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跟痛症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跟痛症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3. 寒湿痹阻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 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 喜热怕凉。
返回
(三)中医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对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 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 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 中称之为“足跟痛”。
病因病理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长期劳损使 足跟部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如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跖腱膜 炎、跟部滑囊炎、跟腱周围炎、跟骨高压症和跟骨骨刺等。 这些跟骨周围不同组织发生的相应疾病,是形成跟痛症的 重要病因。
足跟是人体主要的受力负重部位。由于劳累过度,腰脚伤 损,骨弱筋弛,加之高年之人,脾肾阳虚,肾精亏耗不足 以濡养筋骨,故发足跟疼痛。若起居失慎,露卧贪凉或久 居湿地,则风寒湿之邪乘虚而人,痹阻经络,血脉滞涩, 则发为痹之症。
2.跖腱膜炎:跖腱膜起自跟骨结节而至于跖骨,是 足底较大的弹力腱膜。外伤、劳损及寒冷潮湿可引 起跖腱膜炎症,足外翻者尤其容易患此病。患者常 有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牵扯和紧张感,跟骨结 节部位及腱膜中段压痛明显。
3.跟部滑囊炎:外伤或反复摩擦可使跟骨下、后或 跟腱前滑囊发生炎症。患者局部疼痛、肿胀,有压 痛。如合并感染可引起红、肿、热、痛等典型炎症 表现。
概述Βιβλιοθήκη 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疼痛, 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是中老年常见的临床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不足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跟痛症是跟骨周围 不同的组织发生病变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
跟痛症也常被称为足跟痛。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 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 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跟痛 症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疼痛,其 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

《跟痛症》ppt课件

《跟痛症》ppt课件
《跟痛症》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跟痛症简介 • 跟痛症的治疗方法 • 跟痛症的预防与康复 • 跟痛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跟痛症简介
定义与症状
定义
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疼痛性 疾病,主要表现为足跟部疼痛, 可能伴随周围软组织和骨骼的炎 症。
症状
患者通常在早晨起床后或长时间 休息后出现足跟部疼痛,行走时 疼痛加剧,随着活动增加,疼痛 可能减轻或消失。
穿着合适的鞋子
选择具有良好支撑和缓震功能的鞋子,避免 穿高跟鞋或鞋底过薄的鞋子。
坚持足部锻炼
通过进行足部肌肉锻炼,增强足部肌肉力量, 提高足部稳定性。
康复训练
足底肌肉锻炼
如踩网球、用脚趾捡起地上的 小物体等,有助于增强足底肌
肉力量。
跟腱拉伸
通过进行跟腱拉伸,缓解跟腱 紧张,减轻跟痛症状。
物理治疗
如超声波、按摩、冷热敷等, 有助于缓解疼痛和促进炎症消 退。
其他疗法
01
02
03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来缓解疼痛 和促进血液循环。
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足部穴位和肌肉, 缓解疼痛和紧张。
拔罐疗法
通过拔罐负压作用,促进 血液循环和舒缓肌肉紧张。
03 跟痛症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
过重会使足部承受更大的压力,增加跟痛症 的风险。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适当的休息和变换姿势有助于减轻足部压力。
建议
根据专家的经验和建议,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的康 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跟痛症领域 的科研进展。

足跟痛的症状与锻炼指导

足跟痛的症状与锻炼指导

足跟痛的症状与锻炼指导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它可以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足跟痛的症状各有不同,但大多数病人都会感受到疼痛、肿胀和不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足跟痛的常见症状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锻炼来缓解和预防这种问题。

足跟痛的症状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跟腱炎和足底筋膜炎。

跟腱炎是指跟腱周围的组织发炎,通常会导致足跟处的疼痛和肿胀。

足底筋膜炎则是指足底筋膜发炎,导致足底疼痛和僵硬感。

除此之外,足跟痛还可能是由于跟骨骨刺、跟骨骨折或跟腱撕裂等问题引起的。

对于足跟痛的治疗和锻炼,首先需要明确病因。

如果是由于过度使用或姿势不正确导致的足跟痛,那么适当的休息和改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适当的锻炼也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和加速康复。

一种常见的锻炼方法是拉伸和加强足底肌肉和跟腱。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 足底肌肉拉伸:坐在椅子上,将脚放在另一只腿的大腿上。

用手抓住脚的前脚弓,轻轻向自己拉伸足底肌肉,保持15-30秒。

每天重复3-5次。

2. 跟腱拉伸:站在墙壁或栏杆旁边,将一只脚放在前面,另一只脚向后迈出一步。

将前腿的脚跟放在地面上,保持膝盖伸直,然后向前弯腰,直到感到跟腱被拉伸。

保持15-30秒,然后换脚重复。

每天重复3-5次。

3. 足底肌肉加强:可以用毛巾或小球来进行足底肌肉的加强。

将毛巾或小球放在地面上,用脚趾抓住并向自己拉动。

保持5-10秒,然后松开。

每天重复10-15次。

除了拉伸和加强足底肌肉和跟腱,还可以通过冷热敷和按摩来缓解足跟痛。

当感到疼痛时,可以用冰袋冷敷患处15-20分钟,每天重复2-3次。

在疼痛缓解后,可以使用热敷或热水泡脚来放松肌肉。

此外,使用按摩球或按摩器进行足部按摩也可以缓解疼痛和放松肌肉。

除了以上的锻炼和治疗方法,适当的鞋子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合适的鞋子可以提供足弓支撑和减轻足部压力,从而减少足跟痛的发生。

建议选择具有足弓支撑和缓冲功能的鞋子,并避免穿高跟鞋或硬底鞋。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讲课稿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讲课稿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第9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发生于中老年肥胖者,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加重;(2)体征:患部无明显肿胀或有轻度红肿,在跟骨的跖面或侧面有压痛;若跟骨骨质增生较大时可触及骨性突起;(3)X线表现:常见有骨质增生,但临床表现常与X线征象不符,不成正比。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1)足跟痛:多在晨起行走时开始,活动后可减轻,继续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剧:(2)压痛点:局限于跟骨负重区偏内外侧或跟骨大结节处;(3)肿胀:大多数患者跟骨周围无肿胀或有轻度红肿;(4)跟骨骨刺:部分患者X线侧位片可见跟骨骨刺形成。

(二)证侯诊断1、气滞血瘀证:足跟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动则更甚。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涩。

2、湿热内蕴证:足跟局部疼痛,轻度红肿,有热感,压痛明显,伴口渴不欲饮。

舌苔黄腻,脉濡数。

3、寒湿痹阻证:足跟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劳则更甚,休息减轻,腰膝酸软无力,可伴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或伴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外治疗法1、中药熏洗:将四肢洗方用布包好加水1000ml,浸泡20分钟左右,煎煮30分钟后,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温度合适时再以药水浸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局部无红肿者可选用海桐皮汤或舒筋活血洗方加减;局部有红肿者可加用双柏散或雨露散。

2、中药涂擦:予中药擦剂涂擦并按摩患处,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足跟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足跟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足跟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足跟疼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对日常生活、工作和运动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足跟疼痛的原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缓解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引起足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以及目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

一、原因分析1. 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是连接足跟与脚尖骨头之间的组织带。

当这个组织带受到过度使用或损伤时,会导致发炎和肿胀,引起足底筋膜炎。

长时间的站立、走路或运动,特别是在不合适或过硬的鞋子中进行这些活动,会增加患上足底筋膜炎的风险。

2. 跟骨刺:跟骨刺指的是钙化物质在距离跟骨下方10~20毫米处形成小型尖刺。

这种情况通常与长时间慢性足底筋膜炎有关,可以通过X光检查来确诊。

3. 跟腱炎:跟腱是足跟连接到小腿肌肉的组织,它负责抬起并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

当这个组织受到过度使用、过度拉伸或损伤时,会引起疼痛和炎症。

4. 青少年跟腱骨性增生:青少年在骨骼发育期间,由于骨密度尚未完全形成,在足底筋膜接着骨髓处产生微小创伤,导致骨性增生。

5. 增重压力:体重过大会使足部承受更大的压力,造成足跟周围组织的疼痛和不适。

二、治疗方法1. 保持适当的休息和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并且要定期休息放松足部。

同时,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并注意合理分配运动时间和强度,以减轻对足跟的冲击。

2. 使用合适的鞋子:选择一双具有良好支撑和缓震功能的鞋子非常重要。

避免穿高跟鞋或硬底鞋,应选择软底和合适大小的鞋款,以减少足部受力。

3. 热敷和冷敷治疗:在足跟疼痛发作时,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浸泡来缓解肌肉的紧绷感。

同时,冰敷也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方法,可以减轻炎症和肿胀。

4.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通过按摩、牵引、拉伸等手法来放松足跟周围的肌肉和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物理治疗通常需要专业医生或理疗师指导和操作。

5. 足弓支撑:足弓支撑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通过佩戴足弓支撑器或定制的足弓垫片,可以改善足部压力分布,提供额外的支撑,并减轻对足底筋膜和腱骨的负担。

足跟痛——检查和治疗措施

足跟痛——检查和治疗措施

足跟痛——检查和治疗措施
一、足跟痛的检查
足跟痛的发病表现为脚跟底偏前内侧疼痛,起步时明显,活动后可减轻甚至完全缓解,发病原因多与活动量少,不规律运动和肥胖等相关。

检查通常包括查血尿酸是否异常。

基因检查以排除强趾性脊柱炎。

除此以外,还需要拍摄足的X平片,看看足根部有无骨质增生,疲劳骨折等。

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做磁共振检查,了解跟腱和趾腱膜是否变形或断裂,以及根骨是否有水肿。

二、足跟痛的治疗
一趾腱膜炎可通过康复训练、冲击波治疗、足垫支撑和夜间夹板等进行治疗,其中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拉伸训练和穿支撑性好的鞋,另外还可遵医嘱服用一些镇痛药物,大部分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仅少数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二跟腱炎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或局部使用镇痛药,做拉伸训练来治疗,通过理疗、休息、减轻体重来缓解。

如果炎症持续,一旦引发局部跟腱钙化则需要手术治疗。

三冲击波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还可使用足电减轻趾腱膜的受力,促进损伤的恢复。

四是初次发作或症状较轻的患者,推荐保守治疗,如休息、局部热敷、穿带跟且有鞋带的宽松鞋子,避免剧烈活动,以及局部外用消炎镇痛药膏,条件允许可穿无后鞋帮的鞋子来缓解局部
的压力。

五如症状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方法行到缓解或疼痛症状较重时,一般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六对于极其严重的疼痛,也可考虑使用封闭治疗,镇痛效果不错,但复发率也较高。

另外,不宜多次注射,因为封闭所含激素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引起趾腱膜断裂。

七平时穿带一点跟的鞋,内里稍软,避免经常性刺激,同时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剧烈活动。

足跟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足跟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足跟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它可以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

这种疼痛可能会在早晨起床时尤为严重,也可能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加剧。

造成足跟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跟腱炎、跟骨刺、跖筋膜炎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足跟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跟腱炎引起的足跟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自我护理的方法。

比如,可以通过冰敷来减轻疼痛和炎症。

此外,可以尝试使用足弓支撑或者跟垫来减轻对跟腱的压力,从而缓解疼痛。

另外,适当休息和避免过度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症状持续,建议尽快就医,寻求专业的治疗建议。

其次,针对跟骨刺引起的足跟痛,物理治疗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物理治疗师可以通过按摩、牵拉和热敷来减轻疼痛,并帮助加速康复。

此外,一些特定的运动和伸展动作也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增强足部肌肉和韧带的灵活性。

最后,对于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一些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比如,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炎症。

此外,一些局部药膏也可以帮助缓解疼痛。

除此之外,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同样适用于这种情况。

总的来说,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足跟痛,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选择,比如足底筋膜切除术等。

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预防也非常重要,比如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保持适当的体重等都可以帮助预防足跟痛的发生。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足部,远离足跟痛的困扰。

足跟痛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足跟痛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足跟痛症状的临床表示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一:诊断:
其主要表示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足跟痛。

步履困难。

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

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8跟骨结核、肿瘤等。

二、治疗措施:
要想杜绝跟痛症的发生,根痛症的患者尤其要平常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要穿软底鞋,尽量不要长时间走路,如果疼痛长期不能缓解,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比如按摩膏,听朋友介绍有一阵种叫京珠堂八妙膏的,疗效独特,奇效很快。

三、营养防治及食疗
1.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2.补充维生素C。

3.多食含钙的食物。

4.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

5.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类食品,以防止机体恢复过程中发生的
障碍,保护体内矿物质的平衡。

一次推拿治愈跟痛症

一次推拿治愈跟痛症

一次推拿治愈跟痛症*导读:1个月前,50岁的孙先生陪爱人来到长沙市按摩骨科医院就诊,孙先生一眼就认出了门诊部主任周昌奉:周医生,你好!两……1个月前,50岁的孙先生陪爱人来到长沙市按摩骨科医院就诊,孙先生一眼就认出了门诊部主任周昌奉:周医生,你好!两年前我因为足跟痛在您这里治疗,没想到一次就解决了问题,还没感谢您呢!原来,孙先生两年前因为跟痛症来到长沙市按摩骨科医院就诊,经周昌奉一次推拿按摩治疗后,就彻底解决了足跟疼痛的苦恼。

跟痛症是一种困扰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清晨下地的第一步或由坐、卧位改为站立、行走时,足跟部出现剧痛,活动几分钟后即可缓解;外观无异常或轻度肿胀,X线摄片常可见骨质增生。

西医认为,跟痛症最常见的原因为骨刺,其次是因为脂肪垫的退行性变化;而中医则认为是由于年老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而致。

另外,肥胖、寒湿侵袭、过度疲劳、慢性劳损常可诱发或加重跟痛症状。

对于跟痛症,西医多采用的是局部封闭、消炎止痛或手术等方法,而我则是用传统的按摩、推拿帮患者解除痛苦。

周昌奉说。

让患者俯卧,先用滚法、揉法从上至下放松臀部、大腿及小腿部肌肉,再按揉足跟部,重点按揉跟骨结节处,以感觉足跟或足底产生酸胀感为宜,依次点按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解溪等穴位;最后用木锤或实拳击打足跟痛点3-5下,力度要适中。

这些方法说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大有学问的。

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推拿按摩不仅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解除肌肉痉挛,还可促进炎症介质的分解和释放,减少体内致痛物质内啡肽的增加,从而达到止痛和治疗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配合跟痛症其他疗法,可增强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祛风散寒之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许建专家简介周昌奉中医副主任医师,本科学历,现为长沙市按摩骨科医院门诊部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湖南省推拿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沙市中医学会会员。

从事医疗按摩工作20余年,主攻颈肩腰腿痛、骨伤及内科疾病的推拿治疗,尤其对肩周炎的治疗有独特疗效。

骨伤科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骨伤科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足跟痛的门诊患者。

一、跟痛症(足跟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痛症(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足跟痛。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第9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跟痛症(足跟痛)协作组制定的“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跟痛症(足跟痛)临床常见证候:气滞血瘀证湿热内蕴证寒湿痹阻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跟痛症(足跟痛)协作组制定的“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跟痛症(足跟痛)。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痛症(足跟痛)的患者。

2.适合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

3.合并足踝部肌肉、肌腱撕裂、骨折脱位,跟骨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或局部感染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跟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跟骨CT、跟骨MRI、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血尿酸等。

(八)治疗方法1.外治疗法(1)中药熏洗(2)涂擦(3)敷贴2.冲击波疗法3.物理疗法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2)湿热内蕴证:清热化湿,通络止痛。

(3)寒湿痹阻证:祛湿散寒,通络止痛。

疑难病例——跟痛症

疑难病例——跟痛症

几种跟痛症?
一、疼痛部位不同,具体诊断不同: 1、跟骨结节周围 跟腱炎 跟骨滑囊炎 跟腱滑囊炎 2、足跟内侧面下方 跗管综合症 神经卡压或神经瘤
3、足跟底面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破裂 足跟脂肪垫萎缩 4、定位不准 骨囊肿 或肿瘤 骨髓炎 骨折 跟骨高压症
疑难病例讨论
沿山社康刘粉玲



患者,女,54岁 主诉:右侧足跟疼痛5月 现病史:患者诉5月前盘腿久坐后开始出现 右侧足跟部疼痛、以刺痛为主,多发于晨 起刚下地时及久行后,无其他明显不适症 状,胃纳可,寐可,二便调。 查体:右足跟部轻微红肿,局部压痛,余 (-)。 舌红苔白脉弦。
如何诊断?
二、常见跟痛症类型的鉴别诊断:
1、足底筋膜炎型跟痛症:




晨起足跟痛、负重行走加重 无休息痛 跟骨足底面压痛、足趾过度背屈时疼痛加重 无侧方挤压痛 伴或不伴跟骨底面骨刺, X-Ray示骨小梁排列 清晰 MRI见足底筋膜较腱侧增厚
2、跟骨高压症型跟痛症:




晨起足跟痛、负重行走不加重,随距离增 加缓解,抬高患肢可减轻疼痛 有休息痛,夜间可加重 足底无固定压痛点 侧方挤压痛 伴或不伴跟骨底面骨刺, X-Ray示骨小梁排 列紊乱或中断 跟骨内压大于2.67kPa
中医诊断:跟痛症(血瘀证) 西医诊断:跟骨筋膜炎
何为跟痛症?
一、疾病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1)起病缓慢,多发生于中老年肥胖者, 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 (2)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 (3)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 足跟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 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加重。
如何治疗?

跟痛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跟痛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跟痛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跟痛症概述跟痛症是一组以足跟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疾病的总称,是临床常见的足部疾病之一,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体型肥胖更易患此病。

本病起病缓慢,少数可急性发作,多发于一侧。

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以行走、站立为明显,部分患者踏地时局部有刺痛感,患处不红不肿,在跟部前方偏内侧常有局限性压痛,50%以上患者跟骨摄片有骨刺存在,其与劳损和退变有密切关系。

英文名称:heel pain其它名称:足跟痛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本病不会遗传发病部位:足部常见症状:足跟部疼痛主要病因: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X 线、MRI、肌电图重要提醒: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患者的疗效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经过各种治疗后疼痛可能仍然存在,需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但通常本病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故患者无需过分担忧。

临床分类:根据疼痛部位可分为:1、跟跖侧疼痛常由于跖腱膜炎、趾腱膜断裂、跟脂肪垫炎、足底外侧神经第一分支卡压症、跟骨骨刺、跟骨骨膜炎、跟骨骨折等引起。

2、跟后部疼痛常有跟腱炎、根尖滑囊炎等引起。

二、跟痛症的发病特点三、跟痛症的病因病因总述:跟痛症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跟部足底跖腱膜、跟垫、神经、跟骨、跟腱等多种结构病变有关。

多数患者是由于跟骨结节的附着处受到长期、持久、过大的牵拉而发生的慢性损伤所致,也可由跟骨关节疾病、外伤、运动、长期站立行走等所致。

基本病因:1、足底跖腱膜损伤(1)急性损伤是指跖腱膜断裂和拉伤,导致出血水肿,引起炎症因子释放,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足跟疼痛。

(2)慢性损伤主要表现为跖腱膜炎。

足底跖腱膜炎是成人慢性跟下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以跟骨结节内下侧疼痛和局限性压痛为最常见特征。

慢性炎症病变引起的跖腱膜足跟痛,可能与长期的慢性炎症因子刺激游离神经末梢有关,而退变引起的跟痛可能与足底跖腱膜生物力学改变有关。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

跟痛症(足跟痛)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第9版)(王和鸣、黄桂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发生于中老年肥胖者,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足跟部疼痛,行走加重;典型者晨起后站立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足跟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或站立过久后疼痛又加重;(2)体征:患部无明显肿胀或有轻度红肿,在跟骨的跖面或侧面有压痛;若跟骨骨质增生较大时可触及骨性突起;(3)X线表现:常见有骨质增生,但临床表现常与X线征象不符,不成正比。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足外科学》(毛宾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

(1)足跟痛:多在晨起行走时开始,活动后可减轻,继续行走或负重时疼痛加剧:(2)压痛点:局限于跟骨负重区偏内外侧或跟骨大结节处;(3)肿胀:大多数患者跟骨周围无肿胀或有轻度红肿;(4)跟骨骨刺:部分患者X线侧位片可见跟骨骨刺形成。

(二)证侯诊断1、气滞血瘀证:足跟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动则更甚。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涩。

2、湿热内蕴证:足跟局部疼痛,轻度红肿,有热感,压痛明显,伴口渴不欲饮。

舌苔黄腻,脉濡数。

3、寒湿痹阻证:足跟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劳则更甚,休息减轻,腰膝酸软无力,可伴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或伴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外治疗法1、中药熏洗:将四肢洗方用布包好加水1000ml,浸泡20分钟左右,煎煮30分钟后,先以热气熏蒸患处,待温度合适时再以药水浸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局部无红肿者可选用海桐皮汤或舒筋活血洗方加减;局部有红肿者可加用双柏散或雨露散。

2、中药涂擦:予中药擦剂涂擦并按摩患处,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3、中药贴敷:局部可选用消瘀止痛药膏等敷贴,每日1贴。

脚跟着地痛是怎么回事

脚跟着地痛是怎么回事

脚跟着地痛是怎么回事
脚后跟应该是大家平时都很难关注到的一个身体部位。

虽然脚后跟的作用看起来平凡无奇,但是它却直接影响到了我们人类的行走功能。

如果脚后跟一旦发生损伤,那么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行走出现困难。

那么脚跟着地的时候疼痛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就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跟痛症是指患者因长期站立工作或长期从事奔跑、跳跃等;或因扁平足、足弓塌陷致足跟部疼痛,行走困难的症候。

临床表现:站立或行走时,足跟下面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至足底,尤其是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开始,行走时疼痛更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压痛点在跟骨负重点稍前方的足底腱膜处,X线可见跟骨底有骨刺形成。

(1)跟后痛,主要有跟腱滑膜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痹证性跟痛症。

(2)跟下痛,主要有足底腱膜炎、跟骨下滑膜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跟骨骨髓炎。

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
1、休息;
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
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
治疗方面:
1、理疗;
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3、局部封闭治疗;
4、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

看过上面介绍的内容之后,相信大家对于脚后跟着地疼痛的原因都已经有所了解了。

从先天的角度上来说,扁平足、足弓塌陷等问题会导致足跟的疼痛;然而在后天的长期站立、运动过度等原因也是造成脚后跟着地时疼痛的关键所在。

因此,大家平时要格外注意脚跟的保养。

跟痛症铍针疗法

跟痛症铍针疗法

【治则执法】舒筋活络,解痉止痛。 【操作步骤】 1.定位:患者俯卧位,术者触诊寻找足跟部压痛点, 常见的压痛点多在足跟下结节或结节前部。 2.消毒。 3.进针:在标记的压痛点处行进针操作。 4松解:针刺的深度以铍针穿至跖腱膜即可,过深 则会扎到骨膜出现术后不良反应。针法可采用一 点式松解。 5.出针。
榆树市中医院赵建光 Nhomakorabea痛症铍针疗法
跟痛症是指骨跖面因慢性损伤引起的以疼痛、行走 困难为主的病症。本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多为老 年肝肾不足或久病体虚,气血衰少,筋脉懈惰,加 之体态肥胖,体重增加,久行久站造成足底部皮肤、 皮下脂肪、跖腱膜负担过重,可在跖腱膜的跟骨结 节附着处发生慢性劳损或骨质增生,致使局部无菌 性炎症刺激引起疼痛。本病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版的《中医伤科学》进行诊断。
【特别提示】
1 减少步行和久站。 2 穿鞋以宽松为宜, 在鞋内放置缓冲垫 以减少足部压力。 3 肥胖患者应注意节食减肥, 减轻足跟部负担。
【禁忌症】
1. 局部皮肤破损及软组织存在炎症反映者。
2. 有出血倾向者。 3. 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 受刺激者。
【注意事项】
1. 最好采用适合的体位接受铍针治疗,同时 避免在饥饿、疲劳、精神紧张、体质极度 虚弱、较长时间未饮水等情况下接受治疗。 如果出现晕针反应,及时处理。 2.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无菌操作。 3. 在治疗时如果出现皮下出血的情况,及时 压迫止血。 4. 铍针的进针深度达到深筋膜即可,不宜过 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跟痛症带刃针疗法
• 此处仅介绍跟痛症中跟前神经卡压症。本病多见于40岁 以上肥胖患者,主要症状是足跟底部疼痛,清晨起床或 自坐位站立时疼痛,行走几步后多可缓解,不负重不痛, 症状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跟骨底前内侧常有 压痛,局部无红肿。X线拍片检查约半数患者可能存在 跟骨骨刺。本病依据2004年北京协和医院主编的《骨科 诊疗常规》进行诊断。针法微型外科学的微细解剖研究 发现,足底外侧神经发出一细小神经至趾短屈肌和跖筋 膜,在跟骨结节的起点绕跟骨前缘向外侧向骨膜发出分 支,此神经正好在跖筋膜深面,并命名为“跟前神经”。 临床上由于跟骨前缘跖筋膜的高应力可导致增生性骨刺 或估摸肌腱炎,因而会刺激或嵌压跟前神经而诱发跟痛 症。

跟痛症

跟痛症
15


疼痛部位
定位不准

骨囊肿 (Bone cyst)或肿瘤 (Tumor)
骨髓炎 (Osteomyelitis)
骨折 (Fracture) 跟骨高压症
16
足底筋膜炎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晨起足跟痛、负重行走加重 无休息痛 跟骨足底面压痛、足趾过度背屈时疼痛加重 无侧方挤压痛 伴或不伴跟骨底面骨刺, X-Ray示骨小梁排列 清晰 MRI见足底筋膜较腱侧增厚
17
跟骨高压症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晨起足跟痛、负重行走不加重,随距离增加缓解, 抬高患肢可减轻疼痛 有休息痛,夜间可加重 足底无固定压痛点 侧方挤压痛 伴或不伴跟骨底面骨刺, X-Ray示骨小梁排列紊 乱或中断 跟骨内压大于2.67kPa
18
神经卡压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慢性起病,足部过度活动后疼痛加重 有休息痛及夜间痛 沿神经走行扣击痛
跗管综合症
9
病理学
足跟内高压
跟骨内瘀血 造血组织水肿
跟骨内高压
毛细血管增生
髓内无菌性炎症
跟痛症
10
病理学

其它因素 跟骨骨折 跟骨肿瘤 跟骨骨髓炎 跟垫挛缩
11
临床表现与诊断
12
疼痛部位
跟骨结节周围

跟腱炎(Achilles tendonitis) 跟骨滑囊炎(Retroachilles bursitis) 跟腱滑囊炎(Retrocalcaneal bursitis)
3
病 因

跟痛症的病因病机繁多且较复杂,在临床方面 主要由足底腱膜炎,神经卡压,跟骨刺等原因 引起。
4
病理学
机械性因素

治足跟痛有什么好办法

治足跟痛有什么好办法

治足跟痛有什么好办法导语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

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

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

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

足跟痛它出现的原因比较多,第一是由于外伤所造成的跟部的皮肤软组织挫伤而疼痛。

第二是局部长了骨刺也会引起跟部的疼痛。

最后跟腱炎也会出现根部的疼痛,一般要暂时的让患者进行局部热敷,口服一些消肿止痛的药物,这样才能减轻局部疼痛肿胀的情况,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不能缓解,要进行封闭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有哪些1、中医治疗可根据体质类型来决定最佳的治疗方法①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②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

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③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可以打封闭针,效果快,相对费用便宜。

先在疼痛点注射一针,看疼痛情况可以半个月以后加强一针。

但封闭针不能保证彻底解决。

最好可以外敷啕宝中药‘足跟骨方世.贴’。

效果最明显。

2、西医疗法手术治疗①足跟骨刺切除术,对于顽固性跟骨痛,X片证实有骨刺者,在跟骨内侧作一切口,进入跟骨,将跟骨内侧手术治疗足跟痛骨刺全部锉除。

②跟骨钻孔术:对跟骨内压高者适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内压降低,治疗顽固性无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内侧切口,达跟骨后,将跟骨内侧钻孔7~10个,效果达90%。

③跟骨神经切断术:对于无原因顽固性足跟痛可采用此法,不过是一种破坏性手术,将跟骨胫后神经支和腓肠神经支切断。

④跟骨滑囊切除术:是将跟骨结节滑囊及跟骨下滑囊切除。

⑤平足症的跟骨截骨术:目的是通过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外翻的跟骨摆正,使跟骨有一个良好的生物支架。

足跟痛的病因及治疗

足跟痛的病因及治疗

足跟痛的病因及治疗病因足跟痛多为足跟部软组织损伤引起或骨质增生所致。

中医认为,足跟与肾关系密切。

足跟部疼痛多由肾虚或感受寒湿所致,属中医“骨痹”范畴。

老年人多半肝肾亏虚,经脉失于濡养,故较易罹患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足跟痛大多由于跖筋膜劳损引起。

跖筋膜即跖腱膜,是足底的深筋膜,位于足底部,附着后跟骨结节上。

其中央部分坚强,内、外侧部分薄弱,有保护足底肌肉、肌腱,协助活动,保护足底关节,支持足弓的作用,同时又是足底某些内在肌的起点。

如活动过多,局部挫伤,负重行走,长途跋涉等,均可引起跖筋膜劳损。

此外,跟骨结节退变钙化、骨刺形成,亦可导致纤维脂肪垫炎、跟下滑囊炎而形成典型的足跟痛。

治疗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应用针刺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本病,疗效甚好。

针灸治疗主穴:足痛六平穴(跟腱、女膝、失眠、肾根、照海、申脉)位置与刺灸法:跟腱:昆仑穴与太溪穴连线上跟腱之中点,左右各1穴。

直刺0.8~1寸;可灸。

女膝:足后跟正中线,跟骨中点,左右各1穴。

直刺1~2分;可灸。

失眠:足跖后跟部正中点,左右各1穴。

直刺1~3分;可灸。

肾根:足跟正中前缘,卷足时,在足心后三分之一取穴,左右各1穴。

直刺0.5~0.8寸;可灸。

中药熏洗管氏骨痛灵洗方紫丹参30g、补骨脂15g、骨碎补20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麻黄15g、桂枝15g、牛膝15g、木瓜15g等管氏经验方。

上药碾碎装人纱布袋内,加白酒10毫升,精醋20毫升、水煎熏洗足跟,每日2次,每次30分。

在治疗期间,宜穿宽大的厚底鞋,鞋内放置海绵厚垫,以减少跖筋膜张力。

多数患者可望在2-3周内好转或痊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腱炎、跟骨周围滑囊炎
手术技术
1.通常采用单纯后外侧或后外及后内侧的联合切口 ,注意避开保护腓肠神经。 2.切除跟骨后滑囊,显露所有的骨赘。 3.切除跟骨后上突,保留距下关节和跟腱止点的完 整性。 4.用骨锉将跟骨后缘修整光滑,必要时需要使用锚 定将跟腱固定于骨面。 5.如跟腱炎和钙化同时存在,则可能需要做踇长屈 肌腱转位,旨在加强跟腱强度,并改善血运。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
临床表现与诊断
疼痛部位
疼痛部位
疼痛部位
疼痛部位
足底筋膜炎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跟骨高压症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神经卡压型跟痛症诊断标准
踝管综合征诊断标准
跟骨结界周围炎症诊断标准
足跟脂肪垫炎诊断标准
辅助检查
治疗
足底腱膜炎的治疗
• • • • •
• •
保守治疗 止痛(药物、局封等) 跟腱、跖腱膜牵拉锻炼 足踝矫形器具(夜间靴、硅胶跟骨垫等) 局部制动 体外冲击波疗法 手术治疗 跟骨底面骨刺切除术 足底跖腱膜松解术
跟痛症的诊断与治疗
• 跖腱膜起自跟骨,由三部分组成。其 外侧部起于跟骨结节外侧突,止于第 五跖骨基底部。内侧部菲薄,覆盖于 踇展肌的深面。临床上跖腱膜通常是 指中央部,起自跟骨内侧结节,向远 端扩展至5个跖趾关节下形成束带,并 止于近节趾骨基底的骨膜。
概述
病理学致病机制病理学Fra bibliotek理学病理学
跟骨结节骨刺致病机制
图示Haglund畸形,跟骨后滑囊位于跟骨 后上隆突与跟腱之间,皮下滑囊(跟腱后 滑囊)位于跟腱与皮肤之间。
• 增大的跟骨后上突与跟腱止点处的纤维相 撞击,造成对骨性隆突与跟腱纤维的激惹 。引起止点性跟腱炎、跟骨后滑囊炎、跟 腱后滑囊炎。 • 以上情况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相互复合 存在。
病理学

足底外侧神经从胫神经分出后,大约在踝管 末端的下方分出第一神经支分支。此支支配跟骨 内侧结节估摸、跖长韧带、小趾展肌和屈趾短肌 。当此神经支从足的内侧由踇展肌和跖方肌内侧 头深部筋膜间穿过时,从垂直方向变为水平方向 向外行走到达小趾展肌,此时易受卡压。(踇展 肌深筋膜与足底方肌中后部之间)。另一受卡压 部位在该神经穿过内侧结节时,跖腱膜起点炎症 、屈趾短肌起点炎症、骨质增生都可使神经受到 压迫卡压于跖长韧带。
33
手术技术
1.沿足跟内侧做斜形切口。 2.寻找探查并保护跟内侧神经的感觉支。 3.如果跟内侧神经在通过筋膜处有卡压,应予以显 露和松解。 4.在起点处切断跖腱膜的内侧1/2-1/3。 5.牵开肌肉后以小型咬骨钳去除骨赘。 6.分离切断踇展肌的深筋膜和跖方肌内侧筋膜,以 便松解行经此处外侧的小趾展肌神经。
踝管综合征
神经卡压型跟痛症
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
其他治疗方法
总结
几个注意点(足踝外科学)
• 足底腱膜切断时要切除内侧35%-50%,完 全切断会导致外侧柱不稳(减少25%的足 跟稳定力量),行走无力,跟骰关节疼痛。 • 多数人推荐同时行内侧跖筋膜部分切断+足 底外侧神经第一分支松解+骨刺切除。 • 跟骨减压时尽量自外侧向内侧钻孔,用直 径3.0-3.5mm的骨针穿透2层皮质,共6-8个 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