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余秋雨 简介
余秋雨简介,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3]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慈溪市桥头镇)。
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即上戏附中)。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75年—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
先后荣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提名,破格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称号。
1987年余秋雨到甘肃联合大学讲学,开办了戏剧创作班,成为联大的教授。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1992年余秋雨辞去上戏院长职务,由胡妙胜接任院长。
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单位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
余秋雨散文赏析
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备受推崇的文化名家。
他以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文风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散文界的瑰宝。
本文旨在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赏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余秋雨的散文以其耐人寻味的文字和深度的思考而著称。
他善于以诗意的笔触描绘细腻的情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考,给读者一种行云流水的阅读体验。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灵魂的呈现。
他对生活的关怀与热爱,对人性的思辨和探索,都渗透在他的文字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多个主题,比如生活、人情、文化等等。
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力,将这些主题融入到他的散文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乡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追溯和探索。
他用文字刻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它们在他的散文中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令人陶醉其中。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在文风上多变而富有活力。
有时他选择细腻温情的抒发,有时又倾向于深邃严谨的思辨。
他的散文有时会给人以平静宁和的感觉,有时又让人感到激情四溢。
无论采用何种风格,他都能够准确地抓住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共鸣。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泛传播。
他的文字充满了情感和智慧,具有超越国界和文化的力量,让人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感受到共同的情感和人性。
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陈述,更是一种美的追求和审美的体验。
他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世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展现给读者。
他的散文穿越时间和空间,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生活的普遍性和共性。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备受推崇。
他的文字浸润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阅读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思考人生的意义。
无论是在文字还是在思想上,余秋雨的散文都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启发。
余秋雨简介
有评论家誉乊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乊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 失其丰赡高深。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 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乊中。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着 作者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 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播散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 文化推向世界。
机自121202班
马钟玮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 中国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 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 化史学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 荣誉院长。余秋雨主要从事文化 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现任 《书城》杂志荣誉主编。 专业从事散文、艺术理论的写 作,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 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 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据传入载 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 《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 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 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一系列“文 化散文”中,始终贯彻 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 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 追溯、思索和反问。一 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 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 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 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这也正是当代中国弘扬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所 需要的。
谢谢观看
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时就无法思考 ————后更加辞去正厅级的戏剧学 院院长职务,以考察研究国内外各大文明和文化地。
1999年乊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 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乊前 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
他奉行着“绝不小声讲述未经实地考察所得的文化结论”的原则,虽然风餐露宿,日夜奔波,有时甚至 冒着生命危险,他没有后退,为了亲近文化,拥抱文化。
余秋雨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余秋雨的经典语录有哪些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作家,他的文字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以下为您整理了一些余秋雨的经典语录:“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
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生道路的自主性和责任性。
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无论是关于人格的塑造还是文化的接纳,都在无形中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走向。
好的选择能够成就我们,而错误的选择则可能给我们带来伤害,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成熟并非是年龄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而是内心历经磨炼后的升华。
成熟的人,他们的光芒不刺眼,声音不刺耳,内心从容淡定,不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拥有一份温和而坚定的力量。
“如果真的有一天,某个回不来的人消失了,某个离不开的人离开了,也没关系,时间会把正确的人带到你的身边。
”生活中,人们总是在相遇和离别中徘徊。
当我们面对那些无法挽回的离去时,不必过于悲伤和执着。
因为时间是最好的筛选器,它会为我们留下真正属于我们的人,带来那些与我们相互契合、陪伴我们走过漫长岁月的灵魂伴侣。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重大,它是我们摆脱平庸、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
早一天开始阅读,我们就能早一天开启精彩的人生之旅,而拖延一天,就多一天陷入平庸的困扰之中。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
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
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世界的神秘和未知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
余秋雨作品经典语录
余秋雨作品经典语录余秋雨是中国知名的作家、文化学者,对于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见解,其作品中充满了诗意和思辨,其中不乏经典语录。
下面将举7个案例来论证余秋雨作品中的经典语录。
1、"世界上最美的是生命,最可贵的是生命,最伟大的是生命。
"——《文化苦旅》这句话用简单几个词汇表达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余秋雨用其独特的文化视角探讨生命背后的意义,表达出对生命的崇敬之情。
2、"走过彼岸的人,看透了这边的人;看透了这边的人,摆脱了彼岸的人。
"——《文化苦旅》这句话启示人们懂得珍惜当前所拥有的一切,学会放下过去的不快和烦恼。
这是作者深刻理解生命及其意义所得出的结论。
3、"在生活里失去亲人,相当于在历史里失去国宝。
把人的尊严衡量成文物和国宝的那些官员,值得我们真心同情。
"——《明朝那些事儿》这句话控诉现实中的不公,并表达出对价值观的异样态度。
它给读者带来震撼,引发我们对人生、历史乃至价值观的一些深入思考。
4、"你怎么能不看管你的心思,一辈子把它扔在路上,等别人来捡?"——《文化苦旅》这是一个劝勉人们珍惜自己生命的格言。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一旦随意将其扔弃,将来将不可避免的会后悔。
5、"浩然正气太宝贵,需要被当做实物保存,供人们参观和仿效。
"——《文化苦旅》这句话表达出对于古代文化精华的珍视,引发了对于文明传承和继承的的一些思考。
通过对于中式文化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之所在。
6、"如果爱情就像唐诗宋词一样唯美,那么婚姻就是诗词之外的繁琐琐事,也是开拓、冒险和征服的艰难历程。
"——《文化苦旅》这既把爱情和婚姻区分开来,又反映出了人生的复杂和辛苦。
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总存在种种艰辛和困难,但只要我们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生命中仍然有无尽的可能和意义。
7、"事业如树立于坚实的基础之上,生活则栖息在干净清晰的风景里。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
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相关作品1、《吾家小史》《吾家小史》涉及余秋雨先生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从前辈到自己,在父亲临终的床头重新拾笔,直到为母亲写出悼词,面对二十多年一拨拨不间断的谣言进攻,余秋雨先生不忍糟践,他把家庭魔咒转化成了生命笔墨,把自然灾难与人文灾难放在一起思考,从“民族大灾难”的视角来提炼一家三代经历。
《吾家小史》是余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也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
2、《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3、《极端之美》《极端之美》为余秋雨最新作品,详细解说了“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书法、昆曲、普洱茶”。
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
这三项,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
之所以把普洱茶也列入其中,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
《品鉴普洱茶》这篇文章曾在《普洱》杂志上发表过,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普洱茶行业。
从生产者、营销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读。
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级别序列,也引起了广泛重视。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简介余秋雨,男,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戏剧审美心理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
(今属慈溪)。
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
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
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余秋雨作品列表
余秋雨作品列表1、文化苦旅《文化苦旅》1992年大陆出版1995年台湾出版余秋雨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各地的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该书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2、山居笔记《山居笔记》1995年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记得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知”。
3、霜冷长河《霜冷长河》1999年惊人的安静,但这种安静使它成了一条最纯粹的河。
清亮、冷漠、坦荡,岸边没有热闹,没有观望,甚至几乎没有房舍和码头,因此它也没有降格为一脉水源、一条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让一件件岸边的事情全都过去,不管这些事情一时多么重要、多么残酷、多么振奋,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状态。
它有点荒凉,却拒绝驱使;它万分寂寞,却安然自得。
很快它会结冰,这是它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休息时也休息得像模像样……4、千年一叹《千年一叹》2000年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点。
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
关于余秋雨的故事
关于余秋雨的故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关于余秋雨的故事,欢迎阅读。
余秋雨读书的故事
余秋雨是着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
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
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
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
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
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
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
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
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
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1。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
余秋雨
•
1946年出生,浙江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由教育文化界 的多次民意测验和专家推举,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高校校长, 并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建议书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 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 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 他以高层级的思考性作品,持续20年创造了惊人的畅销奇迹。直至 2010年1月,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扬子晚报》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在全 国各省青年学生中票选“谁是你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仍名列第一, 且遥遥领先。 • 自2002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 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中外文化对比 史”,等课题,广受好评。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 秋雨大师工作室”。最近几年,兼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奠基教授,香 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 Content
Tiபைடு நூலகம்le
• Content
罗马的伟大,在于 一个朝代都有格局完 整的遗留,每一项遗 留都有意气昂扬的姿 态,每一个姿态都经 过艺术巨匠的设计, 每一个设计都构成了 前后左右的和谐,每 一种和谐都是时间和 空间安详对视,每一 回对视都让其他城市 自愧弗如,知趣避过 。 ----- 《罗马假
Title
• Content
Title
余秋雨PPT课件
.
13
2009年
.
14
.
15
余秋雨上电视谈人生
• 谈童年7岁为家挣土豆
谈到自己的童年,除了担当课代表,小时候
余秋雨最自豪的事情,就是靠自己写字为家里
“挣土豆”。在余秋雨生活的村庄,读信、写信
几乎称得上是全村人的固定娱乐项目。吃过晚饭,
小小的余秋雨在油灯前坐好,村里人陆续来到他
的家里讲着家长里短,余秋雨将这些变成文字落
.
18
讲电视我愿意上电视
• 其实,余秋雨给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
作为文化评委点评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
网上和报纸关于余秋雨做评委的争议也一
直不断,并流传余秋雨以后不再担当评委
的小道消息。 这一次,《咏乐汇》反客为
主,让习惯了做评委的余秋雨作为选手回
答问题。无论出什么题目,没有余秋雨回
答不了的问题。意外的是,余秋雨还在现
场亲自扮演了一名农夫,给观众示范如何
“锄地”。
.
19
央视青年歌手大赛 评委
• 2011年9月16日,余秋雨重返甘肃联合大学, 学校特聘他为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
6
• 2012年9月11日,余秋雨正式通知日本方面, 鉴于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种种作为, 决定拒绝出席9月22号在日本召开的中日邦 交正常化40周年研讨会。余秋雨原本准备 在会上发表一篇有关中华文明数千年来 “非侵略、非远征、非扩张”的学术报告, 并以此来对比其他文明。
《行者无疆 》,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
长的《文化苦旅》 。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
《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 。后来他把自己的
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 姚县(今慈溪市桥头镇)。1962 年毕业于培进中学(即上戏附 中)。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 院戏剧文学系。
余秋雨经典散文(通用6篇)
余秋⾬经典散⽂(通⽤6篇) 导语:余秋⾬说过有⼭脉相隔的遥远是⼀种绝望,由⽔道相通的遥远是⼀种忧伤。
⼤家都知道余秋⾬写的散⽂有多少吗?以下是⼩编为⼤家分享的余秋⾬经典散⽂,欢迎借鉴! 余秋⾬经典散⽂篇1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整⽇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别处的其他树⼤出许多,⾜有合抱之粗,如⼀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像⼀位矜持的少⼥,繁茂的叶⼦如长发,披肩掩⾯,甚⾄遮住了整个⾝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过岁⽉的风⾬,⾼⼤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活中的⼀部分了。
某⽇,母亲从北⽅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夜,便加了⼀床被⼦。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惊醒,听到那冷⾬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眠,想起家信。
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风⾬如晦的际遇。
外祖⽗是地⽅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次外聘⾼就的机会。
然⽽,在那史⽆前例的岁⽉⾥,他不愿屈从于⾮⼈的折磨,在⼀个冷⾬的冬夜,饮恨⾃尽。
我⽆缘见到他⽼⼈家,只是从⼩舅家读到⼀张⿊⾊镜框⾥肃然的⾯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作,了⽆睡意,就独⾃披⾐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这浓稠的夜⾊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的轮廓,承受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像俄罗斯民谣,时⽽像若有若⽆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的遗像⼜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法⾔喻的契合。
余秋雨秋原文赏析
余秋雨秋原文赏析余秋雨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备受尊重的一位,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而著称。
其中,他的散文作品更是备受推崇,被誉为“余秋雨散文”或“秋原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赏析,探究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首先,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与人生的大问题相结合,呈现出一幅幅鲜活而深刻的画面。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情感真挚,常常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
例如,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余秋雨用深沉的笔触描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表达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尊重和理解,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其次,余秋雨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
他常常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触及人生的真谛。
在《余秋雨散文精选》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曲折和坎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引发了读者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他还善于以散文的形式探讨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现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此外,余秋雨的散文作品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他常常以传统文化为素材,以古典诗词、典故和传统文化符号为载体,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在《余秋雨散文精选》中,他以古典诗词为引子,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文精神的深刻追求,引发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总的来说,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备受推崇。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通过对他的散文作品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人文精神。
希望余秋雨的作品能够继续为读者带来启迪和感动,成为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
余秋雨散文集
余秋雨散文集简介余秋雨,江苏无锡人,著名作家、文化学者。
其散文作品以自然、人文和历史为题材,以独特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和融合。
本文档将介绍余秋雨的散文集,包括其中一些值得一读的作品。
1. 散文集概述余秋雨的散文集多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景观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散文集:1.1 《山居笔记》这本散文集收录了余秋雨在山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着他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对人文底蕴的思考。
通过观察大自然,余秋雨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隔甚远的世界,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和生活的意义。
1.2 《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以余秋雨的旅行为线索,深入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发展。
他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中国文化的困境和冲突,呼吁人们保留历史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3 《南方的文化》这本散文集是余秋雨对南方文化的一次深入研究和表达。
他通过透视南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了南方人的生活哲学、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2. 《山居笔记》《山居笔记》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这本散文集收录了他在山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思考和留恋。
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描述了自己的山居生活,笔下的自然景物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在山居中,他与大自然紧密接触,感受到了现代社会所缺乏的宁静和和谐。
他观察自然的规律,感悟生命的真谛,对自然景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赞美。
除了对自然的描述,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也深入探讨了人文底蕴。
他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与他有过交集的人物,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思考和怀念。
他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顾,挖掘出现代社会中被遗忘的美德和智慧。
3. 《文化苦旅》《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深入研究和表达。
这本散文集以他的旅行经历为线索,探索了中国文化的起源、传承和发展。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深入中国的历史名城,拜访名胜古迹,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解读。
余秋雨介绍
人物经历
1962年毕业于培进中学,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 院戏剧文学系。“文革”期间,余秋雨的父亲被同 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 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 1969—1971年,余秋雨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 (即下放五七干校)。学校复课后参加过由周恩来 总理亲自发起、组织的大学教材编写。 1975—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 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 国古代历史文化。
著作介绍
四、印度、尼泊尔文明 在书中余秋雨向我们展示触目惊心的现实:印度恒河 岸边成了生生死死信徒们身体与尸体的肮脏汇聚地, 人们不懂文明秩序,不懂社会责任,没有改革激情, 对现世漠然视之,只关注来世,陷在了宗教迷误的 沼泽中难以自救。南亚的宗教与政治企图又联系在 一起,曾酿成血腥后果。90年代,印度教徒把有四 百多年历史的巴布里清真寺捣毁后立即建成一个罗 摩庙,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白热化冲突让近五千人 倒在血泊中。伟大宗教的本义已黯然失色,甚至充 满人的血腥味。余秋雨认为,宗教可能是文明的起 始状态,也可能是文明的归结状态,宗教是不能脱 离文明走向的。
人物评价
现代诗人公刘:“余氏带着属于自己却又想着众生 的脑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出的来,回得去,进 得去,出得来。体会这一点,即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了。” 知名作家田崇雪:“我完全被他的大手笔大气势 所折服,被余氏散文所体现的中华当代散文大灵魂、 大气派、大内蕴、大境界所折服了。”
著名作家王安忆:“我想《文化苦旅》至少是有一 种勇敢,它的勇敢在于,它不避嫌疑地让散文这种 日见轻俏的文体承载起一些比较重大心灵情节。”
文 化 名 家
│ 余 秋 雨
人物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 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 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 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 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2011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简介
余秋⾬的⽂化苦旅简介 余秋⾬,男,1946年8⽉23⽇出⽣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下⾯是⼩编整理的余秋⾬的⽂化苦旅简介,欢迎⼤家分享。
余秋⾬的⽂化苦旅简介 《⽂化苦旅》是余秋⾬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余秋⾬通过对国内外的⽂化进⾏考察和思考,结合⾃⼰的⼈⽣体验和对社会、历史,⽂化的深刻认识⽽撰写的系列散⽂集。
这是他的第⼀部⽂化散⽂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此书透过中国⼤陆的⾃然景物,写这⼀代中国⼈⼼灵中的纠结,是⼀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浅出,⽤这样⼲净漂亮的⽩话⽂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化,以及纾发⾃我的情感。
在《⽂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迹,体会着中华⽂化⽣⽣不息的历程,这些⽂章,是游记,也是中国⽂化史。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个景点都带给余秋⾬不同的感触和震撼。
触碰到中国⼏千年的⽂化,见证⾃⼰国家⼀路⾛来深刻的历史痕迹。
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是历史、⽂化散⽂,散点论述,探寻⽂化;另⼀部分是回忆散⽂。
在《⽂化苦旅》中,余秋⾬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活的真实,不论是风⼟⼈情、历史⼈⽂、万⾥河川,⽆⼀不可⼊题。
在《阳关雪》、《道⼠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了真实的还原;《⽩发苏州》和《江南⼩镇》等,展⽰了江南⽔乡⼩桥流⽔⼈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情演绎得形神兼具。
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窟的⽣动描述,有对王安⽯、李⽩、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息浓郁的⽂⼈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亦仙亦妖”的⽩娘⼦、遁⼊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化苦旅》,尽管纷纭丛⽣,但余秋⾬却能出神⼊化,将万千物象信⼿拈来,栩栩如⽣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化底蕴。
在《⽂化苦旅·笔墨祭》⼀章中,曾有着⼀⼤段描写“五四”⽂化史的⽂字,将⽂⼈、⽂化和历史,三者之间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
散文名家——余秋雨
作品介绍
• 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 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 大地》《寻觅中华》《何谓文化》《中国文 脉》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 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 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 《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 学》等。
• 你可以沉默不语,不管我的着急;你可以不回信息,不顾我的焦虑;你可 以将我的关心,说成让你烦躁的原因;你可以把我的思念,丢在角落不 屑一顾。你可以对着其他人微笑,你可以给别人拥抱,你可以对全世界 好,却忘了我一直的伤心。------ 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而那,却 是唯一让我变得卑微的原因。 • 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 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熟悉了,却还是要说再见。------ 对自己好点, 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 做一个快乐的女子,一定要快乐,不快乐也要制造快乐,笑容不一定能 使世界绽放,却可放松紧绷的胸膛,开心,就笑,让大家都感染到,悲 伤,就哭,美容,倾诉,然后一切归零,爽朗,对内心卑微的自己笑笑, 汲取安慰和力量,信赖,神清气爽,然后可以轻舞飞扬,生活,其实没 有什么大不了。
借我一生
•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从童年开始以小男孩的眼光注视着父亲、
祖母、祖父、叔叔、姑姑、母亲、外公、外婆、姨妈、等长辈的 坎坷、遭难直到活着。通过这些人物的群像勾画了一部真切具体 的现代民间生态史,着重于当代文化学者的成长史。
• 这中间包含着作者对于文革灾难的民间版本, 对于二十几年来经济转型和文化保守主义之间 的巨大落差,对于仕途和学界的社会百态,特 别是对于文化灾难的复燃机制和蔓延机制,都 做了一系列描绘与思考。
余秋雨 简介
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 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 《寻觅中华》《何谓文化》《中国文脉》等,文 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 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 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 《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 《观众心理学》等。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 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87年 授予)、“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 书,《都江堰》被选入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选修 《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科书。
作者还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思 念着终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 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今以后, 那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的心间。
凤凰卫视当时找到余秋雨参加“千禧之 旅” ,从希腊到中国,他们要走10个国家, 每天开车颠簸十几个小时,有时三餐不保。 拜谒世界了五大文明的重要文化遗迹、三 大宗教发源地 。 下面是相关资料图片
余秋雨
中文名 国 籍 民 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职 业 毕业院校 代表作品
简介
余秋雨 中国 汉 浙江省余姚县 1946.08.23 作家、评论家 上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 写作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剧协 副主席、青歌赛评委。 在内地公布的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 余秋雨一人独占了四本。2006年,余秋雨以1400万 的版税收入,荣登“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首富宝座,引发广泛关注。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 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专业从事散文、艺术评论的写作,在大陆和台湾出 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 文化机构讲学,据传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 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 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作品集
余秋雨,笔名余音,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散文作家,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
他
的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平实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当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之一。
一、《桥梁》
《桥梁》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自传体的形式描写了作者青少年
时期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对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通过描写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对人生、人性和情感的深刻体验和解读。
二、《悟空传》
《悟空传》是余秋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改编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将经典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进行重新演绎,并赋予他们更加丰富和深刻的人性内涵。
通过悟空、唐僧、八戒、沙僧等角色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道德、信仰的探索。
三、《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散文作品。
这部
作品通过对生活琐事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情感和人性的独到见解。
余秋雨在《生活的艺术》中展现了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热情,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触动读者的心灵。
四、《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是余秋雨的长篇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父子之间的感人故事。
作品通过描写一个阿富汗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对家庭、友情和人性的深刻关怀。
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勾勒出一个真实而动人的世界,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余秋雨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其作品集涵盖了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作品具有普世的人性关怀和生活智慧,为当代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温度。
余秋雨语录350条
余秋雨语录350条1、天下最让我生气的事,是拿着别人的眼光说自我的祖祖辈辈都活错了。
余秋雨《北大授课》2、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并且对国家社会十分重要。
可是这些年来,由于伪精英的架势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结果连真的精英的名声也败坏了。
真精英总是着眼于职责,伪精英。
余秋雨3、胆大包天的现代人,在历史和自然面前要懂得谨慎。
再高亢的歌咏,怎样敌得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塔顶端的呼啸声。
余秋雨《千年一叹》4、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
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
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余秋雨余秋雨《文化苦旅》5、冰岛的魅力和恐怖,都在严冬。
余秋雨《行者无疆》6、在google上输入故事,能够得到条结果,但输入结局,却只能得到条结果。
可见,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
余秋雨7、不带书,不带笔,也不带钱,一身简便又一身虚浮,如离枝的叶离花的瓣,在狂风中满天转悠,极端洒脱又极端低贱,低贱到谁也认不出谁,低贱到在一平方米中拥塞着多少个都无法估计。
余秋雨《山居笔记》8、我们说那天出事的时候没有演出,是因为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们在清理火山灰的凝结物时没有在那里见到可认定为观众的大批人形模壳。
什么叫人形模壳呢?当时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了他们死亡前的挣扎形体,火山灰冷却凝固时也就成了这些形体的铸模硬壳。
人体很快腐烂了,但铸模硬壳还在,十九世纪的考古学家一旦发现这种人形模壳,就用一根管子把石膏浆缓缓注入,结果剥去模壳,人们就看到刘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连最细微的皮肤皱纹血管脉络都显得清清楚楚。
余秋雨《行者无疆》9、最美丽的月色,总是出自荒芜的山谷。
最厚重的文物,总是出自无字的旷野。
最可笑的假话,总是振振有词。
最可耻的诬陷,总是彬彬有礼。
最不洁的目光,总在监察道德。
最不通的文人,总在咬文嚼字。
最勇猛的将士,总是柔声细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认为,对过去的事情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比事情本身更加重要。 ” “令我遗憾的是,余秋雨先生断然选择了遮掩和伪 饰” 余先生真的没有忏悔吗?他后来做了什么呢? ——余杰
骂声四起之三
汶川大地震后,余秋雨宣布“给四川灾区捐款 20万元”,并表示今年“还有全新版的《文化苦旅 全书》和《秋雨文籍》出版,应该会有不少稿费,
到时候再捐”。
随后,萧夏林指控余秋雨自称的向地震灾 区捐款20万元一事为子虚乌有,要求余提 供捐款证明。易中天也批评余秋雨诈捐。 余秋雨“诈捐”事件由此在网上愈演愈烈。
直到2009年8月29日,都江堰“秋雨图书馆”落成, 证明了“诈捐”一事只是一个谣言。据悉,余秋雨此 次捐赠图书的购书成本为30多万元,加上余秋雨还向3 所学校捐赠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摄像 机、照相机、音响等其他设备,总花费超过50万元。 这些捐助全部由余秋雨一人出资。
骂声四起之二
余秋雨,你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什么不忏悔?
余杰,13岁开始尝试写作,中学时代发表文学作品10 多万字并多次获奖。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文革时期,余秋雨为张春桥、姚文元所控 制的《学习与批判》杂志效力。
“当年参与文革写作组,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 想,作为一个入世不深的青年知识分子,多多少少都是可 以原谅的——在那个既“封建”又“法西斯”的时代,人 的选择很多都是身不由己的。在“生存”还是“毁灭”的 两难之间,绝大多数人都会不由自主地选择“生存”—— 即使是屈辱的、违心的、苟且的生存。 ”
央视青年歌手大赛 评委
国际大专辩论赛 评委
骂声四起之一
余秋雨宣布封笔归隐 退出文化圈? 孙光萱:又是一种阴谋和欺骗 古远清:封笔是一种商业广告 王若谷:余秋雨,江郎才尽否? 金文明:余秋雨“封笔”多次,早成旧闻 虽然多次传出“封笔”,但这几年他的书依 然不断推出新版,包括《文化苦旅全书》 等等。 余秋雨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从来 没有讲过要封笔,是媒体误用,只是说过, “如果中国的盗版得不到遏制的话,作家 真的很难再写作了。”
我是?
大家猜猜这位美女是谁? 马兰(余太太)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 姚人,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 学院戏剧文学系。1985年成为 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 授。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 《借我一生》、《山居笔记》、 《行者无疆》、《千年一叹》 等。
《行者无疆 》,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 漫长的《文化苦旅》 。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 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 。后来他把自 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