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础”的审美资本

合集下载

审美资本主义的本质厘析:资本与审美的“共谋”

审美资本主义的本质厘析:资本与审美的“共谋”

2019年1月第21卷第1期㊀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㊀Jan 2019Vol 21No 1审美资本主义的本质厘析:资本与审美的 共谋林㊀滨,吴㊀玲(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275)㊀㊀[摘㊀要]随着消费社会的蓬勃发展,审美景观不断涌现,审美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㊂中西学者共同指认21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审美资本主义㊂审美资本主义阶段表征为商品的功能性价值与趣味性价值相结合,空间布局与景观呈现相结合,视觉体验经济兴盛;其内在机制乃是资本与审美之间的一种以资本逐利为根本目的㊁以想象为中间环节的 共谋 关系㊂在现代性意义上,资本与审美相互抵牾,但在当今时代,由于资本捕捉到人性中日益增长的对美的需求并加以利用,以及审美趣味的想象性与无限性契合了资本永无止境的自我增殖的本性,资本与审美达成 共谋 ,形塑着审美资本主义㊂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理论出发,审美资本主义既是资本主义实现自我创新㊁自我修复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意味着资本向自我否定㊁自我毁灭的深层迈进㊂[关键词]审美资本主义; 共谋 ;视觉体验经济;自我修复;自我否定[中图分类号]B83-0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1⁃511X(2019)01⁃0046⁃0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发展分享经济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问题研究 (16ZDA082)㊁教育部人文教育基地重大项目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社会意识整合 (14JJD720020)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林滨(1963 ),福建长乐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 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 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现代伦理与比较道德㊂①㊀PeterMurphy,TheAestheticSpiritofModernCapitalism,AestheticCapitalism,Leiden;Boston:Brill,2014,p51.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就通过不断的自我更新与自我建构来克服种种危机,获取不断发展的驱动力㊂这些自我更新与自我建构集中体现在 资本主义 一词及其不断涌现的前缀所构成的词组上,譬如垄断资本主义㊁晚期资本主义㊁数字资本主义㊁后资本主义等等㊂它们无一不刻画了资本主义的某些历史特性,彰显了资本主义新的发展特点㊂近些年来,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与蓬勃发展,法国学者奥利维耶㊃阿苏利(OlivierAssouly)㊁德国学者伯麦(GernotBöhme),以及澳大利亚学者彼得㊃墨菲(PeterMurphy)与爱德华多㊃德㊃拉㊃富恩特(EduardodelaFuente)等西方学者相继提出 审美资本主义 ,共同指出资本主义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审美资本主义㊂ 审美资本主义 一词便开始进入学界的视野,成为国内外资本主义研究㊁美学研究等相关研究领域新的关注点㊂本文力求对资本与审美的共谋机制进行揭示,以把握审美资本主义的本质㊂一㊁审美资本主义的主要表征:趣味性㊁审美性与视觉性20世纪中叶以降,经过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根本上保证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㊂当产能过剩时,刺激消费需求便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本主义社会由生产主导型社会转向消费主导型社会,审美动因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现代资本主义是一种审美生产方式 ①㊂相较于资本主义以往的发展阶段而言,审美资本主义主要表征为一个以趣味性㊁审美性与视觉性为显著特点的景观社会,集中体现为:(一)商品的功能性价值与趣味性价值相结合,审美价值重于使用价值在以消费社会为依托的审美资本主义阶段中,无论一件物品的价格如何合理,功能性有多好,它首先必须是有趣的㊂人们因基本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足而在消费活动中开始追求消费品的品位与.cn. All Rights Reserved.愉悦㊂为了迎合消费者这一消费倾向的变化,审美资本主义阶段的商品呈现为功能性价值与趣味性价值的结合㊂人们消费一件物品首先不在于对其物质性构成的消耗,而在于对其所指向的非物质性构成,如意义㊁观念等的消耗,审美的意义超出了实用的属性,商品消费由一种物质性消费演变为审美性消费㊂审美资本主义也因此出现了新的价值形式,即审美价值㊂ 审美价值服务于对生活的展示㊁装饰及提升 ①,由审美劳动所创造㊂根据伯麦的论述, 审美劳动 是一种 旨在赋予人㊁城市和风景以外观,赋予它们一种光环,给它们一种氛围 ②的劳动形式,它以人的生活体验为核心,重视人的情绪㊁情感体验㊂因此,在审美资本主义阶段, 一件商品不仅是实体性的,而且也具有并不必然归属于其实体的㊁飘离的形象㊂ ③以秒计费的各种电视广告在兜售产品时,较少提及商品的实用性,而是侧重于通过 美 的视觉盛宴将自己与美好㊁幸福㊁青春㊁快乐㊁爱情㊁进步等联系起来,勾起大众心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㊂例如,某知名运动鞋品牌的电视广告画面不是对其产品功能的渲染,而是选取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场景,展现这些场景中穿着色颜鲜艳㊁洋溢着青春面孔的年轻人所做的不平常的动作,同时配上 Justdoit 的广告语,彰显了青年的激情㊁活力㊁不被束缚㊁追求自我与乐于尝鲜的精神,凸显了年轻人的自我意识,似乎只要购买了该产品就可以变得青春洋溢㊁与众不同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㊁食㊁住㊁行㊁用,乃至人的身体,总之一切能被纳入商品世界用于市场交换的物品,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了 美学的谋划 之中,标志着 日常生活审美化 的实存㊂韦尔施对此说道: 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美学的勃兴㊂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愈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构㊂ ④(二)空间布局与景观呈现相结合,视觉体验经济兴盛资本主义社会在全球化时代的生产的空间与空间的生产,打破了从 生产 逻辑衍生出的 时间 神话,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性日益凸显, 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⑤㊂空间既是资本生产的产物,又是资本生产的手段,由此,在审美资本主义阶段,审美价值不仅仅体现于单个商品精美㊁独特的外观形式,还依赖于不同商品以审美化的外观㊁形式㊁风格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这致使商品的空间布局与景观呈现紧密结合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大商品交易所,无论是大型购物中心,还是小街小巷的商铺,抑或是连接商店与商店之间的街道,都被裹上了一层美学的 外衣 ,致力于打造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整个社会涌现出大大小小的审美奇观㊂打着各式各样的 某最美书店 某花园式餐吧 某小资酒馆 的标签㊁广告语比比皆是,这无疑印证了法国学者居伊㊃德波关于 景观社会 的洞见,即 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 ⑥,有所不同的是,当今审美资本主义阶段呈现的景观被更多地赋予了审美的元素㊂商品的空间展示意味着要求被看见,审美景观的积聚也就是审美图像的聚集, 消费行为或消费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视觉文化的表意实践 ⑦,因此,审美资本主义阶段的又一重要表征乃是视觉体验经济的兴起㊂视觉体验经济建基于体验经济,强调由视觉引发的体验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㊂B 约瑟夫㊃派恩与詹姆斯H㊃吉尔摩认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㊁工业㊁服务业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说道: 体验正是我们要谈论的第四种经济产出, 当我们购买服务时,我们买的是商业为我们提供的一套无形活动,但如果我们购买的是体验,我们花钱享受的是商家为我们准备的一场难忘回忆,它就像一场戏剧演出,以完全个人的方式让我们参与其中㊂ ⑧视觉体验经济巧妙地融入并利用了个体的 意向性 生命体验,实现了审美现实的 同一性 与体验维度的 差异性 ,凸显了不同个体对空间情感体察与审美解读的独特性㊂视觉体验经济意味74第1期林㊀滨,等㊀审美资本主义的本质厘析:资本与审美的 共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GernotBöhme, ContributiontotheCritiqueoftheAestheticEconomy ,translatedbyRobertSavage.ThesisEleven,2003,73(1):p72 GernotBöhme, ContributiontotheCritiqueoftheAestheticEconomy ,translatedbyRobertSavage.ThesisEleven,2003,73(1):p72 金惠敏:‘图像 审美化与美学资本主义 试论费瑟斯通 日常生活审美化 思想及其寓意“,‘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㊂[德]沃尔夫冈㊃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4页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㊂[法]居伊㊃德波:‘景观社会“,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页㊂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㊂[美]B 约瑟夫㊃派恩,詹姆斯H 吉尔摩:‘体验经济“,毕崇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3页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着 视觉横穿了原本被视为非视觉的整个文化领域,从而改变了雷蒙㊃威廉斯所谓的 特定的生活方式 ㊂这些过程以文化审美披着价值链和经济流的外衣的形式大规模存在着 ①㊂换言之,消费的视觉性以及消费者由此所产生的个人专属的体验被纳入经济领域,成为各大厂商惯用的营销策略㊂电视广告宣传的重点不是产品或服务本身,而是你在消费某项产品或服务时可能产生的种种体验,出版社强调 阅读的体验 ,服装厂商强调 穿的体验 ,而大学招生宣传片中则强调 学生的体验 ㊂享誉全球的咖啡馆品牌 星巴克 可谓 视觉体验经济 的典范了㊂它以打造舒适㊁休闲㊁浪漫的 第三空间 为出发点,店内的装饰极为讲究,大到中式家具和考究的西式吧台,小到墙面贴画与饮用器具,充分调动视觉元素,将咖啡馆的形象与顾客的体验紧密联系起来,致力于通过审美景观的呈现为顾客渲染一种独特的情怀㊂所以,人们常说,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更像是一种心情㊁一种生活方式㊂二㊁审美资本主义的内在机制:资本如何与审美达成 共谋 显然,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显著变化,即审美因素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艺术与现实生活日趋紧密结合㊂对此,安德斯㊃米克尔森(AndersMichslesn)将当今时代商业与艺术文化之间握手言和的关系概括为 区分 共谋 (distinction/com⁃plicity),并认为 在此关系中两个对立物之间的区分事实上是一种合谋 ②㊂他指出: 文化的审美问题越来越接近经济理性,因此与原先和自己相互隔绝的事物之间形成了共谋关系㊂ ③资本与审美的共谋关系,需要将其置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加以透析和把握㊂资本与审美的共谋关系的形成,本质上是源于资本对自我增殖的无止境追逐㊂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为根本的动力源于资本永无止境的增殖欲望与永不停歇的资本运动: 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本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㊂ ④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一部资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无限扩张㊁增殖的历史㊂然而,资本增殖有其历史限度,常以爆发周期性经济的形式展露其遭遇的发展瓶颈㊂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幸存至今,在于其试图通过创新价值增殖的手段㊁扩大价值增殖的范围等方式实现自我更新,延缓历史极限的到来㊂从资本剥削领域来看,它呈现出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再到日常生活的拓展,从物品的功能来看,也发生了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再到趣味价值的变化㊂综观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衣服㊁鞋子㊁帽子㊁碗筷㊁羹勺㊁茶杯㊁桌椅等平常的生活用品的设计,到室内装潢㊁商场布景㊁城市规划㊁生活美学馆的兴盛,就连人的身体也成为审美改造的客体,难逃资本逐利的 魔爪 ,审美消费无处不在,审美资本主义向人们日常生活深处蔓延,甚至延伸到人的感受与心理,支撑着资本的持续在场㊂ 资本不断地弥漫㊁渗透到日常生活与社会一切微观存在体之中,资本成为真正支配一切㊁异化一切的 社会权力 ㊂ ⑤审美资本主义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中介,助力资本向日常生活领域的全方位渗透㊂诚如詹姆逊所言: 今天的美学生产已经与商品生产普遍结合起来,以最快的周转速度生产永远更新颖的新潮产品(从服装到飞机),这种经济上狂热的迫切需要,现在赋予美学创新和实验以一种日益必要的结构作用和地位㊂ ⑥资本与审美达成 共谋 的中间环节乃是想象㊂安德斯㊃米克尔森认为: 经济与文化,效用与审美这两种不相一致㊁原本相互矛盾的东西,通过理性化/想象的过程而形成了共谋关系㊂ ⑦身披审美外衣的物品之所以更能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不仅仅是由于视觉刺激所引发的审美愉悦,更深层的84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①②③④⑤⑥⑦AndersMichelsen TheVisualExperienceEconomy:WhatKindofEconomics?OntheTopologiesofAestheticCapitalism.AestheticCapitalismeditedbyPeterMurphyandEduardodelaFuenteLeideneds Boston:Brill,2014 p65[澳]彼得㊃墨菲,爱德华多㊃德㊃拉㊃富恩特:‘审美资本主义“,许娇娜㊁黄漫等译,‘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5年第2期㊂AndersMichelsen TheVisualExperienceEconomy:WhatKindofEconomics?OntheTopologiesofAestheticCapitalism.AestheticCapitalismeditedbyPeterMurphyandEduardodelaFuenteLeideneds Boston:Brill,2014 p6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9页㊂任平:‘马克思资本批判辩证视域的当代启示 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哲学反思“,‘哲学动态“,2009年第4期㊂[美]弗雷德里克㊃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56页㊂AndersMichelsen TheVisualExperienceEconomy:WhatKindofEconomics?OntheTopologiesofAestheticCapitalism.AestheticCapital⁃ism,editedbyPeterMurphyandEduardodelaFuenteLeidenBoston:Brill,2014,p83.cn. All Rights Reserved.原因乃是借由想象所获得的想象性快乐㊂休谟曾指出,美之所以是产生快乐的形象的原因在于,这种快乐来自旁观者对所有者的同情㊂所谓同情,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共感㊂当我们走进一间舒适㊁温暖㊁布置精致的房间,我们环顾四周时会感到快乐,因为通过想象机制,它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舒适㊁满足与享受等令人快乐的观念,我们还在某种程度上共享了房间拥有者的舒适与快乐,此时的 房子 不再是纯粹之物,而是被人们借由想象机制叠加了一层层的情感,人们由此获得的快乐是一种想象性快乐,而非纯粹物所带来的直接感官愉悦①㊂同理可得,当我们身处装饰得美轮美奂的商场,看着包装精美的各式商品时,也会产生如上的想象性快乐,从而萌发占为己有的购买欲㊂因此,资本主义生产 一旦同美学联姻,甚至无人问津的商品也能销售出去,对于早已销得动的商品,销量则是两倍或三倍地增加 不仅如此,那些基于道德和健康的原因而滞销的商品,通过审美提高身价,便又重出江湖,复又热销起来㊂因此,审美氛围是消费者的首要所获,商品本身倒在其次㊂ ②想象机制的运作与符号象征息息相关,关涉 审美 愉悦与意义㊂根据索绪尔针对符号 所指 与 能指 所做的语义学分析,符号的 能指 代表着其他事物,当某件商品或服务包裹着审美元素时,人们在购买与消费该商品或服务时就容易通过想象产生一种移情,看到某物中 非其所是的东西 ,从而把 它 看作 它物 ,诸如身份㊁地位㊁声望㊂布迪厄指出,同一阶级的主体由于占据相似的社会空间,拥有相似的资本量与生活条件,因而容易形成相似的文化偏好与审美品位;已经成形的㊁相对稳定的品味反过来又可以把具有相似爱好的人连接起来,从而与其他不同品味的人相区分㊂由于不同阶级在基本的生存状况方面的差异,布迪厄进一步区分了 奢侈的趣味 与 必需品的趣味 ,认为 奢侈的趣味 表达了资产阶级超越日常物质需要的审美偏好,而 必需品的趣味 则展示出工人阶级对实用功能的偏好㊂由此,品味具有了标定阶级地位㊁进行阶级区隔的功能㊂尤其是在审美资本主义阶段,标识社会个体身份地位的因素不再仅限于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本,而越来越倚重于由个人的审美品位㊁消费习性与生活方式等构成的文化资本,消费品的相对富足强化了品味的这种社会区隔作用㊂ 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审美占位比如身体美容㊁服装或家庭装饰,构成了把社会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当成或表现为要占据的地位或要保持的距离的若干机会㊂ ③因此,人们在日常消费时会通过追逐超过实用功能的 奢侈趣味 ,彰显表征上流社会阶层的审美品位,继而凸显自身已拥有的或所期望的名誉㊁声望与社会地位㊂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与审美的共谋可谓满足了人们借由审美品位进行社会区分的愿望㊂想象则植根于人性中古老且普遍的审美意识土壤㊂从审美发生学来看,人类早期的审美活动起源于巫术的模仿,即试图通过模仿图腾和可怕的神祇获得抵御自然的力量㊂艺术在诞生之初就具有某种乌托邦成分,即需要借助想象实现对世俗的超脱㊂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是 一种以幻想的方式来满足人的愿望的典型 ④㊂在艺术活动中,人们通过摆脱功利目的的欲求,完全倾注于审美对象的观照之中,既暂时挣脱了现实生活中由工具理性编织的利益之网,又在其中投射自身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产生一种由衷的审美愉悦,获得身心解放与精神自由㊂正如康德所言,审美 判断者在他投入到对象的愉悦上,感到完全的自由∙∙ ㊂⑤黑格尔也明确表示: 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㊂ ⑥审美寄托着人对自由的向往,也成为人通向自由的可能之径㊂审美资本主义巧妙地借用或契合了人性中的审美意识和对自由的向往,通过赋予物品以趣味性,通过空间布局与景观呈现,将人对美的感受性改造成适合消费市场的需要与欲望的过程㊂如果说 食色,性也 ,那么,对美的追求也是人性中古老且普遍的,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对于美的需求,早94第1期林㊀滨,等㊀审美资本主义的本质厘析:资本与审美的 共谋 ①②③④⑤⑥杨璐:‘同情与效用:大卫㊃休谟的道德科学“,‘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3期㊂[德]沃尔夫冈㊃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7页㊂[法]皮埃尔㊃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上册)“,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95页㊂[奥]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何仲生等编著,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第42页㊂[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6页㊂[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47页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05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在原始社会便已萌生了审美意识,表现为早期人类对生产工具与生活工具的加工㊂据考古学家发现,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人们开始在打磨石器时注重外形上的对称㊁均衡,也会利用剩余的兽牙㊁兽皮制作一些不具有直接功利性目的的小饰品㊂马克思更是直指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自我与世界①㊂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一直试图通过契合人性中的真实需要服务于其无止境的逐利目的㊂以往资本大多借助于人的物质需要,激发人的物欲和贪婪来实现资本的自身增值㊂现代资本恰好捕捉到了当今社会人性中对审美日益增长的需求,并加以利用,促成了资本与审美在现时代的 共谋 ,以实现资本逐利性与审美愉悦性的完美结合㊂因为一件商品的功能性价值总是有限的,但其审美性㊁符号性㊁趣味性价值却包含着一种潜在的无限性,契合了人的欲望的无限性㊂因此,当商品被审美化㊁符号化时,它能更好地被转变为无数潜在的可能的属人的欲望的对象㊂同时,审美时尚是模仿与创新的矛盾统一体,始终处于模仿㊁创新㊁再模仿㊁再创新 永无止境的运动之中,因而它总是瞬息万变㊁充满活力的㊂所以,审美时尚能够持续地刺激公众的消费欲望,比较顺利地实现维持与更新,促进资本增殖㊂这便是资本与审美在20世纪晚期终于握手言和,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秘密所在㊂三㊁审美资本主义的辩证评价:资本主义的自我修复与自我否定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就资本的本性㊁功绩㊁罪过㊁界限及命运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释,透视了资本主义社会机体,预言了资本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㊂他指出,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本性催生了其创新的动力,只要资本还有创新的空间,它就会设法转换主导形态,力图摆脱危机,.cn. All Rights Reserved.继续充当历史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资本的本性致使资本与劳动处于根本对立的历史性矛盾之中,必然导致危机的爆发,资本外壳也就必然要被炸毁㊂虽然顺利实现主导形态转换的资本可以使自己获得强大动能,暂时摆脱危机,但这也是为资本在更高层级上㊁更新领域内积聚更多能量,继而爆发更猛烈的危机所做的准备㊂从马克思的理论出发,审美资本主义既是资本主义在当今时代实现自我创新㊁自我修复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资本走向更深层的自我否定㊁自我毁灭的关键一步㊂(一)审美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自我创新㊁自我修复的一种方式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性在于最大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它的这一本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改变的㊂抛开资本的 古代史 不谈,不以价值增殖为目标的资本不是资本,但鉴于由资本与劳动的结构性矛盾所构成的内在界限,具体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及阶级分化㊁社会冲突㊁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等外在界限,资本在逐利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限制,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因而资本唯有创新形式,拓宽价值增殖的方式㊁手段或疆域等,才能实现自我修复与持续在场,使自己不至于受困于每一个特定的界限㊂正是资本的逐利本性与其内外界限的矛盾性存在造就了资本不断进行自我创新㊁自我修复的功能㊂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豪情满怀地预言了资本必然终结的命运;然而,在170年后的今天,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危机之后,资本依旧在场,而且日益成为一种虚拟化㊁符号化㊁弥散化㊁全球化的存在,始终扮演着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重要角色㊂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的惊心动魄的发展历史一再确证着资本具有自我更新㊁自我发展的功能,而审美资本主义正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的一种新的自我创新㊁自我修复的方式㊂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表征为以大工业资本为主导的早期资本主义时代,资本逐利的场域主要限于生产领域,资本逐利的手段大多体现为通过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来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整个社会还主要呈现为一个生产主导型的社会样态,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尚且构成人们消费时主要考量的对象的话,那么到了居伊㊃德波㊁让㊃鲍德里亚㊁丹尼尔㊃贝尔㊁亨利㊃列斐伏尔㊁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㊂。

审美现代性当代中国的情感民族志初探

审美现代性当代中国的情感民族志初探

2021年第1期No.1,20212021年1月Jan.,2021浙江社会科学ZHEJIANG SOCIAL SCIENCES当代美学问题研究学术主持人:王杰主持人语: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机制中,美学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学的当代发展首先要面对和思“什么是当代”“什么是当代美学”一重的问题。

在第一代,通过“美是”问题的提问,论“美是理”的学说&在代,通过对“人是什么”问题的提问,论“美是形式”的审美理论。

当代美学或者审美义代的当代美学问题,个学科学者正在对它进行深入研究。

2020年1219—20日,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大美学理论研究,《浙江社会科学》志社协办的“当代美学的论”国学研会在&的会论文,从审美人学、美学,为现当代美学在“式与社会”问题上不同的提问方式的研究&在文化经济代,者说审美资本主义代,审美式与社会的关经化化,以艺经验为的、式的美学大在进一步崩塌,新的美学提问方式研究方法在现一种新的“百家鸣”格局。

待的论文可以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美学提供一些有的思想、理方法&审美现代性:当代中国的情感民族志初探^□王杰石甜内容提要本文以中国当代文艺作品为对象,探索当代中国社会的情感民族志,尝试提炼当代中国社会的情感结构,以进一步探索中国审美现代性的问题。

当代中国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断崖式断裂。

市场经济中的西方化潮流,导致当代中国社会的情感结构呈现多重语境的叠合状态。

通过当代文艺的情感民族志研究,可以对多重语境叠合下作品的意义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情感民族志审美现代性文艺作品当代作者王杰,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是,江学者,广西民族大学相思;(310058)石甜,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

(上海200240)当代美学是一个议论纷纭的理论领域,也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重要理论领域%在当代美学问题的研究中,情感结构的相关研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情感结构是审美经验和许多文化活动的重要基础%在中国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关于中国社会情感结构的理论研究相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与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阶段性成果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对而言是比较薄弱的,研究方法也较为传统。

美学原理第二章

美学原理第二章

• 二、审美起源的历史描述 • 伴随生产劳动的展开, 伴随生产劳动的展开,与生产劳动密切相 关的人类精神活动逐渐独立起来。 关的人类精神活动逐渐独立起来。审美活动作 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 展起来。 展起来。 • 审美的发生从制造工具开始。 审美的发生从制造工具开始。伴随着工具 的广泛使用与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 的广泛使用与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审美 活动开始与以实用价值为目的的物质生产劳动 逐渐分离,而由实用形式感发展到审美形式感, 逐渐分离,而由实用形式感发展到审美形式感, 正是人类审美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正是人类审美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第三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
• 一、审美活动及其特征 • 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 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 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 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第一,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的眼光看 第一,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 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一是在生活与生产 劳动过程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劳动过程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二是人类 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生活与生产劳动的静态成果, 生活与生产劳动的静态成果,以其美的外在形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内容, 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内容,感性 地显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 地显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从而使人能够 以愉快的心情对这一成果进行审美观照。 以愉快的心情对这一成果进行审美观照。
你未看此花时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能动的反作用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决定性作用都是以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前提的它们都以审美活动为共同存在体具体地体现着人的本质力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的特殊本质力量与审美客体的特殊本质相对应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关系

审美资本主义是什么

审美资本主义是什么

存在过。

这是资本一以贯之的形式。

资本主义是周期性的。

它产生真正的财富,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虚假的财富。

这发生在不同阶段。

首先是生产,然后运输,然后服务,然后信息……然后,又是什么呢?没人知道答案。

信息随后会是美学吗?这好像是一个奥秘。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谈论“信息经济”也同样是属于少数人的。

这个奥秘有时会公布于众。

可能未来50年“美学经济”将会成为“信息经济”或者“服务经济”。

但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可能性?这完全是供应问题。

弗拉西达斯·卡拉里斯(Vrasidas Karalis)指出,构成资本主义最明显特征的是,当某物被卖出的时候,被卖的并不仅仅是物本身、产品或商品,而是对它的使用同样暗示着参与拥有它的人们的集体想象。

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的才能是为了打动最大数量的人群的心,而提供大量便宜的事物、对象或商品。

缠绕的双生子:布尔乔亚与波西米亚资本主义的标志就是对自身的再发明。

它总是以这种无情而不可预测的方式行事。

随着资本主义供应的令人迷恋的事物不再那么有吸引力,巨大漫长的经济浪潮开始向下滑落。

人们的欲望和注意力如潮水般退去。

当20世纪70年代以后知识资本主义再发明其自身的时候谁能事先想到呢?下一步是什么呢?我们猜想可能进入审美资本主义,但那究竟意味着什么?从资本主义如何应对浪漫主义冲动,到资本主义如何管理品牌问题;从组织如何形成工作的美学和富有成效的环境,到银行和金融机构如何生产他们自己不同的“戏剧演出法”,审美资本主义是一个综合且多维度的现象。

卡拉里斯建议资本主义已经是创新的代名词,这与约瑟夫•熊彼特描述的一样。

正如戴维·罗伯茨(David Roberts)所解释的一样,部分原因是过去两百年里资本主义与浪漫主义滋养于同一个来源。

在19世纪,布尔乔亚与波西米亚是不共戴天的敌人,同样也是精神上的双生子。

罗伯特描绘了对资本主义的艺术批评是怎样将自己变成了资本主义的艺术精神。

在某些方面,生意就是一门艺术——艺术同时也变成了生意。

论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_纪念席勒逝世二百周年

论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_纪念席勒逝世二百周年

论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纪念席勒逝世二百周年曾繁仁内容提要 席勒作为新思想的预言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并写出第一部美育论著,成为对资本主义进行审美批判的纲领性文献。

它标志着西方美学由思辨的认识论美学到人生的存在论美学的转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席勒建立了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包含“自由”的内涵、“中介”的作用、以“自由的表现”的艺术为手段等丰富内容的美育理论体系。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20世纪初介绍到中国,对我国的美学与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前,它在培养学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德育教育、教育改革与美育学科建设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席勒 美育 审美的生存 长期以来,我国美学界对于席勒的美学理论,由于受鲍桑葵《美学史》等著作的影响仅仅将其界定为“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①。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再来审视席勒的美学理论,就会深深地感到过去的评价是不全面的。

事实上我们现在可见的席勒的近二十篇(部)美学论著,尽管题目各异,但其核心论题却是“美育”。

其他论著均围绕这一论题在《美育书简》的统领下展开。

我们正是从这样一个崭新的角度出发来探索席勒美育理论的划时代意义。

1 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批判了他所处的时代。

这种批判开了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先河,影响到后世并对当代仍有其重要意义。

哈贝马斯在《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一文中指出:“这些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

”②众所周知,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产阶级现代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构成了一个十分明显的二律背反:美与非美的悖论。

所谓“美”即指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文明与舒适;而所谓“非美”即指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低俗与焦虑。

因此,对于同资产阶级现代化相伴而生的现代性之反思与批判、乃至于试图超越,就成为现代与当代的紧迫课题。

对现代性进行审美的批判与反思是众多现代与当代理论家的重要理论探索之一,而开其先河者即为席勒。

资本主义审美的发展和演变及对其的思考

资本主义审美的发展和演变及对其的思考

资本主义审美的发展和演变及对其的思考机械44 曹越2014010559资本主义审美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现实主义—印象主义—抽象主义的三个阶段,反映了资本主义从兴盛到腐朽的历史进程,与社会背后的时代精神密切相关。

资本主义诞生的背景是封建制度走向禁欲的末路,和商品经济的萌芽与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自由精神和人文主义成为了扬弃走向没落的封建主义的一面旗帜,并被充分地反映在了精神生产中。

艺术家们突破封建传统的桎梏,用世俗的笔触描绘神话形象及身边真实而普通的人物事物,并通过刻画现实的画面,来反映工业革命和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美好新生活。

于是现实主义成为了资本主义初期审美的代表派别。

不仅如此,随着资本主义更深入的发展,现实主义仍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人们发现资本主义打着自由的旗号,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阶级之间的矛盾仍在存在,这并不是革命开始时宣扬的美好社会。

由此而出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通过刻画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与遭遇来表达对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不满。

在革命之后的一个世纪,统治者逐渐发现现实主义艺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因素,有意降低这一传统艺术的地位。

与此同时,一些画家出于对生活的不满和对传统的嘲讽与鄙夷,从而追求在精神领域的个人自由,意图消除作品的情节内容,专注于光与色的视觉快感,发展了印象主义艺术。

印象派的出现标志着时代精神由自由向其对立面的转变,也被统治阶级所利用,通过其消解作品艺术内容的特点,麻痹人民群众的神经,从而巩固统治。

更进一步的,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迫使艺术家们更多地沉迷到主观意识里,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抽象主义应运而生。

抽象主义给时代贴上了妄为的标签,通过荒诞而拙劣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引向生活之外的迷狂。

统治者也利用这一点,将抽象主义艺术当作愚民的精神鸦片,充分反映了资本主义腐朽的实质。

帅老师的课程详细介绍了资本主义审美的发展与演变,我也通过下列一系列疑惑与矛盾的化解,深刻地体会了这一过程。

音乐欣赏基本知识

音乐欣赏基本知识

音乐欣赏基本知识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音乐欣赏基本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一、音乐欣赏必备要素1、必备的人文素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用它特有的音乐语言,反映了现实生活。

它孕育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但却又在不同的地理、历史自然环境中生长,于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便产生了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音乐艺术。

所以可以这样说,音乐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的。

欣赏音乐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欣赏中国音乐,需要了解:1) 音乐与历史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悠久传统一直延续并发展,这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艺术品种。

2) 音乐与地理中国地大物博,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各民族的民间民俗多样性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同时,也为各具特色的地域音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3) 音乐与社会中国是一个拥有着56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人口众多,各地的历史、宗教、语言以及习俗等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其音乐自然也各具特色。

4) 音乐与文化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有着丰厚的遗产,各类文化间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传统文化的美学追求与内在的统一性形成了艺术形态的协调、中和、简约与适应;艺术表现的蕴蓄、婉曲;艺术所表述的情感,伦理的结合与渗透,艺术作品的“气韵”、“意境”,创作的“风骨”、“神貌”构成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欣赏西方音乐,需要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与特征1) 西方音乐与__文明的渊源关系。

教会的体制、礼仪、思想既促进了音乐的发展,同时也对音乐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态度,这就使得中世纪音乐用了上千年的漫长时间才得以完成。

2) __的文明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相结合,赋予了西方音乐新的文化意义。

即:人文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

作曲家个人的创作形成了西方音乐文化的又一特征,在西方音乐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分析其在社会学、文化研究和教育平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布迪厄作为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文化资本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将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最后探讨该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并行的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素养、技能以及审美趣味等方面。

文化资本不仅是个人社会地位和经济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来源。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资本具有继承性,即它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从一代传递到另一代,从而形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差距。

通过对文化资本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揭示出隐藏在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文化资本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教育平等和文化传承的新视角,促使我们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方式,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发展。

本文将分为几个部分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介绍文化资本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我们将分析文化资本在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教育、文化产业和社会分层等;我们将探讨文化资本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以及如何借鉴该理论来促进社会公平和文化发展。

二、文化资本理论概述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理论是一个多维度、深入人心的社会学分析框架,旨在理解和解释社会不平等和文化差异。

该理论主张,文化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并列的重要资本形式,它在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轨迹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资本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通过教育、文化实践和社会化过程获得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物质的(如书籍、艺术品),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知识、技能、语言、习惯、态度和价值观)。

这种资本在个人层面上表现为个人的教育程度、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而在社会层面上则体现为一个群体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科。

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学或艺术理论。

简言之,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牛,审美活动的木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

二、教学目的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木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彖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教学内容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

导论主要使学牛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结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白然美、艺术美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理论。

!1!教学方式基于木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论讲授与个案文木分析相结合的手段。

论审美对功利主义的消解

论审美对功利主义的消解

效地运转起来。人可悲地片面地发展与 美活动本身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
入自由无拘的美的精神世界。
技术生产相关的智力因素,来增强自己
(一)审美态度的形成能够使人专注
三、把审美精神融入生活中,
作为“人力资源”的“可售性”,而自己 于事物形象性的呈现
实现对功利的超越
内在的本真需要、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则
关于审美态度,《牛津哲学指南》作
念之情。1925 年,宗白华回国,即与虞 生命美学就如一泓清泉,甘冽而清澈。美
芝秀完婚,且终生不移;对生活,宗先生 从何处寻?纵使实践方式千差万别,对
更是追求“诗意栖居”的境界。少年的宗 生活艺术化的追求就这样沟通了中西两
白华就“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上看天 位大哲,也给我们后人带来了思索与启
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11], 迪。“把我们一生的生活当作一个艺术品
定程度上解决由于功利主义的泛滥所带 作用,并激发自身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中 字,而是一幅亘古不变的江上明月图。所
来的种种问题。而这一切要成为现实,就 国古人寄情山水,于自然合一中同欢共 以,我们说当人们融入美的艺术世界时,
要在生活中进行积极自觉的审美活动。 乐的生存方式,对被贪婪物欲所驱使与 就会进入心灵自由和生命的澄明之境。
在人的生存世界里,同时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脱离了物质的生活条件和 环境,人便没有了生存的依据,也就没有了人的现实存在;而失去了精神的追求,也 就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但是,由于物质需求是人的最直接、最基本的生 存需求,所以,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极容易被激发和膨胀起来。 于是, 很多人把对物欲的满足视为人生的最大目标,贪婪的物欲引发功利主义的盛 行。在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消解功利主义对人的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审美具 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

(完整版)《艺术概论》全书考试笔记艺术概论(00504)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1)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治、法律等制度;一是社会意识形态。

(2)几种不同的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3)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4)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各个统治阶级的道德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3、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艺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4、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一积极的影响。

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实践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实践性与主体性(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3)形象性(4)形式美与形式感(5)创造性(6)情感性。

罗丹提出“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艺术本质论中,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审美基本知识简介

审美基本知识简介

审美基本知识简介审美范畴审美范畴,指美学中概括审美对象各种主要属性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优美、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滑稽)等。

研究审美范畴是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美和审美的本质。

近代西方美学界出现两种不同意见:一种主张扩大传统审美范畴,把美学涉及的审美理想、趣味、审美尺度、形象思维、戏剧性等,都作为审美范畴加以归类研究;另一种不承认有美、崇高、悲剧、喜剧等范畴,主张由“表现”、“表现力”、“审美价值”等新概念取代。

中国美学界则基本承认传统审美范畴。

现实生活中各审美范畴所概括反映的客观对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它们相互联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不断相互渗透和转化。

例如马克思曾说:“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

他忘记补充一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这就是悲喜剧转化的历史必然性。

悲喜剧这两个审美范畴所包含的现实内容都是一定历史发展中的两个必然环节,具有内在本质联系。

崇高与喜剧性也常常与丑相联系。

因此,研究各审美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优美优美,又称“秀美”,是审美范畴之一,与崇高和壮美相对,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

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淡雅、细腻、光滑、圆润、精致、轻盈、舒缓、嫩弱、绚丽、微妙、渐次的流动变化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

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

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的基本特征是内外关系的和谐(参见“和谐”)。

具体审美过程中,人对优美对象的感受,也在主体和客观对象融合无间的和谐关系中进行。

例如人对自然(清风朗日、乌语花香、小桥流水、湖光山色、幽谷小径、云霞虹霓等)和艺术(婉约诗词、舒缓乐曲、工笔绘画等)中优美对象的感受,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会出现惊惧、突冗、紧张、急迫和不可遏制的情绪激动,而是产生一种平缓、亲切、轻松、随和、舒坦、闲适、宁静、愉快等心旷神恰的心境。

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试论美感作为资本世界的剩余快感

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试论美感作为资本世界的剩余快感

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试论美感作为资本世界的剩余快感【摘要】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美感作为资本世界的剩余快感展开论述,探讨美感在消费文化中的本质和意义,以及资本主义条件下美感的消费化现象。

文章还分析了资本世界中的剩余快感对个体生存的影响,并探讨了生存美学的概念。

通过论述美感作为生存策略的重要性,强调了美感对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消费与生存之间的辩证关系。

美感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消费品,更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和哲学。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美感在我们生存和文化中的作用,以达到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消费文化,生存美学,美感,资本世界,剩余快感,社会重要性,消费,生存,美感作为生存策略,生存策略,美感的影响,生存美学的探讨,辩证关系1. 引言1.1 消费文化与生存美学――试论美感作为资本世界的剩余快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美感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价值,人们通过消费来追求美感的满足。

消费文化对美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商品的设计和营销上,更深层次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

资本主义的竞争逻辑使得美感成为了一种稀缺的资源,而美感的碎片化被当作一种快感的存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快感,主要体现在对美感的渴求和追求上。

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成功的也在追求美感的体验和享受。

美感作为资本世界中的剩余快感,既是对资本逻辑的一种反讽,也是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体验。

生存美学的探讨,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美感与生存的关系。

美感不仅是一种审美情感,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通过追求美感来丰富生活的意义和体验,同时也在生存压力下寻找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2. 正文2.1 美感的本质与意义美感作为人类与世界相互联系的桥梁,承载着情感、理性、审美和价值的交织。

美感的本质在于其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是一种超越理性认知的情感体验,是对美的直观感知和内在共鸣。

美感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享受,使人们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进而提升人们的心灵境界和生活品质。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刘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 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二审美的本质(一)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西方:两个根本—唯物客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与唯心主观(休谟康德)三个基本点-理念论(形而上学依据)、形式论(客观事物)、快感论(主体心理)中西美学研究从美的本质研究大审美活动的研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感不是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认识,而是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

与时代同行的文艺——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解读毕加索《和平鸽》

与时代同行的文艺——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解读毕加索《和平鸽》

不管毕加索本身存在多少争议,我们始终无法否认他是西方现代艺术中一座绕不开的丰碑。

无论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亚威农少女》,还是控诉残酷战争的巨幅油画《格尔尼卡》,我们都能看到现实生活对毕加索创作产生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现代艺坛的审美趋向,纯粹形式和艺术符号的分解重构固然打破了陈旧的艺术规律。

但这是否意味着抽象的传播媒介符号才是艺术的本真表达呢?毕加索之后创作的《和平鸽》系列回答了这个问题:艺术洗尽铅华,并非是向“纯粹”和“无目的”转变,相反它站在了人民立场上更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马克思指出,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与动物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

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角度来看,艺术创作同样是实践活动,因此要做到审美无功利是相当困难的。

一、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价值体现进入20世纪之后,现代派艺术家高举“艺术不做自然的奴仆”的大旗,倡导艺术的非功利性,而事实却与其相反:同一时间维度下,西方世界的文化产业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冉冉兴起,画廊、艺术拍卖行使得艺术与资本形成不可分割的联系,审美主体原本纯粹的观感体验也将被物化和异化。

马克思很早就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活动的本质关系,之后在《资本论》中提出“商品拜物教”的概念。

奥利耶·阿苏利通过《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进一步阐述了这样的事实:“自从审美品味因其是享乐的关键而被当反复用作诱导消费的催化剂,审美资本主义的博弈就超出了纯粹享乐的领域。

审美,绝不再仅仅是若干艺术爱好者投机倒把的活动,也不是只触动消费者的那种无形的说服力,品味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工业文明的前途和命运。

”[2]很明显,阿苏利敏锐地察觉到艺术正在被资本不断蚕食异化,进而沦为谋利的工具。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阿多诺提及此也谈道:“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之所以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脱尽了艺术之批判锐气的手段”[3]。

关于审美需求,价值取向的作文

关于审美需求,价值取向的作文

人总要确定自己的价值趋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今年15岁,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对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思考是我确立人生价值的基础。

从小,长辈们用“好”或“不好”向我诠释了美好与丑陋的区别,使我有了最初的价值评判标准。

随着阅历的增多和思想的深化,一些丑陋的东西时常闯入我的生活。

比如说,在这个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下,一些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可以将残疾人拒之门外,将老年人随意裁员,可以将农民工含辛茹苦的血汗钱中饱私囊。

这一度让我改变了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初衷。

后来,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它教我怎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分析和理解问题,最终挖掘出事物的本质。

这让我的价值标准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基于此认识,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将来要脚踏实地地为社会做一些事情,尤其要为那些弱势群体的权益奔走呼号,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大家也为自己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应当看到,在当代社会,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和法律约束逐渐唤起了人们的良知,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支持,社会地位和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深受其利,但我认为这还远远不够。

不然的话,为什么到现在一些残疾人还深受歧视?为什么老年人还会无人赡养?为什么农民朋友还会求助无门呢?我有这样一个理想——如果可能的话,我会用我的全部财产创办一个以援助弱势群体为目的慈善基金会,用所有的基金丰富弱势群体的物质生活。

然后召集一些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志愿者,创建一个报社,专门从事社会舆论工作,用我们的笔,我们的文章将社会上存在着对弱势群体不公的问题公之于众,运用舆论的力量唤醒人们的良知,形成一股“尊重弱势,关爱弱势”的社会氛围,从精神鼓励到物质支持,让弱势群体真正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我想,如果在我的倡导下,绝大多数人都能孝敬长辈,服务伤残,平等待人,真挚友爱。

那时,我也就实现了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篇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但是。

光有漂亮的外表,幸福的彩虹会踏着薄雾飞舞。

《审美教育书简》的美育思想

《审美教育书简》的美育思想

《审美教育书简》的美育思想《审美教育书简》的美育思想廖⼩玲 安思余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第⼀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这⼀概念,根据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和抽象⼈性论提出了⼀系列美育思想主张,书中对美育的性质和社会作⽤作了系统的阐述,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恢复⼈的感性与理性的统⼀造就完满⼈性使⼈进⼊⾃由王国,因此审美教育是实现⼈的⾃由的唯⼀途径。

⼀、席勒美育思想产⽣的社会背景(⼀)社会背景席勒⽣活的18世纪是欧洲的启蒙时代,此时的法国是欧洲甚⾄世界的⽂化中⼼,但是18世纪后半期的德国,在经历了影响深远的30年战争之后,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统⼀,政治、经济、⽂化都较落后,因此反抗封建专制,统⼀国家的呼声⽇益⾼涨。

外来⽂化特别是法国⽂化⼤量⼊侵德国,掀起了德国境内“法国化”之风包括席勒在内的⼀批启蒙知识分⼦积极反对对法国⽂化的拙劣模仿,旨在发展本国民族特质的优良⽂化。

法国⼤⾰命带来的腥风⾎⾬和失败也使得席勒看到仅仅依靠暴⼒是不能取得⾰命成功的,要达到⾃由王国,他认为不是政治经济的⾰命,⽽是审美教育,⾄少先有审美教育才有政治的条件,因此必须经由审美教育这⼀环节才能进⼊⾃由,“⼈们在经验中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必须假道美学问题,因为正是通过美,⼈们才可以⾛向⾃由。

”席勒发觉他所处的时代现实的需要⽀配了思维,功利主义⼤为流⾏,⼈们普遍关注的是建⽴国家政治⾃由。

所以今天的时代,⽆论是需要或风尚,都是对艺术不利的,天才们正在远离真正的艺术。

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和森严的国家等级制度使得⼈与⼈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席勒把指责的⽭头指向现代⽂明,他认为,“⽂明远没有给我们带来⾃由,它在我们⾝上培植起来的每⼀种⼒都只是出⼀种新的需要。

物质枷锁的束缚使⼈越来越胆颤⼼惊”,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和森严的国家等级制度也割裂了⼈的天性的内在联系,他谴责现代社会是⼀个畸形的社会,“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然与纯⾃然,迷信与道德的⽆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控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

席勒美育教育理论

席勒美育教育理论

席勒美育教育理论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

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实在、必然与理性的审美的关系性的自由。

也是审美的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对于自由的形式的追求,从而飞跃到审美的自由的游戏。

当然归根结底,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

由此可见,这种自由观不仅局限于精神领域,而更侧重于现实人生,追求一种人性完整、政治解放的人生自由。

因而是一种人生美学之路,开辟了整个现代美学走向人生美学的方向。

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即是其成为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之中介。

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途。

这就是席勒关于美育作用的“中介论”,成为整个美育的核心环节,构成了整个审美之谜。

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

他首先从艺术类型的横向的角度论述了理想的美育的途径。

那就是由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

而从纵向的角度,席勒勾画了审美教育的历史过程,即由古代的素扑的诗到现代的感伤的诗,最后走向两者结合的理想形态的诗。

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批判了他所在的时代。

这种批判开了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先河,影响到后世并对当代仍有其重要意义。

当代德国著名理论家哈贝马斯[Jurgen Habrmas1929--]在《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一文中指出:“这些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

”[4]众所周知,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产阶级现代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构成了一个十分明显的二律背反:美与非美的悖论。

所谓“美”即指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文明与舒适。

而所谓“非美”即指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低俗与焦虑。

因此,对于同资产阶级现代化相伴而生的现代性之反思与批判、乃至于试图超越,就成为现代与当代的紧迫课题。

对现代性进行审美的批判与反思就是众多现代与当代理论家的重要理论探索之一。

而开其先河者即为席勒。

他以其特有的理论敏感性,高举美的艺术是人的“性格的高尚化”的工具[5]之武器,深刻揭示了现代性之二律背反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基础”的审美资本作者:向丽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18年第04期在人们所熟知的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空间隐喻中,有一个不易察觉的事实是,艺术不仅具有上层建筑性,而且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而存在并且发生作用,艺术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叠合性与疏离性,这是我们理解艺术的双重属性的重要维度。

然而,这个空间隐喻实则是更具开放性的,审美和艺术在当代社会发挥着基础性的功能,这恰是该空间隐喻在文化经济时代所呈现出的新的审美图景。

众所周知,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生产过程的考察揭橥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以及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而马克思也早已预见了“资本”的多样化结构及其再生产的诸种可能性。

值得强调的是,“资本”是一种复合性的存在结构,它与诸种经济和文化因素相结合,渐至呈现其多元化的构型,诸如“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知识资本”“身体资本”“象征资本”等等,这些资本形态从其可物化的“经济形态”转化为更为隐秘的存在形态,一方面标志着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转型,另一方面也表征着资本对于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层面的渗透是无所不在的,于此,人的身体性延伸方式也获其更为精妙的存在形态。

而一个更为隐秘的事实是,在当代,“审美资本”成为以上所有资本的某种聚集,它并且能够结合特定的情境具有转化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资本诸形态的转换机制和能力。

审美和艺术已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它进一步聚集为审美和艺术如何能够成为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基础”,亦即,审美和艺术如何能够从基础性的层面通过“创意”对于社会生活关系的形构与变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诸如奥利维耶·阿苏利在《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中对于消费社会中的审美愉悦的工业化,品味如何与审美、欲望、消费、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品味作为一种特殊的需要及其对于整个工业文明的前途和命运的影响,审美资本主义的不规则性等问题做了系列性的深入探讨与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与探析审美和艺术如何改变和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方式,从而将审美消费上升为社会的总体计划,这是我们思考并触摸未来的重要方式。

彼得·墨菲和爱德华多·德拉富恩特主编的《审美资本主义》中对于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形态与精神、审美资本主义的拓朴结构、审美资本主义时代中的建筑风格及其蕴藉的新现代主义、体验经济、审美资本主义的内在精神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度阐发,成为当代美学中结合社会学、人类学探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的重要文献。

此外,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文化经济学教授贾斯汀·奥康诺在《艺术与创意产业》一书中重新讨论了何为艺术的问题,并探讨了作为一种独特的实践的艺术与工业,艺术政策与国家建构、大众文化、现代主义的关系,创意产业与艺术、共同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尤其提出了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会重塑我们的艺术、文化观念和文化政策,而创意产业则在很大程度上居于此种转变的枢纽与关键之环。

这些研究无疑都在共同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在当代,审美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既是消费的对象,同时也是生产的主体。

“美”和艺术只以复数的形式出现,并且,审美和艺术比任何以往的时代都更为紧密地叠合着与政治、经济等文化景观之间的多重关系,或毋宁说,审美资本主义具有一种缜密而多样化的拓朴结构,它通过“创意”生产与再生产欲望、情感、品味以及新的公众,从而最终成为对社会的某种规划。

审美资本是一种特殊的资本,它首先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同时也是一种“软性”的资本,它主要通过作用于人的感觉结构/情感结构,1发挥其对于审美感受力的催化作用,生产出愈来愈多的叠合着复合型欲望的商品。

正如爱德华多·德·拉·富恩特所强调的,在审美资本主义时代,美学的确比任何时期相比都显得更为重要,过去由美学所面对和处理的审美愉悦感和审美交流等问题,在当代已愈来愈被各行各业严肃地对待。

他以曾获得全球影响的嬉皮士杂志《壁纸》为例证明了艺术媒体在当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即,它通过不断地制造审美感受力,并且倡导和广泛传播某些兴趣而形成系列性的生产和消费。

《壁纸》创刊人泰勒·布鲁尔还建议,他的杂志必须采用一种对现代的“弹性”定义,这种定义可以涵盖到日常生活所使用的任何物品。

不仅如此,该杂志与建筑行业的菲登出版社合作,发行了一个畅销的旅行指南系列。

于此,对于“美”的弹性定义和对于审美感受力的营建足以显现审美营销的策略和感性的魅力。

审美和艺术的文化经济学意义在今天的创意产业中也表现得尤为显著。

不仅如此,审美资本在社会区隔与民主政治的建构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美”和艺术渐至获其自治性,并通过艺术馆、博物馆、剧院等公众的神圣领域被公开制度化,通过艺术的精致化和“美”的神秘化将普通大众从艺术界和权力界中剔除出去,从而隐性地成为社会区隔的重要媒介。

而在当代,当审美和艺术作为一种资本时,它无疑地显现出一种强烈的民主化倾向。

因为,审美资本的生产本身就是对“美”和艺术的专制和自足性生产的某种反叛,当大写的“美”和艺术自身的力量在慢慢耗尽时,艺术早已嵌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撼动着既往的区隔结构。

在先锋派艺术对于艺术制度的解构中,在大众文化所释放的快感和制造的各种可能性中,尤其是在关于“审美的革命”2以及“感性的重新分配”3的探讨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知到这一点。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美学的当代性亦即实践性,其任务在于探讨审美和艺术与社会生活以及人的情感结构重构之间的内在关系。

这与马克思通过改变人的意识最终达到改造社会生活关系的审美理想是相通的。

“美”和艺术于此不再是一种所谓纯粹的形而上的精密性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融入社会的变革之中。

中国当代美学应当回答“‘美’和艺术在当代何为?”的問题。

诸如,如何通过艺术提升城市品味?艺术在乡村信仰空间的建构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审美和艺术教育的当代形态和路径是怎样的?审美和艺术如何作为精妙的社会治理方式等等。

中国有自己的“当代性”,王杰在《乡愁乌托邦—乌托邦的中国形式及其审美表达》一文中谈及乌托邦的中国形式指出,与欧洲的乌托邦文学的基本逻辑指向“未来”不同的是,中国乡土文学传统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的“乡愁”都是指向“过去”的,并通过一种缠绕式的、回旋性的表达机制表征未来。

近年中国所持续开展的艺术乡建就在很大程度上实践了此种“乡愁美学”的内在精神,不仅如此,乡土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已融入当代文化品味提升的进程中。

5然而,随着乡土艺术生长土壤的渐至消逝,其存在的空间及其蕴藉的乡土信仰也被迅速压缩乃至窒息。

因此,如何通过艺术介入乡村,恢复和激活乡村的礼俗秩序和伦理精神,艺术家如何在新的情境中通过创意赋予乡土艺术以新的感性结构,从而重建乡村的信仰,等问题就成为当代艺术家和美学工作者需严肃加以对待的问题。

诸如当代艺术家渠岩的“许村计划”运用调查和追踪拍摄的方式展演了乡村的空间结构、权力空间和信仰空间,呈现出乡村底层的生活状态,揭橥了进化主义、发展主义和虚无主义在乡村从拜神到拜物的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乡村在此过程中所遭际的暴力与伤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艺术推动村落复兴”作为中国乡村建设的第四条路。

对于这些问题复杂性的厘清与出路探寻,任何想象与设想都需依托切实的田野考察与反思才有可能。

费孝通先生一生“志在富民”,在其晚年又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富了之后怎么办?”在他看来,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需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也就是要向艺术的境界和美的境界发展。

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早已表明,重要的事情不是解释什么是美,而是如何创造美。

无疑,探讨作为文化最精妙的表达方式的审美和艺术如何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审美和艺术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学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体现其“当代性”不可逾越的问题。

作者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感觉结构/情感结构”是英国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在其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建构中提出并阐释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出关于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隐喻的一种更为辩证的而非完全结构性的理解。

在威廉斯看来,文化和艺术并非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一种特殊的中介。

文化與艺术所包蕴着的感觉结构/情感结构是人们对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情感性反映,此种情感既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所建构同时又与其保持一定的疏离,正是在这种特殊的中介状态中,我们可以把握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及其未来发展向度。

关于审美的革命构想较早地是由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来的,面对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及其携裹的恐怖性,席勒呼吁以审美的革命代替政治的革命,亦即,以审美和艺术的完满性弥合被分裂和异化的人性。

二十世纪后期,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对审美的革命的内涵与机制做出了更深入的阐释与延伸。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在其主编的《审美的革命与二十世纪先锋派艺术运动》中提出,社会未来的变化首先是以审美的革命的形式发生,先锋派艺术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某种预演。

“感性的重新分配”(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是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此概念充分突显出美学与政治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在朗西埃看来,审美和艺术本身就是感觉经验的分配或配置,感性的重新分配意味着感性分享的政治模式的变迁,其中蕴藉着社会变革的最隐秘讯息。

概言之,乡土艺术至少在两个方面具备了作为品味的“资本”:一方面,乡土艺术作为一种源自民间的群体艺术,它不仅铭写着人类古老文明以及历史变迁的印记,而且保存着人类原初稚拙的“天真”与诗性的智慧,这种基于想象的诗性智慧具有与诸神、诸人沟通的神性,它并且为人类陷入迷茫与痛苦之际预留了足够的回望与诗意栖居之地;另一方面,乡土艺术虽带着泥土的气息,但正是基于对土地、神灵的尊崇与对人生礼仪的尽心尽意,才产生了如此繁复而精致的艺术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