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比较探究

合集下载

社会研究方法概念简述

社会研究方法概念简述

第一讲导论(一)基本概念1、社会研究方法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实证主义方法论①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②通过具体、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③研究过程是可重复的。

④.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特征。

3、人文主义方法论①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

②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投入理解”、“人对人的理解”)。

③理解派的方法最适合与复杂现象作探索性研究,特别是在这些现象不太为人所知的时候。

④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典型特征。

(二)简答论述题1、简述社会研究的特征①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②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③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2、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内容一般过程:选题——初步探索——研究设计——试验性调查——实地抽样——搜集资料——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综合与评价——撰写报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1)选择问题阶段①选择研究主题: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现象、问题和领域中,根据研究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②形成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集中研究的焦点,将比较含糊、笼统、宽泛的研究领域/研究现象具体化、精确化。

(2)研究设计阶段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所谓道路选择,指的是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它涉及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所谓工具准备,主要指的是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者信息收集工具等的准备。

(3)研究的实施阶段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笔记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笔记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第一篇社会研究原理与过程第一章:绪论(笔记为主)1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2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

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法。

<1>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研究;<3>和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和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3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4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获取知识6(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

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8义。

9(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10、一种了解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活动,而社会研究是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11、泛指各种具体的、分门别类地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探索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及结果。

作为社会研究之一的社会学研究更具综合性与实证性。

12、【拓展】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由哪几个部分构成不同的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技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由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技术三个层次构成。

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比较探究

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比较探究

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比较探究摘要:社会研究是复杂的认识活动。

在社会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一种是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种是人文主义方法论。

两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不同的方法论倾向在经验中主张不同的研究方法,比较这两大方法论倾向对社会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辩证看待这两大方法论倾向的基础。

关键词:社会研究实证主义人文主义1.实证主义方法论1.1理论阐释在孔德之后,真正系统将实证主义方法论原则贯彻于实际研究的则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在研究方法上坚定实证主义立场,他认为,要将社会学建立成一门完整的科学化的学科,必须要确定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相应的一套研究方法,将社会学建立成实证科学。

迪尔凯姆首先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其次,迪尔凯姆提出了一系列研究社会事实的原则,认为应该把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

即,面对研究对象时,应破除一切主观预断,切勿将个人的主观看法和经验所获的感性材料带入实际社会研究中。

再次,就解释研究对象,迪尔凯姆也提出了若干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某一社会事实的存在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第二个原则是: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

1.2基本观点“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1,p8]由此,从是否存在社会规律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坚持存在社会规律,人类社会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认识社会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坚持对社会进行整体研究、静态研究,提倡客观的认识人类社会;从解释社会现象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倡导对社会普遍现象进行宏观解释;从评判社会现象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应采用客观的标准,用实际调查所得资料进行评判和验证,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证报告与理论研究:两种方法的比较与对比

实证报告与理论研究:两种方法的比较与对比

实证报告与理论研究:两种方法的比较与对比引言在学术研究中,实证报告和理论研究是两种常见的方法。

实证报告基于观察和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来得出结论。

而理论研究则基于假设和概念构建,通过理论逻辑来推演和解释现象。

本文将比较实证报告和理论研究这两种方法的特点、适用场合、优劣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关系。

一、实证报告的特点与应用领域实证报告是一种基于数据和实际观察的研究方法。

它注重对真实世界的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以便得出客观且可靠的结论。

实证报告的主要特点包括:1.1 数据驱动实证报告依赖于丰富的数据来源,可以通过问卷、实地调查、实验等方式收集到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是实证报告的基础,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关联和规律。

1.2 简洁明了实证报告通常使用图表、表格等数据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研究结果,使得结论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这种简洁明了的形式使得实证报告在政策制定、市场营销等实践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1.3 实用导向实证报告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对于政府、企业等需要制定具体决策的机构来说具有指导性价值。

实证报告通常得出的结论是具体和实用的,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实证报告主要应用于市场调研、经济分析、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

例如,市场调研公司常常通过实证报告评估产品的市场潜力和竞争环境;经济学家可以利用实证报告分析经济现象和政策效果;社会科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实证报告揭示社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二、理论研究的特点与应用领域理论研究是一种基于概念和假设构建的研究方法。

它致力于构建理论框架和解释现象之间的关系,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考来得出结论。

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包括:2.1 概念建构理论研究依赖于概念的构建,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定义和分析,形成理论框架。

这种概念建构的过程需要对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2.2 推理与解释理论研究通过逻辑推理和解释来推导和解释现象。

通过理论模型的构建和假设的提出,可以预测和解释一系列现象和事件。

实证主义方法论与人文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与人文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与人文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取向,分别用于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人类行为等。

以下是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区别:
实证主义方法论:
1.基本特点: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来获取科学知识,追求客观、可验证的事实。

2.定性与定量研究:实证主义方法既包括定性研究(质性研究),强调深入理解现象的背后原因,也包括定量研究(量化研究),强调使用统计分析等工具来量化数据,以形成普遍性规律。

3.观察和实验:实证主义倾向于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假设,以获取可靠的研究结果。

4.客观性:实证主义追求研究的客观性,试图排除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5.科学性: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方法是获取真实知识的唯一途径,注重通过科学手段建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

人文主义方法论:
1.基本特点:人文主义强调对个体、文化、语言和历史的深度理解,关注人的主观经验和意义。

2.理解和解释:人文主义方法更注重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强调理解背后的文化、历史和语境。

3.质性研究:人文主义方法倾向于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以获取丰富而深刻的信息。

4.主观性:人文主义方法注重研究者的主观感受和观点,认为个
体的体验和意义是独特而重要的。

5.文学和人文学科:人文主义方法通常与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相联系,强调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6.批判性思考:人文主义方法注重批判性思考,强调对权力结构和社会问题的敏感性。

总体而言,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可能会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适合的方法论。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

第一章:绪论1、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2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

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法。

<1>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3>观研究。

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和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3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4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 6科学知识的性质:(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

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8、9、杂、异质性大;(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10、种了解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活动,而社会研究是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11、 指各种具体的、分门别类地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研究; 社会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探索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及结果。

作为社会研究之一的社会学研究更具综合性与实证性。

第二章:社会研究发展史12、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北大2003<简>:简述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1)孔德提出“观察优于想象”,“实证”含义:<1>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社会学概论00034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00034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实证主义方法论:指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

2、人文主义方法论:又称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3、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5、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6、统计报表: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7、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8、社会结构: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9、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和影响。

具体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12、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13、社会团结: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14、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15、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16、xx的社会控制: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17、xx的社会不平: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精编打印版)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精编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解释的过程。

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

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四种主要研究法: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

研究设计是对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分类:<1>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3>根据调查范围: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4>其他分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3)具体方法与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统的知识。

特征: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客观的、可实证的知识体系的结合。

也就是说,是科学研究与科学知识这两种形式的结合。

4、科学三任务: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科学研究:以系统的、实证性的方法获取知识。

6、科学的性质:科学知识的性质:(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

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科学的功能:技术、学术和社会功能。

8、操作化:对假设中的概念作出具体定义。

9、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11、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社会研究泛指各种具体的、分门别类地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探索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及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比较探究
摘要:社会研究是复杂的认识活动。

在社会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一种是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种是人文主义方法论。

两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不同的方法论倾向在经验中主张不同的研究方法,比较这两大方法论倾向对社会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辩证看待这两大方法论倾向的基础。

关键词:社会研究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1.实证主义方法论
1.1理论阐释
在孔德之后,真正系统将实证主义方法论原则贯彻于实际研究的则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在研究方法上坚定实证主义立场,他认为,要将社会学建立成一门完整的科学化的学科,必须要确定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相应的一套研究方法,将社会学建立成实证科学。

迪尔凯姆首先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其次,迪尔凯姆提出了一系列研究社会事实的原则,认为应该把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事实当作“物”来考察。

即,面对研究对象时,应破除一切主观预断,切勿将个人的主观看法和经验所获的感性材料带入实际社会研究中。

再次,就解释研究对象,迪尔凯姆也提出了若干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某一社会事实的存在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来解释;第二个原则是: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

1.2基本观点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研究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与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

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

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

[1,p8]由此,从是否存在社会规律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坚持存在社会规律,人类社会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认识社会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坚持对社会进行整体研究、静态研究,提倡客观的认识人类社会;从解释社会现象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倡导对社会普遍现象进行宏观解释;从评判社会现象方面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应采用客观的标准,用实际调查所得资料进行评判和验证,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总之,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我们可以使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探寻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1.3典型特征——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从语义上来说,着重在“量”方面。

显然,定量研究侧重于计算、
测量,更多以数字的形式对研究进行描述。

从哲学基础来看,定量研究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探寻现象的规律性,因而,在范式上,定量研究更接近与科学范式。

从逻辑过程来看,定量研究是演绎推理的过程,从对一般现象的研究到特殊情境中。

从理论模式上看,定量研究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的。

从主要目标来看,定量研究主要用于解释社会现象,确定所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甚或是因果联系;若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可构建模型解释想象之间的关系。

2、人文主义方法论
2.1理论阐释
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了一系列人文主义思潮,代表性较强的有乔治·赫伯特·米德、布鲁默为代表的符号互动论、以阿尔弗雷德·舒茨为代表的现象学社会学和以哈罗德·加芬克尔为代表的常人方法论。

其中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的主观因素,认为人具有自我的双重性;同时符号互动论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从观察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来探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

因而,符号互动论注重对个人的、内在的、特殊的微观层面探讨,比对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宏观理论的探讨更细致,更深入。

加芬克尔是常人方法论学派的创始人,加芬克尔所指的“常人方法”,取了其字面意思,常人方法即是常人(普通人)解决日常问题所使用的方法。

他认为“一,社会学研究应该面向日常生活,分析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如何运用尝试性知识、程序和技巧来组织他们的实践行动;二,社会学本身也是一种日常活动,社会学知识和日常知识或常识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芬克尔认识到社会学应是研究我们的日常生活,研究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甚或说是,互动双方之间语句表达的规范性、合理性;同时加芬克尔认为社会学本是又是一种日常活动。

常人方法论的方法和理论对日后社会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基本观点
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社会,不能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要充分考虑到人类社会主体“人”的特殊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说来,从是否存在社会规律方面来说,人文主义方法论倡导自由意志,认为人类社会无规律可循;从认识社会方面来说,人文主义方法论坚持个体研究、动态研究,强调认识社会的主观性;从解释社会现象方面来说,人文主义方法论坚持对微观层面现象的探讨,强调主观解释。

2.3典型特征——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从其哲学基础上来说,定性研究注重对特定社会现象特征、性质的探讨,其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和社会条件下进行的,注重对特定现象的一种主观解释,因而,从这个方面说,定性研究受人文主义方法论的指导,更接近于自然范式。

从逻辑过程方面来说,定性研究是归纳推理的过程,通过对特定现象的主观描述,由某个特定的情境推出一般性的结论。

从理论模式来说,定性研究是
理论建构的过程,通过描述性研究得出一般结论,提出扎根理论,这也是有待检验的理论。

从主要目标来说,定性研究深入实地,可以获得某个特定地区、特定社会现象较为深刻和丰富的资料,以深入理解社会现象。

从研究方式上来说,定性研究更注重研究程序、研究手段的灵活性和特殊性,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的实地研究是定性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式;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是定性研究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定性研究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多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因而,在分析资料这一环就尤其依赖于调查员个人对研究主题的敏感度。

由上,相比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对调查员有更高的要求,要求调查员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而,在一项定性研究之前都较为重视对调查员的培训和考察。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