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A、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B、中国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灿的夜空中,庄子是属于那类耀眼的星座之一。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2、解题

①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即“一个名丁的厨师分割牛”的意思。

②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③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3、作者背景简介

庄子(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中文名庄周

别名庄子、庄子休、南华真人

国籍战国中期宋国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宋国蒙

出生日期约前369

逝世日期前286年

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主要成就道家学说主要创始人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道教祖师

代表作品《庄子》、《南华真经》等

思想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4、整体感知

①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yǐ踦(支撑,接触) 騞huā(象声词) 卻xì(同隙,空隙) 窾kuǎn(空) 綮qìng(结合处)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怵chù(害怕,恐惧) 謋huò(象声词)

②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③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5 、赏析

①第一部分(1自然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探究一:欣赏“解牛之美”。

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第一句总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简要交代人物事件。

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探究二: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中《经首》之会”?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②第二部分(2—4自然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点出寓意。

探究一:向庖丁取经,看看他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

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他好的是“道”是指解牛规律,运用前后对照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掌握解牛之“道”的过程。。

解牛的三种境界:

1)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庖丁初解牛时,不熟悉牛的生理结构,眼中看到

的,是庞然大物的牛,感到无从下手。

2)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三年后庖丁对牛的生理结构了如指掌,对牛体

各个部位的特点也都一清二楚,解牛时,面对的已不是整头牛了。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3)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十九年后,庖丁掌握了养生的道理,解牛时

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从容刀而无须要感官接触。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探究二:庄子借族庖、良庖和庖丁比喻的三种人:

(1)族庖,比喻做事固执蛮干的,他们的精神容易受到损害。

(2)良庖,比喻较会处事的人,但因执着于解决问题,不识变通,他们的精神也会受到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