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简介和读书报告27页PPT
春秋战国 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知识整合
政治
经济
思想
科技文学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0~前221年)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崛起;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秦国进行商鞅变法;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1.春秋战国(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动荡;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或变法。(2)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国家呈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知识整合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8)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突出历史现象(1)编户齐民:是新制度之下国家控制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的有效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只关注血缘大家族“正夫”的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郡县制度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2)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原本依靠采邑的血缘贵族失去存在的条件,从此出现依靠食禄的行政官员,官吏选拔制度便由世卿世禄变成了选贤与能。多数诸侯国广纳英才,重视从平民中擢用人才。
第一讲 上古文学
文者,于内部文明何获焉。‛
——鲁迅« 集外集拾遗•破恶声论»
神 出话 上用 古艺 时术 期象 的征 历的 史形 真式 实影 射
洪水神话
挪亚方舟
前奥林匹斯神系
卡俄斯(混沌(Chaos) 地母盖亚(Gaia)
(第一代天神)乌拉诺斯 瑞亚(其妹) (三男三女) 宙斯
(第三代天神)
十二提坦之神(六男六女)
关键词:生产力发展:新石
器时期、铁器时代(英雄时 代) 社会组织: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婚姻形式:族外群婚、族外 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
它叙述诸神的活动以及他们
第 一 节 神 话
彼此间关系的故事。 神话是原始人用幼稚丰富的 想像力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 物。
马 克 思
困难地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 和史诗同一定的社会发展形式结 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能 够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 某一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 可及的范本。
影射出母系氏族制度让位于
俄 瑞 斯 忒 斯 的 故 事
父系制的过程 俄瑞斯忒斯主题具有永恒的 艺术魅力
马 克 思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 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 天真不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 已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 上把自己真实地再现出来吗? 在每一个时代他的固有性格不 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 着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的 童年时代,在它发展最完美的 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 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
希 腊 神 话 的 内 在 文 化 精 神
1、以人为中心的神话意识
2、勇于反抗权威的叛逆精神 3、与命运相抗衡的主体意识 4、征服自然的冒险精神 5、爱欲至上与酒神狂欢精神
李零:“地理”也有“思想史”
李零:“地理”也有“思想史”2010-04-02 22:46:08 来自: 相忘于江湖(房子太小慎买书,印装太烂慎买书)“地理”也有“思想史”——读《从混沌到秩序》■李零本文要点■研究地理,从地上看大地,一直凑到眼跟前儿看,固然很重要,但思辨推理、宏观把握也绝对不可少。
……我们要想真正读懂这篇“大地文章”,不能不借助思想的翅膀、理论的眼光……“地理”也有“思想史”吗?此书有很好的回答。
■中国近代学术的转型,值得反省,几乎所有学科都是照搬西方的学术范式,术语转换,体系转换,基本上是单向,我们只是强己就人……作者跟我说,他想反过来想一下,看看能不能用中国自己的概念讲中国自己的地理思想,然后再看西方的概念和体系有什么不同,用香港中文大学刘笑敢教授的话,就是“反向格义”。
■古人讲分野,是以地上的山川州郡对应天上的十二次、二十八宿。
这种套合,虽然有很多牵强之处,但想法很聪明,有古人的智慧。
我们站在地上看大地,看不远,但天却视野开阔。
古人想以天地一体的坐标系来为大地定点,和现代的大地测量和GPS,在思路上是相通的。
■作者的叙述方式,是用“混沌-秩序”作核心概念和贯穿全书的主线,略分早晚,讲地理观念的演变,从天人不分到天人分到以人为中心。
每个章节都是围绕这个主旋律,反复变奏。
这是2010年中华书局出的新书,副标题是“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
作者唐晓峰,是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中心的教授。
他是专门研究历史地理的学者。
我和作者同庚,都是“鼠辈”,都在内蒙插过队,都学过考古,有共同经历。
我们早就认识,30年前,我在考古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时就认识。
他去美国前,我们一起考察过山西,他去美国后,经常在美国见,太熟。
现在,我们在同一所学校,经常一起吃饭,一起聊天。
地理学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思想史也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考古和地理有缘,两者都是“读地书”,所谓“区系类型”,所谓“分国分域”,都离不开地理。
这是我们共同的缘分。
《从混沌到有序》读书报告(普里戈金)
《从混沌到有序》读书报告《从混沌到有序》是比利时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伊·普里戈金(IlyaPrigog-ine)教授和他的学生、同事伊·斯唐热(Isabelle Stengers)博士合写的一本关于当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著作。
在本书中,作者根据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耗散结构理论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新进展,讨论了自然界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对称性和非对称性、决定性和随机性、简单性和复杂性、进化和退化、稳定和不稳定、有序和无序等一系列重要的范畴。
作者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意义作了新的解释,论述了“时间之矢”的意义,提出应当重新发现时间。
作者总结了三百年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把科学的演进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查,指出应当把动力学与热力学、物理学与生物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新的联盟,形成一种新的科学观和自然观。
普里高津在书中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作了比较客观、公允的介绍和评价。
他在论述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的时候指出:“自然史的思想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完整部分,是马克思所断言,并由恩格斯所详细论述过的。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不可逆性所起的建设性作用的发现,在自然科学中提出了一个早已由唯物主义者提出的问题。
对他们来说,认识自然就意味着把自然界理解为能产生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自然界。
1865年,轮到克劳修斯出来作出从工艺学到宇宙学的飞跃。
起初,他只是重新表述了他先前得到的结论,但在这样作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即熵。
他最初的目的是要在守恒的概念和可逆性的概念之间作出清楚的区分。
力学变化中可逆性和守恒是吻合一致的,而物理化学的变化却不同,即使它们不可能是可逆的,却也能够是能量守恒的。
这在例如摩擦的情形中是真的,这时运动被转换为热,又例如在傅里叶描述过的热传导的情形中。
关于热力学上的开放系统的不可逆进化理论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系统,甚至人类系统。
2021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中的时间观念范文3
2021伊·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中的时间观念范文 时间是什么?自人类诞生以来,时间概念便一直困扰着人们.奥古斯丁( Augustine) 曾经说: "时间是什么? 没人问我,我很清楚; 一旦问起,我便茫然."后来,哲学的产生使人们更加本质地去理解时间,从而使把握时间的本质成为哲学的重要主题.但是不同的体系对时间有不同的界定,"以历史学为例,法国着名史学家布劳德尔就把时间分为三种尺度,这三种尺度是'地质时间'( 其中事件发生在几千万年的过程中) ,'社会时间'( 这个尺度比地质时间短得多,经济、国家和文明即以此尺度来测量) ,以及'个人时间'( 它是更短的尺度,用以量度个人的事件和历史) ."[1] 而在西方传统的思想体系中,经典物理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它所理解的时间主要是物理学的时间. 比利时科学家伊·普里戈金(I. Prigogine) 根据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耗散结构理论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新进展,对自然界一系列范畴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时间观念. 一、经典物理学:时间对称 近代科学兴起于十七世纪的伽利略、牛顿和莱布尼茨时代.1686年牛顿提出了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而把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到了人们理解自然界的体系之中.从此经典物理学以质量、加速度、惯性等这样一些概念所描述的机械世界开始确立起来. 在牛顿的物理学体系中,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而在牛顿的运动方程中,时间在加速度的瞬时值中是以平方的形式出现的.这样就使牛顿理论的时间具有这样的特点:把前进的时间( "正的时间") 改成倒退的时间( "负的时间") ,方程依然成立.也就是说,对牛顿方程的每一个解,只要把时间反演,方向颠倒,可以得到另一个同样被容许的解; 运动过程可以倒转.这样牛顿理论就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完全可以逆转的世界.牛顿方程的数学结构,决定了牛顿理论是"决定性"的.不管在观测的初始时刻位置和速度如何,也就是不论"初始条件"如何,系统的行为对过去和未来都是确定的.用爱因斯坦的话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不过是一种幻觉,整个的未来和整个的过去都包含在现在之中,它们不过是同一整体的几个不同方面而已."决定性"和"因果性"又是紧密联系着的,因果性认为每一个事件都有它的原因,事件本身就是这个原因的结果; 时间倒转的对称性意味着"果"可以变成"因",它们的关系是严格可逆的. 因此在动力学世界里,变化等同于加速或减速.运动定律的积分导出粒子所遵循的轨道.变化的规律,即时间对自然的作用的规律,是用轨道的特性来表示的.而轨道的基本特性就是合法性、决定性和可逆性.一旦知道了作用力,任何一个态都足以完全确定该系统,不但确定它的未来,而且确定它的过去.因此,在任一瞬间一切都是给定的.如果系统所有点的速度被倒过来,比如时间T 变为 - T,速度 V 变为- V,这在数学上被认为是等价的,那么系统将会出现"时间倒流",它将回到过去所经历过的每一个状态.这样,动力学变化所得到的东西可以被另一个时间倒流所引起的变化抵消,事物可以回到原来的状态,就像钟摆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里重复着同样的过程,似乎时间已经停止.同样,电磁场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也都否定了时间的方向性.就像爱因斯坦所认为的时间和不可逆性一样只是一种幻影. 实际上,在经典力学中,时间只是一个后来添上去的概念."正是人,在一个没有时间的宇宙中引入了时间".牛顿为了方便以数学方式描述运动而引入时间的概念,他把运动定义为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在那里时间仅仅被看作是一个基本量,它只是一个衡量物体运动的参量,本身没有定义,并不起什么建设性作用.过去和未来可以反演,时光可以倒流. 可见,经典物理学以清楚而显着的方式表达了静止的自然观,它所描述的机械世界的未来和过去是等价的.而随机性或不可逆过程仅仅是一些例外的情形,自然的基本过程被认为是合法的、稳定的、决定论的和可逆的.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时间对称破缺 1851年,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量不可能独立地、不付任何代价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1865 年,他又引入熵的概念,对这一定律作出了更深刻、更本质的表述: 任何孤立系统,它的熵永远不会减少. 或者说自然界的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熵增加的不可逆性导致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在描述热传导过程的傅里叶方程中,以- T 代替 T,方程就变成另外不同的形式,这样就和时间反演前的方程不同了,时间的对称性破缺了.这种时间对称性的破缺表明时间是和系统演化紧密联系的.这样,物理学自身内部的发展,从动力学到热力学的转向,尤其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使时间之失真正引入科学,改变了以往的统一的绝对时间观念. 普里戈金在1986 年以《时间的再发现》为题作了一次演讲,他说: "对时间这个概念的理解,人们在最近的 10 年或 20年中已经有了重大变化; 完全可以说,时间是又一次被发现了."他又指出: "我们已经开始破译着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传达出的深刻的信息.无处不在的、或称为万有的时间箭头,即时间对称性破缺,正是第二定律的核心; 正是从这里再度发现时间."[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现使得人们不得不抛弃传统的统一的绝对时间观念.因为直到20 世纪初,人们一直认同时间的绝对性,即每一事件都可以由称作"时间"的数字用统一的方式来表示出来,而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熵会增加,但如果系统不是孤立的,熵也会由不可逆过程产生出来.你不可能使宇宙时间倒流对熵进行还原,这意味着时间有方向性,它不再是可逆的,而是不可逆的. 正如普里戈金所说:"对于每一个初始条件,都有一个'信息'与之对应.含有有限信息的所有初始条件都是可能存在的. 可是要想把时间方向倒转过来,我们必须有无限的信息;我们不能创造出一种能向我们的过去演化的情形! "普里戈金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重新解释展示了全新的时间概念结构.他认为混沌不是混乱不堪、毫无规则,而是指出其在表面混乱的一面中还存在着多样、复杂、精致的结构和规律,是一种貌似无序的复杂有序,一种非平庸的有序,一种与平衡运动和周期运动本质不同的有序运动,其中时间之矢在这里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此他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为一种选择原则.他还指出: 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是在经典动力学基础上的宏观近似,而是动力学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它开始建立动力学的更一般的形式体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意味着热力学系统的单向退化( 热寂) ,它也是进化的原动力,熵最大的状态只是演化的终态,而在演化过程中不可逆性会导致自组织的出现.普里戈金在时间观念上提出了一个广泛的综合,既包括可逆的时间,也包括不可逆的时间,并且指出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不仅在宏观水平上,而且也是在最微观的水平上.普里戈金觉得,将不可逆性作为一个基本的事实,将会导致概念框架的全新转换,他在《从存在到演化》中指出: "我们并非要把第二定律解释成由于把某种情形的近似或'无知'引入动力学而得到的一个表现的结果,而是把第二定律假定为一个基本的物理事实,并探讨这个假定所暗示的我们关于空间、时间和动力学概念的改变."[2] "时间不仅贯穿到生物学、地质学和社会科学中,而且贯穿到传统上一直把它排除在外的两个层次,即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中.不但生命有历史,而且整个宇宙也有历史,这一点具有深远的含义."时间的普遍存在使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时间之矢"被发现,经典物理学所描述的世界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简单性、稳定性、可逆性、单一性的机械世界逐渐被复杂性、不稳定性、不可逆性、不可预测性的演化世界所取代,它们对自然界进行了新的阐释,使得人们更加理性地、全面地、客观地对待自然. 三、耗散结构理论:时间是构造 热力学第二定律使得时间不可逆性进入了物理学,改变了经典力学的世界.然而按照定律中的熵不断增加的原理,宇宙中的能量不可避免地要有所损失,我们的世界机器会越来越接近"热寂",这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怀疑.而且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理论表明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它从最小的、最简单的微生物一直进化到结构高度有序的人体,是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系统.这与宇宙热寂说是完全相反的两个过程.普里戈金经过研究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旨在指明任何系统的终态都是热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系统一直均匀地处在混乱之中.在作者看来,"熵不仅向着无组织性滑去,在某些条件下熵本身会成为有序的根源."[1] 在非平衡条件下,熵不会削弱而是会产生有序和组织---进而会产生生命.事实上,不可逆过程是有序的源泉,与随机性和开放性相连的过程会导致更高级的组织,即耗散结构.普里戈金说:"在耗散结构里,在不稳定之后出现的宏观有序是由增涨最快的涨落决定的.因此,这种新型的有序可以叫做'通过涨落的有序'".由此看来,涨落是形成新结构的杠杆,是新结构的胚胎,通过涨落达到有序,是一个重大的概念革新. 在耗散结构的变化理论中,当涨落迫使一个现存系统进入远离平衡的状态并威胁其结构时,该系统便达到一个临界时刻或分叉点.在这个分叉点上,按照作者的理论,从本质上说不可能事先决定该系统的下一步状态.偶然性决定了该系统的哪些部分在新的发展道路上保留下来.而且这条道路(从许多种可能的道路中) 一经选定,决定论便又开始起作用,直到达到下一个分叉点.时间在这里像一个建设者,随着它的流逝,事情在发生变化.而且这个过程不可能倒转.偶然性的作用使系统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耗散结构理论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了不可逆过程在有序的形成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也使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两种演化学说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耗散结构理论在熵增加的原理首次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时间单向性) 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系统在远离平衡状况下的不可逆过程,指出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一旦形成涨落,就发生突变,经过分支点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决不会再返回到原来的状态.普里戈金指出: 不可逆过程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因为碰到复杂系统时由于测量不精确而采用附加的近似假定.反之,可逆过程才是一种抽象的假定.在许多运动现象中,不可逆过程起着基本的建设作用.不可逆过程同样深深扎根于动力学之中,现在人们正在探索将不可逆过程和动力学的可逆过程统一起来.耗散结构理论首次揭示了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的本质及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通过对经典物理学的时间对称的回顾与探讨,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增加原理的研究,作者发现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即"时间之矢",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完善了人们对时间不可逆性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了时间在系统演化中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了不可逆性的本质.世界是复杂和多元化的,有的系统和过程可能是可逆的(如无摩擦的钟摆运动) ,而更多、更普遍的系统和过程是不可逆的.不可逆系统是比较复杂和不稳定的系统,其概率描述和内在的随机性是它的特性.所以,不可逆性和随机性密切相关.从耗散结构的自组织过程看,随机性引出不可逆性( 随机选择引出不可逆进化) ,或者说微观的随机性可导出客观的不可逆性,而宏观的不可逆性隐含着微观的随机性.世界上的物质可以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有生命的"活"的物质必然存在耗散和不可逆,不可逆过程构成了"活"的物质.我们生存的世界处在进化之中,无论对于生命还是进化,不可逆性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23条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223条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中国古代史专业是培养从事魏晋南北朝史、宋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专门人才。
本文就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提供优秀论文题目200余个,其中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等专业。
希望各位需求者能够学以致用!1、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2、“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3、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4、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5、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6、出土文献与先秦自然宇宙观重审7、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8、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9、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10、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及突破口11、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12、清代耕地数据恢复重建方法与实证研究13、科技考古视野下的商王朝锡料来源与“金道锡行”14、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15、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秦军功爵制功效何以远超六国16、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17、清代司法检验制度中的洗冤与检骨18、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19、唐国史中的史实遮蔽与形象建构——以玄宗先天二年政变书写为中心20、唐宋州县治理的本土经验:从宋代司法职业化的趋向说起21、建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与战略思考22、论西周时期的“南国”23、松散等级体系下的合法性崛起——春秋时期“尊王”争霸策略分析24、明代庶吉士群体构成及其特点25、中国唐律研究三十年26、“山人”与晚明政局27、土地改革、阶层流动性与官僚制度转型:来自唐代中国的证据28、祖先与神明之间——清代绩溪司马墓“盗砍案”的历史民族志29、泾渭清浊:乾隆朝的考察辨析及其功用意义30、寻找最初的“仁”对先秦“仁”观念形成过程的文化考察31、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以明清时期中国乡村社会为背景32、异地高考的历史参照:清代异地科举考试政策探论33、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34、水上交通与商代文明35、秦汉律所见“质钱”考辨36、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37、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38、清代慈善组织中的国家与社会39、《唐律》中的量刑制度及其历史贡献40、明清北京休闲空间格局研究41、《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述评42、西夏汉文“南边榷场使文书”再研究43、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44、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45、元和明前期南北差异的博弈与整合发展46、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其启示47、从乡豪历史到士人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48、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49、西汉末年的国家祭祀改革50、“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51、曹操与原始道教52、从墓地、族谱到祠堂:明清山东栖霞宗族凝聚纽带的变迁53、“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54、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55、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与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56、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57、北宋时期疫灾地理研究58、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59、汉成帝元延三年侯国地理分布研究60、里耶“户籍简”与战国末期的基层社会61、从清代新疆屯垦政策角度谈屯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天山北路东部屯垦为中心62、清中叶以降浙南乡村家族人口与家族经济63、经营地方:明清之际的济宁士绅社会64、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走访与雅集65、《郑芝龙航海图》考——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雪尔登中国地图》名实辩66、秦汉国家统治机构中的“司空”67、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68、两宋政治地理格局比较研究69、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70、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71、“五等爵”制与殷周贵族政治体系72、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年龄与空间分布73、明代青花瓷的展开:以时空为视点74、论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及对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影响75、宋代主流意识支配下的战争观76、清末“庙产兴学”与乡村权势的转移——以巴县为中心77、“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唐宋变革时期阶级结构研究之一78、大清刑律草案签注考论79、清代讼师贪利形象的多重建构80、清代陕蒙交界地区的土地开垦过程81、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初探——以环境和用水卫生为中心82、清朝皇帝的中国观83、红夷大炮与皇太极创立的八旗汉军84、实力、观念与不对称关系的稳定性——以明清时期的中朝关系为例85、明代通货问题研究——对明代货币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初步估计86、十七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以利玛窦、安文思、李明为中心的讨论87、“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88、鼎革与变迁:明清之际江南士人行为方式的转向89、杭州旗人和他们的汉人邻居:一个清代城市中民族关系的个案90、春秋官制与《周礼》比较研究——《周礼》成书年代再探讨91、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92、北魏初期的爵本位社会及其历史书写——以《魏书·官氏志》为中心93、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94、“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95、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96、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97、重返“古苗疆走廊”——西南地区、民族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视阈98、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99、章学诚的“经世”观与清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建构100、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101、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流派102、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103、汉代三老:“非吏而得与吏比”的地方社会领袖104、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兼论月令源流105、官制、语言与司法——清代刑部满汉官权力之消长106、耶律阿保机建国方略考——兼论非汉族政权之汉化命题107、空间与秩序:明清以来鄂东南地区的村落、祠堂与家族社会108、论拓跋鲜卑之得名109、清代滇铜京运路线考释110、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111、内结与外结:清代司法场域的权力游戏112、清代宗教与国家关系简论113、从军事城堡到塞北都会——1429—1929年张家口城市性质的嬗变114、朝贡、礼仪与衣冠——从乾隆五十五年安南国王热河祝寿及请改易服色说起115、魏晋南北朝时期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116、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的出现与城市体系的形成117、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118、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119、清代科举八股文的衡文标准120、中国外交的起源——试论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性质121、也论先秦时代的司寇122、民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123、《里耶秦简》(壹)所见秦代县乡机构设置问题蠡测124、宋代妇女奁产所有权探析及其意义125、清朝《状式条例》研究126、“禅让”与“起元”:魏晋南北朝的王朝更替与国史书写127、秦汉时期的“夜作”128、汉代女性的工作129、普遍授田制的终结与私有地权的形成——张家山汉简与秦简比较研究之一130、明代科举各级考试的规模及其录取率131、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132、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133、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134、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135、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136、现代性抑或中国性历法在明末以来的法律命运137、宋代图经与九域图志:从资料到系统知识138、《唐律疏议》中的“及”字例析——传统中国的立法技术一瞥139、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140、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141、田啬夫、田典考释——对秦及汉初设置两套基层管理机构的一点思考142、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143、东汉的豪族与吏治144、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对华战争舆论的形成145、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146、宋代籍帐制度探析——以户口统计为中心147、二十世纪以来明代科举研究述评148、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149、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150、何谓“唐宋变革”151、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152、北魏直勤考153、疾病与唐蕃战争154、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155、“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156、盛世叩阍:清前期的皇权政治与诉讼实践157、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158、十五至十六世纪江南粮长的动向与高乡市镇的兴起159、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160、明代科举的发展特征与启示161、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以社会流动为视角162、讼师对法秩序的冲击与清朝严治讼师立法163、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以生祠与城隍神为中心164、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165、两汉时期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166、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67、唐代的请托及其法律治理困境168、清代城市水环境问题探析:兼论相关史料的解读与运用169、明代官员久任法研究170、明清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171、周代天命观念的发展与嬗变172、唐代石堡城、赤岭位置及唐蕃古道再考173、明代外交观念的演进——明太祖诏令文书所见之天下国家观174、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175、北魏境内胡族政策初探——从《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说起176、政府能力和万历年间的民变发展177、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明清泽潞商人178、清代汉水上游的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179、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180、“汉家”神化看两汉之际的天命竞夺181、明清南京内河水环境及其治理182、越南使臣与清代中越宗藩秩序183、从《罗让碑》看唐末魏博的政治与社会184、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土地开发与村落形成185、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条道路186、西周时期“里”的性质187、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188、永王璘案真相——并释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189、试论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问题190、清代北方农田水利史研究综述191、试论金人的“中国观”192、清末地方官员学堂教育述论——以课吏馆和法政学堂为中心193、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194、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195、秦汉时期南岭交通的开发与南北交流196、“利及邻封”——明清豫北的灌溉水利开发和县际关系197、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198、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199、汉代的流言与讹言200、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201、从“亲眷申冤”到“刑及妻孥”:论唐代刑事诉讼中的女性202、碑传与史传:上官婉儿的生平与形象203、唐代判词中的实判——兼与拟判比较204、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205、明代中后期士风异动与士人社会责任的缺失206、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207、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208、元代多族士人网络中的师生关系209、明清诉讼:官方的态度与民间的策略210、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211、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212、土司制度基本概念辨析213、明代太仓州的设置214、京房的《易》阴阳灾异论215、试论清朝前期封贡体系的基本特征216、利玛窦研究三十年217、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基于明代延绥长城诸边堡的考察218、“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219、清代文字狱的整体状况与清人的载述220、政治选择与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国方略及处理文武关系方面探究为中心221、春秋战国乡里社会的变化与国家基层权力的建立222、两汉童蒙教育223、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由来
高平
统万城
隋唐政区变迁
隋 :州(郡)县 唐贞观、开元增设十道和十五道 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 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 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 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 景云二年,分天下郡县,置二十四都督府以 统之。议者以权重不便,寻亦罢之。
22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府2南京府顺天府行政区4川边特别行政区热河特别行政区察哈尔特别行政区绥远特别行政区地方4西藏地方蒙古地方青海地方京兆地方地区3阿尔泰塔尔巴哈台地区伊犁地区插花飞地调整与边界的确定插花地系指甲乙两县毗连境界互有交错地段或同一村庄属两县或两县以上管辖界线不为分明者而言
五服图(依据明本禹贡图注五服图制作)
荒 要 绥 侯 甸甸 甸甸 侯 绥 侯 绥 侯 绥 要
荒
圈 层 地 域 结 构
要 荒
要 荒
早期国家行政制度:商代的行政制度
王国维将商王朝的国家结构分为商邑(都城)、王畿、归 附的异姓国、族三个层次。 1、分封说:董作宾:甲骨文中的侯、伯等爵称,提出商代 开始实行分封 胡厚宣:畿——妇、子、功臣的封国——受封的方国。 (岛邦男) 扬升南:王畿“商”和诸侯“四土”
新发现秦郡材料(简牍)
县与道
道:有蛮夷曰“道”。(《汉书百官公卿表》)
凡县主蛮夷曰“道”。(《后汉书百官志》) 秦国已经设道,汉代记载有32个,实际上列30个, 是可信的。 除道、故道: 周晓陆:除道 秦封泥有“方渠除丞”,《张家山二年秩律》有 “方渠除道……秩各六百石”等,周天游等认为《汉 志》北地郡点读错误为方渠、除道,“除道”实际 上是“方渠除道。” 笔者:故道为管理故氐而设,治所在今宝鸡观音堂 一带。
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读《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
随笔言论•fkUrtf 教学参考■■■K 2020年第]期.上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读《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王欢(淮阴中学新城校区,江苏淮安)摘要:文章梳理了唐晓峰教授《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一书中重建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史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该书在增强国民对中国地理文化认同感方面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重建;文化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在《地理学——它的历 史、性质和方法》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完全理解 现在,永远只有从历史出发才有可能。
同样,要充分理解一种科学,也永远只有详细研究它的历史发展,才有可能。
”[小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其地理 学的发展源远流长。
但是,国内外许多关于地理学 史的著作对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的介绍不全面,或重视程度不足,甚至出现错误的解读。
北京大学唐晓 峰教授的《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⑵(以下简称《从混沌到秩序》)是学术界公认的“论述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的一本好书”,该书重塑了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的研究范式⑶,第一次较为 全面、清晰地揭示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整体特征和逻辑体系⑷。
一、失落的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杨吾杨认为,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地理学在 两千年前已经出现萌芽,但由于社会变革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加之东西方交往的不便,中西方地理学在学科方向和哲学基础上存在巨大差异⑸。
近代 以来,西方地理学者论述地理学发展史时,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正如赫特纳在《地理学一一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中所 说:“若是我们把中国的地理学,我们的文化区域以外最重要的地理学,牵连在一起,这对于理解现在 的地理学,恐怕没有多大帮助;这样做恐怕反而把叙述时所保有的前后一贯的线索打断了。
”⑴°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唐晓峰认为,“问题出在用什么框架体系来选取和组织古代的地理知识、地理观念”“西方现代科学地理学自19世纪中 晩期开始,……科学地理学框架成为唯一被认可的地理学框架,……在这个背景下,考察古代地理学 的成就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也以科学框架为准则To 在科学地理学框架中,客观的、规律性的问题是核心内容”⑵",“而中国古代地理思想与宗教思维、文化思维、政治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⑵”,缺乏科学性,故不算“真正的”地理学。
上古三代的更替PPT课件2 华东师大版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定义: 1、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 种继承和分配制度。
2、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 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3、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随堂练习
1.西周时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了“授民授疆土”的 (C ) A.禅让制 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 D
2.对西周时分封制作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受封者有义务服从周王的统治,治理诸侯国 B. 密切了西周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了对全国的统 治 C. 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D. 形成了众邦林立、脱离中央统治的局面,阻碍了社会 发展
复习验兵
1、“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 推举首领的主要依据是( A ) A.才德 B.血缘 C.亲疏 D.等第 2、下列人物中,派遣鲧治理洪水的是( B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3、领导人们治理洪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A.炎帝 B.黄帝 C.舜 D.禹
D
)
4、尧舜禹时期,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惯例,史称( C ) A.推荐制 B.选举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16世纪 公元前16世纪~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立、亡国之君 都城 启 汤 桀 纣 阳城 殷 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武王 幽王
夏朝的灭亡
相传夏朝建都阳城, 今天河南西部和山西南 部是它的活动中心。夏 朝历经13代、16个王, 历经400余年的历史,它 的最后一个王桀实行暴 政,导致了夏朝的灭亡。
《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简介和读书报告27页PPT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 史述论》简介和读书报告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简介和读书报告.27页PPT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 述论》简介和读书报告.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简介和读书报告
(4)写作特点
本书内容宏富,行文流畅,娓娓道来, 没有所谓高头讲章式的故作高深。
真正的山水审美是将这个诗变 成这样:“举头望明月,不再思 故乡。”(P.71)
缺点:略显芜杂,系统性不强。
4.结语与启示
(1)中国古代地理思想史有其独立体系,不 应照搬西方,对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亦然。
(2)地理学思想史最应当关注的,不只是 这无限延展的大地,还有人类注视大地的目光。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宋· 王禹偁《村行》
西周: 政治领土意识的成熟 体国经野 分封制 春秋战国
地利意识
秦朝: 严密的领土政治秩序
郡县制
《禹贡》的经典化 -大禹治水的古典传说 -层累而成 -基本地理原则的确立: 大一统纲领 一统王朝的思想基础
《汉书· 地理志》
第一篇以“地理”为名的文献
第一次采用郡县政区作叙述线索
《地方志》
是官方性地理志的补充
儒家的宇宙 观:回避自然大 地,强调人文世 界的本质,支持 人类向自然的索 取
(2)空间秩序(4~7章)
新石器时代空间方位观的确立
“中心” “轴线与对称”
“抽象空间方位观”
“图数”
天圆地方:寰宇秩序的大框架
甘肃出土的漆木式
后天八卦方位
分野理论:天命的区域化
• 一行:天下山河两戒说
唐一行山河分野图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 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 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 梁惠王上》
儒家:备物致用
道家:“是哲学,但不是生态思想。”
(P.56)
_从混沌到秩序_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_述评_孙俊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7卷第8期2012年8月V ol.67,No.8Aug.,2012《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述评孙俊1,2,潘玉君1(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昆明650500)北京大学唐晓峰的著作《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以下简称《从混沌到秩序》,内引此书只注页码)已出版近两年[1],国内也已有过一篇书评[2]。
但就笔者所能解读来看,该书实在是一部论述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的好书,对于认清中国古代地理思想的特质、理论体系,以及中国历史进程的地理思想基础,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尤其是人文地理学,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故而,拙文非常赞同爱德华·苏贾(EdwardSoja)所主张的建构性评论[3],以述带评,推荐这部著作。
1学术使命:重新检视地理学思想史研究的“范式”本来,中国古代地理思想本身就有其特质,不再需要过多诉求。
但正如著名哲学家Georg W.F.Hegel 所说,真实历史与认识出的历史总有流变[4],这在中国地理学(思想)史问题上尤为明显。
不同时代,不同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甚至意识形态背景下的地理学家撰写中国地理学的历史,总有其脱离“真实”历史的成分。
地理学真实的发展及历史,是受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科学共同体和杰出地理学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5-7]。
其中,地理环境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内涵。
这里的地理环境是指包括静态的、动态的和变迁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综合地理环境在内的地理环境。
它在世界不同地域之间交流较少的情况下,对地理思想的发展影响是重大的。
也正是这种作用,在客观上,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古代地理学在观念、思想、理念、概念和理论等构成的“‘地方性的’地理知识体系”,势必存在鲜明的地域差别。
这一差别,决定了黑格尔所说的“‘真实’历史”的差别。
人教统编2024年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26页PPT)
早期城市 初步形成 表现
(标志)
人口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 出现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
观察下图,你可以提取 到哪些信息
浙江良渚文化遗址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2.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自主阅读课本P15,完成下列表格
我国进入文明社会
考古发现
时间
约5000多年前
原因
原始社会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材料二: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 界定为:……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 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 (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括 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 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 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 文字最为重要。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2、远古传说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但神话色彩浓厚,不能单独作 为史料来运用。 3、真实历史与神话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 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仓颉造字
隶首发明算盘
伶伦制作音律
嫘祖养蚕
课堂小结
第 3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文明的标志
课
远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铜环
朱书符号陶壶
陶寺遗址观象台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5.早期中华文明形成的特点
“多元一体”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自主阅读课本并结合材料,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材料: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
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 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 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 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 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 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 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简介和读书报告27页PPT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