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 在山的那边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第1课在山的那边打牢基础1.给加线字注音。
凝成( ) 诱惑( ) 瞬间( ) 隐秘( )2.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3.请用诗中的原句填空。
(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一句中的“种子”是指面无私。
(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句中的“失望”是指。
4.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毛泽东有一句诗:“无限风光在险峰。
”本诗中,与马克思、毛泽东的名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5.仿照例句,补充句子。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力,让人。
发掘潜力阅读课文第二节第二段,回答文后问题。
6.选段中押韵的三个词语分别是:(1) (2) (3)7.理解诗句,回答“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的原因是什么?8.诗句中的“漫湿”改为“浸湿”好不好?为什么?创新应用9.(浙江杭州中考题)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
春,以她的盎然生机,秀丽妩媚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炽热强悍让人奋发;;。
10.读下面一则小幽默,回答其后面的问题。
在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之后,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这本书提出批评。
”厨师反驳道:“。
”根据以上情境,选出最适合厨师作答的一句话,将答案序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A.对某一作品提出批评,是每一个读者的权利。
B.我没有从事过写作,就不能对你的作品提意见吗?C.即使你从来未做过厨师,我也允许你对我做的饭菜说三道四。
D.我从未下过一个蛋,可我能品尝出炒鸡蛋的滋味,母鸡行吗?11.下面语句的语序调整后,意思没有什么变化的一项是( )A.屡战屡败——屡败屡战B.我要那种带小花点的布——我要那种布,带小花点的C.事出有因,情有可原—情有可原,事出有因D.你吃了饭再回来——你回来再吃饭1.níng yòu shùn mì2.(1)可以强调出内心的失望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9 .在山的那边》优质课课件_1
比喻一个信念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理想和信念使我不畏长途 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 向前走去”,所以说扎下 了深根。
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 明白了诗中的“山”、“海” 和爬山的深刻含义了吗,它 们象征什么?
思考讨论: 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 、“海” 和“爬山”的 含义是什么?
山——困难; 海——理想/信念
爬山——坚持不懈的奋斗
从这首小诗中认识到了一个 怎样的生活哲理?
人生哲理
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 人生理想。
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 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喜欢的诗 演绎出来!
示例:哦,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字重音,句子呈升调。要读 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 那个山顶(音量适中,声调略上扬) 可是(要
立即体现出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我/却几 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延长), 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语调上扬,声音延
长),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连读略快)/打 (重读)了/一个/零分!(语速放慢,声调延 长,体现出挫折感)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 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 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 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 邮递员。
初读课文,辨识字音, 把握朗读节奏,读准读 畅
再读课文,知大意
请给诗歌另拟一个小标 题___________________
• 妈妈(轻声),那个海呢?(要充满疑 惑) (第一段主要要能够体现出孩子的 纯真,对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寻希望 时的兴奋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极度沮丧懊 恼的心情。)
•二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在山的那边》课后题
《在山的那边》课后题及答案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的愿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山色是青的,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7.“用信念凝成的海”这句话中的“海”具有什么含义? 这里的“信念”指得是妈妈给我的信心,而这里的“海”指的是作者在不断追求的目标.扩展资料 一、基础部分 1.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伏在窗口(fú) 痴想(chī)B.隐秘(bì) 凝成(nínɡ)C.诱惑(xiù) 漫湿(màn)D.枯干(ɡū) 一瞬间(shùn) 2.下边四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幻想 凝成 诱惑 宣腾 B.海潮 攀登 朦胧 痴想 C.隐秘 清澈 依然 枯干 D.漫湿 一瞬间 飘来 深根 3.填空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_________,即对__________________和自信。
2024年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2024年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说课稿在山的那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文化中心于2024年出版的少儿文学作品,该作品旨在通过讲述一个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向读者传递勇敢、坚强和乐观的正能量。
本文将围绕本书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说教材《在山的那边》是一本以小男孩小明为主角的成长故事。
小明生活在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经常看到对岸有一座美丽的白色小屋,他迫切想要过河去看看。
于是,小明想尽办法寻找过河的方法,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故事中,小明敢于挑战困难,勇敢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利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了困难,最终实现了心愿。
通过本故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小明身上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同时,本书还融入了一些地理知识、生活常识,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故事的大意和主题,体会主人公小明的成长过程;2.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领悟故事的深层含义;3.通过阅读和分析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4.了解地理知识、生活常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旨;2.分析主人公的行动、思考以及成长变化;3.学习并应用地理知识、生活常识。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与学生共同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涉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4.对比法:将故事中的情节与学生自身经历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
五、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10分钟)1.用一段短小精悍的故事或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与学生共同回忆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并一起讨论如何解决困难。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教案:课文:《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了解儿童间相互欺凌的现象,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
2. 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会运用“在……上/下面”、“跑起来/走起来”等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
难点:运用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教学准备:课文《在山的那边》及相关教辅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标题《在山的那边》,提问:你们听过这个故事吗?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Step 2:阅读课文1.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识别出不理不睬、虚张声势等词语。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为什么阿东一会在山的这边,一会在山的那边?”“怎样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呢?”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逐段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Step 3:语言运用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和语言运用,例如:使用“在……上/下面”、“跑起来/走起来”等进行句子拓展。
2. 教师提供相关例句,引导学生运用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Step 4:情感教育1.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如果你们是课文中的小明,你们会怎么做?2. 分组讨论:请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Step 5:小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
2. 提问学生:你们还能想到其他与课文相似的故事吗?请用词语和句子描述这个故事。
课后作业:1. 思考:你们能够想象出阿东和小明后来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吗?请写一篇小短文描写他们之间的友谊。
2. 阅读课外书籍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故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知识点总结及课后题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在山的那边》知识点总结及课后题答案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
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
1985年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
1992年去英国。
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上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文章主旨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
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文章思路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妈妈的指点唤起“我”的想望。
第二层(“于是”到“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爬过了那座山,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既然山的那边没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并以此句引出诗歌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诗中已经自然分层。
第一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终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理想之海的意思。
第二层,作者以“山”和“海”为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越过一座座人生之“山”,朝着理想的“海”奋进,从而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总会成为现实。
象征手法的运用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理解时要弄清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关键是“海”与“山”,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
“重重的山”,说明人们起初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失所望,待到认识不断深化了,才能对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在山的那一边》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第一课《在山的那一边》(建议安排1课时)[学法导引]这是一首抒情诗。
学习诗歌,必须了解诗的特点,即:①思想感情强烈②联想想像丰富③形象意象鲜明④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多讲求押韵。
全诗以抒情的笔调通过写童年时的想望、困惑和成年后的感悟、信念,告诉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本文这种“告诉”并不是概念化的语言直白,也不是情感的直接抒发,而是借助于“山”和“海”这两个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来进行的。
“山”,暗指现实的世界,它封闭、灰暗、压抑、落后,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海”暗指想象的世界,它开阔、光明、自由,是要竭力追求和实现的目标,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把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实在的人生要不断追求的过程。
学习这首诗要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及诗中所表述的思想感情。
[典题例析]例题:阅读这首诗的第一节,完成下列问题。
在山的那边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1、为什么我爬上了山顶,却哭着回来了?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个诗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3、从这节诗中可以读出“山”与“海”的具体含义吗?请简析。
解析:第1题考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2题考对诗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第3题考对诗歌精练含蓄语言的理解。
参考答案:1、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2、拟人。
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将山人格化、具象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心中的感受,表现“我”内心极度的失望。
3、对于“海”,我是怀着隐秘的想望去追求的,这里的“海”是一种光明、自由、理想境界的象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在山的那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在山的那边》妈妈,那个海呢?二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喧腾、一瞬间”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领悟诗中“山”与“海”的意义。
能力目标1.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与思想,学会初步欣赏诗歌。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感悟诗中蕴涵的哲理,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品读揣摩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指导朗读、范读,学生诵读、品读等环节,体味诗歌所蕴涵的哲理。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把握词句,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方法1.诵读法: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把握“山”与“海”的内涵,领悟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
2.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研读诗歌,品味诗歌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美好而朦胧的梦,或者充满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希望。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童年最美的梦。
现在你的理想是否实现?如果实现,你是靠怎样的努力实现的?如果没有,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看看有哪些收获。
二、探究学诗方法1.诗歌常识诗歌,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及赏析《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一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二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在山的那边》课文赏析《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攀登山峰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是充满坎坷和挫折的,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对山的另一边充满好奇和向往,但在攀登山顶后却发现依然是山,感到失望和沮丧。
这一部分表达了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
第二部分则是作者长大后对山的另一边的思考和领悟,他明白了山的另一边并不是海,而是需要用信念和勇气去凝成的全新世界。
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人生的挫折和困难后,逐渐领悟了人生的真谛,鼓励读者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在诗歌的语言方面,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感受。
同时,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把握得很好,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感。
总之,《在山的那边》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鼓励读者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初一的语文书上册第一课
初一的语文书上册第一课人教版初一的语文书上册第一课是《在山的那边》。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大山的想象和向往,以及勇敢地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的故事。
文章中通过对大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也传递了要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梦想的启示。
在语文学习中,这篇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梦想和目标,鼓励他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山的那边》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现代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大山的无尽想象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首先,这首诗的标题“在山的那边”就非常引人入胜。
它引发了读者对大山背后的想象和好奇心,让我们想要了解山那边到底隐藏着什么。
这种吸引力,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和兴趣。
其次,这首诗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能够看到那座大山的巍峨和辽阔。
例如,“妈妈给我说过:山外有海”,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展现了一个孩子对大山的无尽想象和向往。
又如,“在山的那边是海”,这句话以一个简洁明了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山的想象和对海的向往。
此外,这首诗还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勇敢追求梦想的信息。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要被现实中的困难所束缚,要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追求更广阔的世界和更高的目标。
这种精神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启示。
总的来说,《在山的那边》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现代诗,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在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中作为第一课,是非常合适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梦想和目标,鼓励他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七年级上册语文《14》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笔记课题:《在山的那边》
一、重点字词
注音: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huò) 喧腾(xuān téng)
解释:隐秘——隐蔽,不外露。
凝成——凝聚而成。
诱惑——引诱迷惑。
攀谈——本文指和他人交谈。
痴想——发呆地想。
铁青——青黑色,常形容人不安或惊讶的神色。
喧腾——喧闹沸腾。
二、重点句子
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
2.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 从此,我天天都在寻觅我的理想/不在大山的引诱下,向着远方,迈进。
三、整体感知
1. 作者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梦想?
小时候作者最渴望看见大海,可是在追寻过程中几经受挫,因此作者童年时期的梦想是见到大海。
2. “山”和“海”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山”是指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的境界,“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海”比喻理想的境界。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不怕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理想的主题思想。
3. 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作者童年时期对海的向往、追求。
第二部分:写作者成年后对奋斗并将取得成功的感悟。
人教版小学七年级上册语文电子书
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课件
检查项目 1.课本: 包书皮 2.红蓝钢笔或水笔 3.小纸片 4.小字本: 抄写《静夜思》 5.笔记本: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今天我学到了…” 2)复习《在山的那边》 ①朗读 2 遍,家长签字 ②字词注音、解释 ③课后第一题作业: 1、第二题(语文本) 2、第三题(笔记本) 3、预习《短文两篇》(笔记本)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凝结而成。 使用手段, 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吸引, 招引。
喧闹, 沸腾。 一眨眼之间。 检查预习 讨论品味词语: 痴想: 铁青着脸: 诱惑: 枯干: 童年的幻想
困难的艰巨性 成功的喜悦 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与痛苦 认读生字 整体感 知 探究词义 品味词语 小时侯,我常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3、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 人生理想。
从时间上说, 第一诗节写我童年的时候;第二诗节写我长大 以后。
从内容上说, 第一诗节写我想望和困惑;第二诗节写我长大 以后的拼搏和奋斗。
从象征意义上说, 第一诗节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 “海”, 第二诗节中的”山“象征了困难, ”海“象征了信念。 研读赏析
1)标段序
2)字词: 注音,解释,造句 3)朗读: 签字
4)第一题 下课啦! 放飞理想展翅翱翔 紫藤萝瀑布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笔记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笔记第11课《在山的那边》一、生字词1. 痴想:深深地迷恋。
2. 隐秘:隐蔽,不显露。
3. 诱惑:吸引。
4. 一瞬间:一刹那,时间非常快地过去。
5. 曾:曾经。
6. 群山:连绵起伏的山。
7. 惊涛:惊人的巨浪。
8. 喧腾:喧闹沸腾。
9. 骨髓:骨头里的像油脂一样的物质。
10. 崭新:极新。
11. 飘渺:形容远处的物体隐隐约约,也指诗文、歌曲等的情调。
二、主旨和结构本诗表达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抒发了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语言通俗浅显,形象明朗自然。
本诗主旨是表达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三、重点句子解析1.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句诗表现了童年的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为后文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做了铺垫。
2. “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句诗中,妈妈的话点燃了我对理想的向往之情,使“我”产生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山那边是海。
同时,“海”也是理想的象征,给人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3.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句诗描绘了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曲折过程,“无数座山”暗示了追求理想的困难和挑战,“一次次战胜失望”表达了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表达了最终实现理想的信念和决心,“全新的世界”则表达了理想的无限美好和价值。
四、写作特点1. 语言简洁明快,易于理解。
2.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3. 采用象征手法,如“山”、“海”等象征着困难和理想,“妈妈”则象征着引导和支持。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
的那边》课件
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山的画面
山对于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感慨万千。
而恰恰就是在这大山之中,有那幺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无言的大山中,从孩提时他们就怀有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断的追求。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
诉说。
导语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
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幺东西呢?
导语设计2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蕴涵哲理.
2.品位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及蕴涵意味.
诗歌:文学的一种,“五四”以来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
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偏重于抒情言志。
特点: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
《在山的那边》七年级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教材中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的故事。
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相扣、线路严谨力度适中,既传达了历史的教训,又有趣味性,适合初中生阅读并加深对革命时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时代的农村改革。
2.理解内战年代形势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3.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小说中的批判精神及深层次思考。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1.教师先将小说整体浏览一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百折不挠”精神。
1.2.教师请学生阅读小说,师生进行讨论并整理故事情节,逐步挖掘人物性格及心理描写;1.3.教师将人物性格及心理描进行研究并对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主旨。
2.教学方法2.1.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讨论,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与思考能力。
2.2.教师以展示PPT的方式进行故事情节分析,让学生印象深刻。
2.3.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四、课堂操作4.1 前期准备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小说进行详细阅读及复习,对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需要有所准备,如控制学生课堂活跃状态,防止学生闲聊,提高课堂效率等。
4.2教学展示1)PPT展示通过PPT向学生呈现小说情节,使学生一目了然,减少对情节理解的重复性阅读。
2)人物造型展示将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形象用PPT进行呈现,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及相关心理描写。
4.3 课堂练习1)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并整理故事情节,带领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故事主旨。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将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自主思考相关问题,并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3)学生撰写作文,将思考记录下来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并交到教师手中,教师通过评分,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奖励。
五、评判方式通过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采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来进行评分,阶段性给予学生一定的分数或评价,以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更加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学校
安徽省合肥市五十中
课名
《在山的那边》
教师姓名
占诗兴
学科(版本)
语文(人教版)
章节
第四单元
学时
1
年级
七年级
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掌握诗中生字、生词。
2、体会诗歌的朗读方法,理解诗歌两部分的内容,品味诗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3、深入诗歌意境,理解“山”和“海”的内涵,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学习者分析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初中语文更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体会诗的情、理、意等,这加深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再加上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心理上会有紧张和胆怯感,这会影响教学效果,好在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采用了对应的手段
朗读
播放音频朗读,图文并茂、更为形象
品诗
21′51″-29′20″
欣赏语言美
分析诗歌的语言
合作探究
资料链接,更为丰富
悟诗
33′30″-41′40″
体会情感美
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对人生的感悟
合作探究
资料链接,帮助学生理解
写诗
42′45″-45′56″
领悟思想美
如何在诗中表情达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实物展台,更为便捷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1、在反复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2、深入诗歌内容,理解“山”、“海”的内涵,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读、品、悟。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读诗
9′42″-17′58″
把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奏美
正音、划分节奏、学会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