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大学语文课程“三性合一”性质定位的新探究
大学语文课程“三性合一”性质定位的新探究[摘要]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种种困境,究其根源在于该课程性质定位仍不到位。
大学语文教学应创新理念与方法,避免过去只强调“一性”或“二性”的缺陷,实现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三性合一”,使之成为提高大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工具课、提升人文素养的人文课、培育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审美课。
[关键词]课程;性质;探究;三性合一如果说“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实际上都处于危机之中”的话,那么,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大学语文基础课教育面临的危机就更为严重。
而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源,正如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一文中所说“大学语文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地位’和‘定位’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定位’”。
任何一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中都应有自己的位置,大学语文也不例外。
然而,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见仁见智,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是工具性,二是人文性,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重新审视以上三种观点,探究大学语文应有的性质定位,对改善危机或许有所裨益。
一、工具性语文的内涵可理解为“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是人类所独有的以言语形式进行表达和理解的一种音义结合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提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要做到每个学生都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到了分内的责任”。
国家教委高教司指出:“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课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书面表达、口语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以语言为工具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借助语言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
现代社会是人与人在不断交往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摘要:大学语文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人文—审美—工具”的三位一体,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
提升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进而培养出人格完满的、全面发展的人,是这门课程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性;人文素养;经典文本引言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还未能将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识性讲解、工具性操作层面,对人文素性缺少应有的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诸如普遍的“专业崇拜”心理导致高校重“专”轻“通”、重“器”轻“道”现象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实用主义,教师对大学语文重要性认识的偏差,网络传播环境改变了大学生接受信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使得他们漠视经典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等等。
一、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著名学者钱理群说:“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
因此必然也走向虚无主义,就是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弃抛弃。
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就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都被大学所拒绝,既被大学里的老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二是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
”浮躁的世风扰乱了大学校园的平静,也搅乱了教师授业和学生求学的定心。
联系到大学语文,它原本就是一门公共类的文化素质课程,专职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很难做出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也非常不易。
加之国家这方面的科研立项很少,教师没有项目可作,评职称也就特别困难,从而使得这门课程以及讲授课程的教师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导致不少大学语文教师自己也对教授这门课程失去信心。
表现在教学实践上,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当中,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理,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教学,不能发挥课程应有的对学生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作用,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
大学语文审美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一
淡 酒 、雁 、 黄花 、梧 桐 、细 雨 等形 象 , 这种 情感 加 以渲 染 和烘 把 托 , 成 动人 的 意境 , 人 更觉 寂 寞凄 婉 。教 师在 讲课 时 , 定要 构 使 一 注 意 引导学 生去感 受这 种意 境. 所 以,作 品 中所 描绘 的景 物或刻 画的人 物往 往都 渗透 着作 者 的情感 寄托 ,在 欣赏 文学 作品 时应 引 导学生 通过表 象去感 受作 者的 内心 。
一
一
、
大 学语文 教学现 状
大 学语 文 的 地位 ,在 大 部 分 高校 里 的 领 导 、 老师 、学 生 的 概念 里并 不 明确 。从学校 的 角度 出发 ,对大 学语 文 的关注 则 更是 少之 又少 ,学 校的 精力投 入不 够 , 出现 了师 资力 量 的不足 ,学分 的偏 低 ,对这 门课程 的要求也 是 置于 一种可 有可 无 的态度 。从学 生来 说 ,很多 学生 认为汉 语 是母 语 ,中文 的能力 是与 生俱 来 的 , 因此 不愿 意把 精力 花 费在 语文 上 。因 而,大 学语 文教 学在 高校 没 有 受到应 有 的重视 ,不 少高校 没有 开 设大学 语 文课程 ,即使 在开 设 大 学语 文 课 程 的 高校 中, 也有 不 少 高校 将 其 列 为 “ 公共 任 选 课 ”,和 专业 课没 有什 么联 系 。据统 计 , 国把 “ 学语 文 ”列 全 大 为 全校 必 修的 院校 达不 到 10 ,但 同 时有 10 多所 高校 把 英语 0所 00 作 为必修 课 ,二者 形成 了鲜 明反 差 。大学语 文 日益边 缘化 ,大学 语 文的 教师 队伍也 日益边 缘 化 ,他们 往往 学历 、职称 、 自我 评价 最低 , 大学 大学语 文教学 现状 不容乐 观 。
语文课应重“文”味
语文课应重“文”味语文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原因,语文课的“文”味似乎有些失落了,学生们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兴趣也逐渐减退。
我们应该重视并强调语文课应当有更多的“文”味,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语文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文学是语文的灵魂,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
而文学作品更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材料。
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领略到不同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手法。
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或者现代散文,让学生了解到文学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析和品味文学作品,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文修养。
语文课还应该加强对古代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古代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故事、传统诗词等,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语文的深厚内涵和文化积淀,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和热爱。
语文课还应该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和运用。
语言文字是我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我们表达自己的工具,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我们应该通过语文课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重要性和表达的艺术。
我们可以通过写作、辩论、朗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达的技巧,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理解。
语文课还应该强调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文化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修养和素质,它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正确的语言文化观念和道德情操,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使学生成为有文化底蕴和高尚情操的人。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doc
浅谈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对此深有感触,下面就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谈谈我的理解。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
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
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
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
这些都属于交流。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
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
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
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
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
启思导行,情感育人——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育的思考
启思导行,情感育人——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育的思考摘要:本文以大学语文的情感启思为出发点,立足高职高专教育,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注重人文精神,职业素养和爱国情感的育成,使学生感受语言之妙,感悟文学之美,感知民族之魂,感恩祖国之爱,从而达到铸魂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启思;人文;情感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院校为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公共基础课。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基础性、工具性与审美性、人文性的统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里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整个高职高专学科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因此在高职高专教育环节中如何注重人文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养成,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目标,因材施教首先要明确定位,高职语文,重心还在语文,这是它的学科属性。
既然是语文,就要完成语文应该完成的任务,应该用来传承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由于职业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服务的,因此,高职阶段的语文课还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职业需要、专业需要,积极渗透职业元素。
学科属性和职业元素的相互渗透,才构成高职语文独有的学科定位。
其次,发挥学生的优势因材施教,当今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对于部分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善于集体讨论,各抒己见。
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注重教学的条理性,生动性,采用更多的学习手段,增加游戏,活动,符号,图画,表演,音乐,身体语言等方式的运用,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活泼性,生动性,丰富性。
二、启思导行,人文熏陶在全日制高职高专院校里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完整word)《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大学语文课是我校面向本科学生设置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
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国诗文的历史源流与流变;●中国文学史;●部分“原典“及各时代的文学精华;●重庆的抗战文化和革命文化.2。
能力目标●对中国文人先贤的人格传承;●书写表情和表意的文章(可以拓宽渠道,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QQ日志,博客等学生乐意为之的载体作为拓展平台);●对热点文学文化现象的评点(如流行歌曲从罗大佑到周杰伦,影视文学从《卧虎藏龙》到《断臂山》,对流行文化人余秋雨、易中天、于丹的看法评论等);●结合重庆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编写红色短信,颂红色乐章,讲红色故事等);●参加朗诵、演讲、辩论及征文比赛等活动(可配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来开展) .(三)参考学时32学时(四)课程学分2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本课程在汲取传统的讲述法、阅读法、启发引导法精华的同时,尤其注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六步训练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在基础训练的单元教学中运用,特别是在知识讲解和案例介评这两个步骤中运用。
另外在阅读指导和能力拓展中也灵活运用。
(2)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提出引导问题展开学习实践活动。
通过核心问题的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引导文所给出的重要信息;自己制订计划,自己组织实施,最后自己检测效果。
比如,在调查驿站这个项目实施之前,我们给学生布置调查任务,然后给出调查对象的确定、调查问卷的制作、调查方法的运用、调查行动的实施、调查材料的分析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等一系列参考信息,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行完成调查任务。
大学语文课教学中的文化、审美教育及德育渗透——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
素质 。例 如 , 8 人 认 为要加 强 文学 作 品赏 析 , 有5 3 占总数 的
5. 4 4 91 6 人认为要加强 文史 知识讲解 , %; 占总数 的4 .%;1 71 5 5
人认 为要加 强语言文 字运 用技巧训 练 . 占总 数 的 5 . ;5 22 3 3 %
人则认 为要加 强应用 文写作 指导 , 占总数 的3 .%。但 在实 5 8 际教 学 中 . 由于该 课程 教学 内容 多 、 时少 , 多 时候无 法 学 很
兼 顾 , 致 目前 大 学 语 文 教 学 仍 以 文学 作 品 赏 析 为 主 。在 教 导 学 方 式 方 面 , 有 2 7 表 示 满 意 , 总 数 的2 . ;4 人 感 只 5人 占 61 54 %
学语文 课作为 素质教育 的一 门基础 课 ,担 负着传 承传统 文 化、 弘扬 人文 精神 、 陶冶 道德 情操等 多项 重任 。但 由于受 多
最直接 的 目的则 是提高学 生 的语 言表达 能力 ,提升学 生 的
文 化 品位 . 化 学 生 的 实 际 技 能 。 强
为 了加强 学生听 、 、 、 说 读 写方 面的能力 , 者在 近几个 笔 学期 的课 堂教 学 中试行 “ 课前 一讲 ” “ 、 话剧 表 演” “ 视欣 、影
表明有超 过半数 的学生 比较喜 欢学 习大学语 文 。但 在 自我
评 价上 , 也有 超过半数 的学生 对 自己 的语 文水平 评价不 高 , 如在 口语 表达 方面有2 0 8 人认 为 自己表 达不够 清晰 、 但能 够
理 解 ; 写 作 方 面 , 4 1 认 为 自己 表 达 清 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逻 辑 不 够 在 有 5人 但
文化 教育应体现大学语 文的“ 工具性 ” 功能 。 当前 , 学生不会 写 申请 书 、 大 就业推荐 书 , 错别字 连篇 、 语 句不通 等现象 已司空见惯 ;真正读 过 中国古 典名 著 的也
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摘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大学语文则是高等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由于本身的学科特点,其人文性和审美性高于工具性。
因此,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在教材编撰和教学设计中贯穿人文性,兼顾审美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意志的培养,如此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出完善的“人”和合格的“才”。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才培养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大学语文是面向大学新生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而尤注重审美性与人文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这其实已经明确指出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所谓“人才”,首先应是人格健全、人文素养高的“人”,其次才是有益于社会的“才”。
大学语文课肩负着培养“人”的重担,因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大学语文课程不能只看到其“经世致用”的工具性,还应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人文性和陶冶情性的审美性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语文“人文性”阐释关于“人文”一词,《周易》“贲卦·彖传”中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 (P.201)的句子。
“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化”则带有用礼乐文明教化的意思。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都是从人的需要和发展出发,提出礼以治国,乐以娱情、射以强身、御以出行、书以识文、数以算法。
六艺里面“礼”“乐”“ 射”“书”都是人文性的体现。
而我们常说的人文素养的“人文”,则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的本质和需要、人的利益和发展。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它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全部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除上述两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均为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本课程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设置本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语文课程。
二、课程设计本课程整体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及职业发展服务。
1.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2.以素质为主体,以学生能力为中心。
3.围绕专业特点,凸显职业导向。
4.开放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掌握文字、语法、修辞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进而启发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加强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感悟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1.较好的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除了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其人文性和审美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首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字词句读写的训练,更是一门传承和弘扬文化的课程。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了解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培养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学生可以从古文阅读中领略到中国古代的智慧和美学,从现代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当代社会的心理和情感。
同时,大学语文还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促进文化多元共存。
其次,大学语文的审美性体现在其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优秀文学作品、诗歌和散文,学生能够培养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同时,大学语文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艺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展示个人的审美见解和创新能力。
此外,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还应该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得到体现。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交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和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评价方式上,除了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逻辑严谨性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成长。
例如,可以引入写作、演讲、创作作品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品味。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通过人文性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人类文明,培养人文关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而通过审美性的培养,学生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有机融合
w i h e t e i f au e te s b i t n a d t e s e i g o h l t e a sh t e t r h u l e c mai n h e k n f o
b a t.T e a m fc l g h n s s t ep t e s d n s t e u y h i o ol e C ie e i o h l h t e t o e u c l v t n r v e a i t fa t a s f a g a e a d u t ae a d i o e t b l y o c u lu e o n u g , n i mp h i l a t e a t t d v lp h c h r l a t, a s ei t h s me i me o e eo t e u u a t s e et t h c
关 键 词 大 学 语 文 课 程 性 质 工具 性 人 文 性 审 美 性
融 合
Co l g Ch n s : h I t g a M e g n e f u c o a , l e e ie eT e n e r l r e c o F n t n l i Hu a itc a d Ae t e c Na u e / a u y n m n si n sh t t r /B iK ia g i Ab t a t sr c Th n t r o c l g C i e e s et e me e e au e f o l e h n s i n i r e h r f n t n l n a i n rh ma e a d a s ei , u h t ga u c i a d b sc o u n n e t t b t e i e r l o a h c t n me g n e o n t n l h ma it n e t e i a i g T e r e c ff ci a , u n si a d a sh t me n n . h u o c c f n t n lf au e i t e  ̄u d t n a d t e s e i g o r t ; u c i a e t r s h o n a i n h e kn f t h o u t e h ma i s t e e h n e n n h e k n fkn n s h u nt i h n a c me ta d t e s e i g o i d e s y
论大学语文人文教学[论文]
论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教材规范、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探索,结合当今数码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文学的实用性特点,力图把大学语文纳入整个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宏观体系中,改变大学语文教育的滞后状态,真正起到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语文教育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教学,将该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应当引起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达成普遍共识,并付诸新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之中。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处境和面临的问题有学者指出,眼下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工程管理方法之移用于学术研究管理,在于工程技术的价值标准之凌驾于学术研究中原有的标准。
阿玛蒂亚?森将这种思想和理路称之为“关于治国方略的技术取向”。
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工科为主的院校基本不开或只在文科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虽开设该课程但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师资力量弱、水平低,以及“学生不爱学、老师不想教”等。
另一方面,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乃至毕业时写文章仍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的状况,仍无多少实质性的扭转和改进。
关于这一困境,有人将其概括为“重视不够”、“定位不准”、“目的不明”、“队伍不稳”和“学时不足”等五个方面,并作了详细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阐述。
二、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程定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斯图尔特?霍尔指出,“文化”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中最困难的概念之一。
“语言是在一种文化中表达思想、观念和情感的‘媒介’之一”。
语文教育一方面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因为“文化个体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其感受世界的精细度、敏感度,还影响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另一方面是其工具性功能,即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个体获得成功与良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对此,社会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口才好并且其他方面也不太差的人常常能立即获得收入丰厚的工作,并且能使他的职位得到迅速提升,以致超过那些缺乏口才的人……”屠锦红、徐梅综合加涅和布卢姆的观点,用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以及情感性目标来概括学校教育情境下教学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语文教育相应的三类课程要素: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
融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大学语文教学
标准。提高语文水平没有标准 , 那么大学语文也就 本特征 。 既然我们已经将 《 大学语 文》 课定位为将语
丧失了补课的意义。 文的工具性教育融人人 文性 和审美性教育之中 , 就 那么, 什么样的定位 才恰当?课程的定位应基 要考虑到如何在培养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 于对 “ 语文” 这个学科概念的理解 。 何谓语文?目 前 生的人文修养与审美修养 上寻求一种最 佳 的结合
c ri u a o i o . u rc l r st n p i
Ke wo d : lme td e u ain h ma i i d c t n a sh t d c t n c riua ;mo e y r si e ne d c t ; u ns ce u ai ; etei e u ai ; urc lr mp o t o c o d
的定位都将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17 年 , 9 8 有感于 语文水平测试 , 合格者免修大学语文 ; 一些学者 ( 如 当时大学生语文水平很低的状况 ,南京大学校长匡 夏中义等 )转 向将 大学语文课开为,这个初衷决定 了大 编有一套大学人文教程教材 ; 还有一些学 者 ( 如钱 学语文课被定位为 “ 补课 ” ——补 中学语文之不足。 理群等 ) 提倡 以大学文学取代大学语文。 凡此种种 ,
维普资讯
2o 0 6年 1 月
安徽农 业大 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nl fA h i giutrl nVrt( ca si c dt n ora o n u A r l a U i sys i ce eeio) c u ei o l n i
水平不断提高、 大量语文教学 内容下移 中学的情况 , 于 l 2年基础教育都没解决 的相 当部分 的大学生语
试论《大学语文》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试论《大学语文》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者:代智敏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7期摘要: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升大学生文学审美与欣赏的能力,培养个性全面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能力,融听、说、读、写、想于一体的人文素质培养三方面来讨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文学鉴赏写作能力人文素质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068《大学语文》是不少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人文科学性较强的课程,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知能力,写作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同时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大学生提升自我素质修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部规定,“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1]这是教育部对这门课程提出的总的要求,但根据不同类别的大学对这门课程目的的设置又稍有区别,我校是广东省的财经类大学,总体上属于文科类大学,因此,对《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定位于:“在介绍古今中外文学精品的基础上,传授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社会及人生等各方面有较系统、较深刻、较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将主要掌握以下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今中外文学名家名篇的产生背景、了解古今中外文学名家名篇的主要内容及特色、了解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掌握分析古今中外文学名篇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质。
”[2]由上可知,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升大学生文学审美与欣赏的能力,培养个性全面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大学语文课堂用语的审美初探
大学语文课堂用语的审美初探
王会 江西蓝天 学院京 东思政部 江西南昌 30 2 30 9
摘要 :大学语文课 程是具有人 文性和 审美性 的课程 ,承担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任务 ,但 目 高校 大学语文教 学现 前 状却 面临诸 多尴尬 。面对大学生这一积 累了一定人文素养的较高素质群体 , 探讨 适应 大学生的有效大 学语文课堂教学技 巧和
亮 ,眉毛漂亮 ,眼睛也很 漂亮 ,都很漂亮 ’。大家一听 ,哄 堂大笑 。” 通过这些语言文字 的小趣题引导学生进入文学 的殿堂 ,
效果可见一斑。
2导入语的启迪之美 。
导人语是一堂课开始 时 ,教师为新课讲授而设计的开场 白 ,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渲染 教学气氛 ,是切入新知识 的 导人 点 ,可以为一节课顺利进行 打下 良好的基础。导人语的 类 型多样 ,有直接导人 、故事导 人、图片导人 、音乐导入 、
模 式就有 了针对性 。从 大学语文教师课堂用语 的审美性建构来实现人文素养教 育的 目 标不失 为一个有效的切入 点。
关键词 :审美性 ;课 堂用语 ;人文 目标
关 于大学语文 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的讨论 由来 已久 ,有的 提 出大学语 文应侧重 人文性和审美性 ,有的认为大学语文应 兼具工具性 、 “ 性”兼重 。目前较 为普遍的共识是大学语 二 文应该更侧重 于人文 性和审美性 。大学语 文课 程内在的审美 要求需要教师按照美 的特点和规律组织 和开展教学 ,使整个 教学过程转化成为美 的欣 赏和创造活动 , 学生获得美感享 使 受 ,达到教学 审美情趣的效果。 笔者认为 ,拘泥 于大 学语文 “ 二性 ”孰轻 孰重的命题讨 论意义不大 。关键是 大学语 文能不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在某 种程度 上 ,大学语 文丧 失魅 力 的原 因在教 师而不在 课 程 。大学语文不应该 也一 定不能搞成 中学语 文的延续 ,正如 有文提到的 “ 四语文 ”是 对大学语文 的有 力讽 刺 ,同时也 高 是鞭策 。大学语文教 师应 改变课程的教学观念 和教学方法 , 而大学语文教师课堂用语 的研究不失为 提升 大学语文教学效 果的切人点 。 苏联 教育学 家 马卡连 柯 曾这样 说 : “ 有教学 语言 的 没 新艺术 就没有新人 。” 夸 美纽斯 也 曾说 : “ 个能够动 听 一 地 、明晰地教学的老师 ,他 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 浸入学生的 心里 。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众所周知 ,沟通 交流的基本要 求—— 发音正确 、用 词得 当 、语 言简洁 、表 意清 晰 ,是 每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一、课程概要:《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具有突出工具性、审美性和强烈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而促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主编:赵恩龙王青副主编:朱枝娥张华明参编:王为钢三、主要参考文献:[1]王力.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张叔宁等,唐宋八大家散文译释.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6]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蒋立甫选编,诗经选注.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0]钱谷融,吴宏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2]金性尧选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向长清释.文心雕龙浅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15]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乔刚.大学语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8]黄高才.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四、本课程教学特色(一)内容的丰富性1.人文性:《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来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通讯
B U d fChn s a g a e ta h n u e n o i e e l n u g e c i g
J .2 1 n a ,0 2
Vo .6 . 1 6 No 1 6
第 66 6卷
第1 期
◆大语探 索
谈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
益于社会的“ 。大学语文课肩负着培养“ 的重 才” 人” 担, 因此 , 在高校教 育过程 中, 大学语文课程不能只 学生人文素养的人文性和陶冶情性的审美性的重要 作用。
一
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
其次 , “ 从 大学语文” 名称上考察 ,语” “ 是一个形
看到其 “ 经世致用” 的工具性 , 还应充分认识到提高 人格。 声字 , 言形吾声 ; , 文 最早指禽兽身上的花纹 , 后来就
风波、 阴晴莫测 , 应该宠辱皆忘、 超然物外 ; 一篇小品 文《 西湖七月半》张岱 ) ( 在楼船灯歌、 声光相乱 中, 峨
学过程中必然贯穿着人文素质的教育。
二、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审美性高于工具性 语文教育 , 尤其是大学语 文教 育 , 不仅仅承载 着工具 『职能 , 生 更有其独特的审美性和情感性教育 功能 , 作为语文教育 的高级形态,大学语文 ” “ 科学
关键词 : 大学语文 人 才培养 人 文性 审美性 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 : 6 2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0 4 69 (0 2 0 — 0 0 G4 A 10 — 0 7 2 1 )1 0 1- 3 1
作者简介 : 菊梅 (95 )女 , 高 17一 , 山西芮城人 , 士研究生 , 为三 门语言文学与文化的知识, 学术讨论 型的授 课特征也使它拥有了更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 。 而且
冠盛筵 , 名娃闺秀、 名妓闲僧 、 风雅名士 、 酒足饭饱者
纷纷粉墨登场 , 月看灯看风景 、 看 看船看人看热闹 , 以调侃的口吻嘲讽了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赶凑热 闹的市井百姓 , 标举了文人雅士的清高拔俗 , 其站在 高处看风景的心态可谓惟妙 准肖; 一章小说《 刘姥姥
以娱情 、 射以强身 、 御以出行 、 书以识文 、 数以算法。
六艺里面“ “ “ “ 都是人文性的体现。 礼”乐” 射”书”
当代人文科 学与 自然科 学 日益交 叉渗透 的发展趋 势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
质的高质量人才。这其实已经明确指出培养高素质 ”
全面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所谓 “ 才” 人 , 首先应是人格健全 、 人文素养高的“ ”其次才是有 人 ,
察时变 ; 观乎人文 , 以化成天下 ”】. 的句子 。“ 【P t2 (0 人
就是通过几千年汉语言文字 、 文辞 、 文章 、 文学 的学
习, 了解 中国自古至今浩瀚 的文学、 文化 。 简而言之 ,
关注 l1 1I
“语文 ’ ‘ 二字 , 可以分别理解为 ‘ 言文字 “语 言文 语
学’ ‘ 和 语言文化 ’ 圆 。” 文以载道 , 语文教育是一个民族对 自己的母语
论文气势磅 礴 , 山倒海 , 排 更讲求思想 的碰撞 , 语言 的张力 : 一首《 蒹葭》《 (诗经 ・ 秦风》 , )芦苇青青、 河水 悠悠、 伊人缥缈朦胧 、 扑朔迷 离, 主人公执著追求、 永 不言弃 , 全诗表现出重章叠句 、 回环往复的语言美 ,
文化的传承教育。民族精神 、 民族传统 , 以及人类的 优良品质都是语文教育本身包含之义 ,且需通过语 言文字的负载才得以传播 , 所以在语言与文字的教
情景交融、 含蓄蕴藉的意境美以及执著追求、 永不放
弃的情感美; 一曲豪放词《 定风波》 苏轼)莫听穿林 ( “ 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禁让人为词人虽远放 , 江湖却仍能旷达处世的精神所感动 , 提示我们宦途
中国古代文学 。
大学语文是面向大学新生而开设 的一门公共基
文” 天文 ” 与“ 相对 , 天文是指天道 自然 , 人文是指社 会人伦 ,化” “ 则带有用礼乐文明教化的意思。 中国古
础课 , 是集工具 陛、 基础性、 审美陛、 人文性于一体而
尤注重审美性与人文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国家教育
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 六艺” 即礼、 、 、 、 乐 射 御 书、
数, 都是从人的需要和发展 出发 , 提出礼以治国 , 乐
部高教司《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征 求意见稿 ) ( 指出 :
“ 在全 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 ,其根本 目的在 于: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 适应
而我们常说的人文素养的 “ 人文 ”则强调以人 , 为本 , 要求尊重人的本质和需要、 人的利益和发展 。
而人文教育 , 就是在教学中始终坚持 以人( 学生 ) 为
本的思想 , 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 注
重知识的内化和渗透 ,通过挖掘其 中的人文精神和 文化内涵 , 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 隋感教育 , 建立起
高菊梅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三门峡 4 20 ) 7 00
摘 要: 培养高素质全面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 而大学语 文则是 高等教 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的重要课程 , 由于本 身的学科特点, 其人文性和审美性 高于工具性。 因此 , 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
大语文观 , 在教材 编撰和教 学设计 中贯穿人文性, 审美性 , 学过程 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意志的 兼顾 在教 培养 , 如此才能实现 高等教 育的人 才培养 目 , 标 为社会培养出完善 的“ 和合格的“ 。 人” 才”
大学语文“ 人文性” 阐释
、
指文采、 文饰 , 再后来有了文字之意 , 延伸扩展到文 辞、 文章 、 文艺、 文学 、 文化 、 文明。也可以说“ 语文” ,
关于 “ 人文 ” 一词 ,周 易》 贲卦 ・ 《 “ 彖传” 中就 有 “ 刚柔交错 , 天文也 ; 文明以止 , 人文也。 观乎天文 ,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