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教学设计1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
《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
其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1)能源的简单分类(2)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方式(3)原电池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4)原理池原理的实验探究。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与必修2的《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而学习的,学好本节内容能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以及选修化学的学生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电解原理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①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条件的探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利用实验进行探究,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培养科学发展观,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原电池的知识,而在后面的选修模块中还会详细介绍原电池原理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充分理解。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为: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简单原电池原理的分析。
2、教学难点学生此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储备,但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却是第一次接触,而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也十分陌生,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为:原电池装置的设计。
四、教学设计理念及方法根椐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本课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来组织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 2.2《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第1课时)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化石燃料燃烧 蒸汽 发电机1.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 机械能 电能(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电池2.化学电源: 化学能 电能第1页(共9页)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2课时)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几种常见电池和新型燃料电池1.干电池2.充电电池3.燃料电池第2页(共9页)水果电池原电池锌锰干电池铅蓄电池构造示意图氢氧燃料电池构造示意图锂离子电池第3页(共9页)【随堂练习】1下列烧杯中盛放的都是稀硫酸,在铜电极上能产生气泡的是 ------------------( A )2.A 、B 、C 都是金属:B 中混有C 时,只有C 能被盐酸溶解;A 与B 组成原电池时,A 为电池的正极。
A 、B 、C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C ) A .A >B >C B .A >C >BC .C >B >AD .B >C >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 A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 .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 .原电池的两极发生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D .形成原电池后,原电池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4. 氢镍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镉污染的镉镍电池。
氢镍电池的总反应式是NiO(OH)H 212 2Ni(OH) 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B )A .电池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pH 值不断增大B .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C .电池充电时,氢元素被还原D .电池放电时,H 2是负极5. 把a 、b 、c 、d 四种金属片浸泡在稀H 2SO 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 2.2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材分析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电引入,在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提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研究。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思路分析由于原电池的概念、反应原理和构成是本节书的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原理是本节书的难点之一,让学生在对化学电源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理解它的原理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让学生知道怎样的装置能产生电流,再来研究它的原理,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教学内容做出如下安排: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原电池的结构和组成;第二课时:通过练习,初步掌握原电池原理,进一步认识原电池原理的综合利用价值,了解化学电源的应用和发展。
实验探究是让学生在具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索主体,探索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热能》第一课时教案(1)-新版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第1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越低物质越稳定;2.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3. 能根据吸热和放热判断反应物和产物总能量的高低。
过程与方法:通过宏观(实验现象)——微观(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符号(能量变化示意图、“反应过程——能量”曲线图)三重表征,建立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形成能量守恒的观念,建立以化学键为中心的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微观认识框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质化学反应与体系能量变化关系的学习,将化学反应的认识层次从初中的“物质变化的角度”上升到“能量转化的视角”,建立认识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观,进一步体会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二、教学重点难点:1、从微观化学键的角度来解释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2、利用化学键键能的改变值估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值;3、用符号(能量变化示意图、“反应过程—能量”曲线图)定性表征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对比归纳演绎四、教学设计思想参考《化学能与热能》教学设计(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李南萍)从氢气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爆炸实验(视频)引入本节课,对这个熟悉的反应提出新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通过宏观实验现象感受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实验视频】氢气与氯气混合,在光照条件下爆炸。
提出问题:①观察到什么现象?②镁条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来自哪里?③氢气与氯气混合后可以安静地共存,为什么光照后就反应?光照的作用是什么?教学环节2:从微观角度建立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关系(1)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的能量来自哪里?你是怎样理解“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这句话的?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由什么决定?(2)从化学键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教学环节3:借助图像符号帮助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图像来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关系。
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授课方案(第一课时)教材剖析:本节内容是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围,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度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清楚:火力发电、原电池实验研究(包括看法、工作原理、组成集创立性应用)和技术产品(各样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本节内容的核心部分,应当重点介绍,第三部分中的燃料电池是生活中的新产品,可用于学生扩大视野,提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典型资料。
学情剖析: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们刚认识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变的原因,并感觉了研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过程此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变问题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授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⑴认识常有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变方式⑵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变关系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式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
⑶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二)过程与方法⑴经过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经过实验研究培养主动研究科学规律的精神⑶经过思虑与交流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经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实质特点。
(三)感神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主动参加意识。
⑵学生经过研究过程,可以提高创新思想能力,勇于研究问题的实质特点,体验科学过程;经过对废旧电池的办理加深环保意识。
二、授课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看法、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授课难点从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变的实质。
四、授课模式:预习、实验研究、议论、启示、讲解五、授课过程授课学生活动设计目的老师活动内容【引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各样各样的电器不断进入现代社会,大大丰富和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化学实验设计的水平(定性水平)学习任务来自的教学流程图2.模型建立
【学习任务2】微观动画揭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微粒水平)
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
【学习任务3】探究原电池的构成,建立原电池模型。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原电池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学习任务3教学流程图
3.问题解决
【学习任务4】运用原电池原理,设计并讨论原电池
【评价任务4】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
学习任务4教学流程图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化学能与电能”(人教必修2)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明确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条件。
2、通过设计实验,明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进而设计原电池。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实验方案设计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设计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
2、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对原电池构成条件及原电池设计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三、教学流程
1.概念提出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2_化学能与电能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
增强环保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课题。
二、讲解相关概念1、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2、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
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等。
3、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
如:蒸汽、电力等。
三、新课教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1、目前,我国的电力资源主要来自火电和水电,其中火电居于首位。
火电: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使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使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电流,即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2、实验2-4铜片:连通导线前,锌片表面有气泡,铜片表面无气泡;锌片:连通导线后,铜的表面有气泡产生。
电流表:连通导线后,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通过。
这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3、思考:原电池有正极和负极,如何确定区分?失去电子的电极为负极,另一电极为正极。
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4、科学探究:P36思考:化学电池由几部分构成?负极、正极、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才会有电流通过)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电子转移,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1、干电池最早使用的化学电池是,也是最普通的干电池,是一种一次性电池,不可逆。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化学能与电能
化學能與電能第1課時【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探究原電池中發生的反應,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基本原理。
2、學會分析、推理、歸納和總結的邏輯思維方法,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實驗和小組合作學習,體驗科學探究過程。
4、瞭解各類電池在生產、生活實際中的應用,認識化學的價值。
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初步瞭解原電池的概念、原理、組成及應用。
通過實驗探究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及原電池的構成條件。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通過實驗,分析、討論、思考、交流、歸納、小結。
【教學準備】1.鐵絲、銅絲、鋅片、銅片、石墨棒、稀硫酸、CuSO4溶液、ZnSO4溶液,乙醇、番茄(或其他水果),靈敏電流計、燒杯、導線2.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課前復習]1.練習(1)能源可分為一級能源和二級能源,自然界中以現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稱一級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間接制取的能源稱為二級能源。
據此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D )A.天然氣是二級能源B.石油是二級能源C.電能是一級能源D.水力是一級能源(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充分燃燒B.化石燃料在燃燒過程中能產生污染環境的CO、SO2等有害氣體C.直接燃燒煤不如將煤進行深加工後再燃燒的效果好D.固體煤變為氣體燃料後,燃燒效率更低2、化學反應與能量[引入] 下麵我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來探究化學能與電能之間是如何轉化的?火電站工作原理示意圖[分析][思考與交流]化學能要經過一系列能量轉換才能轉化為電能。
要使氧化還原反應釋放的能量不通過熱能而直接轉化為電能,把可產生的電能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起來,就要設計一種裝置。
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費能源、開發出高能清潔燃料?[實驗探究] [實驗2-4]鋅銅原電池原理實驗1:把一塊鋅片和銅片同時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杯裏。
實驗2:用導線將鋅片和銅片連起來。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2.2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教案设计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在前一节内容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问题,分析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而本节内容将学习化学能和电能及电能的应用,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会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关于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以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化学电池,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
上个学期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为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逻辑均有较大提升。
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能够在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一些事实材料。
学生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实验探究,前面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为理解原电池的原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理念教师利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情景设置、图片、动画模拟等多媒体形式进一步寓教于乐,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提出探究性课题,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的结论,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乐于探究实验,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例如,从格林太太的病例分析为例,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然后用一个化学科学家的身份揭露答案,学生恍然大悟,然后把现实生活中学生接触过的原电池的应用与格林太太的病因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和探究原电池。
一方面,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研究过程,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是化学电池的反应基础。
【推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教案1)
【回答】Zn + 2H+= Zn2+ + H2↑【提问】现在我将锌片和铜片接触一起放入硫酸溶液中,大家再观察锌片和铜片表面的变【回答】铜片表面产生了气泡【讲述】我们一起看一下四组实验现象:大家看一下我们做的四个实验,锌片放入硫酸溶液中是因为锌与氢发生了置换反应,第二个实验是将铜片放入硫酸溶液中不产生气泡,第三个实验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硫酸溶液中,很显然是锌反应铜片不反应;第四个实验是将锌片和铜片接触放入硫酸溶液中却是铜片表面有气泡。
【提问】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回答】:氢气【提问】氢元素原来以什么形式存在?【回答】来源于硫酸电离出的H+副板书:我们再从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2H+→H2【提问】:硫酸电离出的H+如何转化为H2,?是得到电子还是失去电子?【回答】得到电子【提问】既然是得电子,那么得到的电子是谁提供的呢?是锌还是铜呢?【回答】锌提供的可能锌表面的电子流到了铜片上被溶液中的H+得到后产生H2。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有没有可能是铜提供的?如果不是铜,理由如何?【回答】如果可能是铜与硫酸反应,Cu失去电子给了H+;(实验中溶液没有变成蓝色)【提问】:电子从何而来?电子是从溶液传递还是锌片与铜片的接触点传递的呢?【回答】:是接触点传递的,如果是溶液传递的,电子应该可以传递到铜的表面的,如果是通过溶液传递的,第三个实验应该同片表面会气泡产生。
【讲述】如果有电子的移动就应该会有电流,那电流时如何产生的呢?【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在导线之间接入灯泡。
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注意观察铜片表面的变化)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电流的产生原理。
【多媒体展示】Cu –Zn原电池闭合状态下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模拟与实验4相似,并展示Cu片.Zn片上得失电子的反应式.【讲述】在这个装置中锌片失去电子、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传递给铜片,溶液中的H+在铜片的表面得到电子变成氢气,该装置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外电路产生了电流,电子由Zn片流出,产生了电能讲述:这是两个电极反应我们称之为半反应,大家想一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我们将的电子的反应称之为什么反应啊?失去电子的反应称之为什么反应啊?原电池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这两个半反应在不同的区域进行。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重要化学反应原理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清晰:火力发电、原电池实验探究(包括概念、工作原理、组成集创造性应用)和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本节内容的核心部分,应当重点介绍,第三部分中的燃料电池是生活中的新产品,可用于学生扩充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典型材料。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如新课引入的演示实验2-4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又通过“科学探究”和“思考与交流”,自己探究讨论归纳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同时,电池发明史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2-4为学生动手实验。
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高中化学:2.2《化学能和电能》教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
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2、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电能是现代社会最清洁、也是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
而火力发电又在电能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电能最主要的来源。
[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提问]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学生讨论、分析][激疑]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分组实验探究]锌铜原电池原理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讨论]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教师补充讲解]原电池的定义: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思考]如何判断正负极?[设疑]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体会到,化学能在原电池装置中可以直接转化为电能,那么,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2、3、4、[课堂练习]1、下列烧杯中盛放的都是稀硫酸,在铜电极上能产生大量气泡的是2、下列装置中能组成原电池并产生电流的是选项 A B C D电极Cu-Cu Zn-Cu Zn-Cu Zn-Cu 电解质溶液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酒精溶液3、把铁和氯化铁、铜和硝酸银这两个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原电池。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化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案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 1课时)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术1、获得化学能与电能转变的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达成化学能与电能转变的化学实验。
2、形成原电池的见解,研究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变的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研究的意义,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2、能对自己研究原电池见解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省、谈论和调控,提高自己学习化学的能力。
感神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研究化学能转变电能的神奇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欢乐,感觉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友好。
2、赏识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渐渐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二、授课重点原电池的见解与组成条件三、授课难点用己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的条件和装置四、授课过程[ 引入 ]在化学反响中,物质中的化学能的变化平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即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那么,物质中的化学能能不能够转变为电能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火力发电站工作原理表示图,简要说明火力发电站的工作原理。
[ 板书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变[ 学生 ]火力发电是经过化石燃料的焚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汽轮机,尔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 板书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表达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火力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变仍是比较复杂的,化学能第一要转人为热能,热能再转变为机械能,机械能最后再转变为电能,由于在能量转变过程中,每一过程都有能量损失,过程越复杂能量损失越多,因此我们说火力发电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效率仍是比较低的。
[ 设问 ]怎样战胜这一问题呢?由于火力发电过程比很多,造成能量转变效率比较低,若是我们能设计一种装置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那么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效率必然是很高的。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装置,即把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和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是对第一节“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论述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4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外,本节课涉及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是学生熟悉的物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知识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也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为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储备了必要的知识,符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基本理念。
二、学情分析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
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
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知识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三、教学流程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本质及其应用。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发电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回归课本,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提炼归纳,引导学生明确原电池的本质课堂小结巩固提高2.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构成条件,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日常生活接触的事物进行发电的研究,经历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总结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回归课本,探索发电原理。
从而了解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
2.采用对比、实验探究、实验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中化学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从六个方面谈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与能源”“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等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同时是对上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中关于“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同时其也将为后面学习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电化学”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在前面提到的教材安排上、物理课上所学电学知识和生活常识都为本节课在识层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情感层面:加上在日常生活中电池扮演着许多重要的角色,使得学生对电池充满着好奇和探知欲望。
能力层面: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
这些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为提高学生的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基于这些: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实验验证,从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从而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初步掌握电极判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在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从而认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掌握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子。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初步掌握电极判断方法;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构成条件的探究。
三、学法与教法分析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需学法教法的支撑学法指导:先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每3个人为一合作小组(其中一人为新闻发言人,一人主操作,一人主记录,要求3个人即分工又合作。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电能》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反应与电能》第1课时教案第二章物质的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探究目标一、知识技能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探究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探究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探究过程【实验探究引入课题】实验步骤现象1、锌片插入稀硫酸2、铜片插入稀硫酸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问题探究】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引入】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
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
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
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doc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课时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反应原理;2、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学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与电极反应。
②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练习化学实验的基木操作;2、通过反应物Z间电子转移的分析,理解原电池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运用;3、通过对构成原电池条件的探究,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练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基木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初步感受其实际生活、生产小的利用价值;3、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牛产、生活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等是木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最重要、最基木的内容。
同时,原电池也是高中阶段电化学部分知识的重点Z—,因此学好其概念、原理、组成、构成条件及电极反应是木节课的垂点而由于学生高屮阶段对电化学的学习才刚刚起步,对于微观原理的认识能力尚有欠缺, 故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同时电极反应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因此学会正确判断并书写电极反应方程式,理清电极反应方程式与总反应方程式Z间的关系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小组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比较归纳、自主学习等。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PPT课件。
实验仪器及用品:原电池原理装置、电流表、导线、500ml 烧杯、洗瓶、滤纸、小刀。
实验试剂:0. lmol/LlbSOn乙醇、苹果、蒸馆水。
五、学法指导①引导学住掌握观察现象的方法;②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并学会对实验进行归纳总结;③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
人教版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广河县三甲集中学张志文一、教材分析“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
同时,“化学能与电能”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该内容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形成原电池概念,初步了解原电池的组成,理解其工作原理。
2.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3.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教学难点是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突破难点需要设置铺垫和台阶,并充分发挥教者的引导,本节课利用情境、问题、表征方式的变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并具有合理的梯度,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
四、教学设计构思采用“宏观(创设情境)—微观(问题探究)—符号(辅助图像)”三重表征方式设计教学。
具体如下图所示。
五、教学过程1.宏观表征,创设情境[情境创设]投影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和图表。
[提问]我国目前发电的方式、总量、原理及利弊?[设计意图]从火力发电厂的图片入手,引入学生得出此方法的不足—能量利用率不高,那么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从而快速切入课题。
2.微观表征,实验探究[分组实验]介绍实验桌上的物品,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3)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附件: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学案 【学习目标】
1、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3、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原电池—— 【试一试】
请尝试在下图中标出电子流动的方向、电流的方向:
【课堂练习】
1.原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 ,原电池将能转化为能。
其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原电池的极,该极发生反应,电子流入的一极是原电池的极,该极发生反应。
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的作用是。
2、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置于稀硫酸溶液中,下列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锌片作负极,锌发生氧化反应
B、铜片作正极,铜得到电子
C、溶液中的pH增大
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