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CK.ppt

合集下载

Shock

Shock
18/40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及机制
致休克的动因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分泌 中枢神经系统 高级部位兴奋 心率加快心 汗腺分泌 收缩力加强 增加出汗 脉搏细速 脉压减少 脸色苍白 四肢冰冷 尿量减少 肛温降低 腹腔内脏、 腹腔内脏、皮肤等 小血管强烈收缩
烦躁不安
腹腔内脏缺 血皮肤缺血
8/40
休克代偿期微循环
9/40
微循环扩张期
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多
小静脉和微静脉收缩
组织严重缺氧
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
微循环动脉血灌入量急剧减少
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 乳酸、激肽等增多 乳酸、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 管前括约肌舒张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静水 压升高,血浆渗出 血浆渗出,血液浓缩 压升高 血浆渗出 血液浓缩 毛细血 管后阻 力增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微循环灌流停止,加重缺氧, 微循环灌流停止,加重缺氧,细胞 内溶酶体崩解, 内溶酶体崩解,释放出蛋白溶解酶 消耗了凝血因子 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催化蛋白质形成激肽,细胞自溶, 催化蛋白质形成激肽,细胞自溶, 引起器官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损害 严重出血倾向
5/40
微循环结构示意图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 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 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微静脉
6/40
微循环收缩期
大出血或血浆丢失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肾血流减少
血管破裂、创伤、 血管破裂、创伤、烧伤等
心输出量 急剧减少 动脉充盈不足 血压降低 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增多 应激反应 心 缩 加 强 , 心
微循环淤血,血流缓慢 微循环淤血 血流缓慢 静脉回心血量更加减少 心输出量和血压进一步降低

shock

shock

过敏性休克的诊断要点
1.符合休克的诊断要点。
2.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常有一些与
过敏相关的症状或进入可疑的过敏 原或致病药物。
过敏性休克的药物治疗
1.治疗原则 立即纠正休克,脱离过敏原,抗过敏治疗 2.立即停止进入并移开可疑的过敏原或致敏物质 3.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或呼吸机支 持。 4.肾上腺素 立即0.1%肾上腺素0.3-0.5ih,需要时间隔 15-20分再注射2-3次。也可0.1~0.5mg+NS10ml缓慢静 注,如疗效不好,改用4~8mg溶于5%gs5001000ml中 ivgtt。不良反应有:①心悸、头痛、血压升高、震颤、 无力、眩晕、呕吐、四肢发凉;②有时可有心律失常, 严重者可由于心室颤动而致死;③用药局部可有水肿、 充血、炎症。
过敏性休克概述
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物质进入已致敏
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 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候群。过敏性休克 的表现与程度、机体反应性、抗原进入量及 途径有很大差别,通常突然发生且很强烈, 若不及时处理,长可危及生命。(由本病而 猝死的主要病理表现是急性肺淤血和喉头水 肿、内脏充血和出血。)
shock
A.对严重的身体或心灵的创伤的大范围
的生理反应的状态, B.通常为一种暂时的状态, C.一般的特征是血压明显的降低和生命 过程的衰退.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的综合症
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 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
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
休克的临床分期
休克早期表现
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
六.脉压﹤30mmHg; 七.原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基础水平下降30% 凡符合一至四中的两项和五至七项中的一项

5休克(shock)

5休克(shock)

(一)微循环痉挛期(缺血性 缺氧期)
• 休克早期,机体处于全身性代偿动员阶 段,内脏和体表小血管持续痉挛。同时, 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微循环灌流量 大为减少,组织缺血、缺氧,所以又称 为缺血性缺氧期。
1.缺血儿茶酚胺敏感 性不同。中枢敏感性较低,所以使血管得以重 新分布,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量。
可造成动物死亡.
微循环的概念
• 微循环是指从微动脉到小静脉之间的血 液循环,通常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 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 脉,小静脉和直捷通路组成。部分组织 器官还具有动—静脉吻合支(海绵体发 达器官)。
正常微循环
微循环的血管舒张状态和口径 的调节
• 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小静脉,管壁上的 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一般以肾上腺素能 α—受体占优势,兴奋时,血管收缩,血流量 减少。
1.淤血性缺氧的原因
• (1)局部微循环酸性物质蓄积 •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酸性环境亦敏感,表现松
弛。 • 微静脉和小静脉对酸性环境耐受性较强,在儿
茶酚胺的作用下,仍然收缩,这样微循环灌流 量就增加,而流出受阻,造成淤血。 • 大量液体从血管漏出,微循环内血液浓缩,组 织进一步缺氧、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加 重休克。
一、血凝和纤溶的动态平衡
• 正常动物血液中存在着凝血因子和抗凝 物质(如肝素、抗凝血酶),而抗凝物 质占优势,故血液在血管中不凝固。纤 维蛋白在血管内不断形成,并不断溶解。
• 当血管受损时,形成的纤维蛋白促进止 血;损伤修复后,纤维蛋白溶解,血流 再通。这种血凝和纤溶的平衡打乱,动 物即可产生DIC。
(一)全身血量减少:
• 健康成年人一次急性失血达总量的1/5—1/4时 即可引起休克,狗失血1/3以上时发生休克。常 见于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产后及外伤出血 等。

病理生理学 休克(shock) PPT课件

病理生理学 休克(shock) PPT课件

Cap前括约肌 与后微A收缩
平滑肌对缩血管 物质反应性
Cap灌流的 局部反馈调
节示意图
平滑肌对缩血管 物质反应性
Cap前括约肌 与后微A舒张
真Cap网血流
局部代谢产物 被稀释或冲走
儿茶酚胺
前闸门(阻力血管) 敏感
后闸门(容量血管) 不敏感
酸中毒 耐受差 耐受好
不同血管对同一因素反应不同
✓二 休克的分期与发生机制( Stages and mechanisms of shock)
儿儿茶茶酚酚胺胺↑↑
其他因子
(ATⅡ, VP ,TXA2,ET,MDF,LT4)
阻力血管痉挛(受体) 容量血管收缩( 受体) 收缩血管 动-静脉短路开放(受体)
真毛细血管网灌流↓
3.微循环变化的意义---代偿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1) “自身输血”
“自身输液”
→回心血量↑
RAAS(+)→钠水潴留
2低动力型休克(hypodynamic shock,cold shock) —— 1)低排高阻型休克 —— 2)低排低阻型休克
各种休克的血液动力学(Hymodynamic)变化
休克类型
BP CI
TRP CVP
感染性休克
高排低阻型 ↓ ↑ 低排高阻型 ↓ ↓




心源性休克
低排高阻型 ↓ ↓ 低排低阻型 ↓ ↓
红细胞聚集,
白细胞粘着,
血小板激活和聚积,
血液泥化 血流缓慢
粘滞度↑
3.微循环变化的后果—失代偿
微循环淤血
回心血量↓ CO↓
组胺、腺苷、
K+、激肽 +
毛细血管内 压↑

Chapter 12Shock分析课件-52页PPT精品文档

Chapter 12Shock分析课件-52页PPT精品文档

Hemorrhagic shock
Fluid loss
Dehydration shock
2) Burn
Burn shock
Hypovolemic shock
3) Trauma
Traumic shock
4) Infection
Infectious (endotoxic, septic) shock
Burn Traumatic shock → pain -adrenal
Septic shock → endotoxin → release of catecholamine
Others AII, Vasopressin, TXA2, ET, MDF, leukotriene
vasoconstriction arteriovenous shunt open
7
3
Section 1.
3 types of shock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itial changes
1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perfusion
2
Initial changes
3
Shock type
Sufficient blood volume
pre-capillary sphincter
arteriole
15
5
Section 2.
Stage I
(2) Mechanism of microcirculation impairment
Hypovolemic shock ↘
excitation of
Cardiogenic shock → B.P.↓ sympathetic

休克的诊断和处理临床医学ppt课件

休克的诊断和处理临床医学ppt课件

25
微循环障碍的失代偿机制
心排出量↓---血管扩张----失代偿—血压↓补 液必须超过血管容量或实际液体丢失量
26
(3)休克期微循环失代偿的后果:
①心输出量的降低。 ②动脉血压急剧下降。 ③心脑供血减少。
1、缺血缺氧期(代偿期 ) -——(少灌少流) 2、瘀血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多灌少流) 3、休克晚期(不可逆转期) -——(不灌不流)
16
1、缺血缺氧期(代偿期 )
(1)微循环的变化: ①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前阻力增加为 显著)。 ②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 ③微循环灌流减少(少灌少流)。 ④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微循环缺血缺 氧更为明显(灌少于流)。
10
血管源性休克
低排性休克(冷休克):心排出量↓----外周阻 力↑ 高心排性休克(暖休克):心排出量↑----外 周血管扩张----外周阻力↓
11
血管源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由于麻醉或损伤和强烈的疼痛抑制交感神 经缩血管功能,引起一过性的血管扩张和 血压下降。
12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发病中心环节是心输出量迅速降低, 血压可显著下降。(低动力型休克) ①低排高阻型:是因为血压降低,主动脉弓和颈 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的冲动减少,反射性引起交 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引起外周小动脉收缩,使 血压能有一定程度的代偿。 ②低排低阻型:这类病例是由于心肌梗死面积大, 心输出量显著降低,血液瘀滞在心室,使心室壁 牵张感受器受牵拉,反射性地抑制交感中枢,使 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引起血 压进一步减少。
18
微循环障碍的代偿机制
心排出量↓---血管扩张----儿茶酚胺↑--微血 管收缩

休克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休克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休克时常见的护理诊断
• 体液不足 • 组织灌注量改变 • 心输出量减少 • 气体交换受损 • 有感染 的危险 • 体温异常 • 有受伤的危险
针对体液不足的护理
• 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 • 监测CVP。 • 合理补液。 • 记录液体出入量。 •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改善组织灌注的护理
• 休克体位 • 抗休克裤的应用 • 血管活性药的应用
• 休克中期:患者烦躁,意识不清,呼吸表浅,四肢 温度下降,心音低钝,脉细数而弱,血压进行性降 低,可低于50mmHg或测不到,脉压小于20mmHg ,皮肤湿冷发花,尿少或无尿。
• 休克晚期:表现为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1)DIC表现:顽固性低血压,皮肤发绀或广泛出血,
甲床微循环淤血,血管活性药物疗效不佳,常与器官 衰竭并存。 (2)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表现:吸氧难以纠正的进行性呼 吸困难,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促,发绀,肺水肿和 肺顺应性降低等表现。 (3)急性心功能衰竭表现:呼吸急促,发绀,心率加快 ,心音低钝,可有奔马律、心律不齐。如出现心律缓 慢,面色灰暗,肢端发凉,也属心功能衰竭征象,中 心静脉压及脉肺动脉楔压升高,严重者可有肺水肿表 现。 (4)急性肾衰竭的表现: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血 钾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5)其他表现:意识障碍程度反映脑供血情况。肝衰竭 出现黄疸,血胆红素增加,由于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 功能,肝性脑病发病率并不高。胃肠道功能紊乱常表 现为腹痛、消化不良、呕血和黑便等。
cap充盈更 迟缓,表浅 静脉塌陷
少 或 无 尿
>40% (> 1600ml)

休克的治疗原则
• 一般措施:控制大出血,通畅呼吸道,给 氧,减少耗氧,适当镇静,休克位等。
• 补充血容量:抗休克的最根本措施。包括 丢失的血容量和扩大的毛细血管床的量。

休克完整ppt课件

休克完整ppt课件

近髓短路开放、皮质外层血流↓→肾小管
坏死 →肾衰
.
14
病理生理改变
内脏器官 的继病内理脏发生继理性发改性损变损害害
4、脑 BP↓→脑灌注不足→脑缺O2 →脑水肿 酸中毒→血管通透性↑ →脑水肿 5、胃肠道 Bp↓肠粘膜上皮C屏障受损 胃肠道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胃黏膜受损 肠道细菌移位
.
15
CO PCWP
CVP
.
22
诊断
重在早期 兴奋、不安、出冷汗、 P↑、
脉压↓、BP↓ 、尿↓
休克 诊断
1、有休克的诱因
2、意识障碍
3、脉搏>100次/分或不能触及
4、四肢湿冷、再充盈时间>2s 皮肤花斑、黏膜苍白/发绀;尿量<0.5ml/(kg•h)
必须
之 二
标 准 5、收缩压<90mmHg(80mmHg)
休克
概述
休克
概述
休克(Shock)
系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 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 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 合征。血压降低是休克最常见最重要的临床特征。 迅速改善组织灌注,恢复细胞供氧,维持正常的 细胞功能是治疗休克的关键。
休克恶化是一个从组织灌注不足发展为多器官功 能障碍至衰竭的病理过程
②A-V短路,直捷通路开放,外周阻力↑, 回心血量↑
① ② →caps血流↓→caps压↓→组织液 回渗→V回心血量↑→ BP基本恒定,保 持主要脏器血供
这时去除病因,积极复苏. ,休克常较易纠正 7
病理病生理理生理改改变变
微微循循环环障障碍碍
2、休克抑制期(多灌少排) 组织灌注不足→乳酸、丙酮酸等酸性代谢产物大量堆 积 ①caps前括约肌耐受性差→舒张 ②caps后括约肌耐受性强→仍收缩 微循环只进不出→血大量灌入caps→caps内静压↑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和血液粘稠度↑→回心血↓ →心排量↓→心脑灌注不足,休克加重

休 克 (shock)

休 克 (shock)
机制。此被称为白银24小时。
一、体位
治疗措施
平卧 抬高下肢
增加回心血量
治疗措施
(二)补液
复苏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天然胶体和人工胶 体。
晶体
生理盐水 等渗
乳酸林格氏液 高渗盐水
天然胶体 白蛋白 血液
人工胶体 羟乙基淀粉
右旋糖酐
治疗措施
(二)补液
液体复苏6小时内应达到以下目标: ①中心静脉压8~12mmhg,心率小于110次
休克的诊断
精神状态和皮肤温度色泽: 临床判断即可 心率和血压:HR变化较BP变化敏感,目前的袖带法不适宜休 克病人,它与动脉直接测压相差高30-50mmHg,心电监测的金 指标是12标准导联.
休克的诊断
尿量:反映内脏血流灌注水平,无尿或少尿提示有效血容量 不足,与HR和BP结合考虑.
→ 毛细血管后括约肌收缩
血浆外渗 微循环内进多出少→毛细血管内静水压↑ → 血液浓缩 →
血粘度增加
回心血量↓ ↓ →休克加重 →
心排出量 ↓ ↓
微循环广泛开放 →血压进行性下降,意识模糊,发绀酸中毒
灌多流少,灌大于流
休克Ⅲ期(微循环衰竭期)
休克进一步发展
血液浓缩 高凝状态
RBC

聚集 → 微血栓 → 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
/分; ②平均动脉压≥ 65mmhg; ③每小时尿量≥ 0.5ml/kg; ④中心静脉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70%。 先晶后胶,晶:胶约2~4:1。一般不推荐
使用5%的葡萄糖
各种复苏液的优缺点:
等渗液:
生理盐水→高氯性酸中毒 林格氏液→血乳酸水平升高
25%分布在血管内 75%分布在血管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者译为休克,沿用至今。

休克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严重紊乱→循环及其它器官功能 衰竭的一种危重状态。 19世纪Warren对休克者临床症状经典描述:“面色苍白或 紫绀、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少、神志淡漠”。 随后Crile补充了重要的体征:低血压。 一、二次世界大战间,因大量伤员死于休克,人们对休克
毛细管阻塞>1h,细胞代谢停止→ 死亡
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stagnant anoxia phase)
血液流变性质改变, 血流阻力增大。
液体
微循环改变的代偿
1.血液重新分布 皮肤、腹内脏、骨骼肌和肾血管收缩明显,脑和 冠状A血管无明显改变→保证主要生命器官心、脑的血供。 2.自身输血 3.自身输液
统强烈兴奋→微循环障碍。休克关键不在血压,而在血流 , 不是交感· 肾上腺系统衰竭 / 麻痹,而是交感-肾上腺系
统强烈兴奋。
治疗措施→根本改变,结合补液和血管活性药,甚至血
管扩张药改善微循环,休克病人抢救的成功率↑。


多种疾病 / 损伤, 导致有效循环量锐减, 组织灌注不足, 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 损的病理过程→综合征。细胞缺氧是本 质,产生 炎症介质为特征。
㈢ 炎症介质释放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1
创伤 过量炎 症介质 释放 瀑布样 连锁放 大反应 脂质过氧化、细胞膜破裂 水解酶释放 细胞器损害 细胞自溶 产能下降
感染
休克
2 3
活性氧代谢产物 酸中毒
能量不足 膜屏障受损
细胞内外离子 体液分布异常
毒性因子产生
(心肌抑制因子,缓激肽)
Na-K-ATP酶泵运转失灵
⑵ 肾 (SP < 60mmHg,肾小球滤过率= 0) ARF
血压↓→儿茶酚胺↑→肾球前微A 痉孪→ 肾衰
a. b. 肾血流↓→尿↓ 肾血重分布→近髓循环短路开放→皮质外层血流 ↓ (正常占肾血流量85%)→肾小管坏死
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加 之体循环的血液必经肺循环, 这使肺实际上成为全身血液 的过滤器
休克的发病机制
血容量
心泵功能障碍 血管容量
休 克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微A-V脉间毛细血管网中的血液循环
+
总数约300亿根,长9万公里,占血管总长 90% 微A-V脉间血管网Ф <100μ m, 毛细血管Ф <30μ m,单层细胞构成。
安静时20%开放,血管容量占总循环量20%

原 因 分 类 心泵作用降低 血容量不足 心源性休克 心填塞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失液性休克 血管功能 (容积)失常 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细胞性休克
类3
原发病症举例 新肌填塞 ,心包出血, 张力性气胸 创伤 \ 上消化道 \ 肿瘤出血, 宫外孕,动脉瘤破裂等 烧伤,腹膜炎,肠梗阻,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中毒性肺炎 \ 菌痢,胆道感染, 创面感染,脓肿 药物,血清和其他过敏原 疼痛刺激,脊髓损伤 \ 麻醉 胸腹水大量排出 氰化物,杀虫剂,生物毒素 等中毒,缺氧,低血糖等


机制较系统的研究。均认为休克是急性循环紊乱所致,血 管运动中枢麻痹,小A扩张致血压下降是休克关键。

主张用肾上腺素类缩血管药治疗,但临床发现,部分休克
病人获救,有些人病情无逆转,甚至恶化。
1960年后,经大量实验,测休克时各器官血流量和血流动
力学,提出休克的微循环学说。
又发现各种休克,都有个共同发病环节,即交感· 肾上腺系
休克的核心 组织及细胞缺氧。
三大死因
肺、心、肾损害。
可利用氧 = 心排量×A血氧饱和度×Hb 浓度×1.34 休克缺氧,主要因心排量↓, 早期心率↑是代偿行为。
⑴ 肺 (占死亡 1 / 3) ARDS
血栓、缺氧→毛细管内皮、肺泡上皮损→通透性↑ →严重缺氧→呼吸衰竭
a. b. c. 渗出→肺间质 / 泡水肿;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表面张力↑→肺泡萎陷→肺不张 肺泡透明膜形成
㈡ 代谢改变
⑴ 血容量↓、渗透压↑→肾上腺、脑垂体后叶 →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钠水潴留→ 尿↓ ⑵ 乏氧代谢→丙酮酸、乳酸↑→ 酸中毒
( 1分子葡萄糖产生ATP由38个降到 2个 ) ATP↓ →钠-钾泵↓→膜损害→细胞水肿、自溶。 ⑶ 蛋白分解↑→血肌酐,尿素,尿酸↑→ 氮质血症
代谢改变
⑷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
血中活化的白细胞 都要流经肺的小血 管,在此与内皮细胞 粘附,首先引起ALI
●肺是易受累的原因
肺含有丰富的巨噬 细胞,SIRS时可被血 中促炎介质激活产 生TNF等促炎因子, 引起炎症反应损伤 肺。
肺小血管栓塞
肺不张
缺氧的类型与特点
摄取(肺)
携带(Hb)
运输(血液循环)
利用(组织细胞)
缺氧分类
低张性缺氧 血液性缺氧 循环性缺氧 供氧不足
缺氧
组织性缺氧
用氧障碍
⑶ 心 (Mean Artery Pressure) 平均A压 (MAP) = 舒张压+ 1/3脉压
(正常值 70-105 mmHg ,< 60 冠供不良。) 反映周围血管阻力及冠状A 压。 冠状A 以β 受体为主,冠流80%发生于舒张期 a. 抑制期→舒张压↓→冠供↓→心缺血 b. 心率 ↑ →冠供↓ c. 酸中毒、血氧↓、钾↑、心肌抑制因子

代偿
休克早期 (缺血性缺氧期 ischemic anoxia phase)

〖扩张期〗休克期(中) “只进不出”
毛细管血供持续↓→ 组织灌流↓→细胞缺氧→ 无氧代谢 →酸性产物↑→前括约肌开,后括约肌收缩→ 毛细管淤
血→压力↑→ 渗出→血浓缩→回心血量↓↓
〖衰竭期〗休克抑制期(重)
血浓缩、酸性↑→高凝→ RBC、PLT 凝集→微血栓→ DIC→ 缺氧↑→ 溶酶体膜破裂→ 水解酶溢出 →细胞 自 溶→ 凝血因子↓↓+纤溶 系统激活→出血
分布性休克的特点
周围血管调节动能↓→小AV过度舒张 →阻力极度↓→血流分布不均。 不同区域 / 器官的血管阻力可不变 / 降低 / 增高。 心输出量可明显增加,但血压仍低,有效组织灌 注不足。最常见为感染性休克.
该分类优点 国际多用
1. 帮助医生了解病因与血液动力学的关系 2. 不同病因可具有相同的血液动力学特点 3. 明确治疗原则,采取相应措施
凝血紊乱是因低温、酸中毒和大量输液血液稀释。
第一节 概论
历史 >200 年 ( 2015-1737 = 278)

1737年法国外科医生LeDran描述创伤对人体构 成的严重的“打击”,第一次把“cboc”引入 医学术语。
1743年,英国医生Clarcke译音为“shock”, 描写枪伤引起的危重状态。
病理生理
一.
微循环改变
二.
三. 四.
体液、代谢改变
炎症介质释放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㈠ 微循环改变 缩、淤、渗、凝、溶
〖收缩期〗休克早期(轻)“只出不进”
循环血↓→ A压↓→主A弓、颈A窦压力感受器 → 延髓心跳 ,血管舒缩中枢、交感-肾上腺轴 ↑→心跳 / 排量↑→内脏小 血管、毛细管前括约肌缩,后括约肌开放→A -V短路开→ 毛细管血供↓→压力↓→血管外液渗入→血容量 ↑ 外周血管阻力、回心血量↑ 皮、内脏血管收,心脑血供↑,血重新分布
严格 休克是机体以代谢及循环功能 紊乱
为主的综合征。
休克的敏感因素

龄 小儿 \ 老人对丢失体液、血液,
创伤,感染耐受力低。 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及轻度体液 丢失。 用麻醉药血管扩张
慢性病 麻

肾上腺功能不全 所致高血压 在创伤,手术和疾病期 \ 以后 应激能力差
有效循环量
单位时间通过心血管系统的血量,不包括储于肝、脾 、淋巴血窦和停于毛 细管中的血量(约占全身血容量 的90%+)。 维持依靠 3点 充足血容量
微循环血流通路模拟图
微循环的三条通路
1. 2. A-V 短路 直捷通路 微A →A-V短路→微 / 小V, 无物质交换 微A →后微A →直捷通路 → 微V → 较少 物质交换 微A →后微A →毛细管前括约肌 → (真)毛细管网→ 微V →物质交换
3.
营养通路
微循环血流通路模拟图
小A (90mmHg) 微A (60mmHg) 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 A-V短路 营养 通道 真毛细血管 ( 30mmHg ) 小 V及腔 V (0-10mmHg) 微V / 小V (20mmHg) 直 捷 通 路 后微A
197 / 2870 ≈ 6.9%
最后共同通路
除儿茶酚胺、血管升压素外
• 肿瘤坏死因子(TNFa) • 白三烯(LT) • 纤维蛋白连结素(FN) • 白介素(IL) • 氧自由基等体液因子
均造成细胞损害,是各种休克的共同规律。
㈣ 内脏损害
与休克类型、持续时间有关。
>10h多发死亡,但低血容量性少见。

类2
三. 1972年 Hinshaw 和 Cox 按血液动力学分类4种
1. 低血容量性 循环血容量减少 失血, 烧伤, 感染,过敏 2. 心源性 心脏泵功能衰竭 心梗,心衰,心率失常
3. 心外梗阻性 心脏血流通道受阻
腔静脉、 心包 及瓣膜
病变,巨块型肺栓塞,主动脉瘤等。 4. 分布性 神经节阻断,脊髓休克, 麻药过敏,感染
微循环三条通路
A-V短路 正常 关闭 直捷通路 关闭 营养通路 20%轮流开放,呈海潮 式灌注,行物质交换 收缩期 扩张期 开放 开放 收缩关闭,无代谢变化 微静脉缩, 淤血, 静水压↑ ,代谢障碍
衰竭期
( DIC )
粘稠度↑, 微血代由美国学者提出, 广义应包括淋巴微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