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因素》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因素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因素

我国历代都城位置图1.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

2.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毫,今河南商丘北。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

3.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4.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

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5.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6.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7.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8.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

9.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10.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11.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12.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13.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14.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15.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16.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17.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18.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

后迁往北京19.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和原因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和原因

一、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趋势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都城分布的趋势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最早的部落聚居地到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我国古代都城分布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1. 都城数量逐渐增多在我国古代,随着王国的形成和扩张,都城的数量逐渐增多。

最早的都城多为部落或小国的首都,随着战国时期的统一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都城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此时,我国古代的都城分布呈现出了多都并存的格局。

2. 跨越区域的都城建设随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扩张,我国古代都城分布开始呈现出跨越区域的趋势。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选择了咸阳作为都城,标志着都城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而是覆盖了全国范围。

3. 都城的宏伟规模随着历代皇帝的兴建,我国古代都城的规模越来越宏伟。

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其规模和建筑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之一。

二、我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原因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和发展有着诸多深刻的原因,其中既包括地理环境、历史事件等客观因素,也与政治、经济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1. 地理因素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受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古代,许多都城的建设都是基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比如河流交汇处、山水环绕等,这些地理条件有利于都城的防御和发展,因此成为古代都城分布的重要原因。

2. 政治经济因素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选择咸阳作为都城,是因为其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也是出于统一国家的需要。

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则是由于丰富的资源和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了中央政治经济的核心地带,因而成为了都城。

3. 历史事件及统一国家的需要部分都城的建设还与历史事件和统一国家的需要密切相关。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选择咸阳作为都城,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大一统的地位。

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是因为明朝皇帝将都城迁至北京,成为了当时政治中心。

三、结语我国古代都城分布的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的长河,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北京作为有影响的都城可以从938年算起,比南京晚了七个世纪。

后起的金、元情况大致相同,既要统治中原,不可能将首都设在民族的发祥地,但又不能离得过远。

于是北京就成为最合适的地方。

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谈谈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历史上主要都城定位的问题。

定位就是指首都应该确定在全国范围内的哪一个地理位置或者说区位上。

从宏观的方面讲,这个位置必须是最有利的,其他地点都不如它。

从微观的方面讲,这个地点的地理环境又适宜建设都城。

前贤今哲对中国古都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我在这里想换一个角度,从政治地理背景来思考这一问题。

中国古代一统王朝与分裂时期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都设在现在五个城市或其附近,这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

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

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

再仔细一点分析,每一组的定都过程及其变迁都出现往复徘徊现象。

也就是说,在一段时期里同时存在两个地点都适宜建都的情况,难有绝对的取舍,于是首都经常在这两个地方来回搬迁,这种搬迁不仅仅发生于王朝变更之后,有时在一个朝代里也存在短时迁移或同时两都并建的情况。

仔细点说,在从西周到唐代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西安与洛阳都同时是适宜建都的地方,所以首都在两地之间徘徊搬迁多次。

从唐末到北宋200年间,则是洛阳与开封的徘徊时期,这可以算作是一个短短的间奏曲。

而大致从金朝至今则是从北京到南京的往复时期,这一时期也长达800年,而且由于与当代相关连,更显其重要。

一般而言,统治集团都力图将首都定在与自己起家的政治根据地不远的地方。

除此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首都必须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

浅谈我国古都选址的地理因素—以古城西安为例

浅谈我国古都选址的地理因素—以古城西安为例
低 。簸 箕 状 向东 开 V l 的地 势 承接 了部 分夏 季 风 带 术 的 湿
治、 经济 、 军l J _ 1 = 和文化风貌 。为何在悠悠 的历史 长河 巾, 西安能够 获得如 此多古代 1 二 朝 的青 睐 , 小 文尝试 从“ 城 市区位 ” 的角 度 , 分 析 安 当时作 为都城 的地王 单 位


地 形地 势 与军 事安 全
大水 系 ,众多的河流为关 中沃野提 供了充足的水 源 , 也
池 .
西安坐 落于 8 0 0里 秦J l I 之地, 南 邻我 国南 、 北 方分 界线之一 的秦岭 , 西接 陇』 l J ’ 北 靠北 … , 东 面华 L l J l . 地 势 中低周高 r f 1 部关 中平 原 , 平坦 的地势 为城市 的延展和 1 皂城的修建提供 了广 闲的 间 , 周边山林伫立 为统治阶 级 千万J ’ ‘ 提供 了允 足的原料 ( 如图 1 ) , 四面环 山, 地势 易守雄 攻 。 使而对两北彪 悍少数民族 的侵扰 依然能够
为便 利 的水 I 运 输 p 安 城
导, 但依 I H , f j 较
符八 大 水 系 , 特 圳
满 了封 建 l - 的阳大 基本需 求——人 u和土地 , 灶 人
是北 部V J ,  ̄ f l # , I 为邯城提供 了便利 的水 L 通道
的物质力城 人 力基础 为都城建 没打 卜J 实后盾
优 势

润气流 , 虽 然降 水年季 变化大 , 但带来 了相 对中沛 的降 水。 都城常选址存人 口稠密的地 I ) t , I × : 域 内需水量大 . . 西
安 自古 有 “ 八水绕 长安” 的说 法 , 抛粗略统 汁, 两 安 境 内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

中国历代王朝迁都原因分析从夏朝到中华民国的漫长历史当中发生了多次迁都。

迁都的原因不一,有的是因为自然原因,有的是因为政治、经济原因,还有的则是因为外敌入侵。

细究中国殷商以来的历次迁都史迹,分析其中的原因,大致可以把中国古代的“迁都”划分为四个阶段:(一) 北迁时代(殷商):生态环境的恶化根据史料和出土文献,商朝的都城曾先后多次迁移:亳、嚣、相、邢、庇、奄、殷。

最后一次便是有名的“盘庚迁殷”了。

在这几百年里,商代七次迁移都城,究竟是为什么呢?《尚书》中记载了盘庚的理由: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

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尚书·商书·盘庚上第九》) 主要原因,大概就是盘庚所说的“不常宁,不常厥邑”。

用今天的眼光看,商朝频繁迁移都城,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作为当时最大族群之一的商部落,拥有大量人口,其所聚居的居住地,无论其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就其所处的时代而言,几十年之内必然会耗尽土地的肥力,导致粮食的产量持续下降;并且由于长期居住,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物资,诸如柴火、建筑材料、放牧等,对当地的植被破坏严重;同时人口增长,会导致原来居住地显得日益窘迫……总之,在不超过一百年的时间里,受到环境恶化的影响,商民必须再次迁都。

从地图上看商代的亳、嚣、相、邢、庇、奄、殷七个都城,在东南西北四方方向上都有分布,似乎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但仔细寻味,就可以发现如下几个规律:他们的都城皆是处于肥沃的河谷地带;为了觅得更有肥力的土地,历次迁都地点不会重合;伴随着气候的变化,他们迁都的总体方向是往北的。

(二) 东迁时代(从殷商到汉末):西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自殷商时起,中国就开始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北京作为有影响的都城可以从938年算起,比南京晚了七个世纪。

后起的金、元情况大致相同,既要统治中原,不可能将首都设在民族的发祥地,但又不能离得过远。

于是北京就成为最合适的地方。

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谈谈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中国历史上主要都城定位的问题。

定位就是指首都应该确定在全国范围内的哪一个地理位置或者说区位上。

从宏观的方面讲,这个位置必须是最有利的,其他地点都不如它。

从微观的方面讲,这个地点的地理环境又适宜建设都城。

前贤今哲对中国古都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我在这里想换一个角度,从政治地理背景来思考这一问题。

中国古代一统王朝与分裂时期以及近现代的首都,主要都设在现在五个城市或其附近,这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

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

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

再仔细一点分析,每一组的定都过程及其变迁都出现往复徘徊现象。

也就是说,在一段时期里同时存在两个地点都适宜建都的情况,难有绝对的取舍,于是首都经常在这两个地方来回搬迁,这种搬迁不仅仅发生于王朝变更之后,有时在一个朝代里也存在短时迁移或同时两都并建的情况。

仔细点说,在从西周到唐代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西安与洛阳都同时是适宜建都的地方,所以首都在两地之间徘徊搬迁多次。

从唐末到北宋200年间,则是洛阳与开封的徘徊时期,这可以算作是一个短短的间奏曲。

而大致从金朝至今则是从北京到南京的往复时期,这一时期也长达800年,而且由于与当代相关连,更显其重要。

一一般而言,统治集团都力图将首都定在与自己起家的政治根据地不远的地方。

除此之外,首都所在地的经济地理条件也有一定的重要性。

首都必须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

古代定都北京的原因

古代定都北京的原因

古代定都北京的原因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曾多次成为古代中国的都城,其成为古代定都的原因具有多方面的考量。

下面将从地理位置、政治因素、军事考量、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古代定都北京的原因。

首先,北京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和华北山脉之间,北靠燕山,南临黄河,地势平坦,水文系统发达。

这样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军事防卫和经济交通的发展,使得古代政权更容易在这里建都。

同时,北京地处东西方重要交通干线的交汇点,有利于统一管理和控制国家的内外事务。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古代定都北京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曾先后成为辽、金、元、明、清等多个王朝的都城。

古代帝王往往选择坐镇政治中心以集中国家政权,加强统治。

而北京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中国王朝统治的中心,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权力。

此外,北京附近的水源充足,有利于政府管理和居民生活,也是选择定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者,军事考量也是北京成为古代都城的原因之一、北京周边山脉环抱,地势险要,具备良好的防御条件。

尤其是燕山脉北麓的居庸关及蔡河,永定河等自然屏障,为北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防线。

在古代战争频繁的时代,选择一个易于防守的地方作为都城,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安全性。

此外,经济因素也对古代定都北京起到了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北京一直是重要的商贸中心。

古代定都选择北京,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

北京地处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方便国家财政和商业交往的集散地,有利于国家财政资源的集中调配,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最后,文化因素也是北京成为古代定都的原因之一、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汉族的文化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北京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文化氛围浓厚。

在这个城市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融合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这种古代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使得北京成为了古代帝王选择定都的首选之地。

综上所述,古代定都北京的原因主要涉及地理位置、政治因素、军事考量、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

中国古都形成因素论文(共五则)

中国古都形成因素论文(共五则)

中国古都形成因素论文(共五则)第一篇:中国古都形成因素论文都城通常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且还是一个经济的都会。

都城之内,户数繁多,人物荟萃,因而也成为文化相当发达的城市然而都城所在地的选择为每个王朝或政权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说,都城的选择应考虑自然环境、经济、军事以及社会基础等。

关中地区在这几方面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就有了在关中地区建都1077年的历史,成为历史上建都最多的地区之一。

1形成古都的自然因素一个都城的建立有它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而自然条件往往首先受到重视。

都城的自然因素显示在地势、山川、河流、土壤、气候、物产等方面。

1.1地势从地势上来说,关中是一个适宜建都的地方。

西汉初年,曾经有人对关中作过这样的描述:“地执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也。

”按当时的局面来说,也就是以关中为都来统治关东各地。

关中和关东对比,关中的地势自然显得高亢,而关东较为底下,这就自然形成居高临下的形势。

有利于统一全国。

1.2山川相当多的都城是和山有密切关系的,因为山可以作为防守的凭借。

长安有“四塞之固”之称,所谓的四塞不是完全因山而形成的。

但除过东侧的黄河,其余三面都是有山的。

它的南侧是南山,也就是秦岭,和西侧的陇山,都是有名的大山。

它的北侧虽没有像秦岭和陇山这样的大山,但岐山、九峻、嵯峨山,自西至东,还能相互呼应,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1.3河流很多都城都有河流,一方面可以开凿护城河,作为防御的一道屏障;另外为城市中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提供用水。

长安濒于渭水,渭水在长安之东又汇合了泾水。

长安南倚秦岭,由秦岭流下的灞、浐、矞、涝诸水和沣水分别由长安城旁流过。

这几条河水和泾、渭两水以及久已湮没的滈水,共称为长安八水。

也就有了“八水绕长安”之美称。

这八水皆能灌溉,渭水更能通行航运。

1.4土壤在以从事农业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里,都城所在地的土壤,也受到相当的重视。

这自然是因为肥沃的土壤更适于农耕。

古代中国历次著名迁都的规律性及其原因

古代中国历次著名迁都的规律性及其原因
8、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的原因
(1)优越的地理位置。燕为“京都之首选”已成不刊之论,时人皆称京师“诚万古帝王之都”。(2)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3)巩固统治的需要。总之,清定都北京的原因与金、明、元大体相同。
三、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只有八次
(1)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淹(山东曲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
2、都城迁移的一般原因:(1)黄河流域生态平衡遭到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根本原因。(2)经济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直接原因。(3)军事、政治斗争中心的东移或南移是重要原因。
3、几点认识:(1)考察中国古代都城的迁移,不难看出其蕴涵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特点。因为都城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2)古代都城一般都会迁到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地区,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历代王朝迁都的标准基本是一致的,谁也不会把首都迁到偏远的贫瘠地区去。(3)在中国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形下,政治、经济、军事(国防)是决定都城迁移的首要因素。后期,随着运输系统的改善,经济的因素则退居次席。
4、金迁都燕京的原因
完颜亮,本名迪古乃,系金太祖之孙,宗干的第二子。金熙宗末年,他秘密联络了驸马等人发动宫廷政变,在宫殿刺杀了熙宗,登上皇帝宝座,史称海陵王。继位后,为巩固政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政治改革。为统一江南,加速全国的封建化过程,更好地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便将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从今哈尔滨地区移向燕京(今北京),这就是金代史上的"海陵南迁"。贞元元年(1153)三月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府曰大兴,汴京为南京,中京(内蒙古昭盟宁城县大宁城)为北京,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北京作为全国首都即从金代开始。

浅谈我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轨迹和因素!

浅谈我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轨迹和因素!

浅谈我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轨迹和因素!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只有一个都城,然而在我国古代却出现了首都和陪都并存的现象。

我国古代王朝定都,大都基于地缘政治、军事防御的考虑,所以另设陪都用来补充首都某些功能的不足。

这种陪都现象的存在,在我国历史上称为陪都制,也是中国古代王朝在政治制度上的创举。

古代都城地形图首先出现的陪都就是东西控制型“两京制”——两汉时期长安与洛阳的角色互转。

汉朝是继秦朝后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国祚四百零五年,分为前汉和后汉两个时期。

但现代学者习惯将刘邦建立的汉称为“西汉”、刘秀建立的汉称为“东汉”,这种叫法其实是根据两汉各自都城的方位来区分的。

关中和洛阳地形图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汉中王”,并在之后的“楚汉相争”中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国号为“汉”。

刘邦初时定都洛阳,群臣拥护,认为“其固足可恃也”。

但不久,刘邦改变了想法,将洛阳设为陪都,而定长安城为首都,在这里谋臣张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汉书·张良传》记载,张良认为洛阳“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长安则“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关中平原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洛阳终于迎来了身份上的转变,由陪都成为首都。

这年的六月二十二己未日(公元25年8月5日),和更始帝刘玄决裂的刘秀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河北省柏乡县十五里铺)即位称帝,国号“汉”,以表明自己是刘姓正统和汉家重兴;同时定都于洛阳(东都),定长安(西都)为陪都。

两汉都城,是古代中国都城制度中“两京制”的代表,进一步说是东西控制型“两京制”的代表。

所谓“两京制”,就是设一首都一陪都,是古代中国前期都城制度的主体,其始于西周。

当时西周为了加强对殷商地区的控制,以自身生存之地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为首都,另建陪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据商都殷城很近)。

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刘邦设首都于长安而立陪都洛阳,刘秀反其道而行之,使得长安、洛阳角色互转,这实际上是先秦时期周朝实施都城东进战略的继续。

古代帝王选址的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帝王选址的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古代帝王选址的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帝王选址的条件一直是历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古代,帝王选址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决策,更是涉及到政治、军事、地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考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帝王选址的一些主要条件和原则。

首先,古代帝王选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势等因素。

地理位置对于帝王选址至关重要,常常是帝王传承的一个重要标志。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首都大多选在中原地区,这是因为中原地区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具备了帝王统一天下的优越条件。

此外,气候条件也是帝王选址的考量因素之一,宜居的气候环境对帝王的行宫和居住地非常重要。

地形地势则影响到城市的防御和交通运输的便捷性,帝王选址通常会选择自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

人文环境也是帝王选址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人文环境包括当地居民的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

帝王需要考虑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接受程度,因此选址地的居民是否友善、易于驾驭是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历史悠久的城市常常具有更好的文化底蕴,也更容易赢得人民的尊重和认可。

经济条件则关系到帝王的统治基础,繁荣的经济环境可以为帝王提供丰富的财政资源和人力支持。

除了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帝王选址还要考虑政治和军事因素。

政治因素包括地方的政治稳定性、行政能力、社会秩序等。

帝王需要选择一个政治比较稳定、行政能力较强的地方来建都,以确保自己的统治稳固。

军事因素包括帝王选址地的防御能力和军事资源等。

帝王需要选择一个易于防御、具备丰富的军事资源的地方,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家的安全。

总之,古代帝王选址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地理因素的考虑,还包括政治、军事、经济、人文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

只有综合各种条件、因素的考虑,才能选择到一个有利于帝王统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地点。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古代帝王选址的条件展开讨论。

古代都城城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古代都城城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古代都城城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谢雪宁【摘要】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都是一个特殊的城市群体.古都的兴建与发展除了具有一般城市的特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拟从西安和北京作为都城时,影响其选址的因素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可知:古都选址是综合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地势、气候条件以及其作为都城的政治意义来考虑的.但从最本质上来说,其政治意义最终决定了都城的选址.%The city is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And the ancient capitals are the especial group of cities. The site selection of the ancient capital is not only the same to general cities but also has itself peculiar point.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ite selecting by taking examples of the site selection of Xi' an and Beijing. Then we know tha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ite selecting includ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terrain, climate conditions, and the political meaning of being capital, but the last one is the essential reason.【期刊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28)001【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古都;早期城市;选址;建都原则;政治中心【作者】谢雪宁【作者单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1]教授对于古都是这样定义的:广义的古都是凡作为王朝或政权的都城都包括在内,狭义的古都只是指作为重点保护和研究对象的都城而言。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因素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因素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因素古代中国作为以农立国的国家,在选择都城时地理条件往往首先受到重视。

在都城选址的自然地理诸要素中,地理位置的选择甚为重要。

《管子·乘马篇》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古代统治者之所以往往把都城都选择在“广川之上”或“大山之下”,是因为他们从有利于控制全国的角度着眼的。

西安(长安)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其位于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上,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都城。

自西周开始,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我国历史上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前后达1077年。

下面便以长安为例,分析一下我国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因素。

从我国的地理大势来看,总体说来是西北高而东南低,而地处关中平原的长安就有其独特的自身优势,“秦中自古帝王州”,这是唐代诗圣杜甫在其诗《秋兴》中的名句。

秦中,即关中,是指以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区。

它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故称关中。

关中地区南部为我国南北气候地域的分界线——秦岭,北部为高低起伏的丘陵,北方重要的水系渭水贯穿其间,滋润着两岸土地。

包括长安在内的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的渭河流域,号称“八百里秦川”。

古人对长安的评价相当高,如《史记》和《资治通鉴》中分别记载有:“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地执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陛下人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捬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今陛下按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摭其背也。

”可见,长安具备“广川之上”的地理条件。

水资源也是建都时必须重点考虑的主要因素。

在古代,人们选择城邑时都豪无例外靠近河流。

这是因为近河地区水源充足,有先天的漕运交通能力,而且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又适于原始农业耕作,因而是人们理想的居所。

而与水的距离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城邑选址一定要选在地势较高之处,但由于需要有足够的用水,所以不能离水源太远,反过来说,城邑选址又不能离水源太近,否则容易遭受水患,还得需要修筑防洪设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是如何选定的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是如何选定的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是如何选定的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首都的选定都是有他的特定原因的,但是总的来说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王朝的起源地,经济发达地,军事要地(巩固边防)。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首都大都是经济、军事要地,如:齐国的临淄是齐国最大的城市,也是齐国刚刚受封的地方;其他各国大都是如此。

后来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首都咸阳是因为他是秦国的故都,内有关中粮草,外有崤函之固,是作为首都的当然之选。

汉代的首都长安的选择与咸阳很像,那个时候在关中建都几乎是不用考虑的必然之选。

西晋的首都洛阳的选择主要是经济原因,而且西晋的威胁主要在南方的蜀、吴两国,把首都选在洛阳也远离威胁,比在长安好些。

后来东晋在建康设都城主要是为了巩固长江防线,同时建康的经济也很好,交通也方便,供应容易满足,不用像后来那样为了给首都供应物资还要挖运河。

后来隋朝定都洛阳是因为周围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各种物资充足,尤其是在开通运河后交通更加便利。

同时洛阳也远离威胁,北方来的突厥人不容易打到洛阳。

这点要比长安好些。

唐朝把首都定在长安,那是因为关中经济发达,唐朝开朝是威胁主要是关外的军阀和隋朝的残余势力,他们都很强大,有的甚至比唐朝还要强,这个时候把首都建立在有崤函之固、关中平原的长安是个最佳的选择。

待把后面的薛举消灭后就回复了当年秦国雄踞关中,俯视天下的态势了。

北宋时候定都开封,一个是因为那个时候开始关中平原已经逐步遭到破坏又有西夏的威胁,关中已经是既不安全,又不富饶了。

开封此时经济发达(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交通便利、远离危险,是个很好的选择。

本来这个时候南方已经发展起来定都南方还好些,但是赵匡胤兄弟是在北方发展起来的,要他一下迁到南方肯定不行的。

南宋时期是被迫迁到临安的,不过那个时候的临安比开封还要发达,也是个很好的选择,建康太威胁了,其他地方都不能和临安比的。

元朝时候定都大都显然是最佳的,大都离蒙古近,离南宋余孽远,经济、军事、政治基础都很好,作为首都是当然之选。

历代帝王为何把都城定在北京风水先生来揭秘

历代帝王为何把都城定在北京风水先生来揭秘

历代帝王为何把都城定在北京风水先生来揭秘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先后有燕、前燕、大燕、辽、金、元、明、清8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古时候的人很讲究风水,尤其是选都城这种大事更是马虎不得,纪要考虑到政治、经济因素,还要结合风水方面,而这几点都要同事具备,可能就非北京莫属了。

古代人在选择都城时,大都以“相形取胜”等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形胜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丰富等自然环境。

在中国历朝建都都有易学和风水依据:“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也。

”天坛宋朝时有个精通堪舆的朱熹,向皇帝推荐建都地址冀州:“冀州好风水,云中之山,来龙也;岱岳,青龙也;华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诸山,案外山也。

”元代时忽必烈认为“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所以决定定都定都北京。

明代巴图鲁也举荐北京作为都城:“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

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华之所,非燕不可”。

明初,朱元璋攻下大都,本想建都北京,但因忌讳元朝的亡国之气,才改在南京。

后来发现还是北京最好,所以于1604年定都北京。

清军入关取代明朝,毅然以北京为都,统治200多年。

长城那么为什么这样多统治者都选北京建都呢?他们都有足够的风水和军事战略依据。

从风水上来讲,北京地理优势非常优越,西部是太行山脉,西北是燕山山脉,东北有山海关,这些山脉大都在千米以上。

东边有渤海,南边有黄河,中间是河北平原,形成了“背有靠山屏障,前有水系明堂”的最佳地理格局。

自古就有人说“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故宫角楼从战略上来讲,北京可以凭居庸关、山海关北控漠北,虎视江淮。

宋代诗人苏辙就曾对此地的风水大加赞赏:“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

首冲西山麓,尾挂东海岸。

”对燕山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同时也交待了燕山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内涵。

雄踞于华北平原和塞外大漠之间的燕山成了北京的天然屏障,所以,如此得天独厚的一块风水宝地就成了历代都城的首选之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顺天府(北京) (安徽凤阳)
中都凤阳府
东都(河南洛阳) 安)
京师(陕西西
唐 长安(陕西西安) 阳(河南洛阳)
东都洛
南京应天府(江苏南京) 清 京师顺天府(北京市)
留都盛京(辽宁沈阳)
北都太原(山西太原西南)
中都河中府(山酉永济西南)
名都城简介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的接触地带,而且依附于 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 原地区,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 关中、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
洛阳,曾为九朝古都。伊洛盆地有关河之固,具备凭险以守的建都条件,土地虽不如关中广袤, 却靠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兼有水陆转输之便,少有乏粮之忧。隋唐两 代营建洛阳为东都,以居洛为常,被时人戏作“逐粮天子”,正是看重洛阳地理适中,便于集 聚贡赋。伊洛盆地的பைடு நூலகம்势还不止于形胜、居中,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南进,凡有南窥江汉,欲吞 诸夏之势者(如曹氏、拓跋魏)必都洛阳。但是洛阳偏离西北边防,难于照应,使东汉、西晋 对西北的经略总有鞭长未及之感。
通常称西安、开封、洛阳、北
京、南京、杭州为六大古都。
从现实看,最能体现古都特点的为西安、北京和南京, 三地文物古迹多,基本上保持了古城风貌。洛阳、开 封则城市面貌今昔大不相同,文物古迹破坏严重,但 那些硕果仅存者却因历史悠久,而具有较高价值。杭 州作为国都的历史原本较短,现存遗迹不多,故主要 以风景城市闻名。安阳是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公 元前1387年商王盘庚在现市区小屯一带正式建都,历 时273年,成为商代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商之后又有曹魏、后汉、前燕、东魏、冉魏、北齐先 后在安阳附近的邺城建都。但因时间过久,地面文物 已破坏殆尽,只有殷墟等少数价值很高的历史遗存。
杭州,自吴越钱氏立国定都至南宋灭亡,先后作过两朝二百余年的都城。其建都 条件既不因位置居中,也无险要地势可以凭借,而是由于地处“苏湖熟、天下足” 的全国经济重心,不愁供给;江南运河的疏凿使杭州襟江带河成为东南交通的枢 纽,“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加上将台、凤凰、吴山、万松岭等一连串冈 阜,居高临下,提供了营造宫室的理想地址。正是雄厚的经济力量,竟然使择都 杭
州的南宋偏安了一百多年。
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皆定都北京,历时六百年之久。至于南京,虽然邻近富 庶的江南地区,又有大江之险为其屏障,足以建都而守其国,然而长江巨防毕竟 只能“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适于保东南半壁江山。东晋南朝择都建康故能多延 岁月,若图南北一统,则显得难于驾驭。而北京,南抚中原,北连朔漠,地处华 北平原同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交通联系的门户,依山带海,形胜可恃。当统一王 朝由北方民族建立或外界威胁主要来自东北方向时,定都北京具有维系祖庭、关 系国运的重要意义。因而北京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持 时间最长的京都。但是北京也有不利的一面,其远离富庶的江南经济区,使元、 明、清三代始终为解决都城的供给问题而费尽心力,并因此而产生诸多政治问题。
开封为都始于五代。中晚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下游移向江南,东北 契丹的兴起使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不再来自西北,依靠江南物资支撑而又漕运不 济的关中屡遭战火摧残,日趋衰落,已丧失择都条件。于是,以北控燕赵、南通 江淮、舟车辐辏、人庶浩繁为优势的开封遂取代长安、洛阳,成为五代后梁、后 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首都。如果包括金朝末年躲避蒙古压力从中都(今北京 市)迁都于此,开封建都历时二百二十一年。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 便,城市盛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 防御性建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北宋一代,冗费俱增,国家始终 处于积贫积弱之势,与定都开封,不得不依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 策是分不开的。
再一个就是人文的和经济发展条件。人文条件呢,包括它的发家、发展。 比如秦人他起于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因此他的首都,就是他大本营。他 首都往往定都在长安。我们说西周王朝,它也是,它主要起源于现在的岐 山、扶风一带。就是宝鸡地区那一代,所以他把首都定在那儿。再一个人 文背景,这地区相对应该说比较发达的或者比较先进吧,经济上应该比较 发达,不能说经济上太贫穷或者说自然条件太恶劣。但是最起码的生活没 法维持,这也就是定都的必要条件。比如说像秦定都完咸阳以后,到汉朝 为什么不定都在洛阳而定都在长安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长安在当 时的人认为来讲,人们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中下三大部分,上中下 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六九等, 分了九等。而现在的所谓的大西北,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当初是上上的, 被称为“天府之国”。现在我们天府之国是指成都平原,当时指天府之国 是关中平原。当然这个很重要的原因,和秦始皇在公元前240多年,让一 个非常有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叫郑国的给他修一条渠,叫郑国渠,以他的 名字命名的渠。郑国渠就是引泾河的水,大家知道有个成语叫“泾渭分 明”。就是泾河的水和渭河的水,一个清的一个浑的。把泾河水引到叫渭 北高原,从而把它的当地产量大大提高,国力大大增强。这也就是为什么 当时定都特别要注意的地形。产量提高了,粮食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越 落后,历史越久远,粮食对人们的重要性越大。到现在来说我们应该说粮 食越来越大家觉得无所谓了,社会越进步,饮食在经济所占的比例越小, 因此农业来说对一个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洛阳,洛阳有伊洛流域, 伊河、洛河。这地方呢,应该说各方面条件农业生产相当好。北京这个地 区呢。应该说尤其元明清这三个朝代以后,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因为整 个中国经济的东移,我后面还要讲到这些事情。
建筑城邑、住宅是很严肃而重大的事情。从考古看,殷商的卜辞 中有许多关于建筑的记载,如“王乍邑?帝若?”(王要建邑? 上帝同意吗?)“王有石才鹿北东,乍邑于之?” (王有石在鹿 地的东北,作邑于此。)这些卜辞是问修城邑有没有祸祟?方向 合不合适? 殷商的城建颇具规模,从郑州和安阳发掘的遗址看, 基址的朝向接近磁针的正方向,即正南北向或正东西向。基址底 部呈水平状。这些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测定方向的水平的技术。
中国历代都城地理形势
-- 中国历代都城地理形势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几十个朝代和政权的兴替,随之
产生了丰富的都城文化。都城是政治的中心、经济的枢纽、军事
的城堡,因此,在地理上必须很讲究。选择城址,一定要考虑自
然条件,诸如山川地利、水土物产、气候风景、都要精心分析。
这样,就产生了者城风水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历代都城
秦 咸阳(陕西咸阳东) 西汉 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 雄阳(河南洛阳东) 西晋 洛阳(河南洛阳东) 东晋 建康(江苏南京) 隋 大兴城(陕西西安) 东都洛
阳(河南洛阳)
北宋
南宋
汴梁(河南开封) 临安(浙江杭州)
元 大都(北京市) 上都(内 蒙古多伦西北)
明 南京应天府〔江苏南京) 北京开封府(河南开封)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 的用水需要;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故多位于平原、盆地; 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优势,如南京有“龙盘虎踞”之势,北京有 “背山带海”的形胜等。我国古代都城建设都有周密的整体规划 和施工法度,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正朝夕”,“水地以县”, 天子之国应“方九里”,“旁三门”,“有沟树之固”,“前朝 后市”,“左祖右社”,“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市朝 一夫”,“王宫门阿五雉”等。这一系列要求正是在我国历史上 长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礼制”的体现。根据这些要求所营建的 都城,一般具有方正严谨,左右对称,棋盘式布局等特点。帝王 深居宫中,远离市,幽静、安全,又足以体现帝王之尊严与天下 归一的愿望。商业集中,便于贸易;百姓居小巷之内,既安静, 又便于治安管理。如北京古城,中心有一条庄严、笔直的中轴线, 中轴线两侧是堂堂正正的对称街区,城中部有层层叠叠的紫禁城 宫殿群。整个北京犹如一个完整的协调的艺术品,结构严整,层 次分明,布局井然,设计匀称,棋盘状街区格外古朴、完整、协 调,还有大量方便舒适的传统住宅四合院与静谧、优美和凝聚着 古老历史的胡同。北京的这一古都风貌,被丹麦城市规划学家 S·E·R·休森称为“世界奇观之一,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 大文明的顶峰。”美国城市专家E·贝康称它为“地球表面上人类 最伟大的个体工程。”西安的汉、唐都城,也具有上述北京古都 特点,只是在宫廷、街区布局、古城设施等方面因经过几次迁址, 遗址破坏较严重。但城区及其附近地下仍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文物 古迹。
邺,地处公元8世纪以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山东”——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 虽然无险可守,却得利于兼备经济优势和水陆交通之便,而为那些控制山东地区却不能掩有整 个中国的政权看重,选作首都。自曹操攻灭袁绍、平定北方,离开经营多年的兖州、许昌而都 邺,至公元580年邺城被隋文帝杨坚焚毁,邺作过近一百年北方较大地区政权的首都。若把殷 商包括在内,则有三百七十年国都的历史。邺亦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下的跳板,并与洛都 腹背相倚,关系颇为特殊。倚邺助洛易图南进,但据邺也能制洛,以洛制邺则难矣。魏晋南北 朝的历史多有反映。
制作者:曾科 零霄 王佳文 全亮 陈盛超
京都
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 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 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 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 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 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 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 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 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 变换。
古汉语中,“国”字往往 者城的代名词。《吕氏春秋·慎势》说: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一般情况,都城简称为都。《释名》说:“都者,国君所居,人 所都会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