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感悟

合集下载

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

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

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篇1社会发展很快,我们面临着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历史教学时间课时少,一周只有两节,但教学任务重,如果我们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教学效率就很低,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我想对一节历史课有效教学浅谈几点体会:“有效教学”正如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所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首先,教师必须确立“学生主体”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其次,教师有“全人”的概念。

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

在课堂上,给学生一种没有压力的学习氛围,只规定背题的范围,不规定必须背下来,或是抽背、默写,人为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和紧张,如果学生经常在这种压力和紧张的状态下学习,不但不会提高学习效率,相反还会降低学习效率。

而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真正地参与学习,自觉自愿地去完成课堂任务。

经过几个周的实践,我发现现在的历史课学生喜欢上了,课堂上也活了起来,以前复习时所有的题都是自己讲,一节课下来累的筋疲力尽,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早就昏昏欲睡了,效率很低,而自从分组以来,学生小组讨论非常活跃,没有一个昏昏欲睡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了课堂学习。

一次课堂上有一个组的同学提出了个一个问题: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其中有一个答案是“应该是对世界经济有所发展”,学生问为什么没选这个答案,当时我就愣住了,正在思考时,旁边一个学生说:因为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初中历史与社会整体性教学的几点感悟

初中历史与社会整体性教学的几点感悟

初中历史与社会整体性教学的几点感悟
1. 整体性教学,需要教学树立整体的历史教学观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必然的,看似偶然的事件中也会隐藏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它们之中肯定会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在起着作用,这正是徐乃赛老师提到的历史法则的力量。

如徐老师提到的新文化运动,不早不迟,偏偏发生在此时,为什么一堆文人会在此时突然爆发?表面的原因是袁世凯复辟,如果就此解释也行的通。

但还有没有与其他历史事件相联系呢?如果老师能联系到辛亥革命的意义的话,就好理解了。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极大的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面貌。

如果不从这一点出发,则还是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次上,没有对知识进行内化和联系。

2. 推进整体性教学,需要教师提高自身学科素养。

新教材只选择某些典型的人与事,如果教师的学科素养水平不高,则无法进行前后联系,造成课堂的僵硬,学生的兴趣的流失,也谈不上什么整体性教学了。

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理解时,教材中并没有说明为什么“新”,很多老师也无法理解,最多也就是说从此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

但这并没有阐述“新”的含义,如果一个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话,他就应该会从1840年起的中国各阶层人
民的活动、参与对象、革命目的、斗争方式、打击对象等方面来进行比较的话,学生就能较好的理解了。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得到了很多的收获,谢谢胡学森老师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认认真真的钻研,争取有大的收获。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反思的几个“着力点”及改进策略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反思的几个“着力点”及改进策略
师的深刻反思 。 通过反思 , 的观念逐渐 被认 同, 新 旧 点 。 过情境 的创设来 激发学 生 的兴趣 , 通 是笔 者平
观念逐渐被扬 弃 。 师对教学 目标 的制定 , 重视 时教学中采取 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教 在
认知 目标 的同时 , 也重 视过程 与方法 、 情感与 价值
国家 都 没 有 挨 过 打 。
观点 三: 落后也 能打先进 , 如辽 、 、 打北宋 , 夏 金 金、 元打南宋。
观点 四: 落后也能抗击先进 , 最终打败先进 , 如 中国的抗 日战争。
“ 教学有法 , 教无定 法” 课堂教学复杂 多变 , 。 难
观点五 : 不一定 形பைடு நூலகம்“ 与“ 打” 挨打 ” 系 , 关 完全 以准确无误地预设 ,对预设 目标 脱离学生实 际 , 重 可 以和平共 处 , 平等 往来 , 如唐朝 同吐番 、 南昭 、 点 、 回 难点处理不 当, 教学 内容安排 不妥 , 教具准备不 纥等少数 民族政权的交往等。
五 、 思 教 学 失败 反
观点 一 : 落后必然 挨打 , 史上 的两次鸦 片战 历
如此。
争、 中法战争 、 甲午 战争和八 国联军侵 华 战争就是 活跃 学生的思维 , 提高学生 的能力 。 观 点二 : 落后不 一定挨 打 , 当代 绝大 数发展 中 业, 教师应 作 出灵活 的选择和设计 , 减少机械的 、 重

反 思教 学 观 念
20 年颁 布的《 01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图 ,以使老师家访时能更快找到你家 ” “ 。 ( 实验稿 )提 出 了一 系列新观 念 , 》 如作 为必修课 和
学 基础课 的历史与社会从本质说是人文素养课 ; 过程 师 要 贯 彻 新 课 标 提 出 的 “ 习对 生 活 有 用 的 地 理 、

中学生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本(三篇)

中学生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本(三篇)

中学生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范本(三篇)一篇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究,敏锐的观看,坚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制造性。

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育学生的学习力量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是我在平日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一、培育学生阅读力量,让其自我总结教学提纲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猎取历史学问、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亦是培育学习力量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把握根底学问,又提高学习力量。

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需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学问点以及各学问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学问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精确的学问构造,学问点也就牢坚固定在学问构造的枝干上,从而使学问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育学生思维力量历史对培育学生的思维力量始终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局部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索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非常留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学问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进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进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历史进展的线索就是历史进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大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月、地点、人物大事太多,很不简单把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简单的历史学问中理清进展线索,提示历史进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大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在理清线索的根底上,还要让学生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拟简单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把握历史根底学问,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近年来,历史与社会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者,社会学作为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对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不仅仅是一段过去的记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并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当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感性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

其次,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兴趣。

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能够从中找到共鸣,并主动参与到历史与社会的研究中来。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进行探讨,如家庭、校园、社会等,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讨论和研究。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资源和技术手段,如展览、实地考察、多媒体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与社会的魅力。

第三,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历史和社会领域常常涉及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和价值观的碰撞,学生应该具备辨别信息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质疑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历史和社会教学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集体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指导他们学会与不同观点和意见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辩论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现代历史教学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按编年顺序,按专题编写,内容精练,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年来,我在新课程实施中认真反思,紧紧抓住新课程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方面有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中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围绕新课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比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课本只用了寥寥数语,从文字上没有任何阅读障碍,但要理解其意义,不光要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政治局面,而且要对照苏俄革命的道路才能明白这也是一种创新。

教这一内容,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未尝不可。

另外,像长征、南京大屠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不会一点儿都不知道,教师用讲授法效果未必好。

教师导读,学生自学,组织问题研讨,让学生的不同特长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中展现出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就会有所提高,何乐而不为呢?二、科学处理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初中历史教材按专题编写,每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内容精练,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

首先要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充分把握课标、理解教材,利用教参,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确定探索性教学活动的亮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次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删、补、改。

比如中国历史虽然长达五千年,记那么多、那么细没必要,大的王朝顺序、重要的制度名称、重要的机构和官职名称,记住一些就可以。

例如三省六部制,关键是理解三省运行机制,那么,三省的名称就必须知道,六部吏、户、礼、工、刑、兵也好记,职责不必强求记全。

又如八年级下册有必要补充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这段时间孙中山的一些革命活动,不然学生会问、孙中山这段时间哪里去了呢?三、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准确严谨、精练简洁、通俗生动、语言幽默、声情并茂、生动有趣的讲述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使听者乐此不疲。

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

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

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在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的复杂性。

历史与社会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批判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我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心得总结。

首先,注重启发式教学。

历史与社会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因此,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课堂中,我常常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思考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背后原因。

我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培养出辩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变革。

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我会通过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提取和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判断。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意识,让他们了解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我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让他们思考自己能够为社会做些什么,从小事做起,承担起自己作为公民的责任。

最后,注重教学资源的创新应用。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创新应用非常重要。

我会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图书、多媒体、互联网等,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途径。

同时,我也注重创新教学资源的应用方式,例如通过组织实地考察、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历史与社会。

总的来说,历史与社会教学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

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历史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应用教学资源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效果。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问题 。
但也遗憾地看 到:尽管 《 全E l 制义务教育 历 史与社会课程 标准 ( 实验稿 )》 ( 以下简称 《 标准 》 )所倡导 的理念反 映了时代的要求 和 课 程 改 革 的 总 趋 势 ,已逐 步 得 到 教 育 工 作 者 的普 遍 认 同 ,但 相 对 于课 堂 教 学 的 具 体 实 践来说 , 一些 先 进 的理 念 还 过于 抽 象 和概 括 , 许 多教师在教学实践 中遇到 了一 系列具体 的 问题 ,产生了种种 困惑 ,其 中比较集 中的是
的过程。历史与社会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 生 我们首先 应该 转变 《 历史与社会 》课 堂教学 的生 活 实 际 ,从 学 生 的生 活 经 验 和 已有 知 识 评 价 的 基 本 思 路 ,从 “ 以教 论 学 ” 到 “ 以 学 出发 ,创 设 各 种 情 境 ,为 学 生 提 供 从 事 历 史 论 教 ” 。关 注 学 生 在 课 堂教 学 中 的 表 现 应 成 与社 会 活 动 的 机会 ,激 发 对 历史 与 社会 的 兴 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除了关注他们 趣 , 以及 学 好 历 史 与 社 会 的愿 望 。为 此 ,广 的 知 识 技 能 目标 的 达 成 以外 ,还 应 关 注 他 们 大 教 师 都 非 常 重 视 创 设 情 境 ,力 求 为 学 生 提 在 课 堂 上 师 生 互 动 、 自主 学 习 、同 伴 合 作 中 供 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历史与社会教学究竟 的行 为 表 现 、参 与 热 情 、情 感 体 验 和 探 究 、 需 要 怎 样 的情 境 ? 教 学 情 境 与 生 活情 境 、 问 思考 的过程等 等,即关注学 生是 怎么学的。 题情境的关 系如何?创设情境需遵循什 么原 通 过 了 解 学生 在 历 史 与社 会 课 堂 上如 何 讨 论 、 则 ?需 注 意 哪些 问题 ? 如何 交流、如何合 作、如何 思考、如何 获得 3什 么情 况 下 需要 小 组合 作 学 习? 怎样 结论 及 其 过 程 等 等 学 生 的 行 为 表 现 ,评 价 历 组 织 小组合 作 学 习 史 与 社 会 课 堂 教 学 的 成 败 ,既 关 注 教 师 的行 《 标 准 》强 调 :有 效 的历 史 与社 会 学 习 为 ,也 关 注教 师 如何 促 进学 生 的学 习 . 活动 不 能单 纯 地依 赖 模仿 与 记忆 , 动 手 实践 、 2 . 历 史 与社 会 课 堂教 学设 计 :由从 教 材 自主 探 索 与 合 作 交 流 是 学 生 学 习历 史 与 社 会 出发 转化 为从 学 生 出发 的 重 要 方 式 。为 此 ,一 些 教 师 开 始 把 《 历 史 从 关 注 教师 的 “ 教 ”至 关注学生的 “ 学 ”, 与 社 会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引进 了课 堂 。 面对 班 这 一 课 堂教 学 评 价 视 角 的 转 变 直 接 给 教 师 的 级授课制 的形式, 《 历史与社会 》小组合作 教 学 行 为 带 来 了 巨 大 的 冲 击 。 仅 就 教 师 的一 学 习确实有 它的优势,但在什 么情况下 需要 系 列 教 学 基 本 工 作 而 言 ,备 课 作 为 教 学 活 动 小 组 台作 学 习 ?该 怎样 组 织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 的 准 备 阶 段 ,起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是 “ 优 在 班级中如何有效地组织 《 历史与社会 》小 组合作学习?还 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 困惑的

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文档4篇

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文档4篇

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文档4篇Summary document of teaching experience of history a nd society编订:JinTai College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文档4篇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对象是教师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文档2、篇章2: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文档3、篇章3: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文档4、篇章4:高三历史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文档根据历史学科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的历史教学的特点出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思的培养。

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供你参考!篇章1:历史与社会教学心得总结文档社会发展很快,我们面临着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历史教学时间课时少,一周只有两节,但教学任务重,如果我们没有危机感和使命感,教学效率就很低,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我想对一节历史课有效教学浅谈几点体会:“有效教学”正如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所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品味历史的美感——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品味历史的美感——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新课程教 学的研 究方向。 于这样的认识 , 基 本文对审美 教学在课 堂中的实施 , 分别从教材结构蕴藏 美、 学过程 教 渗透 美、 习过程演绎 美、 育成果创造 美四个方面展 开 复 教 阐述 , 旨在让学生在 美的陶冶中走近历史, 感受历史。
关 键 词 : 历 史 与社 会 教 学 审美 品味
历史在学生心 目中是一个相对 比较枯燥 的学科 ,
即使 现在 课 程进 行 了改革 , 变成 了《 历史 与社 会 》 将 大 , 量 的社会 学 、 理 学 和政 治学 的知识 融合 在一起 , 初 地 在 中学 生 的心里仍 旧是 让 人 感 到乏 味 的 。现 在 的课 本 从 装 帧看来 已经显 得 相 当精 美 ,还 穿插 了大量 的图片材 料 , 图让课本知识形象化 , 试 但在学生心 目中的地位并 没有 因此得 到提 高 。关键 是学 生对 于历史 与社会 课 程 三 民主义 的局 限性 ,而 纲 领 的局 限性 根 源 于资产 阶级 的软弱性 、 妥协 性 , 正是这一 资产 阶级 自身无法克服 的 弱 点使 它不 能担 当起 领 导 中 国革命 走 向彻 底 胜 利 的重 任 。再如 , 习我 国古代农 民起义 的历史 时 , 学 引导学 生 分析 陈胜 、 吴广起 义 , 黄巢起 义和李 自成起 义爆 发 的背 景及其历史意义 ,认识到这些起义都沉重打击 了当时 的封建 统治 , 推动 了历史 的发展 。从这些特殊 的例子归
工人应该实行增产节约 , 开展劳动竞赛 , 提高产品的数
量 和质量 ’ 试判 断上述 观点 的正误并 说 明理 由。 学生 。 ”
技素质。二是有必要组织力量编写简明的科技史教材,
对学 生进行 较 为系统 、 面 的科技 史教育 。三是加强对 全 历史 教师 的科技 知识 培训 , 高教师科技素 养 。 提 历史 教 学 中渗 透对 学 生 的科 技教 育是 一个 全新 的 课题 , 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认真研究 。但不管怎 样 ,历史教学在对学 生进行科技教育 面所起 的作用 是毋庸置疑的 , 而且我们相信 , 随着对这一领域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

中学教师历史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5篇)

中学教师历史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5篇)

中学教师历史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5篇)中学教师历史与社会培训心得体会篇1这学期已悄然已过,一学期来,本人担任八年级6至11六个班历史教学。

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把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新思路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现将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述职如下: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

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尝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让学生进行学法交流,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班上抓单元验收把学生分层联包,优生每人跟踪一名差生督促完成学习任务。

强调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优化题目的设计,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及时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

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历史才能。

中学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心得

中学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心得

中学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心得作者:陈晓平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3期成功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应该不仅使学生掌握历史与社会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正确历史观、人生观的形成等等。

避免满堂灌,积极探索和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真正目的。

因此本文将对在探索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进行逐一阐述。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探索的基本原则在以上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探索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在探索历史与社会教学方法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1.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先导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教育的目的?我认为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跳出传统教学的老套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去钻研教学,设计教法。

教师可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恰当地引入新课,使枯燥的历史与社会生动化,使遥远的历史形象化,增强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同时融洽的师生感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参与,思维活跃、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快乐的学习中自由地思考、积极地探索。

2.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记忆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

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学生学习历史,应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

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

3.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途径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反思————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初中历史与社会初二年段罗云芳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

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例如,在教授初一历史与社会的第一课时前,我首先给学生指出历史部分的三条线索: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

然后提醒学生关于社会部分的线索:如何起源、怎样发展,社会规则等。

感悟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反思

感悟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反思

感悟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通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思考和总结,以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历史和社会新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意识到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首先,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生培养为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体。

然而,在我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他们普遍缺乏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于是,我决定改变我的教学方法。

我开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参与讨论和互动,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例如,在授课“中国古代人物评价”的时候,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评价古代名人的贡献和缺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

其次,在教学反思中,我发现学生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常常是片面和局限的。

这与他们对历史和社会知识的背景了解不足有关。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增加了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我通过使用文献、图表、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们在深入了解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能够增加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二战的影响”时,我让学生们观看有关二战的纪录片,并结合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背景,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在教学反思中,我也意识到历史和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习远远不够。

因此,我在教学中融入了一些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授“社区发展与城市规划”的时候,我组织学生们实地考察附近的社区,了解社区的规划和发展情况,并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进行反思,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反思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方面的重要性。

刍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运用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刍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运用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刍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运用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实施新课程已七年多,在初中《社会与历史》课教学中,我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然后探究性的教学方法无疑对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施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社会教学就是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初步形成探究能力。

下面谈谈本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创设问题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

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上。

教学设计不要设计唯一的思路和方法,重要的是设计“思考点”。

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探究”,允许有不同意见,激发求异思维。

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一课《在社会中成长》,首先教师请一名学生讲鲁滨逊漂流的故事(大部分学生耳熟能详)。

然后设计三个问题:1、鲁滨逊在荒岛上为什么会感受到孤独和恐惧?2、鲁滨逊在荒岛上为什么没有绝望或自杀,而是坚强地活了下来?3、鲁滨逊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不同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都会有所闪现。

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各种各样,妙趣横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再如教学三国鼎立时,由于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文艺作品,如何评价曹操是一个难点。

于是笔者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曹操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就要求学生打破原有的认识,重新去观察、分析这个人物,从而得出正确的评价。

然后我要求学生自己查阅书籍和搜集资料,对历史人物进行专门的研究,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感悟“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反思

感悟“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反思

感悟“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中的教学反思罗仕清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将教师成长与经验反思结合起来,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

本文就从初中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实践中,探讨课堂教学反思。

一、“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必要性2021 年,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颁布,提出了一系列新观念,如作为必修课和基础课的“历史与社会”从本质上说是人文素养课;过程与方法是“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之一;“历史与社会”课程应采取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等。

这些新观念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深刻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重视认知目标的同时,也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予以落实。

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探究合作等手段,促使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随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考试成绩的合格而结束。

一方面,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思维发展、个性发挥和自主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主动思考应该如何学习,对老师所讲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接受,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少学生依然认为“历史与社会”只是应付考试的科目。

所以想要扭转这种现状,提高“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大专业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储备,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

笔者在设计八年级上册“帝国新政”教学计划时,就曾几次修改方案。

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唐太宗的统治为例,从君民关系、国家政体、科举制度等方面分析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基础;了解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明确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活动中感悟历史与社会

在活动中感悟历史与社会

、Hale Waihona Puke 问题 缘 起 “ 历史 社会” 又足一 门理论 i 实践 、 知- j 行 紧密结 合的学科 , 教师 要积极创设中富多采的 f I 主学习的活动形式 , 要 积极 创 没与新 的学习相 联 系的各种学 习实践活动 , 让学生在 f { 主探索 、 合 作交流 、 积极思 考和实 际操作活动 中进行学习 。这样 有利 于学生 更好地 掌握 知识 、 培养 能力 , 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 、 情感 、 行为的仑 呵发展 , 有 利于学啦 主体意 识的形 成、 独立人格 的翅造 、 潜能和创造件的开发 , 促进 学生 主体性发展 。 二、 有效开展活动式教学的策略 1 . 在 阅读 活动中形 成感 悟 让学 生的 [ 』 动起来 , “ 多读 多说”。即 鼓励学生大声 朗读 , 大 胆发 南 ‘ , 对学 习 中的 问题敢 于陈述 已见 , 展 开讨 论, 以开拓思路 和活跃 气 氛。实际 【 , 学生 准备 发 寿的过 程 , 也就 是思 考、 运 用、 巩固和拓宽教材 知识的 过程 。教 师要善于 抓住教 学 中 } J j 现实 生活紧密联 系的“ 问题”, 及时组 织讨论 。例如探究 《 傍水 而脂》, 在教学 前教师 出一些 问题并让学生 搜集 资料, 如“ 太湖 流域的城镇 足如 何发展 起来 的? ” “ 为什么会有 上有天堂 , 下有苏杭之说” 等 。让学生 比较 山东半 岛的渔村 与浙江舟 山的渔村 , 再让学生搜集“ 东方威尼斯 ” ——苏州 的资 料 和意大利 的水上都市——威尼斯的资料。 让学生分析 比较“ 东方威尼 斯” ——苏州和意大利的水上 都市——威尼斯 的异 同。在讲授 《 傍水 而 居》 时, 教师把搜集到 的图片素材和 文字素材如 : 太湖 风景图 , 太 湖流域 的城镇西塘 、 乌镇 、 周庄 、 同里等 民居素材 , 舟山渔民海洋渔牧 素材 , 苏州 和威尼斯的素材与学 生搜集 的索材 放在 一起 , 在课堂 E 进 行交流 。师生 互动使 学生大大地开 阔了眼 界, 拓展 了思路 。 学生 动起来 了, 教学 也就活 起来 r, 教学 的 内容 也就丰 甯 了。通 过 师、 生、 教材 、 资料等 多维互 动 , 学生 充分 了解到 我们 的祖先为 何傍水 而 居, 为什 么课文 的题 目足 “ 水 乡孕 育的城镇 ” , 而不用其他 的题 目。在认 识水 的重要性之后 , 再让学生对 当今人们 对水资源 的浪费 和水资源 的污 染的问题 进行 讨论, 并在课 堂 { : 进行 水乡的“ 优” 与“ 忧” 的辩论 , 引导学 生逐步树 立爱 我家乡 , 保护水 乡, 节约用水 , 保护环境的观念。 通 过多维互 动交 流, 学牛开拓 _ r 眼界 , 增长 r知识。有的学生枉 “ 训 练与拓展” 奉 中写道 : “ 我从 网 和书 籍中查 了不 少资料 , 现在我初 步 r 解 r为仆么平原 和水 源丰富的地方会 有那么多 的人居 住 , 困为水足 生命 之源 , 是人类 生存 和发展之 本 , 离 开 了水 , 就没有 生命之 青 , 人 类也就 无 法生存 和发展 了。 ” 有 的学生写道 : “ 虽然苏州和威 尼斯都是水城 , f Ⅱ是它 们发展的历史和建筑 特色 、 人文历 史和水的性质 却不一样 , 阂此 , 两个水 城 人们 的 生 活 、 生产、 人 文也 就 同 _ r。 ” 2 . 在观察活动 中形成感悟 观察是 “ 思维的知觉 ” , 足人们认 识世界 的重要活动。曼结合 历史 t i 礼会 课 的内容 , 引 导学 生对周 围环境 、 周围 的人和事进行 观察 , 并提供 观察条什 , 把观察 引进课堂 。例如在 《 水乡孕 育的城镇》 的教学 中, 可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观察 : 数 一数太湖 流域 有多少 河流和湖泊 ; 数一数太湖流域有 多少城 镇 ; 观察 城镇所 处 的地理位 众多的河流湖泊有什 么关系?通 过观察 , 使学生形 成对知识 的感悟—— 认识到太湖流域城镇的出现和发展与密集水 网的关 系。 3 . 在情景体验活动 中形成感悟 通过活动情景 的创 设 , 让学 生身临 其境 , 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 , 或体验某个典穗角 色 , 或体验某种 道德情 感, 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 , 以激发学生学 习的内驱力 , 促使学 生主动 参与 、 主动学习。著名教 育家顾怜沉说 : “ 在课 堂教 学范 围里 对教师最有 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 发, 也就 是要使 学习 的内容 让学生 感兴趣 , 对有 了兴趣的事学 生就会 认真 地 把它学 好。 ” 这 表明 : 热爱是 最好 的老 师, 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 , 才会产 生强烈 的求 知欲 , 主动 地进行学习 。如在学习《 我爱 我家》 一课时 , 首先放 了一组歌 “ 我想有个 家”, “ 回家” , “ 想家 的时候 ” 等, 让学 生有一 种想家 的感觉 , 然后 引导他 们讲讲 自家的故事。学生在音 乐渲染 下 , 有 的讲家 的温弊 , 有 的讲 自家 的不幸 , 有 的声泪俱下 , 有的眉 色舞… …学生 、 家长和教师 坐在一起探 讨“ 代沟” 问题 , 学生 自编 自演小 品、 相声 , 幽默地再现 了孩 子与父母之 间 的一些分歧和误会。学生 、 家长和教师 就“ 该不该给零花钱” , “ 孩子应不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的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的反思

《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的反思《历史与社会》是对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文科课程。

它突出了综合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方式。

作为初中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融合了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实践过程,重视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有高素质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更新知识,更要转变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观念,有一种向学生学习的勇气。

而一些地方在实施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改革时却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对本市师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总认为《历史与社会》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或实施新课程中考改革后实行等级制而没有具体的分数,由此学校领导就安排一些非历史、地理、政治专业的教师(通过调查约占40%)或者可以说主科教不好的教师授课;二是教师专业素养不够,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时有些问题解答模糊的占35%”。

在这种情况下,要怎样进一步实施《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呢?下面,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高等师范教育要调整培养方式,侧重学科综合《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文科课程,它不是过去教材的改版或重组,它反映了时代对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需求。

为了体现学科之间的交融性和互动性,新教材采用了崭新的内容编排序列,多学科渗透尽量做到不留痕迹。

如“生活在社区里”包含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内容;“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天文与气象学、区域地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文明中心——城市”包含城市学、历史学、艺术与文化学等学科的内容。

可以看出,各学科内容的综合编排过程是根据需要而出现,而不是依据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归类而出现的,这是教材的新巧之处。

教学收获与心得感悟(通用8篇)

教学收获与心得感悟(通用8篇)

教学收获与心得感悟篇1本学期,本人任教八年级三个班的历史与社会课。

由于八年级的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1、凸显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并写好心得体会。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观看爱国主义影视,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社会生活情况调查。

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9、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二、主要工作成绩: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

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3、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感悟
舟山市普陀第二中学金英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性,有效教学因此成为当今研究课堂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今年三月底,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定海举行的“浙江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策略研讨会暨农村课改‘携手行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听了三节教学活动研究课,分别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生活》、《洋务运动》,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颇有感悟。

一、基于理解教材的目标确定与内化,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的有效性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言的,一节课是否成功有效,首要条件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准确与否和内化程度如何。

现实中,许多老师对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是“手中有标,心中无标”,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往往是参考书上的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的几段文字,备课时加以整合,抄下即可,课堂教学时依然“我行我素”,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

这样的教学往往会出现师生精力投入大,收效甚微的结果。

如讲授“知识就是力量”一课时,老师按照教参上列出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重难点等,课堂教学中创设了很多的情境,如印刷史的发展演变、介绍海伦凯勒、张艺谋、肖琴和肖燕云两姐妹的命运,引导学生总结出知识就是力量。

但给人的感觉是创设的情境与教学目标的落实并不十分紧密、有效。

笔者认为对教材没有进一步挖掘,过分遵循教材的编写体例,把教材的编写顺序作为了教学的顺序,没有把教学目标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按我对教材的理解,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不必完全依据教学参考书上所列的条目,可以确定地更简洁明了些:①感受知识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知识是推动变化的巨大力量;②理解学习、教育与获取知识、创造文明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的重心抓住“改变”,着眼于知识的“贡献”,所以课堂上应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不仅举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例子,而且举不同社会时代(如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里知识改变生活的例子,在讨论知识所起的推动作用中感受知识的巨大力量。

课程标准往往是对一单元或一大课而言,在具体到一课时的教学时,我们必须充分解读本节课及本课所在单元的课程标准是如何表述的,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老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读教材,找出教材的重点、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揭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后,我们要“依标施教”,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大胆删减取舍,重组开发,不能以教学参考为中心,甚至有时可以质疑课本的表述,理性、全面地看问题,尽可能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宽广的领域,而不是片面、狭隘的认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到位、更科学、更有效。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核心和灵魂,为有效教学而选择、创设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情境都要基于这一教学目标而展开,都是为这一教学目标而服务。

反过来,教学目标的落实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是否具有激趣性、科学性。

教学情境的激趣性、科学性是指创设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知识的逻辑体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内在感受是愉悦的、轻松的。

如上“洋务运动”一课时,老师为让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为下一个环节的活动辅垫,安排了抢答,
但课堂上却变成了提问,因为抢答的问题比较简单直白,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如“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哪本书里提出来的?”等等,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

其实这一环节可以变通,这些直白简单的问题安排小组抢答,在规定的短时间内以准确率作为小组竞赛成绩的评价标准,可能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又如为突破“洋务运动的意义、历史评价”这一重难点时,老师创设了“材料证史”的情境,列举了大量史料。

学生依据材料证史是动心动脑的过程,这本是很好的一种活动形式,但笔者认为教师选取的史料不适宜,除“李鸿章把自己称为大清国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段材料形象、生动外,其他材料过长、过难、而且枯燥,问题设计直白,特别是第一问“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能否达到‘自强’的目的?”与材料联系也不大。

这种问题情境肯定是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

老师如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对教学情境作一优化整合,保留视频材料和④,重新创设问题,这两则材料既有视听效果,文字描述也较为生动形象,容易拉近与学生的思维距离,激发主动探究的兴趣,落实重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合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表现为,情境的整合优化。

有一种现象较为普遍,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追求观赏价值,没有深入挖掘情境内部蕴藏的知识要素,情境利用率不高,匆匆行客般在学生面前呈现,浮光掠影,影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再精美的情境,假如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大,我们就要大刀阔斧地砍掉。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其内涵而言,指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变化,产生愉悦的内在感受。

教学要使学生发生积极的变化,首先就得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新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知识改变生活”一课时,教师构建学生主体型的课堂。

教师导入开门见山,“老师的角色是同学们的服务员,是陪伴者,同学们是男主角,女主角”,第一步:向学生呈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要求自主研读;第二步:师生共同探讨阅读方法,总结历史与社会学科独特的阅读方法,即“看引言――看标题(往往是一课的论点,即重点)――找论据(子目之间的关系)――找联系(梳理本课的知识结构)――列问题”;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如各小组围绕学习目标提出2-3个有质量的问题;第四步:小组各亮观点,自评互判;第五步:奇思妙想,展望20年后的生活。

整堂课老师不拘泥于教材,也没有使用多媒体,用板书来揭示知识间的联系,贯彻始终的是老师的点拨引导和务实的学法指导,可谓是“原生态”,可谓是敢于创新,敢于探索。

这种课堂结构和教学风格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梳理是自主学习的真谛,它比机械告诉学生本课重点要有效得多。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教学中要有足够的空间留给学生的,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对不同意见有理解和评价的机会,这时学生不仅有思维的“灵感火花”的闪现,还会出现思维的“偏差和短路”,有利于或干扰着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就要求老师正确处理好教学开放性与有效性的关系。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宽广的知识储备,而且具备基于课堂生成的点拨和引导的娴熟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师生双赢的,学生在认知和能力方面上从少知到多知;过程与方法上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积极参与,兴趣高涨,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而老师呢,对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内化后,收获了通达;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中收获了经验,在和谐、流畅的对话教学收获了灵感,捕捉和巧用动态的生成性资源时感受到思维碰撞的快乐。

每一堂课我们用心去解读,认真去设计,最后收获的就是个性化教学的风格。

有效教学应当成为每位有志于历史与社会教学者的永恒追求。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版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3. 牛学文:依标施教,有效教学
4. 徐建红:有效: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