框、门把手讲究用铁环,门上框中间刻有建房南,木结构。一般是“一正两厢挂耳转角 楼”或“四合天井大院”。正中称堂屋,正上方有凹形神龛,内 供观音佛像,以及“天地国亲师”神牌。堂屋专供喜庆、婚取、 丧葬和迎宾之用。左右两边为正屋,用木板作壁隔为两间,里称 内房,多为老人和已婚夫妇居住,外称“火炕屋”,靠角处用岩 石砌成一米见方的火炕,坑内放三脚铁架,专供冬季烤火和炊事 之用。转角屋作厨房,内用土石垒成灶。两厢多为子女住房或作 贮藏之用;有转角楼的,楼阁多系姑娘住房,是闺女刺秀的场所。 有的楼阁也作客房,招待嘉宾。房屋前面坪地上铺岩板,作乘凉 和晒东西之用。

中国的非遗建筑

中国的非遗建筑
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代 表之一,位于广东省开平市。碉楼与村落是 西方建筑元素与岭南传统建筑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些碉 楼和村落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同时也展现了开平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
浙江南浔古镇
中国的非遗建筑
浙江南浔古镇是中国江南水乡古 镇的代表之一,位于浙江省湖州 市。南浔古镇是一个具有典型江 南水乡特色的古镇,保存完好的 古建筑、古桥、古巷、古宅等构 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这里 的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展现了江 南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江南园林
中国的非遗建筑
江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江南园林以 山水园林为主,具有精美的建筑和植物景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情画意。其中最 著名的是苏州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仅是中国非遗建筑的一部分,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们代表着中国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 代表之一,位于河南 省登封市。嵩岳寺塔 始建于北魏时期,历 经多次修葺,现存的 是唐代建筑。塔身线 条流畅,结构匀称, 气势磅礴,是中国古 代佛教建筑的瑰宝
江苏苏州园林
中国的非遗建筑
中国的非遗建筑
江苏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
以山水意境和精湛的园林技艺而闻名于世。苏州园林在设计上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其中最著 名的是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1. 西藏布达拉宫
徽派建筑
中国的非遗建筑

我国独特的三个少数民族民居

我国独特的三个少数民族民居
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 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 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 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 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 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 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 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 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 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 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 傣族最初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 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 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 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 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傣族
886
• •
• •

客家民居
蒙古族
•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 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 直沿用至今。蒙古包 • 蒙古包 • 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 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 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 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 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 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 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 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 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 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 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表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表
多层复式结构,独特的雕刻和装饰细节
**纳西民居**
四合院式
黑瓦、白石、木材
符合地理环境的形式美,室外花园和庭院
**壮族风雨桥**
桥梁建筑
木材、石头、青石
独特的建筑形式,能够防御洪水和风雨
**苗族木楼**
木质结构
黑瓦、红木
独特的悬挑式建筑,注重防火和防盗
**满族木楼**
木质结构
字梁、雕花柱、彩绘
富有装饰性的建筑,雕梁画栋,具有宫殿风格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表
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表格,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和特点。
传统建筑名称
建筑样式
主要材料
特点
**藏式建筑**
石木结构
石头、土坯、木材、黑土
多层次建筑,封闭式内院,鲜明的民族特色
**蒙古包**
圆顶结构
木质框架、毡毯
能够抵御寒冷和风吹,易于搭建和拆依族风雨桥**
桥梁建筑
石头、青石
形式独特且结构稳固,防御洪水和风雨
**傣族木楼**
木质结构
彩绘,雕刻
独特的彩绘和雕刻装饰,喜庆热烈
**哈尼梯田房**
地域建筑
木柱、木梁
沿山而建,融入梯田旁边的自然环境
以上是一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例子,每一种建筑都融合了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展现出了多样性和独特之美。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02
“斜仁柱”正对门的铺位叫“玛路”,是供神的地方,只许男性客人和男主 人坐卧。儿子、儿媳住左侧铺位,父母住右侧铺位。中间有火塘,上吊一铁锅, 也有用三角架支锅的。“奥伦”是一种搭盖在森林中的高脚仓房,存放暂时不用 的衣着、肉干、干菜、粮食等
03
鄂伦春族
地处东北,冬天降雪量大,如果房顶坡度小, 积雪会把房顶压塌。尖尖的房顶可使积雪顺利滑 掉,减小房顶的压力。
12
初极狭,才通人,而 后豁然开朗。不知留园的 主人是不是向往桃花仙境 ,以此为灵感,所以设计 了从狭小的走廊进入,在 走廊一直走,忽然看见一 个出口,走出去你便看到 大开的无限风光,这种感 受便像是寻到了人间仙境 。留园的冠云峰,是江南 园林中的湖石之最。太湖 石“瘦、漏、透、皱”的 奇美,在其身上体现的淋
18
03
02
3、金柱大门 这是一种门扉 安装在金柱(俗称老檐柱) 间的大门,称为“金柱大门”, 04 这种大门同广亮大门一样, 也占据一个开间,一般它的 规制与广亮大门很接近,门 口也较宽大,虽不及广亮大 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 第的气派,是广亮大门的一 种演变形式。
19
04
03
02
4、蛮子门 门扉安装在外 檐柱间,门扇槛握的形式 仍采取广亮大门的形式, 北京人把这种门称为“蛮 子门”,它是广亮大门和 金往大门进一步演变出来 的又一种形式。
7
04
03
02
8
苏 州 园 林
苏州园林,在汉族建 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 就的古典园林建筑。苏州 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 以私家园林为主。苏州园 林是一种隐逸文化的代表, 当你走进那些私家园林的 时候,感觉到的是这些园 林的主人,都在用诗意的 方式去热爱生活。

壮族特色建筑与民居风格

壮族特色建筑与民居风格

壮族特色建筑与民居风格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壮族特色建筑与民居风格独具特色,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本文将介绍壮族特色建筑的特点和民居风格,以展示壮族民族建筑的独特之处。

壮族特色建筑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壮族特色建筑借鉴了北方汉族建筑和南方民族建筑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花山”建筑群。

花山是壮族传统村寨的代表,以其壮观的风景和特色的建筑而著名。

花山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石材,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壮族特色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的布局和结构。

壮族民居一般建在山坡上,面向山谷,这种布局有助于房屋的采光和通风。

壮族特色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物的墙体多采用青石板或红砖,屋面则常采用瓦片或木瓦。

建筑物的立面通常用彩色绘画装饰,表达壮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热爱。

壮族特色建筑的内部布局也有其独特之处。

壮族民居通常按照三间一堂的布局,即一个大堂和两个厢房。

大堂通常用作会客厅和饭厅,厢房则用来居住。

大堂和厢房之间有一个天井,起到采光和通风的作用。

壮族人民非常注重家庭的团聚和亲情的培养,因此,壮族民居的设计更加注重家庭生活的舒适和融洽。

壮族民居的装饰非常讲究,壮族人民对红、绿、黄等鲜艳的颜色情有独钟。

壮族特色建筑的装饰物多采用壁画、雕刻和挂画等形式,内容涉及到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壮族人民还非常重视门窗的装饰,门上常常镶嵌着彩绘、木雕和铜饰等装饰物,窗户则常常用花窗或木花格来装饰。

壮族的特色建筑和民居风格代表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壮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艺术的瑰宝。

壮族的特色建筑和民居风格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和学习。

总结起来,壮族特色建筑与民居风格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

中国某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解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少数民族的民居更是具有浓厚的特色。

本文将以中国某少数民族的民居为例,探讨其特色和文化内涵。

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居风格。

以壮族为例,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的民居以“三间两堂”为主要形式,即由三间房屋和两个天井组成。

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家庭观念和社会关系。

三间房屋分别用于起居、睡眠和储物,而两个天井则用于家庭活动和社交聚会。

壮族的民居通常采用木结构,外墙以石灰涂料装饰,屋顶则采用瓦片覆盖。

这种建筑风格简洁而实用,与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另一个例子是藏族的民居。

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四川、青海等地。

藏族的民居以“堆秀”为主要形式,即由多层建筑组成的独特结构。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又体现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藏族的民居通常采用土木结构,外墙以石灰涂料装饰,屋顶则采用石板覆盖。

建筑的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比如底层用于养牲畜,中层用于居住,顶层用于储藏。

此外,藏族的民居还常常装饰有各种图案和彩绘,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除了壮族和藏族,中国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也各具特色。

例如,哈萨克族的民居以“毡房”为主要形式,即由毡子和木材构成的圆顶结构。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哈萨克族人民的游牧生活,又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依赖。

毡房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音效果,能够抵御严寒和风沙。

此外,毡房还常常装饰有哈萨克族的传统图案和绣花,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的民居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它们融合了民族的历史、信仰、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这些民居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居住的场所,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之地。

通过了解和研究这些民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 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 门处建有倒座。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 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 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 颗印",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 房,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 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 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 从天井采光。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 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 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 仅将内墙粉平。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 般的就用土打实。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很响。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 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板做成。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 二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图片为近代所建造的“一颗印”民居,为三间两耳无倒座,俗称“小三 间”
•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 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 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 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 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 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 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 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 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 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 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 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 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 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 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 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 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 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 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 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 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 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 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 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 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 干栏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时流行于南方百 越民族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 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这 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 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 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民族的干栏也 有,但是受到汉式建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较多干栏式房子 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体 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 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 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或用树皮茅草或 竹条板块或用草泥填实。

• • • • • • • • • •
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 两耳”;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 厨房、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 直接由楼梯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三间四耳倒八尺”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 的最典型的格局。天井狭小正房面向天井挑出腰檐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 和门廊腰檐称“小厦”。 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 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正房较高、用双坡屋 顶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 高耸,宛如城堡。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 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做 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独门独户、高墙小窗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 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文献传说的巢居,则被认为是干栏房子的最早前身。 从考古发现看,迄今所 知最早的干栏式房子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房子。河姆渡出土 的干栏式房子,占地面积和规模较大,可作复原的 8号、10号、12号、13号 木排桩柱可能属一组长条形建筑。从 10号排桩现存的分布长度分析,这组建 筑至少长达 23米。由 8号排桩至 12号排桩的间距是 6.4米,表明这组建筑进 深约在 7米上下。而 12号至 13号排桩的 1.3米间距,则构成此组建筑的前廊 过道。据此复原可知,河姆渡此组遗迹是带前廊的长屋干栏建筑,其构筑方 法并已采用梁头榫和平身柱卯、转角柱卯、柱头、柱脚榫、带稍钉孔榫、方 木插阑、棂和企口板等先进技术。 这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 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 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 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 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 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 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住着当 砖就成阳深 多广里工建黄人多院建榆到 宿越地 窑成的光的 万泛面简,土们年落、林陕 。来人窑 洞石窑照可窑 。分冬便在粘就前的或地西 越在洞 了窑洞射达洞 布暖、天、有,窑平区旅 多生这 。洞土。 一 在夏便然硬挖生洞地,游 的活种 砖了窑最米般 黄凉于土,穴活,而抬, 外中古 窑,洞简。高 土。自壁不而在一箍头无 地形老 洞当;便洞 高直建上易居陕孔、低论 米 原到、水塌的西孔或头是 游成的 外然将的口 客的居 表,土窑都多 ,今造平陷习省,沉随游 甚窑住 更如窑洞朝, 居天价向。俗北一入处览 至洞形 美果洞就阳宽 住,低里窑。部排地可延 外艺式 观用用是,米 人窑廉凿洞因黄排下见安 国术和 一砖石直这左 口洞,土都为土远筑那, 人,长 些加头接样右 达式而挖是高高在成或还 来也期 。固加挖便, 房且洞依原原 大傍是 参吸以 就固土于最 屋住,山上上 井山游 观引来 是,形 还在施而的的 式而览 、 20 3 3 4000 4000
• 北京冬季和春季风沙较多,居民住宅多用门帘。一般人家, 冬季要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要挂有夹板的夹门帘, 夏季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贫苦人家则可用稻草帘或破毡 帘。门帘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装夹板的目的是为增 加重量,以免得被风掀起。后来,门帘被风门所取代,但 夏天仍然用竹帘,凉快透亮而实用。 • 四合院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北京 糊顶棚是一门技术,四合院内,由顶棚到墙壁、窗帘、窗 户全部用白纸裱糊,称之“四白到底”。普通人家几年裱 一次,有钱人家则是“一年四易”。 •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内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 一个陷入地下的煤炉,炉中生火。土炕内空,火进入炕洞, 炕床便被烤热,人睡热炕上,顿觉暖融融的。烧炕用煤多 产自北京西山,有生煤和煤末的区别,煤末与黄土摇与煤 球,供烧炕或做饭使用。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 • 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 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 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 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 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 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 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 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 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 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 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 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 • 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 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 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 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 楼始终挺立无恙。
初一一班 王璐瑶
※客家围龙屋 ※北京四合院 ※陕西窑洞 ※广西的栏杆式 ※云南的一颗印
•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 居建筑,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 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围龙屋的 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 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 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 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 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 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祖先建好 “四角楼”后,先在外面建 了一道围墙,由于围墙较矮,附近的居 民经常翻过围墙偷东西,练氏祖先便再 筑了一道比较高的围墙,便形成了今天 的双围墙结构。“练屋”围墙全长近 300米,低处望去,两面围墙宛然盘旋, 似有长城的磅礴气势。据测,外墙墙高 近6米;内墙墙高约3米,墙宽均为0.3 米左右。两围墙之间相隔约半米宽,每 隔2米左右有一石制横梁嵌于两围墙之 间,起相互牵引和加固作用。外墙每隔 2米处有一枪眼。 1940年秋,日寇近千人从惠阳霞 涌登陆,直扑白花墟,当地居民及附近 群众便迅速潜入双墙里面躲藏。日寇攻 入“练屋”后,见空无一人,又不敢贸 然搜寻,便恼羞成怒,火烧围龙屋,幸 好当年围龙屋只被烧毁一部分,经后人 的维护,现在已基本修缮。而当年100 多名群众就是借助围墙才躲过此灾难。 1979年,当地曾爆发了一场洪水, “练屋”周围的许多房屋都倒塌了,但 “练屋”的双层围墙却坚固无比,使得 “练屋”安然度过这场水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