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理和启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理和启示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古语,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只有在面对困难和艰苦时,我们才能真正的成长。
而过于追求安乐与享乐,会使我们失去进步的动力和勇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深刻而有启示性。
二、面对忧患的积极态度1. 接受忧患的存在人生充满着各种不确定和困难,我们不能回避忧患,而是要正视它们的存在。
只有接受忧患,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成长和进步。
2. 忧患是成长的源泉忧患可以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勇气。
在面对忧患时,我们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成长和进步。
三、忧患与成功的关系1. 忧患是成功的前提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挫折,只有在面对忧患时,才能更好地洞察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忧患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2. 忧患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只有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才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
忧患使我们不断地战胜困难,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毅力。
3. 忧患推动创新和进步在面对忧患时,我们需要不断地寻找创新和改善的方法,这样才能应对挑战并取得成功。
忧患是进步和创新的动力。
四、追求安乐的陷阱1. 过度追求安乐导致停滞不前追求安乐和享乐会使我们停滞不前,缺乏进取心和动力。
只有面对忧患,我们才能持续地成长和进步。
2. 安乐带来虚假的满足感安乐和享乐带来的满足感往往是短暂和虚假的,它们不能真正带给我们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只有通过面对忧患,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成长和进步所带来的真正幸福。
3. 安乐导致个人能力的下降追求安乐和享乐会使我们逃避挑战和困难,从而导致我们的个人能力的下降。
只有通过面对忧患,我们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更优秀的人。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1. 忧患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忧患是我们在人生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并且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遇。
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忧患,积极地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追求安乐要有度追求安乐和享乐是人之常情,但要有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发】,兴起八指被任用。
【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
【举】,选拔、任用。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5、【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6、【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空乏】,财资缺乏。
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8、【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9、【曾益〕增加。
【曾】,同“增”。
10、【恒过】常常犯错误。
11、【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同“横”,梗塞、不顺。
12、【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征】,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14、【入】指在国内。
15、【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16、【出】指在国外。
17、【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三章原⽂及翻译注释 这⼀篇的⽂⾔⽂是我来说⽐较喜欢的⼀篇,对于学⽣来说⽂⾔⽂学习是必须课,现在我将这篇⽂⾔⽂进⾏全⾯的解释。
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孟⼦三章原⽂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孟⼦三章原⽂ 孟⼦三章原⽂ 1、⽣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衡于虑⽽后作;征于⾊发于声⽽后喻。
⼊则⽆法家拂⼠,出则⽆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 三⾥之城,七⾥之郭,环⽽攻之⽽不胜。
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不⾼也,池⾮不深也,兵⾰⾮不坚利也,⽶粟⾮不多也;委⽽去之,是地利不如⼈和也。
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亲戚畔之;多助之⾄,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
3、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辟患⽽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独贤者有是⼼也,⼈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箪⾷,⼀⾖羹,得之则⽣,弗得则死。
呼尔⽽与之,⾏道之⼈弗受;蹴尔⽽与之,乞⼈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市】,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空乏】,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8、【动心忍性】9、【曾益〕【曾】,10、【恒过】11、【衡于虑】【衡】,12、【作】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14、【入】15、【法家拂士】【拂】,16、【出】17、【敌国】【敌】,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三、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四、课内阅读简答题: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4、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10、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 原文:舜发于畎(quá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Yi)吾举于士,孙叔敖(ao)举于海,百里奚(_i)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bì)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 解词:1.书下注释:(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_)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_)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_)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_)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 (_)恒过:常常犯错误. (_)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_)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_)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_)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_)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_)入:指在国内.(_)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_)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补充注释(1)故:所以. (2)是:代词,这样.(3)恒:常常. (4)过:动词,犯错误.(5)喻:了解,明白.(6)则:如果. (7)然:这样.3.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三. 课文翻译: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然后人们才了解他.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五.段意和中心:1.段意第一段:列举逆境中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第二段:由人及国,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和缺少磨练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2.中心:这篇议论文论证了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六.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在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1)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2)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4.学了本文你有了什么收获?(1)人要成就事业必先经受磨练;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乐.(2)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严于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示敌对势力的入侵.篇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书下注释>复习资料一.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 解词:1.书下注释:(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 (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_)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_)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_)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_)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 (_)恒过:常常犯错误. (_)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_)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_)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_)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_)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_)入:指在国内.(_)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_)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补充注释(1)故:所以. (2)是:代词,这样.(3)恒:常常. (4)过:动词,犯错误.(5)喻:了解,明白.(6)则:如果. (7)然:这样.3.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三.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本文选自>.>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三. 课文翻译: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五.段意和中心:1.段意第一段:列举逆境中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第二段:由人及国,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和缺少磨练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2.中心:这篇议论文论证了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六.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在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1)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2)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4.学了本文你有了什么收获?(1)人要成就事业必先经受磨练;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乐.(2)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严于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示敌对势力的入侵.>复习资料一.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书下注释⑴ 选自>.标题是编者加的.⑵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⑶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⑷ [环]围.(5) [池]护城河.(6)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7)[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9) [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_)[至]极点.(_)[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⒀ [畔]通〝叛〞. ⒁ [顺]归顺,服从. ⒂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三.补充内容1.今异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义:城,内城;今:泛指城市)委而去之(古义:去,离开.今义:往,到)池非不深(古义:护城河.今指水池,池塘委而去之(古义:离开,逃离.今义:到某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2.一词多义:(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2)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代词,它)多助之至(动词,到)(3)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3.词类活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动词,包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威慑,震慑)天下顺之(形容词作动词,归顺,服从)四.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本文选自>.>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五.课文翻译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六.文章结构及主旨1.段意第一段(第1句)开门见上,提出〝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的论点.第二段(2—4句)由战争中的典型例子具体论证论点,说明〝人和〞的重要性.第一层:(2.3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二层:(4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5—9句)进一步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著名论断.2.文章主旨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然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篇三: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每句对照着翻译准确)_>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弃城而逃,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quǎn_īfùyuègéáo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任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经受饥饿, 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增长他的才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bìhéng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得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导致衰亡.原文及翻译” href=“http://www.85__.com/news/66393.html”>孟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孟子及其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创作背景: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市】,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空乏】,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8、【动心忍性】9、【曾益〕【曾】,10、【恒过】11、【衡于虑】【衡】,12、【作】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14、【入】15、【法家拂士】【拂】,16、【出】17、【敌国】【敌】,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
叔叔敖游于郢①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②。
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③以听,方术④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耦世接俗⑤,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日:“期思⑥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
王必用之,臣不若也。
”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⑦”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⑧霸。
此沈尹茎之力也。
功无大乎进贤。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注】①:古代楚国都城。
②声问不知,修行不闻: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
③说义:陈说道理。
④方术:所持方策。
⑤耦世接俗:随顺社会,附和世俗。
⑥期期思:孙叔敖的故乡。
⑦舆:车。
⑧庄王: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又称称荆庄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全面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 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 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 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被选拔 士:狱官
市:集市,市场
译文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 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 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 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上被 (赎回)并登上相位。
•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归纳推理论证
生 于 忧 患 , 死
引申拓展
《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中提出担 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 苦生活的磨练。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 一些例子。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
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 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 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 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 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 闻名的发明家。
第二段
个人
小
常 才能常不处在断困奋发境,正
经 受 磨
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
国家
大
常 往常往没遭有至忧灭患亡,反
益 处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先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
逆,不顺。
乱:扰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
出:指国外。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三、一词多义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逆,不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四、问题理解1.理解内容后填空(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假字,拂,通“弼”,辅佐。
②曾.益其所不能: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假字,衡,通“横”,梗塞,不顺。
④举于士.:古今异义,古义:狱官;今义:士兵⑤所以..动心忍性:古今异义,古义:用这些方法;今义:表因果的关联词语⑥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⑦举于版筑.之间:古今异义,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⑧必先苦.其心志: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⑨劳.其筋骨: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⑩饿.其体肤: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饿:使……受到饥饿之苦。
⑪空乏..其身: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之苦。
⑫动.心忍.性: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动:使……惊动;忍:使……坚强。
⑬人恒过.: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⑭入.则无法家拂士: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内。
⑮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外。
2、一词多义: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士: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②发于声:显露、流露。
而: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③征于色:介词,在。
④生于忧患:介词,由于。
3、判断文言句式: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被动句,发,是被选拔。
倒装句,状语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倒装句。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动句,倒装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⑬人恒过.: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⑭入.则无法家拂士: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内。
⑮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外。
2、一词多义: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士: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②发于声:显露、流露。
而: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③征于色:介词,在。
④生于忧患:介词,由于。
3、判断文言句式: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被动句,发,是被选拔。
倒装句,状语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倒装句。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动句,倒装句。
④管夷吾举于士:被动句,倒装句。
⑤孙叔敖举于海:被动句,倒装句。
⑥百里奚举于市:被动句,倒装句。
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倒装句。
⑧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倒装句。
三、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题目是后人所加。
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音字形舜()畎()亩胶鬲()曾益()拂士()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 任: 人恒过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通假字1. 曾益其所不能2. 衡于虑3. 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股国外患者3.名作动:人恒过(四)一词多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默写、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亩】,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版筑】,【筑】,3、【管夷吾举于士】【士】,【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市】,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空乏】,7、【行拂乱其所为】【拂】,【乱】,8、【动心忍性】9、【曾益〕【曾】,10、【恒过】11、【衡于虑】【衡】,12、【作】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14、【入】15、【法家拂士】【拂】,16、【出】17、【敌国】【敌】,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三、理解性默写:1、全文的中心句是:2、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 的作用的句子是:3、选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5、选文中用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这六个人物及事例是:四、课内阅读简答题: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4、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5、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8、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9、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10、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逐字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逐字稿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原文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一个人在困难和忧患中出生,而在安逸和享乐中去世。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即人们往往在困难和挑战中成长和进步,而在安稳和舒适的环境中容易变得懒散和无动力。
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虽然让人感到痛苦和不安,但也促使人们不断提升自己、克服困难,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就和进步。
人们往往在面对困境时,会激发出内在的潜能和勇气,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而在安逸的环境下,人们容易陷入舒适区,并且很难有动力和才能去超越自我。
因此,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努力,不断挑战自己,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只有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否则,过度的安逸和舒适很可能会使人们变得软弱和无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古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古文生于忧患,君子安贫乐道,不趋炎附势,不追名逐利。
虽身处贫困,但志向高远,心怀天下。
正所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这份“忧患”意识,磨砺了他们的意志,铸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格。
死于安乐,小人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虽身处富贵,但精神空虚,内心荒芜。
正所谓:“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这份“安乐”享乐,腐蚀了他们的灵魂,埋葬了他们的斗志。
忧患是成长的基石,逆境能激发人的潜能,磨砺人的意志。
面对困难,君子不畏惧,不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奋力拼搏。
正是这股“忧患”精神,成就了他们一番伟业。
安乐是堕落的坟墓,舒适的环境能消磨人的斗志,腐蚀人的灵魂。
沉溺于安乐,人就会变得懒惰、懈怠,丧失进取心。
正是这股“安乐”享乐,断送了他们前程似锦的未来。
安贫乐道,君子不以贫苦为耻,不以富贵为荣。
他们安于清贫,乐在其中,不为外物所惑,不为名利所累。
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彰显了他们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富贵不能淫,小人富贵之后,往往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他们忘记了初心,迷失了自我,最终走向腐败堕落。
这种“富贵不能淫”的品质,警示我们切不可被富贵迷失了心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道德底线。
忧患意识,君子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他们时刻保持警惕,不轻视任何潜在的危险。
正是这股“忧患”意识,保障了他们的安危,成就了他们的伟业。
安乐享乐,小人沉溺于“安乐”享乐,不思进取,不谋发展。
他们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后果。
正是这股“安乐”享乐,葬送了他们的前途,毁掉了他们的一生。
居安思危,君子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他们时刻保持警惕,不轻视任何潜在的危机。
正是这股“居安思危”的精神,保障了他们的安危,成就了他们的伟业。
祸患生于安乐,安乐会导致懒惰、懈怠,腐蚀人的意志。
沉溺于安乐之中,人就会失去拼搏进取的动力,变得碌碌无为。
正是这股“祸患生于安乐”的道理,警示我们要时刻保持危机感,不懈奋斗,才能避免堕落沉沦的命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假字,拂,通“弼”,辅佐。
②曾.益其所不能:通假字,曾,通“增”,增加。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通假字,衡,通“横”,梗塞,不顺。
④举于士.:古今异义,古义:狱官;今义:士兵⑤所以..动心忍性:古今异义,古义:用这些方法;今义:表因果的关联词语⑥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⑦举于版筑.之间:古今异义,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路⑧必先苦.其心志: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
⑨劳.其筋骨: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⑩饿.其体肤: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饿:使……受到饥饿之苦。
⑪空乏..其身: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之苦。
⑫动.心忍.性:词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动:使……惊动;忍:使……坚强。
⑬人恒过.: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⑭入.则无法家拂士: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内。
⑮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指在国外。
2、一词多义: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士: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②发于声:显露、流露。
而: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
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③征于色:介词,在。
④生于忧患:介词,由于。
3、判断文言句式: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被动句,发,是被选拔。
倒装句,状语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倒装句。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动句,倒装句。
④管夷吾举于士:被动句,倒装句。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这一段孟子是如何论述观点的? 2、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 具备哪些条件? 3、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你还知道哪 些例子证明这一观点?
个人 忧患造就人才
经 受
磨
炼
的
国家 安乐灭亡国家
益
处
1、这一段孟子是如何论述观点的?
从个人事例说起,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观 点,然后推出治国之道亦是如此,国无内忧 外患,易亡。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身体饥饿, 身受贫困之苦, 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通“横”,梗塞,不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这样。于:由于。而:表示并列。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这样以后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 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 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苦(使....痛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 (使.... 受贫困之苦) 所以动 (使......惊动)心 忍 (使.......坚强)性 行拂乱 (使......扰乱)其所为 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古代汉语中,动词有一种特殊用法,称 为使动用法。如:“苦其心志”中的“苦” 解释为“使……受苦”。 文中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词还有哪些?
请你
找一找
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5、“所以动心忍性”一句正确译文是?(
)
• A、(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 性情坚韧起来。 • B、因为经过艰苦磨练,所以心被惊动了, 警觉,性格坚定起来。 • C、用艰苦磨练的方式来惊动他的心,使他 变得坚韧。 • D、 只有经过艰苦磨练,才能使他动心警觉,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发: ①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② 发于声(表现)
而: ①而后作(承接连词)
②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是 : ①于是人也(这样的) ②今义,判断动词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②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作业(第三项紫色层必做) 1、默写本文。 2、完成语文能力本课内容。 3、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第一段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第二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第三段
身处逆境须努力 奋发
(个人) (正面)
(国家) (反面)
国无忧患易灭 亡
(中心论点)
第四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结 尾(标题,也是结论) 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 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 点 ,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生 于 忧 患 死 于 安 乐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战国 时 期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 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孟子主 张行“仁政 ”,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 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 有积极影响。 ★《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 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 四书 ”之一。 朱熹将《孟子》列为“
舜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 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 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 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 招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 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 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 苦,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 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 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 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 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 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 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 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 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 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 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 灭亡。
举于版筑之间 :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⒉古今异义:
⑴举于士
古义:
狱官
今义:
士兵
;
⑵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用这些方法 今义: 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⑶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这样的 今义: 判断动词 ;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③征于色(在) ④生于忧患(在)
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测试题
1、给下列字注音。 畔( ) 傅说( )( ) 敖( ) 拂士 ( ) 2.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 ,字 , 时期 孔子之后的 家代表,被后人称 “ ”。
家,继
3、解释句中加红色的字。
• • • •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 ②国恒亡( )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④池非不深也。( )
自由言说
• 从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谈 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 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 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 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 所为作也
• 6、填空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 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 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 明 。并由此引申,从正 反两方面说明 ,最后得 出“ ”的结论。由造就 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 性 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初读文章,感知大意。 要求: 1、读准字音、节奏,做到准确、通顺。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傅说 yuè 拂士 bì 胶鬲gé 曾益 zēng 畎亩 quǎn
⒈故 / 天 将 /降 大 任 / 于 是 人 也 ⒉空 /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 为
/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 ⒊所 以 /动 心
/ 敌国外患者 ⒋入 则/ 无 / 法 家 拂 士,出 /则 无
降:下达交付 大任:重大责任,指治理国家的重大使命 苦:使……痛苦 心志:意志,感情 劳:使……劳累 饿:使……受饥饿 空乏:资材缺乏,这里用动词. 拂:违背. 曾益:增加.曾:同“增” 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恒:常. 衡:通“横”,堵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