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濮仲谦竹刻艺术的美学特征与后世承继

合集下载

刀痕竹韵——对竹刻的认知

刀痕竹韵——对竹刻的认知

刀痕竹韵——对竹刻的认知-美术论文刀痕竹韵——对竹刻的认知秦石一、竹刻的刀痕与竹韵竹刻是以竹子为载体,艺人们用不同的刀具在竹子上进行雕琢刻划,形成各种纹饰和图形,这种雕刻的方法和形成的图文,我把它看作为“刀痕”。

通过刀痕把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形成一件具有一定艺术韵味的竹刻作品,这就是“竹韵”。

刀痕是技能,是功夫。

功夫靠练,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就能够了解和掌握的,正所谓“功到自然成”。

竹韵是艺术,艺术是人的文化学识和艺术素养的体现。

学养是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积累逐步形成的,“积学储宝”、“艺无止境”就是这个道理。

娴熟的刀痕,丰厚的竹韵,两者的有机结合,就能形成精美的竹刻艺术品。

竹刻艺术从我国先民在竹用实物上的简单刻划美饰,到殷商制作竹简刻字记事,再到汉唐一般竹刻工艺品的出现,这一渐进过程,上下达数千年之久。

明朝嘉定年间的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朱鹤,与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人称“嘉定三朱”。

他们擅长书画,精于篆刻,把书画之法、金石之技融合于竹刻,始创了深刻浮雕和竹根圆雕的“嘉定派”竹刻。

稍晚一些的金陵(今南京)人濮仲谦,擅长浅刻、“水磨”竹刻。

借竹子自然之形,以刀代笔,肆意雕刻,所刻的花鸟诗文、竹刻印章,清新雅致,意韵自然。

时人称其为“大璞不斫”、“吴中绝技”。

濮氏成为平雕、巧雕“金陵派”竹刻的一代宗师。

继朱、濮之后到“清三代”(康、雍、乾)的三百年间,是竹刻艺术变革、创新、发展、繁荣的时期。

其工匠、文人文化的融合,专业、业余竹刻队伍的发展壮大,竹刻艺术渐达成熟,竹刻的形式、竹刻的器形翻新多样,竹刻的文化内涵深化丰厚,把竹刻艺术推向空前的高峰,为竹刻艺术的继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竹刻是一项包容性很强的手工雕刻艺术,适合各类人群玩上一把,也满足着各种人们的需求。

有些人以“票友”的身份参与竹刻,这里面除部分工作之余的爱好者外,还有一些退休人员,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退休前几年走进竹刻,退休后身体和视力还都好,就全身心地玩起了竹刻。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留青竹刻的历史与传承

天工|2019.12中国工艺美术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留青竹刻就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中国竹刻艺术的历史文人雅士爱竹、刻竹、画竹、咏竹,因为竹子寓意有节、虚心,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仍虚心,苏东坡先生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先生咏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本在破岩中。

千磨万炼仍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竹雕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最早的竹雕艺术起源于西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文物竹勺柄上精美的走龙雕刻,唐代留青竹刻尺八(竹吹箫)收藏在日本正仓院。

明末清初文人雅士介入竹雕艺术后开始有了落款,中国的竹雕艺术由此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流派,明代末期上海嘉定派创始人是朱松邻、朱小松和朱三松(俗称嘉定三朱),南京金陵派创始人是李文普和濮仲谦,留青竹刻创始人是浙江派张希黄。

清代康熙皇帝非常重视竹雕艺术,他不满足每年民间进贡的竹雕器物,在宫廷里创办造办处请民间高手封锡璋和封锡禄二位兄弟为宫廷雕刻器物。

竹刻艺术也因此走入了皇家,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追捧。

二、留青竹刻发展史及特点留青竹刻创始人是浙江派张希黄。

留青竹刻是在竹皮上雕刻,俗称(皮雕)。

1909—1975年常州人徐素白先生16岁在上海豫园的《俞鸿记》扇庄学徒,学习留青竹刻,他在扇庄学艺期间结识了很多书画名家。

例如,江寒汀先生、唐云先生、邓散木先生、钱瘦铁先生等,这些名画家常为其供稿,由于他天资聪慧、刻苦努力,学徒期满后就在众多的学徒中鹤立鸡群。

徐素白先生把国画大写意的笔墨效果巧妙地运用在留青竹刻作品中,形成了自己最为代表性的雕刻风格,徐素白先生的次子徐秉言先生和三子徐秉方先生及其子女继续传承和发展了家族的雕刻风格。

中国竹子品种繁多,有红香妃竹、棕竹、云妃竹、金镶玉竹、紫竹、楠竹、箭竹等,只有毛竹最适合做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要取材生长四年以上的竹子,还要靠山的阳面,这样竹子没有色差,竹片在雕刻以前要做防虫处理,将竹片在开水锅里煮30分钟,锅里放适量的白矾,迅速将竹片沸水中捞出用力擦拭,擦掉竹片上的胶质,在阳光下晒两年方可使用,而北方地区因气候干燥不能暴晒,暴晒后容易开裂,应放在房间不通风处的架子上阴干,谨防霉变。

明代百工名匠图鉴(二)

明代百工名匠图鉴(二)

明代百工名匠图鉴(二)明之一代,百工并起,名匠争先5嘉定金陵两派与留青圣手中国人眼里的竹,既是日常生活所需的良材,又是立身做人的精神象征。

故而,在关于竹的诗词故事中,除了夹带个人喜恶的,比如爱松恨竹的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你很少会看到人们对它负面的评价。

从远古开始,人们便开始研究竹的利用,而在众多方式之中,竹雕的历史悠久到被称为“百雕之祖”,因为早期的记事就是依靠竹简刻字的方式实现的。

清华简睡虎地秦墓竹简到了明代时,竹刻技术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但它真正成为一门专列的艺术实际上正是在明代。

据金元钰的《竹人录》记载,从明代中叶开始,全国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嘉定和金陵两个竹雕艺术中心。

就像武侠小说中常会出现的武当与少林两大门派,武当擅内家,少林擅外家,嘉定与金陵两派也各有所长,前者以深刻为主,后者更偏爱浅刻技法。

左:清吴之璠款浮雕竹林七贤图竹笔筒上海博物馆藏右:清方絜浅刻仕女赏梅图竹臂搁(局部)上海博物馆藏嘉定派以三朱为首,三朱的第一代朱鹤更是被奉为嘉定派开山鼻祖,嘉定派“深刻”和“透雕”的特色正是由他奠基。

因为朱鹤曾随著名书法家学篆印刻法,又与才子交好,能将书画印鉴艺术融入自己的竹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明朱鹤款竹雕松鹤竹梅图笔筒南京博物院藏和陆子冈相似的是,因为技艺高超,他人难以望其项背,他的作品甚至直接冠上了他的名字,因为他擅作簪钗,当时还有着“玉人云鬓堆鸦处,斜插朱松邻(朱鹤号松邻)一枝”的说法。

而金陵派则以濮仲谦为代表,他的技术如何呢?咱们听听张岱的评价: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鬻鬻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

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

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

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

中国文人竹刻艺术的巡礼

中国文人竹刻艺术的巡礼

中国⽂⼈⽵刻艺术的巡礼2019-10-14今年是上海博物馆建馆六⼗周年,上博将举办⼀系列特别展览和学术活动。

《⽵镂⽂⼼——⽵刻艺术特展》作为⾸场展出,将在“五⼀”前⼣与⼴⼤观众见⾯,展览为期两个⽉。

在展览闭幕时,还将举办历史上⾸次关于中国⽵刻艺术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制作⽵器和雕刻⽵器的传统,但只有在中国,⽵刻才发展成为⼀门系统性的独⽴艺术。

中国是产:⽵的⼤国,更是⽵⽂化的⼤国,⽵在中国⼈的精神⽣活和物质⽣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化中,⽵⼦被视为“君⼦”的象征,被赋予虚怀⾼节、坚贞不移的品德,备受推崇。

⾃古以来的⽂艺作品中,⽆论是诗歌、⽂章,抑或书法、绘画,以⽵⼦为题的浩如烟海。

随着明代中后期⽂房雅玩鉴藏之风的兴起,⽵刻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知识阶层的参与和带动下,⽵刻发展为我国传统雕刻和镌刻艺术的集⼤成者,通过材料、技艺和意匠的⾼度协调,以其⼴泛的包容性和卓越的艺术表现⼒,达成⼯匠之艺和⽂⼈之艺的完美融合。

⽵刻的发展路径、审美趋向、雕刻技法和形式特⾊,对后来数百年中国雕刻和镌刻艺术产⽣了巨⼤的影响。

上海与⽵刻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始于明代后期的嘉定派,是历史上递衍时间最长、规模最⼤的雕刻艺术流派,今天已被列⼊国家级⾮物质⽂化遗产。

近代形成的海派⽵刻是⽵刻艺术史上最后的⾼峰,流风余绪于今犹盛。

上海博物馆是蒐集中国⽵刻艺术品最重要的单位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因此,由上海博物馆来筹备这样⼀个⽵刻专题的展览,可说是责⽆旁贷。

概括⽽⾔,本次展览有四⼤特⾊。

主题鲜明在历来有关⽵刻艺术的⽂献和⽂学作品中,处处可见对⽵刻所具有的古雅清新、造型⽣动、刻画⼈微、⽤⼑如笔、质地莹洁朗润等等美学特质与艺术特点的记述与赞美。

杰出的⽵刻艺术家,在精通雕刻艺术本体语⾔的同时,⽆不拥有书法、篆刻、绘画以⾄诗⽂、园艺、医学、术数⽅⾯的精深素养,因⽽能将中国⽂化中的精髓物化为⽵刻作品的精神和意境。

⽂⼈⽵刻不仅在题材、造型、构图等层⾯直接汲取着书画艺术的营养,其中之佳作更是熔诗⽂、书法、绘画、篆印、雕刻和器物造型等多种艺术⼿段之美感为⼀炉的综合作品。

竹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竹刻艺术的发展历史

竹刻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国竹刻艺术是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

竹刻艺术家们以刀代笔,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印等艺术样式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

关于中国竹刻工艺的最早记载见于南朝梁人萧子显撰的《南齐书》中。

那时的竹刻还只是用于杖头、如意、拂柄、笔斗、抓背之类。

到了唐宋两代,竹刻范围逐渐扩大,既运用于各种实用的物件上,更多的制品则供人欣赏。

竹刻将书画和雕刻熔于一炉,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种工艺品。

据北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记载:“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已来,中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

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

”可见,早在1000多年前,竹刻工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了。

竹刻艺术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先民就已利用竹子来纪事。

西周时记载政事等,已广泛使用竹简,而大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也系用竹子做成,其上刻有文饰。

春秋战国时期的盛酒器“卮”(湖南19号战国墓出土),有用竹子制成的,其三足雕刻成兽蹄状。

汉时用的毛笔(甘肃武威汉墓出土),在笔杆上阴刻有隶书。

汉时用的竹制勺(湖南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其上刻有浮雕,线条流畅,令人惊奇。

文献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笔筒名“裘钟”,乃用斑竹制成。

唐代时传入日本,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现藏正仓院的乐器“人物花鸟纹尺八”一管,三节,遍体文饰,孔正面五、背面一。

孔之四周及节之上下均有图案花纹。

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诸形象,纯是唐风。

其雕法用留青,保留青筠作物象,以去青筠下露之竹肌为地。

这是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前所能见到的传世最早的竹刻件。

唐代尺八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宋代尚文,涌现了一支庞大而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审美思想与追求,直接影响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为明清竹刻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明、清时期竹刻在江南得到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竹刻流派。

由此而起,竹刻逐渐形成一种专门艺术。

明清竹刻艺术

明清竹刻艺术
雕技法:
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浙江新昌人,寓居扬 州。潘老桐继承了明代濮仲谦的简率刻法,随意刮磨 后自然成器,被誉为金陵濮氏之后竹刻第一人。传世 作品有今广东民间T艺馆所藏的随形竹根笔筒。潘 老桐的阴刻和留青传世作品有:上海博物馆所藏的 潘西凤款阴刻梅花笔筒和潘西凤留青菊石图笔筒。 三.清后期 这一时期.由于大多数刻竹者不能自画自刻,导 致了竹刻艺术的衰落,竹刻造诣较高的只有尚勋和
(责任编辑:刘慧中)
(上4t-¥155页)名,但也能偶见佳作,眼前我想为 大家介绍一件20世纪80年代所刻的一路连科图竹
雕笔筒(图见封底)。
间的水中,在一片阔展的荷叶上另有一只螃蟹正在 戏耍,颇显闲趣。整幅构图均衡和谐统一,集绘画雕 刻于一体。 此幅构图取材于鹭、莲花、荷叶,“鹭”与“路” 同音。“莲”与“连”同音,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 之“连科”。一只白鹭在有莲花、.荷叶的水边谐音 “一路连科”,寓意应试成功,仕途顺利。因为由古至 今人们都向往着科考应试能够顺利,仕途能够一路 攀升,所以此图案经常出现在各式各样的器物上。 此笔筒的时代虽为20世纪80年代,但是在雕 刻上后人继承了嘉定派先人的高浮雕技法,刀法娴 熟奔放,工艺精湛细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收藏佳
麟也谓小松。能世父业.深得巧思。务求精诣.故其技
益臻妙绝.。实有出蓝之誉。朱小松传世之代表作有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刘阮入天台笔筒。此件作品在直
・154・
万方数据
张宗略。
品有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周颢阴刻云林小景笔筒。 “芷岩”款浅浮雕栈道行旅图笔筒等。 周芷岩刻竹石亦绝佳,王鸣韶的《嘉定三艺人 传》称周芷岩“尤长于竹,风雨雪月,短长欹侧,皆入 逸品。”他还开创了“铁笔深刻法”。其代表作品有 芷岩于乾隆“壬年”雕刻的“枯木竹石图笔筒”。此 笔筒是典型的“铁笔深刻法”雕刻而成的。画面土坡 岩石,枯木参天,树石后面有新篁老竹数竿,刀法爽 利,笔势雄劲老辣,深见功力。另有上海博物馆所藏 的周颢阴刻“竹石图笔筒”也是其代表作之一,周芷 岩刻竹,最善于表现竹韵,无论是恬静的春竹,摇曳 的夏竹,雨中的秋竹和风雪中的冬竹.均生动逼真。 周芷岩除刻山水、竹石题材以外,刻人物也有独 到之处,但传世人物题材的作品极少。具有代表性的 以人物为主题内容的传世佳作有今宁波博物馆收藏 的“周颢三僧道禅图笔筒”。 在竹刻史上,周芷岩是一位关键人物,刀法上有 继承,也有创新。他作为竹刻艺术史上的一位杰出宗 师在清代竹刻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竹雕鉴别技巧

竹雕鉴别技巧

竹雕鉴别技巧作为文房清供的重要门类,竹雕艺术品的市场潜力稳中看涨,前景良好。

正因为如此,近年浙江、河北、上海、天津等地皆有竹雕作伪造假现象,有些造假集团出产的高仿品几乎可以乱真,令人防不胜防,故而了解竹雕的作伪及鉴定方法,在实战中显得尤为重要。

判断一件竹雕作品的制作年代,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来考量。

首先,是先看竹雕的质地和包浆,好的竹雕材料多数只是生长三四年的竹子,纹路自然,传世的明清竹雕材质,表面颜色经过数百年的摩娑抚弄,多已向暗黄、黄褐,甚至琥珀红色转变,存世时间越长竹皮越红,但这种转变并不均匀,人手常触摸的部位,如外壁、盖口、纹饰突起等处明显,而手不常能触摸的部分颜色可能不同。

器物表层还会形成一层光泽含蕴的包裹层,俗称“包浆”。

新品作旧多是经弱酸水煮,快速烘干,然后打石蜡,用棕帚磨光,再进行染色,使得成品体量非常轻,颜色古旧,包浆蕴然,很容易欺骗初入门者。

如何分辨呢,一般来说,用染料染色,其竹雕旧色内外凹凸深浅相似,过于均匀,而且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包浆生硬,有蜡迹未揩尽的感觉。

其次,艺术风格是重要的鉴识标准。

这需要我们了解明清竹雕各发展阶段、各地域、各名家的不同风格,多见标准器,多作比较,积累经验。

例如明以前的竹雕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用具,其中也包括一些祭祀品,以考古发掘的残器、残片居多,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

现存古代竹雕作品以明、清两代制品居多。

这一时期,竹雕制品从日常生活用具,逐渐发展为兼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工艺品,其中还有一些为纯艺术性的陈设品。

明代竹雕构图简净、饱满,技法上以深浮雕和透雕为主,整体浑厚古朴。

品种以笔筒、香筒及人物陈设品为主。

清前期承明代遗风,风格仍以简洁浑厚为主,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往往浅刻、留青、圆雕各种技法同时施行,品种主要为笔筒、香筒、臂搁、山水、人物等,秀雅有致。

清后期雕工较粗,运刀平浅,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包括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大件题材,同时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及铭文诗篇,作品强调再现书画笔墨感。

象牙雕刻的流派真伪与断代

象牙雕刻的流派真伪与断代

象牙雕刻的流派真伪与断代在我国艺术品门类中,牙雕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出现了精美的象牙盅、匕、双凤纹蝶形器、梳子等,其上运用了圆雕、阴刻甚至镂雕技术,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商代的殷墟遗址发现了不少象牙器物。

妇好墓出土的夔龙纹杯,镶嵌绿松石为饰,颇为精致。

周代,象牙工艺已经独立成为一个门类,制作了大量生活用具,尤以簪、笄为多,河南虢国墓地还出土了雕刻复杂的象牙剑鞘。

汉唐时期,象牙已经依赖进口,所以更为珍贵。

据载,当时出现了牙?、牙床、牙扇、牙带?^、牙笔管、鸡心佩等,从现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的昔日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唐代拨镂牙尺、牙笏中可见当时工艺的辉煌。

宋代宫廷匠作机构――文思院,已经设立专门的象牙作坊,后来著名的牙雕品种象牙球工艺也出现了。

今天所见明代前期牙雕以宫廷御用监制作居多,主要是小型雕像,不喜染色;而晚期在南方的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福州、漳州和广州等地,因为商业的需求,牙雕工艺相当繁荣。

清代是牙雕高峰时期,宫廷与地方相互影响,流派众多,名家林立,留下了大量作品。

一般而言,可以区分成南北两大系统,流派之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了牙雕王艺的发展。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继承明代传统的苏州牙雕、深受西方影响的广州牙雕、擅长人物的北京牙雕以及汇集南北风格带有宫廷气派的造办处牙雕等。

牙雕流派苏州牙雕苏州牙雕,实际上并不只限于苏州一地,而是可以涵盖南京、扬州、嘉定等长江三角洲一带的牙雕工艺,这里传统上就是商业与工艺美术行业发达的地区,牙雕深受书画、竹雕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文化底蕴厚重。

金陵的竹刻家濮仲谦,嘉定的竹刻家施天章、封歧等,都同时从事牙雕的制作。

施天章、朱拭等作为牙匠曾被召入宫廷造办处当值,被称为“南匠”。

正因为苏州牙雕的文化气息,当时有谚云:“苏州样,广州匠”,苏州牙雕样式成为全国牙雕流派的范本。

苏州牙雕的作品多为笔筒、笔架、笔掭等小件文房用具,也有碗、瓶、盒等实用或陈设器物,题材涉及人物、花鸟、山水、历史传说等,常以名家画稿为粉本,追求笔墨的韵味,某些山水作品有吴门画派之风,花鸟则宗清初画家恽寿平,清雅脱俗。

也谈竹刻的前世今生

也谈竹刻的前世今生

41艺术论丛也谈竹刻的前世今生王其伟桐乡留筠斋艺术品有限公司摘要:竹刻艺术,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它利用竹子材质光滑、纹理细密的特点,创作形象,反映生活,点缀日常。

竹刻的器型是比较广的,包括笔筒、香薰、臂搁、插屏、挂屏、扇骨、烟盒,以及直接用竹雕刻成的人物、动物等。

据文献记戴,竹刻早在唐代就有,到宋代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据明代张应文《清秘藏》载,宋高宗时有个名叫詹成的名家竹刻,“能于竹片上刻成宫室、山水、人物、花鸟,纤毫具备,细巧若缕,而且玲珑活动”,“精巧之极,见者拟之鬼工”。

到了明代,竹刻刻已成为一个艺术门类。

江苏的嘉定、金陵等地,出现了许多竹刻名家,或以技法工细见长,或以秀媚清雅为主,或以生动传神著称,竹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雅玩。

关键词:竹刻;流派;创作据有关竹刻研究材料可知,历史上的的竹刻大师一般分为“嘉定派”和“金陵派”,而近代又出现了“留青派”和“竹根派”。

金陵派,往往随材料的天然形态稍加雕琢,别出心裁,有自然之美,刻法主要是浅刻,画面独具笔墨意趣。

嘉定派以朱鹤祖孙三代为代表,擅用深刻、浮刻、圆雕法,运刀如运笔,人物山水皆刻划传神。

这个流派在明、清两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竹刻艺术大师,如朱三松、朱小松、封锡爵、封锡禄、吴之璠、周芷岩等,可调大宗。

到了清代后期,浙江竹刻异军突起,成为晚清竹刻艺术的重要代表。

浙江刻竹,与书画篆刻等艺术相似,刻竹技法都尚浅刻,阴刻为主,无圆雕和高浮雕之制。

刀法崇尚简率拙朴,以自然天成和再现书画笔墨情趣为最高追求。

在题材上,除画本、小像外,多名家书画、蔬果小品,或自题自刻,尤喜摹刻金石文字,亦体现了文人和偏好。

品种以扇骨、臂搁、笔筒为主,有重学者文人作品而轻匠人作品的倾向,讲究作者的学养,故浙江竹人多重学者型、儒生型。

作品以能体现文人气息为尚,即中国读书人所独有的穷而不酸的志趣,与官宦的权贵气,商贾的富贵气迥然有别,故浙江竹刻可概括地称为文人竹刻。

浙江文人竹刻的代表作家除潘西凤外,主要有方絜、张开福、文瞩、蔡照、胡有声、韩潮、朱宝骝、胡钁、释达受等。

漫谈竹刻艺术之浅刻源流

漫谈竹刻艺术之浅刻源流
主要特征 , 于简率 中见朴 拙, 人谓其竹 刻“ 大璞 不斫” 。金 陵派
在竹面上 刻出极浅的浮雕 , 刻痕细如毫发 , 刀痕不仅有线 而且 有面 , 适 宜表现书 画的笔 情墨趣 。这与一般竹刻不 同, 要求刻 者必须有很高 的艺术修养 。
4 1
大为提高 , 后继承者 众多 , 最 出色 的有 尚勋等。康 、 乾年 间的
嘉定人周 颢( 芷岩 ) , 以南宗 画法施之竹刻 , “ 用刀如用笔 , 其皴 法 浓淡平 突, 生动浑成。有笔所不能到而雕刻能得之” 。其 所 刻 山水 尤 为 时人所 称道 。 乾 隆年 间 寓居扬 州 的潘 西凤 ( 老
是竹子不 比兽 骨保存 长久 , 经过漫长 的岁月 , 我们还有幸 能见 到殷商 甲骨遗物 , 却很难再见到 当时的竹 刻实物。
早在 战国 时期 , 竹 子就被 人类作 为记载 文明历史 的重要
桐) , 以浅刻为主 , 用刀简练 , 郑板桥谓其为濮 阳仲谦后一人。
四、 浅刻 的鼎 盛
乾嘉 以降, 受金石考据之学影响 , 摹 刻金 石铭 文成为竹 刻 艺术的新兴形 式。竹刻者 多为学者文人 , 大 多兼擅数 艺。篆 刻家尤 多, 刻竹技法崇 尚浅刻 , 以 留青和 阴刻为主。作 品更 趋
石 气逐 渐增加 。刀法简朴精 炼 , 以追求 自然天趣 和再现笔 墨 情趣为最高 目标 。题材新颖 , 格 调高雅, 器型 以扇 骨、 臂 搁、 笔
二、 浅刻 的 发展
唐代 时, 竹 刻有 了进 一步发 展 , 表 现手 法更为 丰富 , 还开
始 采用“ 留青 ” 这 一浅刻新 技法。 宋郭若虚《 图画见 闻录》 载: 唐 王倚家藏 笔管 , “ 刻《 从军行》 一铺 , 人 马毛发 , 亭台远水 , 无

濮仲谦雕刻文言文注释

濮仲谦雕刻文言文注释

濮仲谦雕刻文言文注释
濮仲谦是明代著名的雕刻家,其刻版技艺精湛,被誉为“天下第一刻”。

他所刻制的《三字经》、《百家姓》等书,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而他所留下的《雕刻文参考》也是一部经典之作。

《雕刻文参考》是濮仲谦在雕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技巧,并结合了他对文学、书法的理解,注重了字形、结构、笔画等方面的精细考证。

这本书的精华在于它的注释,濮仲谦不仅详细解释了每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还对每个字的结构、笔画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注释,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部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学术价值的经典之作。

《雕刻文参考》在明代广泛流传,对于当时的雕刻工艺和书法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在,虽然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一些改变,但对于我们学习古代文学、书法、雕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 -。

竹刻的知识点梳理总结

竹刻的知识点梳理总结

竹刻的知识点梳理总结一、竹刻的历史渊源竹刻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

竹刻最早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渔村和农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中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竹刻的历史渊源可以从竹文化、竹器及竹雕三个方面来介绍:1. 竹文化中国自古就有“竹为君子”的说法,竹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视为道德高尚、坚韧不拔的象征。

竹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也为竹刻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2. 竹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多种竹器,说明竹器在古代生活中就占据了重要地位。

竹器的使用和制作技艺为竹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3. 竹雕竹雕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是竹刻的前身。

古代工匠以竹子为原料,利用刀锯等工具进行雕刻,创作了许多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二、竹刻的技艺特点竹刻作为一种取材于竹子且以竹子为主要工艺原料的工艺品,具有独特的技艺特点。

这包括以下方面:1. 取材讲究竹刻的主要原料是竹子,竹刻作品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原料竹子的影响很大。

竹子的种类、年龄和生长环境等都会影响到竹刻作品的效果,因此在取材上需要讲究。

2. 工艺精湛竹刻需要经过磅礴的刻制工艺,包括刀削、刮磨、雕刻、烘烤、上色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艺师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的积累。

3. 雕刻技法竹刻的雕刻技法有多样化,包括浮雕、透雕、圆雕、浅雕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技艺要求和表现手法。

4. 色彩运用一些竹刻作品还需要通过上色等手法来进行装饰和附加艺术效果,色彩运用也是竹刻工艺中的重要部分。

三、竹刻的流派门类目前,竹刻主要有竹雕、竹竿雕、攒竹刻、竹雕画等流派门类。

每一种流派在技艺手法、风格特色、应用领域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1. 竹雕竹雕是利用竹子进行雕刻的一种工艺。

它的特点是利用竹子的天然纹路和结构,通过雕刻将图案、花纹或者形态刻画出来,具有浑厚自然、深浅相宜的特点。

竹刻艺术漫谈

竹刻艺术漫谈

竹刻艺术漫谈竹刻也称竹雕,是在竹制器物或竹根上雕刻各种装饰图案、文字的一种工艺品。

竹刻技法主要有深浮雕、浅浮雕、透雕、阴阳纹浅刻和圆雕等。

竹刻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以浙江、江苏、上海、湖南、四川和广东等地为主。

竹子的特点是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竹材的收缩量小,割裂性、弹性和韧性都非常好,顺纹理耐抗拉强度约为杉木的2~3倍,且竹子面部光滑、纹理通直,所以成为制作乐器、家具及工艺美术品的重要材料。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子和最善于用竹子的民族之一。

《礼记·玉藻》中有:“士大夫饰竹以为笏,是用竹于典仪,且有文饰之施焉。

”[1]湖北战国墓葬曾出土一件有刻花工艺的竹盒[2],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使用竹制品。

长沙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了一件雕龙纹髹漆竹勺[3]。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家有斑竹笔筒,取名“裘钟”。

六朝齐高帝(479~482年)曾赐给名僧一件竹根如意。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唐代,德州刺史王倚家藏笔管,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

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其画迹若精描,问明方可辨之。

”[4]元陶宗仪《辍耕录》记述,宋代竹刻家詹成造鸟笼,“四方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5]。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西夏八号陵出土的竹雕残片,上有浮雕人物及阴刻图案,制作工艺极为精细[6]。

清嘉定人金元钰的《竹人录》是一部竹刻艺术专著,详实地阐述了我国竹刻艺术的源流及各派的艺术特征[7]。

明中期以后,我国竹刻艺术发展成熟,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当时在江苏地区分为两大流派,一是以朱松邻为代表的嘉定派,也称“朱派”;二是以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称为“濮派”。

朱松邻,又名松龄、鹤,字小鸣,江苏嘉定(今上海)人。

据《嘉定县志》记载:“世本新安,宋建炎(1127~1130年)移居华亭。

又六世而东徙,遂为嘉定人。

”[8]生卒不详,艺术活动主要在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年)。

濮仲谦雕刻答案

濮仲谦雕刻答案

濮仲谦雕刻答案【篇一:大连市 2015 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测】lass=txt>一、积累与运用(28 分)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 分)文明是最美的风景字体规范、端正、整洁得( 2 分)有一项不合要求扣 1 分,有两项不合要求、写错字、写出田字格外的不得分。

2. 给加点字注音,改正加横线词语中的别字。

(4分)3. .按要求修改下面这段文字。

(4分)①人识了字,最大的快乐就是读书。

②很多年前,我一个人在偏僻的乡村?插队落户?,是书驱散了我的孤独,使我在灰暗的岁月中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保持着对理想的憧憬。

③在一盏飘摇不定的油灯下,书引我远离封闭和黑暗,向我展现光明和辽阔。

④前不久,有一家报纸的读书副刊约我写一段读书的话,我写了如下的文字:?在黑夜里,书是烛光;在孤独中,实施朋友;在喧嚣中,;在困慵时,书给人激情。

⑤有好书作伴,即使在狭小的空间,也能上天入地,振翅远翔。

(1)。

第②句中,运用了两个“保持“,可用一词替换其中的一个,使表达更丰富。

(1分)示例:心存、怀揣等。

(2)第③句前后语句不呼应,请写出你的修改建议。

(1分)将“封闭”和“黑暗”互换位置(将“光明” 和“辽阔”互换位置)(3)请依据上下文的句式、句意,把第④句补写完整。

(2分)示例:书使人沉静。

(句式正确,句意符合情境即可)4. .默写填空。

(12 分)(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沫若《天上的街市》)(2)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5)在《关雎》中,?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一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君子?的相思之苦。

(6)?态?字,拆解开来,心大一点。

苏轼做到了,他高歌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对兄弟至青岛思念之情放大到天地之间;刘禹锡做到了,他吟咏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把二十三年的宦海沉浮放大进自然规律之中。

千姿百态 朗姿玉畅

千姿百态   朗姿玉畅

千姿百态朗姿玉畅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4年第03期趙之谦才华横溢,篆、隶、真、行四体皆擅,自成家数,堪称一代通才。

他赋予书法一种前所未有的魅力与新境界,成为晚清书坛一颗耀眼的明星。

2023年12月5日,由浙江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君匋艺术院主办的2023年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朗姿玉畅—赵之谦特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

一批珍贵的赵之谦书法作品进入大众视野,引发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赵之谦(1829—1884年),初字益甫,后改字叔,号冷君、悲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

赵之谦一生命途多舛,仕途不顺,全身心投入书画研究与创作,在书法、绘画、篆刻方面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创造了无比瑰丽的艺术世界,是晚清一位具有全面修养且有开创之功的书画家、篆刻家、学者。

赵之谦篆、隶、真、行四体皆精,卓然成派,且格调高古,被视为有清以来“一代通才”。

篆隶:遒润有致敦古婉通赵之谦早年的篆书师法邓石如,中锋用笔,结体纵长,流美飘逸,得其清丽之气。

他后期的作品在取法邓石如的基础上,吸收吴让之的风格,以魏碑笔法入篆,气势雄浑,篆书的线条变得厚重茂密,形成了自身朴茂灵秀的风格。

赵之谦的篆书遒润有致,极富个性。

从用笔上看,其横竖画的起笔往往侧锋铺毫,行笔中锋细劲有弹性,笔画多见方笔。

在结构上,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韵味,如篆书《通经五言联》中的“无”字。

赵之谦巧妙地将“欹”与“正”两种相对的审美标准融合在一起,使得“无”字既有动态的美感,又具备静态的稳重,呈现出一种欹正相生的艺术效果。

在笔画处理上,“无”字中的横画起笔处重而实,行笔流畅自如,收笔处轻而飘;在竖画和弧画的处理上,线条之间的疏密关系恰到好处。

赵之谦的篆书作品较邓石如多了一些金石气,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创作理念。

他将真、草、隶、篆多种笔法融于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面貌。

赵之谦隶书也颇有成就,前期亦受邓石如的影响,横画波捺长伸,略显夸张,呈现轻松闲适的姿态。

镇尺

镇尺

镇纸镇纸青铜古玩作镇纸,在文人中形成时尚,便有专门制作各种模仿动物造型之类的青铜、玉器作为镇纸供应市场需求。

明人高濂著《遵生八笺》中有《镇纸》篇,他说有人以青铜虾蟆、青铜蹲虎、青铜蹲螭等器物作镇纸。

古代镇纸大多采用兔、马、羊、鹿、蟾蜍等动物的立体造型,面积较小而分量较重,材质多为玉、陶瓷、铜以及水晶等等。

明清两代,书画名家辈出,极大的促进了文房用具的制作和使用,镇纸的制作材料和造型也有了新的变化,材料除了继续使用铜、玉之外,还增加了石材、紫檀木、乌木等等。

[1]与笔墨纸砚四宝相类,镇纸可称为古代文人文房中的“小五”。

古代文人在书房中,常将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欣赏,同时用来压纸或者压书,由此出现了镇纸,又称纸镇、镇尺。

镇纸的材质多种多样,以玉、瓷、竹、木、铁、铜居多,上面通常雕刻有兰、菊、梅、竹并配以诗句的图案,也有动物和人物的立体形象。

明清镇纸的制作材料比较常见的有玉、石、铜、乌木、紫檀木等,其中以石镇纸为多。

在造型上以长条形为主,一般是以成对的形式出现,上面刻有诗词格言或对联字画。

材质珍稀、雕工精良、设计巧妙、年代久远的镇纸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但在(2014年)的收藏市场上,常见的是紫檀、红木、鸡翅木等材质的镇纸,价格在千元以下,没有引起藏家更多的关注。

在大型拍卖会上,镇纸的整体成交价格也不高,单件藏品以十万元以下成交的居多,间或有几千元成交的低价品,难与砚台、毛笔、印章相提并论。

镇纸的收藏价值一定比不上砚台和印章?广东藏家古月认为,衡量一类藏品是否有价值,一要看其人文价值,即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何,二要看其工艺价值,雕工是否细腻、设计是否独特,三要看材料价值。

中国人使用镇纸的年代可以上溯秦汉,不逊于砚台和印章。

历经漫长的历史,镇纸雕琢工艺分出了刻画、刻书、浮雕、圆雕、光板等几十个门类,因各地风俗、各朝代流行不同而异彩纷呈,风格迥异,以其工艺价值与人文价值,完全有资格进入高档古玩的收藏范畴。

《核舟记》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核舟记》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24 《核舟记》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3·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

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

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丙】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至家视日四分之三。

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曰: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①革:去了毛的兽皮。

②矢服:装箭的盛具。

③虚:空。

④附:附着。

⑤纳:收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罔不因势象形因:(2)则皆闻之闻:(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视: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4.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2024·浙江宁波·一模)明代微雕珍品核舟“东坡夜游赤壁”曾在宁波被发现,让我们通过古人文字记载来一睹古代雕刻艺术的风采,请你一起参加探究活动。

【甲】核舟记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竹刻艺术诠释人与自然的默契

竹刻艺术诠释人与自然的默契

竹刻艺术诠释人与自然的默契新石期时代文化遗址中的带孔竹镞头,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竹篾纺织物,都在告诉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竹的国家之一。

竹木雕源于竹木器,从使用竹木器的史前的时代开始,到竹木雕艺术独立发展并成熟的明清时代,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

我国的竹雕艺术源远流长,远在纸墨笔砚发明之前,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记事,这种最原始的竹雕,应该先于甲骨文。

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而所谓竹刻记事,最初刻的公公是符号。

远古时期,我国中原、北方地区不生长竹子,所以用兽骨来刻写,南方盛产竹,就将符号或文字刻在竹上了。

但是竹筒很难保存,比不上兽骨。

所以,经过漫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有幸看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遗物,却很难再见当时的竹雕作品了。

但根据古代文献上的记载,中国竹雕艺术的源头,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古籍记载,早在汉代以前,我们的先民已广泛用竹制作各种实用器物。

中国人用竹而爱竹也历史悠久。

自魏晋时期起,从竹制实用器物的发展中孕育出竹雕工艺品,直至明中叶前,中国竹雕尚处于初创阶段。

尽管唐宋以前已具备不同的竹刻技法,但又有少数爱好者精于此道,偶尔刻之,影响不大,传世佳作更是寥若晨星。

竹雕真正著称于世,是从明代中叶开始的,且发端于江南少数多才多艺的文人。

明代中期竹刻的辉煌,嘉定竹刻的崛起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的。

嘉定地处长江口,是一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地方。

当时,聚集着大量嗜好金石书画的文人,当地又盛产优良的竹子,这些竹子经名家的雕刻,便不同凡响,冠绝一时。

嘉定竹刻便是人文与特产吻合无间的产物,其特点以深刻见长。

明中叶以后,竹雕流派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朱松邻(朱鹤)为开山鼻祖的嘉定派,一是以李文莆、濮仲谦为创始人的金陵派。

嘉定派技法以深刻为主,自朱松邻经其子朱小松传至其孙朱三松,历时半个多世纪,技法不断创新,更臻娴熟。

以朱氏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嘉定派成为中国竹雕艺术的主要代表。

包浆美到令人窒息,带你欣赏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称艺术珍品

包浆美到令人窒息,带你欣赏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称艺术珍品

包浆美到令人窒息,带你欣赏明代的老竹雕,件件堪称艺术珍品无心捡漏 2020-01-07 17:28:01朱三松竹雕和合二仙竹雕和合二仙,明,朱三松制,高5.2厘米。

竹根圆雕二僧,乘于莲瓣舟上。

一僧坐船头,手捧蒲扇,一僧踞船尾,以帚为桨。

二僧满面笑容,憨态可掬。

莲舟外侧刻“三松”二字款。

依人物之装束、神态,可推知二僧乃唐贞观年间台州奇僧寒山、拾得二人。

据《宋高僧传》所载,二僧状若颠狂。

寒山常“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动辄“呼唤凌人”,“望空漫骂”;拾得曾以杖击伽蓝神像,有“呵佛骂祖”之风。

传说中还有很多关于二人神迹的轶闻。

民间造型艺术中,寒山常手捧一盒,拾得持一荷,以谐“和”、“合”二字音,寓同心和睦之意。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赐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以示官府对民间信仰的认可。

这件竹雕作品,作者寥寥数刀似不甚经意,但二仙不同凡俗之处却跃然于观者眼前,确非高手所不能为也。

竹雕荷花香筒竹雕荷花香筒,明代,通高23厘米,底径5.1厘米。

器圆筒式,上下缘镶牛角,并有花梨木顶托。

下端顶托有凸榫,与器身插接,上端顶托以蜡粘接。

香筒满雕荷花,于方寸间经营安排,煞费苦心。

花与叶的层次、位置、穿插、向背,繁而不乱,显示出高妙的匠意。

踞于荷叶上的小小河蟹成为构图的点睛之笔,刻划生动细腻,增添了画面的趣味。

筒身雕镂多至六重,与阴刻相配合,刀法圆熟,磨工精到,不露刀痕,具有明末竹刻的典型风格。

此香筒的制作精益求精,却不流于琐碎卖弄,实为难能可贵。

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朱三松竹雕仕女图笔筒,高14.6厘米,口径7.8厘米。

笔筒竹制,棕红色,下承三矮足。

筒壁上刻松、岩、兰草及仕女等图案。

仕女头戴风帽,手持兰花,依石壁而立,古松穿岩而出,松枝伸展,蟠曲弯转如龙。

松下有石台,台上置杯、砚等器。

仕女身旁岩壁上以阴文刻隶书乾隆御制诗一首:不期精细期蒼古,以樸因之曆久存。

生面略殊倚修竹,岩蘭在手默無言。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之竹雕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之竹雕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之竹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

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

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竹雕早期通常是将宫室、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刻在器物之上。

而且存世的竹雕制品也很少,目前所见的多为明清两代的传世品。

明清时期的竹雕制品,雕刻技艺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

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

刀工深峻,而且线条钢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

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竹雕香熏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或高浮雕等。

我国的竹雕艺术源远流长,我们的学术、考古界一直认为,远在纸墨笔砚发明之前,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记事。

这种最原始的竹雕,应该先于甲骨文。

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而所谓竹刻记事,最初刻的仅仅是符号。

远古时期,我国中原、北方地区不生长竹子,所以用兽骨来刻写,南方盛产竹,就将符号或文字刻在竹上了。

但是竹筒很难保存,比不上兽骨。

所以,经过漫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有幸看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遗物,却很难再见当时的竹雕作品了。

但根据古代文献上的记载,中国竹雕艺术的源头,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我国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用竹制造生产和生活用具。

出于爱美的天性,在竹制品上施加装饰,与雕花的玉、石、骨、木器原无差异。

因此若在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有雕饰的竹器,不足为奇。

惟竹材易坏,很难保存至今。

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时已经形成。

据汉代戴圣《礼仪·玉藻》记载,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芴(又称手板),有的就是竹片制成的,“凡有指画于君前,用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l 〇〇3 - 9104(2019)03 - 0142 - 06n 杨海涛论濮仲谦的竹刻艺术的美学特征与后世承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 HUNDRED SCHOOLS IN ARTS论濮仲谦竹刻艺术的美学特征与后世承继杨海涛(南京博物院,江苏南京210016)摘要:濮仲谦是明代最杰出的工艺雕刻家之一,他开创的金陵派竹刻,将中国古代竹 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他最大的成就是将竹刻艺术从精雕细镂这一种美学风范中 拓展开来,创造了另一种简约清新的艺术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雕刻艺术。

濮仲 谦的竹刻艺术具有崇尚自然、追求意境、突出“真”“韵”的美学特征,影响深远,至今不绝。

关键词:濮仲谦;竹刻;艺术创作;金陵派;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J 50 文献标识码:A中国竹刻艺术起源甚早,根据考古发现,距今6000年前的江苏常州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矛 形竹器111234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形竹制品。

有意 识的拿竹子作为素材,将它制为精巧的工艺美术品则 稍晚些。

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现存最早的竹刻艺术 品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湖北江陵战国墓出土的“髹 漆三兽足竹卮”[2]159。

竹刻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留下的作品极少,文献记载也罕见。

从事竹刻艺术的 工艺家在明代以前,留下姓名的仅有宋代的詹成。

[ws 到了明清时期,人口的激增,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商业 化引领了社会风尚的变革,致使竹刻艺术逐渐兴盛, 数以百计的竹刻艺人为世人所知,著名的有濮仲谦、 朱松邻、张希黄、潘西凤、吴之瑶、封锡爵等,并形成了 不同的流派,其中襥仲谦所创的金陵派是影响最大的 流派之一。

―、贌仲谦与明代金陵派竹刻襥仲谦(1582—?),名襥澄,字仲谦,是明末清初 时期的著名工艺雕刻家,擅长竹刻、牙雕、木雕、犀角 雕等,而尤以竹刻艺术成就最高,主要活动于明代万 历至崇祯时期,清初尚在。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钱谦益 (1582 - 1664)在《牧斋诗集》中有一首作于顺治年间 的诗,名曰《赠襥老仲谦》:“沧海茫茫换劫尘,灵光无 恙见遗民。

少将楮叶供游戏,晚向莲花结净因。

杖底青山为老友,窗前翠竹似闲身。

尧年甲子欣相并,何 处桃源许卜邻。

”诗集中有“君与余同壬午”的自注。

可知淮仲谦生于万历十年(1582)。

[4]1°3关于襥仲谦的生平活动和艺术历程,史籍中记载 很少,只有明清文人笔记、诗歌中有零星的记录。

记 载较为详细的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 (1597—1689)的《陶庵梦忆》。

书中有“襥仲谦雕刻” 一节,记载说:“南京襥仲谦雕刻,古貌古心,粥粥若 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其竹器,一帚一 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

然其所以自喜者, 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 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仲谦名噪甚,得 其一款,物辄腾贵。

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 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

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 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 得。

” @其大意是说,南京的雕刻家濮仲谦,外表和内 心具有古人的风度,做人和做雕刻看上去没什么出奇 之处,但他的雕刻技艺实际上已达到巧夺天工的境界 了。

除《陶庵梦忆》外,其他文献皆只言片语,如《太 平府志》说襥仲谦“有巧思,以镂刻名世,一切犀、玉、 髹、竹皿器,经其手,即古雅可爱”。

[8]73清人宋荔堂在 《竹罂草堂歌》中称赞他:“白门濮生亦其亚,大璞不 斫开新硎。

虬髯削尽见龙蛇,轮困蟠屈鸱夷形。

匠心作者简介:杨海涛(1970-),男,汉,江苏南京人,南京博物院典藏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艺术史,工艺美术,文物史,典藏史。

14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9年第3期总第168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 U奇创古无有,区区荷锸羞刘伶。

”W503襥仲谦曾在苏州一带活动过,刘銮《玉石瓠》记载:“苏州濮仲谦,水磨竹器,如扇骨、酒杯、笔筒,臂阁之类,妙绝一时,亦磨紫檀、乌木、象牙,然不多。

文献记载不多,皆因历史传统中对工艺和艺人的不重视,能留下姓名的已是很了不起了,许多明清工艺家和工匠能留下作品,却在文献中难觅其踪迹。

襥 仲谦的竹刻因其主要活动在金陵,又因其独具特色的风格,被后世认为是金陵派竹刻的开派人物。

金陵派是明末清初与嘉定派并称的竹刻派别,在人员和作品数量远逊于嘉定派的情况下,能够与名家和名作较多的嘉定派并称,可见其创始人濮仲谦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濮仲谦刻竹有巧思,善选材,相形度势,随形赋意,刻両数刀便成名作,作品朴雅而不失精致,世人评价其对竹器“不事刀斧”“勾勒数刀价以两计”著称,说明在当时就获世人所钟爱。

据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襥澄所居的金陵三山街一带,靠卖他的作品获厚利的有数十人之多,而他却“赤贫自如”。

人品、作品皆得时人称道。

襥仲谦所开创的“不事刀斧”浅刻、简刻风格,奠定了金陵派竹刻的独树一帜的地位。

明代金陵派竹刻,除开创者濮仲谦以外,再无令人称道的竹刻名家。

可以说,在明代,襥仲谦一人撑起一派,开创了与当时流行的竹刻艺术迥然不同的竹刻艺术风格和技法。

二、濮仲谦竹刻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1.濮仲谦的主要艺术作品襥仲谦的传世作品留存于世的不是很多,这主要是因为竹器不易保存,百年以上的竹木器如果保存不善,大多朽蛀不堪。

另外,竹刻艺术品相比较其他收藏传世品,往往得不到重视,甚至一度识者甚少。

由 于襥仲谦的作品在明清两代就属于名人名作,当时就有仿作,故留存至今且能够得到公认是其真品的仅有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松树形壶图1和竹枝笔筒图2, 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襥仲谦浅刻竹扇骨图3等少数作品。

另有一些作品尚有争议,最著名的是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和四川博物院的两件笔筒。

至于其他有襥仲谦款识的作品,很有可能是仿作。

历史上还有一些作品,实物暂未发现,只见诸于文献记载。

如褚德彝在《竹人续录》附卷《竹尊宦竹刻脞语》卷末称:“濮仲谦,《初月楼闻见集》言其技艺之巧夺天工……数年前曾得其竹扇骨,刻双松缠茑萝,纠结不断。

浅刻款‘仲谦’二字,然此种刻似未足云巧也。

顷得一竹笔筒……入手色泽莹洁,不知其为竹也。

松节下有‘仲谦制’三字,浑古朴雅,灭尽斧凿痕。

……刻竹至此,叹观止矣。

["]142又据《五石瓠》记载,襥仲谦还曾为明清之际秦淮名妓柳如是制作过两双弓鞋的底板。

[〜弓鞋是古代缠足的小脚女人穿的鞋,因其形弯曲如弓而得名。

夏天的南京,高温湿热,令人烦躁难耐,用竹子为鞋底板,穿起来凉爽舒适,自然妙不可言。

区区微物,足见襥仲谦富有创意,可惜实物已不存。

另外故宫博物院曾收藏一件襥仲谦竹刻花丼小笔筒,乾隆皇帝极为喜爱,曾为此赋诗赞誉:“疏花几朵瘦梅巷,扑鼻依稀递暗香,自是野性仿无咎,似犹繁态鄙元章。

完非裂现甲丁护,雕不痕留锋刀藏。

名下无处伊古语,故应说项羡渔洋”。

[13]22现实物也已散轶,仅存乾隆诗句流传至今。

诗中“疏花几朵”与襥仲谦刻竹不喜精雕细琢,“以不事刀斧为奇”的记载相符。

收藏于公立机构的但未被认定的襥仲谦作品尚有宁波博物馆的仲谦款竹雕笔筒,江苏泰州博物馆藏襥仲谦款竹雕臂搁等。

除了国有公立的博物馆有所收藏外,国外以及国内的私人收藏家手中也有少许工艺价值很高的襥仲谦款竹刻艺术品,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是王世襄先生旧藏雪景寒林图臂搁。

另外,近些年来随着收藏热的升温,一些襥仲谦款竹刻作品通过拍卖公诸于世,如西泠印社拍卖公司2014年春季拍卖会拍出的濮仲谦款绵绵瓜瓞水注,香港东京中央拍卖公司2016年三周年拍卖会拍卖的仲谦款竹雕山水图纹笔筒等等。

这些作品虽有可能是仿作,但也造就出外形质朴稚拙,内涵秀美,具有韵味古雅的艺术意趣。

2.襥仲谦竹刻的艺术风格从襥仲谦竹刻艺术的造型特征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壶、笔筒为代表的立体圆雕类作品;第二类是以臂搁、扇骨为代表的平面雕刻类作品。

第一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高浮雕技法刻制的松树形壶(图1)。

壶髙12.3厘米,直径8.4厘米,属清宫旧藏。

壶用天然盘连的竹根制成,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雕成一段松树形,以遒劲的树杆为主体,松枝婉转盘曲成柄,树体一段断梗作流。

壶盖巧雕成枝叶形,叠压错落,形似折枝,又与壶身主杆相连。

柄下隐刻阴纹“仲谦”款。

小壶造型构思别具匠心,风格灵巧、古朴典雅兼而有之。

第二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濮仲谦浅刻竹扇骨(图2)。

这两件竹扇骨原出土于河北省一座明墓内。

“文革”期间该墓被破坏,墓 中文物多被盗走散佚,两件折扇被扯掉扇面、扇坠,剩下扇骨弃于墓外,被人拾到藏于家中,后交天津市艺术博物馆(2000年并人天津博物馆)。

一件扇骨,长31厘米,边骨宽2厘米。

扇骨圆脚,共16股。

一根边骨上部刻梅花一枝,花下刻行书七言诗两行:“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另一根边骨近中部刻一枝梅花,其上刻行书款“壬戌仲秋月制仲谦”,款下刻阴文篆书“可登”印一方。

另一件长32. 3厘米,边骨宽2厘米。

扇骨方脚,共16股。

一根边骨上部刻一簇盛开的水仙花,花下刻行书七言诗两句:n杨海涛论濮仲谦的竹刻艺术的美学特征与后世承继U HUNDRED SCHOOLS IN ARTS“月明阶下窗纱薄,多少清香透人来。

”另一根上部刻行书款“壬戌秋八月制仲谦”,并刻一阴文篆书“可 登”方印,款下刻兰花。

[14]9°两件竹扇骨的雕刻并不复杂,均是寥寥数刀,但花丼的神韵毕现,生意盎然。

图2浅刻竹扇骨 图3竹枝笔筒从题材特征来看,濮仲谦竹刻艺术在题材上多是以植物为主,诸如花丼、树木,兼及人物。

但他并不是简单照着原形一味地炮制模仿,而是抓住了每个塑造对象的主要特征,并加以自己的主观理解,经过创意用写意的手法处理后使得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以收藏于北京故宫的用水磨浅浮雕技法刻制的竹枝笔筒为例。

此笔筒高14. 6厘米,筒径6. 9厘米,圆体,硕 长优雅,口沿略内倾,过渡圆滑,足卷唇式微凸。

竹枝笔筒的纹饰是仿照李息斋双钩竹画本刻制而成的。

竹枝向、背低垂的姿势仿佛正经受着风雨的侵袭,生 动自然,韵味无穷。

竹叶多转侧重叠,透视关系却处理得清楚明确,极为不易。

刻画富于动势,总体效果如墨线双钩而成,有宋代画竹名家李珩的法度。

竹枝旁有阴刻隶书“仲谦手治”款识。

(图3 )从工艺特征来看,濮仲谦竹刻艺术是以简刻、写J144意为特征,但不是一味的简刻,而是根据艺术的需要,简中带繁,有略有详。

从明代中期雕刻工艺的发展历程以及一般的艺术规律考察,他的工艺技法也是从繁到简的,最终以简成名。

从前文所论及的故宫所藏的两件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松树形壶,利用竹根自然造型,寥寥数刀,即成壶形,刀法爽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